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的认识

我对教育的认识
我对教育的认识

我对教育的认识

教科系10级4班:周萍

关键词: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少年、思想品德、学校教育、教育者、目的、终身教育

“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

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教”意为“老师全职授业”,强调全日制和专职性质,这是从“孝”的本义引申和转义而来的。“孝”本指子女为了全天照顾病危老人而彻底放弃田产和耕作,转义为全脱产受课业,从而有了”老师全天专职教授“的意思,并进一步发展出“像侍奉父母那样尊崇老师”的含义。“育”字从云从肉,“肉”指“人体”;“云”本义为“旋转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雾气通过旋转聚合过程而同化成大云团的一分子,转义为“同化”,所以“育”是指对已经存在于世的人(即“肉”)进行同化工作,即对未成年人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使之能顺利进入主流社会,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对野蛮人,则采取“一帮一”即一个文明人与一个野蛮人结对帮扶的方式促使其放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习俗,转而尊崇和接受先进的中华文明理念和习俗,成为中华文明圈的一分子。简而言之,“教”是指老师全身心授业,“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蛮族人士,使这两种人成为中华文明社会

的合格成员。

从人的生活角度来看:

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认为“教育”一词有四种基本含义:(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是指一种总体的组织结构;(2)作为活动的教育,是指成年人作用于后代的活动;(3)作为内容的教育,他往往与课程的内含是一致;(4)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强调的是在作为机构的教育的背景下,通过运用作为内容的教育,使之作为活动的教育产生的结果,即素质的提高。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即“施”和“效”,意即给与、效法、遵循;育“使作善”。这其中不仅仅蕴涵着文化的传承,还包含着人生至善的意义。

从社会的视角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着重强调教育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属性。

从个体的角度看:

教育与人的生存和人生相关,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由教育者任意加工的对象或加工的原料,他自身在教育中实实在在地生存、生活着的个体,是在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从个体人生和生活的视角看:

教育注重的是与人生的关系,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实际人生体验和生活的幸福程度。教育不仅仅是指向儿童未来虚无缥缈的人生,直接指向儿童现时的人生和生活过程,从而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性的活动,而且是人生的一种实际过程和生活体验。因而,从人生和生活的视角看教育,教育就与人生和生活本质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生活之中的人,要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必须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辨别、选择和批判去构建某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由现实的生活走向可能的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交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和规范,而在于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主体,即使人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够作用于外在世界的“人”。它不仅能教给人通向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儿童去创造人生的智慧。教育的价值是在根本上是通过人的生命价值实现而体验的。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就是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使人的灵魂觉醒。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因而,教育的根本价值不是“为生活作准备”,更不是为职业作准备。更不是抽象的、理论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脱离了“生活世界”,生活的主体是不可能形成的。

第二,在过程上,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人化的过程,是对自然社会、社会事务、人自身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是人的生成过程。

教育不是纯粹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传递与习得的认知活动过程,教育中的经验不是纯粹的体系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化人的活动,强调的

是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功能,但仅仅进行文化的传承功能不是教育。教育的核心在于使人人化,即使人的生命具有人的地位、人生的意义,使人像人一样生活,并谋求人生的幸福。文化化人只是使人人化的前提,但文化传承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化人的活动将社会成员从自然状态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因而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同时,教育赋予个体以存在和发展的能力,提升人的创造力和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与追求能力。

可见,面对文化和人化,“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多么狭隘。“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的教育反映了一种片面的生活世界观。因此,片面地生活世界观必然导致教育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把人置于他人实际的生存世界之中,去体验、反省、批判、创造,人的主体地位才得以体验,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才能建构起可能的生活的图式,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

自从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后,课堂成为儿童的教育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生活便成为儿童教育生活的主体甚至全部。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时刻扮演着成人的角色,儿童实际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飘渺的“成人生活"。为了达到满足生活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儿童的生活消失了,儿童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的容器”。忽视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成为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儿童的教育生活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的成人生活,他们在教育中难以体验到儿童本来的童年生活和乐趣。从根本上说,这种物化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社会的客体、科学知识的课题、生活的客体,把学生与其自身的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因而,其根源在于既不把教育看成是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不把学生看成是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教育的任务和民族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自我的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在教育中,教育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微末节的事。

(1)科学与教育:科学是专门化地,它传授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技能,并在人的生存中占据着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通过教育,学生将成为专业工人。

(2)自由和权威: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3)历史: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作为。

