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毒素

微生物毒素
微生物毒素

微 生 物 之 剑 — 毒 素

寻找毒素

细菌毒素

分类和命名

某些代表性的内毒素

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细菌毒素的应用

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

毒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概述 主要的真菌毒素 几种最主要的真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 展青霉素 赭曲霉毒素 镰刀菌毒素

容易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预防措施

真菌毒素的去毒

寻找毒素

中毒,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

情。除了某些无机化合物如氰化

钾、砒霜以外,大部分都是来自生

物毒素,而微生物毒素是最常见

的。例如食物中毒绝大部分是细菌

毒素或真菌毒素引起的。当前,作

为病原菌致病的主要因素,以及作

为癌症的重要诱发因子,细菌和真菌毒素的研究和在食品中的监控,受到高度重视。 在古代,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历史记载很多。例如我国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70毒的故事。公元前600年中亚的亚述人在画像砖上也曾记载了食用裸麦发生麦角中毒的事件。

不过,当时并不了解毒素来自何方,更不清楚是些什么物质。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有毒动植物,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常迫使人们“饥不择食”,食物中毒事件经常发生。1770-1780年,英国人移民到美国东北的新英格兰地区后,人丁不兴旺,有人认为是吃了真菌毒素污染的裸麦面包所致。后来改吃小麦面包,并加强了食品卫生监督以后,麦角中毒就不再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了。但1926年在俄罗斯,1929年在爱尔兰,1953

年在法国,

1979年在埃塞俄比亚,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麦角中毒。历史上最严重的真菌毒素中毒事件发生在俄罗斯的西伯

利亚。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劳动力非常缺乏,田间粮

食不能及时收割,次年春天,饥民食用了被污染的麦,发生

了大规模真菌毒素中毒,其中阿木尔州10万居民就死了l万

多人。

对微生物毒素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后期。人类发现

的第一种细菌毒素是白喉毒素。当时,白喉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病人咽喉部长出灰白色膜,致使呼吸困难和心肌发炎而死亡。1883年Theodor,Klebs,1884年Friedrich,Loeffler相继成功分离和培养了病原菌白喉棒杆菌,1888年Emil,Roux和Alexandre,Yersin分离出白喉毒素。后来德国细菌学家科赫的学生Richard,Pfeiffer在研究霍乱弧菌感染的发病机理时,发现该菌可产生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毒性物质,一种为由活菌合成并释放出来,对热敏感的蛋白质成分即外毒素(exotoxin);另一种为对热抵抗,并且只有当细菌崩解后才能释放出来的非蛋白质成分,他将后一种毒性物质称为内毒素(endotoxin)。

在此后的约50年中,随着弄清细菌致病性和传染病病原以及对人及动物免疫预防等的研究一起,继白喉毒素后又发现了许多种毒素,现在发现的细菌毒素有200多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从分子水平研究毒素的生化作用,发现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是一种磷脂酶;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美、英、法、日等国形成了专门从事细菌毒素研究的小组。发现炭疽毒素由3个不同部分(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和致死因子)组成,接着,英、美和法国等学者对炭疽毒素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1959年证实霍乱的致病因子是不耐热肠毒素,17年后,分离和提纯出了霍乱肠毒素(CT),证实霍乱毒素的分子组成,从此许多对人畜致病的重要毒素相继分离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合成、免疫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大量科学家被吸引到毒素研究方面来,不仅微生物毒素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对现代生物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真菌毒素,虽然对蘑菇中毒的认识已延续了数千年,科学研究也开展得较早,但受到特别重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在英国东南部一些农场中,有大约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在人群中造成了恐慌和不安。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喂养火鸡的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从此,对真菌毒素的研究在全世界活跃地开展起来。黄曲霉毒素的毒性被列为极毒级毒素。按每公斤体重喂饲小于1或等于1毫克的黄曲霉毒素,就能够使一半的试验动物死亡。其毒性比人们熟知的剧毒药氰化钾要强10倍;比眼镜蛇、金环蛇的毒汁还要毒;比剧毒的农药1605、1059的毒性还要强28-33倍。黄曲霉毒素的

毒性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所以,属于肝毒性毒素。即使我们平常通过进食米饭所摄入毒素量很少,时间稍长仍可引起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逐渐进入肝细胞变性、坏死,进一步生成肝肿瘤;而大量摄入则形成急性中毒:肝功能被破坏,出现肝昏迷并致人死亡。黄曲霉毒素除了可致肝癌外,还可能引发前胃乳头癌、肾小管腺瘤、泪腺癌、垂体腺瘤和纤维组织肿瘤等。黄曲霉毒素能使植物和动物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使细胞发生突变,因此会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使胎儿发生畸形。

分类和命名

细菌毒素种类很多,而且,科学家们还在以相当快的速度陆续发现新的毒素。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毒素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逐步弄清。毒素之间还有复杂的关系。

除了分成内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外,对毒素的分类还有各种方法。因为外毒素的危害远比内毒素强,所以以下分类主要是指外毒素。

1)根据寄主细胞和靶器官类型分类。可以按照毒素作用的寄主细胞和靶器官类型分类,例如:细胞毒素、作用于神经细胞和器官的神经毒素和白细胞毒素;也可以根据产生毒素的微生物命名,像绿脓杆菌产生的毒素就叫绿脓外毒素A;或根据毒素所致疾病的名称命名,如霍乱毒素、痢疾毒素和破伤风毒素等。

2)根据毒素的结构和功能分类。根据外毒素的结构和功能可分为3个类型:A—B 毒素、膜损伤毒素和超抗原毒素。

A—B毒素。毒素由A、B两个部分构成,多数细菌毒素属于此类。A部分具酶活性,B部分起结合作用,A—B部分之间的结合可用酶切开,但两部分仍以二硫键(一S—S一)连接。A部分进人到寄主细胞时,一S—S一键打断,A部分与B部分脱离,B部分进入细胞质中。

膜损伤毒素。该类毒素也有两种不同作用机理,一种为蛋白质毒素插入到寄主细胞质膜,形成腔或孔直接同细胞质连接。因为细胞内细胞质的渗透压比外环境高,寄主体内组织中的水便会通过腔或孔大量涌入寄主细胞内,使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另一种损伤膜的毒素主要是酶类,例如磷脂酶,可以去除磷脂部分的电荷,使寄主细胞的磷脂双层结构破坏,造成细胞裂解。这类膜损伤毒素有时也叫溶血素。

