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重庆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重庆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重庆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微程序设计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指导老师:

目录

一、摘要

二、设计要求

三、微程序控制器原理

四、总体设计

五、测试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目录

八、个人总结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摘要

利用CPU与复杂机设计实验中所学到的实验原理以及编程思想,硬件设备,

自拟编写指令的应用程序,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了一系列的指令功能。完成了各指令的格式以及编码设计,实现了各机器指令微代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的应用程序。

在本设计中完成了,交换指令:XCHGRM reg addr ;加法指令:ADDI rd,rs,imme;

ADDM rd,rs,addr;带右移(n位)的加法运算:ADDN r

i ,r

j

, n。

关键词: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微指令编码机器指令微代码

指令格式设计流程图

二、设计要求

要求: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以下指令功能(各类指令至少包括一条),设计各机器指令格式以及编码,并实现各机器指令功能的微代码,根据定义的机器指令,自拟编写包含以下机器指令的应用程序。

交换指令:

xchgrm reg, addr ;功能:(reg)←→(addr),addr是8位二进制地址

xchgmm addr1,addr2 ;功能:(addr1)←→(addr2),addr是8位二进制地址

加法指令:

addi rd,rs,imme ;功能:rd←(rs)+imme

addm rd,rs,addr ;功能:rd←(rs)+(addr)

带右移的加法运算:

add r

i ,r

j

, n ; r

i

←(r

i

)+(r

j

)>> n,r

j

中内容不变

三、微程序控制器原理

下面讲述一下模型计算机的数据格式及指令系统。

1.数据格式

模型机规定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法表示数据,字长为8位,8 位全用来表示数据(最高位不表示符号),数值表示范围是:0≤X≤28-1。

2.指令设计

模型机设计三大类指令共十五条,其中包括运算类指令、控制转移类指令,数据传送类指令。运算类指令包含三种运算,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移位运算,设计有6 条运算类指令,分别为:ADD、AND、INC、SUB、OR、RR,所有运算类指令都为单字节,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控制转移类指令有三条HLT、JMP、BZC,用以控制程序的分支和转移,其中HLT为单字节指令,JMP 和BZC 为双字节指令。数据传送类指令有IN、OUT、MOV、LDI、LAD、STA 共6 条,用以完成寄存器和寄存器、寄存器和I/O、寄存器和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交换,除MOV 指令为单字节指令外,其余均为

双字节指令。实验中我们将指令LDI 、OR 、RR 分别替换为ADDI 、ADDM 、XECHAGE 、ADDN ,并对流程控制做相应的修改。

3.指令格式

所有单字节指令(ADD 、AND 、INC 、SUB 、OR 、RR 、HLT 和MOV )格式如下:

其中,OP-CODE 为操作码,RS 为源寄存器,RD 为目的寄存器,并规定:

IN 和OUT 的指令格式为:

其中括号中的1 表示指令的第一字节,2 表示指令的第二字节,OP-CODE 为操作码,RS 为源寄存器,RD 为目的寄存器,P 为I/O 端口号,占用一个字节,系统的I/O 地址译码原理见图3-1(在地址总线单元)。

图3-1 I/O 地址译码原理图

由于用的是地址总线的高两位进行译码,I/O 地址空间被分为四个区,如表

3-1 所示:

表3-1 I/O 地址空间分配

系统设计五种数据寻址方式,即立即、直接、间接、变址和相对寻址,LDI 指令为立即寻址,LAD、STA、JMP 和BZC 指令均具备直接、间接、变址和相对寻址能力。

LDI 的指令格式如下,第一字节同前一样,第二字节为立即数。

指令格式如下。

LAD、STA、JMP 和BZC

其中M 为寻址模式,具体见表3-2,以R2 做为变址寄存器RI。

表3-2 寻址方式

4.指令系统

本模型机共有 15 条基本指令,表3-3 列出了各条指令的格式、汇编符号、指令功能。

表3-3 指令描述

四、总体设计

本模型机的数据通路框图如图 4-1 所示。

图4-1 数据通路框图

和前面的实验相比,复杂模型机实验指令多,寻址方式多,只用一种测试已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为此指令译码电路需要重新设计。如图4-2 所示在IR 单元的INS_DEC 中实现。

图4-2 指令译码原理图

本实验中要用到四个通用寄存器R3…R0,而对寄存器的选择是通过指令的低四位,为此还得设计一个寄存器译码电路,在IR 单元的REG_DEC(GAL16V8)中实现,如图4-3 所示

图4-3 寄存器译码原理图

根据机器指令系统要求,设计微程序流程图及确定微地址,如图 4-4 所示(替换法,前后指令略去)。

图 4-4 微程序流程图

按照系统建议的微指令格式,见表4-1,参照微指令流程图,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译成二进制代码表,见表4-2,并将二进制代码表转换为联机操作的十六进制格式文件。

