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和毒力与耐药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

肉牛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和毒力与耐药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
肉牛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和毒力与耐药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

病毒的分离鉴定讲课教案

病毒的分离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①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 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 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 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 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 1.1标本的处理 1.1.1标本的收集 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 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 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g,4℃离心6min。 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 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g 4℃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 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g 4℃离心30min。 1.1.2 除菌处理 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作用

4小时。 c)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 毒、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过夜除菌。 1.2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2.1 鸡胚接种 a)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内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 量上的一致。 b)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内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 温度为38--39℃,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 (二天一次)。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 鸡卵内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张、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鸡胚孵育完毕后,用铅笔划出气室边缘和胚胎的位置待用。 d)接种:

(完整版)大肠杆菌培养基配制及培养方法

大肠杆菌培养 一、菌种冻存液的制备 含有足量细菌的液体培养基离心后在沉淀中加入等量40%甘油,-80o C冻存。 二、培养基制备 LB培养基配方(胰化蛋白胨(Trypton):10 g/L;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5 g/L;NaCl:10 g/L;pH 7.4) 液体培养基 胰化蛋白胨 10.0g 酵母粉 5.0g 氯化钠 10.0g 水 1000ml pH 7.4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再加入1.5%-2.0%的琼脂 三、平板的制备 1)称取胰化蛋白胨10.0g,酵母粉5.0g,NaCl 10.0g,加入800mL二次水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用1mol/L的NaOH调pH至7.4左右,定容至1L,调pH 7.4(若溶液pH大于7.4,用1mol/L HCl回调)。 2)分装在锥形瓶中,每瓶量不宜太多,没过瓶底一指左右。如需固体培养基在分装后的液体培养基内加入约2%的琼脂(150mL液体培养基加入2.5g琼脂)。3)在锥形瓶口依次覆盖带滤纸通气小孔的塑料膜和硬质纸,用皮筋捆好。所有锥形瓶如上述操作。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配制日期。 4)高压蒸汽灭菌锅121 oC灭菌15min。 5)灭菌后的培养基取出置电热鼓风干燥器内60oC烘干,待锥形瓶的封口纸干燥后取出。液体培养基可直接保存或使用,此时加有琼脂的培养基不会凝固,可在预先紫外杀菌30min以上的无菌操作台上,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培养基约10-15mL(直径90mm),在培养皿中厚度大约4mm左右。将平皿叠放在无菌操作台上,放置10min左右,待琼脂基本凝固可涂平板。6)若平板不直接使用,灭菌后将培养基在锥形瓶中保存,待需制备平板时,微波炉中火加热约3min,使琼脂熔化,室温冷却20min至不烫手可制备平板。 四、接种大肠杆菌 1)取实验室储备的大肠杆菌BL21冻存液,管口用酒精灯灼烧,打开离心管。2)接种方法一:用灭菌枪头蘸取冻存液在平板边缘上划横条,每三道为一组,旋转平皿一圈,最后中间划之字;接种方法二:用移液枪吸取100uL溶液于平板上,用酒精灯灭菌厚的涂抹棒划十字,涂布平板。 3)因实验一般都要求挑取单菌落,故涂平板适应考虑冻存液内细菌数量,若菌量过大应适当稀释。一般方法一获得单菌落的可能性比较大。涂平板应在酒

(完整版)质粒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质粒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姓名:学号:班级:时间: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凝胶电泳进行DNA的分离纯化的实验原理。 2.学习并掌握凝胶的制备及电泳方法。 3.学习并掌握凝胶中DNA的分离纯化方法。 4.掌握碱变性提取发的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5.掌握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质粒DNA的提取——碱变性提取法: 提取和纯化质粒DNA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碱变性提取法、煮沸法、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EB-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和Wizard法等。其中,碱变性提取法最为经典和常用,适于不同量质粒DNA的提取。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操作,一般实验室均可进行。提取质粒DNA纯度高,可直接用于酶切、序列测定及分析。EB-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主要适合于相对分子质量与染色体DNA相近的质粒,具有纯度高、步骤少、方法稳定,且得到的质粒DNA多为超螺旋构型等优点,但提取成本高,需要超速离心设备。少量提取质粒DNA还可用沸水浴法、Wizard法等,沸水浴法提取的质粒DNA中常含有RNA,但不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消化、亚克隆及连接反应等。 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细胞以扩增质粒;收集和裂解细胞;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在细菌细胞中,染色体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质粒DNA以共价闭合环状形式存在。细胞破碎后,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均被释放出来,但两者变性与复性所依赖的溶液pH值不同。在pH值高达12.0的碱性溶液中,染色体DNA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断裂,但两条互补链不完全分离。当用pH值4.6的KAc(或NaAc)高盐溶液调节碱性溶液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可恢复原来的共价闭合环状超螺旋结构而溶解于溶液中;但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是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形成缠连的、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这种沉淀通过离心,与复性的溶于溶液的质粒DNA分离。溶于上清的质粒DNA,可用无水乙醇和盐溶液,减少DNA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斥力,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淀。由于DNA与RNA性质类似,乙醇沉淀DNA的同时,也伴随着RNA沉淀,可利用RNase A将RNA降解。质粒DNA溶液中的RNase 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通过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后获得纯度较高的质粒DNA。 2.凝胶电泳进行DNA分离纯化: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带电物质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条件下,可以解离成带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会向相反的电极移动。凝胶是支持电泳介质,它具有分子筛效应。含有电解液的凝胶在电场中,其中的电离子会发生移动,移动的速度可因电离子的大小形态及电荷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利用移动速度差异,就可

