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原生质体分离与转化方法2014-01-20

水稻原生质体分离与转化方法2014-01-20
水稻原生质体分离与转化方法2014-01-20

水稻原生质体分离与转化方法

(储成才 课题组 2014-01-20)

【概述】原生质体是一种非常好的瞬时表达系统,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离子转运,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分泌以及细胞程序化死亡等生物学过程。现在已有的基于原生质体的实验技术包括亚细胞定位,基因瞬时表达分析,启动子活性分析,离子吸收实验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验证(如BiFC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等。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利用原生质体进行亚细胞定位,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定位载体的选择,共定位蛋白参照的介绍,荧光蛋白的性质和波长选择等问题。

一、实验的前期准备:

1. 水稻材料:将露白的水稻种子(中花11或者日本晴均可)整齐的播种在营养土(最好混有蛭石,营养土与蛭石的比例为1:1)中,放在温室生长14-21天。或者放在96孔PCR板上,萌发两天后,换成1×木村营养液培养7-10天。注意如果采用水培苗必须每天更换营养液,否则水培苗纤维化程度较高,叶鞘部分不够肥厚,且不容易被酶液消化。制备一次原生质体需要50-60棵水稻幼苗,可供转化质粒5-8个。

2. 质粒制备:转化原生质体对质粒的质量要求比较高,需要使用试剂盒大量提取。通常大量提取一次需要100 mL菌液,使用Qiagen中量提取试剂盒可获得100-150 μg的高纯度无内毒素的质粒。质粒提取完毕后需要定量,通常将质粒稀释到 2 μg/μL,一次原生质体转化需要5-10μg质粒。

二、试剂和耗材:

1. 耗材:耗材准备如下表所示。

耗材 数量 是否灭菌 用途

50 mL 蓝口瓶 1 否 用于配制酶液

250 mL 三角瓶 2 是 用于盛放酶液和过滤原生质体

A4打印纸 4-10 否 暂时盛放刀片切下的叶鞘薄片

玻璃板 1 否 避免刀片划伤实验台

50 mL Nalgen圆底有机玻璃管 2 是 用于离心收集原生质体

2 mL离心管 6-10 是 用于原生质体转化

双面刀片 8 否 用于切水稻茎和叶鞘

0.22 μm滤膜 2-3 否 用于过滤酶液

细胞培养板 1 否 用于培养转化的原生质体

2. 试剂准备:

(1) Enzyme solution

Enzyme solution 25 mL 50 mL 100 mL

0.6 M D-Mannitol (M=182.17) 2.74 g 5.47 g 10.93 g

10 mM MES (M=195.24, pH=5.7) 0.0487 g 0.0975 g 0.195 g

1.5% Cellulase R-10(w/v, Yakult)0.375 g 0.75 g 1.5 g

0.75% Macerozyme(w/v, Yakult)0.1875 g 0.375 g 0.75 g

D-Mannitol 和MES 在常温储存,Cellulase R-10和Macerozyme R-10在4度冰箱储存。用1M KOH 调pH 至5.7,然后65℃水浴10min ,过0.22μM 滤膜除菌至无菌三角瓶中(注意pH 值一定要准确,否则将极大的影响原生质体的制备效率。Cellulase R-10可以用Cellulase RS 代替,但是Cellulase RS 的最适pH 大约为6.0左右)。待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如下试剂: Enzyme solution 25 mL 50 mL 100 mL 0.1% BSA

0.025 g 0.05 g 0.1 g 3.4 mM CaCl 2 (M=110.99) 0.0095 g 0.019 g 0.038 g 50 mM β-ME (14.3 M) 8.75 μL 17.5 μL 35 μL

50 μg/ml Carbenicillin

1.25 mg

2.5 mg

5 mg

(CaCl 2可配制1M CaCl 2,然后加入85 μL/ 25 mL ,Carbenicillin 配制50 mg/ mL 的母液)。 (2) W5 Solution W5 Solution

100 mL 200 mL 400mL 154 mM NaCl (M=58.44) 0.9 g 1.8 g 3.6 g 125 mM CaCl 2 (M=110.99) 1.39 g 2.78 5.56g 5 mM KCl (M=74.55)

0.037 g 0.074 g 0.148 g 2 mM MES (M=195.24, pH=5.7)

0.039 g

0.078 g

0.156 g

用1M KOH 调pH 至5.7 , 121℃灭菌20 min 。 (3) MMg Solution MMg Solution

100 mL 0.6 M D-Mannitol (M=182.17) 10.93 g 15 mM MgCl 2 (M=95.22) 0.143 g 4 mM MES (M=195.24, pH=5.7)

0.078 g

用1M KOH 调pH 至5.7 , 121℃灭菌20 min 。 (4) 40% PEG Solution PEG Solution 5 mL 100 mL 0.6 M D-Mannitol 0.546 g

10.93 g 100 mM CaCl 2

0.5 mL (1M CaCl 2) 1.11

g 40% (v/v) PEG 4000 (Fluka, Sigma-Aldrich )

2 g (体积约等于1.75 mL)

40 g

Tips :由于PEG 吸水后体积会膨胀,所以必须在定容前给PEG 留出一部分体积。配制该

溶液时先溶解D-Mannitol 和CaCl 2后,再加入PEG ,65℃水浴加热10min 至完全溶解后,再定容到最终体积。

三、实验步骤

1. 原生质体制备:

(1) 预先配制0.6 M D-Mannitol 溶液100 mL 。

(2) 将培养的水稻苗从茎基部截断后,用刀片切成0.5 mm 薄片,每次4-5颗苗/1个刀片(茎部比较好,叶片的细胞比较小,去除衰老的叶鞘)。将切好的水稻细条迅速转移入0.6 M D-Mannitol 溶液中,在常温下60-80 rpm 培养30 min 。

(3) 用神奇滤布(Miracloth)过滤后,再药匙将滤布上的水稻薄片转移入含有酶液的250 mL 三角瓶中(三角瓶需用锡箔纸包住,避免见光)。放入28℃摇床,在黑暗条件下60-80 rpm酶解4-5 h。

Tips:以上步骤为节省时间,也可以直接将切好的水稻薄片转移入酶液中进行酶解。如果不经过0.6 M Mannitol质壁分离预处理的,则需抽真空半小时(15 mmHg)。

(4) 取10 μL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原生体的完整性,健康的原生质体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游离态。

(5) 加入与酶液等体积的W5 Solution,用力摇晃15 s,充分释放原生质体。

(6) 用W5 Solution润洗灭菌过的网筛(35 μm, 100目), 将酶解的原生质体通过网筛,过滤到新的250 mL三角瓶中。再用少量W5 Solution冲洗网筛,充分洗脱网筛上的原生质体,并将其全部转入250 mL三角瓶中。

(7) 将三角瓶中的原生质体分装到两个50 mL透明离心管中,水平转子450 g(大约1500 rpm)离心3 min(注意调整升降速为3),小心去除上清。

(8) 加入15 mL W5 Solution重悬原生质体,并于450 g 离心3 min。小心去除上清后,重悬原生质体于1 mL MMg Solution中,使细胞的终浓度为1-5×106 cell/mL。

