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综述_刘春济

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综述_刘春济
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综述_刘春济

这些学科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上是以理解的方法为基础的。因此,实证的方法与理解的方法在旅游研究

方法论中是并行不悖的,尽管它们之间是对立的、不相容的。目前旅游研究中应采取的策论是将实证的方法与理解的方法之间的对立束之高阁,存而不论。根据研究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方法论作为指导。至于正处于形成之中的后现代主义方法论,能否在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成为指导旅游研究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论,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验证。

致谢: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得到恩师卢昌崇教授、师长谢彦君教授的启示和指教,在此深表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桥纳森·特纳,邱泽奇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1.2-5.

[2] 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

2005,(20)2:20-24.

[3]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上)[J].旅游学

刊,2001,(16)6:16-26.

[4] 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0.4-10.

[5] 乔治·瑞泽尔;杨淑娇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古典渊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9.

[6]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5.6-11.

[7]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1)2:48-

52.

[8]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93-100.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ourism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C HE N Cai

(College of Histo ry&Tourism,Liaoning Nor mal Univers ity, Dalian116029,China)

A bstract:This paper involves four aspect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of tourism study:1.the meaning of touris m research methodology;

2.why should touris m methodology b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3.the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touris m domain;

4.the basic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earch methodology.

Key words:touris m science;sociology methodology

[责任编辑:廉月娟;责任校对:王玉洁]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综述

刘春济1,高 静2

(1.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234;

2.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课题(RE552)

[收稿日期]2006-07-05;[修订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刘春济(1976-),男,河北人,硕士,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高静(1978-),女,河北人,硕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摘 要]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在这一方面国外已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对其概念与地位、类型与构成、管理、感知与选择、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这些内容将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旅游景点;理论研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1-0089-06

1 引言

作为旅游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1-3],人们对旅游景点并不陌生。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旅游景点的发展就进入了成熟期,仅世界前20个旅游景点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就高达1.5亿人次[2,4]。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旅游景点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与旅游业中的其他行业研究相比较,学术界对旅游景点的研究还是相当有限的[5,6]。同时,目前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理论深度和实验基础,专有的学术著作也不多,正如史蒂文斯(Stevens)评价的那样:“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旅游景点是`灰姑娘'(Cinderella),没有受到赏识”[7-9]。

虽然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10],但应该承认旅游景点并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其研究行列。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将有利于确定旅游景点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同时,与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相比较,我国国内的旅游景点研究更加滞后,对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也将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线条来看,旅游景点的渊源已经无从考证[2],而旅游景点何时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在这里也只能进行探索性的描述。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Boorstin)就对旅游景点一词的渊源进行了论证[11],同一时期的派柏罗格鲁(Piperoglou)也给出了评价旅游景点的4个步骤[12],但从国际权威性文献《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的观点———“旅游业主要由3部分构成,即旅行社、交通客运部门和以旅馆为代表的住宿业部门”来看,在20世纪60、70年代,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系统研究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3]。但是旅游景点的地位和作用自1955年迪斯尼主题乐园在加利福尼亚建成之日起就已经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14,1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描述出现在了一系列文献中[1,16]。随着研究者对旅游景点重要地位的呼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旅游景点被纳入旅游产业系统研究。其中,冈恩(Gunn)指出旅游功能系统(the functional tourism system)是由供给和需求两大板块构成的,而旅游景点属于供给系统构成成份之一[16];梅得尔敦(Middleton)则明确地把游览场所经营部门纳入了旅游产业[17],自此以后旅游景点在旅游产业系统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确认。

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旅游研究者和理论家达成了妥协,把旅游景点的本质看成了一种现象”[1],但是皮尔斯(Pearce)认为旅游景点研究还是值得多种学科的关注[6]。事实上,从近十几年来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的文献来看,皮尔斯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证明。

3 主要研究议题

本肯多夫等人(Benckendorff et al)曾经把旅游景点的研究议题归纳成了4个方面:第一,旅游景点的定义、分类与构成研究;第二,游客管理研究;第三,游客特征、对旅游景点的感知和反应研究;第四,旅游景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0]。客观地看,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虽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同一主题也缺乏深度研究,但应该承认其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方面,而本肯多夫等人对旅游景点研究主题的归纳则是比较狭窄的。

3.1 旅游景点概念与地位研究

在国外文献中,多把旅游景点表述为Tourist attraction或Tourism attraction,但有部分文献也将其写为Travel attraction或者简称Attraction。其中, Tourist attrac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1862年[18]。而斯沃布鲁克(Swar br ooke)则明确表示Tourist attraction一词并不妥当,因为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前往游玩的人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旅游者,为此他建议使用Visitor attraction(景点)一词以区别于旅游景点[2]。但从绝大多数文献行文来看,旅游景点这一称谓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术语,其访问者既包括旅游者也包括当地居民。事实上,绝大多数学者使用的旅游景点一词与斯沃布鲁克使用的景点一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虽然旅游景点这一称谓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但研究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仍然有较大的差异。波恩(Bonn)认为旅游景点是可以吸引游客的任何类型、任意形态的事物[19];卢(Le w)认为旅游景点具有异地性[1];皮尔斯(Pearce)把旅游景点界定为“一个指定的、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受游客和管理者关注的地方”[5]。后来,劳顿(La wton)对皮尔斯的概念进行了修订[3];雷普(Leiper)认为旅游景点是由旅游者、景观和传达景观信息的标记3者组成的系统[20];胡和沃尔(Hu&Wall)、米德尔顿(Middleton)等人则详细界定了旅游景点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同时认为旅游景点具有长久性的特征[8,17];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将旅游景点精练地概括为“能够界定、能够经营的实体”[2];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界定范围的方式对旅游景点的概念进行了描述。

