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导游词讲解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

老龙头景区

“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奔驰腾跃在华夏大地。它从遥远的西部戈壁一路飞腾而来,穿越河川大漠,骄傲地把头在此伸进滔滔渤海之中,形成龙头入海之势,搅海翻浪,戏水浴日,这便是您将要游览的明代长城东部起点、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唯一入海处——老龙头。

毛主席曾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在山海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不游龙头更遗憾!今天,我衷心地祝愿各位的龙头之旅是“既当好汉,又补遗憾”的完美之旅!

<登城坡道>

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的临海高地,依山襟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气势之大,海岳天开,被喻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我国最具权威的长城学界泰斗——罗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来赞美、评价山海关长城,其中老龙头长城功不可没。这里的入海长城、滨海长城与天下第一关段的平原长城以及角山一带的山地长城、三道关的山谷长城、九门口的河道长城,一起组成了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

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由大将军徐达在此修建的山海关前卫哨城。明代中、后期,明代防务的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路转向海路。老龙头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数位重臣名将的督师经略和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

老龙头历经明清两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终明一代,它是严密的海陆军事要塞,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则是观海览胜的佳绝处,自1840年以后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龙头重又担负起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建筑,使老龙头具有万里长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军事功能。

现在对外开放的老龙头景区占地面积600亩,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这里有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第一座观海楼阁以及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长城沿线海防兵营。

沿着脚下的马道缓步登城,一幅绚丽的长城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逐一欣赏,慢慢品味。

<澄海楼>

各位来宾请看,这是历代长城上唯一的一座临海楼阁,也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澄海楼。楼为九脊歇山顶,两滴水层楼,雕梁画栋,重檐翼舒,它耸峙于高昂的龙头之上,犹如点睛之作,衔领长城,面海背山,历来是瞻海观潮看日出的好地方,这里集自然、人文之精粹的雄伟气势,远胜于一般的湖山胜境。登上澄海楼,在回廊四望,处处美景。迎面,碧海波澄,海鸥翩翩,云帆点点。回顾,长城起伏,直走角山,倒挂云端。东望,海上姜坟,雁阵环绕,依依不去。西眺,潮涌港阔,鸽群回旋,万国梯航,好似置身人间仙境,顿感心旷神怡。清康熙九年,山海关管关通判陈天植曾盛赞澄海楼“面临巨壑,背负大山,高枕长城之上,波澄万里,峰叠千重”,就连彭蠡、洞庭、会嵇、山阴等诸胜都不足以与其相媲美!

据地方史志记载,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筑的。此亭虽小,名气很大。每值海风呼啸,亭内游人丝毫不觉,此景被称为“海亭风静”,名列古“榆关八景”之一。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将观海亭改建为二层的楼阁式建筑——澄海楼。

<澄海楼匾、楹联>

明清时期,澄海楼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登临的佳所,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楼观海。其中,清高宗乾隆就5次登临,楼内现存的匾额楹联、诗词联句均出自他们之手。

一楼悬挂的“澄海楼”匾、楹联“日耀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及横额“元气混茫”,均为清高宗御笔所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澄海楼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匾额中“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海不扬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典故,象征圣人治国,天下太平。

楹联为集句联,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中的一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上联“日曜月华从太始”:是说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强大。下联“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长天大海的形体、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暗喻清朝政治清明。

横额中“元气混茫”的“元气”是指传说中天地未分时的混一之气,“元气混茫”:意思是说汪洋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时那样迷迷蒙蒙,同时也记录下乾隆皇帝第一次登澄海楼时看到的景色。

二楼悬挂的匾额“雄襟万里”,为明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两次临危受命督师蓟辽的孙承宗所题。“雄襟万里”不仅赞美了老龙头的雄伟风光,也抒发了他献身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现在山海关城内的“节制四镇坊”即为表彰他的功绩所建。

<澄海楼楼内>

澄海楼高居长城之上,临峙万里海崖,其气势绝非一般长城楼阁所比。清代自康熙至道光的五位皇帝常在秋冬之季,到关外祭祖。出关、入关经过山海关共12次,登澄海楼也是12次。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观看大海,赏景吟诗,二是来求个吉利。龙,是传统的皇帝的象征。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

皇帝每次来这里,都和侍从诸大臣观海、饮宴、赋诗。在二楼的条案上,经常摆着文房四宝。这澄海楼建筑奇巧,即使是刮风的天气,外面波涛汹涌,四面扬沙,楼内门窗敞开着,风也吹不到楼里。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这“海亭风静”的特点,可以和山东蓬菜阁的“避风亭”相媲美。

据不完全统计,清朝皇帝以《澄海楼》为题的诗有51首,形式多样。其中有七篇禁体诗联句,是乾隆八年皇帝首倡的。他登澄海楼,与诸大臣约定写禁体诗联句,以咏海为主要内容,禁用“水”字或带三点水偏旁的字,违者罚酒三杯。还规定写52句的排律,严格使用平仄,除开头两句以外,各联一律使用对仗。后来,嘉庆、道光纷纷效仿,在澄海楼咏禁体诗联句,被传为佳话。由于皇帝们频频登临,澄海楼名声大噪。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争着来老龙头观光,即景抒怀,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盛极一时。

<楼壁诗碑>

老龙头地势险峻,天容海色,澄海楼更是居高临下,吞波吐浪。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即兴赋诗。

1987年,复建澄海楼时,在楼两侧墙壁上镶嵌了8块卧碑。其中有4首清帝诗,分别是康熙八年九月,康熙皇帝写的《澄海楼》,雍正在康熙38年写的《澄海楼》诗,乾隆19年(1754年)的《再题澄海楼壁》,以及道光皇帝的七言绝句《澄海楼》。还有四首诗均写于明朝,作者分别是万历年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时显、崇祯年间兵部分司主事朱国梓、文人蔡可贤(一说朝鲜使臣)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我来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澄海楼

作者:爱新觉罗·玄烨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康熙,8岁嗣位,在位61年,治国颇具才干,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重大贡献。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那时康熙皇帝刚18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与气魄。此诗写得很有气势,高高的澄海楼俯镇汪洋大海,放眼远望云雾茫茫。大海容纳江河无数,海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波涛滚滚显得天地更大,天空明亮借的是日月之光。面对着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发问,神仙住地在哪里?我是不会学汉武帝那样寻找神仙的方法,因为这里就是仙境。登澄海楼

作者:爱新觉罗?胤禛

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净云霞。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浪花。

贝阙鳌峰如可接,鹏津鲛室岂终遐。

诡词未许张融赋,到此方知语不夸。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1722-1735年在位。此诗写于康熙38年,当时他22岁是雍亲王,是代表父亲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所作。这首诗着意写风和日丽突变,风起浪涌展现的涛天景象。可想而知,大海在雍正帝的眼里是多么神奇壮观。

再题澄海楼壁

作者:爱新觉罗·弘历

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

无今又无古,不减又不盈。

腊雪难为白,秋旻差共青。

百川归茹纳,习坎惟心亨。

却笑祖龙痴,鞭石求蓬瀛。

谁能忘天倪,与汝共濯清。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1735—1795年在位,继承康熙、雍正盛世基业,文治武功,堪称极盛。此诗写于乾隆八年(1743)十月,皇帝自盛京谒祭祖陵归来,入渝关,登澄海楼望海,雪霁千峰,波明万顷,天容海色,蔚为壮观,咏此诗。

登望海楼

作者:爱新觉罗?旻宁

凌虚楼阁重登临,渤澥何人测浅深。

渺矣三山不可望,只余空阔海烟沉。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1821-1850年在位。在位期间,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在嘉庆23年随父亲登过澄海楼,自己当皇帝以后,在道光9年也来过一次。登楼观海两次,却留下《澄海楼》绝句30首,虽然有些诗是在皇宫里写的,但足见澄海楼在他脑海里印象之深。这首诗是道光《澄海楼》组诗的第28首。从这诗中可以察觉道光皇帝对前途的“茫茫”感和强打精神的心态。

登澄海楼

作者:明蔡可贤

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

汉使不来槎自转,秦皇已去石还惊。

桑田反复千年事,云水苍茫万里情。

此日流觞须尽兴,当时采药竟何成。

蔡可贤,明代人。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站在宁海城城头上望着海中潮水奔涌,白浪随着海风不断地击打着入海石城,感悟到这种景象不知存在多少年了。想当年汉武帝派人去海上求仙药已是一去不复返,秦始皇也早已撒手人寰,尽管被他鞭打过的石头至今还在发抖。但桑田变换,地久天长,人想要永生是不可能的,抓住当前良辰美景尽兴一番,要比秦皇汉武的求仙采药之举高明多了。这也就从侧面肯定了老龙头澄海楼作为游览胜地的价值。

观海亭

作者:明戚继光

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

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

但从汉使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

故里苍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

作者戚继光镇守蓟镇多年,筑入海石城,建立了丰功伟绩,可是朝廷里有些官员却排挤他,使他不得重用。他在观海亭隔着大海眺望家乡——山东蓬莱。赋诗言志,报国不求封赏,表达了爱国志士的广阔胸襟。

