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概率教案

条件概率教案
条件概率教案

条件概率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条件概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探究: 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如果三张奖券分别用12,,X X Y 表示,其中Y 表示那张中奖奖券,那么三 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六种可能:121221211221,,,,,X X Y X YX X X Y X YX YX X YX X .

用B 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 仅包含两个基本事件:12,X X Y 21X X Y .由古典概型计算概率的公式可知,P(B)=2163

. 二、构建新知:

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

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12122121,,,,X X Y X YX X X Y X YX 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12,X X Y 21X X Y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

率为24,即12

.若用A 表示事件“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则将“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记为P (B|A ) .

思考: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为什么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呢

在这个问题中,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等价于知道事件 A 一定会发生,导致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必然在事件 A 中,从而影响事件 B 发生的概率,使得 P ( B|A )≠P ( B ) .

思考:对于上面的事件A 和事件B ,P ( B|A )与它们的概率有什么关系呢 用Ω表示三名同学可能抽取的结果全体,则它由六个基本事件组成,即Ω={121221211221,,,,,X X Y X YX X X Y X YX YX X YX X }.既然已知事件A 必然发生,那么只需在A={12122121,,,X X Y X YX X X Y X YX }的范围内考虑问题,即只有四个基本事件12122121,,,,X X Y X YX X X Y X YX 在事件 A 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 发生,等价于事件 A 和事件 B 同时发生,即 AB 发生.而事件 AB 中仅含二个基本事件12,X X Y 21X X Y ,因此

(|)P B A =24=()()n AB n A . 其中n ( A )和 n ( AB )分别表示事件 A 和事件 AB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另一方面,根据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

其中 n (Ω)表示Ω中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所以,

(|)P B A =()

()()()()()()

()

n AB n AB P AB n n A n P A n Ω==ΩΩ. 因此,可以通过事件A 和事件AB 的概率来表示P (B| A ) .

条件概率定义

设A和B为两个事件,P(A)>0,称

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

P B A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 B 发生的概率.

由这个定义可知,对任意两个事件A、B,有

=?.

()(|)()

P AB P B A P A

并称上式为概率的乘法公式.

1.概率)

(AB

P的区别与联系

p和)

|

(A

B

(1)联系:事件A和B都发生了

(2)区别:a、)

p中,事件A和B发生有时间差异,A先B后;在

B

|

(A

P中,事件A、B同时发生。

)

(AB

b、样本空间不同,在)

p中,样本空间为A,事件

B

(A

|

P中,样本空间仍为Ω

)

(AB

2.P(A|B)的性质:

(1)非负性:0(|)1

P B A

≤≤;

(2)可列可加性:如果是两个互斥事件,则

P B C A P B A P C A

=+.

(|)(|)(|)

三、例题分析

例1.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 道题,求:

(l)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2)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3)在第 1 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解:设第1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 ,第2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B ,则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B.

(1)从5道题中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的事件数为

n (Ω)=25A =20.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n (A )=1134A A ?=12 .于是 ()123()()205

n A P A n ===Ω. (2)因为 n (AB)=23A =6 ,所以

()63()()2010

n AB P AB n ===Ω. (3)解法 1 由( 1 ) ( 2 )可得,在第 1 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 2 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为

3

()110(|)3()

25

P AB P B A P A ===. 解法2 因为 n (AB )=6 , n (A )=12 ,所以

()61(|)()122

P AB P B A P A ===. 例2.一张储蓄卡的密码共位数字,每位数字都可从0~9中任选一个.某人在银行自动提款机上取钱时,忘记了密码的最后一位数字,求:

(1)任意按最后一位数字,不超过 2 次就按对的概率;

(2)如果他记得密码的最后一位是偶数,不超过2次就按对的概率. 解:设第i 次按对密码为事件i A (i=1,2) ,则1

12()A A A A =表示不超过2

次就按对密码.

