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理论: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

微生物学理论: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

荚膜、菌毛、内毒素。

(二)脑膜炎奈瑟菌的所致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人类是脑膜炎球菌惟一的易感宿主。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带菌状态或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展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我国引起脑膜炎的主要是A群菌,B群常为带菌状态。主要表现发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症状。存在于携带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借飞沫经空气传播,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奈瑟菌属(Neisseria) 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 一、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 1.抵抗力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1.所致疾病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 (三)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法 (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 :1云南大学药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1l8 为制备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需要2005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朱为2002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按荚膜多糖可将其分成12个血清群,其中A、B 和C 群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90%。全球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在30-50万,病死率约10%,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脑膜炎球菌严重感染而发生致聋等永久后遗症。在我国,A群脑膜炎球菌是主要致病菌群,95%的病例由A群引起。80 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率。该荚膜多糖是N-乙酰-3-O-乙酰甘露糖胺磷酸盐的线形共聚物,属T细胞非依赖性(TI)抗原,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和年龄相关的保护力,不能诱导免疫记忆。现已证实它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在短期内有效,但随时间延续保护力下降,尤其在幼龄儿童中。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疫苗,提高其对各年龄组(包括婴儿)的免疫效果。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多糖结合疫苗,即将多糖共价结合到蛋白质上,使其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TD)抗原,以增强免疫原性和诱导免疫记忆。本文报道将!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共价结合到精制破伤风类毒素(TT)上制备结合物,观察其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一DT结合疫苗与多糖疫苗诱导的抗多糖抗体间的功能活性差异[英]2004 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对预防由一些有荚膜细菌(包括b型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高度有效。与未结合多糖疫苗相比,多糖一蛋白结合疫苗能在婴幼儿体内诱导更高浓度的血清抗荚膜抗体。而且,结合疫苗诱导的抗体亲和力更高,补体介导的杀菌活性更强。 。在限定剂量时,多糖疫苗诱导的血清抗荚膜抗体预防C群脑膜炎球菌感染婴鼠发生菌血症的效力弱于结合疫苗。结合疫苗组的抗C群抗体的亲和力指数高于多糖疫苗组。两种疫苗在成人中诱导的抗荚膜抗体的功能活性差异,意味着各自激活了不同的B细胞群。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崔萱林200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且在各年龄组中都可发生,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5%以上。脑膜炎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结构可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引发的流脑占90%以上。流脑的流行具有菌群漂移特点,如美国在1945年以前为A群流行,1960年以后以B群为主,1967年以后转为C群流行。我国以A群菌流行为主,B群和C群菌有少量病例,约占lO%左右。因此预防流脑的重点应是A、B、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流脑菌群的漂移现象,国外多采用多价多糖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前所使用的主要为A+C群二价疫苗(B群多糖对人体无效,主要研制外膜蛋白为基础的疫苗),其次为A、C、Y及WI35四价疫苗,其它相关菌群引起的流脑病例已少见。国内目前主要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自80年代初使用至今效果很好;对于其它菌群的预防.目前尚未有疫苗出现,因此我们研制了A+C群流脑多糖疫苗,即在现有的A群流脑多糖疫苗中加入C群流脑多糖抗原,形成二价疫苗以预防A、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制造和检定均按照WHO(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进行,C群流脑多糖原液的主要制造过程借鉴A群流脑多糖原液的生产工艺,在多糖纯化步骤另采用澄清过滤、苯酚抽提控制多糖浓度等措施,使得C群多糖原液的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符合要求。A群流脑多糖原液为选用的本所常规生产的原液制品。由于多糖原液在制备过程中未进行专门的除类毒素工艺,因而在原液检定中采用鲎试剂法对类毒素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 2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在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一个月后,虽然同组儿童的免前及免后的血清杀菌抗体滴度有显著差.