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结构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结构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结构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结构和体例格式

第一部分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结构

1.题目封页

2.试验药物与研究产品的名称

3.研究药物的适应症

4.主办者的名录

5.研究的预期进度与试验安排

6.试验开始数据(第一位受试者的数据和信息)

7.末位受试者数据和信息

8.试验完整数据列表

9.申办者、研究者、合作者与申办者医务官员签字与职责确认

10.表明该项临床试验是在优良临床试验规范条件下进行的描述与评价

11.报告的资料(通过题目和资料,确定与该项试验相同的任何其它较早的报告)

12.内容概述(提要)

13.内容目录

14.名词、术语缩写和定义

15.伦理学考虑

15.1伦理委员(IEC)或研究评价机构(IRB)

15.2实施本试验过程中伦理学考虑

15.3受试者须知和知情同意书

16.研究人员和试验管理计划

17.引言

18.试验目的

19.试验计划

19.1试验设计和试验计划描述

19.2对试验设计的讨论,包括如何选择对照组与试验设计讨论

19.3试验人群的选择

19.3.1入选标准

19.3.2排除标准

19.3.3从治疗或评价中剔除受试者标准

19.4治疗

19.4.1试验治疗的给药方案

19.4.2试验用药的描述

19.4.3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的方法

19.4.4研究中所用剂量选择概述

19.4.5每—个受试者的剂量选择和给药时间

19.4.6盲法的形式与水平

19.4.7试验设计中导入期设计与同步治疗设计

19.4.8进入试验前和试验研究期间的相伴用药

19.4.9试验方案与法规的依从性

19.5有效性和安全性变量

19.5.1有效性和安全性变量评价及时间流程图

19.5.2测量方法的合理性

19.5.3主要有效变量

19.5.4药物浓度的测定

19.6数据质量保证

19.7设计书中计划的统计学方法和样本大小的测定

19.7.1统计和分析计划

19.7.2样本大小计算与确定

19.8实施过程中试验计划或分析计划的改变

20.试验病例的列表、分配、观察与分析

20.1受试者的配置

20.2偏离方案的受试者情况

21.有效性评价

21.1所分析的数据集与数据集选择

21.2人口学统计和其它基线特征.

21.3治疗依从性的度量

21.4有效性结果和受试者数据列表

21.4.1有效性分析

21.4.2统计分析

21.4.2.1调节协方差

21.4.2.2退出或缺失数据的处理

21.4.2.3中期分析和数据监控

21.4.2.4多中心研究

21.4.2.5多重比较/多重性

21.4.2.6受试者的有效性“子集”

21.4.2.7证明等效性的阳性对照研究

21.4.2.8亚组检查(亚层数据集)

21.4.3受试者反应数据列表

21.4.4药物剂量,药物浓度及与反应关系

21.4.5药物——药物和药物——疾病相互作用

21.4.6按受试者列出数据

21.4.7有效性结论

22.安全性评价

22.1暴露程度

22.2不良事件

22.2.1不良事件的简述

22.2.2不良事件总表

22.2.3不良事件分析

22.2.4不良事件详细列表(按研究人员和治疗组)

22.3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列表

22.3.1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列表

22.3.1.1死亡

22.3.1.2其它严重不良事件

22.3.1.3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

22.3.2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的描述

22.3.3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的分析和讨论

22.4临床实验室评价

22.4.1按受试者列出实验室测定值和异常的实验室值

22.4.2实验室参数评价

22.4.2.1试验中不同事件的实验室测定值

22.4.2.2(各治疗组)个体受试者的实验室值的变化

22.4.2.3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值的受试者

22.5生命体征、体检发现和其它有关安全性的观察

22.6安全性结论

23.讨论和结论

24.在前面没有列入的有关图、表

24.1人口学数据

24.2有效性数据

24.3安全性数据

24.3.1不良事件

24.3.2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列表

24.3.3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描述

24.3.4异常实验室测定值(每个受试者)

25.参考文献

26.附件

26.1研究资料

26.1.1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案的修改

26.1.2病例报告表

26.1.3IEC或IRB的成员姓名、受试者须知和知情同意书

26.1.4主要研究人员和其它重要参加者的简历或与完成该临床试验有关培训和经验

26.1.5主要研究人员或协调研究员或申办方的医学代表签字

26.1.6当试验药品不是同—批号时,列出接受各批药品的受试者名单

26.1.7随机程序和受试者编码

26.1.8稽查员证明书

26.1.9统计方法文件

26.1.10所用实验室间的标准化程序和质量保证程序

26.1.11根据本研究发表的出版物

26.2(受试者)数据列表

26.2.1中途退出(受试者)

26.2.2违反试验设计(受试者)

26.2.3从有效性分析剔除的对象

26.2.4人口学数据

26.2.5依从性/药物浓度数据

26.2.6个体有效性反应数据

26.2.7不良事件列表(每个受试者)

26.2.8根据主管部门要求,提供个体实验室测定值

26.3病例报告表

26.3.1死亡(受试者)的全套病例报告表;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和中途退出(受试者)的不良事件报告表

26.3.2其它病例报告表

26.4各种(受试者)数据列表(归档列表)

第二部分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体例和内容要求1.题目封面

封面题页应包括如下内容:

——试验题目

——试验药物/研究产品的名称

——试验用药品的适应症

——如不能在题目中表明、则简要描述(以1~2句话)设计(平行、交叉、双盲、随机)比较(安慰剂、活性成分、剂量/反应),间隔,剂量和病例数。

——申办者姓名

——原始规划与计划的确认(编码或数目,确认日期)

——试验预期进度与进程安排

——研究开始数据(受试的第一位病人,或任何其它数据)

——后期研究终末数据(最终一个受试者的名称、或终末研究者完成的数据)

——试验研究完整的数据(最后的受试者)

——参加者或合作者或主办者责任医务官等人士的名称和职责。

——药业公司名称/主办方签名(在公司/主办者中负责研究报告的人,公司/主办方联络者的姓名,电话和传真号码,以备在回顾研究报告提出问题时,在此页码或应用的字母有所表明)。

——表明该项研究是否在优良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条件下进行的包括应达到的基本文件、研究设施、人员知识结构,统一培训等。

——报告的资料(通过题目和资料,确定与该项研究相同的任何其它较早报告)

2.内容概述

应提供—个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提要(通常限于3页内容),该提要应包括试验题目、研究人员、研究出版物名称、试验时间、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研究样本、诊断及进入研究的主要标准、试验的产品、剂量、给药方式及批号、治疗持续时间、参考的治疗、剂量、给药方式及批号、评价标准(有效性、安全性)、统计方法、总结——结论(效能结论、安全性结论、结论)及报告日期。该提要应包括表明结果的数字资料,而不仅仅是文字和P 值(见附件l,研究内容概述)。

3.内容目录

内容表格应包括:

——页码或其它每一个部分的局部资料,包括归纳性表格、图和图表。

——附录、列表和任何能提供的病例报告形式的汇总和定位。

4.名词、术语缩写和定义

应提供报告中使用的—系列缩写符、特殊的或不常用的术语,或测量单位定义,应拼写

出缩写术语,并在文中首次出现时表明其全称。

5.伦理学

5.1 伦理委员(1EC)或研究评价机构(IRB)

由IEC或IRB验证的研究方案和任何修正方案都必须加以确认。所有一系列协商的IEC 或IRB都应在IEC或IRB列表(如权威管理部门要求,应给予委员会主席的名字)——有关受试者或试验样本同意书的书面形式。

5.2 实施本研究过程中伦理学问题

应该确认临床试验是在依据《赫尔辛基宣言》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科学和道德原则指导下实施的,试验研究开始前,临床试验方案、CRF表、知情同意书应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知情同意和知情同意书来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同时制定严格受试者的选择、排除病例的选择,保证试验研究的道德原则。

5.3 受试者须知和知情同意书

与受试者登记(如分配,预筛)有关的知情同意如何,在什么时候获得的知情同意应该如何描述。

6.研究人员和研究管理机构

研究的行政结构(如主要调查者,参与调查者、策划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数据/计划监督评估委员会、生物统计部门、中心实验室设施及工作状况、合同研究组织(CRO)、临床试验、供应系统)应在报告的正文中简要叙述。

研究及研究相关人员应提供一系列简短CV(附件16.1.4)及其在研究中的规章和资格(个人简历或相当内容)、并应同时提供一系列类似的其它由于参与严重影响研究行为的人,而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可省略为研究者总体文件而仅有姓名、学历、执行人员及职责。所列容应包括:

(1)研究者

(2)任何其它执行初始观察或其它主要效应变化的观察员,如护士、医师助理、临床心理学家、临床药理学家、住院医师,如可能应包括不良反应或暂时代替上述任何人的传唤医师。

(3)报告的作者,包括生物统计学家。

研究者及研究相关人员(含合作者)签名(见附录16.1.5),

7.引言

引言应包括主要的陈述(最多为一页),表明供试药品/研究产品开发的来龙去脉,与该研究有关的关键性指标(如基本原理,目的,目标群体,剂量设计、治疗,阶段,初步终点)。任何附在草案后展开的指南或任何其它主办者/公司和决策者间与特别研究相关的协议/会议,应予以确认或描述。

8.研究目的

应提供描述临床试验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试验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的设定依据、样本量、剂量设计、对照组设计、标准、测量、评估、结果和结论等。

9.试验计划

9.1 试验设计和试验计划的描述

所有试验计划和试验设计(结构)(如平行、交叉)应该有主要的描述,但要简洁,明了,必要时用图、表等。

试验研究方案和任何修改都应像附录(16.1.1协议及其增补)增加一份样本病例报告,如同附录16.1.2(个例样本的报告),如果该部分任何信息来源而不是原始记录,则应该被确定。所提供信息应包括:

(1)研究性治疗(特殊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2)试验过程受试者群体及其所包括的受试者样本

(3)盲法/使掩蔽水平或数日(如开放、双盲,单盲、盲法评估及非盲法受试者的测量和/或调研者)