事实上,研究者对旅游景点内涵的理解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异,一方面在于旅游景点的内容纷繁复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游客的兴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兴的旅游景点层出不穷。同时,研究者在对旅游景点的内涵进行界定时,往往会为自身的研究目的提供便利,在这种状态下要想界定出能被普遍接受的旅游景点的概念实在太困难了。而概念不清的问题,则加剧了研究者对旅游景点理解和学术交流的困难[8],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对旅游景点地位的重视(表1)。

3.2 旅游景点分类与构成研究

“在英国,不少于65%的景点是在1970年到

表1 旅游景点的地位

地位研究者姓名发表时间(年)

第一动力快乐的基石

冈恩[16](Gunn )

1988心脏斯沃布鲁克[2](Swarbrooke )

1995目的地形象

核子、中枢雷普

[20]

(L eiper )

1990旅游产业的核心罗杰斯[21](Rogers )1995激发旅游的关键因素

劳[15]

(La w )2002形象景色法伊奥等

[22]

(Fyall et al )

2005旅游业的基础胡等

[8]

(H u et al )2005旅游系统的核心

卢[1]

(Le w )斯沃布鲁克

[2]

(Swarbrooke )劳顿

[3]

(L awton )

19871995

2005旅游产品的核心斯沃布鲁克[2]

(Swarbrooke )贝肯等[23](Bec ke n et al )19952002存在的根源

本肯多夫等

[10]

(Be nc kendorff et al )

2003

1999年之间开业的”[15]

,但是“从1980年到现在,不

到47%的景点还在向公众开放”[24]

,可见,旅游景点

的增长与更新非常迅速。与此同时,旅游景点往往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找到一种可

以明确地对每一处旅游景点进行归类的分类方法。但旅游景点数量多、差异大,出于研究和管理的需要对旅游景点进行分类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分类问题成了旅游景点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卢(Lew )在对旅游景点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论时,曾总结说旅游景点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从3个角度进行的,即表意的角度、组织的角度和认识的研究[1]

;

佩奇(Page )曾试图总结旅游景点分类的方法(图

1)[24]

。此外,冈恩[16]

(Gunn )、雷普

[20]

(Leiper )、沃

[25](Wall )、斯沃布鲁克[1]

(Swarbrooke )等人也纷纷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冈恩认为旅游景点可以分为短时巡视型和长时集聚型两类;雷普认为旅游景点可以分为“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3种;沃尔认为旅游景点可以分为点状、线状、面状3类;斯沃布鲁克认为“主要景点”和“次要景点”也是旅游景点分类的方法之一。与上述分类方法不同,舒瓦尔等人(Shoval et al )则使用了Co -Plot 分析法,从旅游者消费特征的角度对耶路撒冷的旅游景点进行了分类分析

[26]

与旅游景点概念和分类研究纠结在一起的还有

旅游景点的构成问题,这类研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在辨析已有旅游景点概念和分类方法的过程

中,部分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二,伴随着新兴旅游事象的出现,研究者把这些内容以研究对象的形式纳入了旅游景点的范畴。3.3 旅游景点管理研究

图1 旅游景点分类(Page ,2004)

3.3.1 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是一个组织制定目标确立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因为这种计划的制定会充分考虑事物的未来发展,所以管理者在这种框架下作出的决策最终会使旅游景点受益[27]

,但旅游景点业内的战略计

划研究是非常缺乏的[28,29]

。在有限的文献中,布劳恩、加罗德等人(Braun &Soskin ;Garrod &Fyall )研究了主题公园和遗产景点的定价战略[30,31]

;史蒂文斯(Stevens )结合旅游景点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目的地景点(destination attraction )战略

[32]

;加罗德(Garrod

et al )结合苏格兰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旅游景点的质量导向战略[31]

;本肯多夫和皮尔斯(B enckendorff &

Pearce )在澳大利亚调研后指出,旅游景点的战略计划实施状况和旅游景点的特点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0]

。此外,维克托(Victor )等人还探讨了发展旅游

景点的国家战略问题(Fyall et al )[22]

。3.3.2 营销

在旅游景点研究中,对营销问题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专题研究不多。科恩(Cohen )在探讨

旅游购物时研究了旅游景点营销渠道的组成[33]

