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

1、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课堂观察是适合研究课堂情境的重要方法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依据

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课堂观察的历史

50年代贝尔思(R.F.Bales)“交互作用分析”的12类行为编码,主要针对社会小组活动的研究。

60年代弗兰德斯(N.A.Flanders)师生言语互动分析系统(FIAC)。

90年代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2、课堂观察的两种研究类型:

“过程——结果”20 年代萌芽,到60 年代逐渐成熟。主要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成就(结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实证的、定量的。

“课堂人种志”70 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收集资料,强调对行为意义的解释,是一种解释主义的定性研究。

3、课堂教学情景的特点

课堂事件变化迅速(如课堂师生交往每天大约1000次)

课堂事件发生的同时性(事件的多样性和同时发生)

课堂事件发生的即时性(不可预料性)

课堂事件发生的不可逆性(难以重复再现)

课堂事件不断被中断(随机性)

课堂事件的情景性(课堂事件的发生是有背景的)

4、课堂观察的研究范围

探讨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

观察学生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非投入学习)

观察学生行为的改变或习惯的建立(如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或改变)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某一特定方面(如学生的课堂言语活动)

观察教师教学中讲课的清晰程度

观察教师教学中教学手段方法的变化

观察教师教学过程中某一特定方面(如提问或表扬)

观察教育实验及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作出及时反馈及评价

观察学习氛围

观察课堂管理(如纪律问题)

观察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成果与评价

5、课堂观察的伦理原则

开诚布公

尊重自由抉择的权利

信守承诺

避免身心伤害

尊重隐私权

澄清误解、告知结果

6、定量课堂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弗兰德斯互动分析分类系统(FIAC)P45 吕木琳177页

沈贵鹏《初中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1期

吴永军、吴康宁《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构成的社会学分析》,《上海教育

科研》1995年5期

事件取样观察:戴卫的儿童争执事件200例分析;

Stalling 课堂不专注行为观察

等级量表观察:吕木琳:教室观察工具(DeTEK)193、201页陈瑶58页

定量观察误差来源:陈瑶72页

来源于观察者的知觉过程本身:中间倾向误差;慷慨误差;光环误差;首因或近因效应;逻辑误差;观察者期望效应等。

来源于观察体系设计上的缺陷:观察的种类;非代表性抽样;特殊行为普遍化;忽略了被观察者的观点;对课堂活动的快速性缺乏考虑;对有关活动的同时性缺乏考虑等。

来源于观察者本身的理论水平和经验:观察者的兴趣和价值倾向;忽视被观察者的非常态反应;不考虑具体情境;观察体系没有保持一致等。

定量课堂观察的优缺点陈瑶81页

7、定性课堂观察

定性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提纲,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结果是非数字化;分析手段是质化的;方法为归纳法;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变化。

定性观察的理论基础:现象学,注重个人对事物本身的洞察;人种志方法,强调自然情景。定性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尽可能长期深入介入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以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得出最贴近被观察者真实情况的结论和解释。(丁笑炯音乐课纪律观察)

定性课堂观察主要有四种记录方法:

描述体系在一定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各种形式的描述。如,对教学技能几方面的描述。例90

叙述体系威特洛克(M.C.Wittrock)的四种记录方式:日记/流水帐、轶事/重要事件记录、样本描述、田野/实地笔记例114

图式记录师生移动模式观察研究吕木琳188页

教师提问学生位置图(中间正三角)120页课堂座位最佳位置

工艺学记录录音笔、录象照片等TIMSSl录象辅助课堂观察研究范例陈瑶105、122页韩国记录片《软蛋研究》

定性课堂观察记录方法的效度126页三角互证法是定性研究效度互证的方法。

信息的三角互证,涉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

调查者三角互证,不同观察者之间的相互交叉检查;

理论的三角互证,基于不同的理论进行观察;

方法论的三角互证,研究中多种探究方法互相印证。

定性课堂观察的优缺点陈瑶130页

优点:研究视角的整体性、情境性和开放性;

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资料分析的“扎根”性;

观察记录的简便性。

缺点:只能针对小样本,已经结论不能广泛推广;

大量的文字资料处理较为繁琐、耗时、不经济;

记录水平与个人经验、描述能力、相关理论水平有关,主观性、个别性较强;