表4-1 微指令格式

按照图4-5连接好电路,检测无误后打开电源与软件连接。

图4-5 实验连线图

在txt文档中键入以下代码并将文件通过软件装载入器件单元中。

; // //

; // 课程设计(复杂模型机)实验指令文件 //

; // //

; // By TangDu CO..LTD //

; // //

; //*************************************** //

; //****** Start Of Main Memory Data ****** //

$P 00 20 ; START: IN R0,00H 从IN 单元读入计数初值

$P 01 00

;-------------------------

$P 02 61;ADDM ;rd <-(rs)+imme RD:R1,

$P 03 6E

;------------------------

$P 04 61; ADDM ;rd<-(rs)+(addr)

$P 05 6E

;------------------------

$P 06 20 ; IN R0,00H 从IN 单元读入计数初值

$P 07 00

$P 08 90; XCHGRM

$P 09 6E

;-----------------------

$P 0A 20 ; IN R0,00H 从IN 单元读入计数初值

$P 0B 00

$P 0C 21 ; IN R1,00H 从IN 单元读入计数初值

$P 0D 00

$P 0E A4; ADDN

$P 0F 04

;-----------------

$P 10 E0 ; JMP START 跳转至START

$P 11 00

$P 12 50 ; HLT 停机

$P 60 01 ; 数据

$P 61 02

$P 62 03

$P 63 04

$P 64 05

$P 65 06

$P 66 07

$P 67 08

$P 68 09

$P 69 0A

$P 6A 0B

$P 6B 0C

$P 6C 0D

$P 6D 0E

$P 6E 0F

; //***** End Of Main Memory Data *****// ; //** Start Of MicroController Data **// $M 00 000001 ; NOP

$M 01 006D43 ; PC->AR, PC 加1

$M 03 107070 ; MEM->IR, P<1>

$M 04 002405 ; RS->B

$M 05 04B201 ; A 加B->RD

$M 06 002407 ; RS->B

$M 07 013201 ; A 与B->RD

$M 08 106009 ; MEM->AR

$M 09 183001 ; IO->RD

$M 0A 106010 ; MEM->AR

$M 0B 000001 ; NOP

$M 0C 103001 ; MEM->RD

$M 0D 200601 ; RD->MEM

$M 0E 005341 ; A->PC

$M 0F 0000CB ; NOP, P<3>

$M 10 280401 ; RS->IO

$M 11 101012 ; MEM->RD

$M 12 002413 ; A 加1->RD

$M 13 04B201 ; RS->B

$M 14 106015 ; A 减B->RD

$M 15 101016 ; RS->B

$M 16 002417 ; A 或B->RD

$M 17 04B201 ; RS->B

$M 18 200401 ; A 右环移->RD

$M 19 06421A

$M 1A 06C201

$M 1B 005341 ; A->PC

$M 1C 10101D ; MEM->A

$M 1D 10608C ; MEM->AR, P<2>

$M 1E 10601F ; MEM->AR

$M 1F 101020 ; MEM->A

$M 20 106021 ; MEM->AR, P<2>

$M 21 101022

$M 22 200623

$M 23 003201

$M 24 002425

$M 25 04B226

$M 26 006D67

$M 27 102028

$M 28 001629 ; MEM->A

$M 29 02B201 ; RI->B

$M 2A 04E22B ; A 加B->AR

$M 2B 04928C ; A 加B->A, P<2>

$M 2C 10102D ; MEM->A

$M 2D 002C2E ; PC->B

$M 2E 04E22F ; A 加B->AR

$M 2F 04928C ; A 加B->A, P<2>

$M 30 001604 ; RD->A

$M 31 001606 ; RD->A

$M 32 006D48 ; PC->AR, PC 加1

$M 33 006D4A ; PC->AR, PC 加1

$M 34 006D51 ; RS->RD

$M 35 000035 ; NOP

$M 36 006D54; PC->AR, PC 加1

$M 37 000198 ; RD->A

$M 38 0001D9 ; RD->A

$M 39 006D60 ; RD->A

$M 3A 001624 ; RD->A

$M 3B 000001 ; NOP

$M 3C 006D5C ; PC->AR, PC 加1

$M 3D 006D5E ; PC->AR, PC 加1

$M 3E 006D68 ; PC->AR, PC 加1

$M 3F 006D6C ; PC->AR, PC 加1

; //** End Of MicroController Data **//

五、测试

运行: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 和KK3 置为‘运行’档,进入软件界面,选择菜单命令“【实验】—【简单模型机】”,打开简单模型机数据通路图。按动CON 单元的总清按钮CLR,然后通过软件运行程序,选择相应的功能命令,即可联机运行、监控、调试程序。

IN→RO (addi与addm相同)

MEM→A (rd←(rs)+imme)

A+B→R1 (rd←(rs)+imme)

IN→R0,MEM→A,R0→MEM (xchgm)

A→R0(xchgm: (reg)←→(addr))

R0=IN,R1=IN(带循环右移加法addn)

R0→A,R1→B,A+B→R0

05循环右移4位变成50—>R0

六、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会了综合的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来设计并实现一个基本的模型机,并会利用该模型机进行应用程序的编写,实现一系列功能。

1.掌握了复杂模型机CPU的组成原理。深刻掌握了CPU各个组成部分,即运算器、

程序控制器、通用寄存器、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和地址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和