;帕芙洛维奇(Pavlovich )在研究旅游目的地演进的过程中探讨了新西兰怀托摩洞(Waitomo Cave )营销网络

的构建[34]

;麦克尔彻(McKercher )研究了香港部分文化旅游景点得以流行的原因,发现营销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35]

。同时,皮斯、坦(Pearce &Tan )则以新西

兰的罗托鲁瓦(Rotorua )为研究区域,专门探讨了旅

游景点的分销渠道问题,他发现旅游景点的分销渠道包括直销、间接销售和二者的混合模式3种

[36]

直销主要是针对散客,其形式主要是旅游者在景点现场购买门票,而为了实现直销,多数旅游景点都使用了“在目的地”(at distribution )和“在途中”(en

route)两种促销战略;间接销售主要针对团队旅游者和半独立旅游者(semi-independent travelers),这种销售方式要依靠一系列的中间商,为此旅游景点往往要付出20%左右的佣金。至于旅游景点会采取哪种分销方式,则取决于旅游景点类型、市场占有目标、不同分销渠道的优劣等因素。此外,有些文献也部分涉及了营销方式、营销战略、营销渠道组合等问题。

3.3.3 人力资源

在所有景点管理问题中,人力资源管理大约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2],因为他们是保障景点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的关键[37]。但是旅游景点业内的大部分工作都比较单调、不需要特殊的技能,同时这些工作报酬低、流动率高,美国主题公园的总经理们预测,在未来五年里,季节性的劳动力将会有所缺乏,而在未来十年内,情况将进一步恶化[38]。同时,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旅游景点对短期雇员有更强的依赖性,为此蜜尔曼(Milman)研究了中小旅游景点领时薪员工(Hourly employee)的流动问题,结果发现在留住短期雇员的过程中,内心的满足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比经济收入更重要[39]。此外,詹尼弗(Jennifer)调查了澳大利亚的14处景点,探讨了旅游景点内员工压力和竞争的问题[37]。文章指出,尽管职业特点也是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但管理和管理行为则是形成员工压力的首要因素。

3.3.4 价格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主题公园的定价行为实现了从竞争到合作、从动荡到稳定的转变[22];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英国,虽然旅游经营者明确意识到了旅游景点间的激烈竞争,但是他们认为影响旅游景点定价的最基本的因素首先是市场的承受能力,其次是成本,最后才是竞争对手的价格,而“在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约40%旅游景点的价格结构没有发生过变化[40]。同时,景点门票价格和游客期望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归纳为4点:第一,游客认为门票价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点的价值;第二,门票价格可以分流游客;第三,门票价格可以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举止;第四,把门票收入用于改善景点的设施,游客对这些设施会更加珍惜[4,40]。但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景点门票价格和游客期望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4]。此外,在对遗产类旅游景点进行研究时,加罗德(Garr od&Fyall)发现遗产类、历史类景点经营者对门票价格的态度比较尴尬,而在未来十年内旅游景点价格的调整将受到财政压力、竞争状况、游客特征变化、价格管理技术的影响[4]。

3.3.5 游客容量[41]

虽然旅游景点的可容纳量是一个“相对的管理观念或框架”(Richardson&Fluke),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受到了国外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目前国外使用的游客容量控制模式主要包括6种,即游憩可容纳量模式(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 model)、游憩机会光谱模式(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模式(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游客影响管理模式(Visitor impact mana gement model)、游客经历和资源保护模式(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model)、游客行为管理规划模式(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rogram)。同时,巴迪亚(Bhatia)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提出了控制景点游客容量的具体方法;瑞查德森和福禄克(Richardson&Fluke)则提出了“限制性营销”(Demarketing)和“限时进入”(Timed entry system)的策略。此外,库珀等人(Cooper et al)认为,景点的不可进入性也可用于控制游客的数量[42]。

3.3.6 质量和竞争力

质量是旅游景点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旅游景点未来成功的关键[2]。德拉蒙德和约曼(Dr ummond&Yeoman)在《遗产景点的质量问题》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遗产景点的质量问题[43];斯沃布鲁克(Swarbr ooke)提出了对景点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2];亚历山大和贾弗瑞(Alexandros&Jaffry)认为信息管理对旅游景点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44];邓等人(Deng et al)探讨了自然旅游景点的质量管理问题[45]。此外,加罗德等人(Garrod et al)还提出了旅游景点的质量导向战略[4]。

同时,旅游景点是旅游目的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每个旅游景点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8,44]。胡和沃尔(Hu&Wall)则以海南的南山景区为例论证了环境和景区竞争力之间的关系[8]。

3.4 旅游景点感知与选择研究

劳顿(La wton)以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为研究区域,使用“个性形成理论”和“凯利方格技术”探讨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景点的感知,结果发现居民对非商业化的自然旅游景点评价较高,对商业化的主题公园、人造旅游景点评价较低。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劳顿还发现,在潜意识中居民把旅游景点和旅游分离开了,所以居民对二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3]。张

