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家摆手舞

酉阳土家摆手舞
酉阳土家摆手舞

酉阳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之一。是以摆手为基本动律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分布在酉水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套系列的土家摆手舞,实则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族民族发展史。

广泛流传在酉阳民间的两套表演内容完全不同的原始摆手舞均属于“小摆手”的范畴,其舞蹈语汇自然、古朴。其中一套是以表现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土家先民在迁徙途中的苦难历程;另一套则是原始地摹仿了生产劳作的全过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舞蹈动作已失传,今幸存的动作还有:单摆、双摆、抖虼蚤、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岩鹰展翅、播种、栽秧、薅秧、割谷、打谷、挑谷等。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土家山民便聚集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以粑粑、豆腐、团撒、刀头为祭品,在土老司或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摆手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常常通宵达旦。在跳摆手舞时,还要伴以摆手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涉及民族历史、祭祀祖先和生产耕作等等。至今仍矗立在我县后溪镇长潭村酉水河西岸的“爵主宫”(小摆手堂),见证了昔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况。

摆手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民族文化内涵。对于摆手舞的起源说法甚多,目前最主要的有“巴渝舞”起源说。但通过我们对摆手舞的具体形态、内容的研究和分析,今之摆手舞既不是“巴渝舞”的全部,更不是“巴渝舞”的翻版。“巴渝舞”对以表现古代战争为主题的这类摆手舞影响很大,具有十分明显的传承性。但在流传范围更为广泛,以表现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小摆手”中,却很难看到“巴渝舞”的痕迹。这表明摆手舞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很难用一种文化现象将其囊括。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先民依靠集体的劳动和智慧,战胜并改造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歌舞最初的由来。土家摆手舞是土家先民对事物认识的直接抒发,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艺术体现,摆手舞自

产生以来就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积极地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原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十分明显。

原生性、民族性是土家摆手舞产生的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引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皆出于武落钟离山,……”。而《华阳国志?巴志》中所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等记载都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因此,无论是古代巴人最先创造的“巴渝舞”、“军前舞”,还是土家先民创造和发展的“大摆手”、“小摆手”,都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这说明古代巴人所居之地多有江河。纵观今土家族聚居地亦不例外。渝东南有乌江和酉水;鄂西南有清江和酉水;湘西北有酉水和沅江;黔东北有乌江等。古老的文化河流承载着古老的民族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我县境内的酉水河是一条古老的文化河流,被誉为“土家文化的摇篮”。酉水为古代九江之一,早在秦汉时期,酉水就以酉溪之名著称于史,正是有了这条著名的文化河流才将地处酉水河中游地带的酉阳与上游的鄂西和下游的湘西连成一片,形成了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的格局。世居在酉水河畔的土家人,背靠武陵山,面向酉水河,出门是山、开门见山、开口唱山,挥之不去的是山与水的千千情结。原始摆手舞中所展现的“围山狩猎”、“捕鱼捞虾”的场景,不正是反映了土家先民对山与水的依恋和崇敬之情吗。

通过对摆手舞的具体形态及表现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土家摆手舞产生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延续性。

第一,土家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在“改土归流”以前土家语一直是土家人的主要交际工具,在语言的传承上还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某些细小的差异。由于土家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是依靠口传心授,而这种传承方式又是极为有限的,那么,要更好地延续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创造或者依赖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作为庞大的土家文化载体的摆手舞便自然地成了这种方式的承担者,用歌舞的特殊形式向后人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让土家人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中,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获得某种生产生活技能知识,因此摆手舞才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第二,翻开中国的版图,一目了然,你会惊奇地发现,摆手舞这一文化现象无一例外地产生和流传在武陵山地区的酉水河、清江流域。由于武陵山区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四季分明,适应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土家山民均把农历的冬月、腊月和正月视为农闲季节,这就为祭祀和摆手舞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必要的参与者和时间上的保障,因而年年举行,以致逐渐形成

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摆手舞文化现象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土家摆手舞之教学反思