(1)因为事件1A 与事件12A A 互斥,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

1121911()()()101095

P A P A P A A ?=+=+=?. (2)用B 表示最后一位按偶数的事件,则 14125545

?=+=?. 四、课堂练习:

课本55页练习1、2

五、课堂小结:

1. 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

2. 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3.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六、课外作业:

第59页 习题 2. 2 1 ,2 ,3

第四章概率教案

第四章概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2.初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必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 4.能对两类事件(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5.在概率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二教材分析 概率中“随机”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七年级(上)《可能性》一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不确定事件的有关事例(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中已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转盘游戏”中又体验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谁转出的四位数大”中进一步体会到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景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对概率的进一步认识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 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转盘游戏,意在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掷硬币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做大量试验的过程中感悟概率的意义,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材在第二节中,通过对摸到红球的概率展开了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习定量刻划一类事件(古典概型)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在第三节中,通过小猫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问题,使学生直观体验另一类事件(几何概型),了解此类事件发生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主题图”,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本章要学习的内容。 课文给出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希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介绍本章主要内容,并指出概率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过程,亲自动手试验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 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但其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逐步消除错误的经验,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是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从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从而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 3.注意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事件的现象与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事件发生的感受和探索,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尝试试验,以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消除一些错误的经验,体会不确定事件现象的特点.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答案(1章)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 习题一 一、 1. 5)1(1222 112=-?-?=-; 2. 1)1)(1(1112 32 22 2 --=-++-=++-x x x x x x x x x x ; 3.b a ab b a b a 2 2 2 2-= 4.536158273255984131 11=---++= 5.比例)第一行与第三行对应成(,00000 =d c b a 6.1866627811 3 2 2133 21 =---++=。 二.求逆序数 1. 55 1 2 4 3 1 2 2 =↓↓↓↓↓τ即 2. 52 1 3 4 2 3 =↓↓↓↓τ即 3. 2 ) 1(12)2()1(1 2 ) 1(0 1 ) 2() 1(-= +++-+-=-↓↓-↓ -↓ n n n n n n n n τ即 4. 2 ) 1(* 2]12)2()1[()]1(21[2 4 ) 22() 2() 12(3 1 1 2 1 1 1 -=+++-+-+-+++=--↓↓-↓-↓-↓↓↓n n n n n n n n n n n τ 三.四阶行列式中含有2311a a 的项为4234231144322311a a a a a a a a +- 四.计算行列式值

1. 071 1 8517002021 45900 1577 1 1 2021502 021******** 1 1 025102021421443412321=++------r r r r r r r r 2.31 010000101111301 1 1 101111011111301 1 3 1013110311130 1 1 1 1011110111104 321-=---? =? =+++c c c c 3.abcdef adfbce ef cf bf de cd bd ae ac ab 41 11 111 1 11 =---=--- 4. d c d c b a d c b a 1 10011 1 110 11 110011001--------按第一行展开 ad cd ab d c d a d c ab +++=-+ ---=)1)(1(1 10 111 1 5. b a c c b c a b a a c b a c c b c a b a a b b a c c c b c a b b a a a b a c c c b c a b b a a c b a --------------=------20 202220 2022222222222222 其中

最新概率统计教案2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多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和边际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多维随机变量的特征数,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本章仿照一维随机变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掌握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联合分布,理解并掌握边际分布和随机变量 的独立性概念; (2)使学生掌握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理解并掌握多维随机变量的特征数;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 本章的教学要求是: (1)深刻理解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的概念,会熟练地求多维离散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和多维连续随机变量的联合密度函数,并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多维分布; (2)深刻理解并掌握边际分布的概念,能熟练求解边际分布列和边际密度函数;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定义,掌握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判定方法; (3)熟练掌握多维随机变量的几种函数的分布的求法,会用变量变换法求解、证明题目; (4)理解并掌握多维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及性质,掌握随机变量不相关与独立性的关系; (5)深刻理解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能熟练求解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并会用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的性质求解、证明题目。 2、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多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和边际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及条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的特征数,难点是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及条件分布的求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边际分布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多维随机变量的特征数、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等5节来讲述本章的基本内容。 3.1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 一、多维随机变量 定义3.1.1 如果12(),(),,()n X X X ωωω???是定义在同一个样本空间{}ωΩ=上的n 个随机变量,则称1()((),...,())n X X X ωωω=为n 维随机变量或随机向量。 二、 联合分布函数 1、定义3.1.2 对任意n 个实数12,,,n x x x ???,则n 个事件 1122{},{},,{}n n X x X x X x ≤≤???≤同时发生的概率 121122(,,,){,,,}n n n F x x x P X x X x X x ???=≤≤???≤ 称为n 维随机变量12(,,,)n X X X ???的联合分布函数。

