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吴 婷,文秀芳,皮丕辉,程 江,杨卓如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 聚合物共混改性是实现高分子材料功能化和开发新材料的重要途径。通过互穿网络聚合物方法制备的共混聚合物,以其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近年来共混聚合物改性研究的热点。共混聚合物增强方法主要包括:添加/第三组分0、反应性增容、离聚体共混改性和互穿网络聚合物。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详述了互穿网络聚合物在导电材料、药物控释体系、功能膜、涂料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互穿网络聚合物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互穿网络聚合物 增强方法 制备 应用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WU Ting,WEN Xiufang,PI Pihui,CHENG Jiang,YAN G Zhuoru

(Schoo l of Chemistr y and Chemical Engineer ing ,So uth China U niversity o f T echnolog y,Guang zho u 510640)Abstract P olymer blending mo dif ication is an impor tant w ay to prepare functional poly mer materials and deve -lop new mater ials.Blend po ly mers pr epar ed by interpenetr ating polymer netw orks(I PN s)are widely used in ever y as -pect o f material science fo r t heir ex cellent pr operties,w hich are ho tspo t issues in mo dified mater ials research all the t ime.T he enhancement methods o f polymer blending include the addit ion o f t he thir d co mpo nent,r eact ive co mpat ibil-i ty,io no mer blends and inter penetrat ing polymer netw or ks.T he r esear ch statuses on preparat ions of interpenetr ating polymer netw or ks ar e br iefly summa rized o n that basis.T he applications of IPN s in co nduct ive mat er ials,drug del -i v ery sy stems,functio nal membr anes,and co ating industr y ar e described in details,and its ex isting pro blems and fur -ther pro spects in this field ar e a lso analy zed finally.

Key w ords interpenet rating po ly mer netwo rks,enhancement methods,preparat ion,application

吴婷:女,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 T el:020-********-601 E -mail:ang elw u2006@https://www.360docs.net/doc/c815663250.html,

共混聚合物是指2种或2种以上均聚物或共聚物的混合物,通常又称为聚合物合金。聚合物共混改性是实现高分子材料功能化和开发新材料的重要途径。共混聚合物具有加工方便、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等特点,因此得到广泛应用[1,2]

。互穿网络聚合物(Int 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 -w orks,IPNs)是一类利用新型改性技术制备的共混聚合物,具有特殊的空间拓扑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多相聚合物材料,IPN s 以其独特的化学共混方法和网络互穿结构以及强迫互容、界面互穿、协同作用和加工性能复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粘合剂、涂料、导电材料等方面[3-5]

。本文重点介绍了互穿网络聚合物材料的增强机理,对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其研究现状,概述了其在材料、医学、化工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共混聚合物增强方法

聚合物共混时存在体系完全相容、体系部分相容、体系完全不相容3种情况。性能良好的聚合物合金往往要求两聚合物的物理性能互补,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宏观不分离,微观达均相。因为共混聚合物中的两组分一般各自成相,当两

组分完全相容时,聚合物可实现分子水平的分散而形成均相;当两组分不相容时,分子相互扩散程度低,相间界面明显,从而导致性能变差;但由于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极性、分子量等差异很大,在已知的各种聚合物中仅有一小部分是完全相容或部分相容体系,大部分体系是完全不相容或难容的,即使在强大的机械作用下,聚合物合金能达到微观均相体系的仍然很少。因此,如何提高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是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合金的关键。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添加/第三组分0)))增容剂

增容剂是指与聚合物两组分都有较好相容性的物质,它以界面活性剂的形式分布于共混物两相界面处,可降低两组分间界面张力,增加界面亲和性及界面粘合力,促使分散相颗粒细微化和均匀分布,分为反应型增容剂和非反应型增容剂2种。反应型增容剂具有可与共混聚合物在共混条件下反应的基团,在共混过程中原位反应形成共聚物,共聚物存在于两相界面,能减小界面张力,增加两相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分散相的分散效果。非反应型增容剂具有与共混聚合物相容性都较好的特点,在共混过程可直接实现两相增容的目的,由于其针对性较强,所以广泛适用性较差。

1.2 反应性增容

反应性增容是指嵌段/接枝共聚物可以通过含有能相互反应的官能团在共混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就地0生成[6,7]共混聚合物。通常情况下,共混物中的一相本身带有反应性官能团,而另一相中需要加入与之相容的官能化的反应性高分子。常采用的化学反应包括酰胺化、酰亚胺化、酯化、氨解、酯-酯交换、胺-酯互换、开环反应和离子键合等。/就地0生成是聚合物共混后在强烈的机械剪切力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生成的接枝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型增容剂的影响因素较多,反应复杂且不易控制,所以增容共混过程中混炼以及成型条件需严格控制。

1.3 离聚体共混改性

离聚体是一种含离子基团少于15%(摩尔分数)的聚合物,又称离聚物或离子聚合物。离子基团的引入,使共混体系在结构和性质上都发生了改变。在含离聚物的二元共混体系中,离聚体可通过离子-离子、离子-偶极、氢键、酸-碱、电荷转移、过渡金属配位络合、多重离子对或离子簇在聚合物链之间形成物理交联和化学反应,导致负的混合焓等协同作用,使原来不相容的共混体系变得相容或相容性大大提高,

从而得到增容的离聚体复合物和离聚体共混物[8,9]

。要使离聚体二元共混体系相容必须使共混物中的1种或2种离子化,这对于众多的聚合物共混体系不具有通用性,也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1.4 互穿网络聚合物

互穿网络聚合物是为解决聚合物相容性问题而发展起

来的一种新型方法。它是2种或2种以上交联聚合物相互贯穿而形成的交织网络聚合物,是大分子在三维空间中以不同的镶嵌方式构成的一种环连体(如图1)。网络的形成是动力学和热力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特殊的制备过程使聚合物合金在形成初期就具有比其他共混方法更好的相容性。理想的IPNs 体系是各自形成的聚合物网络在分子水平上的互穿,而实际上聚合物长链的混合熵极小,多数呈相分离状态,互穿结构仅发生在相交界处,但链段的迁移同样受到链间引力、链交联、网络间的相互缠结的阻碍,限制了相区尺度并形成了相尺寸在10~150nm 的微相分离结构。微相分离形态与尺度取决于单体间的相容性、

单体配比及聚合方法。

图1 大分子环连体示意图

Fig.1 S chematic diagram of macromole cular in te rlink 由于互穿聚合物网络具有两相连续的形态结构,其模量

一般都符合Davies 方程:G 1/5=U 1G 11/5+U 2G 21/5

。其中:G 为弹性模量(剪切模量);U 1,U 2分别为两相体积分数。

互穿聚合物网络作为聚合物共混体系的一个分支,其力

学性能服从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互穿聚合物网络形态结构的特点和两相之间的相互贯穿,其力学性能又存在一些独特之处:在IPN s 网络中,除化学交联外尚有物理交联,性能与组成的关系往往是呈非线性的,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力学性能可超过其中的任一组分,即使当一种组分含量很少时也会引起互穿聚合物网络力学性能的急剧提高。因此,IPNs 制备技术被认为是以化学方法来实现聚合物共混与复合的一种新方法。

