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

“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二、中国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培养生产劳动者

·教育公平:教育权利与机会均等,男女受教育(内容)的不同,缘于生理差异而非等级尊卑

·教育内容:生产劳动经验,生活习俗,宗教礼仪,军事教育,艺术教育等·教育方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专门教育场所

·教育者:老者为师;长者为师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从个体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天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地,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已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训,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苏联和我国持这一观点的人多。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紧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民,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最早的学校: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先后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并相继出现了最早的学校。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岸发掘了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发现了两间类似校舍的房子。但是美国学者克雷默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是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夏学校设置有两类一是“序”,一是“校”。商代学校名称“大学”“小学”“羊”“序”等。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的,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古代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

古代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 武术是用于格斗的技术,它的一招一势、一刺一击都是按照进攻和防宁的战斗要求设计出来的,是人们格牛经验的总结。因此,武术的产生首先要有格斗,要有进行格斗的对象。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最初遇到的格斗对象不是人,而是野兽。当时.人类生存的条件作分恶劣.正愫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盗历篇》和《韩非子·五惠》中说的,那时候人烟稀少,到处都是凶禽猛兽。盘旋在高空小的筋鹰不时地俯冲下来,搜走老弱‘、凶狠的猛兽一次又一次地向茫然无所知的人们发起攻击。为了保卫自己,也为厂从野自身上得到遮风避雨的毛皮和果腹充饥的食励以生存繁衍下去,我们的祖先们不得不同凶猛的阿兽进行殊死搏斗‘,在距今有18000多年的山顶洞人的穴居遗址甲发现的大量的露骨就是他们与野兽搏牛,并取得胜利的证明。野兽有尖由利爪,强悍凶残,而先民们用来与野兽搏斗的不过是简陋粗糙的棍棒和石头打制的武器。打猎的成功,不仅按靠集体的配合,也要依靠猎手们身体的矫健,不仅棍棒的使均受难确有力,徒手的踢打摔拿在必要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小国员早的诗歌集《待经》中就有人们徒手与老虎博斗的记载(《邦风·大叔于川》)。 南沧源岩画中也描绘着人勺兽搏斗的生动场面。分布在我国广阔西部地区的购域岩画中也有许多反映原始狩猎的内容,岩画小的人们有的在灼刀研砍,有的在弯弓待射,有的在野牛的反击下抽身疾走,逃离险地。

先民们靠着白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想方设法改进白己的武器。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粗糙的用心头打制的砍砸器、尖状器到中期的骨骸、骨矛、骨叉,又到新省器时期的石刀、石矛、石斧、石镣等利店期的青铜兵器,记录着他们在政进武器方面不懈的努/J。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弓箭的发叫,给原始人类提供远射程武器。根据古籍记载,人们看到落在树枝上的鸟在芭走时被弹回来的树枝市伤受到启发,于是,就蝴绳子把树枝绷成弓,将木根列削磨细做成箭,制成了原始的弓箭(《周易“系辞下》)。弓箭在原始社会店期八始用于打猎,大大提高丁人们打猎的能力,扩大了狞猎的范围的生产方式,因此关系。 狞猎是原始社会人类维持生存最重要武术的萌芽与生产劳动有 着直接的除了生产以外,原始的战争也是武术萌芽、生长的重要条件。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适于居住的地区,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教育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本篇文章就原始社会教育进行深入论述。 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归结为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常识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中,他们最先接触的是社会环境,而后接触的才是生产劳动。所以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社会常识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包括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训练,接受家庭传统和氏族部落传统的训练。例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也由她们中间的年高望重者担任。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这些活动仅限于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男女才能参加,所以对儿童少年来说,取得成员资格仍是第一要事,为此,他们要了解并熟悉各种亲属和血缘关系,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一开始是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方面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石器工具一般是用石块相互敲击而制成的。通过敲击,将石头打制成有刃或尖的石器。这种比较粗糙的石器器型有砍砸器(石斧)、尖状器等。 (三)原始宗教文化的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原始社会时间