2. 原生质体转化:

(1) 在2 mL离心管中加入5-10 μg 质粒,再加入100 μL制备好的原生质体,并轻柔地吸打混匀。

(2) 加入110 μL 40% PEG,并迅速轻柔混匀,勿使原生质体成团。

(3) 置于28 ℃水浴15 min,加入1.8 mL W5 Solution重悬,并终止反应。

(4) 将2 mL离心管套在10 mL离心管中,水平转子450 g离心3 min。

(5) 用移液器小心吸除上清后,重悬原生质体于750 μL W5 Solution中。

(6) 转移原生质体到12孔细胞培养板里,用封口膜包好后,于28℃避光培养12-16h。Tips:原生质体的转化体系一定要按比例放大,否则PEG浓度的改变会导致转化效率的降低。用于Co-localization和BiFC等共转化实验需要的质粒要更多更纯。

四、亚细胞定位以及BiFC的载体信息

1. 用于亚细胞定位的载体有:

pCAMBIA2300-35S-EGFP(N):EGFP融合于目的蛋白N端。可用来做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pCAMBIA2300-35S-EGFP(C):EGFP 融合于目的蛋白C端。可用来做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这两个载体可用于稳定转化水稻、拟南芥和烟草,注意农杆菌分别对应AGL1和GV3101。) pUC-35S-EGFP(Modified): eGFP融合于目的蛋白N端。仅可用来瞬时表达。

pSAT6-EYFP-C1(35S,CD3-1103):eGYP融合于目的蛋白N端。仅可用来瞬时表达。

pSAT6-EYFP-N1(35S,CD3-1104):eGYP融合于目的蛋白C端。仅可用来瞬时表达。

2. 用于BiFC的载体有(双分子荧光互补的载体是成对的):

pSPYNE173和pSPYCE(M):分离的EYFP融合于目的蛋白的C端,用于瞬时表达。pSCYNE和pSCYCE:分离的CFP融合于目的蛋白的C端,用于瞬时表达。

pVYNE和pVYCE:分离的Venus融合于目的蛋白的C端,用于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pVYNE(R)和pVYCE(R):分离的Venus融合于目的蛋白的N端,用于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Tips:在转化原生质体时,应当尽量采用 ~4.5 kb的质粒。越小的质粒转化效率越高,蛋白荧光越强。

五、共定位蛋白参照

我们实验室现有的共定位蛋白参照如下:

Localization Marker Accession Number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RFP(RFP-HDEL) Unknown Golgi Golgi-RFP(SialT-RFP) Unknown

Tonoplast Alpha-TIP-RFP

Gamma-TIP-RFP

Delta-TIP-RFP At1g73190 At2g36830 At3g16240

Chloroplast RbcS-EGFP Os12g0291100 Nuclear OsbZIP52-mRFP Os06g0662200

此外,还有一些共定位蛋白参照可以参考:

Localization Marker Accession Number

Chloroplast OsRbcS Os12g0292400 Chloroplast OsRbcA Os11g0707000 Mitochondrion OsRpl6-2 Os08g0484301 Mitochondrion OsAtpC Os07g0513000 Nuclear OsSRT1 Os04g0271000 Golgi Golgi-mCherry(Man49-mCherry)Unknown

Golgi OsNST1 Os02g0614100 Endoplasmic reticulum DEP2 Os07g0616000

六、荧光蛋白的基本特性

目前,常用的一些荧光蛋白的基本性质总结如下:

Type Excitation(nm) Emission(nm) Structure

Aequorea FP derivatives (水

母来源的荧光蛋白)

Cyan (CFP) 433/452 475/505 Monomer/weak

dimer

Cerulean 433 475 Monomer/weak

dimer Enhanced green (eGFP) 488 506 Monomer/weak

dimer Enhanced yellow (eYFP) 514 527 Monomer/weak dimer

Venus 515 528 Monomer/weak

dimer Citrine 516 529 Monomer/weak

dimer Anthozoa FP derivatives (珊

瑚来源的荧光蛋白)

mOrange 548 562 Monomer

Red (RFP) 555 584 Monomer

mRed (mRFP)584607Monomer

mCherry 587 610 Monomer

参考文献

Bart R, Chern M, Park CJ, Bartley L, Ronald PC (2006) A novel system for gene silencing using siRNAs in rice leaf and stem-derived protoplasts. Plant Methods 2:13–21

Zhang Y, Su J, Duan S, Ao Y, Dai J, Liu J, Wang P, Li Y, Liu B, Feng D, Wang J,Wang H (2011) A highly efficient rice green tissue protoplast system for transient gene expression and studying

light/chloroplastrelated processes. Plant Methods 7:30–43

附件

1. Total protein extraction and Western blot from rice protoplast

Protoplasts were harvested by centrifugation at 1,500 rpm for 3 min. Total protein was extracted with protein extraction buffer (50 mM Tris-HCl at pH 7.5, 150 mM NaCl, 5 mM EDTA, 0.2% NP-40, 0.1% Triton X-100 and Complete protease inhibitor cocktail, Roche), usually 200-300 μL for 1 mL protoplasts (approximately 2 × 106 cells). The extracts were then centrifuged at 16,000 rpm for 15 min at 4°C, and the supernatants were collected for Western blot analysis. About 20 μg of total protein per sample, determined by the Bradford Assay (BioRad), were analyzed by SDS-PAGE. Wester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a monoclonal mouse anti-c-myc (Roche) or monoclonal rabbit anti-GFP (Abmart) primary antibody.

2. Co-immunoprecipitation in rice protoplast

The transformed protoplasts were harvested by centrifugation at 300 g for 5 min. Approximately, 2×106 protoplasts were homogenized in IP buffer containing 25 mM Tris-HCl, pH 7.5,150 mM NaCl, 0.5% Triton X-100, 1 mM EDTA, and 1 % protease inhibitor (Sigma) and incubated for 30 min on ice and then centrifuged at 15,000g for 10min at 4 °C to remove aggregates. The protein extract was then diluted to a concentration of 1–2 μg μl?1 in IP buffer. Forty microliters of Protein A/G Agarose Beads (Abmart) were added, and the mixture was incubated for 3 h at 4 °C with gentle shaking (40–50 rpm). The beads were removed by centrifugation at 14,000g for 5 min at 4 °C and antibodies were added to the supernatant. After overnight incubation at 4 °C, 40 μl of protein A-Sepharose was added and incubated for further 2–3 h at 4 °C. The beads were collected by centrifugation at 100g for 3 min at 4 °C, and then washed five times with ice-cold IP buffer. The proteins were eluted from the beads by boiling in SDS-PAGE sample buffer for 5 min and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 The monoclonal mouse anti-GFP and monoclonal mouse anti-FLAG antibodies were obtained from Abmart.