(4)对照的种类(如安慰剂、不治疗、活性药、量效关系、疾病史)和研究方法(平行、交叉)。

(5)整个研究阶段的进程和时程,包括随机化前和治疗后,治疗撤退期和单、双盲治疗期。随机受试者应具有包括研究时间的图、表的标示很有用【见附录Ⅲa(试验设计及评估步骤),IIIb(试验设计及评估步骤)】

9.2 对试验设计的讨论,包括如何选择对照(比较)组

一般考虑的对照(比较)组是安慰剂同步对照,不给药同步对照,活性药同步对照,剂量比较同步对照和历史对照,除了对照形式外,其它需要讨论的关键设计指标是使用交叉设计还是平行设计,具有特殊既往史的受试者诸如对一种药或一类药有反应或无反应,如果没有采用随机化或盲法对照设计,则应说明采用其它技术很重要,如有此种情况要谨防系统选择性误差,同时对对照试验试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描述。

已知的和潜在的与试验设计或对照有关的问题,应按特殊疾病或所研究的治疗方案来讨论,如对一交叉设计,其它的一些方面应加以考虑,如疾病自发性变化的可能,和研究中治疗的后遗(滞后)效应。

设计的其它特殊指标也值得讨论,包括具有或缺乏淘汰期和治疗持续期,尤其是对慢性病受试者,如在上文无提示,还应解释选择剂量和剂量间隔的合理性。如半衰期短的药物,其效应与时间和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每日给药一次是无效的,若试验设计是这样的则应寻找从给药时间间隔末端药物效应的“丢失”证据的方案,如给药前即刻测量的效应。相似地,在平行设计剂量研究中,应阐明剂量的选择的合理性。

9.3 试验人群的选择

9.3.1入选标准

应阐明受试者群体及其选择的标准,对该项研究目的而言该群体的合适性,采用的特殊诊断标准和特殊疾病的要求(如特别严重或持续性疾病,特别试验的结果或比率等级或体检),临床特异指标(如治疗前的失败和成功),或其它潜在的预兆因素(年龄、性别或少数民族因素)也应有记载,有关随机性或涉及供试药品/研究产品治疗部分的导向标准和任何其它标准应该加以阐明,如有迹象表明附加的入选标准没有在草案中,则应讨论这些标准的暗示性,如某些研究对象可能被排除或入选到其它研究中去,或患有特殊疾病或具有特殊基本特征的受试者,则应在方案中描述。

9.3.2 排除标准

排除入选研究的标准应具有特异性,提供其合理性(如安全考虑给药理由或试验缺乏合理性,伦理道德问题、依从性降低等)。在研究报告的第13部分应该讨论有关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排除内容,或安全有效性的总结。

9.3.3 从治疗或评价中剔除受试者标准

若有关于从治疗或分析观察剔除受试者的预定理由,应讨论这些受试者任何计划好实施的观察的观察本质及持续时间以及剔除受试者标准的合理性,必要时列表陈述,同时应讨论剔除受试者对整个试验研究(数据是否正态分布、统计分析误差、统计分析结沦的外推的合理性)的影响。

9.4 治疗

9.4.1 研究治疗的给药方案

在研究的各个种类中,所给的确切治疗或诊断用药,及各个研究阶段,应该记录包括给药途径和方式,预设的剂量和给药量,剂量选择的时间,随访治疗时间窗,血药浓度的观察时点等,并描述其合理性。

9.4.2 试验用药品的描述

在报告的正文中,应给出供试药物/产品的主要处方(赋形剂、浓度、批号),如采用多于一个批号的供试药物/待试产品,接受每个批号的受试者应按附录16.1.6将接受每一批号药品,则应列出接受每个批号的试验药品/产品治疗的受试者。

应提供安慰剂和活性对照/比较产品的来源。应注意比较产品与其通常市售状态的变化,并应注意阐明测定生物利用度采用的步骤未经改变。

对有效期受限制的或不完全肯定的日期的研究产品的长期使用进行试验研究,应阐明供试品的继续供给来源,使用期限,受试者在继续使用时应加以确定。如需要特殊的贮存方法也应加以说明。

9.4.3 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的方法

在报告的正文中应讲述受试者的分组特殊方法,如集中分配、界内分配、适应性分配(即基于较早的分配或结果的分配),包括任何分层或打破方案计划,应解释任何异常的原因和特征。

如有必要,应在附录16.1.7中表明随机化的详细方法,包括它是如何实施的随机化及其编码方法(每个受试者的编号及接受的治疗方式和序列),也应体现随机数字表,受试者的确认和治疗分配。对于多中心研究,应由承办单位提供资料,解释随机化的方式、步骤和结果。

对于历史性对照试验,重要的是阐明如何选择特定的对照,所采用的其它历史经验和数据是否加以检验,如有的话,其结果是如何与采用的对照比较的,并在参考文献中说明其出处。

9.4.4 研究中所用剂量选择概述

所有治疗都要提供使用的剂量和剂量范围,说明选择依据(以往用于人或动物的资料),剂量的设计与研究是药品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也是施加因素控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II期临床试验中,尤其是多中心试验研究时,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特殊人群的剂量研究和剂量——反应对照试验。

9.4.5 每一个受试者的剂量选择和给药时间

应阐明选择每个受试者供试药品/试验用药品、活性对照品、和活性对照/比较产品的剂量方案,包括给药品名、剂量、给药周期、布药(随访)时间、回收和清点、合并用药及禁止用药等。来自简单随机化分配到选择的固定药品/剂量方案与分配到特殊滴定法方案,及分配到较精心设计的反应决定性选择方案,如在什么情况下滴定直到不能耐受或某些特殊的终点己达到的间隔,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某些波动。如有任何逆向滴定方案,也应予以说明。

应讲清给药时间(每日次数,间隔),给药与用餐的关系,如果不是特殊的,应加以说明。应注明对受试者有关何时和怎样服药的任何特殊建议。

9.4.6 盲法

用来执行盲法的特定过程的描述应该被提供(例如瓶子怎样被标记,揭盲的标签,受试者代码表/应急信封,双模拟技术),包括为个人或所有的受试者而破盲的情形描述。例如严重不良事件,盲法供试药品的使用过程、随访的受试者的编码,如可使一些研究受试者保持非盲(如允许他们调整用药计划);应提供防护其它受试者或研究者的方法和步骤,保证测试药品/研究产品和安慰剂难以区分和它们难区分的证据所采用的措施应该被描述,像外观、形状、气味和测试材料的味道。其它如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的改变、药品的崩解度等也应被描述,外由实验室测量方法也应有阻止其非盲性措施,如果使用应该被描述,如果有一个数据监测委员会保障全面盲态维持和揭盲的维护其过程亦应被描述.期中分析时应该也被解释。

如果盲法为一些观察减少偏移所认为不必要,应该被解释,例如,阅读血压计和HOLTER 磁带时的随机偏差,如果盲法被认为合乎需要然而又非可行,原因应该被讨论。有时盲法被尝试,但在一些受试者或研究者至少有显而易见的药代变化和/或治疗作用的差异而易被解

盲致使盲法失效或不完善(如发热,注射部位的变化,实验室数据的变化)。如此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应该被查明,且有评定问题大小或管理它的任何尝试(如,可能提示治疗任务信息的一些重点方法),应该被描述。

9.4.7 进入试验前和试验研究期间的相伴用药

在试验研究之前和之中被允许同步使用的药物或过程,无论它们怎样均应被记录,以及任何与同步治疗相关的特定规则和过程应该被描述,同步治疗如何影响试验供试药品的相互作用或直接效果或研究终点,均应被讨论。且同步独立效果和研究治疗应该被查明和解释。

9.4.8 治疗依从性

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可靠性、一致性、规范化和完整性,应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法规或标准操作程序,应被描述和解释,如药品记录,日记卡片、血、尿或其它药物水平,或监视药物事件,必要时列出公式计算用药依从性。

9.5 有效性和安全性变量

9.5.1 有效性和安全性变量评价及时间流程图

对特定的有效性、安全性变量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评估,以及对操作程序、步骤、时间点、测量方法、同饮食的关系、同给药方法有关的重要测量如下一个剂量前,给药后某个或某几个时间窗口和有关责任人员都应一一描述,如果执行测量的人员有变更时,需及时上报和记录。

在试验研究流程图、表上应清晰地层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测量方法及其次数、频率,同时显示访问的人数和次数或仅仅是次数。

所有用来表述有效性和安全性测量的步骤、程序、部位、时间、标识和指标的定义、测量相应数据、结果均应完整解释和说明(如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的标准、梗塞部位、大小的指定;血栓性或出血性中风的特征,TIA或中风的区分,死亡原因的说明,测量的时间与病情的关系等)。应该描述一切可用于或不可用于对各种实验室检查的设备和正常值或其测量结果的标准化或比较的技术定义,这在多中心研究中尤为重要。

必须确定那些评估临床试验数据和信息、研究结果、盲态审核的非研究人员(如X光片,CT片或心电图来决定受试者是否有中风、心肌梗塞或突然死亡的研究参与者或外在委员会成员)。这些程序(包括:保持盲态的方法,测量读数的归纳分析)都要应详细描述。

应该描述药品不良事件的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如属自愿的或通过核对表,或问询得来),包括对不良事件或再次给药的随访计划。

应该描述由研究人员、主办者或其它有关机构对不良事件的评级(如按严重性分类、或同药品的因果关系程度分类),若存在这类标准,则必须提供,同样有关的组织机构应明确列出。若按照分类评级、数字评分来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须提供评分标准,对于多中心试验研究应指明标准化方法。

9.5.2 指标的设定和测量方法的合理性

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的效应指标的设定和测量方法不属标准化的那种,却已被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属可信的、准确的和有关能区分有效和无效)。则它的可信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都要用相关文件证明,这可以对描述那些曾经考虑过但遭否决的方法有好处,如用一个代用结果(不直接有临床好处的方法或实验室测量或征象)作为研究结果,就必须对它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说明和证实,这可以参阅管理机构制定的有关临床试验资料、发表文章、准则和先前的做法等,并将其相关文献列于参考文献中。