澄海楼

作者:明张时显

沧溟极目水连云,秋色遥看已半分。

潮拥高城浮蜃气,剑横绝塞闪龙文。

晚风落日秦王岛,夜月飞涛姜女坟。

万里灵槎无计借,乘闲且自狎鸥群。

张时显,是明代江西南城人,曾任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编撰过《山海关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扩建孟姜女庙,今天姜女庙的规模就是那时奠定的。这首老龙头观景诗,展示了老龙头秋天的独特风光。好一份闲情,好一派秋色,老龙头之美尽在其中。

澄海楼

作者:明朱国梓

戍楼尽处接危楼,一槛凌空万象收。

云水迷离潮汐古,沧桑泡幻见闻愁。

平时游览多忘返,今日相逢怕遇秋。

破浪乘风乏舟楫,安能歌啸不持瓯。

朱国梓,明代前屯卫(今辽宁兴城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任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十六年任永平道。诗人在战争风云密布,多事之秋登临澄海楼,感觉与以往大不一样。尽管澄海楼依然高高耸立在海边,眼前景色依旧,但给人的感觉却多了“迷离”与“愁、怕”。诗作反映了作者惆怅彷徨的心情,也从侧面反映了老龙头作为游览胜地的兴衰与时局的密切关系。

<御碑亭>

清代原建有一座“御诗亭”,亭内镶卧碑,镌刻了清代诸帝的部分《澄海楼》诗。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全部被外国兵砸毁,连澄海楼也被毁于一旦。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御碑亭为重檐四角亭,原是清代乾隆十九年山海关知县钟和梅所建。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回盛京祭祖,往返经山海关每次必到老龙头,登澄海楼赋诗,御碑所刻的乾隆题诗是乾隆八年到十九年所题的三首长诗。

<“一勺之多”碑>

“一勺之多”碑是明天启五年(1625年)山石道刘永基题写,天启六年(1626

年)海运同知王应豫勒石立。

“一勺之多”出自《中庸》之《博学》,“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意为:现在看到的水,它开始只有一小勺那么多,等到它聚积成深广难测的大水,鼋、鼍、蛟、鳖生活在里面,各种物产资财繁殖在里面。

<英军大炮>

这门大炮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后,英国军队放置在老龙头长城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军匆忙撤走,这门大炮遗留在这里,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见证,教育中国人民时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清代诗人刘文临曾写了一首《哀澄海楼》,通过对“澄海楼”的凭吊,对老龙头凄凉景象的描写和对澄海楼昔日辉煌的追叙,控诉了八国联军践踏老龙头的强盗行为,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1954年4月21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曾来到老龙头遗址上,站在这门大炮前,讲述旧中国任人宰割的惨痛历史,教育大家要为新中国而奋斗。

<南海口关>

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年,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15000余人,修永平、界岭等32关。在老龙头上修筑了明长城东部第一关——南海口关,位居山海关长城十大名关之首。此关内外不通大道,为利于防守,关口较小。明天启二年(1622年)为防女真西进,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南海口设龙武营。明末,出于战略防守的需要,用土将城门堵塞。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龙武营的基础上增设南海口营,隶属天津水师镇。南海口分防汛守,有老龙头、南海口、秦皇岛、白塔岭等4处。从老龙头起,向西30公里到北戴河金山嘴,均设土墩台,派员驻守。

此后,历经300多年海风扬沙成丘,沿城堆积的沙土有几丈高,人们找不到南海口关了。有的历史学家曾按图索骥误认为老龙头东北面的“铁门关”是南海口关。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楼,清除滨海长城积沙时,才使南海口关重见天日。

<“天开海岳”碑>

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上竖有多通石碑,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了这块“天开海岳”碑。

“天开海岳”四个字把山海关的地理形势作了高度概括。此碑妙在“开”字一用。“开”可作“开创”解,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的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开”也可作“开拓”解,意为老龙头的海山美景在天地豁然展开。也有说将“开”字引申为“造”,意为:大自然之伟力造就了大海紧依大山的雄险地形,实在令人惊叹!

这块碑很古老,虽无落款,但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它“薛礼碑”。据史书记戴:唐太宗多次筹措东征高丽,因征途遥远,“馈运不济”,故在出兵之前,先运粮于临渝关和营州(今朝阳)。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师亲自东征,从洛阳到渝关。在辽东督战不力,回营州,听说太子李治来迎,唐太宗就飞骑入渝关,与太子相见于临渝宫。唐太宗多次整兵东征,均末获胜,直到薛仁贵(即薛礼)东征,才取得胜利。山海关关于唐太宗东征的传说很多,其中以薛礼东征,在此立“天开海岳”碑的故事,传诵古今。

1984年9月,经专家鉴定为唐碑。碑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碑身无碑帽,碑顶为弧形,字体为正楷粗犷、浑重,背面无文字等。碑文是赞美景色的,这就足以证明老龙头作为游览名胜是从唐时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关于这块碑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1900年英国侵略军占领了老龙头以后,

见“天开海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于是用几十人挖碑座,用几匹马拉碑身,折腾了一天,才把它拽倒。可从这以后,神异的事情出现了。每天晚上,夜空里伸下一只大手把英国哨兵一把抓走,无影无踪。如此几夜,英国营盘里人心惶惶,最后不得不按东方的礼节烧香磕头,恭恭敬敬地把“天开海岳”碑重新树立起来。后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军撤走前,又把这块碑拽倒在海滩上。直到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这里,发现倒地的石碑,马上派人把他树立起来。他说,我树立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块“天开海岳”碑,而是中华民族不让外敌欺辱的堂堂尊严。至今这“天开海岳”碑历尽人间沧桑,巍然不动,成为老龙头历史的见证。

<靖卤台>

这是明万里长城唯一建在海中的敌台。又称“靖卤一号敌台”。敌台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可住兵、屯武器、观察敌情和防御。

“靖卤台”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始建,初为实心敌台。隆庆初年(1567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奉旨北调坐镇蓟镇长城,并自居庸关至山海关的1200华里的蓟镇长城上修筑敌台1017座。隆庆四年(1570年)把这座实心敌台改建为空心敌台。因这是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座敌台,称为“敌台之始”,戚继光亲自命名为“靖虏台”,后改为“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敌虏”的“虏”。顾名思义:一是指海水平静,二是指平定敌虏。一名双关,各有意义。

<入海石城>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万里长城的龙头——入海石城上了。这是明万历七年(1579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增筑的。据《山海关志》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正月,蒙古侵犯,关门戒严。“时海冰坚且阔,兵部分司主事商诰先期督凿,复冻如初。至是,敌果趋海口潜渡,忽冰解,惊退。又攻旱门关,甚急,诰督军力却之。”这种现象说明了海防的重要性,也是增筑入海长城的主要缘由。

入海石城的建筑结构独特,它巧妙地利用了山海关古陆中的老龙岗脉岩为基,以石块夹砌其间,找平后,上面叠筑起九层的花岗岩巨石。这种将自然山岩与人工砌体合二而一的作法,不仅省工、省料、省力,而且基础坚固。特别是把长城直插进海,截断了敌人从陆地或浅海绕过长城进犯的通道,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这里陈列的巨型条石,就是当年入海石城所用的基础石。每块条石边角整齐,最长的2.6米,最重的达3吨。为了使入海石城经得住海浪的冲击,在条石的四面凿有马蹄形凹糟,相邻两块石槽连接形成“燕尾槽”。槽内再浇铸白矾、松香、铁末制成的凝固剂,待溶液凝固后整片基石就牢牢的粘连在一起了。这种榫卯的建筑结构,是隋代就已经研创出来的水下建筑工艺——银锭铁榫法。正是这种集天工于本体的精湛、高超的建筑工艺,使入海石城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中海上长城的精品、长城建筑的绝品。令世人惊叹不已!

现在就请您站在入海石城的最前端,领略一下长城与大海握手的奇观吧!

