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教学《细品乡愁》教学设计

细品乡愁教学设计

——《桂花雨》《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多视角表达,在交流中提升语文学习的概括、整合、表达能力。

2.关注散文的个性化表达。

3.体会乡愁的美、悲、苦,感受主人公的家国之思。

【选文情况】

组文《桂花雨》选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

组文《月是故乡明》《梅花魂》选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故乡”的意象可以说是生命的起源和归宿。离开故乡的人大都会产生漂泊无依和深切怀念的情绪。从古至今,这种情绪催生了浩如烟海的乡愁之作。因此,“乡愁”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从这一宏大主题中选取一个“品”的角度切入,选取《桂花雨》《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三篇文章。这组文章是游子思念故乡故国的典型作品。三位主人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乡愁有不同的表达与领悟,但无论具体表现有何差异,乡愁之味却是相同的,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乡愁的美、悲、苦来体会情感。

《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两篇文章选自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意在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它与本单元主题

和语文要素相贴合,所以我对三篇文本进行组合。五年级学生已经通过教材中“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语文要素的学习,掌握了一些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本组文章中,学生还可以借助“阅读链接”“创作背景”“主要信息整合”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发现异同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说说理由。师:家乡的山川风物、一草一木都能激发我们对它的热爱,这就是乡情。乡情人人都有,可在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乡情又化为一种更为浓烈的情感——乡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名家作品,细品他们那沉甸甸的乡愁。板书议题。

《桂花雨》这篇文章我们都很熟悉,谁来帮助大家回忆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预设:作家琦君通过回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表达了她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师:你既说出了内容,也说出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在琦君心中,故乡是童年记忆中那缓缓飘落的桂花雨。通过课前的初步阅读,在《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两篇文章中,故乡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

在琦君的心中,故乡就是童年记忆中那缓缓飘落的桂花雨。学生仿说,课件出示表格。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哪些共同之处?学生反馈教师总结:

三篇文章都是借助一种事物来表达情感,并且表达的都是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面对这样一组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组文章很典型,都是通过一个个事物,表达家国之思。所以课堂上有目的、系统地交给学生概括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很有必要。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发现异同,对于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很有帮助。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同是写思念,三篇文章又有不同,谁发现了?

学生答案预设:

①人物不同(《桂花雨》和《月是故乡明》是写自己的思念,《梅花魂》则是写外祖父的思念)

②借助事物不同

③思念的对象不同,《桂花雨》和《月是故乡明》写思念家乡,《梅花魂》更多的是思念祖国……

师过渡:三篇文章有相同,有不同,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都传递着乡愁。乡愁是有味道的,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到。

二、细读文本,品味乡愁之美

我们一起来品品这段话: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学生谈体会,感受到桂花给琦君童年带来的快乐。(从这段话中感受景物美、童趣美、回忆美)

师:此处的乐景与作者的乡愁是否矛盾?

学生谈理解,教师总结。对琦君而言,桂花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和美好,正因如此她对家乡的桂花念念不忘。因乐而思,因思生愁。

桂花是一条写作的线索,作者围绕桂花写了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从场景切换到文章结尾,都紧紧围绕桂花进行。长文章的阅读,抓线索是一个好方法。后两篇文章也有围绕课题中事物体现乡愁之美的部分,请找出来,细细品读体会。

《月是故乡明》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清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

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梅花魂》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

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体会梅花的品格之美、中华

民族的不屈之美)

设计意图:学习这样一组怀乡散文,要牢牢把握住借助的事物这一写作线索,抓住文中最能表现家乡或祖国之美的句子,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思乡心切、游子盼归的浓浓乡愁。

三、细读文本,品味乡愁之悲

同学们,乡愁是美的。故乡那缓缓飘落、香飘十里的桂花是美,那高挂夜空、晶莹澄澈的月亮是美,那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梅花是美。可是记忆中最熟悉的美如今却变得遥不可及,你若是主人公,会是怎样的心情?(悲伤、难过)再次读文本,找出最能体现乡愁之悲的句子。

师生继续交流。

《桂花雨》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

落的阵阵桂花雨。”

《月是故乡明》

“我现在年事已高……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

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啊!”

