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1

教学目标:

2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3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4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5

教学重点:

6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7

教学难点:

8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9

教学方法

10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11

教学媒介

12

多媒体复印资料

13

课时安排

14

4课时

15

教学步骤:

16

第一课时

17

一、导入设计

18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19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

20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21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22

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23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24

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25

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26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27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8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29

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30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1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3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33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34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3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36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37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38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39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40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41

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42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43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4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5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46

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47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48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49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50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51

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52

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53

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54

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55

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56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57

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58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59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60

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

61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词性。

62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63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6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65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66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67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68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69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70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71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2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73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74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75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76

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77

定语。

78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79

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80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

81

名词+(者)+名词+(也)。(“主语+副词+名词+(也)”。)

82

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

83

(状语)+形容词+(补语)。

84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85

(状语)+动词+(补语)。

86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87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

88

“虎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89

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而词类活用一般较常见是90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相互活用、名词作状语,不常见的有数词活用为名91

词、动词和形容词,副词活用为动词等。

92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93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94

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95

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96

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97

惧有伏焉“伏”意为“伏兵”

98

吊有忧,贺有喜“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99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100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101

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102

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103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指赐福

104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105

穿丧服

106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侯”指做诸侯

107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颔”指点头

108

以上的名词都活用为一般动词。

109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徐珂《冯婉贞》

110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111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

11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3

以上的形容词都活用一般动词。

11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116

死于安乐》)

117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118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119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120

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121

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122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123

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124

例如:

125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126

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127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128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129

“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130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131

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132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