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说课讲解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说课讲解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说课讲解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一、土壤酸化的地区分布

从省份区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我国土壤近年来酸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范围也越来越大。除了长江地区之外,北方的环渤海湾地区、四川、浙江、河南等地都成为了重要的土壤酸化发生地。

二、土壤偏酸的原因:

1、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反常,要不是大旱,要不就是洪灾,对地表性土壤的损害非常严重。

2、偏施复合肥。在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施肥理念,为了农作物高产而单方面的盲目施用大量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无序性的过度施用,在造成没必要浪费的同时,还造成了土壤酸化。

3、大气污染、酸雨。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酸性沉降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加,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酸沉降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目前我国南方黄红壤地区已成为世界上

除北美和欧洲之外的第三大酸雨区。

三、土壤偏酸的影响

1、土壤偏酸,不适于根系发育,根会变差,黑根烂根死根无白根土。

2、土壤偏酸,养分利用率低。酸性土壤中大量元素氮磷钾利用率低,严重缺有效磷。中量元素钙镁硫利用率极低。微量元素硼锌钼利用率降低。

3、土壤偏酸,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土壤变得贫瘠。

4、土壤偏酸,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5、土壤偏酸,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

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导致铝元素聚集,根系铝中毒,过量活性铝的摄入是造成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及水生生物死亡的致毒因子。

土壤偏酸,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抑制,还会加剧土壤土传病害的滋生。

土壤偏酸,造成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

四、如何改良酸性土壤?

1、增施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腐植酸,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促进根际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元素变为可溶性的养料,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中和酸性。

3、地管家克酸淋施:稀释500-1000倍。冲施:将原液稀释50 倍以上随水冲施,每亩使用3-5升。地管家克酸为高浓缩酸性土壤调理液,并科学融入高效调节因子和生根促长成分,加入速溶性腐植酸及N、P、K等大量元素,集调酸、改土、促根、壮长、抗病抗逆于一身。可有效调理酸性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土壤酸化怎么办四种方法解决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怎么办?四种方法解决土壤酸化! 老刀注:土壤酸化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那么如何去治理土壤酸化呢? 一、根治酸沉降污染源主要是控制氮、硫排放其中燃煤脱硫处理和制成型煤对控制硫排放有良好作用,实行氮肥深施和提高氮肥利用,减少对大气排放。二、品种合理布局农作物品种应更多考虑其耐酸特性。如不同品种的蔬菜对酸的敏感程度不同,在pH值3.5的高酸性环境里,对酸敏感蔬菜如番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而中等敏感性的生菜、菜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也会下降10%以下。因此,在酸性土壤上可种植耐酸的蔬菜品种。水旱轮作和间套作也是提高土壤对酸沉降缓冲能力和加快酸化土壤生态恢复的 良好措施。三、施用石灰施用石灰是中和土壤酸性、控制土壤酸化和提高土壤pH值的重要措施。不同形态的石灰,中和酸性的能力有差异,如0.1kg氧化钙中和酸的能力约相当于0.179kg的碳酸钙。石灰施用量因土壤的潜在酸度而定。石灰及其他含钙的碱性物质,如钙镁磷肥、炼钢炉渣、窑灰钾、草木灰等,不仅可以中和土壤酸度,还可以为蔬菜补充大量的钙。当土壤受到硫黄矿或硫铁矿所污染形成强酸性土

壤时,可先采用漫灌洗酸后,再以石灰中和酸度。若是水田,且长期淹水,一旦脱水干燥,立即表现极强酸性,pH值可达2~3之间,寸草不生,此时以水洗及用石灰中和,可获显著效果。四、施用硝酸氨钙用在土壤中可以调节土壤pH 值,可以比较彻底解决因为过量使用复合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的问题,同时提供植物所需的氮肥和钙肥。产品为白色圆形造粒,100%溶于水,是一种含氮和速效钙的新型高效复合肥料,其肥效快,有快速补氮特点。