2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互穿网络聚合物按照制备方法可分为顺序IPNs 、同步IPNs 、胶乳IPNs 和热塑性IPNs 等4类。

2.1 顺序IPNs(Sequential IPNs)

顺序IPNs 的制备方法是先制备一种交联聚合物?,再将聚合物ò的单体与引发剂、交联剂混合后加入交联聚合物I 中,然后在特定反应条件下使聚合物ò单体聚合并与交联聚合物I 互穿,即形成IPNs 。若构成IPNs 的2种聚合物都是交联的,则称为完全IPNs 。若仅有1种聚合物是交联的,另一种聚合物是线性的,则称为半-IPNs 。2种网络的网链间无化学作用,仅存在物理的相互贯穿。改变反应顺序可制得相应的逆-IPN s 。Patri [10]采用顺序互穿的方法制备了丁苯橡胶和聚甲基丙烯酸酯类IPNs,IPNs 的拉伸性能和动态机械性能明显优于纯丁苯橡胶。其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IPN s

显示出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Raut 等[11]

制备了氨基甲酸酯改性醇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丁酯(U A/PBM A)顺序半-IPNs 和顺序全-IPNs 材料。半-IPNs 和全-IPN s 的拉伸强度随着PBM A 在IPNs 中含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半-IPNs 比全-IPNs 具有更高的伸长百分率。这可能是由于在半-IPNs 中组分之一是线性的,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在全-IPNs 中较高的交联密度限制了PBMA 链的运动。

2.2 同步IPNs(Simultaneous IPNs)

在同步IPNs 法制备互穿网络聚合物中,2种聚合物是

同时生成的,不存在先后次序。其制备方法是:将2种不同类型的单体与引发剂、交联剂混合均匀,然后按不同反应机理同时进行2个互不干扰的平行反应,得到2个互相贯穿的聚合物网络。应当指出,在同步IPNs 中,2种组分的聚合速率一般并不相同,虽然同时开始聚合,但2种聚合物网络形成的速度是有快慢的。所以同步IPNs 只是对制备方法而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2种网络同时形成。同步IPN s 与分步IPN s 相比具有初始粘度小、易成型加工的特点,此外,更易得到互穿程度高的聚合物网络。该法广泛用于聚氨酯类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12-14]。Eren 等[12]研究了溴代丙烯酸蓖麻油基聚氨酯同步互穿网络聚合物的性能特点,研究表

明:所制得的IPNs 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在25~240e 范围内的热失重只有6%~10%,500e 左右才有明显的失重。在室温条件下与其他IPN s 材料相比,甲基丙烯酸甲酯型

IPNs显示出最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126e),而苯乙烯型IPNs具有最高的储能模量(8.6@109Pa)。

2.3胶乳IPNs(Latex IPNs)

胶乳IPNs是指用乳液聚合法制得的IPNs,是目前IPNs 中研究较多的一种。因为互穿网络仅限于各个乳胶粒范围之内,所以也称微观IPN s。乳液法IPNs有2种情况:(1)将交联的聚合物I作为/种子0胶乳,加入聚合物ò的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使聚合物ò的单体在/种子0乳胶粒表面进行聚合和交联,制得的IPN s具有核壳结构;(2)2种含交联剂乳液的共混体系通过交联反应制得IPNs[15,16]。胶乳IPN s又称为二阶段聚合胶乳,实质上是在胶乳粒子上分步形成IPNs,可制成2层、3层或多层,各层间可以是完全交联或部分交联。胶乳IPNs克服了分步IPNs成型加工的困难,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夏修旸等[17]采用甲苯-异氰酸酯、聚丙二醇和环氧树脂等原料合成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所制备的PU/EP LIPN在分子尺度上为完全的均相互穿,且胶乳粒子具有非核壳结构。当EP含量小于30%时主要表现出PU网络的性质,EP含量大于30%时,为EP网络的性质。PU/EP L IPN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表现出PU与E P之间良好的协同效应。

2.4热塑性IPNs(T herm oplastic IPNs)

热塑性IPN s并非真正的IPN s,仅是一种物理交联网络互穿体系,其高温行为类似于热塑性塑料,可熔融加工,室温下可通过玻璃态微区、离子微区或结晶微区形成物理交联网络并最终形成网络互穿。物理交联方式包括嵌段共聚物体系、离子聚合物体系和部分结晶聚合物体系。可通过2种方法制备:(1)熔融状态或在共同溶剂下的机械共混(机械共混IPNs),包括属于反应性共混的动态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

(2)模板聚合技术(化学共混IPNs),即把单体ò溶胀到聚合物?中或在单体ò中溶解聚合物?,并就地聚合形成IPNs[18,19]。Kanapitsas等[19]制备了结晶型聚氨酯(CPU)与苯乙烯丙烯酸封端共聚物(S-b-AA)形成的热塑性互穿网络聚合物(t-AIPNs)。通过SEC、DSC、TGA、DM A、T SDC等测试表明,CPU/S-b-AA t-AIPNs可以被看成是由2个非晶相和1个晶相构成且含有混合组分区域的多相体系,其性能是由单一组分的特异性及组分间热力学不相容的多相性决定的。体系的相容性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PU和S-b-AA的官能团及分子间的氢键作用。

3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应用进展

由于IPNs材料具有强迫互容性,因而使不完全互容的聚合物可以被人为地从动力学上控制相分离程度,从而产生特殊的/协同效应0,致使其机械、热学和阻尼等性质在特定组成下出现极值。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IPN s在补强橡胶、增韧塑料、热塑性弹性体、阻尼材料及复合材料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而且随着IPNs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应用进展。

3.1导电材料

利用IPNs导体具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机械性能的特性,开发出具有潜在应用背景的固体电解质材料。Lee等[3]制备了环氧(EP)/磺化聚酰亚胺(SPI)IPN s半互穿网络聚合物。SPI-EPX IPNs在室温下显示出良好的成膜特性和机械性。与商品化的N afion117质子交换膜相比, SPI-EP(30,40)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得更迅速,并显示出较低的甲醇渗透性。Fu[5]采用苯乙烯、p-乙烯基苄氯和二乙烯基苯在聚氯乙烯(PVC)薄膜上浸渍共聚,再与甲基丙烯酸丙酯三甲氧基硅烷反应,后经溶胶-凝胶、磺化反应等制备了一系列用于甲醇燃料电池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共价有机/无机复合质子导电膜。共聚物互穿链在PVC薄膜上生成半互穿网络结构,无机硅构成了其中的嵌段共聚物,这些特点使得膜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且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质子电导率和水含量降低,氧化稳定性提高;甲醇渗透性和甲醇吸收性随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减低。