土家摆手舞之教学反思 音乐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它像微微春风,丝丝细雨育化幼苗那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以下是我在新课改中的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一点感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年级上册的摆手舞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导入,通过欣赏四段少数民族舞蹈,自然的进入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在这堂音乐舞蹈活动课中,我利用孩子们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少数民族歌舞的美,通过活动形式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土家族摆手舞,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通过看视频欣赏精彩的摆手舞让学生初步感受湘西民间舞“摆手舞”的魅力。让学生们知道摆手舞的动作十分丰富,有的表现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如撒种、插秧、收割、挑谷等;有的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头、砍柴、纺纱、织布、打草鞋等;有的模拟打仗,狩猎中的跑马、射箭、打野猪、赶猴等,激发学生“我想跳”的欲望。 三、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三年级的土家摆手舞教学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式的音乐学习情景,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表演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表达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对摆手舞的印象,培养了学生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让我们乘着新课改这一股东风,迎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 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二是土家族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全国获过大奖,有的还走出国门。土家文化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

土家族摆手舞教案

土家族摆手舞教案土家族摆手舞 教学内容1、复习土家族摆手舞 2、学习土家族摆手舞6×8拍 场 地 器 材 空地一块 音箱设备一套 教学目标1、通过对摆手舞进行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重点 1、组织分组练习 掌握本次课所学的新动作解决办法: 2、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互查互评 难点肢体动作与音乐的融合解决办法:组织学生跟着音乐数节奏, 自己喊口令 结构教学内容次 数 时 间 强度组织教法与学法 准备部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 2、检查人数、着装 3、师生问好 二、语言导入 教师宣布本次课的教学内 容,激发学生兴趣。 三、准备活动 头部运动 上步击掌 3 分 钟 4 队列队形:成两列弧形 要求:整队要快、静、齐,精神饱满,注 意力集中

分 漫步舞姿 体转运动 踢腿运动 跑步击掌1 次 分 钟 中▼头绕环时颈部肌肉要拉伸 ▼上步击掌时手臂要打直 ▼体转运动时肩要前送 ▼跑步时摆臂有力 基本部分基 复习所学的摆手舞 1、祝福礼 2、小摆手 3、“打蚊子” 4、四方道谢 二、学习土家族摆手舞6×8拍 1、并步摆手 第一个八拍 1 2 3 4 1~4拍:左脚开始左并步,两手 于体侧前后摆动 1 次 7 分 钟 中 教学组织 1、语言导入,队列队形同上 教师提出问题:土家族摆手舞的祝福礼动 作是什么? 2、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摆手舞基 本动作。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队列队形如下: 二、教学组织 队列队形:成两列弧形

本 部 分 基 本 5~6 7~8 5~8拍:双手握拳胸前交叉,左 脚跟前点地,脚后跟着地,双 手握拳侧平举,右脚跟前点地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2、“赶野猪” 第一个八拍 1~2 3~4 5~8 1~4拍:右手折叠平放于胸前, 左手折叠竖放于右指上,左脚 后跟点地 5~8拍:双手在膝前交叉,同时 弹动,膝盖微屈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4、大摆手 第一个八拍 1~2 3 4 1~4拍:双手于胸前左右摆动, 左脚双并步 5~8拍:双手于体前从下至上环 绕一圈至右侧,右手测平举, 左手折叠于胸前,右脚脚后跟 点地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分组练习 分为男女混合四个组进行练习 4 次 10 分 钟 9 分 钟 中 高 1、教师整体示范 2、教师讲解并分解示范,采用镜面示范 3、学生模仿练习 4、教师重点提示并带领学生一起跳 三、教学组织 1、教师组织分组并选定小组长 2、学生自主练习并互查互评 3、教师巡回指导并个别纠错 4、教师组织小组展示,给予鼓励 队列队形如下: ★★☆☆★★☆☆ ☆☆★★☆☆★★ △