原始社会时间 1.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元谋人”和“蓝田人”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发现的猿人化石。全称“直立人种元谋新亚种”,俗称“元谋直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蓝田人:在陕西省蓝田发现的猿人化石。生存年代距今大约80-75万年。 属旧石器时期,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他们已经可以站着走路,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狞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婚姻形式:群婚。 2.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是:仰韶文化(今河南省) ?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是:龙山文化(今山东省) 3.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 ?"炎黄子孙"泛指汉民族人。这一词来自一个历史传说,即炎帝和黄帝的故事。炎黄,即炎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两个大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姓姜,号烈山氏。炎帝部落崇拜牛,生活在姜水流域(今陕西),以后向东发展至中原地区。黄帝姓姬,号轩辕氏。黄帝部落崇拜熊,居北方,后定居黄河流域。 ?这两个部落联盟在汉民族发展史上居很重要的地位,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炎帝和黄帝,被认作汉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4.黄帝: ?五帝之首,原本是原始社会部落的首领,在黄河流域一带,他的部落是最强大的。 ?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早前炎帝與黃帝结盟对抗蚩尤。后炎、黃二帝展开阪泉之战,黃帝取得胜利。最后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5.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 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 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基 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 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 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1. 燧人、伏羲、神农 2. 伏羲、女娲、神农 3. 伏羲、祝融、神农 4. 伏羲、盘古、共工 5. 伏羲、神农、黄帝 →第5 种说法最普遍:伏羲、神农、黄帝 ?燧人:找到火(火神) ?祝融:找到火和利用火(也被称为火神) ?盘古:开天辟地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_Xuyên Húc)、帝喾(dìkù_?? C?c)、尧(yáo_vua Nghiêu)、舜(shùn_vua Thu?n)

教育学复习题1

教育学复习题精选(上) (适用于师范生本科课程、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 教师考试咨询信箱:hxy89781899@https://www.360docs.net/doc/c74942954.html, 绪论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C )。 A.《论语》B《师说》C.《学记》 D.《大教学论》 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C )。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3、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C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 B. 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D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5、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 ) A. 蔡元培 B. 陶行知 C. 杨贤江 D. 晏阳初 6、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7、“学而时习之”一语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道德经》 8、《教育漫话》一书是( B )的著作。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斯宾塞 D. 裴斯泰洛齐 9、《大教学论》一书是( C )的著作。 A. 斯宾塞 B. 洛克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齐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 C )的信条。 A. 鲁迅 B. 蔡元培 C. 陶行知 D. 杨贤江 11、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 B )。 A. 《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12、“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洛克 13、在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B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1)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随手练习: 1.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D.近代教育 【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下列对于原始教育与古代社会教育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目的性 B.原始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师,古代社会教育有固定的教师 C.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等级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等级性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 就考古发现,目前被科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的直立人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如果把能够制作工具视为人类产生的关键标志,那么最早的人类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 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多为石制,因此原始社会又被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工具的进步程度,原始社会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为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改进与经验积累,原始的畜牧业与种植业出现,人类由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与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期。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根据血缘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学者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四个时期。 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公有公育。就就是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原始宗教及体育与军事等。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磨制石器、禁忌、风俗),按照性别进行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就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与丰富(特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如南非祖鲁人部落中严禁女子将手放在牛身上,甚至走近牛栏也不行;爱斯基摩人中,鹿肉与海豹肉同时吃就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男女不准在一起吃饭;马赛一家庭中男人要吃饭,女人必须立即走出茅屋,各自有各自吃饭喝水的器皿,不准乱用等。) 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公社的末期。主要就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与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与干练的品质。(要求人们能跑善跳、耐久力强、敏捷灵活。部族间战争频繁,要求熟练武器制作与使用、实战技能与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 2.我国教育萌芽于() 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 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 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 A.辟雍B.瞽宗C.序D.庠 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 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 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 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 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 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 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二、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 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 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 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B.仁C.德D.信 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B.乐C.数D.易 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B.仁C.孝D.德 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 10.被封为“亚圣”的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 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 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章室内设计(空间环境)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朦胧的设计意识(室内设计的起源) 一、社会背景: 原始社会又叫石器时代(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 旧石器时期 人少禽兽、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群居生活、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农业、畜牧业尚未出现。人类的审美意识处于初始的状态,有了简单的人体装饰。 新石器时期: 人类进入了半开化、半文明状态时代,学会了种植,并开始驯养家畜,能够磨制石器,并掌握制陶技术。重要的文化遗址有早期的浙江的“河姆渡文化”,中期的河南“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等。 二、建筑概况与规划 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树居、崖下和岩洞。 原始建筑:巢居和穴居 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化: 断崖上的横穴——坡地上的横穴——袋型竖穴(临时遮掩)——袋型竖穴(活动顶盖)——袋型半穴(屋)——直壁半穴——木骨泥墙——地面之屋(室)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与精神生活有关的建筑 “大房子”→宫殿 庙宇→祭坛 陵墓→葬墓 建筑平面规划 1、平面形式 圆形——矩形——圆形、矩形平面杂处群体,方式有两种 三、室内空间布局 四、装饰与陈设 1、三大界面的装饰 (1)地面——夯实——用火烧过的土块做垫层——地面、墙面用白灰涂抹。 (2)墙——树枝编成——火烧的土墙面和白灰面——土坯墙(夯土墙) (3)室内装饰:有简单的装饰图案(圆点、平行线、墙裙等,颜色多为黑、白、红) 2、纹样 (1)抽象出来并逐步符号化了 (2)属于纯装饰而无具体内容的几何纹样,具有巫术和图腾的含意。 3、陈设 原始社会的工艺品以实用为主,它们都不以室内陈设的面目出现,表现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器物。但是它们被置于室内,客观上也具有陈设的意义。并为以后的室内陈设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1、陶器 2、漆器 3、茵席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试题讲课讲稿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试 题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选择 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 A.幼儿之家 B.幼儿学校 C.湖北幼稚园 D.南京鼓楼幼稚园 2、下列不属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是() A.主张“教学做”合一 B.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C.提出“活教育”理论 D.要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和嘴 3、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 A.保证幼儿存活 B.增强幼儿体质 C.开发幼儿智力 D.培养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 4、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A.1840 B.1903 C.1904 D.1947 5、近现代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是()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课堂教学 6、第一个阐述游戏教育价值的人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7、狭义的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8、幼儿园在我国属于()体系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9、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A.幼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前期 D.学龄期 10、幼儿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1、幼儿受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2、教育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的产物 A.物质基础 B.上层建筑 C.大工业生产 D.经济发展 14、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在()诞生 A.美国 B.欧洲 C.中国 D.印度 15、()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乡村儿童团”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原始社会教学案