3.2药物控释体系

一类新型药物控释体系是通过疏水性聚合物以一定的浓度梯度分布于亲水聚合物的外层构成IPNs膜层制备的。Ekici等[20]研究了用于运载肠胃道药物的壳聚糖基互穿网络水凝胶,水凝胶的整体孔隙度由戊二醛的浓度控制。水凝胶中药物释放取决于介质中pH值的大小及IPN中交联剂的比例。释放机制遵循非纯Fickian扩散(Non-Fickian)机制。Wang等[21]采用自由基聚合技术获得了聚丙烯酸/三唑改性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聚合物(TM IPNs)。IPNs中三唑的引入降低了交联度从而导致T g的降低。扫描电镜研究表明, TM IPNs干凝胶在pH值为7.05和10.02的水溶液中显示出较松散的结构,表现出较高的溶涨/消涨速率和平衡溶涨度;TM IPNs水凝胶在研究范围内具有较好的pH和盐敏感性能。TM IPNs的控制释放和溶涨/消涨行为受pH值、盐和其他的物理刺激影响。

3.3功能膜

功能膜材料则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实现分离(气体或液体)、提纯、离子交换等目的。Jam al[22]等采用溶胶-凝胶技术通过双马来酰亚胺在聚醚酰亚胺和聚砜中原位聚合制备了半互穿网络聚合物(Sem-i IPN s)。所获得的Sem-i IPN s 的密度低于热塑性聚合物,且在相反转时水更容易渗透。Sem-i IPN滤膜具有较薄的表层和更长的连续指形结构垂直膜表面,因此T g有所提高但热稳定性降低。在常温条件下,这些Sem-i IPN与原料聚合物相比显示出优异的气体分离特性。例如,在气体分离试验中,渗透率提高了12~15倍,而空气中氧氮分离性能并未出现明显降低。

3.4涂料工业

Shailesh等[4]制备了耐热IPNs涂层。研究显示互穿网络聚合物分子中产生了S-i O键,且硅晶粒均匀地分散在环氧树脂内部,因此材料的耐热性及耐盐雾性均有明显的提高。Sim ió等[23]通过紫外光-热双固化制备了互穿网络聚合物,可用于制备固化快、耐划痕的汽车修补漆。其中超支聚酯丙烯酸酯(H BP)部分通过紫外光固化,而聚氨酯部分则通过热固化来实现。单一的T g显示IPN s是均相而未发生相分离。

H BP在IPNs中起增塑剂的作用,随着H BP的增加,IPNs的

T g降低,交联密度增加而弯曲性降低;当H BP与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质量比为50/50时,IPNs的热稳定性最好。

4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发展前景

互穿网络聚合物以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和协同效应,能充分发挥多组分网络的优势并通过合成方法来控制形态结构,赋予IPNs材料新型理化性能,为制造特殊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是目前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应用上,目前国内外对网络互穿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和复合材料方面,而对其他种类复合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此外,现阶段IPNs材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实验室,工业化生产尚需一个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第一,对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深入,可借助新的测试方法及手段的建立,使IPN s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基础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完善;第二,要借助机械、医学、物理、电子等学科的引入和交叉发展,使制得的IPNs材料更具设计性和功能性;第三,简化制备方法和扩展体系组成,以适应于更广泛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第四,理论研究需要更紧密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实际服务,推动理论研究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全.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2沈家瑞,贾德民.聚合物共混物与合金[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1999:193

3L ee C H,Wang Y Z.Synthesis and character izat ion of e-pox y-based sem-i interpenet rating po ly mer netw or ks sulfo-nated polyimides pr oto n-ex chang e membranes fo r direct methano l fuel cell applicatio ns[J].J P olym Sci Par t A: Po ly m Chem,2008,46(6):2262

4Shailesh K D,P alr aj S,M aruthan K,et al.Prepar at ion and char act erizatio n of heat-r esistant inter penetrating po lymer netw or k[J].Pr og O rg Coat,2007,59(1-2):21

5Fu R Q,Woo J J,Seo S J,et a l.Covalent o rganic/inor ganic hy brid proto n-co nductive membr ane w ith sem-i inter penetra-ting po ly mer netw or k:Prepar at ion and character izations[J].

J P ow er Sources,2008,179(2):458

6吉亚丽,马敬红,梁伯润.聚合物共混物的反应性增容及相形态控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22(1):11

7马里诺#赞索斯.反应挤出-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8张留成,刘玉龙.互穿网络聚合物[M].北京:烃加工出版社,1990

9T ant M R,Wilkes G L.Str ucture and pro per ties o f iono-mer s[M].L ondo n:A 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198710P at ri M,et al.Sequential inter penetr at ing po ly mer netw or k based on styr ene butadiene rubber and polyalkyl methacr y-lates[J].J A ppl Polym Sci,2007,103(2):1120

11Raut S,A thaw ale V.N ew interpenetr ating elasto meric net-wo rks based o n uralkyd/poly(butyl met hacr ylate)[J].Eur P oly m J,2000,36(7):1379

12Eren T,Colak S,Kusefog lu S H.Simult aneous int er pene-trat ing polymer netw orks based on br omoacr ylated castor o il polyurethane[J].J A ppl Po ly m Sci,2006,100(4):2947

13K ig uchi T,et al.A ppro ach to ideal simultaneous int er pene-trat ing netw or k for matio n via to po log ical cro ss-links bet ween polyurethane and po ly met hacr ylate netw or k po lymer precur-sors[J].M acr omo lecules,2004,37(22):8249

14L iu Y Q,Zhu Z M,Gao T Z,et al.T he effect o f g elation seq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 pert ies o f plasticized polyure-thane poly(glycidy l methacry late)simult aneous int er pene-trat ing netwo rk[J].Po ly m Bull,1999,42(1):93

15Stelian V,A ngelica V,Stefan O.Interpenet rating polymer netwo rks based o n polyurethane and polysilox ane[J].Eur P oly m J,2002,38(20):829

16Byung K K,et al.M odificat ion o f water bo rne polyurethane by fo rming lat ex interpenetr ating polymer netwo rks w ith a-cry late r ubber[J].Collo id Po lym Sci,2002,42(280):716

17夏修旸,等.聚氨酯/环氧树脂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和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2):14

18G rig or yeva O,Slisenko O,et al.Effect of blending o n the structure of t her moplastic interpenetr ating polymer net wo rks [J].J M acro mol Sci Part B:P hys,2007,46(1):55

19K a na pitsas A,L ebedev E,Slisenko O,et al.T herm o-plast ic apparent int erpenetra ting po lyme r netw or ks of po-ly ur ethane and sty rene/acr y lic acid block co polym er: St ructure pr oper ty relatio nships[J].J A ppl P olym Sci, 2006,101(2):1021

20Ekici S,Sar aydin D.Inter penetrating polymer ic netw ork hy-dr og els for po tent ial g astro intest ina l drug r elease[J].Po ly m Int,2007,56(11):1371

21W ang B,L iu M Z,et al.P reparatio n,character ization and contro lled release inv estig at ion o f inter 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 rks of poly(acr ylic acid)/triazo le modified po ly(v inyl alco ho l)[J].Int J Pharmaceut ics,2007,331(1):19

22Jamal K,A shwani K.Fo rmation and t her mal stability o f BM I-based inter penetrat ing po ly mers for g as separation membranes[J].J M embr ane Sci,2006,280(1-2):234

23SimióS,DunjióB,T asióS,et al.Synthesis and char acte-r izat ion of inter penetrating po ly mer netw or ks w ith hyper-branched polymers t hr ough ther ma-l U V dual curing[J].