8、课堂研究的问题20条(可转化为课题)陈瑶154、156、157页

9、教师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模式

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案例陈瑶172页表4

10、课堂观察研究举例

提问技巧陈瑶181

教师发问技巧分析184

课堂管理维度核查清单187

松散型课堂控制观察表189

教师终止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方式190信号暗示、使用幽默(例子缪老师,喵)、创设情境、有意忽视、转移注意、移除媒介、正面批评、劝其暂时离开课堂、利用惩罚、其他。

课堂教学评议表194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教材的选择组织、时间支配、重点、教学资料、教学准备、引起动机、社会资源、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气氛、提问、个别指导、板书或示范、教学态度、教学仪态、学生反应、作业指导、学生常规、教学技术、各科联系、补充教材、效果评价、观摩心得。12345 具体意见,疑问或建议

讲解技能等级量表196

授课清晰度等级量表197

学生课堂口头表达机会观察表198口头回答问题、朗读课文或作品、讨论观点或主题、评价或分析其他同学的回答、读布置的作业、正规的演讲或报告、其他。(记录观察到的次数)

教师课堂教学综合描述纲要199

课堂结构:(问候语、课堂内容的导入、进程和结果)描述。。。。

讲课:(组织性、清晰性、准确性、教师的知识水平、有效地举例、进度、鼓励学生投入)

板书:(清楚和有序的使用板书,完善、易懂、易于学生做笔记)

家庭作业:(布置的作业程度适当)

态度:(尊重学生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科的态度)

语言:(声音洪亮、口音、清晰度、语法)

身体语言:(眼睛接触、表情、教态、课堂中的移动)

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情况)

课堂管理:(对问题行为的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安排)

课堂实录

韩国新闻记录片《软蛋》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以转变教学思想、接收、融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为目标,立足教材实验,深化学科教研,着眼课堂教学,力求尽早尽快地让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适应新的课改要求,达到深化专题研究的效果。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校继上学期语文学科开展的“诊断式听课”后进行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教育叙事以及案例教学等校本研究方式,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探究意识、能力培养的作用、意义和策略等进行实践研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取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三、主要工作 ①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形成共识,获取经验; ②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通过经验交流,研究课指导,互动交流,深化研究; ③征集专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然后筛选经验、整理推广; ④形成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

四、研究小组 五、分月工作安排 9月 拟定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实施方案,9月16日开展语文教研活动,发放表格一即“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之提出问题”。10月 总结9月工作。每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组内教师互相听课,不得少于两节,发放表格二“语文教学片断记录”。 11月 总结交流10月工作,教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反思,发放表格三“比较分析表”形成完整教学案例。 12月 11月工作总结,筛选经验、整理推广,每位教师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完稿。1月 语文教师课堂观察叙事研究报告评比,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三等奖3名。典型优秀《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全校交流。

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浅谈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他一些研究方法,或者是从观察法发展来(如实验法),或者要建立在观察法所提供事实的基础上(如经验总结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观察是一切研究方法的“细胞”,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课堂观察可划分不同的类别。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利用课堂观察。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对课堂观察的一些分类。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从是否借助仪器分: (1)直接观察——凭借观察者自身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方法。 优点:直接观察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缺点: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 (2)间接观察——观察者借助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活动的方法。 优点:间接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中观察者的感官限制,可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现行的观察常需要以间接观察作为辅助手段,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会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 局限:要求有较高的摄录技术。 2、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从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参与型观察——研究者要参加到被研究对象所在的群体中去进行观察,并参与他所观察的活动。参与的方式有两种:①观察者隐蔽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身份,与观察对象生活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被当作自己人,在不影响对方行为和思想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是完全参与的观察。②观察者不改变身份进入观察群体,参与活动,但可能被观察对象看作“客人”。是不完全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不完全参与观察。 优点:消除心理距离,了解较真实情况。 缺点:容易相互影响,带有主观色彩。 (2)非参与型观察——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课堂情境之外所进行的观察。 优点:不受被观察者影响,比较客观公正。

