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刚亮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各家各派对和谐也都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入认识,这对于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和谐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之中,就有以人为本,以“和”为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认为万事万物存在统一对立关系的同时,主张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来消解冲突,以实现万物并育,共同发展的,并由此形成了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文化。[1]

一、和谐思想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和”的理念,最早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人类早期的原始文化形态逐步分化形成了“乐”与“礼”。“乐”在远古,指的是乐、歌(诗)、舞三位一体,中国古典美学高度重视“乐”中所包含和体现的“和”。“和”是一种参与性的最高境界”。[2]和谐思想的形成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3]同时,在《书·舜典》中也有着关于和谐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发现了音律的刚柔相济能够产生和谐的乐曲,如果不乱其中的顺序,人与神便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和谐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五味以调口”,“六律以聪耳”,[4]五味相合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合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充分说明由于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讲:“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通过这些我们就不难看出,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同一,和谐要适度、适合,恰到好处。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正是千差万别的万物之间的和谐,才造就生机勃勃的世界。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是最好的理想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和”的理想?

古人认为,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道。“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同时“中”也指对待事物的状态,即不“狂”,也不“狷”。由此看来,所谓和谐的本质就是同一体内调和多种因素与协调各种关系所达到的平衡,是众物互补的共生共荣。

《中庸·天命》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以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5]孔子提出的“盖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6]孟子推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荀子主张“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周易·乾》中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利贞。”所有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和谐理念极其丰富的价值,让和谐的理念从这时期就形成为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表达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西汉时期《礼记》篇中倡导“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即古人的理想社会。宋代以后的宋明理学将和谐思想加以辨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总之,中国的传统和谐思想,是在远古的巫术礼仪的“乐”和“礼”中孕育,在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中得以形成,并且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辨证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3]

二、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和谐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中”与“和”的统一。当然,古人对和谐的思想的理解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是丰富的。但通过总结发现包含了几个大的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还有世界国家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他们把这叫做“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是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儒家认为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应尊重自然秩序。同时,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大夫子叔述子产之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就说明了重视“天经”与“民行”的统一。因此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所有这些都是以“中”为度,以“和”为归结的。

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对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不少主张。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这些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是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宋代的张载也提出“民吾同胞,地吾与也”的主张。意思是说,所有的人民都是我的亲人,所有的土地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总之,所有这些都强调的是人类友好地处理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位,以和为最高价值,以中为最高的理想追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宽和处事,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6]提倡宽以待人,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儒家在这方面是极力的倡导者。在传统的和谐思想中,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各安其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持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与私结。孔子还主张,君子应取前者而弃后者。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这些都说明了人际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仁、义、礼、孝、忠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所不欲的,不要施于别人。“推己及人”,“与人为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只有小人是恰恰相反的。同时《礼记》中也提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等等这些都是和谐价值理念的具体表述。还有,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力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丰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老子提出的这些主张,无非是要求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所有这些都是对大同社会的经典描述,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天下和谐、公有、和睦、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3.人自身的和谐

古人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

理理与欲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流派之各家对人自身的和谐有着精辟的论述。古人主张义利统一作为基本准则,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追求当作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生命价值的关怀与道德价值的弘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一种人生观。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他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还说:“载莹魄报一,能无离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5]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人们的纷争,收敛人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人的痼弊,化除一切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阔的心怀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贪欲。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6]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求就是自由。要实现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来束缚人,奴役人的。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进而达到人与自身的相协调,使人真正自由、和谐,有自己意志的人。保持人们身心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们在追求欲望以及利益的时候,要坚持中和的原则,永远保持平衡谦和的状态,实现身心的平和。

4.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讲治国,主张以民为本,勤政为民的治国宗旨。而治国则是通过调整君、臣、民之间关系来实现的,最根本的还是对民的治理。对民强调修身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是实现一切和谐的基础。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无争无俗,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和谐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尚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以文思安安。”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思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以求得中外和谐共存的局面。孔子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茶而有礼,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6]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出,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使用武力。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本,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他主张“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与