土壤酸化及危害

土壤酸化的原因与危害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土壤酸性增加,变为强酸性、极强酸性的一种自然现象。 1、土壤酸化的原因。 (1)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 (2)施石灰、烧火粪、施有机肥等传统农业措施的缺失,使耕地地土壤养分失衡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3)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长期施用尿素也造成土壤酸化。 2、土壤酸化的危害 (1)种什么都不长。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范围,大多数作物以微酸至微碱性为宜。茶树为喜酸植物,但当土壤pH值小于4.0时,也长不好。如:木耳山茶叶基地,近几年约300亩茶园出现严重衰老,表现为死叶,秃斑,经化验五个土样,pH值均为3.0。土壤极强酸性是茶树衰老的主要原因。土壤酸化后,影响作物的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不长,如上六峰铁家湾丁家河坪,不仅粮食作物,连药材都长不好,经检测,土壤pH值为3.5,属极强酸性。 (2)施什么肥都无效。施磷后仍缺磷,施钾后仍缺钾.土壤酸化后,影响肥料的有效性,pH值6—8时,土壤有效氮的含量最高。pH小于6.5时,土壤中的磷变成磷酸铁铝而固结,当pH值小于6.0时,土壤中有效钾、钙、镁的含量急剧减少。土壤酸化不仅影响大量元素的有效性,也影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硼在pH值4.7—6.7的范围内,钼在pH值4—8的范围,随pH值的下降,有效性降低。 (3)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对作物产生毒害。土壤酸化后,土壤中的铝离子

等物质使作物根系中毒、死亡,往往形成黑白相间的毛刷状根。 常用化肥的化学酸碱性和生理酸碱性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三.说学法 主张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 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播放《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二)动情诵读 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 (三)真情品读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

面对土壤酸化防治措施

面对土壤酸化防治措施 土壤好,才能种出好庄稼,我们投入的肥料等农业成本效益才能最大化!就好比人们有一个健康的“胃”才能消化更多的食物,从而保证健康的身体! 而目前我国的土壤大致存在这几个问题: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所以我们农民感受最深的是,化肥越用越多了,但是产量越来越低了!归根结底还是土壤出问题了! 首先什么是土壤酸化? 所谓的土壤酸化,实际上一种土地退化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原因,所造成的土壤PH值下降、土壤酸性增加(呈强酸性或极强酸性)的现象,土壤自然酸化过程十分缓慢,而人为因素造成的酸化速度十分快。 在植物生理学上来说,土壤酸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土壤中的各类氮肥会在土壤转化成硝酸盐,当硝酸盐流失的时候就会把土壤中大量的钙、镁等离子带走,进而导致土壤酸化,所以过量施肥,特别是过量使用氮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降水量大且集中、大水漫灌式浇水,也会使土壤中的钙、镁、钾等碱基离子被冲刷流失,而残留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等离子会结合,进而导致土壤酸化,所以在农业种植管理过程中,不合理浇水,尤其是过量浇水也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因为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从土壤中吸收和消耗掉大量的养分,其中就包括钙、镁、钾等碱基离子,在作物收货后这些碱基离子被彻底带出田外,如果田间不能及时补充这些养分或者补充不足,也会导致土壤酸化,所以施肥不合理或者说有效养分补充不足,也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那么,土壤酸化有什么危害?我们讲4个方面! 1.一旦土壤酸化问题出现,就会抑制作物根系发育,容易形成老小树,老僵苗,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长势弱,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2.酸化土壤地块作物长势减弱,抗病能力差,容易害各种病虫害,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增加农药用量。同时导致农业投入成本增加! 3.酸性土壤根系吸收养分困难,肥料投入大浪费大。从而加重土壤残留使土壤问题更严重! 4.酸化土壤作物营养不良,缺素症严重,如苹果苦痘病、红点、根瘤、丛叶、花叶、果锈病及梨铁头、斑点、鸡爪印等缺素症及病毒等病容易发生。作物品质差,农产品卖价上不去,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土地资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周红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我主要从“学情、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评委批评和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第一课时。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被成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总结土地的利用类型; 2、通过读图、分析图表、阅读材料、结合实际经验或间接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通过读图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差异,并能初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4、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我过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掌握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为后面第四章学习中国的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工业的布局,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打下基础,也为下学期的中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 1、通过分析多个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以读图、分析图为主线逐步呈现知识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目标 1、通过新闻视频,数据对比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 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2、通过学生设计环保宣传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资源观并内化为行动,并影响学生周 围的人;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是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要

