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

高一下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

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5、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拥有部分土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出现夜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洋务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刺激影响;机器生产丰厚利润的吸引。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原因: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

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与意义见必修一纲要)

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报纸:

①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②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

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济矛盾,

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校仿美国新政的做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美、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政府干预经济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利用政府开资、采购、税收等调节生产;建设福利国家。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发展生产力。

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直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2)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

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3)结果: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④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原因:根本: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EURO):欧盟单一货币,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

3、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实行对外开放客观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客观必然性:①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③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四、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③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变大。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最新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6-2017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4月)历史

天一大联考 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历史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国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秦国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C.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D.农业生产最为发达 2.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3.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度,几乎涵盖了当时各个手工业部门。这实际上反映了 A.官营产品的盗卖严重 B.官营产品难以保证质量 C.官营生产的管理严格 D.国家注重垄断市场经营 4.表1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 表1 表1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A.北方丝织业最为发达 B.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 C.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 D.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 5.宋代“交子(纸币厂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 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 A.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 B.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C.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 D.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 6.明人汪价在《斜纹布赋》中说:“嘉邑(嘉定)布缕,行于京省”,“浆纱行于本境,刷线达于京师”。此记载可说明当时 A.江南出现纺织分工 B.跨区域贸易业发达 C.南北经济走向互补 D.嘉邑已成棉纺中心 7.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

高中历史模拟试题卷

高中历史模拟试题卷 命题人杨崇佑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2.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 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 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5.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6.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 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 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7.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 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 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8.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 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 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必修一历史复习提纲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霸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潘林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 (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的授田制。这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产生B.政治制度的变革C.自然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 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 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 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次数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0.85 次/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年 18.5 次 / 年19.9 次/ 年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曾祖父) 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行政机构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8. 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 万织布工人和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 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 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 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11.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 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2.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 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 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一、条约内容的记忆 《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关税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及居住权 《望厦条约》:南及附中割赔外所有特权+兵巡+医院教堂中美 《黄埔条约》:望厦所有特权+自由传教+修坟清护中法 《天津条约》:驻10舰外入内赔 《北京条约》:承开天津,九龙华工赔 《中法新约》:法殖越南+中越开埠+攫取路权+法国撤军 《马关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建厂 《辛丑条约》:赔款、划界、拆准、惩禁、改、修 危害:逐条导出(举例如下) 割地: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是列强的勒索,清政府转嫁给人民,生活贫苦。 通商:便于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是否深入内地? 二、关于背景原因及影响功绩 鸦战背景:战前中国:官场中,军队里,财政上,经济上,文化上。 战前世界:①英国率先,②其他国也,③需原料产地。 鸦片战争:根: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中国大门 直:中国的禁烟运动 战败原因: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 影响:三大变化:性质+ 矛盾+ 任务 第二鸦战:根:进一步打开,,(到了19C5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直:修约要求被拒绝 导:亚罗号,马神甫 影响:政治上:丧失领土和主权+ 中外公开勾结 经济上:东南沿海---沿海各地---内地 太平起因:①阶级矛盾激化②外侵③自然灾害(两广地区) 天京变乱: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影响:元气大伤+ 国中无人朝中无将+ 清军建营。太平败因:主观(农阶局限+战略失误)客观(中外反动) 太平功绩:①加速了②反封反侵略③与以往农运比 ④资本主义方案⑤世界意义 甲午背景:①大陆政策②国际关系③朝鲜东学党④清寄希望于调停戊戍背景:①甲午后民族危机(对自然经济)②民资发展(放松民间建厂)义团原因:民族危机+山东地区洋教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 农民局限+ 扶清灭洋局限 新思潮萌发原因:①两危机使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 ②鸦片战争使爱国知识分子惊醒 洋务派/顽固派洋务人物及工厂 洋务运动:A前期求强:师夷长技以制夷B后期求富:“求富”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 顽固派//// 缺领导核心//// 不变封建制度资本主义产生原因:自身孕育// 外侵 时间:19C六七十年代,上海,广东,天津。 资产阶级的特点点:两面性,对内对外都 无产阶级产生:19C四五十年代,外商企业。近代企业外人先 无产阶级特点:共同优点+①三重压迫②与农民③集中程度高 第二部分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口号三民主义 革命派保皇派论战:内容,意义, 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武汉成为摇篮原因:①该区资本发展②帝国侵略严重 ③党人活动//////////湖北军政府。 严守中立南北议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企图和扶植袁世凯“南北议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意义) 《告各友邦书》。袁世凯篡革命果实:孙中山对袁妥协//宣统退位//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政府迁北京。 辛亥革命历史功绩:①反封②反帝③资本主义④界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 卷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铭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2008。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8、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9、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统一 C、秦推行法治 D、秦推行郡县制 1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高一下学期历史考试试题