霸道相反,后者是以务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前者则是利用和平手段的。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有诸葛亮七擒孟获,汉代有昭君出塞,唐代有文成公主入藏等等。都是以礼服人的外交典范,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礼记·礼运》上说:“使老者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这成为中国古代以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理想,即“大同社会”的终极目标。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注重人自身的修养,主张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但同时这种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和谐,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差异性、互补性、平衡性的和谐,因此只有以“中”为基本前提,才能实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想境界。

三、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和谐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必须重视传统和谐思想的千百年来的影响,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文化根基,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因此可以说,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所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大的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和睦、和为贵、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等思想。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和谐”思想,并且赋予时代的精神。将和谐观念渗透到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中来,是很有启示的,也是当今很有必要的。

1.和谐思想是我们当今一种美好的社会愿景

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从古就有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思想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因此成为社会的一种不断追求的愿景。

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为此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道德思想体系。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仪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传统文化把天、地、人看做一个统一的、平衡的、和谐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大同社会的目标。

当今社会,建设和谐思想,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思想作为传统思想的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功能。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追求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和谐社会的和谐融合。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须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思想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和谐理念成为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2.和谐思想是建设美好未来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君子聚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即仁德之道,义利之道,用今天我们的话来说就叫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经济活动中,特别强调“诚信”和“信用”。我们讲“诚信”是立国,立身,为人处世之本。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意思是说四季的运行和百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规律,不因外物而改变。同时孔子还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仅意味着巍峨的群山孕育了人们博大的仁爱精神,也说明了长流不息的江河启迪了人们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智。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也包含了和谐,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深刻的人生理念。“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尽可能避免抵触,冲突。和而不同,相和相偕,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应该力取的价值方向。

当今社会,在我们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风气之下,坚持用和谐的价值取向来服务社会,来建设国家,理应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风尚。首先,作为每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身体健康,身心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目标。努力担当历史责任,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牢记“多行不义必自毙”。其次,个人的品德修养须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只有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3.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论是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和谐因素深深地渗入其中,它为社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支撑。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它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真理信念等诸多方面为一体。”[8]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

和谐文化首先关注的是人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各个传统思想学派,无不有各自精辟的论述。《荀子》中说“道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不远人,不可以为道。”《老子》又曰:“功成身退天之道”。这些思想无不讲的是人道。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和谐文化把人类和世间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他们特别重视人的价值,人是和谐文化的主体。

建设和谐文化,不但要继承和发扬各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和谐思想这一种理论完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引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

4.和谐思想为当代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中,“中庸之道”,“和谐社会”,“礼为政体”是其核心思想。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对传统社会制度的认识,古人认为“礼”为核心,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礼为政体”,以礼治国。同时他们还认为,对“礼”的认识以及运用要适当好处,这就和古人所追求的“大同社会”一样,是思想家所设计和追求的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因此就提出以“礼”作为制度来治理国家。“在‘礼’治理下的社会,必须规范各等级身份,节制各利益群体,使其行为符合‘礼’的规定,即无过分,过头,过火之处,又无不及的地方,做到恰到好处,就能达到‘和’的境界。”[9]

古人的这些思想,为今天我们构建社会的制度创新,制度改革,以及机构设置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就要用今天的“法律”来替换昔日的“礼”。因此,国家立法过程之中,就要过多地考虑和谐、民主的因素。法律的制定,机构制度的改革,就必须以人为本。使我们的和谐社会同时也要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向往的“大同世界”。

5.和谐思想是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武器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有追求“大同世界”,倡导“协和万邦”,“民族和亲”,“亲人善邻”,“礼尚往来”这些良好习惯。今天弘扬和谐思想应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武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重整体、重和谐的价值是时代呼唤。和谐相生是世间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为社会大世界的一员,我们也应使民族、国家和谐发展。

“和谐思想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开辟了正确的道路。”[10]怎样对待和利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以及利益?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无时无刻不在慎重考虑的问题。以和谐思想为主线,使各个民族不断地融合

到一起,这是中华民族自古惯有的做法。从和谐思想中,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应当在承认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基础上,不同种族,不论大小强弱,一律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特色,营造和平与合作的国际氛围,必须坚决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就是“大同世界”,就是“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历来就追求世界的公正,公平,平等与合理。使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取得“双赢”,“互利”的机会。和谐思想必将成为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引擎。