但血清4倍阳转率较大年龄组儿童低,而且免后血清中的杀菌抗体滴度的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提示低年龄组儿童对多糖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较高年龄组儿童低,有关该疫苗人体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持久性的结果将另文报告。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80年代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广泛接种以来效果明显。我国A群带菌率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预防效果达90%以上。至今在我国引起流脑的脑膜炎球菌仍以A群为主,同时B群和C群的病例也开始出现。欧美国家主要流行菌群由A群转为B群和c群的事实。提示我们在A群脑膜炎被控制之后要防止B群和C群变迁。 1994年法国由法国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研究所(PasteurMerreux)提供生产的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申请在我国注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与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协作,在河南省新县进行了人群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现场考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该疫苗较安全,免疫原性较强,且更具免疫持久性。2000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2000杨丽华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130062)李风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本试验制备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理化特性及免疫特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制备的结合疫苗可诱导出高水平的保护性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体和TT抗体。结合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批量生产。本试验为进一步临床评价结合疫苗的人群免疫效果提供了实验基础。本试验选用Tr作为载体蛋白,因为这种蛋白目前已经标准化,作为载体蛋白的同时兼有预防伤风感染的作用,而用TT蛋白对于已经建立起的免疫程序和“自然”免疫并不产生干扰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制备熊慧玲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我国目前采用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而疫苗接种后,小于1岁的婴儿,即使加强接种产生的抗体只能维持1年,1~1.5岁半的婴幼儿,加强后只能维持2年,1.5~2岁的幼儿,接种1针维持不到1年_l1 。wHO指出,按目前的免疫程序,婴儿在出生后5年内至少需要免疫接种4次才可提供中度抗体水平一。说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婴幼儿中,尤其在2岁以下,免疫原性低,即使产生抗体,抗体水平也不能长久保持。因而提高疫苗免疫原性,使它能对各年龄组,尤其2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水平的长期保护作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一样,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为半抗原,为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当与蛋白结合后,可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抗体,重复接种有记忆抗体产生因此,我们进行了A群脑膜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并对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连续3批 200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被发现并确认已有l00多年.尽管对此病已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但它仍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而且病死率高、继续威胁着人类,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国目前使用的预防制品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该疫苗对4岁以上儿童有很好免疫效果,对幼儿免疫效果较差,保护时问较短。而脑膜炎球菌多糖与一种蛋白载体连接构成结合疫苗.可增强其对幼儿的免疫回忆反应,提高预防效果?。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成功“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于2002年l0月~2003年1月在江苏省射阳县进行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临床研究”已圆满结束。现将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安全性报告如下本次临床试验表明,3~4月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该疫苗首次应用于人群,在大规模推广接种前,仍需对其安全性进一步进行观察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质量控制与生产的科学挑战2004 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建议,并于1978年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在临床研究中,疫苗的有效率至少达9O% ,证明其在疫苗接种计划中高度有效。然而,不能在幼婴中诱生保护性应答或免疫记忆制约了其在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中的应用。随着b型流感杆菌(Hib)结合疫苗的成功引入,C群脑膜炎球菌(MenC)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它们在所有年龄组中均可诱生针对MenC多糖的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并且作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能诱导免疫记忆和抗荚膜抗体的亲和力成熟。英国引入MenC结合疫苗后,证实该疫苗可提供保护性免疫。WHO已经制定了有关这些新疫苗生产和检定的建议。 脑膜炎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病的重要病原。根据荚膜多糖在化学和血清学上的不同,脑膜炎球菌可分为若干群,其中A、B、C、Y、Wl35群对人致病。A群在