9.5.3 主要有效变量。

用于决定有效性的最初变量的测量方法、采集的数据和信息、结果应该清楚地被描述和说明,且为下一步试验试验设计确立主要有效变量(有效变量的指标,测量时点、方法、评价)。虽然重要的有效变量的测量是明了的,然而当有多种变量或当变量被反复测量时,草案中应该指明,同时应解释为何选择最初的变量,以及指明这些重要的发现的类型及其它可作为有效性的方法,如在草案中未阐明最初的有效变量是如何选择的和何时被选定的,如果在草案中提及有效性阈值,也应该被描述和阐明。

9.5.4 药物浓度的测定

应该描述测量的药物浓度、样品的采集时间和同给药时间有关的周期,给药采样同进食、体位、同服药物/酒精/咖啡/尼古丁之间的可能关系也应被提及,参考已发表的或内部的分析证实文件(有关方法学),对生物样本的测量、处理及其方法都应该描述,在评估药品的药动学(可溶性循环受体、肝肾功能等)另外一些因素及其测量时间和计划也应一同描述。

9.6 数据质量保证

应该简洁地说明数据和信息的质量控制系统。如无这种系统应该在报告中说明,实验室有关标准化方法和质量保证程序文件应在附录16.1.10(有关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室标准化方法及质量保证系统文件)中提供加以说明。

应该描述任何研究观察(测)时间点采用的步骤或其用于确保使用标准的术语、收集准确、统一、完整和可靠的原始资料。这些步骤包括培训计划,主办者对研究人员的调控、指导手册资料的核实、交叉核对、某些检验的中心实验室使用、集中心电图结果或数据和信息的审核等应该提到是否有研究者会议或其它措施来保证研究者行为规范化。

如主办者使用—个独立的内部或外部审计程序,那就应提到并在附录16.1.8【审核合格证明(见指南的附件Ⅳa和Ⅳb)】中描述,同样若有审计证书亦应在附录中描述。

9.7 设计书中计划的统计学方法和样本大小的测定

9.7.1统计和分析计划

应描述在方案起草中已制定的统计计划分析方法及其在试验研究数据和信息采集结束、数据锁定、盲态审核后统计计划的任何变更情况,在这节中应强调何种分析、对照和统计检验方法被计划使用,而不是关于实际被应用的方法。同样如果采用多次的分析径路,如药品的基本反应变化、斜率的变化、寿命表的分析等,则已计划采用的径路应该在报告中明确,

同样,最初分析是否包括对协变量的调整也应被说明。

如果有已制定的理由,把具有可获得的数据的受试者排除在分析之外,应该描述这些理由,如果分类的反应(根据综合评分,严重程度评分,反应评分)在分析中使用,也应指出。

应描述已计划的结果监测方法,如存在一个数据监测委员会,都应对其组织情况进行描述,同样应该提供其保持“旨态”的方法,应描述阶段分析的频率和性质,导致试验研究中止的特殊情况,因阶段分析而做的样本大小、观测指标、剂量选择和统计计划调整亦应被描述。

9.7.2 样本大小确定

应该提供计划样本的大小和制定依据,如果出于统计上的考虑或因实际操作上的限制,应该提供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的参考来源,应提供在计算中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的。对于旨在揭示不同治疗方法之间差异的研究,其设计的差异性应该指明。

9.8 实施过程中试验计划或分析计划的改变

在试验计划和已计划的分析在研究开始后发生的任何变动和更改(如剔除一个治疗组,改变入选标准、调整试验研究剂量、调整样本的大小)都要加以描述。不管变更是否属正规草案增补,还是非正式草案均应加以详述理由,包括变更的时间和理由、变更的决定的程序,负责变更的人员或组织、以及一旦变更将对整个试验研究产生的影响均应加以简要讨论,而具体内容应留给其它相应章节,在报告的任何章节,必须区分在草案和增补(或附加内容)中的不同方法,并述其相应影响。对于试验研究统计学内容的变更,应在统计分析开始前和数据锁定后做出变更分析计划,并详尽叙述理由,变更的时间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与破盲有关时,对方案和统计计划变更对试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应很好的表示。

10.试验病例

10.1 受试者的配置

对所有入选研究的受试者均应有清晰的记录(在报告中使用图表)。随机化的受试者的数量和那些进入试验并完成研究的每一个阶段(如每周或每月)都要提供记录,同样应描述:随机化入选后终止的理由,应根据治疗方案和终止理由(随访丢失,副反应、顺应性差)不同而进行的分组。应提供入选受试者的数量及受试者中止试验、不良事件、顺应性差受试者的数量及分类原因描述,其明确最终药物使用人群总数和受试者随机化总数的关系,流程图表是最有用的选择(参见附件IVa和IVb)。即使药物被停用,应弄清受试者是否一直在随访研究过程中。

在附录16.2.1中断治疗的受试者中应该有退出研究或被中心或治疗组剔除的所有受试者的名单(或代码表)应该提到:受试者的识别码,终止的理由,采用的治疗(药名和剂量),累积剂量和终止前的治疗时间,在终止研究时是否去盲,同样应该有其它信息,如重要的人口资料(如年龄、性别、种族)、同服的药物、最终的反应剂量等,参见附件V中列表。

10.2 偏离方案的受试者情况

同研究入选或剔除的标准,研究者的实施,受试者的依从性,或评估有关重要偏差都应描述。

在报告中,草案中的偏差应由中心作合适的归纳并分类如下,

——受试者不符合入选标准,但进入研究;

——受试者符合退出标准,但没有退出;

——受试者接受错误的治疗和不正确的剂量;

——受试者接受已剔除的同步治疗。

有这些偏差的受试者应在附录16.2.2协议中规定受试者偏离方案的数量中列表,由中心分类并用于多中心研究。

11.有效性评价

11.1 所分析的数据集

对每一个有效性分析的受试者必须准确定义,如所有接受试验药品的受试者;所有接受有效性观察或最少量观察的受试者:完整的完成试验研究的受试者:所有经过特定阶段研究的受试者;具有一定顺应性的受试者等。若在试验研究中未明确规定的话,应弄清入选病例标准和排除病例标准是怎样产生的,即使申请者提议的最初分析是根据减少了子组受试者的资料和数据,仍应体现建立在所有随机化受试者治疗数据和信息基础上的有效性分析。

应建立所有从有效性分析中剔除的受试者名单,包括随访和观察表,都要有在附录16.2.3(排除在效能分析外的受试者的数据和信息分析)中(参见附件Ⅵ)。对剔除的理由也应该另外进行分析。

11.2 人口学和其它基线特征

与在研究过程中产生并可能影响药品反应的因素一样,受试者的主要人口学资料和基线特征都应这节中进行说明,并在14.1节的图表中说明,属“所有具有实验数据的受试者”的样本资料分析应首先提供,随后对其它组(如具有顺应性,伴发疾病/治疗,或人口统计/基线特征)的数据进行分析,多中心试验中各中心应该评估在多中心研究中那些是合适的,可比较的,中心之间也应比较。

应提供有关整体样本的任一另外分析组之间区别的图表。

关键的变量是根据疾病的特性和方案,常常包括:

人口统计学变量

——年龄

——性别

——种族

基线特征(疾病因素)

——特定的入选标准(如果不是—种疾病的话)、持续时间、疾病的分级和严重程度、其它正在广泛使用的或具可预期意义的临床分类和分组。

——在研究过程中的临床测量方法、步骤、程序、效应指标、或治疗反应的基本数据。

——在试验开始时伴发的疾病如肾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

——有关的先前疾病和先前治疗。

——在研究过程中变更剂量(包括口服避孕药、替代激素疗法)、同步治疗是否仍在维持,在入选终止阶段中止原治疗。

可能影响药物反应的其它因素(体重、肾素水平、抗体水平、代谢状态)。

其它可能影响试验研究的有关变量(如饮酒、吸烟、特殊饮食)和妇女月经状况和最后经期时间。

除了提供试验研究数据和信息图表外,单个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和基本数据,以及被剔除多中心试验研究的所有受试者同服药物都要在受试者列表中列出,见附录16.2.4人口统计学数据。

11.3 治疗依从性的度量

必须对每个受试者的治疗顺应性和体液中的药物的浓度进行测量、分析、讨论(根据不同时刻和治疗组)并在16.2.5依从性/血药浓度数据中列表。

11.4 有效性结果和受试者数据列表

11.4.1 有效性分析

在有效性分析中应对所有的效应指标的测量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对组中的每个受试者的情况进行效应性和安全性评估,以此为基础建立有效性数据分析的依据。

对持续性变量(如平均血压或抑郁评分)和分类效应指标(如感染或治愈)的分析应同样清晰,如果分类方法是新创立的(在统计计划中不存在),则应阐明其应用依据,即使一个变量引起最初的注意(如一个血压的研究,在某周的平卧血压)其它适当的测量(如立位血压和特定时间的血压)都要进行评估和分析,至少要简单地评估,另外,效应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时间,如果是多中心研究,应有每一个中心的数据测量、记录和分析以显示每处的结果,尤其是大的实验站点。

很多情况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分析结果很难区分(如在致命性疾病的研究中出现死亡,应提供临床和技术专家的鉴定报告,以判断与试验用药品有无逻辑关系),以上提到的原则同样可用于重要的安全性测量。

11.4.2 统计分析

在统计计划报告中,有关统计方法的详细文件在附录16.1.9有关统计分析计划的文献(附件Ⅷ)中已详细阐述,重要的分析特征包括:特定的方法、统计人口的调整、基本的测量和求值、中途退出和丢失的数据处理、多种比较的调整、多中心研究的特殊分析、中期分析的调整、数据锁定、盲态审核和数据统计评估等,尤其是在破盲后所有统计分析方法的改变均应给予指明和解释。

11.4.2.1 调节协方差

在报告中应阐述入口统计或基线值的调整和测量选择、同服药物或其它协变或预后因素。调整的方法、分析的结果、应处理信息和数据的一致性和均衡性、其它有助的分析等都应包括在有关统计分析处理方法的详细文件中,如果在这些分析中使用的协变量和方法同草案中计划的不同,必须解释差异存在原因。已计划的分析结果也应提供。