(Revised by Wang Wei,2014-01)

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为确保生产出绿色食品优质大米,特制定此技术规程。对水稻生产基地的规管理和技术指导,严格控制各种污染。 一、水稻栽培管理 (一)育秧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地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不带病菌、虫源、无破粒、无秕粒、优质高产新品种。 经两年实验示,选出绥粳4,龙洋16,180,旱香74,旱香52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生产性好、米质优良(一级米)、适口性好。 2、种子处理 晒种 3月25日——3月30日,室外晒种1—2天,增加种子活力。 盐水浸种,浸种4—5天后捞出控干进行催芽,有50%种子露白后方可播种。

3、营养床土配制 根据当地条件选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偏酸、无草籽的腐殖土或旱田土,风干过筛,最好加15-20%草碳土,按照每平方米苗床需要20kg原土,加入适量75%浓硫酸使PH值达到5-6.0,制成营养土。 4、秧床整理 选取无盐碱、土地肥沃、平坦的壤土为育秧地块, 田要泡透使土质松软。秧床设置宽1.5米、长15米,秧沟宽30厘米,将秧床精细整理,达到平整一致,无作物根茬、杂草。 5、播种 4月5日——4月12日,首先在浇透水的置床上铺有孔地膜或软盘,然后铺撒3cm厚的营养土,刮平,浇透水,盘育苗每盘播70克左右,合理密植,稀播育壮秧。 6、秧田管理 温度管理 出苗前密封保温,棚温控制在30℃左右,苗出齐后及时撤去地膜。2叶1心时,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低温大床苗,严防高温烧苗和徒长。降温主要靠通风大小来调节。 水分管理

6、整地 11月上旬,水稻机收后,秸秆全部还田深翻,亩秸秆还田量在600公斤以上。 按照绿色食品优质米要求,四月下旬在耙地时施用em 菌发酵好的农家肥2吨/亩,施底肥磷酸二胺5公斤/亩,农家肥要施均匀,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进土壤理化性状。 一次性深施,这样不仅节省施肥次数,而且有利于提高有效分蘖率和有效穗数及穗大粒饱,减少垩白率,提高稻米品质。 4月25日——5月1日泡田。 耙地 春季耙地以旱耙为主,泡田后水耙找平为辅,水耙地以寸水不露泥为准。 (二)插秧 5月9日——5月28日,当气温稳定在13℃时,就可开始插秧,插前3—5天整好地耙细耙平,寸水不露泥,沉淀适宜时,就可以插秧,插秧时要保证插秧质量,浅插,插秧

拟南芥原生质体制备转化方法整理

溶液配制 1、纤维素酶解液:

2、PEG4000溶液(一次配置可以保存五天,但是最好现用现配,每个样品需100μl PEG4000溶液,可根据实验样品量调整溶液配置总量)

3、W5 溶液 4、MM G溶液

5、WI溶液 拟南芥原生质体制备转化方法整理 一、土培室播种种植的拟南芥。 二、生长良好情况下在未开花前用于取材叶片制备原生质体。 三、剪取中部生长良好的叶片用刀片切成0.5 -1 mm宽的叶条。 四、将切好叶条掷入预先配置好的酶解液中(每5-10 ml酶解液大约需10-20片叶子)。并用镊子帮助使叶子完全浸入酶解液。

五、用真空泵于黑暗中抽30分钟。(此时可配制PEG4000溶液,200和1000 ul 枪头去尖使操作时吸打缓和。) 六、在室温中无须摇动继续黑暗条件下酶解至少3个小时。当酶解液变绿时轻轻摇晃培养皿促使原生质体释放出来。(此时预冷一定量W5溶液) 七、显微镜下检查溶液中的原生质体,拟南芥叶肉原生质体大小大约30-50 um。 八、在过滤除去未溶解的叶片前用等量的W5溶液稀释含有原生质体的酶液。 九、先用W5溶液润湿35-75 um的尼龙膜或60-100目筛子,然后用它过滤含有原生质体的酶解液。 十、用30毫升的圆底离心管100g,1-2分钟离心沉淀原生质体。尽量去除上清然后用10ml 冰上预冷的W5溶液轻柔重悬原生质体。 十一、在冰上静至原生质体30分钟。 以下操作在室温23℃下进行

十二、100g离心八至十分钟使原生质体沉淀在管底。在不碰触原生质体沉淀的情况下尽量去除W5溶液。然后用适量MMG溶液(1m)重悬原生质体,使之最终浓度在2X105个/ml。 十三、加入10 ul DNA(10-20微克约5-10kb的质粒DNA)至2ml离心管中。 十四、加入100 ul原生质体(2x104个),轻柔混合。 十五、加入110 ul PEG溶液,轻柔拍打离心管完全混合(每次大约可以转化6-10个样品)。 十六、诱导转化混合物5-15分钟(转化时间视实验情况而定,要表达量更高也许需要更高转化时间)。 十七、室温下用400-440 ul W5溶液稀释转化混合液,然后轻柔颠倒摇动离心管使之混合完好以终止转化反应。 十八、室温下用台式离心机100g离心2分钟然后去除上清。再加入1ml W5溶液悬浮清洗一次,100g离心两分钟去上清。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 一、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遇到阶段性低温,又遇绵绵细雨。花粉吸水容易破裂,空壳增加,9月上旬若出现早霜,使水稻不能正常灌浆、乳熟。风速过大时,造成水稻器官直接损害而增加了空秕粒,直接影响了水稻的结实率,造成减产。 1.选择优良抗逆性强的品种,培育壮秧,增施硅肥,增加叶片韧度,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叶片下垂,减轻遮敝,创造良好的受光环境。提高抗逆性。 2.在水稻抽穗期,注意天气变化。当气温低于17℃时,要加深水层15~17厘米,以水保温,气温回升后恢复原水层,以利水稻正常成熟。 3.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从促花肥开始,每一个叶龄同期施一次,可以增强稻株吸收钾肥的能力,减少副作用,穗大增粒重。提高水稻产量。 三、适期收获 收获时期的早晚,将直接影响稻米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收获过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秕粒、青粒多,出米率低,米质差;收获过晚。籽粒养分倒流,产量降低,易受早霜危害,茎秆倒伏,稻壳厚,米质发暗无光泽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不能适时收获对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穗轴上下干黄,穗上部三分之二的枝梗变黄.穗下部的谷粒定型变硬时是最佳的收获期。 防治稻曲病,一般应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施药。据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多年前的试验研究,用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用药效果最好,到破口期再施药,几乎没有防治效果。从近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用药情况看,适用于防治稻曲病的苯

甲·丙环唑、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铜高尚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等铜制剂以及咪鲜胺等药剂,在水稻抽穗期使用,对稻曲病也有一定的防效。水稻破口前1周没有用药防治稻曲病的田块,可以考虑在抽穗期因地制宜地选用上述药剂防治稻曲病。 避开高温对水稻结实的影响,要适期播种,避开炎热高温。将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有效地避开7月下旬~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高温伏旱天气。合理筛选应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调整水稻后期追肥,提高施肥中磷钾比例。当水稻处于抽穗扬花等高温敏感时期,如35℃以上高温天气有可能形成热害时,可以在田间灌深水,根外喷施3%的过磷酸钙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加稻株对高温的抗性,减轻高温伤害。如已遇高温,则加强受灾田块的后期管理,首先坚持浅水湿润灌溉。防止夹秋旱使灾害进一步加剧,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以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其次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另外,还可蓄养再生稻。根据不同的受灾程度,因地制宜蓄养再生稻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看了“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的人还看了:

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及融合

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及融合 生93沈睿2009012372同组:古梦婷 实验日期:2011年11月2日 一.实验原理 1.原生质体分离 原生质体指包被在植物细胞壁内的生活物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质,它们分别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即可分解,从而脱去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 2.原生质体融和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多种,譬如物理法(电场刺激,激光,显微操作等)、化学法(聚乙二醇结合高钙高pH法)和生物法(仙台病毒法等)。本实验用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和。 PEG是聚乙二醇的英文缩写,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0之间的均可用作细胞融合剂,20-50%的浓度能对原生质体产生瞬间冲击效应,原生质体很快发生收缩与粘连。PEG诱导融合的机理可能是由于其含有醚键而具负极性,与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一些正极化基团能形成氢键。当PEG分子足够长时,可作为相邻原生质体表面之间的分子桥而使之粘连。PEG也能连接Ca2+等阳离子。Ca2+可在一些负极化基团和PEG之间形成桥,因而促进粘连。在洗涤过程中,连接在原生质体膜上的PEG分子可被洗脱,这将引起电荷的紊乱和再分布,从而引起原生质体融合。高钙、高pH洗液清洗则增加了质膜的流动性,因而大大提高了融合频率,洗涤时的渗透冲击对融合也可能起作用。普遍认为PEG分子能改变各类细胞细胞膜的结构,由于两细胞相接处质膜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的表面张力作用,两细胞接触点处细胞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散和重组。 PEG法诱导的优点是取材方便、操作简易、效率高且效果稳定,缺点是对细胞有毒性。二.实验步骤 1.原生质体的制备 (1)将新鲜的剑兰(唐菖蒲)花瓣洗干净,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将小平皿洗净,用蒸馏水冲洗后晾干或擦干。 (2)向小平皿中加入适量酶液,用尖头镊剥取剑兰花瓣的上、下表皮,27o C恒温振荡1h 左右。 (3)镜检细胞的酶解情况,若酶解效果不佳,可延长酶解时间,并用吸管吹吸。 (4)将酶解好的原生质体混合液经300目尼龙网过滤到10ml离心管,去除未被酶解的大块组织,用洗涤液冲洗平皿若干次,收集冲洗的液体。 (5)配平后,在700rpm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加洗涤液约3ml,吹打均匀,700rpm、5min重复离心一次,彻底去除酶液。 (6)加200μl洗涤液,悬浮原生质体。 (7)镜检原生质形态和浓度,看看是否有碎片;如碎片较多,利用蔗糖溶液漂浮1-2次。(8)蔗糖漂浮方法: 取部分原生质体悬浮液,加入洗涤液定容至1ml。用注射器吸取20%蔗糖溶液,装上长针头后小心插入盛有原生质体悬浊液的离心管底部,缓缓、轻柔地将蔗糖溶液挤出。由于比重不同,蔗糖溶液与原生质体悬液中间有一明显界面。配平后在700rpm下离心5min。用装有长针头的注射器小心吹吸底部沉淀,连同底部碎片一起将底层蔗糖溶液吸出,再小心除去上清液,得到纯净完整的原生质体。 2.PEG融和

原生质体制备

1.影响原生质体数量和活力的因素 (1)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组合 不同植物种类或同一植物种的不同器官以及它们的培养细胞,由于它们的细胞壁结构组成不同,分解细胞壁所需的酶类也不同。例如,叶片及其培养细胞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根尖细胞以果胶酶为主附加纤维素酶或粗制纤维素酶(Driselase酶),花粉母细胞和四分体期小孢子用蜗牛酶和胼胝质酶,成熟花粉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醇。 (2)渗造压稳定剂 用酶法降解细胞壁前,为防止原生质体的破坏,一般需先用高渗液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有利于完整原生质体的释放。这种高渗液称为渗透压稳定剂。常用的滲透压稳定剂有甘露醇、山梨醇、蔗糖、葡萄糖、盐类(KCI、MgSO4.7H2O)等。在降解细胞壁时,渗透压稳定剂往往和酶制剂混合使用。滲透压稳定剂中,用得最多的是甘露醇,常用于烟草、胡萝ト、柑橘、蚕豆原生质体制备;蔗糖常用于烟草、月季等;山梨醇常用于油菜原生质体制备。滲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的选择应根据植物种类而异,例如胡萝ト用0.56mol /L甘露醇,月季用14%蔗糖,柑橘用0.8mol/L甘露醇,蚕豆用0.7mol/L甘露醇,烟草的四分体用7%熊糖,烟草的成熟花粉用13%甘露醇。 (3)质膜稳定剂 质膜稳定剂可以增加完整原生质体数量、防止质膜破坏,促进原生质体胞壁再生和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如在分离烟草原生质体时,在酶液中加人入葡聚糖硫酸钾,一旦洗净确液进行培养,原生质体很快长壁并持续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而未加葡聚糖硫酸钾的对照,原生质体经一周培养即解体。常用的原生质膜稳定剂有葡聚糖硫酸钾、MES、氯化钙、磷酸二氢钾等。 (4)pH的影响 分离原生质体时,酶液的pH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降解酶的活力和细胞活力最适pH是不一致的低pH时(<4.5),酶的活力强,原生质体分离速度快,但细胞活力差,破坏的细胞较多;pH偏高时,酶活力差,原生质体分离速度慢,完整的原生质体数目较多。分离原生质体时,酶液的pH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如胡萝ト为5.5、月季为5.5~6.0、烟草为5.4~5.8、柑橘为5.6、蚕豆为5.6~5.7。 (5)温度影响 制备生质体时,一般在26土1℃条件下酶解。 (6)植物材料的生理状态 一般应选择植物体细胞分裂旺盛的部分进行取材。采用那些颗粒细小、疏松易碎的胚性愈伤组织和由其建立的胚性悬浮细胞系,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原生质体。要得到良好的供体材料,必要时应对材料进行预处理及预培养。 2.植物原生质体的纯化 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酶解后,需要将酶解混合物中破碎的原生质体、未去壁的细胞、细胞器及其他碎片去除出去。纯化原生质体的常用方法有过滤、离心、飘浮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联合运用这三种方法。 1)过滤法用滤网过滤酶解混合物,滤去未被酶解的细胞、细胞团及组织块 2)离心法利用比重原理,在具有一定渗透压的溶液中,先进行过滤然后低速离心,使纯净完整的原生质体沉积于离心管底部。 3)飘浮法采用比原生质体比重大的高渗溶液(如蔗糖、Ficoll溶液),使原生质体漂浮在溶液表面。