课堂观察的方法

课堂观察的方法 团风思源实验学校曹宏杰 课堂观察技能,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反应的行为方式,对学生反馈信息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评价。这一切的立足点是课堂观察,通过有效的观察,教师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反应,了解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观察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的方案作出调节。盲目、无计划的观察,只会造成视觉盲点,或对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视而不见,或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束之高阁,或不知所措,失去了课堂观察的意义。 2.准确性原则: 准确的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全面观察,不要以偏概全。教师的视野应开阔,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及时发现,防止问题堆积。知识结构是环环相扣的,教师的忽略,可给学生留下疑点,并浮现在脸上。若教师及时发现,早作调整,不会有多大影响;若教师无视学生反应,依旧故我,则造成疑点堆积,困惑加大,一脸茫然,此刻再作解释为时已晚。 二、课堂观察的对象与范围: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真实的教学效果,都在教师观察的视野之中。 1课堂学习气氛观察: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之一,课堂的整体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故在导入之后,讲解之中,或在提问之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响是否热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教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2.学生表情观察:

行动研究案例

附录八:行动研究案例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① 摘要: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英语教学实践的反思方法,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资料收集、理论研究与分析讨论,使教学行为朝着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本行动研究分为对Pair Work的初步研究和以帮助差生为重点的Pair Work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 行动研究; Pair Work; 控制性练习; 观察法; 访谈法 一、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关于Pair Work英语活动的初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Pair Work,即两人一组进行课堂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组织Pair Work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做得比较成功,但也常有少数同学的会话效率不高或活动失败的现象。例如,有的被一方独占话题,双方很少交换“话轮”;有的双方各行其事,“有话而无会”;有的使用母语为中介语,小声低语等。当教师请“会话未成功”小组当众会话时,也常常出现两人的对话不能连贯表达,致使会话无法继续进行。 (二)原因假设 是什么原因使得Pair Work未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预期作用呢?笔者对其试做以下假设: 1.教师示意不清 2.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3.活动安排得不合理,如时间紧、话题枯燥等。 4.其它个人因素,如两人关系、性别及性格差异等。 (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的研究过程 针对以上假设,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1)考查学生对会话活动的兴趣:是否喜欢两人一组活动? (2)考查教师示意是否清晰:会话活动前,老师是否示意清楚? (3)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水平的同学一组练习? (4)考查性格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性格的同学一组练习? (5)考查交往差异因素:你喜欢与平时相处怎样的同学一组练习? (6)考查性别差异因素:你希望与什么性别的同学一组练习? (7)自我判断:你认为哪些是两人对话活动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共90人。 调查结果: 在90份有效答卷中,77.5%的学生喜欢做Pair Work,基本肯定了会话活动的积极意义。对影响会话活动未成功原因的调查结果: (1)有79%的学生很清楚教师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可基本排除假设中关于教师示意不清的因素。 (2)有68.9%的学生对性别差异取无所谓态度,因而假设中的性别差异因素也可以排除。 ①祝珣.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基础英语教育,2005(3)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背景 任教教师:贾振礼(官渡镇惠庄小学数学高级级老师,教龄37年,教学效果良好.) 内容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 观察者:(数学教研组:张春山、汤立全、张相云、吴春旺、刘正虎) 二、课前会议:2015年4月10日 (一)贾振礼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

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讲座稿)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 2013/10/22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兴起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热潮中。对传统的听评课进行专业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使得课堂观察与评价走进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团队的合作研究。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2、特征:课堂观察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是一种行为系统。 课堂观察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课堂评价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是一种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一种团队合作。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 (一)课堂观察的框架及设计依据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 研究者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 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第一次课例研究课堂观察与诊断报告定稿

以“引导自学”型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担当能力的研究——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第一轮课堂观察与诊断报告 合肥屯溪路小学胡燕敏 2012年10月18日 2012年3月28日,北师大项目组的张东娇教授、马健生教授、高益民博士、余清臣博士、徐志勇博士与研究助手,以及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兄弟学校的领导来到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创建的专家工作日活动。在众位专家与教育局领导的建议下,在征求学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博雅教育”概括学校的文化特征及其实践。落实与实现“博雅精神,儿童世界”这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就就是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求实、平等、担当的品质就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校一开始选定的主题为“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第一轮课例研究研讨活动,将主题进一步确定为“以引导自学型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担当能力的研究”。 课例研究成员 我校接到包河区教育体育局的关于“课例研究”活动的通知后,校长与教导处主任积极讨论、制定课例研究活动计划,挑选授课老师、参加此次课例研究的数学课题组骨干老师14人以及语、音、体、美、课题组组长12人,同时聘请了包河区数学教研员隗智林老师,期望此次活动不但能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更有助于校内教研文化形成。 做课教师情况: 课程内容介绍: 教学内容就是:苏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前后知识点链接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