4.3简单的概率计算教案

4.3简单的概率计算教案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4.3简单的概率计算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4.3简单的概率计算 (一)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了 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2.了解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建立初步的随机观念. 2.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2.了解另一类(几何概率)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数学模型. (二)教学难点

1.了解另一类(几何概率)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 2.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数学模型.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记作投影片4.3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投影片) 第三张:例题(记作投影片) 第四张:随堂练习(记作投影片4.3 D)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手中有两个不透明的袋子,一个袋子中装有8个黑球,2个白球;另一个袋子里装有2个黑球,8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在哪一个袋子里随意摸出一球,摸到黑球的概率较大?为什么? [生]在第一个袋子里摸到黑球的概率较大.这是因为,在第一个袋子里,P(摸到黑球)= = ;而在第二个袋子里,P(摸到黑球)= . [师]现在,我们把两个袋子换成两个房间卧室和书房,把袋子中的黑白球换成黑白相间的地板砖,示意图4-7如下:(出示投影片4.3 A) 图4-7 图4-7中的每一块方砖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猫分别在卧室和书房中自由地走来走去,并随意停留在某块方砖上.在哪个房间里,小猫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大呢?(板书课题: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Ⅱ.讲授新课讨论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最新-条件概率示范教案

2.2.1 条件概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数学选修2-3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二节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的起始课,是对概率知识的拓展,为了导出二项分布需要条件概率和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条件概率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教材利用“抽奖”这一典型案例,以无放回抽取奖券的方式,通过两个思考比较抽奖前和在第一名同学没有中奖的条件下,最后一名同学的中奖概率,引出条件概率的概念,给出了两种计算条件概率的方法,给出了条件概率的两个性质.本课题的重点是条件概率的概念,难点是件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通过探究条件概率的概念的由来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归纳、推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特殊与一般思想,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又要自觉的运用化归与转化思想,体现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条件概率概念、性质及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教学目标 重点: 条件概率的概念. 难点: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条件概率. 能力点:探寻条件概率的概念、公式的思路,归纳、推理、有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运用. 教育点: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点:如何理解条件概率的内涵. 考试点:求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条件概率. 易错易混点:利用公式时()n A 易计算错. 拓展点:有放回.抽球时(|)P B A 与()P B 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 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有些问题不好解决时经常采用抽签的办法,抽签有先后,对每个人公平吗? 探究: 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师生活动】师:如果三张奖卷分别用12,,X X Y 表示,其中Y 表示那张中奖奖券,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几种可能?能列举出来吗? 生:有六种可能:121221211221,,,,,X X Y X YX X X Y X YX YX X YX X . 师:用 B 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 则 B 包含几个基本事件?