协调方式。

2.学会利用编程思想设计出清晰的流程图,深入理解各个程序段入口选择的方法。

3.掌握了指令的格式及编码,学会了编写所要实现的机器指令的微指令,并能通过

设计的微程序流程图,编写出完整的指令程序。

4.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团队分工合作,相互探讨、学习,终于圆满的

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

七、参考文献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李亚民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David A.Patterson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八、个人总结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在圆满的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后,我受益良多。

首先,对于组成原理课程中的诸多知识点。原来模糊的地方,现在变得清晰明了;以前有所理解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实际的联机操作,逐步观察各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指令的传输、数据的流通、主存和寄存器的数据变化、程序控制器对各部件的控制等)。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难点有:(1).对于如何进行设计,刚开始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根本不知如何下手,最后在老师的提点下,有所理解,艰难的迈出了第一步;

(2). 流程图的设计还相对简单,但对微指令的实现,要自行编码,着实是一项巨大的工作量;(3).加法指令较为简单,完成也比较顺利,但加法移位又成为一个难点,最后在查阅许多资料后,终于突破难点;交换指令也在数据传送是出现过小问题,但最终都一一克服。

其次,锻炼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重点大多放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平时的实验课也比较少。因此,像这种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实战的机会是很少的。在这些难道的机会面前,我们也是惜时如金,专注也每一分每一秒。设计指令,绘制流程图,转换成代码,实验台连线,联机运行,观察执行过程。每个环节,我都认真完成,争取做到最好。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团队合作。面对实验中的诸多难点,我也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终究是有限的。我们的成功需要同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成功不是一个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

20085572 周洁

2011年1月8日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封面与格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计算说明书 设计题目: 小组名称: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成绩: 日期:2013年4月

目录 第一章设计目的 (1) 1.1 设计任务说明(二级标题) (1) 1.1.1 设计题目(三级标题) (1) 1.1.2 相关说明 (1) 1.2 设计目的 (1) 第二章设计方案 (1) 第三章设计计算过程 (2) 3.1 变速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2) 3.1.1 中心距的确定 (2) 3.1.2 轴向尺寸的确定 (3) 第四章心得体会 (4) 参考文献 (4) 计算说明书格式说明 (5)

第一章设计目的1.1 设计任务说明(二级标题) 1.1.1 设计题目(三级标题) 1.1.2 相关说明 1.2 设计目的 第二章设计方案

第三章设计计算过程 中心距的确定3.1 变速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3.1.1 中心距的确定 变速器简图如图3.1所示。 初选中心距时,可根据下述经验公式: 3 max1 A e g A K T iη =(3-1) 式中:A——变速器中心距(mm); A K——中心距系数,对轿车,8.9~9.3 A K=,对货车, 8.69.6 A K= ,对多档 主变速器,9.511 A K= ; max e T——发动机最大转矩(N m ); 1 i——变速器一挡传动比; g η——变速器传动效率,取96%。 根据设计要求可知, max 2400 e T N m = , 1 6.540 i=,故: 3 max1 A e g A K T iη = () 32400 6. 8.6~9.540 696% =?? ? 212.42237.11mm = 初选215 A mm =。 初选 215 A mm =

有限元程序课程设计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题目有限元程序设计 学院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工程力学年级2010级 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 1.独立完成有限元程序设计。 2.独立选择计算算例,并能通过算例判断程序的正确性。 3.独立完成程序设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理论公式、程序框图、程序本 体、计算算例,算例结果分析、结论等。 学生应完成的工作: 1.复习掌握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弹性力学平面问题3节点三角形单元或4节点等参单元有限元方法 的计算流程,以及单元刚度矩阵、等效节点载荷、节点应变、节点应力 和高斯积分等的计算公式。 3.用Fortran语言编写弹性力学平面问题3节点三角形单元或4节点等参 单元的有限元程序。 4.在Visual Fortran 程序集成开发环境中完成有限元程序的编辑和调试 工作。 5.利用编写的有限元程序,计算算例,分析计算结果。 6.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目前资料收集情况(含指定参考资料): 1.王勖成,有限单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O.C. Zienkiewicz, R. L. Taylor, Finite Element Method, 5th Eition, McGraw-Hall Book Company Limited, 2000。 3.张汝清,董明,结构计算程序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 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 1.第1周星期一上午:教师讲解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要求和任务安 排。 2.第1周星期一至星期二完成程序框图设计。 3.第1周星期三至第2周星期四完成程序设计。 4.第2周星期五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任务下达日期 2013 年 6 月 6 日完成日期 2013 年 07 月 03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2018年重庆大学本科论文格式模板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人工智能的快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学生:快论文 学号:20135091612 指导教师:***教授 专业:计算机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二O一七年六月