超抗原(SAg)毒素。1989年以来,发现某些细菌毒素,主要是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它们与常规抗原不同,不需要常规抗原而直接结合到细胞或组

织的受体上,引起休克等等。

3)根据细菌毒素蛋白质分类。

结合到寄主细胞表面蛋白质的结合类毒素。大肠杆菌的热稳定毒素(ST)和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毒素(TSST—1)属于此类。

转运—受体分子修饰类。许多细菌毒素属于此类。此组毒素具有ADP一核糖基化酶活性,有两个功能区,一是毒性部分(toxic),另一为载体(vector)。整个毒素的A 区(活力区)是一稳定构型,由B结合区携带。B区可结合到寄主细胞表面,通过胞吞作用后转送A区通过膜,从而达到细胞质靶位。例如破伤风和肉毒毒素便属于这类。

膜损伤毒素。它们入侵靶细胞,使细胞膜受损伤而大大增加通透性,这一点对于细胞是致死性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都可产生这类毒素。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是葡萄球菌毒素。不同毒素与不同受体分子结合,如霍乱毒素结合的受体是神经节苷酯,白喉毒素则是结合在一种类似生长因子前体的膜蛋白上,苏云金杆菌的结晶δ一内毒素及气溶素的受体是GPI一锚蛋白,绿脓杆菌细胞毒素的受体为水通道蛋白质,等等。

某些代表性的内毒素

1)外毒素。外毒素由两部分组成,是由两个

蛋白质亚基构成的。有毒性的部分为A,是一种酶;

与细胞结合的部分叫B,B使外毒素结合到寄主细胞的特定组分上,这个组分多半是酶。

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与外毒素不同之处,还有: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

同。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

发热反应。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白细胞反应。细菌内毒素进入宿主体内以后,血流中占白细胞总数60-70%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发生移动并粘附到组织毛细血管上了。不过

1-2小时后,由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被释放出来。革兰氏阴性菌的伤寒沙门菌是例外,其内毒素使白细胞总数始终是减少状态,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现在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被病毒感染的病人,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病灶或血流中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释放出来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大量内毒素作用于机体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等,便会产生白细胞介素1、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乱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微循环衰竭、低血压、缺氧、酸中毒等,于是导致病人休克,这种病理反应叫做内毒素休克。

关于内毒素休克,过去曾有过惨痛的教训。20世纪40年代青毒素刚问世的时候,医生发现青霉素对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疗效非常显著。因此,凡发现这类病人,一律优选青霉素进行治疗;且按照一般规律,用药剂量随病情严重程度而递增。结果发生了意外,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重症脑膜炎患者时,不少发生了内毒素休克而死亡。后来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原委。病情严重的患者,体内存在的病原菌数量多,医生采用大剂量“轰炸”,意欲“一举歼敌”。快速、彻底杀灭病原体,这种战略无可非议,但有些医生忽略了另一方面,即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是属革兰氏阴性菌的脑膜炎奈瑟菌,其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而内毒素是要在病菌死亡后再放出的。如今用大剂量青霉素一下子将全部病菌杀死,也就是使大量内毒素一次放出,促成了

内毒素休克,加速了患者的死亡。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医生遇到这类病人,一方面仍然要用大剂量的有效抗菌药物去对付,同时要加用激素类药物,以保护对内毒素敏感的细胞不对内毒素诱生的细胞因子发生反应,从而度过“休克”难关。犹如外科手术时,采用麻醉药使病人丧失痛觉一样。

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

毒素有其消极的一面,是人类安全的大敌,但是,以毒攻毒,自古有之。在了解了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后,人类开始用毒素来作为有效药物。最明显的例子是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1980年,Scott首次将肉毒毒素注射入人眼肌,治疗斜视,代替了以前的手术治疗,成功纠正了眼位,开始了将其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探索。1989年,美国食品药品局批准A型肉毒毒素作为新药投产,用以治疗12岁以上人的肌肉紊乱性斜视、偏侧面肌痉挛和眼睑痉挛,还可用于许多其它肌张力障碍和运动失调等疾病的实验性治疗。1993年我国同类产品问世,在国内开辟了一个新的毒素应用领域。

肉毒毒素治疗眼睑痉挛的有效率一般在80%以上,约50%重获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视觉功能。用此法治疗后,15%-50%的患者出现上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局部痛胀感、睑外翻和眼部刺激症状等副作用,但轻微、短暂,且均可恢复。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有效率为53%-90%,其伴随症状如震颤、肌痛等也得以缓解。起效时间平均为一周,症状改善的最佳期在3个半月,大约持续6周。副作用为注射部位及周围疼痛、颈肌无力、吞咽困难、恶心等,以吞咽困难最常见,多数副作用在停药两周内自愈。当然FDA批准的A型肉毒结晶毒素必须有严格的质量规范。对可以配成药物并用于肌肉注射的A型肉毒毒素,如果使用浓度过高,发生副作用则后果更为严重。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目前治疗痉挛性发音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注射点选择声带,声音症状改善率80%-100%,副作用包括短暂的发音弱、声嘶及抽气。

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震颤肌肉的4-6个不同解剖学位点。治疗后所有患者功能中等程度或显著改善,67%的患者震颤幅度下降。

还有一些与不自主肌肉震颤有关的其它疾病也可用肉毒毒素治疗,这包括手震颤、喉肌力障碍、因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直肠括约肌痉挛、中风后的肢体肌肉痉挛、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腿痉挛和脑瘫儿童的痉挛状态。肉毒毒素对运动机能

亢进和肌肉紧张性失调也有作用,包括抽搐、磨牙症和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也有作用。

毒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新药导向和寻找新药的重要途径。利用对毒素结构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用以发现新药。

以毒素研制治疗癌症、受体症和免疫病的新药。例如,利用白喉毒素的A链与多种癌症细胞抗体连接研制出导向抗癌药物等。在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治疗上已有报道。

外毒素菌苗。绝大多数外毒素是蛋白质,注射于人和动物体内后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可有效地同毒素结合,干扰毒素与其靶细胞的结合,抑制其转运,如白喉类毒素、肉毒类毒素等。近年来根据某些细菌寄生于寄主黏膜细胞表面,并在其上分泌IgA,而IgA又能阻止毒素同寄主细胞的结合的原理,研制出一种新的霍乱口服菌苗,既含有细菌黏附素,又有霍乱毒素B亚单位,效果较好。此外,毒素基因工程苗的研究也相当活跃。