病毒分离方法

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 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 匿名提问 2009-02-18 20:04:53 发布 自然科学学术 6个回答 回答 曲恋| 2009-02-18 20:45:40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植物内生放线菌是一类大有开发潜力的微生物资源。目前使用的分离条件和技术尚不完善,容易被外源菌和内生真菌、细菌污染,因此内生放线菌尤其是稀有内生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技术至少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介绍了植物内生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并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添加评论(0) nk0226 | 2009-07-25 11:13:09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 Plant Virology& Control of Plant Virology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是研究病原病毒与植物病毒病害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本课程重点讲授植物病毒相关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植物亚病毒病原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根据植物病毒基础研究需要,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病毒病原与其它相关病原的区别要点,病害宏观及微观鉴定基本技术、方法、手段,并能在实践中应用。为独立开展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

(2)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侵染增殖过程; (3)植物受病毒侵染的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 (4)植物亚病毒病原的基本特性; (5)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1. 绪论(2学时) 1.1 病毒的发现与病毒学的发展 1.2 研究病毒的意义与任务 1.3 植物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关系 1.4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学时) 主要介绍病毒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则相关指标。重点: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 2.1 病毒命名和分类的发展 2.2 病毒命名的系列 2.3 病毒分类的系列 2.4 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 3. 病毒侵染植物与增殖与增殖过程及遗传与变异(5学时) 主要讲授植物病毒侵染方式,在寄主体内的增殖过程,病毒遗传变异的本质。难点:病毒进入寄主细胞的方式及粒体装配。 3.1病毒粒体的吸附与侵入 3.2病毒粒体的脱壳与生物合成 3.3病毒粒体的装配与释放 3.4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3.5病毒的体外重新组与生物活性 4.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5学时) 主要讲授病毒的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的两大途径,以及不同介体传播机制与病害发生流行关系,难点:介体持久性传毒(口针传毒)与非持久性传毒(巡回传毒)机理。 4.1介体传毒 4.2非介体传毒 4.3种子与花粉传毒 4.4传毒机制 5. 病毒侵染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5学时) 主要介绍病原侵染植物的内部症状(内含体)、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及生理活性物质改变与寄主抗病机理。难点:病毒侵染植物的生理变化与寄主的免疫反应。 5.1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内含体及其类型) 5.2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大肠杆菌的培养

大肠杆菌种子液的制备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方: 液体培养基 牛肉膏 3.0g 蛋白胨 10.0g 氯化钠 5.0g 水 1000ml pH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再加入%-%的琼脂1 试管斜面与平板的制备 (1)称量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称取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琼脂、水放入烧杯中。 (2)熔化在上述烧杯中先加入少于所需要量的水,用玻璃棒搅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溶解,药品完全溶解后, 补充水到所需的总体积。将称量好的%琼脂放入已溶的药 品中,再加热熔化,最后补充所损失的水分。 (3)调PH 在未调PH前,先用精密PH试纸测量培养基的原始PH,如果偏酸,用滴管向培养基中逐滴加入1mol/L NaOH, 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测基PH直到PH达到。反之 用1mol/L HCl进行调节。 (4)分装将培养基分装入三个试管中和三角烧瓶中。其试管装量不超过管高的1/5,三角烧瓶的量不超过1/2加塞培 养基分装完毕后,在试管口和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塞。