脑膜炎奈瑟菌实验室检测操作规范详解知识

附件7 脑膜炎奈瑟菌实验室检测操作规范 一、脑膜炎奈瑟菌鉴定程序和标准 1、脑膜炎奈瑟菌细菌鉴定程序 脑膜炎奈瑟菌的鉴定通常是通过在CAP和BAP上生长物通过革兰染色镜检和生化反应检测以确定是否为脑膜炎奈瑟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脑膜炎奈瑟菌分群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分群。 图xx 脑膜炎奈瑟菌鉴定程序 2、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确诊实验室检测 疑似流脑病例具有以下实验室检测结果之一,即可确诊: 1.培养:自脑脊液或血液标本中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 2.乳胶凝集检测:采用乳胶凝集检测试剂盒,脑脊液标本乳胶凝集检测结果

阳性,目前Bio-Rad乳胶凝集检测试剂盒能检测A群、B群、C群和W135/Y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 3.PCR检测:脑脊液标本或血液标本PCR扩增特异性脑膜炎奈瑟菌DNA 片段阳性。通过ctrA基因扩增,鉴定脑膜炎奈瑟菌,通过扩增orf-2、sia D(B)、sia D(C)、sia D(Y)、sia D(W135)等基因片段鉴别不同的血清群,或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出特异性基因片段阳性。 4.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增高: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4倍增高。

二、脑膜炎奈瑟菌标本接种培养 (一)脑脊液标本 1.脑脊液标本预处理 脑脊液标本送到实验室后,应立即离心,2000rpm,20min,用巴斯德吸管吸取上清,进行乳胶凝集实验检测抗原。离心后的沉淀进行剧烈振荡或充分混合。取1滴沉淀准备革兰染色,1滴划线接种原始培养基。(注意:如果获得的脑脊液不足1mL则不进行离心,直接用其进行革兰染色和涂板培养)。 2. 脑脊液标本初代培养脑膜炎奈瑟菌的初代接种培养基为巧克力琼脂平板。将离心后的脑脊液标本沉淀滴加至巧克力琼脂平板,取菌环划线接种。置5%的CO2孵箱或燃有蜡烛的烛缸中培养。也可将一些沉淀接种备用肉汤培养基(如脑心浸液肉汤培养基),进行孵育培养。如果用T-I培养基进行运输,在孵育24h后,用无菌的针或注射器转移100 μl T-I培养基的液体部分到BAP及CAP 上,并划线分离。 3. 脑脊液标本革兰染色(Hucker 改进方法) 脑脊液标本离心沉淀物革兰染色或采用乳胶凝集方法检测CSF中特殊的抗原成分两种检测方法,可作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的初步诊断。即使标本培养阴性,革兰染色或乳胶凝集检测结果阳性或其中任何一个检测结果阳性即可以作为感染的证据。 (1)脑脊液标本离心,2000rpm,20min。 (2)酒精清洗并干燥的玻片,滴加1滴~2滴沉淀物,允许多滴汇集成一个大滴,不要铺开液体或使用过高浓度的沉淀物。可能的情况下,在生物安全柜中风干玻片。 (3)将玻片三次快速通过火焰以固定涂片,不应该灼干。也可以使用异丙醇(95%-100%)固定。 (4)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玻片,1min。流水冲洗玻片1min,并去除多余的水分。 (5)革兰氏碘液染色玻片,1min。流水冲洗玻片并干燥。 (6)95%的乙醇脱色(5s-10s足够)。 (7)番红精复染20s-30s或用酚红复染10s-15s。流水冲洗玻片并拭干玻片。

脑膜炎奈瑟氏菌及其检测方法

脑膜炎奈瑟氏菌及其检测方法 一、脑膜炎奈瑟氏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学名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名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脊髓膜炎双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寄居在人体鼻咽部,可通过飞沫传播。 人感染脑膜炎奈瑟氏菌将引起败血症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1)败血症:该菌自鼻咽部侵入,进入血循环致人体发病。其释放内毒素引起皮肤瘀点、瘀斑为局部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明显增加,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强5-10倍,也较其他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因此在休克早期便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2)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可迅速致死。 二、脑膜炎奈瑟氏菌检测方法 1.直接涂片检查 (1)瘀血斑:刺破瘀斑血印片,或血膜片,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成对排列,可初诊。 (2)脑脊液:取脑脊液离心后沉淀物涂片,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若发现中性粒细胞内或胞外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成对排列,结合临床可确诊。 2.细菌培养法 将标本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液,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培养18-24小时后可见圆形、灰褐色、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直径1-2mm的小菌落,经涂片证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并进一步根据相应的生化反应等试验予以鉴定。