<宁海城>

宁海城是万里长城军事防御建筑中唯一的一座海堡城。它自身就是一座防御功能齐全的军事建筑群。在宁海城中,既有军事指挥机构——守备署,又有驻扎军队的龙武菅,还有作为下级指挥官的把总署官邸,并附有依托神灵护佑的龙王庙,关帝庙等建筑。最早的宁海城范围较小,城墙为夯土结构,用来驻扎守关军队,屯聚粮草军械。后来,弘治十一年副都御使洪钟、万历初年蓟镇总兵戚继光都加以重修,壁垒森严。天启年间,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在这里首建龙武营,操练水兵。管理潮河港的户部分司主事也驻在这个城中。

明崇祯六年(1633年),巡抚杨嗣昌扩建老龙头南海口关城,定名“宁海城”。

即为现在宁海城的雏形。占地87亩,城高8米,厚4米,周长900米,平面形状为矩尺形,北面、西面各设一门,门上建有箭楼,东墙外侧与长城相连,并有二段向外突出的半弧形,设有马面,建有铺房,与靖虏一号敌台、王受二号敌台成犄角之势,凸显了滨海长城的防御作用。

但令人可惜的是,这些建于明代的军事建筑群,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的炮火中遭到毁坏,并由英军强行霸占,修建了驻扎军队的兵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撤走。全国解放后,—直由驻关部队驻防。

为恢复宁海城军事防御建筑原貌,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历史景观。1992年,秦皇岛市委做出复原其原貌的决定,在山海关区委、区政府的主持下,于3月正式动工,6月初竣工,建筑总面积323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龙武营军官房、士兵房、伙房、碾房、粮仓、牢房、马厩、戚继光兵阵陈列室以及守备署、把总署、显功祠、龙王庙等。

<龙武营>

龙武营是明代驻防老龙头的水师营。

明代后期,后金政权向西方步步进逼,朱明王朝在辽东的战事节节失利,丢城失地。战略要地山海关已成明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国家将全部精神尽注山海。”老龙头的陆海防御尤为重要,朝廷海运辽东的军需物资全部由山海关老龙头马头港及附近港口转运,鉴于这种情况,明王朝于天启二年(1622)钦命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在老龙头设龙武营,训练水军三个营,编制900人,巡逻觉华岛(今兴城市菊花岛)以西至滦河口以东的海面,防范与打击敌船活动。更有捍卫军需转输港,并兼护航的使命。到明崇祯六年,巡抚杨嗣昌再设龙武营。

龙武营分前、后两院和生活区,是一组反映明代军营风貌的群体建筑,为仿明代小式硬山砖木结构的建筑。

<士兵房>

前院有正房18间,西9间为士兵住房,士兵房采用北方的建筑特点,砌对面大通炕。当年的龙武营士兵每人一个腰牌,上面写有所属部队的编号、年龄、住址、相貌特征等等。做为士兵进出营地的通行证,兼作供给军粮之用。

<军官宅院>

东9间为军官宅院。进深二间,每三间一处,分为百总带家眷住房、下级军官单身住房和健身房、练功房等。

<戚继光兵阵陈列室>

后院正房18间,分别是戚继光兵阵陈列室和丁口宅。

在戚继光兵阵陈列室门前的这副楹联可谓是对戚继光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肝胆存天地戚家军兴驱倭海曲,浩气贯古今纪效书传练兵蓟门。

这副对联讲的是戚继光及其他率领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一带围剿倭匪的功绩与日月同辉、大地同在;在蓟镇戍守边关中,效力整肃,治军有方,不但使北部边关太平无事,而且将其主要的军事思想和治军方略辑录在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存,使之永垂不朽。

戚继光是我国古代十大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戎马一生中,积多年的实战经验,在任蓟镇总兵期间,创造了一套独到的营阵。室内陈列的戚继光四种兵阵就是按其所著《练兵实纪》中车、骑、步、辎营阵缩小复制的。

<丁口宅>

丁口宅,东西厢房各三间。“丁口”,顾名思义,“丁”即是兵,“口”就是家眷。现在恢复两个丁口之家,反映的是当年戍边兵丁的生活实况。明代的兵制打破了历代兵制的成规,在戍边的兵丁中,征调部分带家眷的服役,并采取终身为兵的世

袭制度,并兼有屯田的使命,生活自给自足。

院内陈列的是入海石城的基石。是1987年春重新修复老龙头长城时,打捞出来的入海石城基础石原物。因在海中多年浸泡,石上满布贝壳。

两侧陈列的大铁锚,是复制的明代防守老龙头要塞的龙武营水师战船所用。

<生活区>

生活区在龙武营的后部,是明代海军军营生活的一个缩影。

水井、粮仓、伙房均是当年驻守在老龙头龙武营官兵生活的必须。打典是集合官兵,用饭的信号。马厩是当年龙武营、守备署饲养战马的地方。而牢房主要是用作囚禁违犯军纪或不法行为者。

在封建社会,习武者和军人都非常崇拜武圣人关羽,封建统治者也大肆宣扬关羽的忠义,在龙武营的生活区也建有一座关帝庙。

<守备署>

守备在明代是防守一城一堡的长官,在清代系正五品武官,署中陈设为明代形制。守备署建在龙武营的西侧,建筑仿明代大木硬山建筑,四进封闭式四合院,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是照壁、署门、仪门、正堂、议事厅、后宅。占地面积321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3平方米。

照壁是守备署中轴线上的最前端建筑物,长10米,高4米,正面砖刻“为国干城”四字,其中的“干”字指盾,“干城”就是既能安外又能卫内。背面所刻“壁垒森严”四字指的是老龙头的军事防御坚固,戒备严密。

署门门前的一对石狮象征府邸的威严。署门两侧各站立一手持兵刃的卫士,守卫守备署。仪门是守备署的第二道门,也称做垂花门,是当年守备以礼迎接贵客的场所。西厢房三间为军士房,是负责守卫守备署的军士居住的场所。

正堂是守备部署军事,调兵遣将的地方。正中坐的即守备。两侧各站立二名卫士,背后的绘画是按明清时武官品级所绘的图案。守备之名始于明代,正五品武官,辖官兵一千有余。明代前期,并无守备一职,那时中央军事力量主要有五军都督府、上直卫、京营三大部分;地方军事力量统于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各地皆立卫所,最多时共设卫547,千户所2593,每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现守备官职,有中军守备,掌印卫守备等。清代仍沿用明代兵制。

议事厅的建筑规格与正堂相同。所谓议事厅就是作为研究军情,决定军务的地方。正中座的为守备,两侧是其统领下的文武官员。书房是守备读书,写诗作画兼会客的场所。后宅是守备家眷的房间,分为寝室和外室。

<把总署>

把总署位于澄海楼北,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五正六厢,附平房2间。署内陈设为明代形制。

把总官职始于明代,武职。明代把总是营以下部队的指挥官或教练官,清代把总为正七品,驻守一城一地,下辖兵士449人。

<显功祠>

显功祠位于把总署西侧。古建筑原在山海关城内,主要是表彰对山海关建城守城有功的重臣名将。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276年间,明王朝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始终本着“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在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中后期由于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山海关成了民族冲突的咽喉要塞。因此,明王朝屡派重臣到此筑城戍边,构筑了中外驰名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

现显功祠内立有徐达、戚继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朱梅、杨嗣昌等7位明代戍将的塑像。

请看门前的楹联:

筑雄关与天齐貔貅飞镝开拓朱明帝业,

修障塞长万里披肝沥胆捍卫一统江山。

楹联的意思是:明代开国的文臣武将们,率领着英勇无比的军队南征北战,修关筑城,开创了朱明王朝的统治大业;呕心沥血,风餐露宿地构筑万里长城是为了巩固得来不易的统一国家政权和每一寸土地。

<将台>

大家请看,将台内的武将塑像是戚继光。他身后墙上的地图,就是明蓟镇长城关隘图。明代在蓟镇防务吃紧的情况下,隆庆元年(1567)十二月,抗倭名将戚继光奉调北上。隆庆二年(1568)五月,升任蓟镇总兵,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至万历11年(1583年)历时16年。他在蓟镇长城沿线(自昌平西,至山海关南海)增筑敌台1017座,修筑老龙头入海石城,在险要地方修筑长城复线,增筑烽墩,使一千二百里长的国防线面貌改观。起初,守边军队军纪差,战斗力不强。戚继光请求朝廷批准调浙江兵三千到这一带。浙江兵一到,在郊外接受训练,正值天降大雨,“自朝至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传说,山海关区的七星寨村原名“戚家寨”,曾驻浙江兵。石河两岸的将军台和操练营旧址就是当年戚继光练兵的地方。戚继光对边军进行了整顿,创立了东营、马营等编制,修整和装备了新的精锐器械,积储了钱粮,淘汰了一批不中用的将官,采用了各个兵种相互配合的新战术,大大振作了士气。

戚继光在任期间,经常巡视蓟镇长城防线。这座点将台周围的空地是当年的教军场,他在这里设营驻扎,点将操练兵马。前面的八卦阵相传就是戚继光,为训练士兵和排兵布阵所建。戚继光治军严格,他对属下军官提出26条要求,强调为将者必须正心术,立志向,明生死,辩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他说:“古人所谓,武臣不惜死,文官不爱钱,天下太平矣。”蓟镇的总兵衙门虽在三屯营,可是戚继光却经常挥戈跃马奔驰在长城沿线。他写诗说:“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这种清廉自律、为国家操劳的精神,令人敬仰。

【海神庙】

如果说长城带给了我们阳刚之美,那么老龙头西侧伸入大海之中,具有婉约之美的就是海神庙。

此庙的修建,与古代海运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明清两代,老龙头西面有个繁荣的潮河港,帆樯林立,岸上的水手熙熙攘攘。为了祈求海上平安,老百姓常把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相继修建了海神庙、天后宫、龙神庙和北海神庙。这四座庙,1900年遭到八国联军以及后外国驻军的破坏,逐渐冷落萧条,解放后仅存遗址。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海神庙,于1989年重建,是明清时期沿海四座庙宇的“集粹”。此庙坐南面北,由北依次为四柱三楼牌坊、三孔石桥、山门、正殿(海神殿)、诗碑游廊、天后宫、栈桥、观海亭等。由古建专家孙大章先生主持设计。