Graduation Thesis of ChongqingUniversity Research on Kuai65 Typesetting System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dergraduate: Kuai65 Supervisor: Prof.*** Major: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of Material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University June 2017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快论文(https://www.360docs.net/doc/cb9458991.html,)是一款专业的毕业论文在线排版系统,上传论文草稿,选定学校模板,点击一键排版,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论文排版,免费下载预览,满意后付款。快论文平台现已汇集了全国617所高校权威毕业论文模板,均源自各校官方最新发布的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基本涵盖了各类高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据统计,毕业论文排版涉及的几十项格式设置中,80%的操作都属于不常用操作,因此绝大多数同学以前没用过,以后用到的概率也很低,但为了达到排版的规范,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论文撰写规范和学习这些不常用的word操作。面对复杂的格式规范,大多数同学熬夜反复调整修改却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基于人工智能的快论文排版系统,剔除了人们手动排版时不可避免的误操作,和由于视觉疲劳导致的错漏等,较之传统的人工排版方式,质量更可靠,价格更优惠,速度更快捷。快论文平台秉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充分研究分析人们的操作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充分考虑其个性需求,设计并开发完成了一个界面简洁、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毕业论文排版和编辑系统,帮助大学生提高毕业论文写作效率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快论文根据各个高校官方的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分别构建了属于各高校自己的定制模板,更准确,更便捷,是国内最大的毕业论文排版平台。 关键词:快论文;专业排版;质量可靠;价格优惠;值得信赖 I

重庆大学课程设计规范化要求

重庆大学本科课程设计规范化要求 第一条装订 课程设计装订顺序为: (1)封面(学校统一规定) (2)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学校统一封面扉页内的要求没有这项规定,我们不要求) (3)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 (4)摘要及关键词(仅对论文)(课程设计不要求此项)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一般300字左右。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汇,一般为3~5词,并出现在摘要中。 (5)正文 (6)结论(仅对论文) (7)注解(尾注或夹注)(可选项)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编号排列。各类文献的标注格式如下: 著作:[序号]著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 著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刊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图纸应与计算书分开装订。 第二条论文(计算书)格式 论文(或计算书)手写、打印均可,需采用统一的课程设计用纸。纸张大小A4,上下左右各留20mm页边距。手写时用黑或蓝墨水工整书写;打印:行距均采用固定值,设定值20磅,正文字体使用小四号宋体,小标题使用小四号黑体,大标题使用四号黑体,章节标题使用三号黑体、居中。页眉按“作者姓名:XXXXXX(课程设计题目)”注写,页脚居中,用于标页码。如: 第三条课程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字数要求:一周不少于3000字;二周不少于4000字;三周及以上不少于5000字。

第四条指导教师应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的形式审查工作。凡形式审查不合格者,学生可以限期(一般不超过学生提交课程设计的时间两天)整改,过时若仍不合格则不评定其课程设计成绩。

重庆地区建筑项目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报批稿2017年度)

重庆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 技术规定 (2017年版)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一七年六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住建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的有关要求,提升建筑设计质量与水平,根据市城乡建委《关于下达重庆市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及审查要点编写任务的通知》(渝建〔2017〕116号)的要求,由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组织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设计院、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对重庆市民用建筑、工业厂房、仓库及其配套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的一般要求、设计说明书、图纸、计算书、人防专篇、装配式建筑专篇、建筑信息模型专篇等具体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是指导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技术依据。 本技术规定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组织单位: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 主编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设计院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重庆博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重庆医药设计院 重庆市信息通信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机三院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 重庆渝海建设工程施工设计审图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向渊明谢自强汤启明薛尚铃周爱农王仁华 秦岚张珂张冯秋熊联波蒋煜徐革 张红川徐梅肖佑坤戴辉自康骏肖国泓 周莲石理平龚曼琳吴胜达周显毅杨越 来武清赵华徐诗童徐海张胜强贺刚 黎明孙曼莉汪洋杨勇张鹏童愚 易小期游红王卫民李全闫兴旺胡宗 郭凯生付佳珊张政伟刘贤凯万里鹏周海鹰 张文正芦子奕万芸陈山泉曾虹静熊卫东 张元刚何学荣罗宏伟程振宇余周张冬 梁拥军王渝杨繁艾松马骁焦振宇 刘四明 审查专家:段晓丹郑灿营黄萍李英军刘正荣张陆润李玲赵启林冯建平刘小梅吴欣陈泽嘉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物理第十二章 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精选测试卷专题练习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物理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精选测试卷专题练习 一、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实验题易错题培优(难)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伏安法测定某一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 其中,虚线框内为用灵敏电流计G改装的电流表A,V为标准电压表,E为待测电池组,S 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R0是标称值为4.0Ω的定值电阻. ①已知灵敏电流计G的满偏电流I g=100μA、内阻r g=2.0kΩ,若要改装后的电流表满偏电流 为200mA,应并联一只Ω(保留一位小数)的定值电阻R1; ②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连接成完整电路; ③某次试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该小组借鉴“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试验中计算加速度的方 法(逐差法),计算出电池组的内阻r= Ω(保留两位小数);为减小偶然误差,逐差 法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的主要优点是. ④该小组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为探究图甲电路中各元器件的实际阻值对测量结果的影 响,用一已知电动势和内阻的标准电池组通过上述方法多次测量后发现:电动势的测量值 与已知值几乎相同,但内阻的测量值总是偏大.若测量过程无误,则内阻测量值总是偏大 的原因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电压表内阻的影响 B.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偏小 C.R1的实际阻值比计算值偏小 D.R0的实际阻值比标称值偏大 测量次数12345678 电压表V读数U/V 5.26 5.16 5.04 4.94 4.83 4.71 4.59 4.46改装表A读数I/mA20406080100120140160【答案】(2)①1.0 ②如图所示③ 1.66 充分利用测得的数据④CD