P rog O rg Co at,2008,63(1):43

(责任编辑曾文婷)

更正启事

因作者疏忽,原2009年1月(上)第23卷第1期28页基金资助/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6AA649150);温州科技局攻关项目0改为/温州科技攻关项目(H20070016)资助0,谨向读者致歉。

5材料导报6编辑部

二十一世纪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

二十一世纪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5663250.html, 2007-01-11 作者: 字体选择【大】【中】【小】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815663250.html,/li_lun_yj_1652/20070111/t20070111_214091_1.shtml CANS’2007 中美高级网络技... 07-18APAN学术会议通知07-18 CERNET第十四届学术会议征文...07-04数字图书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06-28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文字与印刷术的出现,曾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两个里程碑,并引发过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两次飞跃,前者将书面语言加入到了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与动作语言的教育活动中,扩展了教育内容与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与自学能力;后者使纸张印刷的书籍——课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大大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普及.而到了九十年代,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它必将引起教育领域中更深刻的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飞跃,在传统教育体制与现代教育体制的冲撞、对抗之后-----“网络教育”在这种夹缝中应运而生、并日趋成为这个时代创新教育的代言人。那么“网络教育”这个时代的新生儿在不断的发展、成熟的同时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给古老的教育体制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在将来它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又将如何正确的去面对网络教育引发的 这一场教育体制的变革呢?这也是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的几个问题:一、网络教育的重大意义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内容、手段和方法,最终将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有如此大的影响,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具有的对教育、教学过程来讲特别宝贵的特征与功能。具体来讲: 1、网络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有老师决定的。从教学内容、决策、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习题都是教师安排的,学生一直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只能被动参与整个过程。而在网络教育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学生就拥有了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地位的改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发挥自己最大潜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知识。 2、计算机网络教育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利用网络教学可丰富知识的获取途径,它集“图、文、声”于一身,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就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机会,以便更及时、更广泛地获取知识,以满足21世纪

互穿网络应用综述

互穿网络聚合物发展及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首先对互穿网络聚合物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特点和制备做 了简单的说明。主要综述了近十年来互穿网络聚合物研究发展及应用,并列出了一些实例。最后对其作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互穿网络聚合物发展应用综述 (一):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简介 所谓互穿聚合物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 IPN),是由两种或多种相互贯穿的交联聚合物组成的共混物,其中至少有一种组分是紧邻在另一种组分存在下聚合或交联的。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继接枝共聚,嵌段共聚等制备聚合物合金的又一途径。其特点是通过化学交联施加强迫互容作用,使聚合物相互缠结形成相互贯穿的交联聚合物网络,达到抑制热力学上相分离的目的,增加两种组分间的相容性,形成比较精细的共混物结构。 制备IPN的方法有三种:分步聚合法、同步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分布聚合法是现将一种单体单独聚合为聚合物,然后将它置于相应另外的单体中溶胀,后加入适当的引发剂,交联剂等,在适当工艺条件下形成交联聚合物网络。同步聚合法较简单,即将2种或多种单体放入反应器中,在相应催化剂,引发剂,交联剂的存在下,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使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形成交联互穿网络。乳液聚合法是现将聚合物1形成“种子”胶粒,然后将单体2及其引发剂,交联剂加入其中,而无需乳化剂,使单体2在聚合物1所构成的种子胶粒的表面进行聚合和交联。【1】 (二):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 自1951年Staudinger 在一篇英文专利中首先提到用这类材料改进塑料制品表面的光滑性,到1960年Millar J. R.首先正式提出互穿聚合物网络这个名称,再一直到现在,互穿聚合物网络有了飞速的发展。它在定形相变材料、染整粘合剂、离子交换树脂、生物医用材料和防腐材料等正在获得应用。做为消声和减震材料,IPN预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在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开发和同时聚合互穿网络的应用方面潜力很大。现对互穿聚合物网络在近十年的发展与应用做简要说明。 (1)耐高温定形相变材料 王晓磊【2】研究了一种耐高温的互穿网络定形相变材料,并将其与聚丙烯(PP)共混后通过熔融纺丝制备了相变纤维。采用正交试验法,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NHMPA)为反应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去离子水为溶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聚乙二醇(PEG)为相变介质,采用自由基聚合法,