2012年10月11日下午2点-5点进行了第一次课例研究活动,唐胜兰老师上课,课后每位老师依次汇报观察结果、隗智林老师、张东娇教授与陈罡校长点评。 现将第一轮课堂观察与诊断汇报如下: 一、分项诊断报告 (一)教师教学行为 1、课堂教学程序表

“基于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基于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听课和评课。在实际情况中,学校管理者和我们教研员都把听课和评课作为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听什么?怎样听?怎样才能使我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自己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指导。教师的听课行为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和经验性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等的一些特点,鉴于此,我们需要通过引入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规范我们的听评课行为。它通过一定的量表或技术手段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带入到研究的状态中,既能让做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也能让听课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作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获得反思性的认识,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它也同时能够监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我们客观、真实的进行课堂评价奠定基础。课堂观察能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功构建有效课堂;同时也能唤醒教师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改进我区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能够关注课堂教学,让学校教学领导、教研员和教师们掌握一系列科学、客观、可信度高的课堂观测工具,有效、深入地对我们课堂教学事件、教学行为进行有策略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以此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有效课堂,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校教学领导、教研员和教师们意识到科学的课堂观察测量工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通过研究,让以上相关人员能够掌握一系列的科学课堂观察测量工具,学会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3.通过研究,教师们学会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所得的数据,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有效课堂,并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4.通过研究,建立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资源库和研究个案集,便于今后的研究、学习和推广。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课堂观察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验主义方法论指导阶段 20世纪20-30年代,观察作为一种经验主义方法被引入教育领域,但是这一阶段的课堂观察仅作为一种方法,过程也是一种纯粹的观察和归纳,缺乏逻辑上的全面性和内容上的综合性。

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下面,我根据这张量表谈谈我对今天凌老师《竞争与合作2》课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敬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1、课堂话语的时间。根据观察的数据,凌老师讲授的时间为20分钟,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为20分钟,师生互动的时间为5分钟,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时互动时间充裕,对于这样一个时间分配是比较适中的。这样的时间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是真正融入了课堂,效率高。 2、课堂话语的措辞。根据观察,凌老师的吐词清晰,语速适中并不时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话语的插话。每一次学生的作答,凌老师都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面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凌老师总是耐心倾听、冷静分析、合理引导,发扬民主,从来打断学生,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小小建议: 1、教师讲解的时间可以再缩短一些,把感受合作拼图游戏的小组分享的时间适当加长一些更好,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经验或教训的时间也可以稍微多一点,让学生真正懂得良好合作的意义。

2、在小组分数统计上,教师应更多的照顾一些弱势的小组,给予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总分体现和谐课堂、民主课堂。 个疑问,是关于咱语文这个学科的,身边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需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反正拉不开差距,而且投入的时间与分数不成正比,可能花了很大力气可分数并不太高。有位老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想让哪个班成绩差,好办,语文老师多下劲,多让让他们学语文,到时中考、高考成绩准差,其它科都不好不说,语文也不好——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摘自特级教师党红英《语文教师,不能在别人的浅薄中迷失自己》 缘起三:“痛心”的“2009届初三中考绩效考核”。 5月份,某区某校兑现的这份考核,竟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将其优分率与数理化“比拼”,教师和领导者的“抗争”结果,语文学科很“受伤”。 面对如此桩桩尴尬的现实,不断叩问:语文课堂效益,何以流失?语文,何以“被边缘化”? 缘起四:区教育局提出“教学效益年”活动,区教科室筹办“同题博客比赛” 为近距离观察我校及兄弟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情,磨砺经验,熔铸底气,搜讨精研,开一剂“救课”的“良方”。本学年笔者已听评课28节。为节约篇幅起见,现重点选取《孙权劝学》、《感

课堂观察的实施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系统性: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 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 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 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三、课堂观察的具体特点: 现场实施:观察人员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就开始记录并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 简便易行:观察设计简便、过程可长可短、可整可零,适合教师使用; 样本量小:观察研究的问题、场景和对象比较微观,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 主观性强:观察者就是首要的研究工具,所观察的又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为,所以主观性不可避免。 四、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第二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教师从事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可为: 1.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观察的问题——针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解决或改善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2.研究的准备——工具准备(问题体系、观察的框架、表格或录音录像设备等); 教师素质准备(意识、方法或技术如观察研究模式等)。 3.观察的实施——自我观察、合作观察的选择实施(记录、问卷调查、访谈); 4.分析与思考——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什么是课堂观察法