<牌坊>

牌坊位于庙宇最北面,高8米,宽11米,为汉白玉石砌基,上饰琉璃瓦顶。牌楼悬有木刻匾额两块,正面曰:“安澜”,出自清嘉庆皇帝的《北海神庙》诗,取“海不扬波”之意,象征天下太平。背面曰:“伏波”,意思是:安定。抑制大海波涛,确保海上安全。

<山门>

经过三孔石桥,我们来到了山门。这是一座古典式拱门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门前左右树立幡杆两根,高13米,上带吊斗,悬幡两面,是庙宇致远

的一个标志。山门上书“海神庙”,是现代著名中年书法家杨再春所写。两厢的塑像为门神,左为“天应”,脚踩蛤蜊精。右为“天佑”,脚踏海螺精。金刚怒目,狰狞而庄严。传说,他们是道教北海海神广泽王的守护神,任务是辟邪除恶。

<海神庙院内>

进入山门,左右有钟、鼓楼各一座。钟楼内悬八卦钟一口,高95厘米,直径80厘米,重400公斤。“八卦”相传为伏羲氏所画。鼓楼内悬皮鼓一面。庙内都有晨钟暮鼓之说。清晨敲钟,夜晚击鼓,钟鼓声伴着朝霞暮霭回荡于海面。

院内中间设香炉,两旁设“龙马”,“乘黄”石雕各一座。“龙马”的传说源于明朝陈仁锡所著《潜确类书》,“龙马者,神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长颈,胳上有翼。旁有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乘黄”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白民之国有乘黄。其状如狐,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另外,在《汉书.礼乐志》应劭的注释说:“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这也是龙马之属。

<海神殿>

在海神庙内的第一重殿宇,便是海神殿。海神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歇山式砖木结构,有前廊后厦。殿门上方悬有乾隆御笔的“汇溟宁宴”匾,意为:众水汇合的大海安宁平静,象征国泰民安。

两旁的木制楹联是:翕受奠坤维澜安拱极;灵长资坎德派演朝宗。

此联也是出自乾隆御笔。意思是汇聚容纳大水奠定了陆地。海不扬波环卫着北极星;海神以他的资格名望掌管着北方,使江河百川都来朝拜。其内涵是用大海、海神来做比喻,要各方各地都来维护皇帝的统治,像百川入海那样都向皇帝朝拜进贡。

殿内供北海神广泽王坐像,侍者立于两旁。《北堂书钞》引《太公金匮》说:“四海之神,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唐代天宝十年,唐玄宗封四海龙王,即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顺王、北海为广泽王。这里供奉的为北海之神广泽王玄冥。

两厢各有站班像四尊,左排为赶海夜叉、顺风耳、风婆、雨神;右排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公、雷母。

前殿后门上悬匾一块,额为“风平浪静”。两旁楹联为:“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这是原来北海神庙的联额,为近代人所作。

两侧有游廊可通向天后宫。

<游廊及两侧诗碑>

游廊两厢各镶卧碑五块,内容为历代皇帝和名人志士咏颂大海和谒庙的诗文。这里有现代极少见的魏武帝曹操写的《观沧海》;有北齐大臣祖珽写的《望海》;有隋炀帝驻跸临渝宫时写的《望海》;,有唐太宗亲征辽东路上写的《春日观海》;有明代书法家萧显写的《海》;还有明中叶大筑边墙的洪钟写的《南海口诗》;也有清代临榆县令萧德宣写的龙神庙求雨诗......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歌颂大海,也反映了老龙头所在的碣石地域,历史文化之悠久。

<天后宫>

天后宫是海神庙的第二重殿宇,两层,为歇山重檐砖木结构建筑。

殿内一楼供天后娘娘塑像,两旁侍女侍立。两厢陈列龙仪蟠、蟠龙棍、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抓印)、方天戟、月牙铲等“銮驾”18种,这些“銮驾”本是封建帝王出行的仪仗。皇帝用全副,后妃用半副。这里按后妃规格,陈设的是半幅“銮驾”。两侧的“回避”和“肃静”牌,更显示了“天后”的威严。

天后,是北宋兴起的女性海神。传说,她本是宋代福建莆田人林愿的小女儿,叫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8年)。她天生不

会说话,自幼神通广大。云游岛屿之间,在海上搭救遇难的船只,并能降服妖魔,消灾灭疫,为人治病,成为航海保护神。沿海渔民百姓感激她的恩德,便修庙供奉。民间叫她“妈祖”,南宋封她为“灵惠夫人”,元朝封她为“感应神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她为“天后”。从此,供奉她的庙宇便称为“天后宫”,俗称她为“天后圣母”或“海神娘娘”。南方或海外多称为妈祖庙。

一楼正面上悬匾额“盛德在水”,配有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这里的“历数朝受封典”是指上述天后的称号是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逐渐形成。

在二楼内塑有吕洞宾、张果老、荷仙姑等八仙群像。传说“八仙过海”就是从这里启程的。关于“八仙”的传说,几乎传遍全国,特别是沿海各地,几乎家喻户晓。

传说,铁拐李(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分别成道,成为八仙。一日,他们赴蟠桃大会。归途各踏自己宝物渡海。有龙子喜爱蓝采和所踩的玉板。想夺走,于是引起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溃。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才各自离开。另一种传说是: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过,韩湘子以花兰投水而渡;吕洞宾以萧管投入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拍版投水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亦以纸驴。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出天后宫南门,在南门檐下,刻有两首七言律诗。一块是出自乾隆皇帝御笔,原先立在北海神庙。另一块则是嘉庆十年,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写的北海神庙诗。

在天后宫南门上悬有两块巨匾,一楼的“珠宫涌现”,原匾是乾隆九年(1744年)御笔亲题。这里三面环水,八面来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当云雾缭绕或烟雨濛濛,海神庙若隐若现好似瀛洲仙境,因此乾隆皇帝比喻为“珠宫涌现”。二楼的“万里波澄”,原匾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御书,对海不扬波的景色作了高度概括。

旁边楹联: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出自北宋赵抃《次韻孔宪蓬莱阁》中的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广阔和气魄。

<观海亭>

过栈桥便到达了海神庙最南面的建筑——观海亭。亭子八角外展,古朴端庄。亭名“观海”二字为古建专家孙大章书写。亭子里面这块“四海永清”匾为雍正皇帝御题,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良好祝愿。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汇溟宁晏”、“安澜”、伏波”遥相呼应,构成当年修建“海神庙”、“天后宫”的中心思想。意在乞求神灵保佑大海安宁,江山永固。

置身亭中,四面皆水,东望“姜女坟”,西眺秦皇岛,天水相连,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不知您是否有“飘然欲仙”之感。

<英国营盘遗址>

在观海亭向西望,海滩绿树中的几幢建筑就是1900年的英军营盘遗址。

1900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八国联军10月1日,英军占领了海防军事重地老龙头。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九条规定允许由北京黄村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十二处分兵驻扎联军军队。自1902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在山海关南部沿海相继建立了六国军营。萧庄南面“四炮台”是日本营盘;小湾村北有法国营盘;小湾村南,今铁路疗养院一带有比利时和意大利营盘;德国营盘东面至宁海城有印度兵营,当地群众叫它“英下邦”

(附属国);英军军营建在宁海城内外,以后又合并了德军军营,成为各列强军营中,建筑最大的一处,占地二平方公里,常驻人员四、五百人。此处的几幢建筑就是当年的部分英国营盘遗址,他们占据达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撤走。

游客朋友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这座昔日的海陆军事要塞,以其壮丽的风光、独特的历史地位,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地。2008年7月30日,奥运圣火的传递仪式在老龙头长城举行,古老的长城上飘扬着象征“和平、团结、友爱”的奥运旗帜,长城精神又增加了一段难忘的和平乐章。令所有炎黄子孙为之震撼、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现场导游词创作及讲解

现场导游词创作及讲解 本部分内容比赛公开题库,选手现场抽选出一个旅游文化元素,准备时长10 分钟,选手在2分钟内进行脱稿讲解。10个文化元素为:端午节、重阳节、泼水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川菜、西安牛羊肉泡馍、兰州拉面、文房四宝。 1.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 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泛,虽然各地因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也各有侧重。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 1.纪念历史人物; 2.划龙舟; 3.吃粽子; 4. 各种防五毒习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5. 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2.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又称“重九”。重九成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

河南老君山导游词文档2篇

河南老君山导游词文档2篇Tour guide words of Laojunshan in Henan Province 编订:JinTai College

河南老君山导游词文档2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河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河南老君山导游词文档 2、篇章2:2020年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文档 篇章1:河南老君山导游词文档 老君山有两千多年道教文化历史,东周时期,因“守藏室史”李耳(著名的“老子”)到此归隐修炼,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北魏时在山中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受到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唐太宗赐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成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明万历十九年颁赐老君山道经诏谕,封为“天下名山”。现存庙宇中顶峰老君庙规模最大,有“南有