(5)包扎加塞后,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再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其外再用一道麻绳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 称、配制日期。 (6)灭菌将上述培养基以,121℃,15min高压蒸气灭菌。 (7)倒平板,取三个已消毒的培养皿,在无菌操作台上用三角烧瓶中的培养基倒制三个平板培养基,冷却。 (8)搁置斜面将灭菌的试管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将试管口端搁在玻璃棒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的 一半为宜。 2 接种大肠杆菌斜面种子 (1) 取实验室储备的大肠杆菌BL21种子,在酒精灯附近, 用接种环在已制备好的斜面上接种上大肠杆菌。 (2) 将接种好的斜面放入37℃的恒温培养箱子中培养24h。 3 制备平板种子 (1) 在无菌条件下,取一支保存的大肠杆菌的斜面,用无菌 生理盐水将菌种冲洗下来,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其梯度 稀释为1倍,10倍,100倍和1000倍,用移液枪分别吸 取各梯度的溶液涂布平板(每个梯度涂布三个平板,每次 吸取溶液100ul),然后在37℃培养箱中过夜。 (12)次日,挑取生长状态好,特征明显的单个菌落,接种于新鲜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37℃,170r/min 恒温振荡培养18h作种子培养液。

病毒的分离鉴定

病毒的分离鉴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①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 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 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 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 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 1.1标本的处理 标本的收集 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 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g,4℃离心6min。 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 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g4℃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 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g4℃离心30min。 除菌处理 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作用 4小时。 c)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 毒、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过夜除菌。 1.2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鸡胚接种 a)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内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 量上的一致。 b)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内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 温度为38--39℃,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 (二天一次)。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 鸡卵内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张、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鸡胚孵育完毕后,用铅笔划出气室边缘和胚胎的位置待用。 d)接种:

大肠杆菌的培养

大肠杆菌的培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大肠杆菌种子液的制备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方: 液体培养基 牛肉膏 3.0g 蛋白胨 10.0g 氯化钠 5.0g 水 1000ml pH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再加入%-%的琼脂 1 试管斜面与平板的制备 (1)称量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称取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琼脂、水放入烧杯中。 (2)熔化在上述烧杯中先加入少于所需要量的水,用玻璃棒搅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溶解,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到所需的 总体积。将称量好的%琼脂放入已溶的药品中,再加热熔化,最后 补充所损失的水分。 (3)调PH 在未调PH前,先用精密PH试纸测量培养基的原始PH,如果偏酸,用滴管向培养基中逐滴加入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 并随时用PH试纸测基PH直到PH达到。反之用1mol/L HCl进行 调节。

(4)分装将培养基分装入三个试管中和三角烧瓶中。其试管装量不超过管高的1/5,三角烧瓶的量不超过1/2加塞培养基分装完毕后, 在试管口和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塞。 (5)包扎加塞后,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再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其外再用一道麻绳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配制日期。(6)灭菌将上述培养基以,121℃,15min高压蒸气灭菌。 (7)倒平板,取三个已消毒的培养皿,在无菌操作台上用三角烧瓶中的培养基倒制三个平板培养基,冷却。 (8)搁置斜面将灭菌的试管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将试管口端搁在玻璃棒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的一半为宜。 2 接种大肠杆菌斜面种子 (1) 取实验室储备的大肠杆菌BL21种子,在酒精灯附近,用接种环在 已制备好的斜面上接种上大肠杆菌。 (2) 将接种好的斜面放入37℃的恒温培养箱子中培养24h。 3 制备平板种子 (1) 在无菌条件下,取一支保存的大肠杆菌的斜面,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 种冲洗下来,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其梯度稀释为1倍,10倍,100 倍和1000倍,用移液枪分别吸取各梯度的溶液涂布平板(每个梯度 涂布三个平板,每次吸取溶液100ul),然后在37℃培养箱中过 夜。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是: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接种易感的动物→出现病状鸡胚→病变或死亡细胞培养→细胞病变→鉴定病毒种型(血清学方法)无菌标本(脑脊液、血液、血浆、血清)可直接接种细胞、动物、鸡胚;无菌组织块经培养液洗液洗涤后制成10~20%悬液离… (一)病毒的分离 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是: 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接种易感的动物→出现病状 鸡胚→病变或死亡 细胞培养→细胞病变 →鉴定病毒种型(血清学方法) 无菌标本(脑脊液、血液、血浆、血清)可直接接种细胞、动物、鸡胚;无菌组织块经培养液洗液洗涤后制成10~20%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接种;咽洗液、粪便、尿、感染组织或昆虫等污染标本在接种前先用抗生素处理,杀死杂菌。 1.细胞培养用分散的活细胞培养称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所用培养液是含血清(通常为胎牛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的平衡溶液,pH7.2~7.4。细胞培养适于绝大多数病毒生长,是病毒实验室的常规技术。 原代细胞培养(Primary cell culture) 用胰蛋白酶将人胚(或动物)组织分散成单细胞,加一定培养液,37℃孵育1-2天后逐渐在培养瓶底部长成单层细胞,如人胚肾细胞、兔肾细胞。原代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可用于产生病毒疫苗,如兔肾细胞生产风疹疫苗,鸡成纤维细胞产生麻疹疫苗,猴肾细胞生产脊液灰质炎疫苗。因原代细胞不能持续传代培养,故不便用于诊断工作。 二倍体细胞培养(Diploid cell cultune) 原代细胞只能传2-3代细胞就退化,在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能继续传下来,且保持染色体数为二倍体,称为二倍体细胞。二倍体细