聚氨酯基互穿网络聚合物

收稿日期:2003-05-01 作者简介:王结良,男,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究(E-mail:Wang -jie-l@hotmai)。梁国正,导师(T el:029-*******,E-mail :lgz hen g @nw pu .edu .cn )。 聚氨酯基互穿网络聚合物 王结良,梁国正,赵 雯,吕生华,何 洋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 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在37篇文献的基础上对聚氨酯进行互穿网络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比较了用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硅氧烷、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等对聚氨酯互穿网络改性的效果。指出了各种互穿体系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硅氧烷;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中图分类号:T M 215;T Q 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39(2003)04-0033-05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based on polyurethane WAN G Jie -laing ,LIANG Guo -zheng ,ZHAO Wen ,LU ?? Sheng -hua ,HE Yang (Dep artment of Chemical E ngineering ,N orthw ester n P oly technical Univ ersity ,X i 'an 710072,China )Abstract :Advances in polyurethane (PU )modification by interpenetrating po lymer netw or ks (IPN) are review ed w ith 37references .IPN based o n PU in this paper include PU /poly methancry late ,PU /po lysilx ane,PI/po lysty rene,PU /vinylester r esin,PU /unsaturated po lyester,PU/epo xy and so on.Keywords :polyurethane;IPN ;PSiO;PM A;PS;V E;EP 1 前言 聚氨酯(poly ur ethane,PU)是最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之一。相对于其它高分子材料,它具有很多优点,如物理机械性能好,性能可调节范围广、成型工艺性能好等,但也存在着高温性能差等缺点。为了改善其不足,进一步拓宽聚氨酯的应用领域,各国学者对聚氨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性研究,如纳米粒子共混改性[1] 、聚合物共混改性[2,3] 、熔融共混改性[4] 、纤维增强改性等[5]。其中对聚氨酯进行互穿网络改性已成为聚氨酯改性研究的一大热点。 2 改性机理 互穿网络聚合物(Interpenetrating Poly mer Net-w ork ,IPN )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相互贯穿而形成的聚合物网络体系,参与互穿的聚合物之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而是相互交叉渗透,机械缠结,起到“强迫互溶”和“协同效应”的作用。这种网络间的缠绕可明显地改善体系的分散性、界面亲和性,从而提高 相稳定性,实现聚合物性能互补,达到改性的目的。互穿网络已成为改善聚合物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聚氨酯预聚体易于与其它单体或聚合物混合,进 行互不干扰的平行反应,得到性能优良的聚氨酯互穿网络,成为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互穿网络聚合物体系。 3 研究现状 3.1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 聚丙烯酸酯(PM A )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与聚氨酯形成互穿网络可提高聚氨酯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改善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Anzlovar A 等人[6] 以带有羧基官能团的聚氨酯预聚体和带有叔胺基官能团的聚甲基丙烯酸酯 (PM A )预聚体为原料制得了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表明,网络的微相结构取决于官能团的浓度,官能团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有利于杨氏模量的提高,随着官能团数量的增大,产物表现出典型高聚物的性能。这可能与产物的互穿程度有关,高的官能团浓度使得两种网络间有较多的连接点。Desai S 等人[7]用同步聚合法形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在体系中加入2%的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综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原理及IPN技术在聚合物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原理应用前景 互穿聚合物网络(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简称IPN 或IPNs)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网络互穿缠结而形成的一类独特的聚合物共混物或聚合物合金。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这种交联可以是化学的,也可以是物理的。例如,可以先将一种单体与交联剂聚合,生成网络1,再将第二种单体及交联剂在其中溶涨并引发聚合,生成网络2,然后两个网络互穿,形成互穿网络结构。根据电子显微镜显示,IPN的形态结构为相分离状态,其微区的大小则依两个网络的相容程度而定。相容性好的微区尺寸小,反之尺寸大。在相分离的情况下,两相之间的交联密度越大则微区尺寸越小。当网络达到完全互容时,则呈现分子水平的互相贯穿,得到理想的互穿网络共混物。由于互穿网络具有强迫互溶,界面互穿和双相连续等结构形态特征,故在性能上反映出非同一般的协同效应。IPN 特有的强迫互容作用能使两种性能差异很大或具有不同功能的聚合物形成稳定的结合,从而实现组分之间性能的互补;同时IPN 的特殊细胞状结构、界面互穿、双相连续等结构形态特征,又使得它们在性能或功能上产生特殊的协同作用,因此IPN 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具有独特的优点。 1.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原理 1.1 亚稳态相图 虽然聚合物/聚合物相图较早就被用来研究IPN体系的相分离。其后陆续也有几种聚合物/聚合物相图被制作出来,但总的说来,有关IPN体系相图的报道仍然很有限。原因是体系的交联结构很难得到有关相分离的热力学平衡。因此,严格意义上相图是不能建立的。MLshra&Spe~ng假定同步IPN(SIN)体系中存在一种亚稳态相平衡,在理论上这种网络交联结构的力学限制的大小与体系的橡胶弹性力有关,由此导出相分离动力学减慢是由于网络的形成和(或)玻璃化作用。因此,亚稳态相图可以提供有关聚合物I凝胶化,聚合物II凝胶化,

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

马建光等: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 (2013-09-05 16:15:35) 转载▼ 分类:学习资料 标签: 杂谈 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 马建光,姜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4) 源自:国防科技2013年4月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以数量庞大,种类众多,时效性强为特征的非结构化数据不断涌现,数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的数据存储、分析技术难以实时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如何获取、聚集、分析大数据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介绍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分别讨论大数据的典型的特征,分析大数据要解决的相关性分析、实时处理等核心问题,最后讨论大数据可能要面临的多种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 非结构化信息; 解决核心问题; 未来挑战 一、引言 自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起,人类就开始用数据来表征自然和社会,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数据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更加注重数据的作用,不同的行业先后确定了数据标准,并积累了大量的结构化数据,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起,大量数据分析、查询、处理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效的处理大量的传统结构化数据成为可能。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广泛应用,使得个人可以更加准确快捷的发布、获取数据。在科学研究、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等诸多应用领域,数据规模、数据种类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已悄然降临。 首先,全球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数据成了当今社会增长最快的资源之一。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 的监测统计[1],即使在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 年,全球信息量也比2008 年增长了62%,达到80 万PB ( 1PB 等于10亿GB) ,到2011 年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 8ZB ( 1ZB 等于1 万亿GB,) ,并且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飞速增长,预计到2020 年全球数据量总量将达到40 ZB,10年间增长20 倍以上,到2020 年,地球上人均数据预计将达5247GB。在数据规模急剧增长的同时,数据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多种类型,其中采用传统数据处理手段难以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已接近数据总量的75%。 如此增长迅速、庞大繁杂的数据资源,给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新任务,与大数据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迅速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得到了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经济领域以及科学领域有关专家的广泛关注。2012 年3 月22 日,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五大部门投资2 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 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2],欲大力推

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一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网络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理念,同时还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网络教育作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采用,本文简单阐述了新兴的网络教育,详细论述了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网络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教育的发展详细阐述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后是对网络教育提出总结。 关键字:网络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一、网络教育的概述 什么是网络教育?简言之,网络教育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或INTENET进行教育。但这仅仅是片面解释。网络教育绝非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讲台,课本,习题等电子化后搬上网络,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拍摄讲课录象,然后把录象搬上网络并通过网络像远房传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一种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主要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它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二、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 1.基本情况 (1)人群结构:网络大学生构成为21到35岁之间占多数,主要有专升本、在职读本读研的学生,还有参加工作的需要充电的年轻人,他们有选择地参与相关的培训课程。这表明处于社会竞争的前沿年青人,是面临网络教育的主体人群。 (2)学校机构:国内知名大学已纷纷建立网络教育学院,如清华大学,中国人