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案

专题二 概率统计(文科) (一)统计 【背一背基础知识】 一.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包含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三种方法,三种抽样方法都是等概率抽样,体现了抽样的公平性,但又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用样本估计总体 1.频率分布直方图:画一个只有横、纵轴正方向的直角坐标系,把横轴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对应一个组的组距,然后以此段为底作一矩形,它的高等于该组的 频率 组距 ,这样得出一系列的矩形,每个矩形的面积恰好是该组上的频率,这些矩形就构成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的面积等于相应数据的频率,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等于 1; 2.茎叶图:茎叶图是一种将样本数据有条理地列出来,从中观察样本分布情况的图.在茎叶图中,“茎”表示数的高位部分,“叶”表示数的低位部分. 3.样本的数字特征: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最高的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即为该组数据的众数;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a 对应的直线x a =的左右两边的矩形面积之和均为0.5,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求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中位数; (3)平均数:设n 个数分别为1x 、2x 、L 、n x ,则()121 n x x x x n = +++L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数平均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它等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 (4)方差:设n 个数分别为1x 、2x 、L 、n x ,则 ()()() 2222 121n s x x x x x x n ? ?=-+-++-????L 叫做这n 个数的方差,方差衡量样本的稳定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 25.2概率的简单计算教案2(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教材与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5章第2节:用列举法求概率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第1课时,主要介绍用列举法求概率.以两个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观察、分析、评价解题方法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教材,设计了6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从中指导、总结,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力求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在学习活动中,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比较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大胆表述,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兼顾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试验结果有无数个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通过探究体会在公式P(A)=m/n中m、n之间的数量关系,P(A)的取值范围. 掌握求等可能条件下的事件的概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表述、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列举法求事件的概率,体会在实践中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探究事件的概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动脑习惯,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列举法求事件的概率. 2.教学难点: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教学方法 教师诱导---学生自学---小组互动---当堂检测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诱导法,结合演示、归纳、尝试等方法,组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示范教案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2.1 条件概率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条件概率的概念在概率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科书只是简单介绍条件概率的初等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以简单事例为载体,逐步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条件概率的思想.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掌握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抓阄游戏: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活动结果: 法一: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Y ”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 Y Y ,Y Y Y 和Y Y Y.用B 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 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的概率为P(B)=13 . 故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相同的. 法二:(利用乘法原理)记A i 表示:“第i 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i =1,2,3, 则有P(A 1)=13,P(A 2)=2×13×2=13,P(A 3)=2×1×13×2×1=13 . 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同学合作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因势利导. 学情预测:一些学生缺乏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适当辅助完成.

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课后重点题目整理

第二章 从一批由45件正品、5件次品组成的产品中任取3件产品,求其中恰有1件次品的概率。 一个口袋中有5个红球和2个白球,从中任取一球,看过颜色后放回,再从中任取一球。设每次取球时口袋中各个球被取到的可能性相同,求: (1)第一次、第二次都取到红球的概率; (2)第一次取到红球、第二次取到白球的概率; (3)两次取得的球为红、白各一的概率; (4)第二次取到红球的概率。

一个盒子里有6个晶体管,2只不合格,现在不放回抽样,接连取2次,每次随机取一个,求下列事件概率。 (1)2只都是合格品; (2)1只是合格,1只不合格。 (3)至少有1只是合格。 2个骰子,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点数之和为7; (2)点数之和不超过5; (3)点数之和为偶数。 设一质点一定落在xOy平面内有x轴、y轴及直线x+y=1所围成的三角形内,而落在这三角形内各点处的可能性相同,即落在这三角形内任何区域上的可能性与这区域的面积成正比,计算这质点落在直线x=1/3的左边的概率。

设A.B是两个事件,一直P(A)=0.5 ,P (B)=0.7 P(A∪B)=0.8,试求P(A-B)与P(B-A).

第三章 设事件A的概率P(A)=0.5,随机事件B的概率P(B)=0.6及条件概率 P(A|B)=0.7,求P(AB)及P(AB) 一批零件总共100个,次品率10%,每次从中任取一个零件,取出的零件不再放回去,求第三次才取得正品的概率。 设某一工厂有ABC三个车间,它们生产同一种螺钉,每个车间的产量,分别占该厂生产螺钉总产量的25%,35%,40%,每个车间成品中次货的螺钉占该车间出产量的百分比分别为5%,4%,2%,如果从全厂总产品中抽取一件产品。 (1)求抽取的产品是次品的概率; (2)已知得到的是次品,求它依次是车间A、B、C生产的概率