教育的意义

人不止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学校的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见闻与个人内心内心活动相结合,至此为止,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

更明朗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生活与教育》作者: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教育经典导读》作者:檀传宝,开明出版社

浅谈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浅谈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如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中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二)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教师还是教辅人员,都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好的教师能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因材施教;好的教师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好的教师还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情感体验,能理解学生……要做到这一切,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四)学校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中小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到平等对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简述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简述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3)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3)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教师威信。 3、简答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答: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4、简答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 5、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 答: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简述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答: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7、什么是因材施教?如何贯切这一原则?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贯切这一原则教师要: 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8、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答: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内容是指 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9、班主任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答:以爱动其心;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 10、简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素质包括哪些?) 答: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 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11、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1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答: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效率;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但,讲授法 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点。 1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 实际锻炼、情感陶冶、奖励和惩罚等。 15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对教育学的认识》

《对教育学的认识》 学 校培训班级培训学号姓 名 教师资格证是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学的学习和培训对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意义重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同时得到更加深刻的体会,老师们组织了此次教育学课程的培训。通过为期三天的教育学的培训与学习,使我对教育学这门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不少的体会。 教育学这门课程主要围绕“教育”一词展开。课程从头到尾都提及了“教育”一词,同时还提及了“教师”、“学生”、“班级”等与教育有关的词。在培训的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书本,一边列举案例。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同学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此次培训,我也有不少体会。主要体会如下。 第一,从总体上了解了“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理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 第二,知道了“什么是素质教育”。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使诸方面教

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然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它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最后,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三,明白了“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社会文明的专职人员。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第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第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对待的学生观应该是把学生视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贡献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领域和独立人格。第三,要努力提高教师修养。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艺术、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加强自我修养。 第四,更加体会到了“学习教育学对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而言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

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教育的优劣,能决定国家的兴衰。中国现在能够获得大发展,说明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仍然距离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底子差、起步晚,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待完善。我把考上大学的人比作好的原料,把大学比作一条生产线。好的原料投入进去,产出的良品少而次品多,这能怪原料吗?很明显,这条生产线有很大的缺陷。今天我就来讲讲这条生产线的缺陷。 一个人最初的老师是自己的父母,但学校终究还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育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国民的素质。教育制度上下一体,理应批判的不只是大学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每一个人都按照固定的轨道,模式化地前进。在中国,教育就等于考试,学习就为了考试。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只看一张成绩单。 教育界也存在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有何特点? 1.说一套,做一套。说什么全面发展,实际上造成了全面平庸;说什么因材施教,实际上对每个学生的教育都是千篇一律。 2.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教育工作者的利益与升学率直接挂钩,因此他们利令智昏,以提高升学率为工作的唯一目标和动力,而学生则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且看官僚主义是怎样危害学生的。为说明问题,我会举些实例。

这些问题不只是某个学校所独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看了一定也能够感同身受。 如果你去看那学校颁发的课程表,一定会觉得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符合全面发展的宗旨。但实际上,贴在教室照之执行的课程表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些非中、高考科目的课时被大大缩水,取而代之的是一天好几节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中、高考科目。遇到上面的教育系统前来检查时,马上用原来那张将其盖住。等检查组一走,又将原来那张揭去。 体育课也不被重视。在我的中学时代,最怕上体育课时遇到下雨天,因为一定会有主课老师前来“借用”。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课能免则免。某些自己不爱运动的老师对于学生踢足球、打篮球等活动深恶痛绝。他们可能觉得体育活动就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我曾遇到过多位老师喜欢没收足球、篮球等体育器材。更有甚者,一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剪刀将一个足球戳了个窟窿,那“正义凛然”的气概不由得让人误以为是林则徐正在查禁鸦片。 到了初三、高三毕业班,那些音乐课、美术课等等非中、高考科目全部名存实亡。中、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天到晚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当年的我也因此没有业余活动,没有社会实践,只有两点一线。我天还没亮就得起床上学,中午和傍晚各有一小时回家吃饭时间,还要上夜课。我每天泡在书海里至少13个小时以上,遇到考试还得加班加点。我们学校一个月只放一天半。你别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一下了,老师们早已布置好没完没了的作业。到了寒暑假,