什么是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要点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不同于日常的观察。 1.定性方法: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分析手段主要是归纳法。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并且可以把现场感受和领悟记录下来。 2.定量方法: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既可以采用“钢笔录音机”,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和电脑软件进行分析。 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系统性: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 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

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 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课堂观察的具体特点: 现场实施:观察人员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就开始记录并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 简便易行:观察设计简便、过程可长可短、可整可零,适合教师使用; 样本量小:观察研究的问题、场景和对象比较微观,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 主观性强:观察者就是首要的研究工具,所观察的又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为,所以主观性不可避免。 课堂观察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课堂观察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常见的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结构化观察、系统化观察;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等。现在大多采用的是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的分类。前者是指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而后者是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比如文字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上传: 连文亮更新时间:2012-12-27 22:41:25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1.课堂决定教学质量 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一名中学生在校有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每一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课堂教学质量来决定的。 2.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观察?(过去更多的是说听课评课) 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是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3.你所理解的课堂观察是怎样的?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有什么不同?(请老师们思考后再回答)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有意无意)。课堂观察是在一般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进行日常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 2、课堂观察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无论是观察对象(听哪个教师的课)和场所的选择(到哪个班听课)、观察内容的设定(听什么内容)、观察方法的设计(以定量为主还是以定性为主)等都要围绕着研究的目的。 (2)系统性 日常的不自觉的日常的细致的细致而系统的 低层次高层次 观察具体情况的观察具体问题的观察 (3)理论性 教育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教育现象或问题发展的正确走向。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以及观察结果的解释中,教育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支撑。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成都华西中学牟林 [摘要] 成都市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首要的一步是掌握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个概略的梳理并表达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或许对课题研究有些帮助。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序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然而,有效地反思必然基于有效的课堂观察。可以这样说,没有课堂观察就没有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贝尔斯的互动分析技术拉开了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6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FIAC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70年代“课堂人种志”方法引入课堂观察,90年代霍普金斯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系统地论述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有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话题。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2课堂观察的四个关键要素

课堂观察的四个关键要素 --关于课堂观察的思考之二 什么是课堂观察?在开展课堂观察之前,我们首先对课堂观察的定义进行了考察,我们看到的比较通用的是陈瑶老师在《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一书中的定义:“简单地说,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笔者基本上认同这样的定义,但认为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说,“研究者或观察者”,这样的表述对课堂观察的主体描述是不清晰的,因为这样的表述容易把教师的自我观察排除在外;另外,这个表述也忽略了“相应研究”之后的后续工作——行动跟进,而“改进行动”正是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所以,我想能否这样描述更为科学: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包括执教者本人) 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我们认为,正确地理解课堂观察,应对课堂观察的关键要素进行必要的分析。我们认为,课堂观察有四个关键要素:主题、细节、反思和改进。 一、基于现实需要的主题确立。 在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实践中,陈瑶老师说的“明确的目的”,常常精细化为“主题”。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这种预设的核心就是主题的预设,主题的预设是观察的前提准备,课堂观察不打无准备之仗,确立观察的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第一步工作。主题的确立应基于现实的需要,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视角出发确立观察的主题: 1.从学校实际出发。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课堂观察的主题从学校实际出发,可以解决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天和小学提出来要观察教师解读教材的水平,因为他们的新教师比较多,教材解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青云中心小学,我们建议他们以“差异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主题设计,因为他们的“十一五”学校主课题就是“小学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在平望实验小学,则以观察学生作为重点,因为他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察的主题正好与办学理念“虚实相生”。从学校实际发出容易形成学校课堂观察的特色取向。 2.从学科特点出发。每门学科有自己的核心特征,抓住学科中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确立观察主题是进行学科研究的关键。如市实验小学在观察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设计了关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主题,松陵第三中心小学观察数学训练的时候以“数学课堂训练思维价值”作为观察主题,震泽实验小学观察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语实践”等等,都是抓住了学科的本质特点来确立观察主题的,从学科特点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3.从教师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主题,如我们观察特级教师的课,主要是为了学习与吸收的,而观察新上岗教师的课,最主要的是为了诊断与矫正的,目的不同,主题也可以相应的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与经验、教学的特色与风格各不相同,这也是主题确立的重要依据。 4.从教与学的问题出发。教学中的问题即课题,也即课堂观察的主题。“问题”是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的,因此观察的主题也是不断生成的。比如,我们在平望实验小学确立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观察主题时,讨论了半天时间,最后发现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