3.生化鉴定 主要通过氧化酶、糖类发酵以及培养生长特点进行。 ①细菌形态呈肾形; ②氧化酶试验阳性; ③触酶试验阳性; ④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⑤荚膜多糖抗原直接凝集试验。 4.血清凝集法 根据荚膜多糖可将脑膜炎奈瑟氏菌分为A、B、C、D、X、Y、Z、29E、W135、L、H、I、K等13个血清群,其中A、B、C群最为多见,约占90%。 关于血清凝集法用的诊断血清方面,推荐天津生物芯片公司生产的脑膜炎奈瑟氏菌全套诊断血清产品。这套产品除了包含脑膜炎奈瑟氏菌菌10个常见血清群的诊断血清。详情如下: 5.核酸扩增法 核酸扩增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设计、合成两条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应于待测病原微生物某一段特异性序列的两端,然后在体外模拟DNA体内复制的过程反复扩增,使靶序列放

临床常见致病菌

临床常见致病菌 概述临床常见致病菌(不包括真菌):(1)分几大类与各类所包含得具体细菌种属;(2)生化鉴定要点;(3)各自得主要临床意义。 常见致病菌 表1 革兰阳性 葡萄球菌属 分类及常见种属:根据凝固酶实验分为凝固酶阳性得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中间与猪),与凝固酶阴性得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里昂葡萄球菌,施氏葡萄球菌等生化鉴别: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鉴别,葡萄球菌单双葡萄状排列,链球菌单双链状排列,除形态外,葡萄球菌触酶阳性,链球菌阴性。与微球菌区别,微球菌四联排列,产酸实验葡萄球菌阳性,微球菌阴性,杆菌肽敏感实验,葡萄球菌敏感,微球菌耐药。呋喃唑酮敏感试验则相反。 表2 三种葡萄球菌鉴别

临床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类机会性感染与医院内感染得主要致病菌。其对人主要致病为:一,侵蚀性疾病,通过皮肤局部感染,器官得化脓感染,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二,毒素性疾病,由产肠毒素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污染食物引起。 凝固酶阴性得葡萄球菌就是人类正常菌群,表皮葡萄球菌与置换瓣膜、人工关节及导管相关感染有关。确定就是否为致病菌应注意:一,分离培养菌株就是否来自无菌体液或感染部位;二,同一菌株反复多次分离到,或占优势生长。腐生葡萄球菌在尿道感染患者尿中分离到,认为就是致病菌。溶血、里昂葡萄球菌易引起先天瓣膜性心内膜炎。 链球菌属 分类与常见种属:通常分为化脓与非化脓两类,化脓性链球菌出现β-溶血,非化脓性链球菌出现α-溶血或不溶血。常见得化脓性链球菌有化脓链球菌,无乳链球菌。非化脓性链球菌有缓症链球菌群包括口腔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咽峡炎链球菌群包括咽峡炎链球菌,中间链球菌等;以及牛链球菌群与其她链球菌群。 生化鉴别 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触酶阴性,血琼脂板三种溶血α草绿色,β透明溶血,γ非溶血。 化脓链球菌CAMP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PYR实验阳性。 表4 牛链球菌与非β溶血链球菌鉴别 化脓性、中毒性、变态反应三类。化脓性感染包括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痈脓疱疮等,其她系统感染包括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等。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变态反应疾病有风湿热与急性肾小球肾炎。 肺炎链球菌存在于正常人群得口腔、鼻咽部,属正常菌群。带有荚膜得肺炎链球菌菌株