《梅花魂》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

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

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设计意图:阅读的核心是比较与整合,所以在此环节中采用纵向串联,让学生感受多文本阅读中的多视角表达,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让学生感受到多视角表达能让作者笔下的事物更丰富,情感更动人。

四、结合背景,品味乡愁之苦

同学们,读文学作品时如果能结合创作的时间背景,就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师补充三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对于这些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想起儿时的快乐时光,想起坚强不屈的中国风骨,乡愁是美的;然而想到离家千里,最熟悉的美只能留存记忆时,乡愁是悲的;想起日日思乡却再难踏上归乡之路,乡愁更是一种时刻萦绕心头的苦。现在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写一写你体会到的主人公的乡愁之苦。

学习单

设计意图:利用学习单,让学生感受到对于这些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故乡或祖国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放置心间的回忆。可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突然接触到的熟悉的人或物,都会唤起心中的那份乡愁。这样一来,故乡物、故乡事、故乡人、乡愁苦也就自然流淌于笔尖。

难忍思乡苦,难断故园情,思乡情结就这样在这寻常物、普通事中一点一点弥漫开来,生读: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

落的阵阵桂花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啊!”

五、拓展阅读,感受乡愁

从古至今,传递乡愁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台湾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乡愁》是融和了乡愁美、悲、苦的巅峰之作,他也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一起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

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一花一木皆温存,一枝一叶总关情。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之旅,走进林清玄的怀乡散文《月光下的喇叭手》,读读他笔下的故乡物、故乡事、故乡人、故乡景,细品他的乡愁。

我们都有些醉了,老人一路上吹着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点至静的台北,偶尔有一辆急驶的汽车呼呼驰过,老人吹奏的骊歌变得特别悠长凄楚,喇叭哇哇的长音在空中流荡,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声音在这时是多么无力,很快地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的吧!我想着。

【作业设计】继续阅读之旅,走进林清玄的怀乡散文《月光下的喇叭手》,读读他笔下的故乡物、故乡事、故乡人、故乡景,细品他的乡愁。

【板书设计】

细品乡愁

乐、趣、品格

遥不可及难踏归途

—9—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乡愁》 课型:讲读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有关常识并不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计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在这节课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理论依据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而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所以传统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听读与诵读,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 教学过程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 愁》 第一篇: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 宋凯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4) 目前的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草率肤浅、华而不实的问题,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浅尝辄止,缺少应有的深度。在第二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叶映峰老师执教的《乡愁》一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当代诗歌教学的范例。在这节课上,叶老师运用知人论世、比较意象、还原矛盾、抓住意脉等方法深入研读文本,将同样的《乡愁》,教出了别样的精彩。 一、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情感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就是说,品评一首诗歌,应该从整体着眼,应该联系作家的整个思想和创作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常说的知人论世。 课始,叶老师首先运用PPT展示了诗人余光中的个人经历:“192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49年赴台,1958年横渡太平洋赴美进修,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分别进行了探究。比如,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婚后不久,从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与爱人分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分开了;再后来,一弯“海峡”将诗人与祖国大陆隔开。在探究过程中,叶老师指出,每一个意象都并非诗人凭空臆造,而是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叶老师还讲述了一段往事:她曾经当着诗人余光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三、学情分析 优势: 1.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2.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大体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3.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劣势: 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合作交流策略 2.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3.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走近乡愁(播放轻音乐加视频走近余光中)有人说乡愁是一首动听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音乐,走近那永不老去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朗读吟诵—倾听乡愁(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 1、首先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点击超链接乡愁) 余光中64岁得以还乡,去时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经满头白发。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的配音朗读,感受作者那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乡愁余光中

乡愁的教学设计模板3篇

乡愁的教学设计模板3篇 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1 学问储藏点: 1、品尝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挨次和感情线索。 力量培育点: 1、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力量。 2、反复诵读,使学生把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观赏诗歌的力量。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加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喜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致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预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视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答复)对,这首诗是闻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日我们再一起来学习闻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读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争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扬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尝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受里,乡愁始终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许多诗人却把它寄予在详细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予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答复,教师适当点拨。)(五)延长拓展,深化积存。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确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存。) 2、在〈〈乡愁〉〉一诗中,把乡愁比方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教师启发,鼓舞学生大胆尝试,并准时赐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多文本阅读教学《细品乡愁》教学设计

细品乡愁教学设计 ——《桂花雨》《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多视角表达,在交流中提升语文学习的概括、整合、表达能力。 2.关注散文的个性化表达。 3.体会乡愁的美、悲、苦,感受主人公的家国之思。 【选文情况】 组文《桂花雨》选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 组文《月是故乡明》《梅花魂》选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故乡”的意象可以说是生命的起源和归宿。离开故乡的人大都会产生漂泊无依和深切怀念的情绪。从古至今,这种情绪催生了浩如烟海的乡愁之作。因此,“乡愁”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从这一宏大主题中选取一个“品”的角度切入,选取《桂花雨》《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三篇文章。这组文章是游子思念故乡故国的典型作品。三位主人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乡愁有不同的表达与领悟,但无论具体表现有何差异,乡愁之味却是相同的,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乡愁的美、悲、苦来体会情感。 《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两篇文章选自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意在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它与本单元主题