水稻种植技术1

目录 第一章水稻生长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2) 水稻生产发育期对环境的要求 (2) 影响水稻根系生长的因素 (3) 第二章水稻种子处理及苗期管理 (4) 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4) 水稻苗期管理技术建议 (5) 水稻苗床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6) 怎样加强水稻苗期分蘖率 (6) 第三章水稻移栽、插秧管理 (7) 水稻插秧技术要求 (7) 水稻移栽标准 (9) 加强秧田中后期管理 (9) 水稻插秧后管理技术要点 (10) 第四章水稻施肥技术 (10) 水稻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 (11) 水稻各时期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12) 水稻如何进行标准化施肥 (13) 水稻施肥四注意 (13) 第五章水稻水分管理 (14) 水稻全生育期如何管水 (14) 水稻生育期高产水管理 (15) “四期”控水巧灌杂交晚稻高产 (15) 对灌溉技术的要求 (16) 水稻涝灾的补救措施 (16) 晚稻后期重管水 (17) 第六章水稻高产管理 (17) 水稻栽后加强田管 (17) 怎样缩短稻秧移栽后的返青期 (18) 水稻中后期优质高产管理五措施 (18) 水稻生长后期高产栽培要点 (19) 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 (20) 水稻抽穗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21) 水稻倒伏防治 (22) 第七章水稻常见病害防治 (23)

第一章水稻生长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水稻生产发育期对环境的要求 在水稻上通常把种子萌发到水稻新的种子产生为水稻的一个生育周期,即生育期。生育期可分为幼苗期,返青期、分蘖期、长穗期(穗分化期),结实期。一般幼苗期在秧田已完成,移栽后缓苗成活的这段时间叫返青期,返青后就开始分蘖(有的在秧田已开始分蘖),就开始穗分化(拔节),在幼穗分化以前,是长根、茎、叶为主的为营养生长期,穗分化到成熟是长穗,花、籽粒等为主的生殖生长期。 一、幼苗期: 是种子萌发到三叶期这个阶段,一般又分为种子萌发阶段和幼苗生长阶段。 浸种发芽、发芽的需要温度是秈稻为12℃,梗稻为10℃,适温30℃—32℃,最高温度可达40℃—42℃,但是在育秧期间最低不能低于5℃,或0℃,在低温下会出现烂种、烂芽和烂秧。首先秧田要选择向阳、避风、水灌、排放等的田地块,如遇低温还可加盖薄膜等措施,避免少烂或不烂。 出苗及幼苗生长的温度比发芽高2℃,即秈稻14℃,梗稻12℃,16℃以上秈,梗都可顺利出苗。 二、返青期与分蘖对环境的要求: 返青期是移栽后,从秧田到本田成活的缓冲阶段太约在4天左右,要求即是浅水,因水太深,淹没了生长点(心叶),透气性不好,也会烂秧,或成活缓慢,返青后接着以分蘖为中心,生长根和叶片的营养生长期。 1、温度的要求:水稻分蘖最高适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最高气温38℃~40℃,最高水温为40℃~42℃,最低气温为15℃~16℃,最低水温16℃~17℃。水温在22℃以下分蘖就较缓慢。低温使分蘖延迟,且影响总分蘖的有效穗数,因此要求在15℃以上时开始插秧。 2、光照的要求:在分蘖期需要充足的阳光,以提高叶片的光合强度,制造有机物,促进增加分蘖数。在自然光照下,返青后3天就开始分蘖,若只50%自然光照时,返青13天才开始分蘖,若只有5%的自然光照,不但不产生分蘖,连秧苗也会死去。 3、水份的要求:分蘖期是对水最敏感的时期,但是只要求水田水饱和状态,或浅水最有利于分蘖,在高温条件下(26℃~36℃),土壤持水量在80%时会产生分蘖最多。如深水灌溉,水层超过田8厘米时,使分蘖节光照弱,氧气不足,温度又低的情况下,抑制分蘖。但是田过份干,持水量在70%以下时,也会停止分蘖。 4、营养要求:在分蘖需要营养多,有效分蘖也多。营养多可促分蘖和生长快而多。如果营养少、分蘖也少或停止。所需的营养中是以氮、磷、钾为主,特别是氮肥最需要。最好氮、磷、钾配合追肥最有利。 三、拔节孕穗期对外界条件的要求 拔节孕穗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水稻生长发育迅速增大,根群最大、稻株叶面积达到最大,同时稻穗开始分化,拔节孕穗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每亩有效穗数的巩固时期,及粒重的决定时期,主要因素在于外界条件影响。 1、养分要求:幼穗分化过程中,水根的根群不断增加,最后3片叶相继长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需要养份的时期,如果在这时期缺乏营养,对幼穗分化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生产上要进行中耕追肥,约在抽穗前30~40天的时期,以促进颖花分化,2次枝梗数增加,这次肥也可称“促花肥”;在抽穗前10~20天可喷施肥一次,即是雌雄花芯形成期与

植物原生质体相关材料

植物原生质体相关材料 2013-9-2 From HZB 一、植物材料 研究表明,几乎从植物的所有部位都能得到原生质体,其中以叶片为多。根尖组织也是植物原生质体的重要来源,它可由各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后取得。花粉经特异酶处理也能得到原生质体,在单倍体遗传育种中有特殊的用途。 但是,要获得高质量的原生质体,则须选用生长旺盛、生命力强的组织作材料。材料的生理状况是原生质体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 细胞悬浮培养物 在建立细胞悬浮培养物之前,需提前培养愈伤组织: 取用成熟种子胚、未成熟胚、幼穗、花药、胚芽鞘或幼叶,经无菌消毒后,在26℃黑暗条件下,在含2,4-D 2-4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每隔2-4d转接一次。从中选出增殖较快而且呈颗粒状的愈伤组织,或经继代培养一次后,转移到液体培养基的100ml三角瓶中进行悬浮培养。具体方法是用旋转式振荡器,速度控制在80-120r/min,在25±1℃下暗培养。通常经悬浮培养3~4月后,悬浮培养细胞的大小变得较为一致,且细胞质变得较浓时,可用作分离原生质体。 2. 叶肉细胞 叶肉细胞是分离原生质体的最好的细胞材料,用叶片的薄壁组织作为材料来源,既要考虑植株的生长环境,又要考虑叶片的年龄及其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取生理状态适宜的叶片,有利于原生质体的细胞再生和细胞分裂。要获得良好的培养材料,下列外界因素是需要着重考虑的: (1)光强为3000-6000lx。 (2)温度为20-25℃培养。 (3)相对湿度在60%-80%左右。 植物的其他器官也可用于分离原生质体,如用花粉四分体和花粉壁细胞。 3. 植物材料的预处理 对原生质体材料进行预处理能提高原生质体的分裂频率;也可以逐步提高植物材料的渗透压,以适应培养基中的高渗环境。这些处理包括:暗处理、预培养、低温处理等。 例如,把豌豆的枝条取下后,在分离原生质体前,先让材料在黑暗中的一定湿度条件下放1~2d,这样得到的原生质体存活率高,并能继续分裂。在羽衣甘蓝叶肉组织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中,先去掉叶片的下表皮,再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预培养7d,然后再去壁;经预培养的叶片分离的原生质体高度液泡化,叶绿体也解体。龙胆试管苗的叶片只有用4CC低温处理后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才能分裂。但在很多情况下材料不必经过专门的预处理。 二、酶 1. 酶的种类 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三个主要成分是:①纤维素,占细胞壁干重的25%至50%不等;②半纤维素,平均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3%左右;③果胶质,一般占细胞壁的5%。分离原生质体最常用的酶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ZA3-867纤维酶是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从野生型绿色木霉同各菌种中提取制成的,粗制品是多种酶的复合物,含有纤维素酶(包括C1、CX、B一葡萄糖苷酶等)、果胶质、半纤维素酶等,分离细胞壁的效果较好。这种复合酶使用时不需加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就可以分离出植物原生质体。 日本产的Onozuka纤维素酶常和果胶酶结合使用,可先用果胶酶降解果胶,使分开细胞,再用纤维素酶处理降解细胞壁。即二步法降解。 2. 渗透稳定剂