家庭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目的: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便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以后,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置疑。尤其是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40名学生(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调研项目: 1、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当时,家长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在当代中国,学生和家长之间谈论得最多的话提莫过于“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之类。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呢?学生最能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呢? 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接受第一种家庭教育方式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得优秀,但做得优秀的学生必然离不开这样的教育方式。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采取以说教为主,以强硬手段为辅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以说教为主,以强硬手段为辅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且也容易接受。收到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较其余两者,应该是最好的。 所以,通过研究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成绩不理想,行为不规范时,家长只应采取以说教、开导为主,以强硬手段为辅的教育方式。 2、家长应对学生进行一些什么教育。 学生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书本知识的教育,家长如果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岂不是显得有些重复和单一了吗?而事实上,学生除了学习成材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这是学校里很少学到的。况且,现在不是正在提倡素质教育吗?那么家长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什么教育呢?调查结果如下: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关心学生想法、心理健康偶尔关心不关心 健康 93.8% 6.25% 0% 不健康 23.2% 76.5% 10.3% 上表所反映出的结果很明显:家长应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否则,学生稍不注意,就容易产生一种误入歧途的想法。 此外,我们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如《素质教育在中国》等。明显地可以看出:学生首先也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正直教育。 其次,是心理素质教育:要教会孩子自省、自强、优化人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还应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再次,是中国学生的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融合能力及个性发展。 接着,是家长应强化中国学生的理财教育。对于理财教育,家庭教育是关键。家长应培养学生:存钱有方、花钱有数、赚钱有道、捐钱行善。 然后,家长应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虽不能劳动过量,但决不能在家里“供养小皇帝” 。

对教育学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习教育学的几点认识 本学期新开了一门课程《教育学》。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上学期已学过的《教育心理学》,从名称上来看,两者均是研究有关教育问题,只不过前者重在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而后者重在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研究如何有效的学与教。 我们的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从归归落地到现在大学的我们,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体验并感受着教育。谈到教育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我认为,教育可分为两部分———“教”与“育”。“教”是指在学校里老师的教学与教导,而“育”则是指在家里家长的养育与培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三师范生,以后很可能会走到教师的岗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学习教育学就已变得至关重要了。一名教师,为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从性,更好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教育活动,指导教育实践,调整控制教育行为。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就能够自觉的指导教学,不断累计教学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以推广使用,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收益。掌握教育理论以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领域打好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教育学这门课程除了教育基本理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培养教师教学技能,例如如何编写学习教案、备课、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等。这是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掌握这些基本教学技能与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此外,通过学习名人名著教育思想,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苏格拉底教育学理论,使我的思维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总之,对《教育学》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它使我更全面的审视教育,理解教育,相信它必将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财富。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7264 更新时间: 2008-4-18 8:23:03 课题组成员:程莹向欣然吴笛毛颖曾凡谌谐婉 指导教师:罗治奎 目的: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便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以后,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置疑。尤其是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40名学生(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调研项目: 1、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当时,家长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在当代中国,学生和家长之间谈论得最多的话提莫过于“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之类。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呢?学生最能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呢?

[NextPage]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接受第一种家庭教育方式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得优秀,但做得优秀的学生必然离不开这样的教育方式。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采取以说教为主,以强硬手段为辅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以说教为主,以强硬手段为辅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且也容易接受。收到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较其余两者,应该是最好的。 所以,通过研究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成绩不理想,行为不规范时,家长只应采取以说教、开导为主,以强硬手段为辅的教育方式。 2、家长应对学生进行一些什么教育。[NextPage] 学生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书本知识的教育,家长如果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岂不是显得有些重复和单一了吗?而事实上,学生除了学习成材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这是学校里很少学到的。况且,现在不是正在提倡素质教育吗?那么家长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什么教育呢?调查结果如下: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关心学生想法、 心理健康 偶尔关心不关心 健康93.8% 6.25% 0% 不健康23.2% 76.5% 10.3% 上表所反映出的结果很明显:家长应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否则,学生稍不注意,就容易产生一种误入歧途的想法。

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教育事业中,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 师队伍的成长。优良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性技能和技巧,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小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若干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技能训练 一.引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开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余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学习,也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训练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为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现状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浅薄,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一些高校多把培育的重点放在思想理论的提升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相对浅薄,学生也未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认为获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顺利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由原教育学系或院系开办的专业,教育师资水平和力度薄弱,曾一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提升上,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我们老师所说的一种现象,和我们本科同专业的专科生毕业后就业率远远高于小学教育本科生,大多数用人单位批评本科教育比不上专科,专科毕业的小学教育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充分说明了本科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教师这个行业就业形势严峻,一般的本科毕业生想要进入一所普通的小学门槛都非常高,更何况一线的学校。所以,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上大学前,我以为小学教育专业只需要学习简单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课程安排十分齐全,各种科目都有,老师说,这是要把我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在心里偷偷捏了一把汗。纵观当前本科小学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一般多设“通识类课程”,又称教养课程,包括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和我们现在所学的公共课差不多;学科类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执教科目的课程,即解决未来小学老师“教什么”的课程,多按不同课程模式予以设置;教育类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是培养小学老师专门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与研究的课程,多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等专题性课程,就是缺乏教师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少数高校开设了这类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大多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实到实处。针对我们学校的小学教