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之说。下面是小泰收集整理的河南老君山导游词精选5篇,欢迎借鉴参考。 河南老君山导游词精选5篇(一) 洛阳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是 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老君山山势险峻、气势雄浑。“驻足峰巅,放眼四顾,可西瞻秦阙,南望楚地,北眺龙门,东瞰少林”。历代文人骚客对老君山多所推崇,明代诗人谢榛曾慨叹老君山之美“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庐山之朦胧、黄山奇峰七十二,君山奇景知多少!?” 洛阳老君山原名景室山,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 (道教始祖,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到此归隐修炼,而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老君山被尊为道教圣地,历代香火旺盛。 北魏时起,老君山从山门七里坪入口处起,有太清宫、 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 宇16处之多。历经历代毁毁修修,现存6处,以顶峰老 君庙最为壮观。老君庙始建于北魏,铁椽铁瓦,以“铁顶”著称,在中原众多庙宇中屈指可数,素有“南有武当金顶,北有

老龙头导游词

万里长城起点 老龙头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了老龙头景区。 (龙武营) 我们现在就进入了当时驻守老龙头的士兵生活的场所。 龙武营是明代大学士孙承宗建立的,他在这里建立了一支水师,也就是海军。大海是龙的家,大海岸边海军的营房当然就叫做龙武营了。 首先我们来看当年的碾房。 我们来看当年的粥房,这是平时用的小锅,这里呢有一口大锅,据说熬这样一锅粥可以供几百名将士喝。不过这个锅特别大,熬粥的时候就要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然后小火慢慢的熬。我们来看这个大锅上面有一个铁环,大家猜测一下这是干什么的?对了,当时炊事员用一个长柄的铁铲,利用杠杆的原理不断的翻动大锅里边的粥,才能熬出一锅不糊底的、香喷喷的粥来。 大家来看这是当年的盛军粮的地方,也就是粮仓。 这是一座关帝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座庙宇了,别看它小,却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修关帝庙就是为了给将士们树立一个楷模:那就是同赴沙场、同甘共苦、共同杀敌、为国捐躯,慷慨大义、视死如归。所以说啊,古代人在管理军队方面也是非常注重政治思想工作的,他们利用关羽大将军来团结将士们之间的关系,来调动将士们一往无前的杀敌立功的百倍精神。 这里是牢房,据说是主要用来关押俘虏、奸细的,但有的说是暂时关押那

些犯了错误、需要关禁闭的士兵的。 这里是水井,在大海边上应该是没有淡水的,但是我们脚下是25亿年前形成的变质花岗岩,天上降雨渗透到地下的岩石缝隙中形成的了淡水。有淡水的地方才可以设臵军营,所以说水井对于军营非常重要,为了防止敌人投毒,这里会有两个军士站岗守卫。 军士在这里除了保卫水井的安全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大家看这个木架上面悬挂了一个金属做的“牌”,大家猜猜他的名字是什么?他的名字叫做“云牌”,也叫“金”。我们听说过“鸣金收兵”,这个金就是一种发布信号的系统。古人用不同的节奏敲击它,来发布起床、熄灯、开饭、发现敌情、紧急集合的命令。 大家这边走。我们现在看到离我们较近的这个模型叫做云梯,利用这个可以把梯子升高,方便登城。我们现在救火消防车就是根据它的原理发明的。离我们较远的是巢车的模型,巢,就是鸟巢,鸟巢常常在高高的树上,巢车就是让士兵钻进这个小房子里,然后利用转轮和绳索把这个小房子提升到高高的地方。站得高,看的远,可以观察敌情。同时这个木质的小房子又可以防止弓箭的射击。 院子里这艘战船是明朝时期海战战船的模型。 现在我们来到当时龙武营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铺。大家猜一下,士兵们是头朝里脚朝外还是头朝外脚朝里呢?有了敌情为了集合迅速,也为了防止半夜睡觉的时候,防止被敌人把头砍掉,他们的头朝里脚朝外的。那么比他们官职大一点叫做百总,百总就是管一百个士兵,相当于现在的连长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管百总的宿舍,兼做办公室的地方。

角山景区导游词

角山景区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您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角山景区。 角山坐落在山海关城北3公里,区域面积达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19米,系燕山余脉。因“双峰峥向宛若角立”而得名。又因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老龙头起跨越的第一座高峰,而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山”的美称。这里山势嵯峨,绵延起伏,是山海关的天然屏障,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早在明初就建有栖贤寺,哺育了众多名人贤士,因此,被誉为山海关文化摇篮。同时它饱览了山海关的千古风云、沧桑变化,是很好的历史见证。1984年邓小平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后,角山长城得到很好修复,而角山大门、游览索道、栖贤寺是在1991年分别修建或修复的,从而形成为角山风景区,迎接四海游客,五洲嘉宾。 角山大门 角山景区大门造型独特,设计古朴,如一个大写的“山”字,是仿明代古城堡形式建筑。中间一竖高12.2米,一横长27米,高大的门楼充分显示了山海关之山的雄伟壮观。门楣上有“角山长城”和“碧海雄风”的题字,分别由长城研究会会长黄华和文化部部长、当代诗人贺敬之题写。 角山长城 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又集中建设了长城敌台、烽火台。这里成为辽东镇与蓟镇两个军事重镇的分界线。 角山长城自旱门关10号台起沿着巍峨的山势,险峻的地貌起伏盘旋,全长4公里多,呈“厂”字形。角山长城是高山长城的代表,其特点是结构多样、依山就势、易守难功。这段长城的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在长城建筑史上是一个典型,城墙高度一般7-10米,宽度4-5米,在山势陡峭之处有利用悬崖峭壁不砌砖石的“山险墙”,有宽仅2.7米,甚至42厘米的小墙,至于城墙高度更是因地制宜,高的5-10米,低的2-4米,而且利用地形地势,大部分墙体外侧高,内侧低,以利于登城防守。 在角山长城东侧山上建有一处镇虏台,是当时的通讯设施,用燃放烟火来报告敌情。建于嘉靖十四年(1565年)。 栖贤寺 栖贤寺原名栖霞寺,因云雾缭绕而得名,始建明初,清初更名为栖贤寺。栖贤寺原建有山门、望海观音殿、龙神祠、肖显读书处、伽蓝殿、达摩殿、角山精舍、魁星阁、甘露亭、孚佑宫、神厨、京畲别墅、望京亭、山海亭等。清乾隆、道光、咸丰年间,又重修和改建了关帝殿、桓候祠等殿宇。解放前毁于兵火,残垣断壁,瓦砾成堆。 1990年冬至1991年春,按栖贤寺原貌在原址部分恢复,建筑为硬山砖木结构。 栖贤寺是明清时期文人雅士读书消夏之所。我国明代尚书詹荣和明大书法家肖显少年时期都在此读书,故有山海关文化摇篮之美称。 栖贤寺分东、西两院,东院山坡上建有一座魁星阁。是一处集儒、释、道三家文化,融汇众家思想的多元性寺院。东院建有“普门示现”的“望海观音殿”,内供观音、文殊、普

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

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 洛阳老君山坐落在洛阳市栾川县南部,海拔2192米,是伏牛山三大主峰之一,又名景室山。因为相传道家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山归隐修炼,故而得名老君山。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洛阳栾川老君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老君山位于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为八百里伏牛山主峰,海拔2200米,相传为道教始祖李耳的归隐修炼之地,北魏时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受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老君山历代香火旺盛,被尊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老君山原貌保存良好,它记录着十九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被称为地质公园,具极高科学研究价值。 北魏至今,老君山从山门七里坪入口处起,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之多。历代毁毁修修现存6处,以顶峰老君庙最为壮观,在中原众多庙宇中屈指可数。老君山现已开发的景观区6处,有景点179个。道教文化区沿途庙宇历史悠久,山顶老君庙有“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之说,初一、十五朝拜老君庙香客成群结队,四月八老君庙会人山人海;生态观光区老君河有追梦谷,明太子慈烺藏

身洞称为太子洞,六十年代野人壕曾发现野人足迹,原始林大部分地域至今无人进去,马鬃岭南侧有三千余亩的石林景观,被地质学者称为“北国石林”。老君山保护区现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02种,有中草药830种之多,称之为国家中草药基因库。 老君山乃“仙”“灵”之山,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城东3公里,因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修炼而得名。老君庙始建于北魏,铁椽铁瓦,以“铁顶”著称,灵官殿、淋醋殿、道德府等庙宇古朴凝重,香火炽盛。老君山锦山秀水,风景如画。玉皇顶海拔2200米,巨阙壁立,为八百里伏牛山主峰;石林景区千峰竞秀,蔚为壮观,有“北国张家界”之美誉;老君山是中华儿女谒拜圣境。 老君山山势险峻,历史悠久,且又有道教圣地之称,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 洛阳栾川老君山图片 篇二: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河南老君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洛阳栾川县城东区,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山古号景室山,因老子李耳归隐修练于此而得名。老君山海拔2217米,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山势雄伟,群峰竞秀,峰林洞涧,千姿百态。“天连五岳全雄晋,地接九州巍伏牛”。山顶道观历史悠久,