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复旦大学等总共有几十所。另国内专业网络集团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拥有大量用户的大型网络公司有几十家,如首信中财等取得相当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地区分布:以发达地区为主,主要是受到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影响。尤其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的竞争较激烈。主要的高等网络学校也是集中在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也有开展了一些网络教育,但其规模与技术是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的。 (4)人数:据了解,如今接受网络教育的人数已达到80万。按照这个发展的势头,接受网络教育的人数在今后还会大大地提高。 2.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对教育市场的整合和工业化模式的规模经济性,网络教育的生命力蕴含于它所具有的“四大分离”教育特色之中。 第一,网络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场、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现实的和潜在的教育需求远大于教育供给。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资源又都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这种教育需求与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对称严重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则通过遍布全国、全世界的物理网络,将教育资源的甘露从城市学校源源输往长期干涸的乡村,使广大边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便不再有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第二,网络教育的工业化生产特征使其具备了规模经济的特点。从理论上讲,网校的招生人数可不受任何限制。其原因主要是网校的办学成本基本上都是固定成本和软件升级更新成本,与学员人数无关,新增学员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加之没有固定校舍投资,也不受学员生活后勤保障问题的制约,网校可以实现超低成本扩张,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另外,与教学需要配套的光盘制作发放也是个工业化制造过程,批量越多成本越低。 第三,网络教育“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的特性使网校具有开放、灵活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6-26T10:21:13.4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罗冰吉 [导读] 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广州双一乳胶制品有限公司 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本文分别从橡胶改性和黏合剂应用两方面概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表征方法。 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橡胶改性;黏合剂;应用;表征方法 1.IPN的概念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IPN 作为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和一种新的共混改性技术,特别是它独特的化学共混方法和网络互穿结构及强迫互容、界面互穿、协同作用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1]。 2 IPN的应用 2.1 IPN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 IPN是制备交联聚合物合金的唯一手段,在橡胶改性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IPN可以通过动力学控制使原本不相容的组分达到微观相分离的程度,即强迫相容性,如此使其改性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性能上,IPN会在某一组成时表现出一个极大值,这称为IPN的协同效应。在橡胶领域,IPN材料作为橡胶制品基材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具有性能优异、可按照应用要求设计以及原料种类广泛等优点,也存在制备操作繁杂、原料成本较高等缺点。其应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橡胶的补强、宽温域阻尼材料和各种功能橡胶材料。[2] 2.1.1橡胶结构材料 王志成等[3]制备了聚硫橡胶和EP的弹性体共混物,与棕刚玉混合之后硫化,制得的三元共混IPN复合材料为一种新型的金属磨具——弹性砂轮。该弹性砂轮的金属磨光粗糙度可达到0.8μm,磨光工效是手工磨光的8~10倍。S.Ostad-Movahed等[4]将PBR和SBR按照一定比例共混,加入经过有机表面改性的白炭黑,制得具有IPN结构的汽车轮胎胎面材料,并研究了共混时间、共混温度和并用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PN材料的密度、拉断伸长率和耐磨性能与组分的并用比有关,而硬度、储能模量和tanδ则与共混时间和温度以及胶料粘度有关。 2.1.2橡胶阻尼材料 高分子尤其是橡胶具有独特的粘弹性,在受到外界应力作用时,可以吸收动能将其转化成热能,因此橡胶是一类使用最为广泛的阻尼材料。但是单用某种橡胶制备阻尼材料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需要。IPN技术是一种多相复合改性的重要技术,具有独特的协同效应,其可以较为理想地拓宽橡胶阻尼材料的温域并提高阻尼性能[5]。四川大学[6]采用分步法制备IIR/聚甲基丙烯酸酯(PMAc)IPN阻尼材料,经过测试表征证明该IPN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优于IIR硫化胶。 2.1.3功能橡胶材料 IPN改性橡胶使其功能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和导电高分子等领域。吸水膨胀橡胶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橡胶材料,其组成包括具有高弹性的橡胶分子链和高吸水分子链。刘晓丹等[7]采用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丁腈橡胶NBR半-IPN,其中NBR网络为基质,研究证明IPN结构材料在矿化度水中的膨胀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吸水膨胀橡胶。[8] 2.2 IPN在黏合剂的应用 2.2.1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涂料印染黏合剂 研究表明,在聚丙烯酸酯类涂料印染黏合剂中添加某种有机硅乳液,或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加入氨基硅油进行共聚能够改善织物的湿摩擦牢度。胥正安等人通过引入有机硅类功能性单体,对聚丙烯酸酯类黏合剂进行改性,研制出具有IPN结构的涂料印染黏合剂。Wu等运用IPN技术研制出聚有机硅/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涂料印染黏合剂,将此黏合剂应用于涂料印花织物,织物的色泽、耐水性和耐溶剂性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9] 2.2.2 PU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涂料印染黏合剂 聚氨酯耐热和耐溶剂性良好,手感柔软,耐摩擦牢度好,其胶膜不发粘、不易吸灰,应用在针织物上不会露底,但其价格较高。有研究者将水性聚氨酯与聚丙烯酸酯复配来解决涂料印花织物的延伸性及手感问题,采用IPN技术制成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PA-IPN黏合剂,这样既能改善传统黏合剂耐磨性差、易吸灰等缺陷又不至于成本过高。黄茂福将PU和PA黏合剂进行混拼改性,采用IPN技术合成了 PU/PA IPN黏合剂。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U/PA IPN黏合剂改善了PA黏合剂容发粘,应用在涂料印花织物上的摩擦牢度低、易吸灰的缺陷,且比其相同组分的单纯共混物的效果要好很多。[9] 3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表征方法 目前,对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表征手段还不够完善,通常我们用以下方法对IPN进行表征:(1)采用光学法,如偏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来观察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构。(2)采用Tg法,测定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玻璃化转变特性,由互穿的各组分间的分子级混溶程度来推断互穿网络是否存在。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1)若进行互穿的各单纯组分的Tg比较接近时,无法判断聚合后的Tg是否改变,也就无法判断聚合物之间是否完成了互穿;(2)采用DSC法或动态力学法测定聚合物的Tg时,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致,这时可能就不能采用Tg法来进行表征(3)采用弹性模量法,测试所得聚合物的弹性模量,根据Davies方程推断进行互穿的两相的连续性由此判断两种聚合物网络互穿的程度。(4)有研究者试想通过运用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制备的产品表现出的特殊的性能来印证互穿网络结构的存在。例如,王惟制备了一种新型聚氨酯/环氧树脂(PU/EP)LIPN结构,他从产品的性能印证IPN结构的存在。[9] 参考文献: [1]贾德民,邱清华,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进展,合成橡胶工业,1997-11-15,20(6):327 ~ 330 [2]谢祥林,徐满才,高淑芹,等.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007,12,30(4) [3]王志成,平琳,张慧勤.聚硫橡胶/环氧树脂/棕刚玉弹性体砂轮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2005,33(4):37-39. [4]S.Ostad-Movahed,A.Ansarifar,M.Song,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phas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red Silanized Silica-filled

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摘要:本文从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出发,阐明了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相关建议和策略,同时对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了乐观的展望。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中国都存在着巨大的教育缺口。高考就是一座独木桥,能顺顺利利走过去的毕竟是少数,这时候人们纷纷寻求高考以外的教育方法,多年实行的成人教育满足了一部分需求,但离弥补缺口毕竟还很遥远。网络远程教育正是在这种教育极端渴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方式。实施网络远程教育,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举措,是构筑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是教育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网络远程教育背景 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是萌芽和起步期,主要教育方式为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是成长期,主要教育方式是广播电视教育,期间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大学;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