和杨(Teo&Yeoh)在调研中发现,在对旅游景点改造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感知和期望是有差异的[46]。同时,加罗德等人(Garr od;Garrod et al)探讨了管理者对所经营景点的感知态度[4,31];库珀(Cooper)发现低收入旅游者参观的往往是最主要的旅游景点,收入较高的旅游者则倾向于参观较低级别(参观者较少的)的旅游景点[47]。此外,查里兹(Richards)用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游客选择景点的因素[7];达内尔等人(Darnell&Johnson)对旅游景点重游者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48]。

3.5 旅游景点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在过去的20年里,旅游景点获得了空前的发展[32],这种发展主要得益于3种原因:第一,人们有保存美好过去与展示文化的愿望;第二,收入在增加、旅行变得更加便利;第三,社会发展旅游业的雄心壮志[15]。但是现在,人们对传统旅游景点如博物馆、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需求却开始下降了,可以说旅游景点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威胁[15,32]。事实上,这些挑战和威胁既有宏观的又有具体的。宏观方面主要是经济状况、技术发展、国际竞争、国际政治、社会和人口统计特征的变化等等[39,49,50]。具体来讲,旅游景点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则包括供给过度、竞争加剧、生命周期衰落、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游客拥挤和磨损造成破坏、游客重游率大幅度下降、其他休闲方式分流了客源、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变化等等[2,7,9,15,22,31,38,39]。此外,马丁和梅森(Martin& Mason)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闲暇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这也限制了人们对旅游景点的进一步消费[49]。

面对上述状况,部分研究者探讨了旅游景点的未来发展。科内尔(Cornell)认为,今后的游客会更加成熟,他们访问旅游景点的目的也会更加明确,旅游景点必须调整发展方向以适合游客的需求[50]。蜜尔曼(Milman)则从管理者的视角探讨了主题旅游景点的发展方向[38]。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在今后的10年内,旅游景点的类型和地理分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特定目的建造的、大型的、多功能的、多元化的目的地景点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与此相悖的旅游景点则将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32]。恰恰相反,加罗德等(Garrod et al)认为史蒂文斯提出的发展战略在苏格兰是不适用的[4]。针对苏格兰多传统旅游景点、旅游景点类型单一、市场发展机会有限的现实,加罗德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景点更应该注重从内部质量着手提高游客体验的质量。4 结语

尽管国外研究者认为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但从本文第3部分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涉及面比较广,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新颖,案例研究针对性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显著。当然,国外的旅游景点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共识少,争议大,后继研究困难,当然这也是旅游研究中的通病;其次,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遗产类景点、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类景点上,其他类旅游景点研究相对薄弱。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旅游景区、景点发展迅速,这与研究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正面临着来自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消费者3方面的压力。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部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也不理想。综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将为我们处理国内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Le w A A.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 h[J].Journal of

Tr avel Re searc h,1987,14(4):553-575.

[2] Swarbrooke J.The de velopme nt and manage me nt of vis itor attr action

[M].Oxford:Butter worth-Hei-nemann,1995.

[3] La wton L J.Res 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t attaracti ons on the Gold

Coas t of Aus tralia[J].Journal of T ravel Re searc h,2005,44(4):188

-200.

[4] Garrod B,Fyall A,Leask A.Scottis h vis itor attractions:managing

visitor impacts[J].Touris m Management,2002,23:265-279. [5] Pearce P L.Analyzing touris t attractions[J].Journal of Touris m

Studies,1991,2(1):46-55.

[6] Pearce P L.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trends in touris t attraction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 is m Res earch,1998,3(1):1-8. [7] Richards G.Touris m attraction systems:exploring cultural behavior

[J].Journal of Touris m Studies,2002,29(4):1048-1064.

[8] Hu W,Wall G.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image

and the co mpetitive tourist attraction[J].Journal of Sustai nable

Tour is m,2005,13(6):617-635.

[9] Stevens T R.Visitor attractions:their manage 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touris m[A].Pr ogre ss in touris m,re cr eation and hos pital ity

management[C].London:Belhaven,1991.105-113.

[10] Benckendorff P J,Pearce P L.Austrian tourist attractions:the link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J].Jour nal s of

Tr avel Re searc h,2003,42(1):24-35.

[11] Boorstin D.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 vent s in Amer ica[M].

Ne w York:Harper-Row.1962.103.

[12] Pearce D G.Tourist de velopment[M].2nd edn.London:William-

Clowes,1983.30-32.

[13]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五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150.

[14] M il man A.The future of the theme park and attraction industry:a

manage 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r avel Res earc h,2001,40

(1):139-147.

[15] Law M C.Urban touri sm[M].London:Y HT Ltd,2002.74-96.

[16] Gunn C A.T ouris m planning[M].New York;Taylor-Francis.1988.

68-73.

[17] Middl eton V T C.Marketing in tr av el and touris m[M].London:

Butter worth-Heinemann.1988.

[18] Boorstin D.T he i mage:a gui de t o Ps eudo-eve nts in Ame rica[M].

New Y ork:Harper-R ow.1962.103.