11.4.2.2 退出或缺失数据的处理

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试验研究的进程和完成率,这些因素包括研究的时机、疾病的性质、药品的有效性和毒性、受试者的病情的衍变、受试者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及其与药品无关的因素。如果只根据完成研究的受试者而忽视那些中途退出的受试者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会起误导作用。虽然有时很难判断是早期退出的影响还是主观偏爱的误导,理应尽可能发现其影响并做出判断,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检查所观察的受试者是在非常有益的,若有受试者频繁退出,而大多数受试者仍在观察而整个药物起作用的时段上进行重点分析,应用用于检查这种不全资料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临床试验结果评估不应只评估那些完成研究的受试者,而应对全部受试者进行评估,并对中途退出者进行评估与分析,包括不同组别和不同剂量的中途退出的时间、不同时间的治疗组的中途退出的比例均应描述。

处理丢失资料的方法应给予描述,详细的解释应该包括如何估算、推算和潜在的设想等等。

11.4.2.3 中期分析和数据监控

在试验研究过程中检查和分析数据和信息,不管正规与否,均能导致分析偏向和增加I类错误机会,因此所有中期分析,无论次数多少、正规与否、参加人员和资料的监测和控制、中期分析的目的、分析的程序、对外盲态的控制、对试验研究的影响等均应在方案和报告中一一阐明,并在附录16.1.9有关统计学方法中提供,

11.4.2.4 多中心临床试验

多中心临床试验是目前新药临床试验的一个趋势,有可能涉及到多个中心和一个中心的多个分支(门诊、社区和医院),其收集的数据和信息作为整体来分析研究,各个中心的结果应分别加以分析和评估,合适的话,当中心受试者分析时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时,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心治疗之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考虑到多中心研究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均衡性,可能存在某些差异,受试者的特征、临床试验工作的背景、试验研究的顺应性、施加因素的控制差异和效应指标的没定和测量的系统误差等,均应一一列举和说明,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11.4.2.5 多重比较/多重性

随着优效性检验性试验研究数目的增多,假阳性发现亦增加,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统计分析应能反映对这种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并为减少I类错误而进行统计学调整或不作调整的解释;多个试验研究终点(结果的变量),对一个特定终点有多个分析方法,有多个不同的

治疗组,受试者被分层等。

11.4.2.6 受试者的有效性“子集”

对于研究中出现的因依从性差、失访、己进入试验而中途退出试验或因其它原因而导致受试者丢失某些数据和信息所造成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应使用一个可利用的全部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统计学、临床试验),并针对主要研究结论和目的进行数据列表、数据评估、数据分类,数据统计和评估。

11.4.2.7 证明等效性的阳性对照研究

如果用一个有效性药物对照来发现试验产品/产品/活性药物/对照品之间的等效性(即差别小于特定值±10%即在90~110%之间),分析方法应能显示两种药物在试验研究终点时的可靠差别,及这种差别与预定不可接受的最终值之间的关系。

11.4.2.8 亚组检查

如果试验研究样本的大小允许,应检查——些重要的人口统计学或基线值等亚层状态下不同寻常的指标效应,并列出其结果。如对年龄、性别、种族的作用比较,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比较,若试验样本太小而不能支持一个非支持性研究,但能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假说,或帮助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信息、受试者的样本量、和剂量的选择等给予相应的描述。

如果已有的关于特定人群(亚层)中有不同效应的假说,这类假说及其评价应成为研究统计的重要部分。

11.4.3 受试者反应数据列表

除总的数据和信息表格、图形外,个体的效应数据及相关研究信息应表达至表格、图形中,一些权威管理部门要求所有的个人数据和信息记录在报告表中。不同的研究、不同的药物的分类,报告的内容也不相同,并且申请人应决定(可能的话征求权威管理部门的意见)研究报告附录部分的内容。报告应说明为什么作为附录,什么出现在进—步的报告中,以及如果权威部门要求,说明申请上提供了什么。

如果—个研究中重要的效应指标的测定和评价(如血尿常规、肺功能、心绞痛的频率)是在一定时期或不一定时期上重复进行的,则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列表应包括每一个受试者的编号、重要的测量结果(包括基础值)、测定的时间、特定时间给予的药物/剂量(有用的话使用mg/kg体重为单位)、依从性的测定、测定时的同步治疗,如果除此之外,研究中尚有全或无的效应(抗菌治疗的有效或失败),也应被包括在其中,除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外,表格中应有受试者是否包括在效能评价之中(及何种评价),提供受试者的依从性信息。重要的基础性信息如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的分类及分级是非常有用的,基础值常在效能评价中作为0时间的值。

上述内容应包括在附录16.2.6个人效能的反应数据中,因为它提供了支持总结表的基本数据,尽管一份概括性表格能够用于问题的回顾研究,但很不可行和可靠,最好采用有针对性的更强的表达方式,如果有很多个数据时提供每一个受试者的数据表(如某次访问时的血

压值及其处理信息)并把每一个人的情况用一行或几行总结,是大有裨益的。

11.4.4 药物剂量,药物浓度及与反应关系

药品剂量(血药浓度)的设计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疗效应即药效作用研究是II期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试验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验证试验药品的剂量一效应关系,为下—步临床试验提供设计依据、数据和信息,在此进程中应提供受试者个人剂量数据列表,以发现可提供的任何信息,检验量效关系时,剂量应以mg/kg体重或mg/m2体表面积的方式来计算可能更有用。

血药浓度信息,在试验研究过程中测定值亦应列表计入,同药代动力学非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尽可能与药效学建立联系,以资研究。

探索量效关系是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评估新药安全性、经济性、风险/利益比的—个重要指标。

11.4.5 药物一药物和药物—疾病相互作用

在描述药物药效尤其是量效关系的同时,在试验研究过程中应根据文献记载和非临床试验的信息,进行药物——药物间/药物——疾病间关系的研究与评估。即在小规模,小范围的试验研究为后续的大规模、适应症的试验研究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即在药物的合并(针对合并症或单一适应症)应用过程中的效应指标的测量、分析、判定和评估,以决定试验用药品与合并用药之间,与适应症疾病之间的量效、时效关系。

11.4.6 按受试者列出数据

当受试者个人数据能通过个人列表方式表达,通过其它方式如图形的方式来构成受试者个人数据和信息资料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是大有帮助的,如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剂量和疗效的关系;发生某种特定不良事件的时间等,但当以平均数据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分析时,其意义不大,在个人效应评价是研究至关重要的部分时,是极有帮助的。

11.4.7 有效性结论

新药的有效性是试验用药品的一个重要特质,应该给予精确的描述和分析(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专业性分析),要考虑到主要试验终点和次要研究终点以及不同统计分析方法和探索性分析结果,应善于获得和发现那些非预期和潜在的有效性结论。

12.安全性评价

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应在三个水平加以考虑,首先必须确定暴露的程度(剂量、用药时间、受试者的数量)来决定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评价安全性。其次常见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变等应被确认,通过合理的分类、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同年龄人群发生不良发应的时间和剂量关系等,合理的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或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人口统计学因素的联系、与剂量和药物浓度的联系等,最后,通过对那些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发现危重不良反和其它重要的未预期的不良反应,其有关标准请参照《不良事件随访、记录和报告的SOP》。

12.1 暴露程度

试验用药品或观察产品的暴露程度应包括受试者的数量、暴露时间的长度、暴露的剂量等几个方面。

时间长度:任何剂量下的暴露时间长度可通过一个中值或平均数据来表达,但若列出每一个暴露时间下的受试者数目,如将时间分为1天以下,2天至1周,1周以上至1个月,1个月至6个月等,每一个不同暴露时间的受试者可根据年龄、性别和种族进—步分组,或通过其它形式分组如疾病(如不是一种疾病)、疾病的严重程度等。

剂量:在此节中应列出中值、平均使用剂量、暴露于特定的每日剂量下的受试者数目、每日剂量中的最大剂量、暴露最长时间的剂量和平均每日剂量。提供组合的剂量——时间信息是有益的,如在—个普通的剂量、最大剂量或最大推荐剂量下有—定的暴露时间(少一个月)的受试者数,对于一些具有蓄积性能的药品或缓释试验药品累积剂量是极其重要的,且可以年龄、性别、种族或其它情况进行分组。

药物浓度:如果可能,提供药物浓度数据(如某一事件发生时的浓度、最高血药浓/曲线下面积)来明确其与不良反应及其实验室结果间的相互关系,这里假定了至少接受了一个剂量治疗的受试者的安全性分析。

12.2 不良事件

12.2.1 不良事件的简述

研究中所有不良事件均应有叙述性说明,并有详细的列表及分析。在这些表格及分析中,与试验药物及对照研究有关的事件均应给予说明。

12.2.2 不良事件总表

一张从治疗开始的不良事件(含可能的与原有的或伴随的疾病有关的事件,除非权威性结论认定事件只与疾病有关)均应总结于表内,表格中应包括危重的不良反应的生命体征和任何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改变以及其它未预期的不良事件。因此确定一张TESS(危重症状、体征处理)表格,表格内应包括每一个不良事件、每一个治疗组出现此事件的受试者数目及发生率,如治疗为周期性的(肿瘤化疗),应据周期列出每—个周期中出现不良事件情况,不良事件应根据系统分组,每一个不良事件被归类于各个不同的严重性范畴(轻、中、重度)。而有关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与试验研究用药因果关系判定标准应在试验研究方案中列出。

不良事件列表:

表1.1 受试者数和发生率

注:R=相关;NR=与试验药品无关;

N代表受试者编号;

在表达不良事件时,即要对不同类型的不良事件进行适当分类、分析、判定与试验药物的关系,同时又要澄清研究使用的术语,并对此进行归类,,来保证明确的真正的发生率,因此理应配备一本标准的不良事件/反应辞典。

12.2.3 不良事件分析

采用“肩比肩”比较法进行不良事件的分析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此种方法的要点是对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是将事件的严重程度与逻辑关系分类方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更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如研究的样本大小与试验计划许可,可将一个药物有关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可能影响因素的关系其因素包括:剂量(或按体重、面积换算成)、给药途径与方法、治疗持续的时间、总剂量、人口因素、肝肾功能、血药浓度等,在试验研究样本量大小许可的情况下,可在一个完整的安全性研究中完成其评价分析。