最新概率统计教案3

第五章统计量及其分布 一、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总体与样本,样本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统计量及其分布,三大抽样分布。本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结论是学习数理统计的基础。 1、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掌握数理统计的总体、样本、样本经验分布函数、统计量及常用统计量等基本概念。 2)掌握三大分布的定义,并能熟练应用来求随机变量的分布。 3)牢记Fisher定理的内容及其三大推论。 4)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概率论研究问题方法的不同。 5)了解如何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与现实。 2、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三大分布的定义、Fisher定理及其推论。难点是Fisher 定理结合三大分布来求随机变量的分布。 二、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总体与样本、样本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统计量及其分布、三大抽样分布等4节来讲述本章的基本内容。 §5.1总体与样本 一、总体与样本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成员称为个体。对于实际问题,总体中的个体是一些实在的人或物。比如,我们要研究某大学的学生身高情况,则该大学的全体学生构成问题的总体,而每一个学生即是一个个体。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有许多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等,而在该问题中,我们关心的只是该校学生的身高如何,对其他的特征暂不考虑。这样,每个学生(个体)所具有的数量指标——身高就是个体,而所有身高全体看成总体。这样,抛开实际背景,总体就是一堆数,这堆数中有大有小,有的出现机会多,有的出现机会小,因此用一个概率分布去描述和归纳总体是合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总体就是一个分布,而其数量指标就是服从这个分布的随机变量。 例5.1.1考察某厂的产品质量,将其产品分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并以0记合格品,以1记不格品,若以p表示不合格品率,则各总体可用一个二点分布表示: 不同的p反映了总体间的差异。 在有些问题中,我们对每一研究对象可能要观测两个或更多个指标,此时可用多维随机向量及其联合分布来描述总体。这种总体称为多维总体。 若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此总体称为有限总体;否则称为无限总体。实际中总体中的个体数大多是有限的,当个体数充分大时,将有限总体看作无限总体是一种合理抽象。

条件概率知识点、例题、练习题

条件概率专题 一、知识点 ①只须将无条件概率P(B)替换为条件概率P(B A),即可类比套用概率满足 的三条公理及其它性质 ②在古典概型中--- P(B A) P( AB) (AB) P(A) (A) ③在几何概型中--- P(B A) P( AB) (AB) P(A) (A) 事件AB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事件A包括的基本事件(样本点)数 区域AB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区域A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条件概率及全概率公式 .对任意两个事件A B,是否恒有P(A) > P(A| B). 答:不是?有人以为附加了一个B已发生的条件,就必然缩小了样本空间,也就缩小了概率,从而就一定有P(A) > P(A| B), 这种猜测是错误的?事实上, 可能P(A) > P(A| B),也可能P(A) < P(A|B),下面举例说明. 在0,1,…,9这十个数字中,任意抽取一个数字,令 A={抽到一数字是3的倍数}; B={抽到一数字是偶 数}; B2={抽到一数字大于8},那么 P(A)=3/10, P(A| B i)=1/5, P(AB)=1. 因此有P(A) > P(A| B i), P(A) v P(AB). .以下两个定义是否是等价的? 定义1. 若事件A、B满足P(A^=P(A)P(B), 则称A、B相互独立. 定义2.若事件A、B满足P(A|B)=P(A)或P(B|A)=P(B),则称A、B相互独立?答:不是的?因为条件概率的定义为 P(A B)=P(AB?/ P(B)或P(B| A)=P(A^/ P(A) 自然要求P(A)丰0, P(B)丰0,而定义1不存在这个附加条件,也就是说,P(AB=P(A)P(B)对于P(A)=0或P(B)=0也是成立的.事实上,若P(A)=0 由0W P(AB) < P(A)=0 可知P(AB=0 故P(AB=P(A)P(B). 因此定义1与定义2不等价,更确切地说由定义2可推出定义1, 但定义1 不能推出定义2,因此一般采用定义1更一般化. . 对任意事件 A 、B, 是否都有P(AB < P(A < P(A+B) < P(A)+P(B). 答:是的.由于P(A+B)=P(A)+P(B)- P(AB (*)

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概率的简单计算 教学设计》最新精品优秀完美教案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教学内容 1.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 性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m n . 2.利用上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理解P(A)= m n (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 意义. (2)应用P(A)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概率的意义,为解决利用一般方法求概率的繁琐,探究用特殊方法──列举法求概率的简便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m n ,?以及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与关键:通过实验理解P(A)= m n 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什么叫概率? 2.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什么值会稳定在一个常数上?我们又把这个常数叫