水稻原生质体分离及转化

水稻原生质体分离及转化 作者:植物逆境与光合实验室|发表日期:2014-04-11 实验目的:用于做荧光定位、BIFC、Co-IP实验 实验材料和试剂: 生长8-10 d的水稻组培幼苗、酶解液、mmg溶液、PEG-CaCl2溶液、W5溶液、5 mL移液枪、5 mL枪头、12 mL BD管、1.5 mL EP管、100 mL锥形瓶、圆形培养皿、滤网(20 mm×20 mm)、离心机、摇床等。 溶液的配制: 母液的配制: 1、0.2 M MES(pH 5.7) 2、0.8 M Mannitol(甘露醇) 3、1 M CaCl2 4、2 M KCl 5、2 M MgCl2 6、10% BSA [Fluka PEG 4000 81240] 以下如有上述母液,则都是使用的母液 酶解液:20 mL ×2 MES 0.5

mL 1 mL Mannitol 7.5 mL 15 mL Cellucose(纤维素酶)0.15 g 0.3 g Macerozyme(离析酶)0.075 g 0.15 g ddH2O 1.8 mL 3.6 mL 55℃10 min 冷却至RT后加入200 uL CaCl2 加入200 uL 10% BSA Mmg: 20 mL ×2 MES 0.2 mL 0.4 mL Mannitol 5 mL 10 mL MgCl2 0.075 mL 0.15 mL ddH2O 4.725 mL 9.45 mL

PEG-CaCl2: 20 mL ×2 Mannitol 2.5 mL 5 mL CaCl2 1 mL 2 mL PEG4000 4 g 8 g ddH2O 3 mL 6 mL W5: 200 mL MES 2 mL NaCl 1.8 g CaCl2?2H2O 3.67525 g KCl 0.5 mL ddH2O 197.5 mL 具体实验步骤: 1、从培养基上切取培养8-10 d的水稻幼苗,去除幼苗外层包裹的叶子。 2、用干净的刀片将幼苗切成很细的粉末状碎片(越细越好,有利于酶解),大概切到水稻幼苗茎秆的中间段即可(剩余未切割的部分可以扔掉)。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简史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 在植物学上指植物细胞通过质壁分离后, 可以和细胞壁分开的那部分细胞物质。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后, 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应用适当的培养方法, 才能再生细胞壁, 并启动细胞持续分裂, 直至形成细胞团、长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分化和发育成苗, 最终再生完整植株。其中, 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始终是原生质体培养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方法起源于植物单细胞培养方法。早在1902 年,Haberlant 通过实验就预言: 体外培养单个细胞可通过其分裂得到培养组织。直到1954 年, 植物单细胞培养才获得成功。M uir 将培养的万寿菊及烟草悬浮细胞植入到长有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而得到了它们的单细胞克隆, 并建立了看护培养的方法。悬滴培养由De Ropp1954 年开创, 1960 年Jones 等完善了这一技术, 并建立了微室培养的方法。同年, Cock ing 应用酶法分离原生质获得了成功, 从而在实验条件下很容易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随着多种适用于原生质体分离的商品酶的出现, 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现在常用的液体浅层培养、双层培养法、琼脂糖包埋法、琼脂岛培养法以及使用条件培养基或饲喂培养等技术, 使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 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2. 1 液体培养法 2. 1. 1 液体浅层培养(L iquid th in culture) 这是目前较常用的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一般适用于容易分裂的原生质体, 将含有原生质体的培养液在培养皿底部铺一薄层, 封口进行培养。这种方法操作简单, 对原生质体损伤较小, 且易于添加新鲜培养物。用这种方法, J.T rmeouillaax 等成功地培养长春花冠瘿组织的激素自养型的原生质体单细胞克隆; H isato Kunitake 等也在改良的M S 培养基上培育了Eustom a g rend if lorum (龙胆科, 原产美国)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但这种方法也常使原生质体分布不均匀, 发育的原生质体之间产生粘连而影响其进一步的生长和发育, 尤其是难以定点观察单个原生质体的命运。王吉吉之等认为液体浅层培养在培养过程中, 应经常轻轻晃动培养基, 以增强通气, 促进愈伤组织形成。 2. 1. 2 微滴培养(D rop let culture) 微滴培养是由液体浅层培养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 它克服了后者局部密度过高和原生质体粘聚的缺点。此方法是将0. 1m l 或更少的原生质体悬浮液用滴管滴于培养皿底部, 封口后进行培养。为避免微滴蒸发, 可将培养器皿置于湿润的环境中, 或在微滴上覆盖矿物油。此法适用于融合体及单个原生质体培养, 尤其适用于较多组合的实验。为了比较黄瓜两个品系在不同的植板密度以及在不同的激素水平下原生质体生长情况, Z. K. Punja 等选用了此方法获得很好的效果; 同样, S. V essabutr 等培养百脉根时也比较了不同预处理、不同酶液组合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2. 2 固体培养—— 琼脂糖平板法(A grose beadmethed) 固体培养作为凝固剂的物质可以是琼脂、琼脂糖或Gellan gum , 近来很多实验证明, 琼脂糖尤其是低熔点的琼脂糖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凝固剂, 并且具有促进原生质体细胞分裂的作用。琼脂糖平板法是将原生质体纯化后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 然后与热融并冷却到45℃的琼脂糖按一定比例混合, 轻轻摇动使原生质体均匀分布, 凝固后封口培养。由于原生质体彼此分开并固定了位置, 就避免了细胞间有害代谢产物的影响, 既便于定点观察, 又有利于追踪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发育过程。Z. K. Punja 等证明琼脂平板法比微滴培养及液体浅层培养具有更高的植板率; 甘霖等也得出同样结论。但此种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比较严格, 尤其是温度一定要适宜; 添加低渗透压的培养基和转移再生愈伤组织也比较繁琐, 而且培养的原生质体极易褐变死亡。 2. 3 液体2固体结合培养 2. 3. 1 双层培养法(A grose2liquid doublelayer) 这种方法即在培养皿的底部先铺一薄层含或不含原生质体或细胞的固体培养基,

水稻种植技术(精选.)