重庆大学汇编实验报告3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班级姓名 实验题目实验3:汇编程序的循环结构的使用 实验时间2013年4月15 实验地点DS1421 实验成绩实验性质□验证性 设计性□综合性教师评价: □算法/实验过程正确;□源程序/实验内容提交□程序结构/实验步骤合理;□实验结果正确;□语法、语义正确;□报告规范; 其他: 评价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一个排序算法,来熟悉和掌握利用汇编语言实现循环处理能力的程序。 二、实验项目内容 1 编写一个整数数组内的元素排序的程序 2 需要排序数组大小为10个DW的整数 3 按照从低到高输出这10个数字 4 要求撰写必要程序模块设计图和主要的流程 三、实验过程或算法(源程序) assume cs:code,ds:data data segment dw 1234h,2a45h,345bh,45c7h,5678h,4321h,5432h,6543h,7654h,0d765h table db '0123456789abcde'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db 32 dup(0) stack ends code segment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i,0 mov ax,stack mov ss,ax mov sp,32 mov cx,9 s0: mov ax,ds:[si] push cx s1: add si,2 cmp ax,ds:[si] jb change s2: loop s1 xchg ax,ds:[si] xchg ax,ds:[di] mov si,0 mov di,0 pop cx loop s0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si,0 call show mov ax,4c00h int 21h change: mov ax,ds:[si] mov di,si jmp s2 show: push es push di push ax push bx push cx push dx mov ax,0b800h mov es,ax mov di,160*12+2*10 mov cx,10 show1: push cx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格式标准

重庆大学博士、硕士学位 论文撰写格式标准(2007修订) 重大校〔2007〕468号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本标准适用于申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 1.3本标准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和美国心理学会论文格式APA (American Physiological Association)制定的。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作者作为提出申请相应学位时评审和答辩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应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2.1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学年。 2.2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两学年。 2.3学位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论文主体部分字数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5万字。学位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2.4学位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硕士学位申请者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博士学位申请者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文献综述部分应对所读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在学位论文中引用了文献内容的,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按照“顺序编码制”(参见附件1)、“作者-出版年制”(参见附件2)和APA格式(参见附件3)注明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编号。选择“顺序编码制”时,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选择“作者-出版年制”、APA格式时,其参考文献的列表顺序,与正文语种相同的参考文献排列在前,其他语种(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首先按文种集中,可分为中文、英文、日文、西文、俄文、其他文种等几部分,然后按作者字母顺序和出版年排列,中文按照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排序)排列在后。 在一篇论文中只能选择“顺序编码制”、“作者-出版年制”和“APA 格式”中的一种,其文中的引用格式须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保持一致,且整篇文章保持一致,不得混用。 3.编写要求 3.1页面要求:学位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60页以上的

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化要求

附件3: 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化要求 为进一步统一、规范我校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利用、交流、传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要求。 1 毕业设计(论文) 1.1毕业设计(论文)是作者作为毕业与申请获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设计或研究成果,应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2毕业设计(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1.3毕业设计(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打印或用钢笔、黑色签字笔(有特殊要求的可用铅笔)手写完成。主体部分字数: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1.5万字,部分特殊专业不得少于0.5万字,其他专业一般不少于1.0万字。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应正确、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2 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设计或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70页以上的用双面打印,70页以下用单面打印。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单面印制的,左对齐为“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右对齐为各章章名;双面印制的,左页居中为“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右页居中为各章章名。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页脚:从设计或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 2.4 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可用罗马字母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凡打印的设计或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 编写格式 3.1设计或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见5.2.1)。 3.2设计或论文的构成(按学位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封面(见4.1) 中文题名页(见4.2) 英文题名页(见4.2)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实验背景 (2) 2 实验介绍 (3) 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

1 实验背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 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 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能做好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信号传输系统依然是大部分沿用4-20mA的模拟信号,但是时隔不久人们发现,随着控制的集中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失控的危险也集中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它很快被发展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它主要特点是整个控制系统不再是仅仅具有一台计算机,而是由几台计算机和一些智能仪表和智能部件构成一个了控制

重庆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3种UTP线缆的制作;了解3类UTP线缆的作用并能将其用于实际的网络组网;了解与布线有关的标准与标准组织 了解计算机网络组网的层次化原则;掌握局域网组网中从物理层到网络层所应完成的一般任务;掌握PING和IPCONFIG等命令的使用 学会简单组网;培养初步的协同工作能力 二、实验项目内容 5类UTP与6类UTP双绞线; 布线有关的标准组织及标准; 3种UTP线缆的作用和线图:直连线(Straight-thru),交叉线(Crossover)和反接线(Rollover); 制作直连线并进行网络互联的练习; 计算机网络组网的一般任务和层次化原则; 按要求进行网络拓扑连接和配置; PING和IPCONFIG实用网络工具