四、结语

古代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精华,我们对传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身的修养以“和谐”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再认识,而对古代和谐思想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了解了古人治理社会的思想。在当今,党和国家站在开创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而古代“和谐”社会思想将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伟大的理论支持。

人类历史表明,前人总是要给后人留下物质的和精神的遗产。后人只有继承这些遗产,才能保持对自然的、社会的相对优势,这是符合人类生存斗争客观需要的。因此,后人继承、更新、发展前人的事业,这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继承之链。谁都无法拒绝继承,割断历史,因而这种“和谐”思想的继承是合理的,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这正是“和谐思想”得以存在、发展、完善、升华的历史根据。

(指导老师:杜振虎)

参考文献

[1]漆玲.和谐社会思想的由来[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第3页.

[2]何炼成、皱富汉.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2005(9).

[3]于春梅.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探讨.2007(3).

[4]徐元诰.国语集解[M].中华书局.2002.郑语篇.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第33章,第25章,第77章,第56章.

[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季氏篇,学而篇,子路篇,颜渊篇,季而篇,季氏篇.

[7]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80.梁惠王上.

[8]秦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光明日报.2005(10).

[9]江源.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J].学术研究.2007(5).

[10]周军.论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1).

Analysis of ancient Chinese harmon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U Gang-liang

(History and culture spread the department, Weinan Teachers Co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ich in harmony thinking, the mai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oriented, vigorous and promising, and as you, and so on, they constitu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basic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factions of harmony also have a very brilliant expositions. Today, we are thinking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is in today's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have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Key words:China;harmonious idea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顺“道”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二、重人 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 四、守信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五、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求实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是说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这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七、对策 《史记》中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 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 八、节俭 九、法治 “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己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的管理思想 1、仁政

2、德治 3、礼制 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本田”的经营思想:“以人为中心” 和“三现主义” 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注重“培养家庭核心价值观” 儒家管理思想对韩国的影响: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 儒家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管理模式,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兢兢小心,汲汲济世”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道德经》、《庄子》 无为而治论 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来。这样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另外的8个学派通过矛盾 的对立统一规律融合起来,合而为一。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二个方面所组成,即凡 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如生命、公平、善良、 正义、光明、和平、热情,等等;凡是处于消极的事物都是属于 阴,如:死亡、罪恶、不公、黑暗、战争等等。 阴阳这对矛盾由于作用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 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和统一。 1、自然无为——管理之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争”和“守柔”的智慧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有为,下无为” 2、自胜者强——自我修炼之道 讲到管理者的七种品质,老子说:“居善地,从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至德之世——理想境界 “小国寡民”。特点是:自然、素朴、平等、自由、安宁。

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间,其行为要合于天道,才能尽天命之性,化育万物。二,指中国与四方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礼记·月令》)因此,人们都应遵从上天的旨意与命令。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如何来构建“天下”秩序?在儒家看来,拥有崇高德性的“圣王”上承“天命”,作为“天子”来执政天下。就是说,“天命”只落实在“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具体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敬德”。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国家者,首先要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礼记·中庸》)。如能依此九项而为,则天下归服。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也就