脑膜炎奈瑟菌肺炎

疾病名:脑膜炎奈瑟菌肺炎 英文名:neisseria meningitidis pneumonia 缩写: 别名:脑膜炎萘瑟氏菌肺炎;脑膜炎双球菌肺炎 ICD号:A39.8 分类:呼吸科 概述: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主要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至于脑膜炎奈瑟菌肺炎,有不少人认为是继发于脑膜炎奈瑟菌败血症的一种少见的化脓性迁徙合并症。实际上,1907年首次报告后,已有许多资料表明脑膜炎奈瑟菌可作为原发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引起原发性脑膜炎奈瑟菌肺炎。 该菌又称脑膜炎双球菌,为需氧革兰阴性球菌,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选择性培养基利于痰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和鉴定。根据菌体荚膜层的多糖,目前至少可分13种血清型。其中A.B.C.X.Y.Z和W-135型在临床上日趋重要。据统计资料分析,过去10余年中在普通人群及医院内人群中,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血清型为Y型和W-135型,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呼吸道感染了流感病毒或腺病毒的人群更具有易感性。其病理改变为渗出性化脓性炎症,沿肺泡或支气管肺泡分布,个别呈大叶浸润甚至肺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 流行病学:人类是惟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部,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在非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不到5%,但最近有资料认为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15%。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100%。在年青人集中的人群中如军队、学校等处,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极易引起流行。 脑膜炎奈瑟菌所致呼吸系疾病是在本世纪初被认识的,尤其是在1918~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学名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名脑膜炎奈瑟菌或脑脊髓膜炎双球菌,简称为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因其所导致的脑膜炎而闻名。它只感染人类,并无寄生的动物,是唯一令细菌性感染脑膜炎成为流行病的病菌。 临床: 1.脑膜炎是最为人知的情况。最初发病时不会出现脑膜炎特有的病征,并会迅速由发热、头痛及颈部僵直发展至昏迷及死亡。病发的死亡率约为10%。怀疑患有脑膜炎会是临床急症及须接受立即的检查。 2.败血病较少受人重视,但却会令婴儿死亡。由于没有其他脑膜炎的病征,在身上出现的紫斑很容易被忽略。败血病在发病后的几小时内的死亡率约为50%。任何人出现的皮疹若被玻璃压过后而不会呈现白色,建议须立即前往医院求医。[1]并非所有出现紫斑都是因败血病所致,但其他的病因(如自发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或类过敏性紫斑症)均需要接受检查。 3.沃特豪斯-弗里德里克森二氏综合症(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WFC)是一种因突然的感染而引致大量及双侧的肾上腺出血。这种情况会导致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不足,休克,肢体末端坏死(gangrene change)广泛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以及全身广怖的紫斑(purpura)。 菌株 脑膜炎双球菌有13种不同的血清群,根据它们多糖类荚膜的抗原性结构而分类。五个血清群:A型、B型、C型、Y型及W135型差不多是造成所有人类患病个案的血清群。 A型:一般在下撒哈拉的非洲国家出现,建议前往该地区前先接受A型及C型的疫苗接种。B型:最为至命的菌株,在英国的病症中有40%就是由此菌株造成。由于B型有着能改变的特性,使该地未能研制普遍对抗此株的疫苗。但是在新西兰已发展出及使用一种名为MeNZB的疫苗,能抵抗某些特定的B型脑膜炎双球菌。 C型:在英国未有适合婴儿的疫苗前,造成该国约60%的婴儿病症。初期非结合型的A型及C型的疫苗对2岁以下的婴儿没有效用,而结合型的疫苗则能诱发婴儿的免疫系统。 W135型:对前往麦加朝圣的人造成麻烦,沙特阿拉伯经已规定所有欲前往朝觐的人须有接受W135型的疫苗的证明。 Y型:过往十年在北美洲引发病症。 现时美国有两种疫苗可以阻止脑膜炎双球菌疾病。“美那克查(Menactra?)”适合11-55岁的病人,而“美诺蜜(Menomune?)”则适合其他年龄及旅行者。另外,亦有两种四价的脑膜炎双球菌疫苗(专针对A型、C型、W135型及Y型),分别为MCV-4(一种由赛诺菲·巴斯德发售的结合型美那克查疫苗)及MPSV-4(一种由赛诺菲·巴斯德发售的美诺蜜多糖疫苗)。 一项研究指出,在比较两种疫苗后,76%的病人在使用MCV-4三年后仍然有保护(若与对照比较则有63%),但却只有49%正在使用MSPV-4有保护(与对照比较有31%)。[8]这表示须给予在使用疫苗时间性的建议,因现时仍未有任何证据显示疫苗能有多于三年的保护。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doc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 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 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 CT 或 MRI 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 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2. 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 20mg静脉滴注,连续3? 5 天。