三、实验过程或算法(源程序) 按照网线的制作步骤制作网线: 准备工作:准备RJ45卡线钳一把,水晶头,网线; 制作步骤:共有四步,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字:“剥”,“理”,“插”,“压” 1.剥线:剥线的长度为13mm~15mm,不宜太长或太短; 2.理线:按顺序整理平,遵守规则,否则不能正常通信; 3.插线:一定要平行插入到线顶端,以免触不到金属片; 4.检测:发射器和接收器两端的灯同时亮为正常。 (2)组网 在交换机上用做好的网线连接相邻的电脑,最后在cmd中用Ping命令检查是否连接成功。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和(或)源程序调试过程 (1)结果及分析 有两种网线水晶头接线的方式:交叉线和直连线。我选择的是直连线式,按照双绞线颜色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的顺序插入并压制好,检验发现只有2,3,6,7连上了,然后跟同组的同学合力又做了两根,都能全部连上。把做好的网线连接到交换机上,成功验证了简单组网。 (2)个人小结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论文发表要求

重庆大学文件 重大校…2014?104号 关于印发《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 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 基本要求》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已于2013年12月27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九届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 1 -

重庆大学 2014年4月11日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申请 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 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我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规定如下: 一、申请硕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原则上应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可以是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也可以是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具体要求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报校学位办公室审核、备案。 二、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应符合以下要求: 1.基本要求 理学:应至少在相关学科SCI三区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 工学(含建筑类):应至少在相关学科SCI三区及以上期刊、或者相当水平EI检索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 2 -

经管类:应至少在权威期刊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法学类:应至少在权威期刊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同时在CSSCI期刊上发表法学学术论文2篇,或在有重要影响的CSSCI期刊上发表法学学术论文3篇。 各学院及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提出高于本基本要求的具体规定,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执行。 2.学术论文发表类别、期刊界定 理学、工学(含建筑类)的SCI检索学术论文分区按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分区标准执行;EI检索权威期刊按科技处组织制定、学校审定的期刊目录执行。 经管类和法学类的权威期刊和重要期刊按社科处组织制定、学校审定的期刊目录执行。法学类有重要影响的CSSCI期刊按法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学校审定的期刊目录执行。 在以上各种期刊的“增刊”上所发表的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博士学位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学术论文的认定 1.学术学位研究生按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申请者在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且与学位论文内容紧密相关,以重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 - 3 -

重庆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班)】考试要点

1、计算机构成原理(冯·诺依曼结构):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曼型结构”计算机。冯.诺曼结构的处理器使用同一个存储器,经由同一个总线传输。 2、三总线:地址总线AB(用来传递存储单元或输入\输出接口的地址信息,信息传送是单向的),数据总线DB(用于CPU与内存、CPU与输入\输出接口之间传输数据),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递各种控制和应答信号) 3、字长的参数意义:CPU内部各寄存器之间一次能够传递的数据位,即在单位时间能够一次处理的二进制位数。该指标反映CPU内部预算处理的速度和效率。 4、主频的参数意义:CPU的时钟频率,也是CPU的工作频率,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主频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 5、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又称冯诺依曼原理。简要概括为三点:①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②计算机应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③指令和数据都放在存储器中,然后启动计算机工作,计算机无需操作人员干预,能够自动高速地从存储器中逐条取出指令和执行命令。 6、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见P12图1.3。 ①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工作)、存储器(存储程序和数据,实现记忆功能)、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并转化为机内信息存储)、输出设备(将机内信息转化为便于识别、处理和使用的字符、图形输出显示)。 ②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用于控制、管理和维护计算机)和应用软件(为解决某一专门问题而开发的软件程序)组成。 7、计算机的层次结构:P13图1.4。 8、计算机的硬件组成:P12图1.3。主要包括主板、CPU、存储器、总线、I/0接口、I/0设备等。 9、ROM与RAM的区别:ROM为只读存储器,CPU对它只取不存。ROM中的信息一般由制造商写入并做固化处理,即使断电ROM中的信息也不会丢失。RAM为随机存储器,是一种读写存储器,随时可写入或读取信息 10、计算机指令: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二进制代码。由操作码(指明指令要进行什么操作)和地址码(指出参与操作的数据在存储器中的位置)组成【【。 11、计算机指令系统:计算机所有指令的集合。指令系统描述了CPU的基本功能,一台计算机的指令越多、越丰富,则该计算机的功能就越强。不同的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拥有的指令种类和数目是不同的。 12、计算机逻辑运算:以二进制数为基础。基本的逻辑运算有“与(AND)”、“或(OR)”、“非(NOT)”运算三种,其他的逻辑运算都可由这三种推出。