[19] Boon M A.Touris m[A].In:Epper s on A F.Pri vate and commerci al

rec re ation[C].State college,PA:Venture,1986.

[20] Leiper,N.Touris t attraction s ystems[J].Annals of Touris m

Res earc h,1990,17(2):367-384.

[21] R ogers H A.Pricing practices in t ourist attractions:an inves tigation

into how pricing decis ions are made in the U K[J].Touris m

Management,1995,16(3):217-224.

[22] Fyall A,Garrod B,Leask A著,郭英之译.旅游吸引物管理:新的

方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22.

[23] Becken S,Simmons D G.Unders tanding energy cons umption patter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New Zealand[J].Touris m

Management,2002,23:343-354.

[24] Page S,Brunt P,Bus by G et al著,刘莉译.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92-106.

[25] Wall G.Touris m attractions:points,lines,and areas[J].Annal s of

T ouris m Rese ar ch,1997,24(1):240-244.

[26] Shoval N,Raveh A.Categorization of touris t attractions and the

model ing of touris t cities:based on the co-plot method of mul tivariate

analys is[J].T ouris m Management,2004,25:741-750.

[27] Chen K,Ols en M D.Applying the s 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in

the manage ment of tourism organizations[J].T ouris m Manage me nt,

1990,11(3):206-213.

[28] Athiyaman A.The interface of touris m and s trategy research:an

analys is[J].T ouris m Management,1995,16(6):447-453. [29] Henders on J.Managing the as ian financial crisis:tourist attraction in

Singapore[J].Jour nal of T ravel Res earch,1999,38:177-181. [30] Braun B M.Soskin M D.Theme park competitive s trategies[J].

Annals of Tour is m Res earch,1998,26(2):468-442.

[31] Garrod B,Fyall A.Managing heritage touris m[J].Annals of Touris m

Res earc h,2000,27(3):682-708.

[32] Stevens T.The future of visitor attractions[J].Travel and Touris m

Analys t,2000,1:61-85.

[33] Cohen E.Touristic craft ribbon development in Thailand[J].Touris m

Management,1995,16(3):225-235.

[34] Pavlovic h K.The evolu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t he Waitomo Caves,New Zealand[J].Touris m

Management,2003,24(2):203-216.

[35] Mckercher B.Attributes of popul ar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

[J].Annal s of Touris m Res earc h,2004,31(2):393-407.

[36] Pearce D G,Tan R.The dis tribution mi x for tourism attractions in

Rotorua,New Zealand[J].Jour nal of T ravel Res earc h,2006,44

(1):250-258.

[37] Jennifer L.Stress and coping in tourist attraction employees[J].

Touris m Manage ment,1995,16(4):277-284.

[38] M il man A.The future of the theme park and attraction industry:a

management pers pective[J].Journal of T ravel Res ear ch,2001,40

(1):139-147.

[39] M il man A.Hourly employee retention in small and medi um

attractions:the central florida example[J].Hos pitality Management,

2003,22:17-35.

[40] Rogers H A.Pricing practices in tourist attractions:an investigation

into ho w pricing decisions are made in the UK[J].Touris m

Management,1995,16(3):217-224.

[41] 黄筱焯.上海都市旅游景点可容纳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硕士论文,2005.

[42] Cooper C,Fletcher J,Gilbert D著,曹会嶷译.旅游学———原理与

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4-350.

[43] Drummond S,Yeoman I.Quality is sues in he ritage visit or attr action

[M].Oxford:Butterworth-Hei-ne mann,2001.2-3.

[44] Alexandros A,Jaffry S.Stated preferences for t wo Cretan heritage

attractions[J].Annals of Tour ism Re searc h,2005,32(4):985-

1005.

[45] Deng J,King B,Bauer T.Eval uating natural attractions for touris m

[J].Annals of Touris m Res ear ch,2002,29(2):422-438.

[46] Teo P,Y eoh B S A.R emaking local heritage for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 m Res ear ch,1997,24(1):192-213.

[47] Cooper C P.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s of touris t behavior[J].

Re gional Studies,1981(18):359-371.

[48] Darnell A C,Johnson P S.Repeat vis its to attractions:a preli minary

economic analysis[J].Touri sm Management,2001,(22):119-126.

[49] M artin B,M as on S.The future for attractions:M eeting the needs of

the new consumers[J].Touris m Management,1993,14(1):34-40.

[50] Cornell.Touris t attraction under threat[J].Hot-eland Restaur ant

Administr ation,1997,38(4):40.

A Summary of Overseas R esearch

on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LIU Chun-ji1,GAO Jing2

(1.School o f Finance,Shanghai No 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2.School of Co mmercial Fo reign Language, Shanghai Fo reign Trade Institute,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Tourist attractions are the key el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and now quite a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is area by overseas scholars.This paper retrospects and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from six aspects: the research's historic course,the concept and the status,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mponents,the management,the perception and the decision making behavior,the challenge now facing and more systematic su mmary for the future.These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related studies in China.