第四节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第四节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一、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 (N.meninyitidis),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在急性期或早期患者脑脊髓液中,大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呈肾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病人分离的毒性菌株有微荚膜和菌毛。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如经加热(80℃以上)的血液琼脂培养基(称为巧克力血液培养基)。本菌为专性需氧菌,但初次培养时,在5~10%CO2低氧环境中生长最旺盛,最适PH7.0~7.4,最适温度37℃,培养24~72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透明、微带灰兰色。在血清肉汤中均匀生长。 本菌抵抗力弱,对寒冷、日光、热力、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对磺胺、青霉素、链毒素、金霉素均敏感,但容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脑膜炎球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将本菌分为A、B、C、D、X、Y、29E及W135九个血清群,对人类致病的多属于A、B、C群,我国95%以上病例为A群,有的地区发现B群和C群。X、Y、Z等经常在带菌者中发现,极少致病。以根据外膜蛋白抗原(型特异性)将各血清群分为若干血清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菌毛、内毒素。 本菌通常寄居于正常人鼻咽腔,在约有5~10%的健康人鼻咽部带有本菌,流行期高达20~70%,但带菌者90%并不病,少数引起鼻咽炎,严重者造成菌血症,仅1~2%的人,经血流或淋巴到达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脊髓膜炎。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 本菌经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潜伏期约1~4天。本病的发生和机体免疫力有密切的关系,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侵入鼻咽腔细菌大量繁殖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皮肤上有出血性皮疹,皮疹内可查到本菌。严重者侵犯脑脊髓膜,发生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顽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甚至由于两侧肾上腺出血,发生肾上腺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上述症状的产生,与细菌自溶和死亡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有关。 此外,目前已证实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球菌能产生一种胞外酶,即lga 蛋白酶,能特异性地裂解人lgA1,进而破坏人的正常免疫功能,它在致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细菌各论笔记

第9章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 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 主要种类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i )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链球菌属(Streptococci ) A族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肺炎链球菌(Strept.pneumoniae) 其他链球菌 奈瑟菌属(Neisseriae)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第1节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i ) Staphylococci are gram-positive spherical cells. usually arranged in grape-like irregular clusters. 化脓性感染和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 葡萄球菌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结构—G+,球形,簇状排列 培养特点—金黄色色素, β-溶血环 抗原构造—荚膜多糖,SPA 抵抗力—强,易耐药 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 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 腐生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p107)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主要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荚膜capsule, SPA 侵袭性酶 凝固酶(coagulase)—抗吞噬, 感染局限 毒素(exotoxin) 细胞毒素 溶血素hemolysin,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TSST-1 肠毒素enterotoxin---耐热 所致主要疾病 1. 化脓性感染 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脓疱疮/须疮 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内脏器官感染

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摘要]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脑膜发炎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主要预防措施为注射流脑疫苗本从从疾病概况、流脑的疫情处理预防、流脑疫苗供应情况及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讨论了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m)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儿童,但近几年,临床上成年人发病越来越多,且病死率高。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部分地区还有暴发疫情出现,流行菌群也可能正在发生变迁。要做到针对性地改进防控策略,有效地控制流脑的流行,需要进一步了解流脑的疾病概况,加强对流脑的监测与预防。本文就流脑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1 疾病概况 流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m菌)引起脑膜发炎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脑膜炎双球菌主要包括A、B、C、D、X、Y、Z、E、H、I、K、L、W 共13个菌群[2]。流脑的发病周期大约为3~5年,每8~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有3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慢性败血症型。潜伏期1~7 d,一般为2~3 d。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传染性很强,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通常以14岁以下、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学校、工地等人群集中地区为易发地,免疫力较低的成年人也易被感染。常见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后颈僵硬,甚至嗜睡、呕吐、惧光或皮疹,更严重的可引致脑部受损甚至死亡。流脑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在流行季节(2~4月)和地区,要警惕流脑的发生,不能误诊为感冒处理,以免延误病情[3]。 流脑在婴儿时期发生最为危险,因为此时流脑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有发生后遗症的危险。流脑常见的并发症为关节炎、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流脑的后遗症有失明失聪、肢体瘫痪、弱智及精神改变、脑积水等。发现早期对普通型病儿采用恰当治疗可以彻底治愈此病[4]。 ---------------------------------- 作者单位:成都康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都610100) 作者简介:蔡勇(1973-),男,本科,中级工程师,生物制品研发 通讯作者:侯文礼(1983-),男,硕士,中级工程师,生物医药,leccohou@https://www.360docs.net/doc/cb12920825.html,