有一点值得注意,并非每一个试验研究的不良事件评价都要通过统计学评价分析,对数据的初步观察可能就会发现不少其与人口统计学和其它基线值特征有关的因素,如样本量太小,仅仅与对照组进行数据比较便可。

12.2.4 不良事件详细列表(按研究人员和治疗组)

其列表内容如下:

——受试者的编号

——年龄、种族、性别、体重、身高;

——CRF表的位置;

——不良事件名称;

——不良事件的持续时间;

——严重程度(轻、中、重度);

——危重性(危重的或非危重的);

——处理措施(没有、减量、停止治疗、其它特殊治疗);

——结果(CIOMS);

——严重程度与逻辑关系(有或无);

——发生的日期或临床上发现的日期;

——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药物最后一次给药之间的时间间隔;

——发生不良事件时的治疗或最近的治疗措施;

——发生不良事件时的试验药品的/试验品的绝对量(mg/kg/mg/m2);

——发生不良事件时的血药浓度;

——研究时的合并治疗;

12.3 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列表

12.3.1 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列表

12.3.1.1 死亡

同12.2.2中列表,但应注意最终的解剖学诊断和最终诊断;并判断与试验药品的逻辑关系。

12.3.1.2 其它严重不良事件

所有危重不良事件(不是死亡,但与死亡有关或可能发展成为死亡)均应在14.3.2中列出,列出的内容亦应包括可被认为是危重不良事件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生命体征异常及异常的体检结果。

12.3.1.3 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

其它的不良事件是指血液学或其它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及任何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如需要停止治疗、减量或增加其它治疗,且排除了危重不良事件,应列于14.3.2中。

12.3.2 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的描述

对于死亡、其它危重不良事件和其它有重要意义的不良事件均应有简短的描述和解释,根据其数量和类别在14.3.3中详细列表说明,其内容应包括:事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造成事件的临床过程、与最后一次给药的时间的关系、有关试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是否及时停药、处理措施、死亡后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观察者与研究者对于事件的逻辑关系观点。

另外还应包括如下内容:

——受试者的编号;

——年龄、性别、受试者的一般情况;

——治疗的疾病种类(如一致则不必填写),治疗持续的时间;

——有关伴随疾病/既往疾病,及其发生/持续的时间,对症治疗情况;

——有关同时/既往的治疗,合并用药及相关剂量等内容;

——给予试验药品的剂量、持续时间。

12.3.3 死亡、其它严重不良事件,其它有意义的不良事件的分析和讨论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体例格式和内容要求内容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体例和容要求 1.题目封面 封面题页应包括如下容: ——试验题目 ——试验药物/研究产品的名称 ——试验用药品的适应症 ——如不能在题目中表明、则简要描述(以1~2句话)设计(平行、交叉、双盲、随机)比较(安慰剂、活性成分、剂量/反应),间隔,剂量和病例数。 ——申办者 ——原始规划与计划的确认(编码或数目,确认日期) ——试验预期进度与进程安排 ——研究开始数据(受试的第一位病人,或任何其它数据) ——后期研究终末数据(最终一个受试者的名称、或终末研究者完成的数据) ——试验研究完整的数据(最后的受试者) ——参加者或合作者或主办者责任医务官等人士的名称和职责。 ——药业公司名称/主办方签名(在公司/主办者中负责研究报告的人,公司/主办方联络者的,和传真,以备在回顾研究报告提出问题时,在此页码或应用的字母有所表明)。 ——表明该项研究是否在优良临床试验管理规(GCP)条件下进行的包括应达到的基本文件、研究设施、人员知识结构,统一培训等。 ——报告的资料(通过题目和资料,确定与该项研究相同的任何其它较早报告) 2.容概述 应提供—个临床试验的主要容提要(通常限于3页容),该提要应包括试验题目、研究人员、研究出版物名称、试验时间、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研究样本、诊断及进入研究的主要标准、试验的产品、剂量、给药方式及批号、治疗持续时间、参考的治疗、剂量、给药方式及批号、评价标准(有效性、安全性)、统计方法、总结——结论(效能结论、安全性结论、结论)及报告日期。该提要应包括表明结果的数字资料,而不仅仅是文字和P值(见附件l,研究容概述)。 3.容目录 容表格应包括: ——页码或其它每一个部分的局部资料,包括归纳性表格、图和图表。 ——附录、列表和任何能提供的病例报告形式的汇总和定位。 4.名词、术语缩写和定义 应提供报告中使用的—系列缩写符、特殊的或不常用的术语,或测量单位定义,应拼写出缩写术语,并在文中首次出现时表明其全称。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筹建工作总结及整改措施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筹建工作总结及整改措施我院xx年开始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筹建及申请工作,医院高度重视,建立了组织机构和伦理委员会,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定了各项试验设计规范、SOP等,研究人员进行了临床试验技术和GCP培训,并与xx年向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资格认定申请,受理编号:XX XXXX年XX月XX日国家药监局专家专家对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xx专业资格认定进行了现场检查,对我院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给出了综合评定意见,认为我院:专业技术力量较强,医疗设备齐全,专业病原病种充足,能满足药物临床试验的需要,医院领导重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成立了管理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设计规范和SOP,机构人员接受过不同层次的GCP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培训,基本具备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条件。 但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专家组也指出了检查中我们尚存在的 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院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做出如下整改: 1. 机构选派部分研究和管理人员到XX临床试验基地进行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后,重新制定和完善了部分管理制度、技术设计规范和SOP,使其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及GCP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 2. 机构和专业分别选派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参见过GCP培训,并有参加过药物临床试验的经历并掌握临床试验相关技术的及相关法律的人员,设专业质控员和机构办公室质控员,分别从专业和实

验全过程对药物临床实验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并强化药物临床实验的三级质控,完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与制度,确保我院承担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真实可靠,保证受试者和申办单位的合法权益。 3. 选派机构主要研究和管理人员参加了国家级的GCP培训并取 得了培训证书。同时在院内继续进行GCP知识和试验技术知识培训,并从认定工作结束后开始定期派机构管理人员对GCP知识和试验技 术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和督促,使所有试验相关人员熟悉GCP知识和试验技术知识, 4. 进一步完善了药物临床试验资料保存条件,设立专职人员负责药物临床试验资料的保存和管理,添置资料保存柜,更换较大的适合药物临床试验资料保存的资料保存室。 XXXX 医院 内容仅供参考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设计与撰写

一、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临床试验方案由研究者或申办者拟订,应符合GCP要求。研究者和申办者均应在已制定的临床试验方案上签名并签署日期。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代表性:受试者样本符合总体规律;②重复:结果经得起重复验证;③随机:受试者随机分配入组;④对照与盲法:避免条件误差与主观因素。 试验方案的格式包括:①封页:包括题目、申办者和临床试验机构的名称与地址,拟订日期;②正文:GCP要求的23项;③封底:各参与的临床试验机构与主要研究者、申办者的名称与联系方式;④主要参考文献。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内容(GCP第四章第十七条)有以下23条: (一)试验题目: (二)试验目的,试验背景,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得临床试验结果、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及试验药物存在人种差异的可能; (三)申办者的名称和地址,进行试验的场所,研究者的姓名、资格和地址; (四)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的水平; (五)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的步骤,受试者分配的方法; (六)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要达到试验预期目的所需的病例数; (七)试验用药品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疗程和有关合并用药的规定,以及对包装和标签的说明; (八)拟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测定的次数和药代动力学分析等; (九)试验用药品的登记与使用记录、递送、分发方式及储存条件; (十)临床观察、随访和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十一)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十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评定参数的方法、观察时间、记录和分析; (十三)受试者的编码、随机数字表及病例报告表的保存手续; (十四)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随访的方式、时间和转归; (十五)试验用药品编码的建立和保存,揭盲方法和紧急情况下破盲的规定; (十六)统计分析计划,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和选择; (十七)数据管理和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 (十八)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十九)试验相关的论理学; (二十)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

药物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设计规范

药物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设计规范 版本号 1.0 页数11页 起草人起草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布日期年月日起效日期年月日 威海市立医院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药物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设计规范 一目的 为真实地反应反映该试验的实施过程和客观地表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应用价值。 二范围 所有由本院牵头或协助参加的新药临床试验。 三内容 1报告封面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形式要求。 2签名页 1)报告题目 2)执笔者签名。 3)主要研究者对研究试验报告的声明。 申明已阅读了该报告,确认该报告准确描述了试验过程和结果。 4)主要研究者签名和日期。(包括统计学工作者) 3报告目录 每个章节、附件、附表的页码。 4缩略语 正文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应规范拼写,并在括号内注明中文全称。应以列表形式提供在报告中所使用的缩略语、特殊或不常用的术语定义或度量单位。 5伦理学问题 1)确认试验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伦理学原则。 2)伦理委员会组成及批准临床试验方案情况说明,并在附件中提供独立伦理委员会成 员表。 3)描述如何及何时获得与受试者入选相关的知情同意书,并在附件中提供原稿。 6报告摘要 报告摘要应当简洁、清晰的说明以下要点,通常不超过1500字。 1)试验题目。 2)临床批件文号。 3)主要研究者和临床试验单位。 4)试验的起止日期(第一例受试者第一次访视至最后一名受试者最后一次访视日期)。

