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来的曲折之路

2009年,韩三平和黄建新二位导演拍了一部《建党伟业》,记得看了感触很深,记得里面最令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毛泽东说的那句话:“工人的工字就是一个人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工人们我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人。”多么令人振奋的一句话,还有胡适在大学课堂上对这全班的人说:“中国的国情比任何国家都复杂,不要因社会主义在俄国发展,我们就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的照别人的去做。”

1921年7月,东方一头沉睡的狮子似乎在慢慢的清醒,那时候俄国的十月革命才胜利不久,在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上,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在这条游船上,中国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运而生,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党员,大会确立党的基本纲领是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只有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拯救中国,翻开历史的扉页,我才发现,1864年的太平天国的起义失败这正告诉我们农民拯救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六君子死的死、逃的逃这正告诉我们官僚主义仍拯救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1918年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这正告诉我们资产阶级还是拯救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知道1921年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才将人民的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记得《马克思哲学史》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最大的劳动正是来源于这些无产阶级,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人。”

“一山不容二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曾遭到国民党严厉的迫害,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仁云志士一次次在暗处策划者他们伟大的计划,和明争暗斗中,中国共产党处在了上风,在毛泽东带领下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爬雪山,越草地,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内忧外患的中国,开始懂得了团结,七七卢沟桥事件开始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正式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八年的苦战换来了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和投降书上那沉重的“投降”二字,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入广大人民的心,和平、团结、民主、统一的方针才是中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重庆谈判的破裂加剧了国共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四年间歼灭了大部分国民党。1949年的10月一日,在世界的东方又迎来了一个国家的解放独立,中国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开始崛起。

正所谓得人心者的天下,人民最渴望就是和平、人人平等,中国共产党正式中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消灭了剥削阶级,人民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成立后的中国仍是一堆烂摊子,经济、政治、内乱使新中国制度陷入了瘫痪,毛泽东结合马列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向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开始了整风运动,新中国才开始步入正轨,1966年,毛泽东提出了生产大跃进和文化整风,十年的错误走向,使新中国偏离了正轨,让四人帮钻了空子,这10年是中国曲折的十年。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是艰辛的,凝聚了党和人民极大地心血,使我

们明白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飞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国人民迎来了一次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根据邓小平的提议,决定开始决定发展自己本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将中国的国门打开,面向世界,改革开放。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依据邓小平理论认为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才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这一理论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具有特色的社会坚持围绕“邓小平理论”,大力发展经济、政治、精神文明、文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一直都不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起飞的阶段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政治建设为中心,毕竟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因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经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实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并非政治,而是经济,如果先搞政治,那就犯了“文化大革命”的老路,我开始体会到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是如此正确,邓小平主席将眼光放远海外,着实让我惊叹,打开国门互相交流技术和交换资源,让国人走出去,学习西方的优势来来弥补本国的短处,我曾经看过路遥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断纪录1975年至1985年间,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状况,在改革开放前几年,人民的生活依旧贫困,虽然当时搞得是集体公社,吃大锅饭,但人民依旧饿死很多,到改革开放的后几年,黄土高原的人们开始赢来了新的春天,整个社会开始家庭承包到户,也就是生产责任制,人们各干各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升了很多,通过历史的发展,无疑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则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芽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97年,中国香港的回归,给了中国人民极大地鼓舞,特色社会主义也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大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向,也推进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升华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都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胡锦涛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