重庆大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采矿工程系 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大纲 一、实习的性质 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了《矿山压力》、《固体矿床开采》、《井巷工程》等理论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采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二、实习的目的 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了解煤矿的生产技术状况及发展情况,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矿山实践的理性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在采矿开采技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并为今后学习《矿井开采设计及优化》、《通风与安全》等后续课程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实习的要求 1、严格遵守国家法令、煤矿安全规程和实习矿井的规章制度,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保证整个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井下参观、地面参观安全。 2、学生必须遵守实习纪律,按时参加一切实习活动,实习期间不得无故缺席和离开实习地点。 3、执行保密制度,生产用图纸、技术文件、实习笔记、日记及有关资料及数据不得丢失和泄密。 4、虚心向现场工人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密切配合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服从领导,听从指挥,认真做好实习笔记,并绘制有关插图,及时消化实习内容。 5、培养劳动意识、安全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大学生良好的形象,爱护学校和集体的名誉。实习期间下井劳动、地面参观和听取矿方报告次数不得少于5次。 四、实习的方法、内容 根据实习的具体内容采用井下和地面参观学习,约请矿领导、井领导及技术主管(主任工程师)、采掘、机电、通风等工程技术人员讲课、指导及实习带队

重庆大学混凝土设计原理复习试题。

重庆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题 综合练习--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重大,有利于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及抗震)。 2.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依据(D.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3.混凝土的弹性系数反映了混凝土的弹塑性性质,定义(A.弹性应变与总应变的比值)为弹性系数。 4.混凝土的变形模量等于(弹性系数与弹性模量之乘积)。 5.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对无明显流幅的钢筋,在构件承载力设计时,取极限抗拉强度的(C.85%)作为条件屈服点。 6.结构的功能要求不包括(经济性) 7.结构上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下列不属于间接作用的是(B.风荷载) 8.(A.荷载标准值)是结构按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的荷载基本代表值,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中对各类荷载规定的设计取值。 9.当结构或构件出现(B.I、III)时,我们认为其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I.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II.构件挠度超过允许的限值III.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IV.构件裂缝宽度超过了允许的最大裂缝宽度 10.受弯构件抗裂度计算的依据是适筋梁正截面(A.第I阶段末)的截面受力状态。 11.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区边缘达到(D.混凝土弯曲时的极限拉应变)时,受拉区开始出现裂缝。 12.有明显流幅的热轧钢筋,其屈服强度是以(D.屈服下限)为依据的。 13.受弯构件正截面极限状态承载力计算的依据是适筋梁正截面(C.第III阶段末)的截面受力状态。 14.在T形梁的截面设计计算中,满足下列条件()则为第二类T形梁。 15.梁的破坏形式为受拉钢筋的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破坏同时发生,则这种梁称为(平衡配筋梁)。 16.单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的适用条件是:(A.I、III)I.II. III.IV. 17.双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的第二个适用条件的物理意义是(C.保证受压钢筋屈服)。18.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是以(D.剪压破坏)为依据的。 19.为了保证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时规定最小配箍率的目的是为了防止(A.斜拉破坏)的发生。 20.为了保证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时对梁的截面尺寸加以限制的原因在于防止(C.斜压破坏)的发生。21.螺旋箍筋柱较普通箍筋柱承载力提高的原因是(C.螺旋筋约束了混凝土的横向变形)。 22.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主要与(C.长细比)有关。 23.大偏心和小偏心受压破坏的本质区别在于(B.受拉区的钢筋是否屈服)。 24.以下破坏形式属延性破坏的是(A.大偏压破坏)。 25.计算偏心受压构件,当()时,构件确定属于大偏心受压构件。 26.偏心受压构件界限破坏时,(D.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同时发生)。 27.大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A.受拉钢筋)。 28.进行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的目的是(A.使构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 29.受拉钢筋配置适当的大偏心受拉构件破坏时,截面(C.有受压区)。 30.轴心受拉构件破坏时,拉力(C.仅由钢筋)承担。 31.其它条件相同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与平均裂缝间距、裂缝宽度的关系是(A.保护层越厚,平均裂缝间距越大,裂缝宽度越大)。

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文)撰写规范方案化要求

附件3: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化要求为进一步统一、规我校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利用、交流、传播,参照《中华人民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要求。 1 毕业设计(论文) 1.1毕业设计(论文)是作者作为毕业与申请获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设计或研究成果,应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2毕业设计(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1.3毕业设计(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打印或用钢笔、黑色签字笔(有特殊要求的可用铅笔)手写完成。主体部分字数: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1.5万字,部分特殊专业不得少于0.5万字,其他专业一般不少于1.0万字。毕业设计(论文)容应正确、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2 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设计或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70页以上的用双面打印,70页以下用单面打印。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容:单面印制的,左对齐为“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右对齐为各章章名;双面印制的,左页居中为“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右页居中为各章章名。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页脚:从设计或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 2.4 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可用罗马字母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凡打印的设计或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 编写格式 3.1设计或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见5.2.1)。 3.2设计或论文的构成(按学位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封面(见4.1)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格式标准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格式标准 重庆大学博士、硕士学位 论文撰写格式标准(2019修订) 重大校〔2019〕468号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保证学位论 文的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本标准适用于申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 1.3本标准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 格式》(GB7713-8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和美国心 理学会论文格式APA (American Physiological Association)制定的。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作者作为提出申请相应学位时评审和答辩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 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应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2.1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 业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学年。 2.2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 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 性的成果。博士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两学年。 2.3学位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 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论文主体部分字数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 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5万字。学位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2.4学位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硕士学位申请者的文献阅读量不 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博士学位申请者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篇, 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文献综述部分应对所读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在学位论文 中引用了文献内容的,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按照“顺序编码