病毒的分离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①从患病者体分离出病毒; 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 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 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能产生同样的病症; 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 1.1标本的处理 1.1.1标本的收集 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 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 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g,4℃离心6min。 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 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g 4℃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 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g 4℃离心30min。 1.1.2 除菌处理 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作用4 小时。

c) 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 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过夜除菌。 1.2 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2.1 鸡胚接种 a) 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量上 的一致 。 b) 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温度 为38--39℃,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 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二 天一次)。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鸡卵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鸡胚孵育完毕后,用铅笔划出气室边缘和胚胎的位置待用。 d) 接种:

大肠杆菌的保存和培养

大肠杆菌的保存和培养 1菌种的保存 菌种的保存通常采用甘油低温保存法 1.1基本原理:在-70℃或液氮中冻存,细菌内的酶活性均己停止,即代谢处于完全停止状态,故可以长期保存。在0℃—-70℃温度范围内,水晶呈针状,极易招致细菌的严重损伤。用电镜观察,可见细菌的核膜上有大量针尖样小孔。因此,为了避免0℃—-70℃冰晶的形成和细菌膜两侧离子平衡的破坏,需要加保护剂。甘油可降低冰点,在缓慢的冻结条件下,能使细菌内水分在冻结前透出细菌外。贮存在-70℃以下低温中能减少冰晶形成,甘油对细菌无毒性,分子量小,溶解度大,易穿透细菌。 1.2使用浓度范围为15%-50%,一般常用30%。在保存瓶中按1:1加入60%的甘油和菌液,混匀后液氮速冻,然后放入-70度超低温冰箱贮存。 2菌种的复苏 复苏菌种时,用接种环或牙签挑取少许冻结的菌种到平皿上,37℃培养8-12小时即可。甘油菌从冰箱取出使用时应置于低温或0℃冰浴中,用完尽快放回,接种时挑取表面已融化部分即可,不可全溶,因反复冻融会导致细胞壁破裂。 切记:接种过程中不得使保存瓶中的菌液融化。 3大肠杆菌培养 3.1培养基配制:培养基从形态上分为液体与固体培养基。根据有无抗生素和其他选择性药物分为普通与选择培养基,常用LB培养基。 3.1.1 LB(Luria-Bertain)液体培养基配制 蛋白胨 1.0% 酵母提取物0.5% 氯化钠 1.0% 称重后搅拌使之完全溶解,用5M NaOH调pH至7.0,高压灭菌20min。 3.1.2含琼脂的固体培养基配制 (1)普通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1.5%琼脂制成,先配液体培养基,然后加入1.5%琼脂,高压灭菌20min,取出后再无菌状态下铺平板 (2)选择性培养基:将消毒好的固体培养基置室温下冷却50℃时加抗生素,摇匀后倒入灭菌皿中厚度2-3mm, 室温固化。(抗生素用三蒸水溶解后,用无菌滤头过滤到无菌瓶中, 氨苄青霉素终浓度50μl/ml)。然后4℃保存备用。 3.2 液体细菌培养 3.2.1小量培养: (1) 取灭菌16 或18mm 口径培养管,加3-5mlLB 培养基,再加50mg/ml 氨苄青霉素3-5ul(宿主菌不加抗生素) (2) 无菌牙签挑取单菌落,送入培养液中,或取菌液5-10ul,转入培养液中,封好管口 (3) 37℃摇床培养100-200r/min 至生长饱和,约6-12 小时 3.2.2大量培养: 取500ml 培养瓶内装培养基100-200ml,及相应抗生素。以0.5-1%浓度接种菌液,37 度摇床培养100-200r/min至OD值0.6-0.8。 3.3 固体细菌培养: 用于单一菌落的挑选,转化后抗性菌落的筛选。 方法:采用划痕接种法。用接种环从菌种中沾取少量菌液,划线。