真菌毒素概述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

的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害。真菌毒素造

成中毒的最早记载是11世纪欧洲的麦角中毒,这

种中毒的临床症状曾在中世纪的圣像画中描述

过。由于麦角菌的菌核中会形成有毒的生物碱,

所以这种疾病至今仍称为麦角中毒。急性麦角中毒的症状是产生幻觉和肌肉痉挛,进而发展为四肢动脉的持续性变窄而发生坏死。当时已经知道,吃了用发霉的粮食做的面包会生病。这一广泛流行的中毒现象,在欧洲先被称为“灵火”,后来又称为圣安东尼之火。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真菌毒素中毒事件有1913年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食物中毒造成的白细胞缺乏病,1952年美国佐治亚州发生的动物急性致死性肝炎和1960年英国发生的火鸡X病。我国50年代发生的马和牛的霉玉米中毒和甘薯黑斑病中毒、长江流域的赤霉病中毒、华南的霉甘蔗中毒等。真菌及其毒素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癌症的高发地区与食物中带染真菌和存在真菌毒素有关。

常见的真菌毒素为黄曲霉毒素。1960年英国引起10万多只火鸡死亡的“火鸡X 病”就是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羽翼下垂,染病后昏睡

死亡,死时头脚向后伸。解剖可见肝出血、坏死,

肾肿大。

黄变米,即失去原有的颜色而表面呈黄色的

大米,主要由黄绿青霉、岛青霉、橘青霉等霉菌

的侵染造成。黄绿青霉可产生神经毒素,急性中毒表现为神经麻痹、呼吸麻痹、抽搐,慢性中毒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岛青毒产生的黄天精和环氯素引起肝内出血、肝坏死和肝癌。橘青霉产生的橘青霉素毒害肾脏。有一些出血综合症也是由真菌毒素引起。如拟分枝镰刀菌和梨孢镰刀菌产生的T2毒素,其急性症状为全身痉挛,心力衰竭死亡;亚急性或慢性中毒常表现为胃炎,恶心,口腔、鼻腔、咽部、消化道出血,白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异常增大,血凝时间延长等。葡萄状穗霉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皮肤类和白血病症状,初期症状是流涎,鄂下淋巴肿大,眼、口腔粘膜、口唇充血,继而粘膜龟裂。开始白细胞增多,继之血小板白细胞减少,血凝时间长,许多组织呈坏死性病变,造成死亡。

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都有极大危害。防止真菌毒素病害,首先要防止食物和饲料霉变。

粮食饲料在收获时未被充分干燥或贮运过程中温度或湿度过高,就会使带染在粮食饲料上的真菌迅速生长。几乎所有在粮食仓库中生长的真菌(仓贮真菌)都侵染种胚造成谷物萌发率下降,同时产生毒素。谷物的含水量是真菌生长和产毒的重要因素。一般把粮食贮存在相对湿度低于70%的条件下,谷物的含水量在15%以下就可控制霉菌的生长。

大部分真菌在20-28℃都能生长,在10℃以下或30℃以上,真菌生长显著减弱,在0℃几乎不能生长。一般控制温度可以减少真菌毒素的产生。但是有些镰刀菌能在7℃时在过冬的谷物上产毒。黄曲霉最低生长温度为6-8℃,最高生长温度达44-46℃,在32℃时黄曲霉毒素B1的产量最高。有趣的是微生物学家已经找到一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抑制剂的微生物,该抑制剂的应用大大减少了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真菌为喜好氧气的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几乎不能生长。谷物贮存使用的抽真空或充氮气等方法都是有效的措施。由于这些方法昂贵并不适合于农民使用。如果谷物贮存时及时通风也能防止霉菌的生长和产毒。因为通风可以带走谷物中的水分并降低温度。干燥、低温、厌氧是防止霉变的主要措施。其中以保持干燥最为重要。

主要的真菌毒素

目前已知有300多种结构非常不同的真菌毒素,但人们关心的是危害最大的那些。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真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

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

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B1、B2、G1、G2、M1和M2等类型。

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锻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在一般情况下,巴氏消毒法或烘烤面包的热度(中心最高温度为100℃)并不足以使黄曲霉毒素完全灭活。这些毒素对强酸和强碱较敏感。因此,在提炼油时,用氢氧化钠萃取游离脂肪酸的工艺可以进一步破坏毒素的活性。

尽管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但必须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黄曲霉毒素的霉变食品才会发生急性中毒疾病。对于人类,多见由于持续性摄入亚急性量而造成慢性中毒的情况,例如引起肝硬变和肝脏纤维样病变。不仅霉变食品,那些在运输过程中污染灰尘而霉变的粮食和花生中也可能带有黄曲霉毒素而危害人类。毒素在肝脏、心肌和肌肉中逐渐积累而增强它的毒性。对肝脏的直接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畸变(畸胎或死胎),但大量的动物(鼠类、鸟类和鱼类)试验结果证明,它们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是诱发肝癌。目前有人认为还会诱发肾癌。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与其它致癌物如二甲基亚硝胺的作用有明显的关系。

在各类黄曲霉毒素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大,其次是M1、G1、M2、B2和G2。因此,许多国家规定了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极限值,即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允许超过此值。

黄曲霉是温暖地区常见的占优势的霉菌,其生长温度范围在4—50℃之间,最适生长温度为25—40℃。黄曲霉毒素形成的最低温度为5—12℃,最高为45℃,最适温度为20—30℃(28℃)。在肉制品中,当温度在10℃以下时,则不生成黄曲霉毒素。曲霉比其它霉菌更耐旱,而且环境的酸碱性对其影响不大,在pH2—9的条件下都能生成黄曲霉毒素,不过在pH2.5—6.0之间的酸性条件下,毒素的生成量最大。黄曲霉能在含氧量极低的环境中生长,在缺氧环境中发酵。即使在充填二氧化碳的冷库中,黄曲霉的生长也不受影响,不过能明显地延缓黄曲霉毒素的形成。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植物及其果实上。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核果类和谷类上更为常见。所以必须注意检查特别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原材料,以及用这些原材料加工的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这些食品有花生、核桃、开心果、杏仁、桃仁和李仁、椰丝、芝麻和各种粮食。