和语文要素相贴合,所以我对三篇文本进行组合。五年级学生已经通过教材中“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语文要素的学习,掌握了一些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本组文章中,学生还可以借助“阅读链接”“创作背景”“主要信息整合”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发现异同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说说理由。师:家乡的山川风物、一草一木都能激发我们对它的热爱,这就是乡情。乡情人人都有,可在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乡情又化为一种更为浓烈的情感——乡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名家作品,细品他们那沉甸甸的乡愁。板书议题。 《桂花雨》这篇文章我们都很熟悉,谁来帮助大家回忆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预设:作家琦君通过回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表达了她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师:你既说出了内容,也说出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在琦君心中,故乡是童年记忆中那缓缓飘落的桂花雨。通过课前的初步阅读,在《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两篇文章中,故乡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 在琦君的心中,故乡就是童年记忆中那缓缓飘落的桂花雨。学生仿说,课件出示表格。

初中语文_第一单元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了解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现居台湾。是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他的诗作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意味深长,韵律美节奏感强。他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散文富于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天国的夜市》《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等。 2、背景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 3、根据下面方法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以及语气。 (1)语速要放缓慢一点; (2)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3)感情基调忧郁、深沉。 [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二)自学检测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2、这些物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1、把握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前分别用了那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 他们共同突出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2、这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体会语言 ♦“海峡”本应“深深”,诗人为什么用“浅浅”一词形容? 三、当堂训练 1、展示背诵情况。 2、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四、自我反思 我的收获: 链接资料 乡愁 席莫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学情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 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 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品“乡愁”》案例(教案+教学实录+选文)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品“乡愁” 适用年级:五年级上册 议题:借物抒情表乡愁 文本分析: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是游子思乡怀乡的作品。我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从“思乡”这一主题中选择了“借物抒情表乡愁”这一议题组织文本材料进行群文教学。三篇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点:由某种事物引发乡愁。选择余光中的《乡愁》是作为文本内容和主题的升华。让学生感受家乡美,进而热爱家乡、眷念家乡的同时掌握借物抒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阅读组文。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因人而异,但是思乡 的情是一样的。 3、通过阅读,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因人而异,但是思乡的 情是一样的。 2、在阅读、交流、展示等活动中锻炼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为了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达到教学目标。首先运用歌曲揭示课题,把生带入思乡的情境。其次,交给阅读方法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接着,师生交流三篇散文阅读感受,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领会议题——借物抒情表乡愁。最后,小组合作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作为文本内容和主题的升华,突破重难点:无论是诗还是文,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因人而异,但是思乡的情是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揭示课题,情境导入 二、阅读材料(三篇散文),交流分享。 1、出示阅读任务,教给阅读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自主阅读记录卡”。 2、交流分享阅读感受。 3、梳理比较,归纳提升(纵览三篇文章,找寻他们的共通之处。) 三、阅读材料四 合作学习,完成“小组汇报提纲”。 1、参照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小组分享阅读成果。 3、配乐诵读《乡愁》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 2、好书推荐。 教学实录: 板块一:激起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大多摇头)不知道。 师:你觉得演唱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思乡。 师:你从哪儿听出来的? 生:我从“故乡的云”这句歌词中知道的。 生:我从“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中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会听!是啊,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将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文,品品“乡愁”。(板书课题,孩子跟写)

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2.掌握本诗的诗歌特点:结构美、音律美。 3.品味诗歌的感情,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以及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诗歌意象的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2)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