病毒分离鉴定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与呼吸困难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母猪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1]。1987年在美国中西部首先发现该病,并分离到病毒,其后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国家流行。目前该病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蔓延。我国郭宝清等[4]于1996年首次从暴发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到PRRSV。国内诸多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在我国许多地方已有流行[5]。河南某猪场"猪场发生临床症状疑似PRRS的传染病,用间接ELISA法检测,呈PRRS 抗体阳性。从病猪肺、淋巴结病料中分离到1株疑似PRRSV,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病料采自河南某猪场疑似PRRS发病仔猪肺脏及淋巴结。 1.1.2细胞及血清细胞系Marc­145、Vero、PK­15均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阳性血清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阴性血清采自无PRRS病史猪场的新生仔猪血清,经中和试验证明为阴性。 1.1.3主要试剂及试剂盒RNasin、dNTP、反转录 Buffer、M­MLV、rTaq酶均购自宝生物(大连)工程有限公司;琼脂糖为 Sigma公司产品;其他常规试剂均为分析纯;UNIQ­10柱式Trizol 总RNA抽提纯化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1.1.4RT­PCR引物设计根据GenBank公布的PRRSV美洲株ORF5核苷酸序列,参照文献[6]自行设计并由宝生物(大连)工程有限公司合成下述一对引物,引物扩增片段长度为720bp;上游引物P1 5′­CTG GAG CCG TGC TAT CAT­3′;下游引物P2 5′­TCC ATT TCA TGA CAC CTG­3′。 1.2方法 1.2.1细胞培养生长液为含100 mL/L新生牛血清(NCS)的RPMI­l640培养液;维持液为含20 mL/L NCS的RPMI­l640培养液。Marc­145、Vero和PK­15细胞均在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中于37 ℃培养至单层后传代培养。 1.2.2病料的处理无菌采集发病仔猪的淋巴结、肺脏、脾脏等组织并剪碎,用Hanks液研磨并制成5倍~10倍的乳悬液,反复冻融3次后,经5 000 r/min离心30 min,上清悬液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20 ℃保存备用。 1.2.3病毒的分离将上述处理的病料悬液1 mL分别接种于长成单层的 Marc­145细胞、Vero细胞和PK­15细胞,37 ℃吸附1 h,补加维持液至8 mL,继续培养3 d~5 d,反复冻融3次,收获培养上清液,同时设参考毒株、正常细胞作为对照。出现典型PRRSV细胞病变时按上述方法继续传代,供进一步检测备用,连传5代未出现CPE者判为阴性。

基因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

动物遗传学读书报告 之 新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功能鉴定 学院班级: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10级2班 新基因分离克隆及功能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前言 随着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密码子等的被发现,几种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继完成,使人们对基因的研究很快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图谱制作性和序列测定,后基因组学时代则是进行基因组功能注释,这也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目标。而PCR 技术的诞生,推动了许多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1. 基因的分离克隆 基因克隆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基因分离,从而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功能。分子克隆是指在体外对不同生物的DNA 分子进行人工剪切,重新组合得到新的遗传物质通过载体转入到宿主菌或细胞中表达,扩增带目的基因的重组DNA 。基因克隆的目的是分离基因,分子克隆是分离基因的最终手段。 1.1基因的分离克隆主要方法 基因分离与克隆是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它是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取用于转化、控制目的性状相关的基因。一般方法是先建立文库(基因组文库或cDNA 文库,再利用适当的探针,通过分子杂交从基因文库分离出目的基因,这是应用最早,目前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而对于未知序列,常采用步移的方法,其原理是如果知道离开该基因一定距离上的DNA 序列,则可用这个DNA 序列作探针,通过染色体步移来逐步接近并最后达到待克隆的基因。先用探针筛查文库,得到阳性克隆后,将

这个重组载体中的插入片段分离出来,然后用这个片段的末端部分(注意不能包含重复序列作为新一轮筛查文库的探针;得到新的重组载体中的插入片段,同上一个插入片段的末端部分(即探针序列是重叠的,共有的。也就是这两个片段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相互邻接的。于是,再用新得的插入片段的末端部分作为探针,再去筛查文库。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得到的插入片段逐渐连接延伸,最后可以步移到待克隆的基因。以下对目的基因分离和克隆方法作一总结。 1.1.1功能性克隆 通过基因产物的克隆技术在传统遗传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以基因产物为导向来分离克隆基因。由于基因产物的结构、功能已知,可通过分析部分多肽或末端氨基酸序列,反推其核苷酸序列,设计探针或引物从基因组DNA 文库或cDNA 文库中筛选克隆,也可以制备产物抗体,从表达载体构建的cDNA 文库中筛选相应克隆,进而分离目的基因。若可得到足够多的纯化目的蛋白以用于制备特异性抗体时,可以采用经典的免疫筛选表达文库的方法,筛选阳性克隆获取其目的基因。除了免疫筛选方法外,也可根据目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同位素标记的配体来筛选受体表达的阳性克隆。当所分离的目的蛋白较难大量获得,但纯度较高时,可利用其中的一段氨基酸序列,反推出其基因序列,据此合成寡核苷酸用于cDNA 文库的筛选;或根据所获得的基因序列,指导5’端的引物合成,根据mRNA 3’端poly —A 序列指导合成poly —T 的3’端引物,用PCR 技术从制备细胞的mRNA 或直接从胞浆内溶物中合成相应的cDNA ,将该cDNA 克隆到表达载体上进行产物表达。 1.1.2同源性序列克隆技术 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基因与其他的基因都有一定的联系:生物的种、属之间编码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于非编码区的序列。基于此原理,在其他种属同源基因被克隆的前提下,构建cDNA 文库或基因组文库,然后用已知分子高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并用简并引物对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文库