5)试验目的及观察指标。 6)对研究药物的作用类别和主治功能的描述。 7)对试验设计作简短描述,包括试验设计类型(平行、交叉、成组序贯等)、设盲水 平(双盲、单盲或开放)、随机分组方法、对照的形式(安慰剂、阳性药对照、剂 量对照)、疗程。 8)试验人群。 9)给药方案(包括对照组) 10)评价标准(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指标)。 11)统计分析方法或模型(包括基线评价、组间比较、协变量分析、综合比较等)。 12)受试者入组情况及各组人口学资料。 13)各组疗效结果(主要和次要疗效指标)。 14)各组安全性结果(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15)结论(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 7报告正文 1)前言 一般包括:受试药品研究背景;研究单位和研究者;目标适应症和受试人群、 治疗措施;受试者样本量;试验的起止日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试验的文号;制定试验方案时所遵循的原则、设计依据;申报者与临床研究单位之间有关特定试验的协议或会议等予以说明或描述。简要说明临床试验经过及结果。 2)试验目的 应提供对特定试验目的的陈述(包括主要、次要目的)。注意具体说明本项试验的受试因素、受试对象、研究效应,明确试验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明确药品的临床定位。 3)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 a)总体研究设计和计划的描述(包括临床试验的流程图)。如试验过程中方案有 修正,应说明原因、更改内容及依据。 b)对试验总体设计的依据、合理性进行讨论,具体内容应视设计特点进行有针对 性的阐述。如采用单盲或开放试验设计,应说明理由。 c)提供样本含量的具体计算方法、计算过程以及计算过程中所用到的统计量的估 计值及其来源依据。 d)描述期中分析计划。

药物临床试验基本流程(总结)

药物临床试验基本流程 1.临床试验启动阶段 1.1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有效期3年) 1.1制作研究者手册 理化性质、药理、药化、药效、毒理以及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制作研究者手册。 研究者手册是临床试验开始前的资料汇编。研究者手册的内容一般包括:目录、序言、化学和物理性质、临床前研究、药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已有临床资料、药品使用信息。 1.2筛选主要研究者 CFDA 网站中浏览临床药理基地名录,筛选医院(一般来说不是整个医院而是 某个科室),然后选择合适的主任级医生; 联系主任医生(看是否有意向,在给予任何资料前,签保密协 议,然后发放可行性问卷,收集可行性问卷,确认完整无误,回复感谢信, 感谢其参与问卷调查) 如果可行,可安排访视,具体考察该基地是否有能力执行临床试验; (电话预约研究者,给予方案和研究者手册,agenda 确认要讨论的具体问题) Agenda:研究人员的分配 方案的可行性 能否入够病人及如何保证其依从性 药品管理 档案管理 研究者职责 主要研究者资质的确认 相关研究人员的资质 硬件设施考察 伦理委员会的访视(承不承认中心伦理、伦理开会频率、送审清单、伦理委员会人员清单) 书写访视报告; 再次拜访,与其讨论方案、试验时间、试验费用等问题; 1.3试验文件准备 会同CRO 、申办者、主要研究者,共同制定临床试验方案、病例报告表、知情同意书样本、原始文件;CRO 制定临床试验中其他用表; 1.4其他研究者筛选 从临床基地名录中选择其他可能的研究者,可根据首研者的推荐以及公司曾经合作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准备资料:方案、研究者手册、知情同意书样本、病例报告表; 与其谈论方案,要求提供其医院所能提供的病例数、时间进度和经费预算; 选定合适研究者,征得其医院管理部门的同意; 1.5召开多中心临床方案认论会(研究者会议),讨论试验方案、CRF 等 注:是否需要召开研究者会议要看具体情况 1.6取得伦理委员会批件 注:IRB (Independent Review Board )/IEC (Independent Ethics Committee )——IRB 为美国的伦理委员会,IEC/EC 为欧盟的伦理委员会 按照GCP 的要求,所有临床试验必须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实际进行临床试验时,首先必须取得牵头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其他参加单位是否要过伦理根据各家单位的具体要求而定。 伦理委员会将对有关批件、药检报告、研究者手册、知情同意书样本、试验方案(protocal )、病例报告表进行审批; 1.7试验药品准备 督促申办方进行试验用药品的送检; 生物统计师设计随机分组方案; 根据随机分组方案,设计药品标签; 设计应急信件; 药品包装:为每一个受试者准备好一盒药物,药盒上贴好标签,并装入相应的应 先拜访研究者还是医院相关部门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统一标准 1.7及1.8可在研究者会议后开始准备,同时申请伦理委员会批件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体例格式和内容要求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体例和内容要求 1.题目封面 封面题页应包括如下内容: ——试验题目 ——试验药物/研究产品的名称 ——试验用药品的适应症 ——如不能在题目中表明、则简要描述(以1~2句话)设计(平行、交叉、双盲、随机)比较(安慰剂、活性成分、剂量/反应),间隔,剂量和病例数。 ——申办者姓名 ——原始规划与计划的确认(编码或数目,确认日期) ——试验预期进度与进程安排 ——研究开始数据(受试的第一位病人,或任何其它数据) ——后期研究终末数据(最终一个受试者的名称、或终末研究者完成的数据) ——试验研究完整的数据(最后的受试者) ——参加者或合作者或主办者责任医务官等人士的名称和职责。 ——药业公司名称/主办方签名(在公司/主办者中负责研究报告的人,公司/主办方联络者的姓名,电话和传真号码,以备在回顾研究报告提出问题时,在此页码或应用的字母有所表明)。 ——表明该项研究是否在优良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条件下进行的包括应达到的基本文件、研究设施、人员知识结构,统一培训等。 ——报告的资料(通过题目和资料,确定与该项研究相同的任何其它较早报告) 2.内容概述 应提供—个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提要(通常限于3页内容),该提要应包括试验题目、研究人员、研究出版物名称、试验时间、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研究样本、诊断及进入研究的主要标准、试验的产品、剂量、给药方式及批号、治疗持续时间、参考的治疗、剂量、给药方式及批号、评价标准(有效性、安全性)、统计方法、总结——结论(效能结论、安全性结论、结论)及报告日期。该提要应包括表明结果的数字资料,而不仅仅是文字和P 值(见附件l,研究内容概述)。 3.内容目录 内容表格应包括: ——页码或其它每一个部分的局部资料,包括归纳性表格、图和图表。 ——附录、列表和任何能提供的病例报告形式的汇总和定位。 4.名词、术语缩写和定义 应提供报告中使用的—系列缩写符、特殊的或不常用的术语,或测量单位定义,应拼写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撰写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撰写 定义:是反映药物临床研究设计、实施过程,并对试验结果 作出分析、评价的总结性文件,是正确评价药物是否 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是药品注册所需的重要技术资料。 基本准则:真实、完整地描述事实 科学、准确地分析数据 客观、全面地评价结局 结构与内容:药品名称:资料项目编号:33-Ⅱ ****II期临床试验研究报——以***为对照药评价***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分层区组 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机构名称:***(负责单位)(盖章) ***(参加单位)(盖章)研究机构地址及电话: **省**市**** **** 主要研究者: *** 主任医师(签名): 试验起止日期:****年**月-****年**月 原始资料保存地点:***医院 联系人姓名:*** 联系人电话:**** 申报单位:***(盖章) 报告签名 报告题目: 主要研究者声明及签名 我已详细阅读了该报告,该报告客观、准确描述了 试验过程和结果。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研究负责人签名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统计分析负责人签名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申办者声明及签名 我们对该临床试验的全过程进行了监查,试验按临床试方案进行,我们已详细阅读了该报告,该报告客观、准确描述了试验过程和结果。 ***公司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监查员:***(签名):年月日 执笔者签名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报告目录 缩略语 论理学声明 报告摘要 试验目的 试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件 附件 缩略语 缩写中文全称英文全称 ALT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annine transaminase RBC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WBC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N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L 淋巴细胞lymphocyte PLT 血小板blood platelet

药物临床试验总结表-邵逸夫医院

邵逸夫医院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总结表 项目名称: 方案编号: CFDA临床试验批件号:批准日期: 申办方: CRO: 试验药名:药品类别: 参加项目研究者: 试验启动日期:年月日第一例受试者入组日期:年月日试验结束日期:年月日最后一例受试者出组日期:年月日合同签订入组人数例,筛选人数例,入组人数例,完成例数例, 脱落例,剔除例,严重不良事件例,不良事件例 小结:主要数据来源情况 主要研究者(PI)签名:负责项目协调研究者签名: 监查员签名: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审核签名: 监查员联系方式: 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签名: 日期:年月日

附表:: 受试者情况登记表 项目名称 方案编号专业组(科室)主要研究者 受试者筛选号 受试者 姓名缩写 受试者 病历号 受试者 身份证号码 签署第一 份ICF日期 受试者 筛选日期 是否 入选 筛选失败 原因 入组 日期 受试者 入组随机号 是否完 成试验 SAE 例数 退出试验 日期及原因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受试者筛选号 受试者 姓名缩写 受试者 病历号 受试者 身份证号码 签署第一 份ICF日期 受试者 筛选日期 是否 入选 筛选失败 原因 入组 日期 受试者 入组随机号 是否完 成试验 SAE 例数 退出试验 日期及原因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注:与实际情况不符处,请填“不适用” PI签字:日期:

2018年CRA年度总结

2018年年度工作总结 半年以来,在本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积极履行临床监察职责,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认真开展临床试验监察工作。回顾过去半年,走过的路很不寻常。我们面对的是政策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的是细胞治疗技术推广受阻等多重困难,面对的是全国临床试验数量剧增带来的复杂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取得如此成绩很不容易。具体来说我们在以下方面取得成绩: 一是临床研究者会议第一次研究者会议顺利开展 在组织研究者会议过程中,负责制定会议议程,根据会议主题,制作会议PPT,与研究者沟通出行安排,沟通会议 二是?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II期临床试验通过?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科研处伦理审查,并获得伦理批件 三、自身薄弱环节 1、对整个医疗体系运作体制缺乏系统认识 2、临床试验过程中应急事件处理实践 临床试验项目从组织研究者会议、递交伦理、等待审批、参与中心启动柜、培训医生填写CRF、原始数据核查、解决问题、随时报告不良事件、药品回收等事件,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每一个事项都是应急问题,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从容应对临床试验出现的突发事件。当然这个过程伴随的是需要项目的同步进展,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掌握。 3、加强国内外GCP 学习,临床试验操作培训 国内GCP 4、加强肿瘤方面临床以及病例诊断学习、肿瘤治疗方面的学习,以便与研究者沟通 四、2019年规划安排 1、项目跟踪与执行 (1)与5家临床试验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沟通与签署工作 (2)伦理审查转为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并进行伦理审查