水稻 水稻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稻属。它是由普通野生稻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下演变而来的。我国是世界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并且栽培历史悠久(约有5-6千年的栽培历史)。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在籼稻和粳稻中按其对光照长短的反映和生育期长短分为晚稻和早、中稻,在晚稻和早、中稻类型中按耐湿性和耐旱性分为水稻和陆稻。稻米营养价值较高,与其它谷物相较,它含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和吸收,适宜人体需要。 水稻的生物学基础如下: (一)水稻的生长发育 1、水稻的一生 水稻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发根、长叶、分蘖、拔节、长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最后形成新的种子,称为水稻的一生。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数,叫水稻全生育期。 水稻一生共分为四个时期: (1)秧苗期。播种——移栽 (2)返青分蘖期。移栽——幼穗分化前 (3)拔节孕穗期。幼穗分化——抽穗前 (4)抽穗结实期。抽穗——成熟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划分: (1)营养生长期。根、茎、叶、分蘖(营养器官) (2)生殖生长期。穗、花、籽粒(生殖器官) 2、种子发芽 (1)种子构造:谷粒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构成。 (2)种子生活力:一是种子成熟度。开花授粉后7—10天的种子具有发芽能力,20天后发芽力正常。二是种子休眠期。籼稻的休眠期很短,特别是早稻种子休眠期更短。三是种子寿命。种子贮存的时间越长,寿命越短。种子在一般条件下贮存,生活力可保持2年,但发芽率

只有50%左右。 (3)种子发芽过程:一是吸胀;二是萌发(破胸);三是发芽三个阶段。露出白色的胚称为破胸,胚芽达到谷粒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3、根的生长 水稻的根系:水稻属须根系,分为种子根和不定根,不定根又分为普通根和浮根,浮根除吸收水分和养分外,还能吸收氧气,输送到下部的根系,以提高下部根的活力,这是水稻适应淹水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 4、叶的生长 水稻叶有完全叶和不完全叶两类。完全叶和不完全叶在胚中已分化形成。水稻一生叶主茎的叶片数已定。主茎第1—3片叶是在幼苗期生长的,最后3片叶则是在幼穗分化期生长的,其余各叶都在分蘖期生长。 5、叶片功能 叶片功能期是指叶片保持光合能力时间长短。叶片功能期随着叶位上升,由短变长,水稻1—3片叶只有10多天,而剑叶功能期可达50—60天。 6、水稻分蘖 水稻茎基部节上腋芽长成的分枝称为分蘖。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掌握分蘖规律,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和成穗,保证足穗,达到高产稳产。 7、水稻分蘖规律 (1)分蘖发生的节位:无论主茎或分蘖茎,都有很多节,每个节上都有一个腋芽。茎基部的腋芽长成分蘖。分蘖发生的节位,叫分蘖位。在低节位上长出的分蘖,叫低位蘖,反之则叫高位蘖。 (2)凡是由主茎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再发生的分蘖叫二次分蘖。依次类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一次分蘖最多,大多数有效;二次分蘖较少,部分有效;三次分蘖极少,大都无效。 (3)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凡能抽穗结实5粒以上的,称为有效分蘖,否则就是无效分

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方法

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 1.去皮的日本晴种子在75%的酒精中消毒1 min。然后用 2.5%的次氯酸钠消毒20 min。用无菌水洗至少5次,然后在1/2 MS培养基上,12 h光照(大约150umol m-1 s-1)十二小时黑暗,26 ℃培养7-10天,提前一天烧好去尖的黄蓝枪头备用。 2.取40-60棵水稻幼苗的茎和叶鞘的绿色组织。 3.将一捆水稻植株(大概10棵幼苗)用剃刀一起切成大约0.5 mm的小段。 4.将小片段立刻放进0.6 M的甘露醇中,黑暗中放置10 min。 5.用100目钢制滤网去掉甘露醇,将小片段放在加入15mL酶液的25mL锥形瓶中, (1.5% Cellulase RS,0.75% Macerozyme R-10,0.6 M甘露醇,pH5.7的10mM MES,10mM CaCl2,0.1% BSA),28℃摇床中轻轻摇晃(50rpm),黑暗孵育4-6 h。 6.此时配置40%的PEG4000,酶消化后,分三次加入等体积15mL的W5溶液(154 mM NaCl,125mM CaCl2,5 mM KCl,pH 5.7的2mM MES)。用手充分摇晃10s。 7.用400目钢制滤网过滤得到原生质体在圆底管中。 8.80g离心(升降速度设为1档)5min,缓慢吸走上清液。 9.沿壁缓慢加入4mL W5溶液,轻轻悬浮,再离心80g,5min,弃上清 10.沿壁缓慢加入4mL Mmg溶液,离心80g,5min,弃上清 11.再加Mmg溶液,补至每个样品100μl原生质体 12.分装2mL离心管,每100μl原生质体,加入20μl质粒和120μl新鲜制备的 40%的PEG4000,混匀 13.28℃避光静置转化20--25min 14.加1.5 mL W5溶液混匀,80g离心3min,弃上清。 15.重复步骤14 16.加2mL W5溶液重悬,轻轻混匀,移到细胞培养板,锡箔纸包裹避光28℃避 光静置培养15-20小时 17.培养完成后,将培养板中沉淀的原生质体轻轻混匀,吸到2 mL离心管中,80g 离心3min,弃上清,保留100μl上清液 18.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拍照 配制溶液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 第十章 原生质体培养