息化两大工程的全面启动和快速发展,即简称为网络远程教育时期。网络远程教育又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它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基于网络(这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含义有所不同)和交互式(这与传统电化教育有所不同)。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比较普遍,尤其在中等以上的城市,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很普遍的现象。据数据显示,60%以上的学校基本建立了校园网,但其应用的程度参差不齐。基于网络远程教育突破与创新的前提条件,我国对网络远程教育进行了不断的定位、整合、竞争、协作,从而使其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繁荣期。 二、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实施“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目前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继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大学试点工作之后,目前已批准68所高等院校又被获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育部已将大力推进网络教学列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在网络教育应用开发上,拟投资4000万元支持高校网络教材和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用两年的时间建立200门左右网络课程,包括网上学习、师生交流、辅导答疑、网上作业和网上测试等。

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

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 近日,《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指出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此背景下,传统课堂何去何从?网校搭建流行,对教学方式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反思厚重的传统课堂教学 课堂和学校是相伴而生的,在我国,早期的学校可上溯到奴隶社会的老人群体对婴幼儿的喂养、看护,既传授了技能,同时又培养了“人才”。随后的数千年,诸子百家、云游四方的布道逐渐演变成了书院和私塾互补的思想传播模式。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变成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受众资格、人数和所传播思想也发生了质变,无处不体现着国家意志。从小班上课到大班教学,是教室与教师资源有限、受众对象增速过快的现实反映,对高校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国外的高校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国外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具有有效的监控。国外课堂教学形式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思路引领方面做足了功课,从对核心理论或概念惟妙惟肖、加上丰富肢体语言的介绍,到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研读和文献调研,将高中阶段的开放式思维体系进一步提升、丰富,“乱”中有序,而这种方式与我国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中规中矩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区别。不论孰优孰劣,课堂教学仍是其根基。 教室授课方式过时了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人或坐于庙宇,或坐于庭院,既有正襟危坐,也有席地而谈,这样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教室授课。目前,这种方式在运行百年后似乎显得“过时”了,新的教学范式如网校搭建、翻转课程、微课、可汗学院授课模式等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网络资源和传播模式层出不穷,对数千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极大挑战。面对教学范式改革浪潮,如何反思

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李沙 1.完善基础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和实现终身教育 在中小学,主要是利用网络辅助完成课堂教学,注意课外辅导,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将成为网络高等教育的奠基石。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几十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设施逐步完善,在线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也越了越多。网络教育给失去读大学的年青人带来了希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网络教育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在职人员提供跨越时空、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教育真正地实现终身教育的梦想。 2.网络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在网络教育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缺少个性化的主动交互操作,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自动进行统计、分析、联想等,针对这些状况在网络教育中引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教育的水平。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应用: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t Decising SupportSystem)②智能教学专家ITES (Intelligent Teaching Exert System)③智能导学系统TIS(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④智能仿真技术IST (Intelligen Simulation Technology)⑤智能硬件网络IHN(Intelligent Hardware Network)⑥智能网络组卷系统INES (Intelligent Network Examine System)⑦智能信息检索引擎IIR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Engine)。人工智能在网络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各界的发展,提高了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行业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而在企业对员工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也逐渐开始采用信息化的形式,本文将以XX企业为例,对大数据技术在网络招聘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有关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时能起到借鉴性的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网络招聘;应用;研究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招聘成为现今企业进行招聘工作中最常用的招聘手段,但是,在大数据下所产生的大量的数据,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和合理的应用,这样的现象产生,会造成企业在对候选人进行筛选工作时的工作效率降低,并且也不能有效的将员工放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本文将对XX企业在运用网络招聘中,对大数据的处理工作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大数据的应用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1 大数据处理流程 大数据的处理流程首先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大数据的一个大字,就体现了数据量的庞大,和数据种类的复杂,鉴于

大数据的这种特点,对数据的收集工作就是大数据进行工作的第一步,并且是最基础的一部分,对数据的收集工作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第二步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工作,把不需要的数据进行剔除,留下需要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储存工作。第三步是对这些收集到并进行储存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工作是大数据工作中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在这个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数据的价值进行发现[1]。最后一步是对数据进行解释的工作,通常对数据的解释,都是通过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分析结果会使受众观察起来会比较方便。 2 招聘流程的改进 (一)对数据源的扩展 在企业传统的网上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只是会把招聘信息在本企业的网站上进行公布,然后等待求职者,来主动的投递简历,这样的网络招聘方式,使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所以人事部就会根据简历上比较死板的条件对求职者进行选择,这样降低了企业对人才进行选择的机会,也降低了求职者对企业进行选择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存在的不利现象,XX企业在已有的网站平台上,又对社交化的招聘平台进行了搭建工作。企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是在一些比较大的网站进行了企业自身网站的注册,并在这些网站上,定时的发布一些有关的招聘信息,运用这种招聘手

最新聚合物改性考试试题题

一、名称解释 20分 聚合物共混改性: 答:是以聚合物(聚合物或者共聚物)为改性剂,加入到被改性的聚合物材料(合成树脂,又叫基体树脂)中,采用合适的加工成型工艺,使两者充分混合,从而制得具有新颖结构特征和新颖性能的改性聚合物材料的改性技术。 相逆转: 答:聚合物共混物可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发生相的逆转,原来是分散相的组分变成连续相,而原来是连续相的组分变成分散相。在相逆转的组成范围内,常可形成两相交错、互锁的共连续形态结构,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 热塑性塑料: 答:热塑性塑料是指加热后软化、可塑,冷却后硬化,再次加热可熔融软化,固化成型,具有反复可加工成型的特点。 增容作用: 答:使聚合物之间易于相互分散,能够得到宏观均匀的共混体系。改善聚合物之间相界面的性能,增加两相间的粘合力,使P-P共混物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能。 二、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特点 10分 答:单相连续结构:构成聚合物共混物的两个相或者多个相中只有一个相连续,其他的相分散于连续相中。单相连续结构又因分散相相畴的形状、大小以及与连续相结合情况的不同而表现为多种形式。 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这种结构中没有一相形成贯穿整个试样的连续相,而且两相相互交错形成层状排列,难以区分连续相和分散相。有时也称为两相共连续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互锁结构。 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结构:共混物中两种组分均构成连续相,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是两相连续结构的典型例子。 三、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分哪两类?各自的定义是什么?画出聚合物共混物的UCST、LCST相图。15分 答:分为热力学相容性和工艺相容性两类。 热力学相容性是指相互混合的组分以任意比混合,都能形成均相体系,这种相容性叫热力学相容性。 工艺相容性是指对于一些热力学相容性不太好的共混高聚物,经适当加工工艺,形成结构和性能稳定的共混高聚物,则称之为工艺相容性。 相图略 四、界面层的结构组成和独立相区的区别 10分 答:①界面层内两种分子链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相区内到界面形成一浓度梯度; ②界面层内分子链比各自相区内排列松散,因而密度稍低于两相聚合物的平均密度; ③界面层内往往易聚集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及其他添加剂等杂质,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分子也易向界面层迁移。这种表面活性剂等低分子量物越多,界面层越稳定,但对界面粘结强度不利。 五、以PC/PP共混体系为例,举例说明哪些手段可以用来加强体系的相容性?10分 答:1. 通过共聚改变某聚合物的极性; 2. 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在一组分或两组分上引入极性基团或反应基团; 3. 在某聚合物上引入特殊作用基团;加入第三组分进行增容; 4. 两相之间产生部分交联,形成物理或化学缠结; 5. 形成互穿网络结构(IPN); 6. 改变加工工艺,施加强烈的力剪切作用。 六、一般采有PP熔融接枝MAH单体,并挤出制备TPU/PP共混物,请阐明PP接枝MAH对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性能有何影响。为什么?10分 答:采用PP-g-MAH作为增容剂,熔融法制备TPU/PP共混物。发现,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是聚氨酯与聚丙烯共混体系有效的增容剂,有效地改善