做什么? 4.A=必然事件,B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C是随机事件,?请你画出数轴把这三个量表示出来. 老师点评:1.(口述)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m n 会稳定在某一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为P(A)=P.2.(板书)0≤P(A)≤1. 3.(口述)频率、概率. 4.(板书)如图所示. 二、探索新知 不管求什么事件的概率,我们都可以做大量的试验,求频率得概率,这是上一节课也是刚才复习的内容,它具有普遍性,但求起来确实很麻烦,?是否有比较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方法──列举法.把学生分为10组,按要求做试验并回答问题. 1.从分别标有1,2,3,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出的号码有多少种?其抽到1的概率为多少? 2.掷一个骰子,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有多少种可能?向上一面的点数是1?的概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1.可能结果有1,2,3,4,5等5种;由于纸签的形状、大小相同,又是随机抽取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每个号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1 5,∴其概率= 1 5 . 2.有1,2,3,4,5,6等6种可能.由于骰子的构造相同质地均匀,又 是随机掷出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每个结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所求概率是. 以上两个试验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1.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限多个; 2.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试验,?我们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

高中数学条件概率教案

《条件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理解并掌握条件概率的公式,会解决一些条件概率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条件概率的必要性,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条件概率的定义,条件概率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难点] 对条件概率及公式的理解,条件概率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2、学法

高一学生知识上已经掌概率的概念,但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上不完备,反应在解题中就是思维不严密,过程不完整;能力上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但知识整合和主动迁移的能力较弱,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还需进一步培养和加强,通过让学生“设问、尝试、归纳、总结、运用”,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信息反馈,通过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认识得到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习什么是随机变量、离散型的随机变量以及分布列,这样设计既巩固了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有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二)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条件概率。例如,投掷一均匀骰子,并且已知出现的是偶数点,那么对试验结果的判断与没有这一已知条件的情形有所不同. 一般地,在已知另一事件B发生的前提下,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一定再是P(A). 任一个随机试验都是在某些基本条件下进行的,在这些基本条件下某个事件A的发生具有某种概率. 但如果除了这些基本条件外还有附加条件,所得概率就可能不同.这些附加条件可以看成是另外某个事件B发生. 条件概率这一概念是概率论中的基本工具之一. 给定一个概率空间,并希望知道某一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试验结果,但

《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课后答案【khdaw_lxywyl】

课后答案网习w题w一w解.答https://www.360docs.net/doc/cc744406.html, 1. 用集合的形式写出下列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A : (1) 抛一枚硬币两次,观察出现的面,事件A{两次出现的面相同} ; (2) 记录某电话总机一分钟内接到的呼叫次数,事件A (3) 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一只,测试其寿命,事件A { 一分钟内呼叫次数不超过3 次};{ 寿命在2000 到2500 小时之间}。 解(1){( ,), ( ,), ( ,), (, )} ,A{( ,), ( ,)}. (2) 记X 为一分钟内接到的呼叫次数,则 {X k | k0,1,2,LL} , A {X k | k0,1,2,3} . (3) 记X 为抽到的灯泡的寿命(单位:小时),则 {X (0,)} , A {X(2000,2500)} . 2. 袋中有10 个球,分别编有号码1 至10,从中任取1 球,设A {取得球的号码是偶数},B {取得球的号码是奇数},C {取得球的号码小于5},问下列运算表示什么事件: (1) A U B ;(2) AB ;(3) AC ;(4) AC ;(5) A C;(6) B U C ;(7) A C . 解(1) A U B是必然事件; (2) AB 是不可能事件; (3) AC {取得球的号码是2,4}; (4) AC {取得球的号码是1,3,5,6,7,8,9,10}; (5) A C{取得球的号码为奇数,且不小于5} {取得球的号码为5,7,9}; (6) B U C B I C{取得球的号码是不小于5 的偶数} {取得球的号码为6,8,10}; (7) A C AC {取得球的号码是不小于5 的偶数}={取得球的号码为6,8,10} 3. 在区间[0 , 2] 上任取一数,记A (1) A U B ;(2) ;(3) ;(4) A U B .x 1 x 2 1 ,B x 1 x 4 3 ,求下列事件的表达式: 2 解(1) A U B x 1 x 3 ; 4 2 (2) A x 0 x 1 或1 x 2 2 I B x 1 x 4 1 U x1 x 3 ; 2 2 (3) 因为A B ,所以AB ; (4) A U B A U x 0 x 1 或 3 x 2x 0 x 1 1 x 1或 3 x 2 4. 用事件A, B, C 4 2 4 2 2 的运算关系式表示下列事件: (1) A 出现,B, C都不出现(记为E 1 ); (2) A, B 都出现,C 不出现(记为E 2 ); (3) 所有三个事件都出现(记为E 3 ); (4) 三个事件中至少有一个出现(记为E 4 ); (5) 三个事件都不出现(记为E 5 ); (6) 不多于一个事件出现(记为E 6 ); (7) 不多于两个事件出现(记为E 7 ); (8) 三个事件中至少有两个出现(记为E 8 )。 解(1) E 1 (3) E 3(5) E 5 AB C;(2) E 2 ABC ;(4) E 4