穿的故乡。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恒主题,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体现着思乡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去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乡愁》。 二、介绍作家,了解背景 余光中,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以诗与散文驰名文坛,游子思乡之情是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隔水观音》及散文集《逍遥游》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教师作示范朗读。 4.集体诵读。 示例如下: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乡愁》的写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的主旨。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学习感知与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语言元素,如音韵、节奏、形式等。 4.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分析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方法 2.分析法 3.感性理解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10分钟)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乡愁》这首诗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情感 氛围,并启发学生对“乡愁”这一主题的相关思考。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你们在远离家乡时,是否感到乡愁? 2)你们如何看待“乡愁”这一情感? 3)你们是否有与“乡愁”相关的亲身经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与教师进行交流。 教师要求学生逐句朗读诗歌,重点理解诗歌的概括性语言,了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诗中“深山何处钟声断”暗示了什么? 2)诗中“乡愁不是沉默的羔羊,有喜有哀有雨有晴”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3)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乡愁”时,用了一些具有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生动描述,请列举出来。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整体氛围,深入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乡愁的认识,分析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表现乡愁的不同之处。并以《生查子》这首经典古今诗歌进行对比。教师可从“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和特色。 并让学生就本课所学的知识,作出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或诗歌。通过这一 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并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特色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同时也 对乡愁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阅读理解和分析对比的环节,学生有了较好的互动,带动了课程的主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创意写作环节,学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能够更加突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此外,对于学生在思考和作文过程中 所遇到的困难,应当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1972年,诗人余光中于厦门的旧居内,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这潇潇的冷雨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打在了诗人的心头,二十一岁离开大陆,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而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诗人此时的思乡之情蓬勃而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让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 (师播放《乡愁》的朗读)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师板书课题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2、一生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屏显) 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屏显)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 (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让我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一三小节)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南京到重庆,到厦门,到香港,但是从未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 设计共3篇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 【总述】 这节课教育目标:通过分析陈村物欲哲学和“乡愁”,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生活的局限性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视频(1分钟) 播放陈村物欲哲学感人的视频,引起学生共鸣,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找寻幸福的不同方向。 2、提问(4分钟) 提问:你们对乡愁是什么样的感觉?它给你们带来什么体验? 二、正片:(25分钟)

1、引言(5分钟) 陈述乡愁和物欲哲学的关系:都是人对自己文化和价值感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2、图文并茂(15分钟) PPT放映,介绍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图片和文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促进理解和交流。 3、阅读(5分钟) 给学生分发一篇文章《寻找乡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归纳提取对乡愁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 三、深度思考:(20分钟) 1、角色扮演(10分钟) 把学生分成两组,演绎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在国内生活的农民工的对话和冲突,考察跨文化交流的困境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2、思考题(10分钟)

提出几个思考题,比如:什么是“乡愁”?它如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它对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 四、总结:(5分钟) 1、小结(2分钟)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今天的课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展示(3分钟)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进行讨论。 【延伸阅读】 1、《物欲、人生和世界的之路》 2、《乡愁与失落》 3、《重新建立乡愁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复杂性和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陈村物欲哲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 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 计1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

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 2. 阅读与分析 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 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 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 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这种运用于课堂的方法和思路,能够让学生在有效的沉浸和体验中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 计2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意义;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记忆和感情,使学生能够回忆,思考家乡、故乡的形象及所传达的情感,感悟生命及成长的意义; 3.感悟文学艺术及语言的魅力,体验文学阅读过程的快乐和乐趣,感受文学作品与自己的经历的共鸣及价值;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全诗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教学上的要点有很多。 一、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乡愁》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诵,能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情入景的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语言特点及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情感目标:学习诗人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位揣摩语言; (3)体味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情感的体验和美感的熏陶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预习,认识生字词,能独立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学生评价资料 教学资源:ppt课件、音频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 应用分析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文学常识介绍 新课学习之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写作特色 课文总结作业延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a.通过回忆思乡导课 b.《乡愁》歌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余光中(1928~ ) ,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家、学者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去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 三、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1、播放余光中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从而让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乡愁(语文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语文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共3篇 乡愁(语文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和目标 教学背景 《乡愁》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主题。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乡,有着自己的感情、记忆、情感。因此,本节课将通过“乡愁”这一生活主题,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探究其内涵,理解其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2.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明确“乡愁”的情感内涵。 3.从单词、句子、段落等的角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文理解能力。 4.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临其境体验,构建起对“乡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相关的单词和句型。 3.阅读一些与“乡愁”相关的文本,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通过阅读窥见作者的心灵之窗。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乡愁”这个主题的理解和认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 2.针对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有系统的训练和引导。 3.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感悟,理解作者丰富的心灵内涵。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情感化教学法

2.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法 3.金字塔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Step 1. 课前导学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乡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联想到与乡愁相关的词汇、情感和记忆。 Step 2. 引入乡愁主题 让学生听一首名为《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歌曲。该歌曲描绘了主人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等情感。通过分词、语感模仿等方式慢慢引入到乡愁主题。 Step 3. 设计小组活动 以“乡愁,心中的眼泪”为主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集体研读。每个小组选择一篇乡愁相关的文章,展开多角度的探讨。重点关注文章的背景、情感、文体等方面。 Step 4. 文字阅读与理解 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朗读等方式,感受文本中的意境。特别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模板(通用7篇) 《乡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 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忧郁深沉) 三、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 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

⑴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⑵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 ⑶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 六、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乡愁》教学设计2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 ——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 ——柔和,让人安静 (2)是啊。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 “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我

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 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 生:家书。(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 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齐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 ——珍贵 (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 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 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 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

《乡愁》教学设计四篇

《乡愁》教学设计四篇 《乡愁》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海峡将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人民的心声。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