(3)临床试验启动会筹备、组织策划、团队建设与职权分工明确 (4)首例病人入组监察; (5)临床试验不良事件报告:指定专项报告人员、报告人员培训 (6)临床试验中期汇报 (7)临床试验中期研究者会议 (8)临床试验启动费用预算与结算、中期试验费用结算 (9)临床试验资料分阶段整理归档 2、阶段性项目进展 (1)2019年1-2月公司与?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协议、由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并伦理审查通过; (2)2019年1-2月公司与CRO公司、统计专家合作,到位参与临床试验 (3)2019年3月临床试验启动会 (4)2019年9月临床试验200例病人入组完毕 (5)2019年10月临床试验中期研究者会议 2、团队建设 (1)CRO公司:项目经理、临床主管、项目助理、临床监察员、统计师、财务人员、药政供应事务、数据管理 (2)申办方:项目经理、临床主管、项目助理、临床监察员、统计师、财务人员、药政事务、合同人员 作为申办方,内部无临床主管、财务人员、药政事务人员与合同人员,不计划额外招人需要对公司专项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最新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总结-(1)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工作总结 根据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标准(2017版)和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的相关要求,我院自2017年1月份启动创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依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版)的标准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以质量控制为抓手,注重内涵建设;加强机构办管理人员及各专业科室相关人员的培训;强化临床试验相关的伦理审查;规范伦理委员会的管理;大大提高了临床试验质量和管理水平。现对2017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我院自2017年1月份启动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创建工作,3月份召开了创建动员大会。先后成立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管理机构、机构伦理委员会和机构工作实施方案。机构办公室配置机构药房,资料档案室、质控小组。根据各临床专业的综合实力及科研技术水平遴选了17个临床专业研究团队。 二、制定规章制度、标准操作规程 机构办公室严格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版)

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标准》的具体要求,起草制定了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20条、各类人员职责14条、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89条、药物临床试验设计规范5条并汇编成书100本,汇编印发应知应会手册300册。 三、强化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保证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 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参加院、内外GCP及相关技术规范培训:2017年的3-6月份有关院领导带领办公室成员先后到省、市级具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的6家医院调研参观学习;4-5月份组织两次38人次参加的江苏省药物临床试验法规、技术及实务操作和伦理审查技术高级培训班;7月份邀请有关药物临床试验知名专家,在我院举办由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班,约240人参加。目前共有129人次取得了国家级、省级药物临床试验培训证书。在创建期间组织院内培训8次约300人次,涉及内容包括对17个临床专业科室的研究者、质量管理员、药品管理员的专题培训及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与不良事件处理、进行心肺复苏、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使用的SOP进行培训。四、 五、完成试验设施设备的配备 2017年8月份完成了机构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办公室及各申报专

I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样本

SFDA临床试验批准号:2002XXXXXX号 XXX注射液 Ⅰ期临床人体耐受性试验总结报告 试验单位:XXXXXXXX医院 试验负责:XXX 试验设计:XXX,XXXX 试验日期:2003年X月X日至X月X日 申办单位:XXXXX有限公司 (以下仅提供报告格式,其数据和文字均为虚构,如有巧合,纯属偶然;数据前后有矛盾之处,也请原谅) XXX注射Ⅰ期临床人体耐受性试验总结报告 摘要 单次给药的耐受性试验:30名健康受试者,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配到7个剂量组(组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1、组2每组2人;组3、组4、组5每组6人;组6、组7每组4人。参照费氏递增法(改良Fibonacci法)递增给药,各组分别静脉滴注XXX注射液5、10、20、30、40、50、60ml,滴速20-30滴/min。每个受试者只接受一个相应的剂量,从小剂量开始,每个剂量应用后未见不良反应,才可用下

一个剂量。观察给药后健康人体对XXX注射液的反应和耐受性。 多次(累积)给药的耐受性试验:12名健康受试者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配到甲、乙两个剂量组,每组6人。分别静脉滴注XXX注射液20、10 ml,滴速20-30滴/min,连续5d。 结论:(1)每次按10 ml/次给药,有可能引血胆红素轻度增高或尿胆原阳性,但受试者无明显不适,因此推荐II期临床试验为10 ml/次;15 ml/次有可能引起血胆红素轻度增高或尿胆原阳性,但风险不会太大,可在严密监护下尝试。20 ml/次虽然引起的不良反应尚属轻度,但发生的频度较高,慎用。(2)10 ml/次就有可能引起轻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血胆红素轻度增高或尿胆原阳性,但受试者无自觉症状。20 ml/次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所增加。这种血胆红素轻度增高或尿胆原阳性,且两次重复结果相近,推测是药物引起的轻度溶血所致。其他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干(2例)、头晕(1例)、皮疹(1例)。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XXX号批文的要求,按照《新药审批办法》,《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XXX的化学组成、功能主治、药效学、毒理学研究资料,于2003年7月17日~2003年9月20日,对XXX有限公司申报的XXX注射液中药二类新药,进行Ⅰ期临床人体耐受性试验,总结报告如下。 1 研究目的 选择健康人为受试者,从安全的初始剂量开始,观察人体对XXX注射液的耐受性,为制定本品的Ⅱ期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 1.健康志愿者。 2.年龄在18~50岁,男女各半。 3.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范围内[标准体重(kg)=×(身高cm-80)]。 4.无烟酒嗜好。 5.心、肝、肾、血液等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6.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排除标准 1.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2.具有原发性心、肝、肾、血液学疾病者。 3.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患者。 4.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 5.过敏体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或食物、花粉过敏史者)。 6.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7.正在应用其他预防和治疗的药物者。 8.研究者认为不能入组的其他原因。 剔除标准 对已被选入本临床研究,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作为剔除病例。 1.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者

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各中心小结表

药物临床试验结题申请表项目名称 研究药物名称 临床试验批件号 本中心伦理委员会批件号 负责专业 研究时间年月——年月 试验计划入组 受试者数 筛选人数 入组人数完成试验人数 SAE发生有□无□发生SAE的药物编号 本中心药研经费编 号(经费核查用) 附经费说明 提交资料清单 (附表1) 有□无□总结报告/分中心小结有□无□ 药物管理情况药物管理员签字: 日期: 项目监查情况监查员签字:CRO 名称: 日期: 专业/项目质控情况质控员签字: 日期: 项目负责人审核意见签字:日期: 专业负责人审核意见签字:日期: 伦理委员会意见签字:日期: 机构质控意见签字:日期:

附表1 药物临床试验存档资料清单 项目名称: 申办单位: 负责科室: 移交人签名: 接受部门:药研机构办公室 联系电话: 接收人签名: 移交日期: 接受日期: 序号 移交文件 有/无 序号 移交文件 有/无 1 临床试验申请表 22 监查报告 2 临床试验备案表 23 研究者致申办者、药品监督管理局、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件 伦理委员会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4 企业资质 24 已签名的知情同意书 5 试验药物的药检证明 25 原始医疗文件 6 药物标签 26 病例报告表(已填写、签名、注明日期) 7 说明书样稿 27 试验药物登记表 8 研究者手册 28 试验药物回收表 9 试验方案及其修正案(已签名) 29 试验药物销毁证明 10 病例报告表、研究病例、日记卡(样表) 30 生物样品留存记录 11 知情同意书(样稿) 31 揭盲记录(组长单位) 12 伦理委员会批件 32 质控检查记录 13 协议书或合同书 33 统计报告 14 研究者履历及相关文件 34 分中心小结 15 临床试验有关的实验室检测正常值范围 35 总结报告(组长单位:签名、盖章) 16 医学或实验室操作的质控证明 36 17 各种文件更新版本 37 18 启动培训记录 38 19 受试者筛选表与入选表 39 20 受试者鉴认代码表 40 21 试验药物与试验相关物资的接收记录 41

临床试验GCP汇总

临床试验G C P汇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九章 一、数据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答:把试验数据迅速、完整、无误的纳入报告,所有涉及数据管理的各种步骤均需记录在案,以便对数据质量及试验实施进行检查。 二、什么叫盲态审核? 答:盲态审核(blindreview)是指在最后一份病例报告表输入数据库后,第一次揭盲之前对数据保持盲态的预分析审核,以便对统计分析计划作最后的决定。 三、什么叫质疑表?由谁传送?能不能通过电话传达质疑表的内容? 答:质疑表(?querylist,queryform)是数据管理员再次检查病例报告表发现任何问题后,及时通知检查员,要求研究者作出回答的文件。检查员、研究者、数据管理员之间的各种疑问及解答的交换都由质疑表完成。质疑表应保存备查。质疑表必须由检查员亲自传送给研究者,不能通过电话传达。 四、什么叫结果锁定? 答:结果锁定指在盲态审核认为所建立的数据库正确无误后,由主要研究者、药物注册申请人、生物统计学专业人员和保存盲底的有关人员对数据库进行锁定。此后,对数据库的任何改动只有在以上几方人员同意(可书面形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五、临床试验统计分析中常用那两种分析方法? 答:1.PP分析(合格病例分析)对完成治疗方案,且依从性好的病例分析。 2.ITT分析(意向性分析)对所有的病例进行分析,包括合格、脱落,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的分析。 六、什么是ITT?什么是FAS? 答:ITT是Intention-To=Treat的缩写,即意向性。指所有经随机化分组,分配了随机号的全部病例,也称为愿意治疗人群。意向性分析时其中未能观察到全部治疗过程的病例资料,用最后一次观察数据接转到试验最终结果,对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二进行意向性分析。ITT的误差较大。 FAS是全分析集(FullAnalysisSet)指尽可能接近符合ITT原则的理想的受试者人群。它应包括几乎所有的随机化后的受试者。只有在导入期中被排除而未入组或者入组后没有任何的随访数据才能从FAS人群中排除。即只要服用了一次药,做了一次有效检测的受试者都应入FAS。 七、什么是PP? 答:PP是Pet-Protocol的缩写,即符合方案集。指所有符合试验方案、依从性好(如接受治疗、主要指标可以测定等)、试验期间未服禁止用药、完成CRF规定填写内容的病例,对其疗效统计分析。 八、ITT和PP有何关系?