茶园土壤改良治理方案

茶园土壤改良治理方案 核心问题: 治理茶园土壤偏酸性,缺P、K或P、K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背景: 茶园地点:贵州遵义 场地基本情况:境内海拔800?1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 C, 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1200 毫米,无霜期270 天。有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 茶园面积:3500亩 茶树种类:绿茶类病虫害类型和程度:茶小绿叶蝉和茶叶螨类害虫,虫害高峰期7-8 月采茶次数和季节:从4月20号到10月期间每年采茶4次茶园分布情况:坡度15%左右 施肥情况:11 月份施复合肥100 公斤每亩,春季施尿素80 公斤每亩影响因素: 1贵州多个重点茶区土壤普遍酸化。 2土壤全氮含量丰富,长期大量偏施尿素、生理酸性肥料,这也是土壤酸化的一个原因。 3在重氮肥,轻磷肥、钾肥的情况下,茶园土壤普遍缺磷和缺钾,大部分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处于缺乏或很缺之间。 4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布不均衡。各个地区土壤各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大。 解决方法: 1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是降低土壤酸化和提高土壤P、K含量的有效途径。适当的施用有机肥可以提供土壤中缺失的养分,有机肥一般都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在茶园中具有中和土壤游离酸的作用,并能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吸耐力,防止和减缓盐基元素的淋失。同时,各种有机肥都含有较丰富的钙、镁、钠、钾、

磷等元素,可以补充茶园盐基物质淋失而造成的不足,具有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此外,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后合成的腐殖质,可与土壤中矿质胶体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也能增加土壤的缓冲性能。因此,施用有机肥对茶园酸化有很大的缓冲作用,对提高土壤P、K 含量有很好的直接作用。 2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保持土壤pH 值的重要途径。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但若是过量使用有机肥反而对土壤不利,而且成本应用较高,因此可以根据茶树对各种离子养分的需求情况及土壤内养分的含量情况来平衡施肥,即测土配方施肥。施肥不平衡,会导致土壤营养元素不平衡,容易恶化土壤反应条件,长期大量施加氮肥,造成土壤酸化,加快土壤内盐基离子的淋失,从而影响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并且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效抑制土壤酸化,并且可以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及酸化程度不同的土壤分别施用相适应的肥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肥料,而且可以最大程度的改良土壤现状,抑制土壤酸化,促进茶树生长。 3化学改良剂 化学改良剂是改善土壤酸性的直接途径。对于已经明显酸化,土壤pH值降到4.0 以下的茶园,应采取化学改良措施进行调整。用白云石粉(MgCO3+CaCO效果较好,它在提高茶园土壤pH值的同时,含有钙镁离子增加了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对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作用。白云石粉的用量建议按0. 1个代换酸来计算,生产上一般的做法是每公顷施225kg过100目的白云石粉,在秋冬季与基肥掺合施用,每年一次,或隔二三年施一次。 4生物改良 生物改良是改善土壤的有效辅助工具。酸性土壤生物改良主要是利用绿肥植物及土壤中的一些动物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刺槐叶作为茶树肥料可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数量,增加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含量,从而抑制土壤酸化。同时在茶园土壤中加入紫云英、豌豆、秸秆等绿肥植物物料也可使土壤pH 显著增加。绿肥植物只需少量种子和肥料,节省人工,能克服交通困难和劳动力不足的弊端,成本投入少。可以种植在茶园的梯壁或茶园梯面内侧,不影响采茶和劳作,绿肥的茎叶茂盛,对梯面有覆盖作用,可以减少水土肥的流失,降低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和冲刷,增强固土、护坡及抑制杂草的生长等作用,而且可以为茶园提供丰富的养分。由绿肥植物厌氧烧制而成的生物黑炭也可以对土壤酸化有显著改良作用。运用生物方法改良的优点是节约肥料,经济实惠,并且改良酸性土壤效果较显著。然而其效果的持续性、底土改良的难度大、作物品质的不保证性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5生理碱性肥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可以考虑适当施用生理中性和生理碱性肥,以防止土壤pH值持续下降,如施用硝铵、磷矿粉和钙镁磷肥等。 6根治污染源 土壤酸化的可能原因是周围环境污染,可根据土壤酸化情况查出污染根源,并通过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一、土壤酸化的地区分布 从省份区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我国土壤近年来酸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范围也越来越大。除了长江地区之外,北方的环渤海湾地区、四川、浙江、河南等地都成为了重要的土壤酸化发生地。 二、土壤偏酸的原因: 1、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反常,要不是大旱,要不就是洪灾,对地表性土壤的损害非常严重。 2、偏施复合肥。在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施肥理念,为了农作物高产而单方面的盲目施用大量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无序性的过度施用,在造成没必要浪费的同时,还造成了土壤酸化。