重庆大学自动化计控课程设计(初稿)

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 学院、专业: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 年级:2008级 小组人数:4人 下发日期:2011年9月19日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二O一一年九月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 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专业年级2008 (1)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 1)用单片机产生一个一定频率的方波;在按下漂移按键后人为给一个频率漂移;在按下频率控制按键后PID控制发挥作用并纠正频率漂移。 2)要求能实时显示(LED或LCD)频率值。 3)要求在10秒内PID算法纠正频率漂移。 (2)实现方法 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实现(限≤4人选做) 学生应完成的工作: 1)硬件设计:要求完成控制系统框图;绘制完整的控制系统电原理图;说明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和参数;在Proteus仿真平台上进行系统组成,对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全面分析,论述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和使用场合。分析和论述系统采用的主要单元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软件设计:要求合理分配系统资源,完成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的程序设计(如:系统初始化;主程序;A/D转换;D/A转换;标度变换;显示与键盘管理;控制算法;输出等)。 3)对设计控制系统进行系统联调。 4)编写课程设计报告:按统一论文格式、统一报告纸和报告的各要素【封面、任务书、目录、摘要、序言、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总体思路、设计步骤、原理分析和相关知识的引用等)、总结、各组员心得体会、参考书及附录(包括系统框图、程序流程图、电原理图和程序原代码)】进行编写,字数要求不少于4000字,要求设计报告论理正确,逻辑性强,文理通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目前资料收集情况(含指定参考资料):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程》黄勤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单片微型计算机机与接口技术》李群芳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控制技术》王建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 (1)2011年9月19日熟悉设计任务和要求。 (2)2011年9月20日确定设计方案。 (3)2011年9月21日硬件调试。 (4)2011年9月22日软件及系统调试。 (5)2011年9月23日设计答辩。 任务下达日期 2011年 9月 19 日完成日期 2011年 9 月 24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 说明:1、学院、专业、年级均填全称,如: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2003。 2、本表除签名外均可采用计算机打印。本表不够,可另附页,但应在页脚添加页码。

重庆大学课程设计用纸

课程设计装订顺序为: (1)封面(学校统一规定) (2)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 (3)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 (4)摘要及关键词(仅对论文)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一般300字左右。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汇,一般为3~5词,并出现在摘要中。 (5)正文 (6)结论(仅对论文) (7)注解(尾注或夹注)(可选项)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编号排列。各类文献的标注格式如下: 著作:[序号]著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 著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刊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摘要

1 概述 1.1 任务要求 设计一个直流到三相交流输出的逆变电压源。直流侧为为350Vdc,通过三相PWM 控制,交流侧输出三相PWM电压,其正弦的基波分量的相电压幅值分别为202V,150V,和100V。 ⑴PWM at 10kHz开关频率,用SIMULINK或其Sympowersystems工具包仿真; ⑵电压源输出202V相电压幅值时,用R-L负载,仿真两个工作点:30KW,功率因数1.0;和20kVA,功率因数0.7; ⑶在以上的两个工作点下,仿真逆变器DC-link ripple current(display两个工频周期的波形),使用Sympowersystems的FFT功能分析直流侧的电流的各次分量,进一步讨论DC-link ripple current与输出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的关系,以此为依据选型DC capacitor(吸收直流侧纹波电流)。 1.2 电压型逆变电路简介 与整流相对应,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称为逆变。当交流侧接在电网上,即交流侧接有电源时,称为有源逆变;当交流侧直接和负载连接时,称为无源逆变。又逆变电路根据直流侧电源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种:直流侧是电压源的称为电压型逆变电路;直流侧是电流源的称为电流型逆变电路;它们也分别被称为电压源型逆变电路和电流源型逆变电路。其中,电压源型逆变电路有以下主要特点:直流侧为电压源,或并联有大电容,相当于电压源,直流侧电压基本无脉动,直流回路呈现低阻抗;由于直流电压源的钳位作用,交流侧输出电压波形为矩形波,并且与负载阻抗角无关。而交流侧输出电流波形和相位因负载阻抗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当交流侧为阻感负载时需要提供无功功率,直流侧电容起缓冲无功能量的作用,为了给交流侧向直流侧反馈的无功能量提供通道,逆变桥各臂都并联了反馈二极管。 1.3 PWM简介 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就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的技术,即通过对一系列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来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波形。PWM控制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面积等效原理,即: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把正弦半波分成N等分,就可以把正弦半波看成由N个彼此相连的脉冲序列所组成的波形。如果把这些脉冲序列用相同数量的等幅不等宽的矩形脉冲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