大肠杆菌的保存与培养

一.菌种的保存 重组DNA 分子(质粒、噬菌体、粘性质粒)必须导入宿主菌中,通过细菌培养来扩增所需的重组DNA。 通常采用宿主菌是大肠杆菌,根据不同载体需求,选用不同品系大肠杆菌 1. 概述:大肠杆菌其它微生物一样,都具有稳定遗传性和变异性、遗传性,保证微生物本身特征的相对稳定,即无性繁殖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的性状,为菌种保藏提供了有利因此,而变异性,使微生物的性状在繁殖过程中出现某些改变,给菌种保藏带来了困难。由于存在变异,即菌种常出现所谓的退化,主要指理想性状的丧失,从而导致发育缓慢,存活率和产质量降低等现象,菌种保藏工作就是使菌种的变异降低至最小水平,使菌种在较长期的保藏之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生命力、优良生产性能、形态特征以及不污染杂菌。能够长期在研究上应用。 2. 微生物的变异速度,通常情况下,与其新陈代谢速度有关,微生物代谢活力旺盛,它的变异速度快,代谢活动微弱,变异速度就慢。并且在多次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变的积累。人们利用这一规律,可以创造各种条件,使微生物活动处于微弱活动或不活动状态,以减少变异的发生。 3. 菌种保藏的原理是:通过低温、干燥、隔绝空气和断绝营养等手段,以达最大限度地降低菌种的代谢强度,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由于菌种的代谢相对静止,生命活动将处休眠状态,从而可以保藏较长时间。要求保存的菌种在复苏后除保持以前的生活与繁殖能力、不发生形态特征、生理状态及遗传性状的 改变外,还不允许污染任何杂菌。此外,在保存前应确保菌种的单纯性,先分离单菌落后进行鉴定,然后再繁殖保存。 4. 常用的长期保存法有:液体石蜡法、硅胶保存法、加入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D)等保护剂。 5. 甘油低温保存法(-70℃—-196℃)的特点 i. 甘油菌低温保存的基本原理是:在-70℃或液氮中冻存,细菌内的酶活性均己停止,即代谢处于完全停止状态,故可以长期保存。在0℃—-70℃温度范围内,水晶呈针状,极易招致细菌的严重损伤。用电镜观察,可见细菌的核膜上有大量针尖样小孔。因此,为了避免0℃—-70℃冰晶的形成和细菌膜两侧离子平衡的破坏,需要加保护剂。甘油可降低冰点,在缓慢的冻结条件下,能使细菌内水分在冻结前透出细菌外。贮存在-70℃以下低温中能减少冰晶形成,甘油对细菌无毒性,分子量小,溶解度大,易穿透细菌. ii. 使用浓度范围为15%-50%,一般常用30%。在保存瓶中按1:1加入60%的甘油和菌液,混匀后贮存于-70℃或液氮中。复苏后细菌仍能生长,活力不受任何影响。 二、菌种的复苏 复苏菌种时,用接种环或牙签挑取少许冻结的菌种到平皿上,37℃培养8-12小时即可。甘油菌从冰箱取出使用时应置于低温或0℃冰浴中,用完尽快放回,接种时挑取表面已融化部分即可,不可全溶,因反复冻融会导致细胞壁破裂。

人类疾病基因的鉴定与分离

人类疾病基因的鉴定与分离 医学遗传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寻找疾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让学生明确分离单基因病致病基因及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基本思路与常用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因的基本结构,突变与多态,常用的突变检测方法,不同多态的分型技术,连锁分析的原理,Lod score的计算,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应用,样本量估计,以及复杂疾病分析中的常用统计方法,分子病理。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give students a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Genetics which will allow them to evaluate, choose and interpret appropriate genetic investigations for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disease. Also,we aim to ensure students develop the skills to know how to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 by using of linkage analysis, mutation analysis, association studies. The major fields of this course involve: gene structure, mutation and polymorphism (RFLP, STR, SNP), linkage analysis, Lod score,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association study, genotyping techniques, sample size calculation, common used statistical analysis,molecular pathology.