展青霉素

许多青霉能产生展青霉素,它们主要生长在水果上。这种毒素会引起动物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各种不同器官的水肿和出血。扩展青霉和展青霉的生长和产毒素的温度范围同样很宽,为0-40℃,最佳温度为20-25℃,最适产毒的pH范围是3-6.5。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A是由多种生长在粮食(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大米和黍类等)、花生、蔬菜(豆类)等农作物上的曲霉和青霉产生的。动物摄入了霉变的饲料后,这种毒素也可能出现在猪和母鸡等的肉中。这种毒素主要是引起肾脏损伤,大量的毒素也可能引起动物的肠黏膜炎症和坏死。还在动物试验中观察到它的致畸作用。

镰刀菌毒素

有些种类的镰刀菌能在各种粮食中生长并能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玉米赤霉烯酮、串珠镰刀菌素C和单端孢霉素类等。

镰刀菌能在1—39℃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28℃),最适产毒温度通常在8—12℃之间。玉米赤霉烯酮可使猪发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单端孢霉素类则阻碍蛋白质合成而引起动物呕吐、腹泻和拒食。不过还有许多现象至今尚未得到明确的解释,例如镰刀菌污染的粮食造成的食物中毒,可能引起带有流行病特征的人类的疾病;又如T-2毒素造成的白细胞减少症主要出现在俄国,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进行性的造血系统功能衰退。

单端孢霉素类要在温度超过200℃才能被破坏,所以经过通常的烘烤后,它们仍有活性(在残留的湿气中也要100℃才能被破坏)。粮食经多年储藏后,单端孢霉素类的毒力依然存在,无论酸或碱都很难使它们失活。

容易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1)花生。因为黄曲霉是花生壳上最常见的真菌,所以在霉变的花生上总是能够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而且由花生制成的食品,如花生油或花生酱中也常含有黄曲霉毒素。与花生相似的还有开心果;另外一些坚果,如核桃、榛子或椰仁则受黄曲霉毒素的危害较轻。

2)粮食。许多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素类、赭曲霉毒素A和黄曲霉毒素能在粮食中产生。在收获以前镰刀菌就已经侵入了谷粒,侵害的程度和毒素产生的范围主要受植物栽培的措施和气候影响。如过多地施加氮肥会促使真菌的散布和繁殖。因为田间真菌,如镰刀菌生长的基质必须含有很高的水分,因此在粮食收割后,主要在温暖的地区,谷粒中的水分相应地散失,便会使镰刀孢菌的生长减慢,但是这时青霉属和曲霉属便会出现在粮食中,这些霉菌能在小麦、大麦、玉米和大米等粮食中产生黄曲霉毒素。

3)烘烤食品(面包)。真菌毒素能通过由霉变的粮食磨成的面粉进入面包,不过常见的是发霉的面包中产生真菌毒素。面包烘烤之后在晾凉、储存、切割和包装的过程中,由于面包房中的空气内含有大量的真菌,也容易被污染。在面包上常见的能产生毒素的真菌是黄曲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赭曲霉毒素A)、扩张青霉(展青霉素)、和杂色曲霉(杂色曲霉素)。在黑麦面包中只发现有黄曲霉生长,但无毒素形成。

4)水果和果汁。在酸性水果和水果制品中能形成的真菌毒素是展青霉素和由丝衣霉分泌的丝衣霉酸。这些真菌在水果(苹果、梨、桃、杏、葡萄、菠萝和柠檬等)表面长成棕色斑点。氧浓度稍微减少(2—5%)而二氧化碳稍有增加(2—3%)的冷藏库中,真菌的繁殖和展青霉素的生成明显减少,但能生成展青霉素的丝衣霉却不受这种仓储条件的影响。

展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中非常稳定,巴氏消毒时用高达80℃的温度都不会使它失活,如果用腐烂的水果进行加工,就可能存在展青霉素。另外,丝衣霉属的某些菌株的子囊孢子的抵抗力特别强,巴氏消毒时用高达85℃的温度也只能使少量的毒素失活,存活的毒素可能引起果汁变质。

在卫生条件欠佳的环境中晾干和储放水果,特别容易被真菌污染。例如干无花果就常含有黄曲霉毒素。

5)蔬菜。在室温下,真菌在辣椒、西红柿、黄瓜、胡萝卜等蔬菜上生长时能产生展青霉素。由于肉眼很容易发现这种霉变现象,消费者不会购买或食用它们,所以

由此引起中毒的可能性极小。

6)果酱类和蜂蜜。在含糖量达到重量的50—60%的未经处理的蜂蜜和果酱中不会产生真菌毒素。因此,按照传统配方的果酱(果实和糖各占一半)与含糖量低的产品相比,更能抵抗真菌毒素的污染。

7)啤酒和葡萄酒。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橘青霉素等其它的真菌毒素通常在发酵过程中会被灭活,在葡萄汁和苹果汁发酵过程中展青霉素也会被破坏。

8)酿造食品。通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监测,作为接种物用于制造某些酿造食品的曲霉菌,如米曲霉和酱油曲霉(A. sojae)不会产生真菌毒素。某些菌株,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可能会在培养液中产生曲霉酸、圆弧偶氮酸、曲酸和β-硝基丙酸。然而已经明确,这些毒素在发酵过程中不会产生或产生得极少。某些用来制造这类产品的毛霉科的霉菌却有产生毒素的能力,不过至今几乎未被检测过。

9)奶。含有黄曲霉毒素B1的饲料(霉变的青饲料,含有毒素的花生渣或花生粉)被动物摄入后,黄曲霉毒素B1在牛的肝内被羟基化为黄曲霉毒素M1,主要从尿中排出,从乳汁中排泄的量很少。

10)奶酪。由于使用了含毒素的牛奶,也可能由于本身的霉变,奶酪也可能带有黄曲霉毒素。奶酪是真菌生长和黄曲霉生长的最理想的基质。在肉眼几乎不能观察到真菌生长时,奶酪就可能已经含有毒素,而且其含量可能会威胁人体的健康。

用霉菌催熟的奶酪比其它种类奶酪受到黄曲霉毒素危害的可能性更小。这是因为在成熟过程中,黄曲霉被接种的青霉菌压制而不能生长。

11)肉和肉制品。含有毒素的饲料被动物摄入后,真菌便进入肉中和特定的器官(肝脏)或脂肪组织内,并被储存起来。在用霉变的谷物配制的饲料中可能含有T-2毒素、赭曲霉毒素A(引起猪的肾病)、黄曲霉毒素或玉米赤霉烯酮等。