浅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窗边的小豆豆》有感一直以为教育只是一种职业,与教师有关的职业,只与教师有关,只是教师的事。上完教育学后才知道,那只是对教育的狭义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能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产生了,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之中,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以说,教育并非只和教师有关,学校,社会,家庭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决定因素。 在这里,我想借《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几个场景浅谈下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小豆豆在被小学退学以后,机缘巧合下,小豆豆的妈妈找到了巴学园。进入校长办公室后,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并没有因为小豆豆是被当地公办小学退学的原因而刁难她,而是让小豆豆坐在椅子上畅所欲言,并且就像同小豆豆谈天一样探着身子非常认真的没有一丝厌倦地听她讲完四个多小时。我们可以想象小林先生的这种做法让小豆豆感受前所未有的

教师的亲切,同时给予了她无限的鼓励,给她的未来产生了长久的潜在的积极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做法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却是师生关系所需的。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其重建更需要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教师应胸怀满腔的教育爱和善于倾听。但是将小豆豆退学的老师明显没有做到这点,只是一味地在小豆豆母亲面前抱怨和苦恼,最后甚至建议小豆豆妈妈另请高明。而小林先生却做到了这点。小豆豆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反观现在,现代的教师们做到了这点吗?我们一直倡导教育改革,改什么呢?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可是我觉得真正需要改革的,是这个教育框架下的师生关系,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起着不可磨灭的深刻的影响,乃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也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如何改造师生关系呢?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说,要发挥教师在培养良好师生关系中的导向作用,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加强,让老师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过硬的业务素养,和较强的能力素养,才能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导向学生。在我看来,教师,是拒绝“经验”的职业,因为教育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最不完善的自然人,教育永远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因此,也就决定了教师一生都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自省,不断地应变和不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1、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答: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 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 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 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 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 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 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 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从而对研究数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启示。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是 用高观点研究初等数学的一门课程。换句话说,是把初等数学置于现代的,统一的观点下来研究,从而对初等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数学方法论,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数学 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教育学,包括教育论与教学论部分,属于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这里指普通心理学,它主要研究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学,包括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两部分,并以形式逻辑为其重点。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原理,几种常用的程序语言以及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原则以及课件的编制等。以上是研究数学教育学的必要的基础,数学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下面的核心部分。 2、核心部分其中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 3、拓广部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数学教育学。数 学教育评价,包括一般的评价概念、数学课程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通过评价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数学教育史,包括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 别是对一些代表人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从而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所启示,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它是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比较数学 教育学,它是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数学教育;在研究其各自的经济、政 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点,发展规律以及其总的趋势,进行科

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立国之本,而教育教学是重中之重,在我调入本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之际,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就要做到为学生服务,给学生关心,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妥善处理学生的意见和矛盾。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就要把以教师为主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自我管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思考的自由,选课的自由。在处理管理干部与学生的关系上,要突出管理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提高自我概念、人际交往技能、个人品质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约束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机比教师的职能更具力量;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同等重要;认识教育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认识教育应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上要多些微笑;遇事要有耐心;以情

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用爱激励学生,用爱温暖学生,用爱鞭策学生。俗话说得好“像父亲一样严厉,像母亲一样温柔,像朋友一样亲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扮演好了这三种角色,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以诚感人、以诚育人,彻底打破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敬而远之”尴尬局面,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强化和落实。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日期: 2

浅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窗边的小豆豆》有感一直以为教育只是一种职业,与教师有关的职业,只与教师有关,只是教师的事。上完教育学后才知道,那只是对教育的狭义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能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产生了,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之中,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以说,教育并非只和教师有关,学校,社会,家庭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决定因素。 在这里,我想借《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几个场景浅谈下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小豆豆在被小学退学以后,机缘巧合下,小豆豆的妈妈找到了巴学园。进入校长办公室后,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并没有因为小豆豆是被当地公办小学退学的原因而刁难她,而是让小豆豆坐在椅子上畅所欲言,并且就像同小豆豆谈天一样探着身子非常认真的没有一丝厌倦地听她讲完四个多小时。我们可以想象小林先生的这种做法让小豆豆感受前所未有的

