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及其实践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及其实践

(20161681310205李聿明)【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只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我们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源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地位不动摇,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产生出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了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总结、汲取我国和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改革开放道路,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

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并取得了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和智慧心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沿着这条道路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从太平天国到戊戌变法,再到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备受欺凌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找到了一条使人民翻身解放的科学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提出根据本国的实际走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许多重要经验,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提高,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的经济在30年来实现了迅速崛起;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并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我们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成就,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才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中国经济在取得历史性成就中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影响等角度来分析和判断,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已步入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高瞻远瞩、系统谋划、科学决策,推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使中国经济成为带动世界增长的重要引擎。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近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7.1%,远超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去年,中国经济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稳定之锚”。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出现重大历史性变革。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结构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

(二)、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的变化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

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个变化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足以改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应把对最大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与时代同行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三)进入新时代要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前进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和确立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制定、调整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领导方法,也是体现我国发展时代性的重要标志。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现在算起,再有3年便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由此便出现一个新问题:怎样规划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个战略安排提升了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一是把原来确立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完成。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超乎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迸发出来的巨大创造力已经并将继续深刻而快速地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们有把握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能够提前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自然也要升级。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这个目标增加了“美丽”的要求和“强国”的表述,意味着我们的新目标不是建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是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期刊:作者.论文名[J].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和译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份.

报刊:作者.题名[N].报刊名,年份-月份-日期(版次).

网站文献:(作者).题名[Z].网址http//www.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