【数学】2.2.1《条件概率》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3)

2.2.1条件概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探究: 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 ”表示,没有抽到用“Y”,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 Y Y,Y Y Y和Y Y Y.用 B 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则B 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 率为 1 () 3 P B=. 思考: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 又是多少? 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Y Y Y和Y Y Y.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 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1 2 ,不妨记为P(B|A ) ,其中A表示事件“第 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 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为什么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呢? 在这个问题中,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等价于知道事件A 一定会发生,导致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必然在事件A 中,从而影响事件B 发生的概率,使得P ( B|A )≠P ( B ) . 思考:对于上面的事件A和事件B,P ( B|A)与它们的概率有什么关系呢? 用Ω表示三名同学可能抽取的结果全体,则它由三个基本事件组成,即Ω={Y Y Y, Y Y Y,Y Y Y}.既然已知事件A必然发生,那么只需在A={Y Y Y, Y Y Y}的范围内考虑问题,

概率论教案

第一章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一节随机事件 教学目的:了解概率的主要任务及其研究对象;掌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等基本概念;掌握随机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了解其运算规律。 教学重点:随机试验,随机事件,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教学难点:事件(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对应,用运算表示复杂事件。 教学内容: 1、随机现象与概率统计的研究对象 随机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不确定结果的现象。 研究现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2、随机试验(E) 对随机现象的观察。特点①试验可在相同条件下重复;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只一个,但事先已知;③每次试验出现一个且出现一个,哪个出现事先不知。 3、基本事件与样本空间 (1)基本事件:E中的结果(能直接观察到,不可再分),也称为样本点,用ω表示。 (2)样本空间:E中所有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这个随机试验E的样本空间,用Ω表示。 4、随机事件 (1)随机事件:随机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时间。用A、B、C等表示。 (2)随机事件的集合表示 (3)随机事件的图形表示 必然事件(Ω)和不可能事件(E) 5、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1)包含(子事件)与相等 (2)和事件(加法运算) (2)积事件(乘法运算) (3)互斥关系 (4)对立关系(逆事件) (5)差事件(减法运算) 6、事件间的运算规律 (1)交换律;(2)结合律;(3)分配律;(4)对偶律 教学时数:2学时 作业:习题一1、2 第二节概率的定义 教学目的:掌握概率的古典定义,几何定义,统计定义及这三种概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古典概率的计算,频率性质与统计概率。 教学内容: 1、概率 用于表示事件A 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称为事件A 的概率,用P(A)表示。 2、古典型试验与古典概率 (1)古典型试验:特点①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②所有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2)古典概率,在古典型试验中规定 P(A)= n k A =Ω中基本事件总数中含的基本事件数 3、几何型试验与几何概率 (1)几何型试验 向区域G 内投点,点落在G 内每一点处是等可能的,落在子区域1G 内(称事件A 发生) 的概率与1G 的度量成正比,而与1G 的位置和形状无关。 (2)几何概率。在几何型试验中规律定 P(A)= 的度量 的度量 G G 1 4、频率与统计概率 (1)事件的概率 设在n 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r 次,则称比值 n r 为在这n 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率,记为n r A f n =)( (2)频率的性质 ○11)(0≤≤A f n ;○21)(=Ωn f ;○30)(=Φn f ; ○4Φ=AB 时,)()()(B f A f B A f n n n +=+; ○5 随机性:r 的出现是不确定的;○6稳定性:)()(∞→→n p A f n (3)统计概率,规定 P(A)=P (4)统计概率的计算 n r A p ≈ )( (n 很大) 5、概率的基本性质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概率中可归纳得到: (1)0;1)(≤≤A P (2)1)(=ΩP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 概率及其计算