药物临床试验基本流程(总结)

药物临床试验基本流程(总结) 1、临床试验启动阶段 1、1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有效期3年) 1、1制作研究者手册理化性质、药理、药化、药效、毒理以及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制作研究者手册。 研究者手册是临床试验开始前的资料汇编。研究者手册的内容一般包括:目录、序言、化学和物理性质、临床前研究、药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已有临床资料、药品使用信息。先拜访研究者还是医院相关部门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统一标准 1、2筛选主要研究者 CFDA网站中浏览临床药理基地名录,筛选医院(一般来说不是整个医院而是某个科室),然后选择合适的主任级医生;联系主任医生(看是否有意向,在给予任何资料前,签保密协议,然后发放可行性问卷,收集可行性问卷,确认完整无误,回复感谢信,感谢其参与问卷调查)如果可行,可安排访视,具体考察该基地是否有能力执行临床试验;(电话预约研究者,给予方案和研究者手册,agenda确认要讨论的具体问题)Agenda:研究人员的分配方案的可行性能否入够病人及如何保证其依从性药品管理档案管理研究者职责主要研究者资质的确认相关研究人员的资质硬件设施考察伦理委员会的访视(承不承认中心伦理、伦理开会频率、送审清单、伦理委员会人

员清单)书写访视报告;再次拜访,与其讨论方案、试验时间、试验费用等问题; 1、3试验文件准备会同CRO、申办者、主要研究者,共同制定临床试验方案、病例报告表、知情同意书样本、原始文件;CRO 制定临床试验中其他用表; 1、4其他研究者筛选从临床基地名录中选择其他可能的研究者,可根据首研者的推荐以及公司曾经合作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准备资料:方案、研究者手册、知情同意书样本、病例报告表;与其谈论方案,要求提供其医院所能提供的病例数、时间进度和经费预算;选定合适研究者,征得其医院管理部门的同意; 1、5召开多中心临床方案认论会(研究者会议),讨论试验方案、CRF等注:是否需要召开研究者会议要看具体情况 1、6取得伦理委员会批件注:IRB(Independent Review Board)/IEC(Independent Ethics Committee)IRB为美国的伦理委员会,IEC/EC为欧盟的伦理委员会按照GCP的要求,所有临床试验必须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实际进行临床试验时,首先必须取得牵头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其他参加单位是否要过伦理根据各家单位的具体要求而定。 伦理委员会将对有关批件、药检报告、研究者手册、知情同意书样本、试验方案(protocal)、病例报告表进行审批; 1、7试验药品准备 1、7及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报告范本

附件5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报告本报告编号: ×××临床试验报告 试验用医疗器械名称: 型号规格: 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 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是□否□ 中国境同类产品有□无□ 临床试验机构: 临床试验开始时间: 临床试验结束时间: 方案编号: 方案版本号和日期: 研究者: 申办者: 代理人: 监查员:

年月日 填写说明: 1.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应当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实施临床试验,公正、客观地编制临床试验报告。 2.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应当对试验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 3.本报告应当由研究者签名和注明日期,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管理部门出具意见、签章和注明日期。

一、一般信息 二、摘要 三、简介 简单介绍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相关研发背景(例如原因、目的、目标人群、治疗、时间、主要终点等)。 四、临床试验目的 五、临床试验方法 六、临床试验容 七、临床一般资料 (一)试验围(病种) (二)病例的选择 1.入选标准 2. 排除标准 (三)样本量的计算 (四)病例数 入组情况 八、试验用医疗器械和对照用医疗器械/对照诊疗方法 (一)试验用医疗器械 (二)对照用医疗器械/对照诊疗方法 九、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及评价方法 (一)统计分析方法 1.分析人群

2.统计分析方法 (二)统计评价方法 1.有效性终点 2.安全性终点 (三)缺失值和异常值的处理 十、临床评价标准 (一)有效性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 2.次要指标 (二)安全性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 2.次要指标 十一、临床试验的组织结构 十二、伦理情况说明 十三、临床试验结果 十四、临床试验中发现的不良事件及其处理情况 (一)不良事件定义 (二)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判定 (三)不良事件与试验用医疗器械及操作关系的判定 (四)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五)本试验发现的不良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器械缺陷

工作总结怎么写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筹建工作总结及整改措施]

工作总结怎么写[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筹建工作总结及整改措施] 我院xx年开始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筹建及申请工作,医院高度重视,建立了组织机构和伦理委员会,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项试验设计规范、SOP等,研究人员进行了临床试验技术和GCP培训,并与xx年向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资格认定申请,受理编号:XX XXXX年XX月XX日国家药监局专家专家对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xx专业资格认定进行了现场检查,对我院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出了综合评定意见,认为我院:专业技术力量较强,医疗设备齐全,专业病原病种充足,能满足药物临床试验的需要,医院领导重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成立了管理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设计规范和SOP,机构人员接受过不同层次的GCP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培训,基本具备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条件。 但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专家组也指出了检查中我们尚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院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做出如下整改: 1. 机构选派部分研究和管理人员到XX临床试验基地进行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后,重新制定和完善了部分管理制度、技术设计规范和SOP,使其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及GCP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 2. 机构和专业分别选派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参见过GCP培训,并有参加过药物临床试验的经历并掌握临床试验相关技术的及相关法律的人员,设专业质控员和机构办公室质控员,分别从专业和实验全过程对药物临床实验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并强化药物临床实验的三级质控,完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与制度,确保我院承担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真实可靠,保证受试者和申办单位的合法权益。 3. 选派机构主要研究和管理人员参加了国家级的GCP培训并取得了培训证书。同时在院内继续进行GCP知识和试验技术知识培训,并从认定工作结束后开始定期派机构管理人员对GCP知识和试验技术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和督促,使所有试验相关人员熟悉GCP知识和试验技术知识, 4. 进一步完善了药物临床试验资料保存条件,设立专职人员负责药物临床试验资料的保存和管理,添置资料保存柜,更换较大的适合药物临床试验资料保存的资料保存室。 XXXX 医院 感谢您的阅读!

药物临床试验基本流程总结

药物临床试验基本流程1.临床试验启动阶段 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有效期3年) 制作研究者手册 理化性质、药理、药化、药效、毒理以及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制作研究者手册。研究者手册是临床试验开始前的资料汇编。研究者手册的内容一般包括:目录、序言、化学和物理性质、临床前研究、药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已有临床资料、药品使用信息。 筛选主要研究者 CFDA 网站中浏览临床药理基地名录,筛选医院(一般来说不是整个医院而是 某个科室),然后选择合适的主任级医生; 联系主任医生(看是否有意向,在给予任何资料前,签保密协 议,然后发放可行性问卷,收集可行性问卷,确认完整无误,回复感谢信, 感谢其参与问卷调查) 如果可行,可安排访视,具体考察该基地是否有能力执行临床试验; (电话预约研究者,给予方案和研究者手册,agenda确认要讨论的具体问题)Agenda:研究人员的分配 方案的可行性 能否入够病人及如何保证其依从性 药品管理 档案管理 研究者职责

主要研究者资质的确认 相关研究人员的资质 硬件设施考察 伦理委员会的访视(承不承认中心伦理、伦理开会频率、送审清单、伦理委员会人员清单) 书写访视报告; 再次拜访,与其讨论方案、试验时间、试验费用等问题; 试验文件准备 会同CRO、申办者、主要研究者,共同制定临床试验方案、病例报告表、知情同意书样本、原始文件;CRO制定临床试验中其他用表; 其他研究者筛选 从临床基地名录中选择其他可能的研究者,可根据首研者的推荐以及公司曾经合作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准备资料:方案、研究者手册、知情同意书样本、病例报告表; 与其谈论方案,要求提供其医院所能提供的病例数、时间进度和经费预算; 选定合适研究者,征得其医院管理部门的同意; 召开多中心临床方案认论会(研究者会议),讨论试验方案、CRF等 注:是否需要召开研究者会议要看具体情况 取得伦理委员会批件 注:IRB(Independent Review Board)/IEC(Independent Ethics Committee)——IRB为美国的伦理委员会,IEC/EC为欧盟的伦理委员会 按照GCP的要求,所有临床试验必须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实际进行临床试

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总结

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总结 回顾XX年的工作,我院在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卫生厅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计划,以巩固“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全员素质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院职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发扬努力拼搏,开拓进取,默默奉献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 一、各项预期指标圆满完成 根据院“xx”发展规划和省卫生厅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编制了院年度工作计划和主要任务分解及进度表,各职能科室还制定了月度工作计划。院内定期召开职能科室工作会、临床工作会、科技工作会、后勤工作会以及专项工作会,及时了解通报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做到计划可行、措施实在、职责分明、工作到位。 从实施情况看:除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目标任务已完成正在等待验收,门急诊医技综合楼由于控规调整,未能在年内开工建设这两项指标未完成以外,3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也都较好地履行了职责,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 二、科研工作取得新成绩

1.通过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和疾病防治研究能力和水平。XX年完成了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已开展天然药物药效评价与筛选、防治重大疾病的药物筛选等相关研究;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中试基地已完成验收,初步设想以中试基地为依托,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服务开放式平台和提取物、功能食品、中药制剂等加工服务开放式平台。 2.牢固树立以科研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利用医药结合的优势,积极发挥医药相长、中西并举的优势,XX年组织申报国家、省(部)等不同层次的纵向科研课题63项,已获招标立项课题33项,其中科技部“xx”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项、省自然基金1项、省社会发展3项、省公益与条件专项2项、省国际合作1项、省高技术计划1项、省中医药局项目21项,共获项目经费528万元。 3.组织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名医名方适宜剂型重点研究室,已于12月进行了答辩;另申报了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验室)1项(江苏省新型给药系统高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卫生厅“科教兴卫”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3项(妇产科、肿瘤科、中药制剂学),其中中药制剂学被列为江苏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培育点; 4.组织申报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4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成果奖1项;获发明专利3项,新药临床批件1项;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在研试验21项,签订合同7项,获经费70.5万元;全年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收录6篇,获南京市第七届自然科学、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奖10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