第十章原生质体培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深入了解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与细胞全能性表达的关系,掌握原生质体的分离以 及培养过程中渗透压和激素的调控原理与技术。 第一节、原生质体研究概况 一、原生质体的概念 ?原生质体(p r o t o p l a s t):指除去细胞壁的细胞或是说一个被质膜所包围的裸露 细胞。 二、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据统计,目前已有49个科,146个属的320多种植物经原生质体培养得到了再 生植株(1993)。其趋势仍以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但从一年生向多年生、草本向木本、高等植物向低等植物扩展。 三、原生质体研究的意义 ?1、除去了细胞壁为植物细胞之间的融合扫平了障碍,同时叶为制造新杂种开辟 了道路。2、原生质体可摄入外源D N A,细胞器、细菌或病毒颗粒,这些特性与植物全能性相结合为高等植物的遗传饰变打下基础。3、获得细胞无性系和选育突变体的优良起始材料。 第二节、原生质体的制备 1、用于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准备 ?无菌试管苗叶片 ?上胚轴和子叶 ?培养细胞 2、酶处理 ?原生质体分离常用的商品酶 ?纤维素酶类 ?果胶酶类 ?半纤维素酶 酶溶剂及其渗透压 ?酶溶剂:原生质体培养基或特殊配制。 ?渗透压调节剂: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等。 ?酶浓度及酶解时间 ?酶解时间 ?酶浓度酶解温度 3、原生质体的收集和纯化 ?飘浮法:常用的飘浮剂有蔗糖、P e r c o l l、F i c o l l。 ?P e r c o l l是一种包有乙烯吡咯烷酮的硅胶颗粒。渗透压很低(<20m o s m/k g H2O), 粘度也很小,可形成高达1.3g/m l密度,采用预先形成的密度梯度时可在低离心力(200~1000g)于数分至数十分钟内达到满意的细胞分离结果。由于P e r c o l l 扩散常数低,所形成的梯度十分稳定。此外,P e r c o l l不穿透生物膜,对细胞无毒害,因此广泛用于分离细胞、亚细胞成分、细菌及病毒,还可将受损细胞及其碎片与完好的活细胞分离。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硅的积累和分布的特点水稻吸收硅的能力,是来自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这种代谢活性仅限于水稻的根部。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硅的吸收量存在着差异,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后吸收量急剧增加,抽穗后上升更明显,以后逐渐减少。 由于植物对硅的吸收是以硅酸分子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土壤中的硅很少能被利用。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硅,致使土壤中的有效硅逐步减少。 4、东北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双联水稻专用肥(18-14-16、16-13-16、18-11-16)50斤/亩,在缺锌或缺硼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1-2公斤或硼砂0.5-0.75公斤。②氮肥40%-45%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30%-35%作为穗肥;磷肥、钾肥作基肥。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原生质体的培养 1. 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1)再生植株由原生质体再生生成植株,不论在进行有关细胞生物学或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实验研究上,还是在组织培养实践中,都有一定的优点:①可利用均一的分化细胞群体; ②因无细胞壁,试剂对细胞作用更为直接,其反应能直接测量,以使反应产物能较快的分离出来;③在理论和实践中,可极大节省空间,如在一个三角瓶就能培养210个细胞,但在大田种植需要4亩地;④可缩短实验周期,如悬浮培养时仅需1~2个小时。 原生质体培养可在遗传学方面进行基因互补,不亲和性,连锁群和基因鉴定,分析基因的激活和失活水平的研究。在研究分化问题时,用一个均一的原生质体群体可以筛选数以千计的不同。营养和激素条件,探索诱导单细胞的分化条件等。 (2)用于远缘体细胞融合,进行体细胞杂交。这是一种新的远缘杂交方法,为人们提供新的育种方法。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植株用一般杂交方法是不容易成功的,而用细胞融合的方法却成为可能。首先,两个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再再生细胞壁,进行有丝分裂,发生核融合,产生杂种细胞,由此可培养新的杂种。 一、原生质体(protoplast)的分离 (一)材料来源 原生质体是通过质壁分离与细胞壁分开的部分,是能存活的植物细胞的最小单位。自从1960年用酶法制备大量植物原生质体首次获得成功以来,原生质体培养成为生物技术最重要的进展之一。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仍然具有"全能性",可以经过离体培养得到再生植株。原生质体的分离研究较早,1892年Klereker首先用机械的方法分离得到了原生质体,但数量少且易受损伤。1960年,英国植物生理学家Cocking首先用酶解法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他使用一种由疣孢漆斑菌培养物制备的高浓度的纤维素酶溶液降解细胞壁。然而,直至1960年纤维素酶和离析酶成为商品酶投入市场以后,植物原生质体研究才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至今从植物体的几乎每一部分都可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并且能从烟草、胡萝、矮牵牛、茄子、番茄等70种植物的原生质体再生成完整的植株。此外,原生质体融合,体细胞杂交的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分离方法 1.机械分离法 1982年,Klercker第一次用机械方法从Stratiots aloides中获得原生质体.他们的做法是首先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切开细胞壁释放出原生质体. 2.酶法分离 (1)酶的种类及特点 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三个主要成分是: ①纤维素酶类:占细胞壁干重的25%至50%不等。 ②半纤维素酶类:平均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3%左右。 ③果胶酶类:一般占细胞壁的5%。分离原生质体最常用的酶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 酶和果胶酶。

水稻种植流程

水稻种植流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水稻种植流程 一、选对良种 现在有很多好品种,但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积温土壤和生长环境,选优质抗病的高产品种。 二、种子晾晒 把精选后的种子,选晴天在阳光下晒2---3天,打破种子休眠,增强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 三、清选种子 把晾晒的种子进行23%的黄泥水或12---13%盐水选种,即事先把黄土晒干,然后加少量的水调成浆糊状再加水调剂,使新鲜鸡蛋浮出水面5分硬币大小时加入种子,捞出瘪谷后,用清水洗一遍,再进行消毒。如果经过比重选的种子,可直接进行消毒。 四、消毒浸种 把清选好的种子浸入咪酰胺溶液中浸种,每天搅拌一次。要求是应达到累计积温100度,即水温10度浸种10天,水温15度浸种7天,水温20度浸种5天,才能吸足水分,种子才能保证芽齐、芽壮。否则极易造成不出芽就加温,结果造成烧种现象,使种子失去发芽能力。 五、催芽过程 把浸好的种子用50度的温水提温,放在30厘米厚的稻草上用塑料布后包好,上面盖上棉被,温度控制在30---32度。经常翻动,保证温度均匀,大约36小时或48小时,有80%的种子露出白尖时即为破胸。破胸后把温度降到25度进行催芽。当80%的种子芽长3毫米,根长5毫米时进行室温(即屋内温度)凉芽6---8小时就可以播种了。 六、播种过程 稀播育壮秧。播量“宁稀勿密”。最佳播期:如果3月10日扣棚提温可在4月5----10日,中棚可在4月15----20日。播量应该根据秧龄而定。如果4月15日出苗,5月15日插秧,芽率90%以上,每盘可播干种0.24斤。播种后用木磙子把种子3面压入土中,与地面持平,然后覆盖1厘米的过筛土。 七、苗床管理 低温少水育壮秧:苗床温度“宁低勿高”,具体温度应控制在出齐苗28度,1.1叶时25度,2.1叶时23度,3.1叶时21度,以后20度。插秧前3---5天昼夜揭布练苗,晚上低于4度在盖布防止冻害。苗床湿度“宁干勿湿”,苗出齐后,一般不会缺水。床土表面有0.5厘米后的干活土层,下面的床土松软潮湿时为正常现象。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如果早晨叶尖吐水少,中午打蔫,拔出秧苗都是白根,根周围没有湿土,才是真正缺水了,这样就要趁早上浇一次透水;反之,苗打蔫就是发生立枯病了,要了解病情,看看是真菌性还是生理性的,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八、及时插秧 在插秧前1---2天喷防虫剂和防冻剂。当气温稳定在13度连续3天开始插秧。第二积温带可在5月12日开始插秧。第三积温带可在5月15日开始插秧(在保证不受冻害的情况下尽量早插,争取有效积温,促进早熟,夺取高产。)插秧时水层需覆盖田面不能少于50—80%。并且从下池往上池插,插一半时把上池多余的水排入已插池子,这样一是节水,二是预防冻害,三是返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