江西省安福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这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个体农耕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从事武器生产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手工工场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宋朝,在当时称之为() A. 飞钱 B. 交子 C. 票号 D. 银票 当看到“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的场景时,我们可以判断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 A. 西汉 B. 东汉 C. 宋朝 D.明朝 5.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明皇 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6.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7. 关于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C. 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D. 为了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力量 8.“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蒙古人西征 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0. 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一下册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卷含答案【精校】.doc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四)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时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图1和图2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工具成就示意图。这些工具的出现 A.是我国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 B.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C.有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 D.说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就 2. 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 图像。这说明西汉 A.纺织业种类繁多 B.纺织技术的成熟 C.生产的分工协作 D.注重机械的革新 3.北宋时,商店可以在城市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坊与坊之间的墙壁也都拆除了。 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动力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商政策的松动 C.坊市制度的瓦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4.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基本政策强力推行。这

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 A.旨在维护小农业者利益 B.缓解了农商间的矛盾 C.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D.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5.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包括:从欧洲绕过地中海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首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其中“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的是 A.迪士尼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6.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的开展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人口生育的降低 D.移民政策的实施 7. 表1为19世纪20、50年代英国成立的协会(工会)这此组织的成立 A.反映了工人地位提高 B.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 C.表明英国产生了垄断 D.是蒸汽机推广的结果 8.“这场革命使欧美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材料中的“革命” A 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推动了工厂制度出现 D.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9. 表2为1868—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总量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原料市场已被西方列强控制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D.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 10.迫于《马关条约》给予外商设厂制造权的压力,清政府鼓励和允许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中发展。清政府对私人资本的宽允意在

2018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问题详解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12-01 chenyu2000转自Sin5 修改 微信分享: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2021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1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解析版)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史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初分封 A.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B.保证了姬姓家族最高统治地位的稳定 C.保障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D.加强了周朝对被征服地区的直接管理 25.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浮雕瓦片,上半部分刻画的是打猎场面,下半部分刻画的是农民劳作于田地的场面。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当时 A.豪强地主势力加强土地兼并的原因 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C.个体耕作模式制约农业发展的表现 D.农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情形 26.唐代统治者鼓励儒、道、佛之间相互论辩。德宗贞元年间,儒、道佛论辩于麟德殿,“始三家若矛輴然,卒而同归于善”。文宗太和元年,儒、佛、道御前论辩,其情形被载人白居易的《三教论衡》。据此可知,在唐代 A.三教并行且相互吸取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D.文化心态呈现保守趋向 27.雍正五年(1727年),湖广总督福敏奏称:“大江以南,皆系财赋重地,独至米谷,则江浙等省每赖湖广接济。”这反映了当时 A.湖广已成全国经济中心 B.江南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C.农本观念仍处主导地位 D.江浙湖广经济联系密切 28. 表1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闭关锁国状态仍在延续 B.丝茶出口竞争力日益削弱 C.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D.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转移 29.“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据此可知,这些新知识分子 A.深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C.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D.希望参与国家政权 30.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份文件中指出:“正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也就是无产阶级的中心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期终模拟试题附答案一【实用】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期终模拟试题附答案 说明: 本试卷分第I 卷 (选择题 )和第 II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请将第工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 II 卷直接答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第 II 卷和答题卡。 第 I 卷 (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已丑了,金牛叫;风雨顺,五谷笑;事如意,平安罩;身体棒,福寿到;亲满堂,欢乐绕,, ”这是2009年春节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已丑” ,“金牛”等源自 A.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D.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2.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3.请欣赏下列手工精品图片,从中找出最能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于世界的一组 ①青铜器②瓷器③丝织品④电灯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 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比较发达 D.汉代丝织品数量多 5.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A.蕃薯、玉米B.烟草、小麦C.葡萄、土豆D.甘蔗、水稻6.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止时间及标志)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及性质),因领导阶级不同,又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者的分水岭1919 年的五四运动。 2、基本线索: 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图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1919 侵略战争鸦片第二次甲午八国联 战争鸦片战争战争军侵华 不平等条约《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 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4 1936 1937 1945 1946 1948 1949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四中共成立第一次南昌红军七七日本三大 运动(一大)国共合作起义九一八长征事变投降战役 【专题总结】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简表(1) 名称时间发动者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法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地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 2、强签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历史必修一期末水平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2.一名日本人在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制 B.贵族制和平民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寡头制和僭主制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8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1)

2016-2017-2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I、Ⅱ。试卷有三大题,2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 试卷 I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 B.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C.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D.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2.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A.唐代 B.西汉 C.东汉 D.宋代 4.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商业的高度发展 C.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D.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5.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自耕农数量减少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 6.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②分工更加细密 ③雇工数量更多④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 A.已采用大机器生产 B.民营作坊兴盛 C.实行工官制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8.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9.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中期 C.20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10.2011年11月30日,英国200万公共部门员工涌上街头,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抗议政府削减养老金的改革计划。促使英国政府提出这一改革计划的主要原因是A.“福利国家”的公共开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B.高福利使员工过惯了舒适安逸和不思进取的生活 C.贫富差距的缩小使社会不再需要一张“安全网” D.受当今世界各国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趋势的影响 11.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12.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