Key words:tourist attraction;theoretical research;stud y progress

[责任编辑:赵英丽;责任校对:王玉洁]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交往与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旅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的细分市场。尽管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和休假旅游相比,商务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低,但其创造的市场利润却不容低估。 所谓商务旅游产品,是指以满足人们出差、参加会议和各种展览会、进行商务活动或交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商务洽谈、业务交易等商业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从广义上讲,商务旅游产品包括各种国际大会、学术会议、专业会议、商业交易会、商品博览,以及依托各种大型体育活动、节庆活动等而展开的旅游活动。从总体上看,商务旅游在全国的发展很不平衡,但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一是欧洲作为商务旅游最早产生和发展的地区,举办会议及展览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务旅游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约占全球的60%。随着欧洲市场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欧洲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看好;二是北美地区一直是国际商务旅游的重要地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北美仍然是国际商务旅游是重要地区之一;三是亚太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旅游呈现出急剧增长的发展态势,以20%的比例位居全球第二;四是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商务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人数仅占4%,但整体上处于发展状态。目前,商务旅游的利润高达20%~30%,2011年全球商务旅游支出超过一万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四千亿美元。据西班牙马德里展览协会估计,西班牙展会每年展场、住宿、餐饮等所创造财富的总效益可达32亿欧元。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旅游预测委员会的报告,在未来的10年里,来澳旅游者的数量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1040万人,其中商务旅游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新加坡旅游局计划2015年将商务旅游及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业的收入增加至105亿新元,同时维持该领域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毫无疑问,商务旅游所创造的利润是如此之大。因此,要在商务旅游市场中站好脚跟,不仅只了解世界的发展现状,还要了解本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一下四点:一是市场规模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队伍的规模在逐步壮大,并且这一群体普遍具有高收入、高素质和高职位等特点,出于注重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公司外部事务等原因,商务人士进行商务旅游日益频繁,使得以会议、展览和培训等为目的的商务旅游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商务旅游的支出已经超过100 亿美元,约占亚洲商务旅游市场份额的1 /5。二是市场竞争激烈。由于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国际商务旅游企业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其业务扩展的重点市场,目前,众多知名商务旅游企业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除了美国运通这样的旅游业巨头外,部分航空公司及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也纷纷涉足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商务旅游是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综合实力增强发展起来的,商务活动发达的城市往往成为商务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政府也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举办各种推介会等方式推进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成为我国排名前三位热点商务旅游城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商务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四是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专业化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的软肋,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商务旅游企业的服务还停留在代购机票、代订酒店等单一服务阶段,缺乏如国外成熟的商务旅游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化的系统服务。即使是在商务活动十分活跃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往往因为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而制约了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商务旅游服务市场越来越重要。只有从中找出不足之处,才能使我国的商务旅游发展前景更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 “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 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 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订位( travel agent locator) 、热线订购( hot line) 以及在线订购( book online) 等多种渠道购买船票,从而方便有效地计划出行时间、出行航线、港口、景点以及邮轮上的餐饮、娱乐和岸上观光、远足等辅助服务。 1.2 邮轮业在中国 纵观全球邮轮旅游市场,虽然国际邮轮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两地区的发达国家占了市场的最大份额。但随着国际邮轮产业将发展重点转向亚洲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和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 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总结.doc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ISO/IEC对EB的定义:电子商务(EB)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内容与需求交换的一种术语。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其他通信方式增进国际贸易的职能。 电子商务中的Commerce一词一般只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现在许多专家认为EC显得比较狭义,现在一般用Business代替Commerce一词,因为现在的电子商务里面还包括了客户服务,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对组织内的电子化交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模型的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就开始应用依赖,电子商务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各时期研究重点也不断变化。近年来,理论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主要的几种电子商务模型: (1)Nagi&Wat模型。香港理工大学E.W.T.Ngai和F.K.T.Wat两名学者归纳而正当额一个理论模型。Nagi&Wat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技术问题,应用问题,保障和支持问题研究四大领域。技术层面有安全、技术、支持系统等;应用层面包括网上支付系统、网上金融、零售、拍卖、教育和培训、市场营销和广告等;保障和支持层面宝库税收、法律、隐私、等公共政策和企业战略等。 (2)Kaufman&wden模型。模型是明尼苏达大学Carlson管理学院的Robert J.Kaufman及EricA.Walden两名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Kaufman& Walden模型由存在互动关系的技术、市场、产品、商务流程及微观经济等五大模块组成。技术层面是最基本层面,是企业改造和创造产品以及消费者享受便捷服务的基础;随着产品的更新和商务流程的改造,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更趋灵活竞争力也更大,会推动企业、劳动力、政府等微观经济层面的变革。 (3)Urbaczewski et a1.模型。模型由Urbaczewski,Jessup和Wheeler 三人提出。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组织层面、经济层面、技术层面和其他研究等四个层面。组织层面包括电子商务概况、扩散、接受程度及应用等问题;经济层面包括了从产业结构、市场监管,电子市场中介、信息成本等问题;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智能代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安全技术、交易结算技术等;社会问题研究、行为研究及法律问题归为其他一类。 (4)Turban.eta1.模型。模型是E.Turban, D.King, J.Lee和D. Viehland等四人于2004年得出的。模型由三个层面、一个铺垫和一个中心组成。其核心是电子商务战略:应用战略和评价等内容;铺垫是电子商务概况,由电子商务影响、扩散及区域性发展组成;三个层面中技术层面相对比较简单。由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支付、内容管理及网站开发等组成;社会与环境层面涵盖电子政务、网上教育、法律、道德及社会影响等;市场与经济层面包括电子市场概况、B2C 市场、B2B 市场及以网上拍卖为代表的C2C 等四类。 (5)Choi三维理解模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乔伊(Choi)教授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联合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三维理解模型,该模型主要从市场主体、产品形式、交易过程三方面的虚拟程度进行了分类。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由虚拟产品、虚拟主体、虚拟过程构成的部分。 三、电子商务的新兴发展模式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邮轮旅;发展现状;问题;营销略 一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中国轮产业近年来得到了猛发展,其发展现状具体表为:首先,随着沿经济的发展。邮轮旅游的兴,沿海港口城市越来越重视发邮轮经济:其次,由于国际邮轮公看到了中国邮轮市场的广阔前景而对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再,由于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际邮轮游客形成了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不.!一难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导的消费意识的差异,中老百‘姓的邮轮消费热很低。分析原因如下:首,邮轮产品价值高;其次,由邮轮产品的高价值导邮轮产品在广告宣传时是以高品质。高消费为形象增加了其进入大众化消费领域难度:再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导致邮轮产品消费观上的差异。腹地居的消费观念是邮轮旅游业发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方共同努力.邮轮市场的拓,居民消费观念渐渐转向轮旅游。但是,渤海湾区、整个山东地区居民的邮轮消费念尚在形成之中,还需有针对地培养二、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存的问题旅行社方首先旅行社的从业人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中国邮轮旅仍然是新产品。旅行邮轮旅游方面的从业员并不多,为了满足邮轮游者的旅游需求,旅行社从人员必须熟悉不同地域、不同路线由于不同产品所涉及的不同的邮上的餐饮和住宿设,详细了解每条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其次。旅行社对旅游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题。邮轮旅游是一种现代的休闲式,游客可以在船上尽情乐,还可以在适当时机按照行程安排下船观光。此,邮轮的建设标准一般是以地上五星级酒店为基础进行设计甚