课堂观察培训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培训心得体会 10月31日,东莞市水乡片小学英语老师精英培训第三期,在高埗镇西联小学举行。 本次培训活动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徐苏燕教授给我们讲述《寻找高效课堂密码》的 讲座,第二部分是广州市荔湾区广雅小学彭丽莎老师给我们的讲座《小学英语课堂观察》。经过这次系统的培训,确实受益匪浅,它不但使我对高效课堂和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还给予我在教学思维上更清晰的指引。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课堂运行状况,对其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 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团队的有效合作。听课、 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 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 手段。因此,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听 课也不少,评课更是泛泛而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明显。今天听了彭丽莎老师的《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专题讲座,彭老师结合了自己广雅小学教学长达三年之久的小学英 语课堂观察课题的经验,给我们讲述了课堂观察定义、意义,分析了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 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一堂优质课,从而更好地反思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以及 如何去纠正,从而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通过课前会议、课中会议 和课后会议进行讲述: 课前会议: 我们观察者在课前会议中应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上课的主题、关系和地位、本班情 况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不同层面学生的比例和具体座位的安排、课堂气氛等等、 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明白到什么、重难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本课的大致结构是 什么?有哪些创新或困惑? 课中会议: 彭老师结合自己学校的“二元五次” 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课题的经验,给我们展示了 第一代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表、还有他们不断改进、改良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 代的观察表。还给我们看了他们进行课堂观察课题会议的视频。从中我们可以更好、更加 直接、真实地体会和学习。 课后会议: 彭老师告诉我们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教学。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基于学生的表现和证据,表明学习目标达成了吗?是否达成,能够抓住核心说明几个结论、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结论等。

启蒙运动课堂观察案例

《启蒙运动》课堂观察案例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 [基本情况] 任课教师:刘美(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一级教师。)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 课堂类型:课堂探究型 观察类型:专题性观察 活动背景:课堂观察已成为我校教研活动的品牌。在改进听评课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积极独到的作用,课堂观察活动正在成为我们历史组推进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抓手! [课前会议] (一)刘美老师说课(5分钟) 一、说课题 启蒙运动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教材中上启文艺复兴,下启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地位重要。但新教材分两课阐述启蒙运动——“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内容分散,不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教材的整合,两课并一课。启蒙思想丰富多彩,教学上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知道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素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和认同启蒙思想家们的进步主张。 三、我的想法 1、针对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这几块相对分散的内容,我最终选用了康德的一篇介绍启蒙运动的文章《什么是启蒙》把这三个部分串联起来,使教学流程显得更加流畅和自然。 2、通过所有流程和互动设计,凸显启蒙运动的真谛——理性。 3、运用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化抽象为具体。 四、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通过引起学生对启蒙老师的回忆,结合康德对启蒙的定义,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真谛的总结,进入启蒙运动的内容。通过三组文字材料,突破重难点,解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观点。 第三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障碍的思考,展开启蒙运动背景的探讨。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的角度思考,感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规律。 第四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影响的评价,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启蒙影响。 第五环节:联系现实,进行课题总结。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

课堂观察报告 ( 2013届 )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09190113 实习生:阮美霞 实习学校:金华汤溪高级中学 指导教师:唐恒钧麻艳芳 完成时间:2012 年 10 月 18 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课堂观察报告

生物科学阮美霞1 授课课题:细胞膜和细胞壁 授课科目:生物 授课教师:麻艳芳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授课班级:高二(2)班 一、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一)、课堂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麻老师在教学“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课时,基本忠实于教材的安排,即先讲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后讲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成分的功能,再然后讲解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做几道练习。最后讲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表1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环节具体内容时间(秒) 时间% 导入实验:伊红染液注入变形虫体内 伊红染液不会溢出细胞,说明有细胞膜。 56 2.6% 细胞膜实验:玉米胚染色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304 14.2% 细胞膜的第一种成分:脂质。 0磷脂的结构、排布和功能。 ②胆固醇的分布和功能。 451 21% 细胞膜的第二种成分:蛋白质。 ①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 223 10.4% 细胞膜的第三种成分:糖类。 ①糖类的分布和功能。 164 7.6% 小结:细胞膜的成分。87 4.1% 0实验:人和鼠细胞融合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 337 15.7% 细胞壁0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②细胞壁的功能和特点。 163 7.6% 1本课堂观察报告由赵敬言,阮美霞共同完成