教师的亲切,同时给予了她无限的鼓励,给她的未来产生了长久的潜在的积极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做法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却是师生关系所需的。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其重建更需要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教师应胸怀满腔的教育爱和善于倾听。但是将小豆豆退学的老师明显没有做到这点,只是一味地在小豆豆母亲面前抱怨和苦恼,最后甚至建议小豆豆妈妈另请高明。而小林先生却做到了这点。小豆豆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反观现在,现代的教师们做到了这点吗?我们一直倡导教育改革,改什么呢?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可是我觉得真正需要改革的,是这个教育框架下的师生关系,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起着不可磨灭的深刻的影响,乃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也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如何改造师生关系呢?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说,要发挥教师在培养良好师生关系中的导向作用,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加强,让老师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过硬的业务素养,和较强的能力素养,才能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导向学生。在我看来,教师,是拒绝“经验”的职业,因为教育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最不完善的自然人,教育永远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因此,也就决定了教师一生都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自省,不断地应变和不

对教育心理学认识的心得体会

对《教育心理学》认识的心得体会 张建刚 麦积区伯阳中心学校

对《教育心理学》认识的心得体会 麦积区伯阳中心学校张建刚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等。教育心理学,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

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作为师范生,只有学好教育心理学,以后在自己的岗位上才能更好的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具有自知之明,就需要自觉地用心理科学理论去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活动,增强自己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每个有威信的教师,都是善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所以,中学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品德,而且是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角色适应力。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现代社会和教育的进步日益证明,教师不仅要懂得教材本身,还要懂得教学本身。教师关于有效教学和教育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因为,学校中的学和教,都是心理过程,懂得这种过程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展有效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教师才能够形成用教师的专业方式处理教育问题的能力和专长。 2、学生方面。 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只有更好的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做好指导,让学生往更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师范生学习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习怎样更好的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怎样更好的引导他们,指导他们学习。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热

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中小学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来源渠道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响着中小学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初 见端倪。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的大事,中小学校如何利用丰富的地域的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一,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特别是中小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青少年学生对传 统文化有一定的感知,但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比,这还 很不够,有时还很微弱,还必须借助本地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力量,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阵地,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广泛宣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 认识,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践行传统美德的行为。将优秀传统文 化的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开设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定期举行吟诵 传统经典篇目的比赛等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固 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我市来说,拥有丰富的社会德育资源,如皖江文化园、五千年文博园、薛家岗文化遗址以及六尺巷等,这些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理想教育基地。需要将 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辟为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作为中小学 生课外德育的阵地,加大相关的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力度。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第三,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下面本人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同仁指教。 一、传统文化重视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 可不慎。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 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 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 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含义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问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关系的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炼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现象、问题,揭示教育背后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以作为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依据和指南。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念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三大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的总结。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到的论述之中。 2.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末期。据郭沫若

我对教育学的认识

我对教育学的认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对教育学的认识 12英语2班15刘丽娜 百年传承,教育为本。自古以来,尊师重教都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是传承中华文化接收更广阔知识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现今中国的教育,有教但缺育,而且疏忽了学生自身的独立自主学习,教育问题俨然成为人们关心热议的话题,成为“教育强国”口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把“教育”二字挂在嘴边,似乎我们很重视教育,但是现今的教育现状,无人称赞,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从行政到教育系统,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全部都成为人们所批判的对象。的确,中国的教育,倾向于“现实的教育”,它本身就处在一个经验的相对低级的状态。就我个人看法,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中国本身缺少思想的结果。或者说缺乏哲学的东西的指引,而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行动”中。而这种指引,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努力。 对于我们师范生,我们能做的,便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教育学是我们必修的课程,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和学习教育学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学生。书上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在搞清教育学的概念时,要划清两种局限: 第一,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所以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 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作为一种正确的教学 方针政策,虽然需要反映教育规律,但它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规 律和教育方针、政策是绝对不能等同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如果把教育的方 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最终导致 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歧路。第二,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学所 探讨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的理论认识,即教育知识 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实践经验汇编也还只是片面的、局部的、个别的 具体经验的汇集,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我们要做的是从中获得思考并去发展 完善。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况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有的教师上课,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愁眉苦脸,摇头叹息,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