另一种可能的危害是肉制品的霉变和特制的发霉的肉制品,主要是某些种类的青霉引起的。由于在长期发酵成熟过程中,产品中水分的丧失,某些曲霉菌的种类也会参与肉制品的腐败,这些菌株会产生黄曲霉毒素、橘青霉素、赭曲霉素A、黄绿青霉素、杂曲霉素。因此,在生产必须经霉菌发酵的生火腿或生香肠时,必须采用经过鉴定的不产生毒素的菌株。因为毒素往往位于表层,所以当摄入这部分自然霉变的肉制品时,则可能损害人体健康。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真菌毒素与植物性食品一同被摄入体内,必须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1)尽可能生产低度污染的原材料(粮食、水果、坚果类、调味品)。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是防止在田间的污染和贮藏期内的防潮,可以使用具有抗霉特性的作物品种,利用早熟的作物品种轮作,注意灌溉,正确的施肥,适时的收割,避免将作物留在田间过冬,避免作物被鸟类、昆虫及机械损害等。

最近有试验表明,如果把一些无害的真菌孢子散发在田间,使其繁殖,结果发现黄曲霉毒素在玉米的污染明显降低。但是这还要用系统的大规模的反复试验来验证。科学家们想从控制霉菌的产毒基因上着手,希望能找出控制霉菌的基因,诸如抑制基因,然后加强其抑制作用;或者找出形成毒素的基因,然后除去此基因或用抗体的手段等使新生成的菌不产毒。这些研究已有一些完满的结果。诸如:展青霉、黄曲霉毒素B1及单端烯族化合。

收获后的清理和及时干燥至10%-13%水分以下,有时也可以加防霉剂。在贮藏时除保持干燥,还要保持仓库清洁、预防老鼠的污染及通风良好。

2)将霉变的产品退货或剔除,如在花生包装或加工前除了先分出破损的花生,再在荧光灯下拣去有色素的籽粒。

3)采用减少含菌量的措施。要想完全除去粮食及饲料的霉菌毒素是不可能的,因此,唯一的方法是人类与动物避免摄人污染的粮食及饲料。严格检查粮食中的毒素是关键的一步,为此开发了许多种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在这方面,不仅需要政府制定一些毒素的限量,而且需要食品及饲料工业作广泛的自动管制,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使已含有的真菌毒素灭活。

4)用灭菌法杀灭中间产品或成品中的霉菌。

5)用恰当的分装和包装技术避免二次感染。

6)通过采用冷藏、冷冻、加防腐剂、降低水份等措施抑制未灭菌食品中真菌的生长。

为了预防动物性食品(肉、肉制品、牛奶和奶制品等)被污染,首先必须注意用不含真菌毒素的饲料饲养动物,生产那些必须用霉菌进行发酵催熟的肉制品时,必须

注意选用不产生真菌毒素的菌种。在饲料中添加吸附剂而阻止霉菌毒素污染,在饲料中可阻止或降低黄曲霉、T—2、DON等毒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

真菌毒素的去毒

一旦发现粮食有毒素污染后,能够除去毒素当然是很重要的途径。但是有些去毒方法不太经济,所以有些粮食污染后只有丢弃或作为肥料及发酵制酒精等用途。

去毒方法很多,不外乎物理去毒法和化学去毒法。例如含有黄曲霉的花生和含有呕吐毒素的小麦和玉米都较轻,可以用浮选方法去除部分含毒的粮食颗粒。结合肉眼和仪器检查和剔除,几乎可以除去99%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花生。

化学方法中用氨处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花生和棉籽最为有效。经过这种方法处理的玉米等不仅营养价值不受损失,几乎黄曲霉毒素均被破坏,动物试验也发现无毒性。有些国家已采用此方法去毒。臭氧、氯气、亚硫酸等虽亦有效,但不及氨法去毒效果好。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1.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

细菌内毒素 - 理论

细菌内毒素测定 1:试验用的试剂为 1.1内毒素工作品, 1.3鲎试剂灵敏度:λ 1.4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1.5 无热源原安剖瓶 5ml/支 2: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3:样品最大稀释倍数确定 注射液MVD=λCL =鲎试剂灵敏度 内毒素限值样品浓度? (样品浓度按样品规格计算,单位换算为mg/ml ) 大输液MVD=鲎试剂灵敏度内毒素限值?=1λ CL (大输液的浓度都按1mg/ml 计算) 粉针样品稀释最大有限浓度=内毒素限值 鲎试剂灵敏度=L λ (然后根据样品规格计算出应该稀释的倍数) 4:溶液稀释 4.1样品稀释 样品稀释为比最大稀释倍数的小一倍的样品溶液为T 0和最大稀释倍数的样品溶液为T 1 4.2内毒素工作品稀释: 内毒素工作品根据鲎试剂的灵敏度稀释S 0=4λ,S 1=2λ。 4.3样品阳性对照0.5mlS 0+0.5mlT 0混匀 5:操作步骤 5.1取鲎试剂8支(如有一批样品),分别加入100ul 的检查用水,复溶。 5.2 对照品和供试品 5.2.1阴性对照加入100ul 检查用水 5.2.2阳性对照加入100ulS 0溶液 5.2.3样品加入100ulT 1溶液 5.2.4样品阳性对照加入100ul 样品阳性对照溶液

每个管平行做2支。 6:培养 放入试管恒温仪中37℃,培养60min。阴性对照、样品应无凝固。阳性对照、样品阳性对照应凝固,轻轻倒立180°无滑脱。 注:1、安剖瓶用酒精棉将曲颈擦拭消毒后,沿易折点折断。 2、试验完成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工作台面。 3、培养过程中注意防止震动,以免出现假阴性。 4、S1=2λ、S0=4λ。 5、如果同时做几批样品,可以只做2个阳性对照,2个阴性对照。 6、空安剖瓶的最大容积为5ml,在稀释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使稀释体积过大。另外还要注意移液器的量程,尽量减少稀释次数。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放置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损坏或影响,在部分研究中,将食品中细菌数量对食品的损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首 要内容。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其中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因为食品中有多种微生物共存现象,所以在检验前,微生物检验员要把不同的菌体进行分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及菌体的分布情况,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溶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原辅料微生物的控制和产成品微生物的检验是保证食品安 全的重要途径。 针对食品致病菌的相关检验。不同的致病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大米,有些不法商家将发霉的大米加工后再次放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虽然经加工后,在外表上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这种大米中含有黄曲霉这一致病菌,据可靠信息表明,黄曲霉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如果人们长时间吃这样的大米,出