老龙头景区导游词

老龙头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了老龙头景区。 (龙武营) 我们现在就进入了当时驻守老龙头的士兵生活的场所。 龙武营是明代大学士孙承宗建立的,他在这里建立了一支水师,也就是海军。大海是龙的家,大海岸边海军的营房当然就叫做龙武营了。 首先我们来看当年的碾房。 我们来看当年的粥房,这是平时用的小锅,这里呢有一口大锅,据说熬这样一锅粥可以供几百名将士喝。不过这个锅特别大,熬粥的时候就要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然后小火慢慢的熬。我们来看这个大锅上面有一个铁环,大家猜测一下这是干什么的?对了,当时炊事员用一个长柄的铁铲,利用杠杆的原理不断的翻动大锅里边的粥,才能熬出一锅不糊底的、香喷喷的粥来。 大家来看这是当年的盛军粮的地方,也就是粮仓。 这是一座关帝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座庙宇了,别看它小,却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修关帝庙就是为了给将士们树立一个楷模:那就是同赴沙场、同甘共苦、共同杀敌、为国捐躯,慷慨大义、视死如归。所以说啊,古代人在管理军队方面也是非常注重政治思想工作的,他们利用关羽大将军来团结将士们之间的关系,来调动将士们一往无前的杀敌立功的百倍精神。 这里是牢房,据说是主要用来关押俘虏、奸细的,但有的说是暂时关押那些犯了错误、需要关禁闭的士兵的。 这里是水井,在大海边上应该是没有淡水的,但是我们脚下是25亿年前形成的变质花岗岩,天上降雨渗透到地下的岩石缝隙中形成的了淡水。有淡水的地方才可以设臵军营,所以说水井对于军营非常重要,为了防止敌人投毒,这里会有两个军士站岗守卫。 军士在这里除了保卫水井的安全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大家看这个木架上面悬挂了一个金属做的“牌”,大家猜猜他的名字是什么?他的名字叫做“云牌”,也叫“金”。我们听说过“鸣金收兵”,这个金就是一种发布信号的系统。古人用不同的节奏敲击它,来发布起床、熄灯、开饭、发现敌情、紧急集合的命令。 大家这边走。我们现在看到离我们较近的这个模型叫做云梯,利用这个可以把梯子升高,方便登城。我们现在救火消防车就是根据它的原理发明的。离我们较远的是巢车的模型,巢,就是鸟巢,鸟巢常常在高高的树上,巢车就是让士兵钻进这个小房子里,然后利用转轮和绳索把这个小房子提升到高高的地方。站得高,看的远,可以观察敌情。同时这个木质的小房子又可以防止弓箭的射击。 院子里这艘战船是明朝时期海战战船的模型。 现在我们来到当时龙武营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铺。大家猜一下,士兵们是头朝里脚朝外还是头朝外脚朝里呢?有了敌情为了集合迅速,也为了防止半夜睡觉的时候,防止被敌人把头砍掉,他们的头朝里脚朝外的。那么比他们官职大一点叫做百总,百总就是管一百个士兵,相当于现在的连长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管百总的宿舍,兼做办公室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到了兵器室,这里陈列的是攻打长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 (辕门) 辕门的辕是什么?辕就是车辕子。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出游狩猎,在外面搭营帐住宿,出入口仰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像门的样子,叫辕门。所以以后,历代军营的门都叫辕门。《三国演义》里的吕布辕门射戟,杨家将里辕门斩子,都是指中军帐外的营门。起初确实是

角山导游词

---------------------------------------------------------------范文最新推荐------------------------------------------------------ 角山导游词 角山距山海关城北约3公里,系燕山余脉,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主峰为大平顶,有巨石嗟峨,好似龙首戴角,故名角山。《临榆县志》载:“角山,距城北六里,脉自边外滦河之北,迄通而东,至建昌之南为大横岭,分支南下,起伏转折, 角山距山海关城北约3公里,系燕山余脉,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主峰为大平顶,有巨石嗟峨,好似龙首戴角,故名角山。 《临榆县志》载:“角山,距城北六里,脉自边外滦河之北,迄通而东,至建昌之南为大横岭,分支南下,起伏转折,至山海关北顿起高峰,横开列障,南临大海,长城枕之,控哉甸,界辽沈,关城之重镇。”角山是万里长城从老龙头起,越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们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山”。   [龙武营]我们现在就进入了当时驻守老龙头的龙武营士兵生活的场所。(包括碾房、粥房、水井、牢房、粮仓、云牌、关帝庙) 我们现在看到离我们较近的这个模型叫做云梯。大家都知道长城是 1 / 16

不容易借用外力来攻打的--除了云梯。(讲解怎样用云梯攻打长城)离我们较远的是巢车(讲解巢车的用途)。我们一会可以去兵器室去参观一下当时攻打长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缩微版。现在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龙武营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铺,那么比他们官职大一点的百总的住宿条件是什么样子的吗?好那我们这边走。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管一百个士兵的百总住宿的地方。现在我们看见的这艘水泥战船是明朝时期海战战船的缩微模型。现在我们可以去参观一下兵器室。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讲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辕门]辕门的辕是什么?辕就是车辕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幸,狩猎,在外面搭营帐住宿,出入口仰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像门的样子,叫辕门。所以以后,历代军营的门都叫辕门。《三国演义》里的吕布辕门射戟,杨家将戏剧故事辕门斩子,都是指中军帐外的营门的。起初确实是用战车车辕作门,后来就变了。这里的辕门的样式是明代的。兵营或者地方高级官署前面用栅栏围护,栅栏口的门也叫做辕门。好了走出辕门也就走出了龙武营了。 [将台,校军场]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11年,民族英雄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16年,防守山海关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内1200里长城。他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宿营驻扎,点将操练兵马。请看,这员武将塑像就是戚继光。他身后墙上的地图是明蓟镇长城关隘图。这座点将台周围的空地就是当年的效校军场。戚继光将军真正的兵部衙门设在三屯营。可是他经常挥戈跃马奔驰在长城沿线。他写诗说:南北驱弛报主

红色旅游景点导游词讲解

红色旅游景点导游词讲解 13级会展一班冯美娜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小冯,这是我们的司机师傅王师傅,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南湖,在走进那小小的画舫,看看这星星之火燃起的地方。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国家5A级景区嘉兴南湖风景区,南湖因位于嘉兴城南而得名,分为东西两湖,形似鸳鸯交颈,合称为鸳鸯湖。好的,南湖风景区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从前 后门有序下车。 首先呢,我们先从汇景园进入,在这里有一假山瀑布,上刻“南湖”二字,为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手迹。 接着,我们看到的就是醉仙楼,是根据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射雕 英雄传》中的场景而建,“醉仙楼”三字为金庸先生醉后大笔所书, 现在的醉仙楼为南湖风景区特色餐厅。 走过醉仙楼,我们前方的这座石碑就是“中国红色之旅”纪念碑,石碑旁栽种的石榴树和杜鹃,寓意革命事业千秋万代,红色之旅红红火火。 现在我们到了渡船码头,请各位游客带好门票,和我一起走上渡船。随着摆渡船,我们一起荡漾在南湖之上,南湖周边地势平坦,河 港纵横,地形犹如八卦,故又有“秀水福地”的雅称。自唐代起,南 湖以其“轻烟浮渚,微风拂来”的迷人景色,成为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嘉兴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其名,为浙江三大明湖。 然而,今天的南湖之所以能如此闻名遐迩,举世瞩目,更重要的

原因是因为在南湖上发生的一件令全中国为之振奋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续会,完成了全部议程,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湖也因此雄炳史册,成 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南湖中著名的湖心岛了,湖心岛上有一亭,“名曰湖心亭”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景观,每逢清明、荷诞、 中秋,吸引无数游人,画船歌舞,日夜不绝。宋朝诗人苏东坡曾三游 南湖赋诗四首于湖心亭上。“闻道南湖曲,芙蓉似锦张。如何一夜雨,空间水茫茫”便是其中佳句。 走上湖心岛,我们看到的是清晖堂,走过清晖堂我们就看到了江南名楼烟雨楼,相传此楼得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楼上可追溯到五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多次重建,亲眼目睹了中共一大南湖续会的全过程,是一大 的历史见证,匾额“烟雨楼”三字苍劲有力,庄重雄浑,是中共一大 代表董必武先生在1965年亲笔题写的。 现在我们到的地方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是1959年在新中国建立十年后为纪念中共一大而建,纪念馆精心仿制了“一大”开会的游船,即红船(因当年南湖红船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停泊在这里供人瞻仰。 在当年的南湖红船上,中共一大得以续会,在破败不堪,内忧外患的 旧中国燃起了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今的南湖红船生动的向到访者展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场景,是红色之旅的起始, 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见证。