3、大气污染、酸雨。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 酸性沉降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加,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酸沉降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目前我国南方黄红壤地区已成为世界上除北美和欧洲之外的第三大酸雨区。 三、土壤偏酸的影响 1、土壤偏酸,不适于根系发育,根会变差,黑根烂根死根无白根土。 2、土壤偏酸,养分利用率低。酸性土壤中大量元素氮磷钾利用率低,严重缺有效磷。中量元素钙镁硫利用率极低。微量元素硼锌钼利用率降低。 3、土壤偏酸,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土壤变得贫瘠。 4、土壤偏酸,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5、土壤偏酸,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导致铝元素聚集,根系铝中毒,过量活性铝的摄入是造成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及水生生物死亡的致毒因子。

土壤偏酸,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抑制,还会加剧土壤土传病害的滋生。 土壤偏酸,造成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 四、如何改良酸性土壤? 1、增施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腐植酸,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促进根际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元素变为可溶性的养料,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中和酸性。 3、地管家克酸淋施:稀释500-1000倍。冲施:将原液稀释50倍以上随水冲施,每亩使用3-5升。地管家克酸为高浓缩酸性土壤调理液,并科学融入高效调节因子和生根促长成分,加入速溶性腐植酸及N、P、K等大量元素,集调酸、改土、促根、壮长、抗病抗逆于一身。可有效调理酸性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土地资源说课

《土地资源》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秀谷案例跟踪:土壤酸化治理项目(水稻)

秀谷案例跟踪:土壤酸化治理项目(水稻) 崇阳县,位于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崇阳农业项目建设卓有成效,累计争取国家投资土地项目79个,完成基本农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和土地开发等项目18.33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农田1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0%。由于高强度人为活动的影响,耕地土壤酸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危害加重。 为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认真组织实施土壤酸化治理项目。2019年3月,崇阳县土肥站领导与武汉市秀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专家针对崇阳当地酸化土壤表现特征、产生原因、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研究并在崇阳县路口镇高田村进行水稻酸化改良示范。 示范试验田概况:示范试验地田面平整,排灌方便,种植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该田块耕层土壤基本养分状况为:有机质30.6g/kg,全氮2.09g/kg,有效磷15.6mg/kg,速效钾120.0mg/kg,阳离子交换量13.56cmol(+)/kg,土壤容重1.23g/cm3,硅铝率0.35,硅铁率1.45,pH值5.8。