教师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包括八个模式

教师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包括八个模式。它们是, 1、确定研究问题及目的:教师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决定行动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2、确定观察工具:选择或设计相应的观察工具并对相应的人员进行培训。 3、实地观察记录:运用所选择或设计的观察工具进行课堂观察记录。 4、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或数据:对数据或者文字资料的分析方法不相同。对于较为复杂的研究,教师可以在专门研究者的帮助下对信息进行分析 5、进一步从多种渠道收集所需要信息:通过粗布研究,焦点更凸显,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全面了解,可以设计其他的观察方式,或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或文献资料分析,以求对问题得到更全面真实的了解。 6、讨论结果并拟定行动研究计划:教师汇总观察研究的结果,可能的话,邀请校外专家一起讨论,并草拟针对性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计划应当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 7、实施行动计划:行动时研究的关键所在。 8、重复第2至7个步骤:不断修改和调整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直至达到研究的目的。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 我区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以“面向教育实践,解决突出问题”为方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层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目标,引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和思考,从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形成行动策略,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首先,教育行动研究以找到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以及整理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来发现问题;可以从新的教学观念、思想与自己教学实践对照中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做法与别人经验的比较来发现问题;还可以主动向学生、家长征询意见发现问题。然后在众多的问题中确定要研究的专题。要注意的是所选专题一定是针对自己教学实践改进的需要,体现实践性;要考虑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是自己能够研究的,体现可行性;是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假问题,体现科学性。 第二,收集资料、分析资料。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找到相关资料充分占有资料,再整理和分析资料,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资料的收集贯穿整个行动研究的始终。资料收集后需要及时处理,从而对问题及情境了解得更为清

英语高效课堂观察与分析报告

英语教学研活动记录 主题: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观察与主题报告 1月4日,我们围绕高效课堂的构建对肖静老师执教的when was it invented?一课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分设立了如下几个角度,以 下是详细材料: 观察目标:课前预习效果及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 观察对象:肖静老师及初三1班全体同学 观察地点:初三1班教室 观察时间:2015年1月4日 观察过程: 8:52 提问单词 采用点名单独提问的方式。 1号女生发音拼写均正确; 2号徐新杰invent scoop heel 发音全部正确; 3号褚建:be used for doing 掌握较好; 4号李涛:calculator adjustable 发音全部正确。 以上几位同学,都回答了2--4个单词,表现良好。 9:10 学习2a时,提问了要求预习的短语:adjustable heels /heated ice cream scoop/battery-operated 。 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本节课主要是进行Unit9 SectionA部分的新授课讲解,所预习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本节要用到的单词。 在利用检查单词进行课程导入后,徐老师又从单元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回忆了Unit3的重要语法点,然后展开了新课的讲解。在整节的教学内容中,所预习的单词及短语,均为目标语言。师生进行了多次操练。从学生的个人表现、小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正确的拼读所预习的单词和短语并进行延伸,效果较好。

课堂观察与主题报告 赵丽平 肖静老师这节课讲授初三英语第九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 ? section A.主要语法点是被动语态的用法,包括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被动语态在特殊疑问句中的使用以及一些常用词语搭配。主要句型: When was it invented? When were they invented? Who was it invented by? What is it used for? 首先从整体角度对这节课进行分析: 课堂开始第一步是熟悉课上所用词汇如:invent ,be used for, scoop, adjustable ,heel 等 接着联系unit3所学内容引入被动语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本节课重点是被动语态。 下一步是新课。根据句型 When was is invented? 详细解释被动语态。根据基本结构be+ done ,对be 进行变化 When ____ it invented? 让学生填空从而猜测本节主要将那种被动语态。 随后,结合听力材料,让学生找出问题答案,When were they invented? 从而体会被动语态在过去式中的用法。在这之后马上跟上pairwork 联系学生对话能力,对语言的使用能力。 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图片思考:who was is invented by? 与此同时教师介绍不同的发明,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总结完成句子: When ____ it _______? When ______they ______? Who ______ it invented ______? What ____ it _______ (use)_______? 通过完这些句子顺便对课堂进行总结。 最后进行当堂达标检测。 纵观肖静老师这节课,有下列特点 :一是学习目标明确,开始变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 二是环节步骤分明,衔接自然。 三是重视基础能力培养。 am is are was w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