某些产品的档次要高于五星级酒店船上的设施设备一应俱。能够充分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船票费用除了旅行费用本身包含了在船上及陆地上、住、游、娱的所有费用。上提到的方方面面求旅行社不仅了解邮轮品硬件方面的档次,同时求其对软件方面尤其是邮轮上服务质量方面能够确理解并深刻认识。但是,轮的大小一直是旅行社最为关注的面,甚至为了促销轮旅游产品去推行低策略打价格战,重视路线的介绍而忽略邮轮本身的施和活动。再次,旅行社接待力有待提高。同一般的出境旅产品相比,邮轮旅游的操作难度比高,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由于旅行社方-面义乏邮轮旅游组团经和与此对应的导游服务人员,难满足邮轮旅游者的高量消费的要求。另外,于邮轮旅游产品的推广周较长.要提前几个月就打出,.提前几个月预订船舱,计行程,如果在此期间游数量不够成团或者出现大量退团象,旅行社就会因此遭受损,从而导致成本无法收游客方面首先,从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来看中国邮轮市场的开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邮旅游虽然兴盛已久,但其目标群主要指向国外或者更确切来是在欧美国家..我旅游者对邮轮旅游的认识较为浅。其次,邮轮旅是一种旅游活动的意识被中国游客排除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之外。在中国人的消费念中,邮轮一直是一种交通工具,其视为一种旅游方式仍需要深人宣传。 再次,游客的休假间。在欧美5至12日游是最受欢的航游线路。其中7日游最为普遍.长的可达几十天。实际上次7日游共涉及8天的行程。国现行假期制度的限制,“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每个黄周总共7天,限制了工薪阶层的游时间。最后,从游客的消能力来看,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

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1-3-14 12:54:40文章来源:比特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近年来,电子商务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的便利、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传播性参与到旅游业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一种新兴商务模式的产生。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它与电子商务的天然适应性使得旅游电子商务走在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沿,国外的旅游电子商务历经萌芽、发展,正处于繁荣阶段,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在学术界,中外学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由浅入深,相关文献的数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已成为热门议题之一。为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笔者通过中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SDOL)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共200余篇(搜索时段为1998 2007年5月),以下对这些文献做一概括与评述,以期能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互联网的产生促成了旅游电子商务的产生,事实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航空公司和旅游饭店集团基于增值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构建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可视为旅游电子商务的雏形。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瑞佛·卡兰克塔(Ravi Kalakota)提出的,由约翰·海格尔(John Hagel)进一步发展。尽管各国研究这一领域的文献数量可观,却很少有对“旅游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做出充分解释的,目前学术界也还没有对它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在国际上沿用较广的是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它在其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这一定义概括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侧重的是对其功效的描述,但并未凸显旅游电子商务自