试验设3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随机区组排列,为防各小区间串水串肥,处理间的埂用黑薄膜覆盖至田面30厘米以下,单排单灌,小区外设置保护行。具体试验处理如下: 试验处理 实验组施用情况 处理1常规施肥+亩底施供试酸化改良剂40kg 处理2常规施肥 处理3空白区(不施肥) 2019年3月27日进行播种,采用湿润秧田育苗,4月24日施肥移栽,移栽前结合整地按照试验方案施肥,常规施肥按每667m2施45%(15-15-15)复合肥25公斤,酸化改良剂作基肥于水稻插秧前一次性撒在土壤表面,结合整地与土壤均匀混合。移栽7天后用尿素8kg/亩+氯化钾4kg/亩追施。各处理的其他田间

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一起来看看地理农业的说课稿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土壤——动植物的乐园》说课稿

科学《土壤——动植物的乐园》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一、说教材 本课是继学生了解了“地球家园中有什么”之后学习的第一个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土壤。 教科书用一幅在土壤里生长的幼苗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从“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土壤上生活着许多动植物,都有哪些动植物呢?”这个问题导入到本课的研究重点——土壤中的动植物。教材的探索部分是让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记录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和植物”。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壤,自主发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动植物。教材中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这是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加有效率和质量。教材研讨部分“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的问题和“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小结并分享观察土壤时发现的动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靠土壤而生存。教材拓展部分的“观察蚯蚓的活动”,是为了有效弥补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

壤内部的动物生活情况而做的补充观察。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的发现。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感兴趣。 2.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三、说教学重难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四、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

土壤酸化对香蕉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壤酸化对香蕉的危害 及治理措施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土壤酸化对香蕉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壤酸度的变化是指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土壤酸化则是土壤中氢离子增加的 过程,或者是土壤酸度由低变高的过程。我国土壤的酸化主要发生在南方酸性土壤,北 方保护地及高产果树区也有严重的酸化。据报道:我国酸性土壤的面积约为20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1%左右。这些土壤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耕作管理下,酸化程度日渐 严重,正在成为农业生产障碍因子。 香蕉属于典型的热带水果,喜欢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香蕉根群细嫩,对土壤的选 择较严,通气不良结构差的粘重土或排水不良,都极不利于根系的发育,以粘土含量 <40%、地下水位在1m以下的砂壤士,尤以冲积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适宜。实践证明, 如土壤物理性状不好,即使肥水供应十分充足,也难以促进香蕉正常生长。土壤pH值4. 5——都适宜、以6. 0上为最好,因以下土壤中镰刀菌繁殖迅速而黄叶病易于侵害。 1、叶片黄化丨细菌性叶斑