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

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 因为相传道家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山归隐修炼,故而得名老君山。 下面是带来的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洛阳栾川老君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老君山位于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老君山为八百里伏牛山主峰,海拔2200米,相传为道教始祖李耳的归隐修炼之地,北魏时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受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 老君山历代香火旺盛,被尊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 老君山原貌保存良好,它记录着十九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被称为地质公园,具极高科学研究价值。 北魏至今,老君山从山门七里坪入口处起,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之多。 历代毁毁修修现存6处,以顶峰老君庙最为壮观,在中原众多庙宇中屈指可数。 老君山现已开发的景观区6处,有景点179个。

道教文化区沿途庙宇历史悠久,山顶老君庙有“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之说,初一、十五朝拜老君庙香客成群结队,四月八老君庙会人山人海;生态观光区老君河有追梦谷,明太子慈烺藏身洞称为太子洞,六十年代野人壕曾发现野人足迹,原始林大部分地域至今无人进去,马鬃岭南侧有三千余亩的石林景观,被地质学者称为“北国石林。 老君山保护区现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02种,有中草药830种之多,称之为国家中草药基因库。 老君山乃“仙“灵之山,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城东3公里,因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修炼而得名。 老君庙始建于北魏,铁椽铁瓦,以“铁顶著称,灵官殿、淋醋殿、道德府等庙宇古朴凝重,香火炽盛。 老君山锦山秀水,风景如画。 玉皇顶海拔2200米,巨阙壁立,为八百里伏牛山主峰;石林景区千峰竞秀,蔚为壮观,有“北国张家界之美誉;老君山是中华儿女谒拜圣境。 老君山山势险峻,历史悠久,且又有道教圣地之称,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河南老君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洛阳栾川县城东区,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山古号景室山,因老子李耳归隐修练于此而得名。

老龙头导游串词

老龙头导游串词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这里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下面给大家分享几段,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老龙头导游词范一: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临海岬角高地上,自身形成半岛伸入渤海之中。古人把万里长城比做一条巨龙,龙首从这里入海,故名“老龙头”。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一号敌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等几部分组成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澄海楼又名“知圣楼”。楼上有匾“雄襟万里”、“澄海楼”、“元气混茫”。建筑面积327.76平方米,楼分二层,面阔三间,九脊歇山式。是观海览胜佳境, 清代诸帝,每逢回盛京(今沈阳)祭祖,都要在此驻跸,登楼观景,吟诗作联。 入海石城为明万历七年(1579年)蓟镇总兵戚继光筑。据考诸现场,老龙头下伸入海中的堆积块石,有自然礁石,也有人工投入的块石,块石边缘,凿有“燕尾槽”。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延长

米,宽8.3米,高9.2米,整个石城的结构为9层巨型条石砌筑,城面海墁砖,三面垛口林立,坚实粗犷,岿然屹立。 靖卤台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座敌台,台上建敌楼,砖砌四拱,设南北2门,箭窗8个,四面垛墙高1.72米。楼上战铺南北长3.8米,东西宽2.6米。 南海口关系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蓟辽督师大学士孙承宗所建,并设龙武营,训练水师。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设南海口营,隶属天津水师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在此建炮台1座。 宁海城建于明初,周长900米,墙高5米,厚4.5米,西、北2门上各建一层五脊飞檐箭楼,威武壮观,雄视南海。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导游词的讲解手法

导游词的讲解手法 导游词的讲解手法 1、简述法 简述法,就是用准确、简洁、冷静的语言,把景观介绍给游客,使他们在具体欣赏品味景观之前对景观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请看实例:导游人员引领着游客来到岳阳楼前,在登楼之前,导游员介绍说:”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岳阳楼,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是三国时代东吴时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代建为岳阳楼,宋代由巴陵县令滕子京主持重修,整个楼阁为纯术结构,重檐盔顶,1984年落架大修后重新开放。现在楼高20米,由四根楠木柱支撑,楼顶就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全楼没有一颗铁钉,这在力学、美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在,楼内藏有清代刻的《岳阳楼记》雕屏,大家要想领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的风光,请随我登楼观赏。” 2、描绘法 描绘法,就是运用具体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眼前的景观进行描绘,使其细微的特点显现于游客眼前。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景观没有导游人员的讲解和指点,很难发现其美的所在,唤起美的感受。而经过导游人员一番画龙点睛或重彩泼墨似的描绘之后,感受就大不一样。例如:在景色如画的苏州西湖洞庭山的石公山上,一位导游员对

游客描绘说:”朋友们,我们现在身在仙山妙境,请看,我们的背后是一片葱翠的丛林,面前是无边无垠的太湖。青山绕着湖水,湖水映着青山。山石伸进了湖面,湖水‘咬’住了山石,头上有山,脚下有水。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山如青龙伏水,水似碧海浮动。”接着,他跌若有致地吟道:”茫茫三千顷,日夜浩青葱,骨立风云外,孤撑涛声中。”这位导游员情景交融的描绘,使游客就像在观看彩色宽幅风景影片的同时,又听着优美的画外音。 3、述古法 述古法,就是向游客叙述有关历史人物、事件、神话故事、轶闻典故等,以丰富游客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运用形象思维更好地了解眼前的景观。请看实例:坐落在武汉月湖畔的古琴台,游号事就这么看,没有多大意思,导游员采取述古式的导游手法后,游客对琴台的了解就深入透彻多了。导游员说:”这座古琴台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俞伯牙鼓琴的地方。有一次,楚国的俞伯牙坐船遇风,阻隔在汉阳,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叫钟子期的人,伯牙知道钟子期喜欢听琴,就用十弦竖琴弹了两支曲子,一曲意在高山,一曲意在流水。钟子期听完,很快把乐曲的含意说了出来,伯牙十分钦佩,两人从此成了莫逆之交。一年后,钟子期病逝,俞伯牙十分难过,特此到钟子期的墓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弹完后就把琴摔掉了,发誓不再鼓琴,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伯牙摔琴谢知音。北宋时,为了纪念他俩,就在当年他们鼓琴、昕琴的地方建了一座琴台,取名伯牙台。”游客们纷纷被导游员述古式的讲解所打动,再看古琴台时,感受就不一样

2020年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文档6篇

2020年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文档6篇Tour guide words of Laojunshan in 2020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年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文档6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河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2020年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文档 2、篇章2: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范文 3、篇章3: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范文 4、篇章4: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范文 5、篇章5: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范文 6、篇章6: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范文 篇章1:2020年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文档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南3千米处,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主峰,海拔2297米。东周时期,因“守藏室史”李耳(著名的“老子”)到此归隐

修炼,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唐太宗赐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成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下面是小泰收集整理的 20xx年5篇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20xx年5篇河南老君山的导游词(一) 老君山,山名,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老君山,而且大都跟老子相关,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河南洛阳老君山、陕西省商洛市老君山、河北怀来老君山、四川屏山县老君山、云南丽江老君山、四川新津老君山、湖北红安老君山、甘肃武山老君山。洛阳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后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并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 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5A景区。老君山为世界地质公园八百里伏牛山脉主峰,海拔2200米,相传为道教始祖李耳的归隐修炼之地,北魏时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受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老君山历代香火旺盛,被尊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老君山原貌保存良好,它记录着十九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被称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

英语演讲稿-清华大学 曹丰

第十一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曹丰 Our Future: A Battle between Dreams and Reality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When I was in the primary school, I have a dream. I want to invent a device which could bring you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in no time at all. When I wa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y dream was to study in my ideal university. And when eventually I got into the university, my dream was to graduate. How pathetic! When we grow up, we dream less and become more realistic. Why? Why do we have to change our dreams, so, so in order to let it be "fulfilled"? Why do we have to surrender to the so-called "reality"? What IS the reality actually?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reality is not real. It is a barrier keeping us from all the possible fantasies. Flying, for example, had been a dream to mankin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 hundred years ago, "man could not fly" was still regarded as the "reality". Now if that was really the reality, what did the Wright brothers do? How did some of you get to Macau? Only when we believe that the reality is not real can we soar with our dreams. People say that our future is a battle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our dreams. And if, unfortunately, Mr. Reality wins this war, then I see