病毒的分离与测定

第二十九讲病毒的分离与测定 教学目的:掌握病毒效价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噬斑法、终点法 教学难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课时分布:1学时 教学过程: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1、病毒的分离 病毒的分离是将疑有病毒的样品经处理后,接种于敏感的宿主,经培育后,通过检查其特异性病理表现或其它方法以肯定病毒的存在。 (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活病毒;加入抗菌素除细菌;研磨或超声波处理破碎细胞,让病毒充分释放出来;标本处理后立即接种,否则冷冻保藏。 (2)标本接种与感染表现接种实验宿主(动植物、细菌)、鸡胚或细胞(要求:操作简单、易于培养、产生的感染结果易判定)。噬菌体以噬菌斑为标记;动物病毒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植物病毒致敏感质感植物出现坏死斑或枯斑。 2、病毒纯化 通过分离得到的是病毒感染的宿主机体、组织或破细胞后的抽提物,或感染的宿主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或培养液,须将杂质成分除去。 (1)病毒纯化的标准: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感染性;纯化的病毒毒粒应具有均一性。 (2)病毒纯化的方法毒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可利用蛋白质提纯方法纯化;毒粒具一定的大小、形状和密度,可离心提取。 二、病毒的测定 在谷氨酸、抗菌素、酶制剂等生产中,经常出现不正常的发酵现象。发酵缓慢、发酵液含菌数下降、菌体畸形、耗糖缓慢或停止,镜检时发现有云雾状碎片,严重时以致倒罐。

1、病毒的物理颗粒计数 (1)电镜下直接计数 (2)血细胞凝集试验许多有包膜的动物病毒能在一定条件下凝集一定种类的脊椎动物红血球,凝集量与病毒浓度成正比。 此外,可根据病毒的抗原性质,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利用分光光度计对病毒进行定量。但灵敏度较低,多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总之,该方法测得的是有活力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 2、病毒的感染性测定 测定的是因感染所引起宿主或细胞发生某一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数量。 病毒感染单位:能引起宿主或宿主细胞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病毒效价:指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 (1)噬菌斑的测定 噬菌斑:噬菌体感染敏感细胞后,通过复制使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大量噬菌体,扩散到周围的细胞中,继续侵染,从而在有噬菌体的地方形成一个透亮无菌近似圆形的空斑。它是phage存在的一种指示性指标。 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物变清。一个phage产生一个噬菌斑,故可根据在固培上形成的噬菌斑数测得phage的效价。通常是将噬菌体悬液分别与高浓度的敏感细菌以及半固体琼脂均匀混合后涂布在较高浓度的营养琼脂上,培养后计算噬菌斑数便可算出噬菌体效价。 ①双层平板法 底层培养基10ml 上层培养基4ml、凝固 指示菌0.2 ml、检样0.1 ml →32℃16-24h 测定前,事先配制含2%和1%的琼脂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将铺成平板,用无菌吸管吸取一定量的指示菌和被测样品与上层培养基混合,冷到45℃迅速倒在底层平板上铺平,凝固后恒温培养16—20小时,如有phage存在,则在双层琼