黄化严重 2、叶片背面症状

土壤酸化的原因 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壤中氢离子的增加。 ①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之一。 ②施石灰、烧火粪、施有机肥等传统农业措施的缺失,使耕地土壤养分失衡是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之一。 ③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生理酸性盐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长期连年使用化学肥料,作物吸收后剩下的酸根与土壤中氢离子结合生成酸,会导致土壤板结,酸性增强,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以香蕉种植中常用的钾肥KCl、K2SO4为例:当土壤中施入KCl后,KCl电离成K+和Cl-由于香蕉吸收的营养物质为K+,使得KCl的离解向右进行,导致土壤中存在大量的Cl-,而Cl-和H+结合生成HCl,即盐酸,导致土壤酸化成都越来越高。同理硫酸钾也是这个原因。现在香蕉种植施用的肥料中复合肥占很大比例,而复合肥中大多都是以硫基甚至是氯基,而且这是肥料的养分配比对香蕉来说大多数是不合理的,香蕉种植者的盲目施用加重了土壤的酸化。 ④盲目购买应用强酸性肥料,如味精厂的下脚料生产的有机肥,某些工业废液生产的液体有机肥等等。 土壤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土壤酸化指土壤pH值不断降低、土壤交换性酸不断增加的过程,它是伴随土壤发生和发育的一个自然过程,主要由碳酸和有机酸离解产生氢离子(H )驱动。土壤的自然酸化过程比较缓慢,但近几十年来由于高强度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酸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酸化问题尤为突出。人为活动对酸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大气酸沉降和不当的农业措施。过去40年,研究人员已对酸沉降影响下森林土壤酸化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对农田土壤酸化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调控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技术措施。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 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林业生产潜力巨大,是经济作物和粮食的主产区。但由于该地区主要分布酸性土壤,随着近年来大气酸沉降不断加剧和化肥的过量施用,这一区域土壤酸化速度显著加快,土壤酸化和肥力退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土壤生产潜力的发挥。据21世纪初调查,我国亚热带地区301个农田采样点土壤的平均pH值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5.37下降至5.14(粮食作物种植土壤)和5.07(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湖南祁阳定位试验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期单施化肥20年后土壤pH值由5.7下降至4.5 。我国酸性土壤面积也在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强酸性土壤(pH值<5.5)的面积约为1.69亿亩,21世纪初已增加到2.26亿亩。 土壤酸化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南方地区尤为严重。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5年公布的2005—2014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 ,湖南省(120个县市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04个县市区)、浙江省(74个县市区)和广东省(94个县市区)的农田土壤平均pH值低于6.0的分别占60.8%、70.2%、75.7%和93.6%,其中土壤平均pH值低于5.5的分别占29.2%、28.8%、41.9%和54.3%。江西省91个县市区中有90个土壤平均pH值低于6.0,其中土壤平均pH值低于5.5的占92.3%,还有18.7%县市区的土壤平均pH值低于5.0;福建省已公布的41个县市区的农田土壤平均pH值均低于6.0,其中85.4%的土壤平均pH值低于5.5,31.7%的土壤平均pH值低于5.0。以上调查分析数据表明,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壤酸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其中江西、福建和广东等省土壤酸化尤为严重。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认,化学氮肥的长期过量施用是我国农田土壤加速酸化的主要原因

初中地理:《土地资源》说课稿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土地资源》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and Resources" talk less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土地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专家教你正确认识土壤酸化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耕地,对于土壤农民朋友自然会关注它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普及一个新名词经常被大家提起“土壤酸化”。那么什么是土壤酸化?我们耕作的土壤又到底存不存在酸化的问题呢? 有关专家介绍每种作物都有适合生长的酸碱度范围,像果树适宜生长的PH值在6.5到7.5之间低于这个数就算是酸化了,但调查发现有些地区果树区土壤的PH值普遍低于6.5甚至有些地方低于4。也就是说土壤酸化的情况确实存在。” “土壤酸化会导致多方面的危害,比如说会降低土壤当中有效钙的含量诱发苦痘病的产生会提高土壤当中锰的有效性。可能导致作物锰中毒加剧枝干粗皮病的发生,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影响果实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收益。土壤酸化影响这么大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不过在采取补救措施前大家先得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土壤酸化的加剧,要不然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据了解土壤酸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降水量大而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造成土壤当中的钙镁钾等碱性盐流失;再者是高浓度的氮磷钾大元素肥料投入比例过大施用不合理而钙镁等中微量元素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土壤养分失调;还有就是耕地的重复利用频率太高造成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而传统农业措施像施用石灰、烧火粪、有机肥等越来越少使得土壤酸化问题加重。 海拓中国溉茂矿肥是一款革命性的绿色农肥,是以纯天然矿物为原料开发成功的,它在韩国生产,它风靡全球,它为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的绿色农业发展,特别是为保护耕地资源,预防和治理土壤酸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溉茂矿肥运用IMPLANTED植入技术,使被活化的钙镁元素和矿物结构物合成为复合碱式基团,这种基团具有较高的活性我们把它称为“抗酸芯”,它既能中和土壤中H+,治理活性酸化,又能与Al3+发生置换,使Al3+水解,继续中和Al3+水解产生的H+,同时生成Al(OH)3沉淀,从而消除土壤潜性酸。实现对酸化土壤标本兼治。