现癌症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是保证我们能吃到放心食品十分关键的微生物检 测技术,所以我们在致病菌的检验上对不同种类的致病菌进行定量严格检验。如乳制品和肉制品的致病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大肠杆菌,而蛋制品中则容易出现染沙门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罐头食品容易出现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特点 对食品检测要求相对较高。在食品微生物的一系列检验中,由于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加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特别是致病菌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对相应的食品有一定的污染,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检测人员需要对食品受致病菌影响的程度、食品保质期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进行测量,难度会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而复杂。所以在微生物检验上我们对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都要重视,在各个微生物的测量上,相关的检测技术要求就有所提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随着食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不断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在日益严重,为了保障人们在能够及时满足食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落实,必须加强食品安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1、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6、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即通称的痢疾杆菌。痢疾贺志贺氏菌是导致典型细菌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临床意义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1.细菌内毒素的本质 细菌内毒素为革蓝氏阴性菌及某些阴性菌样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细胞壁外膜中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dscharide, LPS)成分,它往往在细菌生长时释放或细菌死亡时裂解出来。 2.细菌内毒素在机体内反应及临床表现 微量的细菌内毒素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机体内发热、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补体激活、机体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休克、死亡。细菌内毒素(内毒素)作为革蓝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中的脂多糖(LPS),当严重细菌感染以及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而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内毒素水平不会升高,但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不会导致其升高。内毒素水平的升高一般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多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症(MODS),无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而从肠道释放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3.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在临床上应用 体液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疾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内毒素水平的定量快速检测可以预示: (1)作为一个急性重要参数用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2)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以及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3)评价严重炎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S。4.体液内毒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体液内毒素水平是严重细菌性炎症(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的一个重要的特异性指,而且也是脓毒症和炎症活动有关的多脏器衰竭的可靠指标。内毒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第一大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威胁。以下总结了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供检测同行们参考。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旧污染。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

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5、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

微生物限度与无菌-内毒素区别

微生物限度-无菌-内毒素区别与联系 微生物检测基本就这3项了。 微生物限度:用营养琼脂、玫瑰红钠培养。洁净度中等操作台内进行(B级) 无菌:硫乙醇酸盐、改良马丁在无菌套筒里操作并培养。洁净度要求较高(A级) 内毒素:鲎试剂稀释不同浓度来判定。洁净度要求不高,D级情况下即可。 我的理解微生物泛指细菌和霉菌酵母菌等等、应该是包罗万象,各种杂菌都有 无菌则也是各种杂菌与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微生物有什么区别? 内毒素是一种热源,服用没什么关系,在注射后容易导致人体发热。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耐高温 比如说注射液产品用气接触产品,他应该用滤器过滤其他吧。用膜直径改用0.45(过滤)的好还是0.22(除菌)的好?滤膜泡点肯定要做的,高风险产品应该要最少2层滤膜吧。用了这滤膜可以不用检这3项还是要检其中项目?而且有的企业只是一年验证一下,不对气体日常可行吗? 求大神详解3者的联系与区别,各什么时候需要检这3项及为什么。 答:微生物限度针对非无菌产品 无菌和内毒素针对无菌产品。 微生物限度,无菌检验,内毒素检验均为供试品安全性检测。主要区别是微生物限度,无菌检验是检验活的微生物方法,内毒素检验可以检验死去的微生物中内毒素含量。 什么时候选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主要参见药典要求,例如口服制剂选择微生物限度,注射剂和眼用制剂选择无菌检验,注射剂也需要做内毒素检验。选择不同实验方法主要依据是供试品生物风险级别和供试品用途。 例如纯化水检验中不需做内毒素实验,注射用水检验中不需做无菌实验。依据是纯化水主要用途为清洗,注射用水用途是配液,所以注射用水的微生物风险更高,需要做内毒素实验,控制风险。 微生物限度和无菌实验用具要求无菌,内毒素实验用具要求去除内毒素。 检验环境要求 现行药典微生物限度和无菌实验均是C级下局部A级,微生物限度在超净工作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36个学时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用途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能够提高认识,并对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适应就业后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微生物检验检测业务的需要,也能适应学生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性检测业务。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我国粮食生产、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和供需关系,使学生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无难点 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特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特征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和检测特定的微生物的难点 无难点 了解技术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第二章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社会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植物检疫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安全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资源开发以及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无难点 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用范围 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其它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本课程以各项技术为中心展开,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本章首先给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和一些关键技术的信息。 难点在于理解VBNC的检测 理解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一节气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二节液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三节固体的采样和处理 从实际出发,本课程设置了采样技术,对用于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的采集进行细致的介绍。 难点在于理解各种采样设备和工具(缺乏实物) 使学生注意到采样行为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并培养学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采样造成的误差的意识。 第五章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以国标为蓝本,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生实验中有一定的基础,应无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国标。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以最新的研究或最经典的研究例子为蓝本,介绍VBNC检测的各种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检测的理论原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VBNC的检测的方法及其特征,在必要的时候能选择使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 介绍可培养以及难培养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着重介绍菌根菌的分离 难点在于对于微生物的分离效果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 第二节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1 病原物的培养 2 非病原物的培养 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难点在于对于如何传达培养病原微生物时的临场感

食品中常见18种微生物污染(附各种菌的杀灭条件汇总)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酵母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微生物限度与无菌内毒素区别