邮轮的发展综述

邮轮的综述 邮轮,在英文里面CRUISES LINER (即班轮的意思) 其实主要是中国人对其翻译的时候做的意译,因为通常这些客轮定期穿梭,并带着大量的邮件,就像专为邮递一样,因而命名为邮轮; 船的发展阶段: 邮轮是船的进化…… 船是人类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 CANOE->BOAT->YACHT->SHIP->CRUISE 1.Yacht Ship: 帆船时代 1819年,Savannah是第一艘提供英国利物浦至美国纽约的定期客船; 主要是为了横渡大西洋,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主要是为了横度大西洋的运输,这跟发现美洲大陆,逐步开始向美洲大陆移民有关系 1822年P&O, Peninsular &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成立, 开辟第一条英国出发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航线 2.Steam Ship: 燃煤 1837年,开始有蒸汽班轮船投入远洋航运,Great Western 以15天的速度横度大西洋,较之之前的2个月左右快了很多 1844年,P&O第一次提出载人邮轮的概念,运营从英国到 欧洲其它地方的邮轮业务;逐步开始的旅行的概念; Steam Ship: 燃油的船,陆续投入使用; 1850-1900年,英国的三家公司,冠达、白星、英曼垄断了 大西洋的航线,这其中白星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船东,开 始提供更大,更豪华、更多的服务设施,补称之为浮动酒店, 而冠达而更侧重于安全; 1912年,泰坦尼克号事故,但是更多的远洋邮轮开始,主要 是客货两用的运输;运输职能是主要的职能; 3.从交通工具到休闲旅行的转变; 1958年,更多的人开始乘坐飞机跨越大西洋;邮轮做为运输工 具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邮轮公司已经开始在淡季时将自己的邮轮投入到旅游中去。虽 然很多公司都这样做,但是并不是非常成功。 随着美国和欧洲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邮轮的居住环境已经不能 满足新的标准和人们的期待。 1960年代,很多传统的邮轮企业决定放弃旅游市场。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官网为例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 区官网为例-旅游管理 旅游景区网站发展状况研究——以我国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官网为例 本文以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官网为研究对象,归纳网页中呈现的资讯内容,并从资讯内容的角度来对目前旅游景区网站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了丰富景区网站信息,注重信息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加强互动交流平台建设,及时处理信息;优化网站展示方式,深入挖掘体验要素等建议。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在旅游业中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这不仅包括酒店、景区和航空公司等旅游供应商,也包括旅行社等中介机构,旅游网站数量的增长也引起了旅游研究者们的关注。从国外来看,最早的旅游网站研究者是Hanna和Millar,他们提出了基于万维网的旅游服务的发展,并就网页设计、管理问题和信息内容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此后学者们多从管理和营销的质量、效果和作用意义等方面对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企业网站和旅游皮肤网站进行了评估研究。在国内,旅游网站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对旅游网站建设的技术探讨、旅游网站的评价指标与应用,以及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分析与评价等—,网站类别涵盖了综合旅游网站、饭店、电子商务网站等,相比之下,有关旅游景区网站的研究却较少,截至2014年5月,在CNKI上以景区网站为主题只能搜到71篇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景区网站功能与信息受众行为的关系、景区网站发展研究及功能评价三方面。而在景区网站所提供的资讯内容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从资讯内容的角度来

对目前旅游景区网站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我国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网站为研究对象。在查询网页时发现,在首批66个5A级景区中,57个景区有自己的官网,7家没有官网,正在维护与建设中的有2家。因此本研究将以57家5A级景区官网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站呈现的内容进行编码,共整理出34个类目和四大功能模块。 三、研究结果 (一)信息提供功能 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在景区网页中往往会设计在一个板块中,其中餐饮、酒店、娱乐、购物和旅行社信息的介绍会相对简洁,个别网站会提供酒店和旅行社的链接,而交通信息涵盖的内容较广,包括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本地包车、公交等信息,常配有电子地图做辅助,另外还提供航班、火车的时刻查询服务,甚至是购票服务;讲解服务信息主要包括景区导游员简介、讲解线路及价格信息;景点介绍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视频和背景音乐为辅;目前的景区概述已不仅仅包括景区的组织机构和基本介绍,如太阳岛、云台山等景区把创建旅游标准化的相关制度和景区荣誉也融入到了此部分内容;新闻板块是景区动态的展示阵地,主要包括景区和业界两方面新闻;保护与研究包括保护管理条例、申报程序、研究专著等资讯。研究发现,遗产类景区如故宫、云冈石窟、伪满皇宫等更加注重此部分内容,中山陵景区更是把规划与保护的汇报资料放在了这个板块;景区文化主要包含名人、传说、诗词、民俗等方面,除主题公园类景区外,其他景区都设置了多个板块来渗透此方面信息,另外,云冈石窟把礼佛仪式等内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