土壤酸化及改良措施

土壤酸化及改良措施 在一开始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到了影响土壤肥力的几个因素,其中就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对于大棚蔬菜来说,由于连年种植以及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大棚土壤开始逐步有酸化的趋势。在此记者和大家一同探讨土壤酸化的成因、危害以及土壤酸化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怎样的土壤才算酸化土壤? 土壤酸碱性常用pH来表示,它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土壤酸碱性共分为7级:4.5酸性极强;4.5-5.5强酸性;5.5-6.5酸性;6.5-7.5中性;7.5-8.5碱性;8.5-9.5强碱性;9.5碱性极强。 那么什么样的土壤才算是酸化土壤呢?简单来说,把棚室土壤进行详细的检测化验以后,pH值在6.0以下说明土壤趋于酸化,pH值越小说明土壤酸化越严重。从山东省寿光市土壤肥料测试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大棚土壤酸化较为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红黄壤、部分沿海地区、重茬种植多年的老棚地以及大量使用生理酸性肥料的大田地块当中。 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棚土壤的酸化? 上面讲到,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是最适合蔬菜种植的。为什么有的大棚土壤在刚开始种植蔬菜的时候是中性,几年之后反而越来越“酸”了呢?这不得不考虑到我们的种植模式和施肥的方式方法。 原因之一:大棚蔬菜产量高,对养分的吸收量大,从土壤中吸收走了过多的碱基元素,如钙、镁、钾等,导致了土壤中的钾和中微量元素过度消耗,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 原因二:大量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如氯化钾、硫酸钾、氯化铵、硫酸氨等,加之棚内温湿度高,受雨水淋溶极少,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酸根离子积累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土壤的酸化。 原因三:化学肥料用量很大,优质有机肥用量极少,连年种植以后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酸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原因四:施肥比例失调。高浓度的氮、磷、钾肥料投入过多,而钙、镁等中微量元素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土壤胶粒中的钙、镁等元素很容易被氢离子置换。 大棚土壤酸化以后会有哪些危害? 当我们在栽培过程中发现蔬菜的生长状况越来越差,产量和品质开始严重下降,各种病害频繁发生,植株的抗性严重下降,此时就应该考虑到是土壤酸化造成的。因为土壤酸化以后会对蔬菜以及土壤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 方案(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一、土壤酸化的地区分布 从省份区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我国土壤近年来酸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范围也越来越大。除了长江地区之外,北方的环渤海湾地区、四川、浙江、河南等地都成为了重要的土壤酸化发生地。 二、土壤偏酸的原因:

1、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反常,要不是大旱,要不就是洪灾,对地表性土壤的损害非常严重。 2、偏施复合肥。在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施肥理念,为了农作物高产而单方面的盲目施用大量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无序性的过度施用,在造成没必要浪费的同时,还造成了土壤酸化。 3、大气污染、酸雨。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 酸性沉降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加,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酸沉降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目前我国南方黄红壤地区已成为世界上除北美和欧洲之外的第三大酸雨区。 三、土壤偏酸的影响 1、土壤偏酸,不适于根系发育,根会变差,黑根烂根死根无白根土。 2、土壤偏酸,养分利用率低。酸性土壤中大量元素氮磷钾利用率低,严重缺有效磷。中量元素钙镁硫利用率极低。微量元素硼锌钼利用率降低。 3、土壤偏酸,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土壤变得贫瘠。

4、土壤偏酸,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5、土壤偏酸,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导致铝元素聚集,根系铝中毒,过量活性铝的摄入是造成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及水生生物死亡的致毒因子。 土壤偏酸,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抑制,还会加剧土壤土传病害的滋生。 土壤偏酸,造成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 四、如何改良酸性土壤? 1、增施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腐植酸,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促进根际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元素变为可溶性的养料,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中和酸性。