是说,“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条)。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东汉何休语,载于《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宋代苏轼语,载于《苏轼文集》卷二;明朝邱浚语,载于《大学衍义补》卷一四五)。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明朝费信《星槎胜览·序》),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管理知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精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证明:人才是一切之根本!一个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国家和组织是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的! 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① 3.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② 4.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5.“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大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的出现。企业的大量出现进一步出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和不足,也出现了大量的管理问题。中国公司的执行难是由三大原因造成的:1.文化原因:由于文化导致的执行问题制度原因:由于制度导致的执行问题2.人员原因:由于管理水平导致的执行问题。文化原因导致的执行问题:1、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我们讲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人第一,制度第二,而现代企业制度讲究的是“用人要疑”,制度第一,能人第二。2、中国是一种清谈文化,我们讲究“大道无术”,缺乏量化管理传统,而现代企业管理讲究“大道有术——量化管理。3、中国是一种面子文化,我们讲究“以情理服人”,情在前,理在后,而现代企业是一种利益文化,讲究“理情服人”,理在前,情在后。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本文分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古为今用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levant concepts provide inexhaustible sourc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comment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management ideas. Keywords: ancient China; management thoughts,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 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三,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 在儒家文化中,“和”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方法。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张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则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怎样才能做到“和”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促进人际和谐、实现良好道德的一种法则,是再好不过的了!孔子的本意是无论做人、处世还是办事都不能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关键词】和谐思想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思想历史上,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倡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就更应尊重自然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尊重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礼记·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文系10级政教班韩东生10010106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 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 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环境问题不但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而且是人在实践活动 中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理想境界,古人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根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气,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鱼、砍伐、烧荒等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幼小植物,禁止猎取年幼野兽,禁止毒杀野生动物。中国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二、“天人合一”指导实践的生态意义 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泱泱古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感受着现当代社会文化融合带给我们的芬芳。源远的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激扬爱国之志,陶冶精神情操。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命题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这种主流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义,弘扬其整体、和谐、统一的合理内容,树立严谨的人文科学态度,进而使先进的文化传统得到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束缚 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当然是肯定德政礼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称赞法家的代表人物郑国大臣子产的“宽猛相济”。孔子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

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肖冬华 2012 摘要: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文化维度下,人水和谐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中华语言文字,构筑了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历史维度下,源远流长的人水和谐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明史上绽放出了熠熠的光辉,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水环境持续恶化、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当下恶劣的人水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居民健康安全。人水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其根源在于人为。为此,当下,我们要弘扬中国古代的人水和谐思想,重建当下人水关系。 关键词:人水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090-03 作者: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99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度研究项目(JD117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周末年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春秋末期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尚书·虞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事物和理想状态。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 一文化维度下的人水和谐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语言文字,抑或是儒释道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水和谐因子。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孜孜追求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是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共同诉求。 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作为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折射出了人水和谐思想的萌芽。在上古的创世神话中,水被视为创世的圣物。“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徐整:《五运历年纪》)盘古开天辟地的美丽神话,说明华夏初民重视水,把水视作生命之源。在古老的泉神话和酒神话中,人们则形成了水有灵异的基本认识,水被赋予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名城酒泉因此得名。中国古代治水和抗旱的神话故事,则折射出华夏初民在与水的相互关系中力图谋求和谐与平衡的努力。洪荒年代,沧海横流,“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华夏初民对洪水极端恐惧,进而将水予以神化,塑造出女娲这一治水英雄。除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也是流芳千古的治水佳话。“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史记·李斯列传》)。古代先民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并力图找到人水关系和谐发展的规律。从被神化的水中,人水和谐的思想得以萌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大事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同样浸透着人水和谐的声韵。从汉字的产生看,正是水,启蒙了中华文字,水是中华文字之母。《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河图洛书这一水文化宝典诠释着中华语言文字和水的密切关联。从中华文字的造型看,一笔一画都能书写出人水和谐的意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①古人依流水之貌造出了许多甲骨文字。如以河流中回旋的水流之态造出“亘”字,以雨点从天空降下之态造出“雨”字,以溪流从山谷中疾驰而下之形造出“谷”字,以深潭中回水之貌造出“渊”字等。据统计,甲骨文中,表示河流、山川的文字约占7%。②由是观之,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古代先贤清楚地认识到水的重要意义,将水摆在了突出位置,使浩瀚的中华语言文字宝库积淀了人水和谐的独特意象。 儒释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无不流淌着人水和谐的精神基因。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而水则是儒家伦常道德之化身。孔子曰:“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孔子提出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等九德,并将水之九德与君子的品德一一对应。孟子进一步发挥,以水的特性阐发了性善论思想:“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儒家注重以水比德,而佛家则倡导以水观佛,以水修心。水对于佛家而言,是观佛的方式,自水中可以看到理想的佛国世界。不仅如此,佛家还认为水是佛家智慧的体现。“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漫无间,澄湛莫测。满而示之,比我学之智周也。”③佛家学者借水启迪智慧,并将水直接比作了佛家智慧。与此同时,佛家学者还极为重视以水修心。佛家主张“心静如水即是佛”,佛学弟子大都喜欢在远离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