一、内容及分析 1、内容:本课讲述的是“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部分。 2、分析:教科书从科学角度分析了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猿。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由类人猿发展来的。不同人种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的。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来的;知道世界三大主要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会说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合理分析,大胆想象早期人类的生活情景,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结合世界地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及形成情况,提高读图能力,增强空间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内容所涉及的面广、时间跨度大,科学性强,学生容易产生距离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此部分内容涉及到解剖学、遗传学等专业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教学中只要注意简化教学内容,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解决好历史知识由远及近与学生认识特点,由近及远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课文提要导入——教学“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小结巩固 (二)教学情景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提要结合现实导入本课 2、教学新课 (1)人类的起源 问题1:人类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知道一般认为人类是由猿进化来的。 师生活动:启发学生我们从哪里来,同学们知道哪些传说呢?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图片、直观教具、数据等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最后得出: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 第二阶段是早期智人阶段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 问题2:世界三大人种是? 设计意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知道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师生活动:提问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可以分为(黄种人、自然人、黑种人),教师强调:每个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分布情况。 问题3:种族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种的形成也是众说纷纷。一般认为是长期自然条件影响的结果。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种族是怎样形成的。最后教师归纳强调: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2)母系氏族 问题4: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及主要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后,由教师归纳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 (3)父系氏族 问题5: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论后,教师归纳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力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问题6: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怎样?

原始社会-教学教案

本课的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引言、两节(六个框题),共八个知识点。 引言:概括了本课的地位及其讲述的基本内容,包含四层意思: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历史过程,它从古代社会一直发展到近代社会。其次,指出了古代社会经历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和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次,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这个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可比拟的社会财富。最后,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是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本节设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3)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1)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3)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2)初步懂得生产力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课程标准] 1、教学内容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

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 本知识点要做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备考:选择题可能会要求考生选出以下哪些是或者哪些不是某个阶段的特点;简答题可能会要求考生简述某阶段教育特点,对大家基本是一个识记的要求,虽然看起来要记得东西很多,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的,下面就来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点。 我们按考点将阶段特点分成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古代社会教育特点、近代社会教育特点以及现代社会教育特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大家可以设想一个生活情景,在原始社会部落里的年长者带着小孩出去打猎,孩子们就在这种情景下学习如何打猎、如何采集食物。联系着这个情景,我们来总结一下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经过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发展,但同时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背景等,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同时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电影等,大家会有一个感觉,古代的教育动不动就在打板子,但是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此外还有大家看美剧英剧等,也有相关的教育情节。结合着咱们的经验,我们来看一下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的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4)原始艺术教育 (5)体格和军事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新教材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年统编版新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回望社会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进步,本节课将带领大家认识这一段历史,探究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什么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政治认同: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推动力是科技革命,会分析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能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再到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