临床常见致病菌

临床常见致病菌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临床常见致病菌概述临床常见致病菌(不包括真菌):(1)分几大类和各类所包含的具体细菌种属;(2)生化鉴定要点;(3)各自的主要临床意义。 常见致病菌 表1

革兰阳性 葡萄球菌属 分类及常见种属:根据凝固酶实验分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中间和猪),和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里昂葡萄球菌,施氏葡萄球菌等 生化鉴别: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鉴别,葡萄球菌单双葡萄状排列,链球菌单双链状排列,除形态外,葡萄球菌触酶阳性,链球菌阴性。与微球菌区别,微球菌四联排列,产酸实验葡萄球菌阳性,微球菌阴性,杆菌肽敏感实验,葡萄球菌敏感,微球菌耐药。呋喃唑酮敏感试验则相反。 表2 三种葡萄球菌鉴别 临床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类机会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对人主要致病为:一,侵蚀性疾病,通过皮肤局部感染,器官的化脓感染,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二,毒素性疾病,由产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污染食物引起。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是人类正常菌群,表皮葡萄球菌与置换瓣膜、人工关节及导管相关感染有关。确定是否为致病菌应注意:一,分离培养菌株是否来自无菌体液或感染部位;二,同一菌株反复多次分离到,或占优势生长。腐生葡萄球菌在尿道感染患者尿中分离到,认为是致病菌。溶血、里昂葡萄球菌易引起先天瓣膜性心内膜炎。 链球菌属 分类与常见种属:通常分为化脓和非化脓两类,化脓性链球菌出现β-溶血,非化脓性链球菌出现α-溶血或不溶血。常见的化脓性链球菌有化脓链球菌,无乳链球菌。非化脓性链球菌有缓症链球菌群包括口腔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咽峡炎链球菌群包括咽峡炎链球菌,中间链球菌等;以及牛链球菌群和其他链球菌群。 生化鉴别 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触酶阴性,血琼脂板三种溶血α草绿色,β透明溶血,γ非溶血。 表3 触酶阴性革兰阳性球菌鉴别 化脓链球菌CAMP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PYR实验阳性。

临床常见致病菌

临床常见致病菌

————————————————————————————————作者: ————————————————————————————————日期:

临床常见致病菌 概述临床常见致病菌(不包括真菌):(1)分几大类和各类所包含的具体细菌种属;(2)生化鉴定要点;(3)各自的主要临床意义。 常见致病菌 表1 革兰阴性革兰阳性 血培养脑膜炎奈瑟球菌伤寒及其他 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肺炎 克雷白菌沙雷菌铜绿假单 胞菌不动杆菌流感嗜血杆 菌布氏杆菌芽孢杆菌属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肠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产气荚膜菌等 尿培养淋病奈瑟球菌肺炎克雷白 菌沙雷菌大肠埃希菌变 形杆菌沙门氏菌属假单胞 菌属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等 痰培养卡他莫拉菌脑膜炎奈瑟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白菌 假单胞菌军团菌多杀巴斯 德菌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诺卡菌等 便培养伤寒及其他沙门氏菌志贺菌 属治病大肠埃希菌(出血产 毒致病侵袭)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艰难芽孢杆菌等 革兰阳性 葡萄球菌属 分类及常见种属:根据凝固酶实验分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中间和猪),和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里昂葡萄球菌,施氏葡萄球菌等生化鉴别: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鉴别,葡萄球菌单双葡萄状排列,链球菌单双链状排列,除形态外,葡萄球菌触酶阳性,链球菌阴性。与微球菌区别,微球菌四联排列,产酸实验葡萄球菌阳性,微球菌阴性,杆菌肽敏感实验,葡萄球菌敏感,微球菌耐药。呋喃唑酮敏感试验则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