天津十大景点导游词

天津十大景点导游词 【篇一:天津旅游概况导游词】 天津旅游概况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首先,我代表天津中国旅 行社欢迎大家。我叫xxx,担任这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这位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李师傅。俗话说:千年修的同船渡。今天应该是千年修的同车行。我们一定会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如果大家有什么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会尽量满足您的要求。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在天津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现在,小张先 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津的概况。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素有 渤海明珠之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国务院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天津共辖16个区县,其中六 个中心区,六个环城区,三个县,以及一个滨海新区。天津四季分明,是宜居型城市。每个季节您来到天津都会看到具有鲜明季节特 征的景致。春有百花夏赶海,秋看红叶冬赏雪。 从历史上看呢,天津大部分地区最早是海,地下至今还可以找到鲸、海豚等海生动物的遗骸。天津陆地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食、丝绸北运的水陆码头,直到元朝,都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的中心。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 津镇”。而“天津”这个名字是永乐初年燕王朱棣所起,这里是他到北 京夺取王位时的渡口,故取此名,意思是天子经游之渡口,并在直 沽设卫筑城,从此有了“天津卫”之称。并成为现在天津城市的发祥地。寨,镇,卫都是军事建制,到清雍正三年,改卫为州,天津从 此转变成了行政建制。并在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天津就这样从一 个单纯的军事要塞,演变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和贸易港口。 到了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 国的《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后,金融,贸易,加工业迅速发展,成为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贸 易中心。近代以来,天津是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留下 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和轶事传记。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风格多 样的洋楼就是这段历史的写照。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 通商口岸,许多国家争先恐后的抢占地盘,强化租界。特别是到了1900年,八国

导游词创作的要点

导游词创作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开发程度的评价,对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树立至关重要。要创作好的导游词,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就导游词的选题、主题、借题三个方面谈一谈导游词创作的要点。 一、选题的原则 在导游词的创作中,首先碰到的就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选择什么景观、古迹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它决定着整个创作活动的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 要做好选题工作,应当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一)个性原则。导游词一定要突出所描写景观的个性,即充分揭示其本身独有的、不同于其它任何景观的特色。个性即特色、特点,是独一无二的东西。个性越鲜明,则旅游资源的价值越高。 自然景观要突出自然特色。每一个自然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我们要准确地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吸引旅游者。 例如,名山各有其个性:泰山的雄、华山的险、黄山的奇、峨嵋的秀等等。溶洞很多,也各有其特色。我们一定要深刻地挖掘所要描写的对象本身拥有的个性,决不能停留在泛泛的描述上,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别有洞天等,太一般化,落入俗套。 对历史文化遗产类的人文资源,则应尽可能保持其原来的风貌,特别是古建筑与古园林,除审美价值外还具有历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人的审美意识与生活情趣。如古寺院,不必过多描述山门、大雄宝殿、四大天王等等,这些是每个寺院都有的,虽有微小差别,但对于不是研究佛教艺术的一般旅游者,并不感兴趣。而应着力去发现它与其它寺院不同的、在宗教史上、艺术史上独具特色的地方。 (二)创新原则。这就是要求所选主题有新内容、新见解、新材料、新角度。我们所要描写的景观,不论是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都有悠久的历史,一般都有着大量的口头流传的故事或丰富的文学材料。因此,首先要广泛收集材料,经过认真阅读、分析、比较,筛选出优秀的、科学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富有艺术性的精华,而去掉荒诞的、迷信的、毫无意义的糟粕。

导游词讲解方法

导游词讲解方法 【篇一:导游词讲解手法12招】 时至今日,2010年已即将结束,不经意之间做了导游这个行业已 经3年之多了,日前忙着写2010年导游工作总结,无意看到网上有 这样一篇帖子,说的是导游词的讲解手法,此时此刻我颇感庆幸, 在2010年之余,对于导游词我又有了一点点收获,现在我将其也分 享与大家。 1.简述法 简述法,就是用准确、简洁、冷静的语言,把景观介绍给游客,使 他们在具体欣赏品味景观之前对景观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请看实例:导游人员引领着游客来到岳阳楼前,在登楼之前,导游员介绍说: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岳阳楼,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 江南三大名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是三 国时代东吴时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代建为岳阳楼,宋代由巴 陵县令滕子京主持重修,整个楼阁为纯术结构,重檐盔顶,1984年 落架大修后重新开放。现在楼高20米,由四根楠木柱支撑,楼顶就 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全楼没有一颗铁钉,这在力学、美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在,楼内藏有清代刻的《岳阳楼记》雕屏,大家要想领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的风光,请随我登楼观赏。 2.描绘法 描绘法,就是运用具体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眼前的景观进行描绘,使其细微的特点显现于游客眼前。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景观没 有导游人员的讲解和指点,很难发现其美的所在,唤起美的感受。 而 经过导游人员一番画龙点睛或重彩泼墨似的描绘之后,感受就大不 一样。例如:在景色如画的苏州西湖洞庭山的石公山上,一位导游 员对游客描绘说:朋友们,我们现在身在仙山妙境,请看,我们的 背后是一片葱翠的丛林,面前是无边无垠的太湖。青山绕着湖水, 湖水映着青山。山石伸进了湖面,湖水?咬?住了山石,头上有山, 脚下有水。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山如 青龙伏水,水似碧海浮动。接着,他跌若有致地吟道:茫茫三千顷,日夜浩青葱,骨立风云外,孤撑涛声中。这位导游员情景交融的描

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文档3篇

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文档3篇Tour guide words of Laojunshan in Luanchuan, Luoyang 编订:JinTai College

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文档3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河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文档 2、篇章2: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文档 3、篇章3:洛阳栾川老君山游记文档 洛阳老君山坐落在洛阳市栾川县南部,海拔2192米,是伏牛山三大主峰之一,又名景室山。因为相传道家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山归隐修炼,故而得名老君山。下面是带来的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章1:洛阳栾川老君山导游词文档

欢迎大家来到洛阳栾川老君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老君山位于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为八百里伏牛山主峰,海拔2200米,相传为道教始祖李耳的归隐修炼之地,北魏时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受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老君山历代香火旺盛,被尊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老君山原貌保存良好,它记录着十九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被称为地质公园,具极高科学研究价值。 北魏至今,老君山从山门七里坪入口处起,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之多。历代毁毁修修现存6处,以顶峰老君庙最为壮观,在中原众多庙宇中屈指可数。老君山现已开发的景观区6处,有景点179个。道教文化区沿途庙宇历史悠久,山顶老君庙有“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之说,初一、十五朝拜老君庙香客成群结队,四月八老君庙会人山人海;生态观光区老君河有追梦谷,明太子慈烺藏身洞称为太子洞,六十年代野人壕曾发现野人足迹,原始林大部分地域

大龙湫景区的导游词

大龙湫景区的导游词 导语:大龙湫景区西邻雁湖景区,东接灵岩景区,是雁荡山的精华景区之一。大龙湫与灵峰、灵岩并称为“雁荡三绝”。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大龙湫景区的导游词,欢迎阅读参考。大龙湫景区的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 【车上。大龙湫景区概况】 现在我们将去大龙湫景区游览。大龙湫景区西邻雁湖景区,东接灵岩景区,是雁荡山的精华景区之一。大龙湫与灵峰、灵岩并称为“雁荡三绝”。由于十景关系,一般游客往往只游览大龙湫景区中的剪刀峰至大龙湫瀑布的一段,即使有的游客再到能仁寺、筋竹涧去访古探幽,仍难游遍大龙湫全景区。为了您对大龙湫景区游更全面的欣赏,我先向各位介绍一下大龙湫景区的山水全貌和历史文化。 大龙湫景区东起马鞍岭,西至东岭,南起筋竹涧,北至龙湫背,其中马鞍岭、丹芳岭、东岭和大龙湫瀑布之间的山谷,旧时称“西内谷”。景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全景区以大龙湫瀑布为主景,以大龙湫瀑布上下溪流为轴线,以西内谷为主腹地,构成了观瀑玩水为主的景观特色。如果我们以大龙湫瀑布为起点,大龙湫瀑布之上有龙湫背、龙溜,并可溯源至百冈尖,古时候还有“白云院”、“云静庵”等寺庙,

大龙湫瀑布之下的溪流,为“锦溪”,锦溪东面有化城嶂、千佛峰、常云峰、事成嶂,西面有芙蓉峰、诵经岩、飞来罗汉等景观。这些奇峰叠嶂之间,古时候寺院可谓星罗棋布,溪东有“普明寺”、“天柱寺”、“华严寺”、“瑞鹿寺”,溪西有“罗汉寺”。锦溪南流到能仁寺前,称为照胆溪。照胆溪两边有火焰峰、戴辰峰诸景和能仁寺、飞泉寺等古迹。照胆溪东下雁渡堤称“经行峡”,经行峡下游便是筋竹涧。现在,我们游览大龙湫,东来的游客过马鞍岭,沿锦溪边而上,西来的游客过东岭而入大龙湫,而过去大龙湫多数是翻丹芳岭过能仁寺再到大龙湫,特别是唐宋朝时期。因此,雁荡山开山之初,最热闹的是大龙湫,于是,大龙湫不仅景观堪称雁荡一绝,而且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最为丰富。不仅有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曾否到过筋竹涧的千古疑案,有开山祖师诺讵那率三百弟子飞锡龙湫的美丽传说,而且在雁荡山的“十八古刹”中,大龙湫景区就占了七座名刹,而能仁寺还被列为十八古刹之首,盛时寺僧多达一千人,至今尚有重三万七千斤的宋元佑大铁镬。人们常说看当代的雁荡山,大龙湫景区是不能不看的。 【碑刻】 从前面的石碑上我们可以看见上面写着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考察点,1996年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来自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的科学家对雁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