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共有四种

1、记叙

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方法

1、比喻

说明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说明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说明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说明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说明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说明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说明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说明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说明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

说明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说明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赏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

说明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说明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

说明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5、渲染

说明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赏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

说明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与对照

说明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赏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

说明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

《闺怨》)

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

说明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

说明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句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面描写

说明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赏析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

说明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例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赏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说明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

说明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赏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 别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有四方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 ⑶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总、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现手法: 一、景和情 分两类:1、借景抒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象征(托物言志)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感情。是比喻的深化。如⑴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⑵再如(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⑶此外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⑷高尔基《海燕》 三、衬托、烘托 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主要物象。 用近似的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也叫烘托,烘云托月,①如黑妞衬托白妞,②又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从侧面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③再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利用对立的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①如《大铁棰传》中的高将军反衬大铁椎,②又如《孔雀东南飞》阿兄反衬刘兰芝忠贞,焦母反衬焦仲卿忠贞。再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热闹反衬寂静。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7年全国高考安徽卷第12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这首词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四、渲染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知识讲解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重要)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 2 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也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什么叫叙述?叙述有什么作用? 叙述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待人物、事件、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表达方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叙述的作用是: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④ 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叙述有哪些种类和方法? 叙述有两类:一是概括叙述、一是具体叙述,概括叙述又叫简述、略述、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对人物、事件、环境加以介绍、给读者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就是用详尽的笔墨对人物事迹、环境作详细交待。叙述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它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易于将人和事叙述完整。倒叙、又叫倒插笔。是把事件(人物)的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精彩、感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后按顺叙的方法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有三种情况。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某个片断提前、三是用回想回忆的方式进行,将作者的感受用叙述在文章前边表达出来。用倒叙的优点在于:可以造成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插叙,就是在叙述进行中插进另外一段叙述。插叙能充实文章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插叙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和所叙述的内容有关的以先发生的事情。这种插叙又叫追叙二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对所叙述内容的补充,注释。这种插叙习惯上又叫补叙。再一种情况是插进来的内容在表达顺序上与原叙述的顺序相反,这种情况又叫逆叙。 ▲叙述常用那些人称?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叙述的人称,就是叙述客观事物或人物活动时所确定的出发点和所选择的角度.常用的叙述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和第二人称——你、你们。使用第一人称,有三种情况。“我”、“我们”有时就是作者本人,有时是虚构艺术形象,有时还可能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其它人物。它的优点是:讲的是“我”、“我们”的亲自见闻,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实、亲切、自然。其缺点是,只能从“我”、“我们”的角度去写,在刻画人物,描写景物环境时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将叙述对象讲述出来。其缺点是:客观色彩较浓,缺乏第一人叙述的优点。使用第二人称,有两种情况:如果作者在文章中不仅叙述了别人,也叙述了自己,实际上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上进行叙述的。如果作者较为客观地向读者讲“你”“你们”的事自己并没有在文章中出现,那实质上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在叙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要线索清楚。确定一定的线索,才能理丝有绪,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况,都能自成条理。②要交待明白。叙述要达到告诉读者“是什么”的目的,就要把握叙述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样读者才会得到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③要详略得当。叙述一件事,对它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不能平

表现手法和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 它们有什么区别: 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知识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词句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 考察三点1、理解词句的含义;2、分析句子的作用;3、词句的表达效果(语言赏析)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先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再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语境揣摩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答题表述:“╳╳”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例如: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011年《路,在没路的地方》) 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答:“风景”原指供人观赏的自然景物,这里比喻人生的美好境界。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理解句子本质上是一种“替换”,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含蓄的语言。 技法一,抓关键词:通过抓关键词,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语境中的意思,从而推知句子的深刻含义。 例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011年《幸福》)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 解析:关键词“宫殿”在文中指“富人”,“茅屋”指“穷人”。这句话的含义:富人也有烦恼,穷人也可快乐,幸福不为财富左右。 技法二,结合语境: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答案也往往就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2,理解下面画线句子的含义。(2011年《幸福》) 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了市场和物价,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壮丽的日出和春天”指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美好;为什么“我们无暇顾及”?因为我们头脑里装满了市场和物价。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忙于追求财富,无暇观赏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美好。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结构、位置入手分析。 1、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中心、主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2、结构上的作用: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照应。 ①开头句子的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新一 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区别

一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区别 (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 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 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 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 二语文中经常出现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方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一)渲染 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 (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 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 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一)伏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 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 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榛。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特点,结构性较强。 例1: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重要)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润在。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汇总(全)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地作用. 容易混淆地几个概念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地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地 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地修辞手法地作用: .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地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地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地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地印象,产生强烈地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地效果.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地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地特征,引起读者地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地、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地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地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地作用. .反问:以否定地形式表示肯定,目地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地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地经历和事件地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地转换所作地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地 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地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地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地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地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地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地艺术感染.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地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地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地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地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地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地审美改造,达到心灵地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地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地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地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地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地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地观点和态度.它地作用在于使文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是不是一个概念呢?不是。它们是有区别的。绝大多数学生用这两个词时不作区分,随意乱用,因此,这两个词混用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何快速有效地区分它们呢?我觉得作如下区分比较见效。 一、明确概念 表现手法主要指作家运用语言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取的各种具体的方法,包括修辞方式和结构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形式。 二、弄清常见或常用范围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像、烘托、讽刺、渲染、象征、前后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寓褒于贬、寓贬于褒……(包括修辞方式和结构手法)。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 三、知晓它们的交叉部分 我们知道,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议结合等。其中“叙议结合”就是一个交叉,既可说是表达方式,也可说是表现手法。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等等,这里说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既可说是表达方式,也可说是表现手法。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景于情、托物寄情等等,其中的“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景于情、托物寄情”既可说是表达方式,也可说是表现手法。 四、善看用法举例 在各种考试提问中,问“表现手法”的多,问“表达方式”的少。绝大多数时候都在“表现手法”上提问,很少在“表达方式”上提问。 例如, 2007年高考辽宁卷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第19题是这么问的:“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从参考答案看,这里所问的“表现手法”就是指比喻、对比、拟人三种修辞手法。 再如,2007年高考海南卷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第13题是这么问的:“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也是指一种修辞:对比法。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顺序等总结学习资料

一、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包括了四要素——人、时间、地点和事件。 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二、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想象,联想,照应,寓(寄托)情于景,反衬,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以写景烘托人物性格),以乐衬哀,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人物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烘托,突出人物形象、性格,增强艺术效果),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铺垫(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作的提示或暗示) 三、记叙顺序: 顺序: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关于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和表达方法是有区别的。 “表达方式”其实就是狭义的写作手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几种。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 达方式。可以说“表达方式”应当是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而广义的写作手法,可以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我认为“表达方法”其实就是“写作手法”,它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总称。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 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反衬、烘托、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修辞手法则指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比喻、借代、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反问等。 从范围上来说表达方法比表达方式的范围要大,内涵要丰富一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将比喻、夸张等说成是文章所应用的表达方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地说,一篇文章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有五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

6 表达技巧 之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之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等。 1. 衬托 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做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 对比 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手法。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因春旱而祈雨的看似热闹的场面,实则内心忧虑,唯恐天不下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热闹情景,在嬉笑中“犹恐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的闲愁。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的生活场面、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力。 3. 象征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它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 渲染 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5. 烘托 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6. 比兴 “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据说斑鸠吃了桑葚会醉,这两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劝诫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比喻女子容颜变老。“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使语言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若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会产生韵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