土壤酸化的治理

土壤酸化的治理 1、施用石灰,调酸补钙。施用石灰,一调酸二补钙,调节酸碱,可以增加养分的有效性,所以,调酸(施石灰)就相当于施肥。秋收后,把地里的秸杆杂草收拾干净,亩撒生石灰100公斤,翻耕,钯匀。 春播前约一个月,开好播种沟。沟内亩撒生石灰100公斤,用钉钯钯匀,下一、二场透雨后,垫一寸厚的生土,再施肥,起垄。 2、薰制火粪,一举多得。用地里的秸杆和田边地角的杂草薰制火粪,也是治理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火粪呈碱性,含钾较多,有调节土壤酸碱度和补钾作用,土家先民就是靠施用火粪维持土壤的酸碱平衡和钾素平衡。同时,田边地角的杂草铲掉后,降低了病虫基数,也是农业综合防治重要效措施。 3、施有机肥,平衡酸碱。有机肥有极大的缓冲性,有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长期施用,可以平衡酸碱,培肥地力。前几年,在下坪、邬阳土壤酸化的地块,施用猪栏肥,玉米根系在猪粪中盘来绕去,不往土壤中钻,这种怪现象说明,植物喜欢有机肥,而不喜欢酸化的土壤。 4、覆盖栽培,减轻淋溶。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覆盖栽培(地膜覆盖和草覆盖),减轻降水对土壤的冲刷,降低土壤中碱性盐基的淋溶,

是防止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 5、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按土壤按作物需求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降低化肥的施用量,能有效的防止土壤酸化,施用氮肥时,选择碳酸氢铵,2.7公斤碳酸氢铵盯当1公斤尿素。 6、当前作物,综合治理,当发现作物因酸化而生长发育不良时,用下面方法处理。 (1)叶面喷施芸苔素481等植物营养调节剂,同时用1:1的沼气水淋蔸。喷施植物调节剂可以调节作物的代谢,刺激吸收。缓解因土壤酸化造成的僵苗。沼气水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并含有氨基酸,PH值7.4—7.7,用作追肥,可以补充营养,调节酸碱,一举多得。 (2)叶面喷施植物营养调节剂(如芸苔素481,稀土等)和硼锌(硼、锌浓度均为千分之一)及康朴钙(按说明喷施)。 (3)撒石灰,一蔸一把,围蔸撒,然后薅草,下雨后,石灰渗入土中,起调酸作用。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 土地

第二节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概况,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地区差异的原因; B.知道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A.通过阅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分析我国土地的地区差异及成因; B.通过讨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人与土地关系的探讨,培养同学建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B.通过过学生合作创作环保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环保意识。 课型:活动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与讨论法(以师生合作学习与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1.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并理解我国东西土地差异的原因。 2.能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解决措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设计: 一、情景创设:歌曲《土地,我的宝贝》 二、复习巩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三、新课教学: 1.学生活动:出示我国地形图,请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利用这些土地来发展自己未来事业?(提示:要因地制宜,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环境效益。) 2.请学生说说出于哪些考虑才做出了这样利用? 由此可得出结论: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存在环境差异,因而土地分布也不均衡。 3.课件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 4.学生合作学习: A.根据课件填表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B.请学生根据已有的地形与气候知识分析我国土地分布存在地区差异的原因。 C.出示我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南北分布情况,请学生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是否合理。 5.转折:我国土地资源不仅分布不合理,而且破坏严重。 6.学生活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 7.学生阅读资料与课本,交流: A.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B.为了保护各类土地资源,我国颁布了哪些法律? C.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D.针对我国土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你们认为有什么解决办法? E.你知道我国的土地日吗?我国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8.学生活动: A.看漫画说说这些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会产生什么危害?如何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 B.看动画片《草原为什么会退化》,了解土地沙化的原因 C.读寓言故事,谈感受 D.针对我们身边各种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 E.分组合作“我为环保作贡献”: a.请学生谈谈应当培养哪些环保的生活方式? b.学生创作:用画漫画或讲故事、写诗歌等各种方式创作作品教育大家珍爱土地保护环境 9.作品展示与交流与评价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