大肠杆菌的保存和培养

大肠杆菌的保存和培养 大肠杆菌, 培养, 保存 一.菌种的保存 重组DNA 分子(质粒、噬菌体、粘性质粒)必须导入宿主菌中,通过细菌培养来扩增所需的重组DNA。 通常采用宿主菌是大肠杆菌,根据不同载体需求,选用不同品系大肠杆菌 1. 概述:大肠杆菌其它微生物一样,都具有稳定遗传性和变异性、遗传性,保证微生物本身特征的相对稳定,即无性繁殖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的性状,为菌种保藏提供了有利因此,而变异性,使微生物的性状在繁殖过程中出现某些改变,给菌种保藏带来了困难。由于存在变异,即菌种常出现所谓的退化,主要指理想性状的丧失,从而导致发育缓慢,存活率和产质量降低等现象,菌种保藏工作就是使菌种的变异降低至最小水平,使菌种在较长期的保藏之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生命力、优良生产性能、形态特征以及不污染杂菌。能够长期在研究上应用。 2. 微生物的变异速度,通常情况下,与其新陈代谢速度有关,微生物代谢活力旺盛,它的变异速度快,代谢活动微弱,变异速度就慢。并且在多次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变的积累。人们利用这一规律,可以创造各种条件,使微生物活动处于微弱活动或不活动状态,以减少变异的发生。 3. 菌种保藏的原理是:通过低温、干燥、隔绝空气和断绝营养等手段,以达最大限度地降低菌种的代谢强度,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由于菌种的代谢相对静止,生命活动将处休眠状态,从而可以保藏较长时间。要求保存的菌种在复苏后vf fv 的生活与繁殖能力、不发生形态特征、生理状态及遗传性状的改变外,还不允许污染任何杂菌。此外,在保存前应确保菌种的单纯性,先分离单菌落后进行鉴定,然后再繁殖保存。 4. 常用的长期保存法有:液体石蜡法、硅胶保存法、加入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D)等保护剂。 5. 甘油低温保存法(-70℃—-196℃)的特点 i. 甘油菌低温保存的基本原理是:在-70℃或液氮中冻存,细菌内的酶活性均己停止,即代谢处于完全停止状态,故可以长期保存。在0℃—-70℃温度范围内,水晶呈针状,极易招致细菌的严重损伤。用电镜观察,可见细菌的核膜上有大量针尖样小孔。因此,为了避免0℃—-70℃冰晶的形成和细菌膜两侧离子平衡的破坏,需要加保护剂。甘油可降低冰点,在缓慢的冻结条件下,能使细菌内水分在冻结前透出细菌外。贮存在-70℃以下低温中能减少冰晶形成,甘油对细菌无毒性,分子量小,溶解度大,易穿透细菌. ii. 使用浓度范围为15%-50%,一般常用30%。在保存瓶中按1:1加入60%的甘油和菌液,混匀后贮存于-70℃或液氮中。复苏后细菌仍能生长,活力不受任何影响。 二、菌种的复苏 复苏菌种时,用接种环或牙签挑取少许冻结的菌种到平皿上,37℃培养8-12小时即可。甘油菌从冰箱取出使用时应置于低温或0℃冰浴中,用完尽快放回,接种时挑取表面已融化部分即可,不可全溶,因反复冻融会导致细胞壁破裂。 切记:接种过程中不得使保存瓶中的菌液融化。 三、大肠杆菌培养 1.

质粒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姓名宿智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 11级生工2班科目分子生物学实验学号 201100140155 第 8 组 质粒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摘要:本实验利用碱变法从大肠杆菌DH5α(E.coli DH5α)中提取pUC19质粒,旨在学习并掌握质粒DNA提取的原理、纯化和检测方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同时通过对质粒DNA的提取、纯化过程及电泳图谱的分析,探讨碱变法提取高质量质粒DNA的关键步骤及影响所提质粒纯度和量的相关因子。 关键词:碱变法质粒电泳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凝胶电泳进行DNA的分离纯化的实验原理。 2.学习并掌握凝胶的制备及电泳方法。 3.学习并掌握凝胶中DNA的分离纯化方法。 4.掌握碱变性提取发的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5.掌握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的方法。 实验原理: 1.质粒DNA的提取——碱变性提取法: 提取和纯化质粒DNA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碱变性提取法、煮沸法、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EB-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和Wizard法等。其中,碱变性提取法最为经典和常用,适于不同量质粒DNA的提取。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操作,一般实验室均可进行。提取质粒DNA纯度高,可直接用于酶切、序列测定及分析。EB-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主要适合于相对分子质量与染色体DNA相近的质粒,具有纯度高、步骤少、方法稳定,且得到的质粒DNA多为超螺旋构型等优点,但提取成本高,需要超速离心设备。少量提取质粒DNA还可用沸水浴法、Wizard法等,沸水浴法提取的质粒DNA中常含有RNA,但不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消化、亚克隆及连接反应等。 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细胞以扩增质粒;收集和裂解细胞;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在细菌细胞中,染色体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质粒DNA以共价闭合环状形式存在。细胞破碎后,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均被释放出来,但两者变性与复性所依赖的溶液pH值不同。在pH值高达12.0的碱性溶液中,染色体DNA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断裂,但两条互补链不完全分离。当用pH值4.6的KAc(或NaAc)高盐溶液调节碱性溶液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可恢复原来的共价闭合环状超螺旋结构而溶解于溶液中;但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是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形成缠连的、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这种沉淀通过离心,与复性的溶于溶液的质粒DNA分离。溶于上清的质粒DNA,可用无水乙醇和盐溶液,减少DNA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斥力,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淀。由于DNA与RNA性质类似,乙醇沉淀DNA的同时,也伴随着RNA沉淀,可利用RNase A将RNA降解。质粒DNA溶液中的RNase 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通过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后获得纯度较高的质粒D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