4.2 概率及其计算教案 4.2.1 概率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概率的定义,理解概率的意义. 2.理解P(A)=m n (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 对概率意义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概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在一个袋子里放有1个白球和1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大小、质地都相同,从袋子中随机取出一个球.问(1)摸出的球可能是哪个球?(2)全部可能结果有几种?(3)每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如何?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1)摸出的球可能是白球或红球;(2)全部可能结果有2种.(3)每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 1 2.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概率的概念 问题2:如图是一个能自由转动的游戏转盘,红、黄、蓝3个扇形的圆心角均为120°,让转盘自由转动,当它停止时,问(1)指针可能停在哪个扇形区域?(2)全部可能结果有几种?(3)每种结果的可能大小如何? 教师鼓励学生动脑,模仿问题作出回答. 概率的概念 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 P(A) . 2.概率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完成教材P125动脑筋从而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种可能,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 n ,其中 m n 的范围是0≤ m n ≤1, 因此,P(A)的范围是0≤P(A)≤1,当A为必然事件时,P(A)=1;当A为不可能事件时,

(完整word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48课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案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一.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 理解随机试验、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的概念; (2) 掌握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3) 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古典概率计算; 学会几何概率的计算; (4) 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了解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以及概率的统计定义。了解概 率的公理化定义。 (5) 理解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Bayes 公式及其意义。理解事件的独立性。 二.本章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随机事件及事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频率与概率 2学时 第三节 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 2 学时 第四节 条件概率 第五节 事件的独立性 2 学时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 随机事件及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 2) 古典概型及概率计算; 3)概率的性质; 4)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Bayes 公式 5)独立性、n 重伯努利试验和伯努利定理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使学生能正确地描述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和各种随机事件; 2) 注意让学生理解事件,,,,,A B A B A B A B AB A ???-=Φ…的具体含义,理解 事件的互斥关系; 3) 让学生掌握事件之间的运算法则和德莫根定律; 4) 古典概率计算中,为了计算样本点总数和事件的有利场合数,经常要用到排列和组 合,复习排列、组合原理; 5) 讲清楚抽样的两种方式——有放回和无放回; 五.思考题和习题 思考题:1. 集合的并运算?和差运算-是否存在消去律?

2. 怎样理解互斥事件和逆事件? 3. 古典概率的计算与几何概率的计算有哪些不同点?哪些相同点? 习题: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 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理解离散型和连续 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及其性质,会运用概率分布计算各种随机事件的概率; (2) 熟记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的分布律 或密度函数及性质; 二.本章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随机变量 第二节 第二节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离散随机变量及分布律、分布律的特征 第三节 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 常见分布(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2学时 第四节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分布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公式 第五节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连续随机变量及密度函数、密度函数的性质 2学时 第六节 常用的连续型随机变量 常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及概率计算 2学时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a) 随机变量的定义、分布函数及性质; b) 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或密度函数,如何用分布律或密度函数求任何 事件的概率; c) 六个常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几何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a) 注意分布函数(){}F x P X x =<的特殊值及左连续性概念的理解; b) 构成离散随机变量X 的分布律的条件,它与分布函数()F x 之间的关系; c) 构成连续随机变量X 的密度函数的条件,它与分布函数()F x 之间的关系; d)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F x 关于x 处处连续,且()0P X x ==,其中x 为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