微生物限度与无菌内毒素 区别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微生物限度-无菌-内毒素区别与联系 微生物检测基本就这3项了。 微生物限度:用营养琼脂、玫瑰红钠培养。洁净度中等操作台内进行(B级) 无菌:硫乙醇酸盐、改良马丁在无菌套筒里操作并培养。洁净度要求较高(A级) 内毒素:鲎试剂稀释不同浓度来判定。洁净度要求不高,D级情况下即可。 我的理解微生物泛指细菌和霉菌酵母菌等等、应该是包罗万象,各种杂菌都有 无菌则也是各种杂菌与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微生物有什么区别 内毒素是一种热源,服用没什么关系,在注射后容易导致人体发热。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耐高温 比如说注射液产品用气接触产品,他应该用滤器过滤其他吧。用膜直径改用(过滤)的好还是(除菌)的好滤膜泡点肯定要做的,高风险产品应该要最少2层滤膜吧。用了这滤膜可以不用检这3项还是要检其中项目而且有的企业只是一年验证一下,不对气体日常可行吗 求大神详解3者的联系与区别,各什么时候需要检这3项及为什么。答:微生物限度针对非无菌产品 无菌和内毒素针对无菌产品。 微生物限度,无菌检验,内毒素检验均为供试品安全性检测。主要区别是微生物限度,无菌检验是检验活的微生物方法,内毒素检验可以检验死去的微生物中内毒素含量。 什么时候选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主要参见药典要求,例如口服制剂选择微生物限度,注射剂和眼用制剂选择无菌检验,注射剂也需要做内毒素检验。选择不同实验方法主要依据是供试品生物风险级别和供试品用途。 例如纯化水检验中不需做内毒素实验,注射用水检验中不需做无菌实验。依据是纯化水主要用途为清洗,注射用水用途是配液,所以注射用水的微生物风险更高,需要做内毒素实验,控制风险。 微生物限度和无菌实验用具要求无菌,内毒素实验用具要求去除内毒素。 检验环境要求 现行药典微生物限度和无菌实验均是C级下局部A级,微生物限度在超净工作台,无菌实验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也可以选择D级下隔离系统中操作。 内毒素实验对环境无要求,在普通操作台上操作即可。

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一、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定义: ●本法是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聚反应的机理,以判断供试品中的细菌内毒素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二、背景介绍: ●1、细菌内毒素 ●2、热原 ●3、鲎 1、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产物,当其死亡或菌体裂解时释放出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毒性物质 特性: ●(1).致热性:内毒素作用人体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热原,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2).耐热性:需250度干热30分钟才能彻底灭活。 ●(3).分子极性:多糖链亲水,脂肪链疏水,在水中呈不均匀分布。 ●(4).鲎反应:能与鲎试剂发生多级酶促反应,形成凝胶。 2、热原 2.1热原是指临床上引起哺乳动物发热反应的物质 2.2 细胞分裂素(IL-1, IL-2, IL-6, IL-8 ) 内源性热原{ 产生细胞分裂素的物质 内毒素热原 外源性热原{非内毒素热原(病毒、细菌、真 菌、抗体-抗原复合物、细胞分裂素) 2.3热原和内毒素的关系: 2.3.1热原是否就是内毒素? 在学术上仍有争议,热原不仅是细菌内毒素。但在药检的范畴,细菌内毒素是主要的热原物质,可以说无内毒素就无热原,控制内毒素就是控制热原。 3、鲎 3.1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2鲎试剂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鲎血液颜色呈蓝色,是因为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鲎试剂是由海洋生物鲎的血液提取物制成的―鲎试剂‖,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鲎试剂在制药行业中,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目前使用的鲎试剂分为美洲鲎试剂和东方鲎鲎试剂两大类。

第一篇 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

第一章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一、形态学检查 意义:1.为后续的进一步检验提供参考依据 2.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菌量的大致情况 3.对少数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细菌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为临床选用抗菌 药物治疗起重要的提示作用。 分为:染色标本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1、不染色标本的检查: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及运动情况。常用方法有压滴法和悬滴法。 2、染色标本检查:检查的内容:对标本合格与否进行评价;了解标本有无细菌及大致菌量;根据细菌形态、染色性质等对病原菌初步识别分类,决定进一步的生化反应鉴定血清学鉴定、并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帮助。 常用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常用)、抗酸染色(结核病、麻风病)、荧光染色(结核、麻风、白喉、痢疾)、负染色(墨汁负染色法用于新型隐球菌检查)、特殊染色(鞭毛染色、荚膜染色、异染颗粒(白喉))。 二、培养与分离技术(关键) 目的:鉴定细菌的种类和保存菌种,为进一步确定细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提供依据。 牛肉膏无糖,可作为肠道细菌鉴别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流感嗜血杆菌需要X因子和V因子。 理想的凝固物质具有的特性:本身不被细菌利用;在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凝固点的温度对微生物无害;不因消毒灭菌而破坏,透明度好,黏着力强。(琼脂最合适) 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 0.3%~0.5%;固体培养基1.5%~2.0%。 培养基质量检验:1、无菌试验:将灭菌后的培养基置35℃温箱培养过夜,判定是否灭菌合格。2、效果检验:按不同的培养要求,接种相应菌种(符合要求的标准菌种),观察细菌的生长、菌落形态、色素、溶血及生化反应等特征,判断培养基是否符合要求。 制备好的培养基存放于冷暗处或4℃冰箱,一般不超过七天,如果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期可延长,但至多两周。 专性需氧: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微需氧菌(5%氧气、10%二氧化碳、85%氮气):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 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梭菌、脆弱拟杆菌 二氧化碳培养(5%~10%二氧化碳):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布鲁菌 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培养基上分裂繁殖而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菌苔是由众多菌落连接而成的细菌群落。 三、生物化学鉴定技术 1、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 2、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 3、碳源利用试验 4、呼吸酶类试验 5、其他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微生物污染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使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1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2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的微生物;3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即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成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

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也会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与在空气或水等环境中生长迥然不同,因为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可在食品中迅速生长繁殖。食品的基本特性,食品的营养成分、水分、pH值、渗透压;食品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气体、湿度等均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任何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以及多数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以水作为溶剂或介质。食品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指存在于食品中的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因为这部分水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的,所以微生物无法利用结合水。游离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作用或基本没有中作用的水,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故通常使用A w来表示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A w是指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浓度,即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蒸汽压P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即:

微生物代谢类型

一、微生物代谢类型: 1.细菌:原核类: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①细菌: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乳酸菌、硝化细菌(代谢类型); 肺炎双球菌S型、R型(遗传的物质基础);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内寄生菌); 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为基因工程提供运载体,也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抗虫棉提供抗虫基因); 假单孢杆菌(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甲基营养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微生物的代谢); 链球菌(一般厌氧型); 产甲烷杆菌(严格厌氧型)等 ②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它们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多氧霉素、环已酰胺、氯霉素和磷霉素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体:砂眼衣原体。 2.病毒:病毒类: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①动物病毒:RNA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3.真核类: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成形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大草履虫、小草履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霉菌:可用于发酵上工业,广泛的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甘油、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固醇、维生素等。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发酵、生产植物生长素(如赤酶霉素)、杀虫农药(如白僵菌剂)、除草剂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变、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致癌作用、镰孢菌毒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常见霉菌主要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233.2—93 1993-03-16发布 一、定义及适用范围:本法系列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 的机理,以判断供试品中内毒素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用以代替家兔法对供试品进行热原初试。本法仅适用于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血器。其他产品可参照使用。 二、主要设备: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恒温水浴。 三、试剂 1、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用于仲裁鲎试剂灵敏度和试验中阳性对照。 2、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用于标定鲎试剂灵敏度和试验中阳性对照。 3、鲎试剂:灵敏度为0.25EU/ml,规格为0.5ml。 4、无热原水:内毒素含量小于0.05EU/ml。 四、试验前准备 1、器具除热原:与试验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均应除热原。玻璃器具置电热干燥箱内250℃干烤至少60min;塑料器具置30%双氧水中浸泡 4h,再用无热原水冲洗后于60℃烘干备用。 2、鲎试剂灵敏度测定 (1)试验前应核对使用批号鲎试剂的灵敏度,应符合规定。 (2)灵敏度测定:根据标示的灵敏度范围,将细菌内毒素工作 标准品用无热原水以1→2等比稀释,选择能出现阳性和阴性结果的4个连续稀释液。取同一批号鲎试剂若干支,分别按标示量

加入无热原水溶解为鲎试剂溶解液。取10mm×75mm试管若干 支,分别加入0.1ml鲎试剂溶解液,加入内毒素稀释液0.1ml,每一稀释液平行操作4管,轻轻振动试管混匀内容物,封闭管 口,置37±1℃恒温水浴中保温60±2min观察结果。最高浓度的4管应均为阳性,最低浓度的4管应为阴性。 五、试验方法 1、供试品数量 :同一批号至少3个单位供试品。 2、浸提介质:无热原水。 3、供试液制备:在无菌条件下,每套输液器内腔注入10ml,输血器内腔注入15ml浸提介质,反复荡洗5次后两端密封,置37±1℃恒温箱中保温2h,取出后将供试液汇集至一无热原具塞玻璃容器内。供试液贮存应不超过2h。 4、试验步骤:将鲎试剂和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分别按标示量加入无热原水溶解。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逐次稀释至0.5Eu/ml,供作阳性对热。取10mm×75mm试管6支,其中供试品管2支各加入0.1ml 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稀释液,阴性对照管2支各加入0.1ml无热原水,阳性对照管2支各加入0.1ml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稀释液,再逐一加入0.1ml鲎试剂溶解液。轻轻混匀试管内容物,封闭管口,垂直放入37±1℃水浴中保温60±2min,轻轻取出,观察结果。 5、结果判定 1)、将试管缓慢倒转180°,管内容物呈坚实凝胶者为阳性,记录为(+),不呈凝胶状或虽呈凝胶状但不能保持完整者为阴性,记录为(-)。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 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1.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

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有的微生物数量要少。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带有电荷会吸附灰尘及微生物。 7 原料及辅料 动物性原料

细菌内毒素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内毒素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1 简述 1.1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一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当 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法结果为准。 1.2 供试品细菌毒素限值的确定。 (一)药典中有规定的,按供试品各论中规定限值; (二)尚无标准规定的,按以下公式确定供试品内毒素限值: L=K/M 式中 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以EU/ml、EU/mg、EU/U表示。 K为按规定的给药途径,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h表示。其中注射剂,K=5EU/kg/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EU/kg/h;鞘内用注射剂, K=0.2EU/kg/h。 M为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以ml/kg/h、ml/kg/h、U/kg/h表示。药品人用最大剂量可参阅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和《临床用药须知》等权威著作,中国人 均体重按60kg计算,注射时间小于1小时的按1小时计。按人用剂量计算限值时,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生产和临床用实际情况做必要调整,但需说明理由。 1.3 供试品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确定 供试品的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 D)按下式计算: MV D=C?L/λ 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C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当L以EU/ml表示时,C等于1.0ml/ml;当L的单位以EU/mg或EU/U表示时,C为供试品制备成溶液后的浓度,单位为mg/ml 或U/ml。如供试品为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原料药,则MV D取1,可计算供试品的最小有效稀释浓度C: λ/L。

方法学验证(微生物内毒素)试卷

答卷人部门得分 工号考试日期:年月日 本试卷得分在60分(含)以上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应符合灭菌注射用水标准,用于凝胶法时,其内毒素含量小于:。( ) A、0.010EU/ml B、0.005EU/ml C、0.015EU/ml D、0.020EU/ml 2、耐热器皿常用去除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 ) A、干热灭菌法(160℃、30分钟以上) B、干热灭菌法(250℃、30分钟以上) C、干热灭菌法(170℃、30分钟以上) D、干热灭菌法(250℃、15分钟) 3、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B) A、H抗原 B、脂多糖 C、肽聚糖 D、荚膜多糖 4、供试品溶液本身为强酸、强碱,或本身具有偏酸偏碱的缓冲作用时,排出干扰的方法为:( ) A、将供试品的pH值调节至6.0~8.0 B、添加适量钙离子、镁离子 C、将供试品适当加热 D、选择适当的超滤设备进行滤除 5、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主要依靠细菌内毒素可以活化,来检测细菌内毒素。( ) A、凝固蛋白原 B、凝固酶原 C、B因子 D、C因子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1、无菌药品附录中规定,必要时,物料的质量标准中应当包括:检查项目。( ) A、微生物限度 B、细菌内毒素 C、热原 D、培养基的外观 2、细菌内毒素的活性单位的表达方式包括:。( ) A、EU B、IU

C、IE D、L 3、细菌内毒素检查时常见的干扰因素包括:。( ) A、含有螯合剂 B、含有某些抗凝因子 C、含有葡聚糖类物质 D、含有干扰作用的小分子 4、对于存在内毒素污染的物质或器具,则可以选择下述方法去除:。( ) A、加热法 B、酸碱法 C、蒸馏法 D、吸附法 5、热原污染的途径。( ) A、注射用水 B、从原辅料中带入 C、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 D、制备过程中的污染 三.判断题(每空5分,共20分) 1. 平皿法操作时应先注入培养基,再加入1ml供试液。() 2. 制备的菌液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3. 培基适用性检查是通过检验用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的比较,以阳性菌的生长状态或特征来评价判断检验用培养基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4. 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时,各试验菌株的接种量不大于100cfu ()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目前有几种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简要介绍其原理和方法? 2.如何确定药品细菌内毒素的限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