我国网络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2019年精选文档

我国网络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具体是指在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介平台上所进行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人们过多谈到的名词是网络教育,因其同样具有通过网络进行开放教学的特点,进而人们经常将网络教学与网络教育的概念弄混淆,有的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网络教学与网络教育的实质并不相同,分析二者的异同以求其按各自的轨道健康发展是有必要,此外,随着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我们也有必要了解我国网络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网络教学与网络教育的异同 (一)不同点 1.所属xx不同 网络教育是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教育为目的,通过流动信息的互联网所组织起来的网络虚拟社区来进行远程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1】。而网络教学是指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介平台上所进行的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从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网络教育与网络教学在所属范畴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属于教育模式的范畴,而后者属于教学形式的范畴,网络教学属于网络教育的一部分。 2.所具根本属性不同 网络教育简单的来说就是将教育驾驭于网络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具有网络和教育双重属性;网络教学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网络和教学的属性。虽然网络教育与网络教学均有网络的属性,但是其根本属性分别是教育与教学,是不同的。首先,教育与教学的所追求的并不相同,教育追求的是观念的创新,而教学则是在寻找实实在在的知识与效率【2】。其次,从某

大数据研究综述

大数据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

大数据研究综述 摘要:从大数据基本理论,大数据存储与分析处理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研究三个角度说明当前研究热点,重点比较当前大数据处理工具的优缺点,并深入归纳总结了基于数据存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综述,数据处理,数据挖掘 引言 现代社会提到大数据大家都知道这是近几年才形成的对于数据相关的新名词,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在20 世纪 80年代我国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谈到了海量数据的加工和管理,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限制大数据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它蕴藏的巨大信息资源也暂时隐藏了起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微博和博客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以及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移动设备的出现,计算机应用产生的数据量呈现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2012年末出版的《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维克托·尔耶·舍恩伯格在书的引言中说,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 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成功竞选及连任的背后都有大数据挖掘的支撑,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并将对大数据的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对未来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深远影响[1]。如今,大数据已成为一项业务上优先考虑的工作任务,因为它能够对全球整合经济时代的商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如此广泛,与大数据相关的很多问题都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大数据最基本的问题-大数据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需要被处理才能显现其潜在的价值,那么如何更好地处理大数据这种基础性资源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大数据核心价值的体现。为此,本文从大数据若干个版本的概念出发,调查分析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当前主流的大数据处理工具和技术,最后预测了大数据未来

网络教育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现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们学习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针对那些工作繁忙空余时间少的进修者,他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从而获得相应的学位。而这种网络教育一般指远程教育,它是高等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 一、优势 网络远程教育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事业中,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以下优势: 1、跨越了时空的限制。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所以,我们只要连上网络,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做到“足不出户,学所欲学”。 2、进一步实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社会,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这而网络教育使这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3、自主学习。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4、交互式。网络教育不仅是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还包括学习者和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二、未来发展趋势 1、大学教育走向普及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类型的分化,特别是社区大学的普及高等教育将走向世俗化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将使大学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 2、大学的地域性将改变 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将改变大学的地域性,过去的大学往往以所在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应。而如果是网络教育,课程可以由来自全球不同大学的老师授课,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是知识和文化的交流更加方便。 以上就是今天介绍的关于网络教育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内容了,希望对想要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网络教育的内容,不妨去杭州人才开发专修学校咨询。他们是经杭州市教育局批准备案的,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成人高考报名咨询、成人高考报名、自考报名咨询、自考报名、远程网络教育报名咨询、远程网络教育报名、资格证考试报名咨询、资格证考试报名)为特色的教育服务机构。

网络大数据现状和展望

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 1引言 1.1研究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而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因而信息社会己经进入了大数据(hig Data)时代.大数据的涌现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企业的运作模式,甚至还引起科学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机器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川.网络大数据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彼此交互与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简称网络数据. 当前,网络大数据在规模与复杂度上的快速增长对现有IT架构的处理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挑战.据著名咨询公司IDC发布的研究报告,2011年网络大数据总量为1. 8 ZB,预计到2020年,总量将达到3 5 ZB. IBM将大数据的特点总结为3个V,即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首先,网络空间中数据的体量不断扩大,数据集合的规模己经从UB}TB到了PB,而网络大数据甚至以EB 和ZB(10z1)等单位来计数.IDC的研究报告称,未来十年全球大数据

将增加50倍,管理数据仓库的服务器的数量将增加10倍以迎合50倍的大数据增长.其次,网络大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在现代互联网应用中,呈现出非结构化数据大幅增长的特点,至2012年 末非结构化数据占有比例达到互联网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社交网络、移动计算和传感器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再次,网络大数据往往呈现出突发涌现等非线}h}状态演变现象,因此难以对其变化进行有效评估和预测.另一方而,网络大数据常常以数据流的形式动态、快速地产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用户只有把 握好对数据流的掌控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近几年,网络大数据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作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2012年11月《时代》杂志撰文指出奥巴马总统连任成功背后的秘密,其中的关键是对过去两年来相关网络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挖掘②.目前,eBay的分析平台每天处理的数据量高达100 PB,超过了纳斯达克交易所每天的数据处理量.为了准确分析用户的购物行为,eBay定义了超过500种类型的数据,对顾客的行为进行跟踪分析③. 2012年的双十一,中国互联网再次发生了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淘宝系网站的销售总额达到191亿元人民币.淘宝之所以能应对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和超高并发性的分析需求,得益于其对往年的情况,特别是用户的消费习惯、搜索习惯以及浏览习惯等数据所进行的综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