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重庆酉阳

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重庆酉阳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唐代,流传至今。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旷豪放的民族性格。早在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就记载了巴渝舞盛况:“千人唱万人合,山陵为之震荡,川谷为之荡波。”长期以来,土家人代代相传,习以为俗,并且加以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舞蹈动作。就酉阳摆手舞蹈动作来看,可分为十一个小节:开始:拜火—>团圆手—>车轮手—>抖虼蚤—>拜观音—>双摆—>缠腰—>大团圆手—>打浪—>舍巴(快节奏动作)—>结束:团火 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土家人跳摆手舞时,男女成群结队,扛起龙凤大

旗,身披土花被面,拿起鸟枪、齐眉棒、梭标,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統,浩浩荡荡,兴高采烈地走进摆手堂。土老司则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摆铜铃司刀,敬神完毕,就指挥众人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其歌声优美,舞姿翩翩,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在2000年3月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晚报等单位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评选“巴渝十大民间艺术”时,“黔江摆手舞”榜上有名。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摆手舞古朴、自然、优美,经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简化、普及,当地群众闻歌起舞,参与者众,向人们展示出一幅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卷。经过改编的摆手舞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展演。2002年2月,文化部命名酉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摆手舞)”。

湖北省恩施州摆手舞传承现状研究

湖北省恩施州摆手舞传承现状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危机,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州摆手舞的起源、类别以及目前的传播现状的进行研究,发掘其在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字:摆手舞传承现状对策 一、摆手舞的基本概况 恩施州来凤县舍米湖摆手堂现存嘉庆五年(1800年)残碑铭记载:“盖闻神威赫矣,千秋顶祀之瞻,庙貌巍峨百世,此皆生而为英,死而也灵也。弘仰献文之重,唯我爵主,昔威振乎保靖。”可见跳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关于摆手舞的起源,清同治版本《来凤县志》载:关于五代时,“摆手舞与普舍树”的传说就生动地记叙了一千多年前土家族围着普舍树跳摆手舞的情景,它是来凤县土家族跳摆手舞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从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的内容特征来看,摆手舞起源于劳动与社会实践,它的初始阶段具有浓厚的功利特色,是在祭祀服务中显现出一种娱乐性,特别在清代,土家族摆手舞更为突出,“乡春摆手闹年华,尽是当年老土家。白众翩艇襟袖舞,旋腰摆手播春霞。”1 土家族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前者规模大,活动时间长,参与跳摆手舞的人多,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多在野外进行。相对而言,“小摆手”规模小,时间短,人数也较少,多以一寨男女在摆手堂的院现里举行。而来凤县舍米湖村流传的就是“小摆手”。所以说,在整个土家族地域举办的摆手舞活动时间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多在夜间。先举行祭祀仪式,完毕后,众人便随着谬鼓的节奏,“两脚同边前后摆,男女结队鼓谬频,耕织狩猎气豪迈,推磨新年情率真,雄健朴实粗犷美,原汁原味土家魂”。土家族摆手舞动作粗犷、健美,舞姿流畅,自如大方。其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回旋摆”。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用同边手,走同边脚则是区别其他舞蹈的主要特征。其舞蹈表现内容有:狩猎、农事、军事、生活等,间有谬鼓伴奏及摆手歌穿唱,是歌、乐、舞浑然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伴随来凤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生活及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全过程,对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 二、摆手舞的传承现状 (一)摆手舞的历史传承 摆手舞源于土家族先民的巴渝舞,产生于唐宋时期,到了土司时期,摆手舞广泛盛行于土家族的民间。然而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以“严禁以正风俗”为由,多次下令予以禁止,但都没有成功,摆手舞仍在土家族地区盛行。据史料记载,民国十几年后,封建割据加剧,摆手活动权被当地的地主、乡保甲长控制,实行了某些禁锢,不准在摆手堂唱山歌。从此以后,群众参加摆手的热情下降,并逐步停止了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恢复了艺术青春。从1957年起,湖南、湖北两省大力发掘摆手舞原始资料,摆手舞艺术形态才有了新的生命。文革期间,土家族地区与全国一样,摆手舞等传统艺术再次受到压制,大部分摆手堂被毁。到这个时 1袁革.土家摆手舞源考[J].社会科学家,2004(3):75 2萧洪恩.摆手舞的源起及文化内涵初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⑴:48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 (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1]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快速导航 ?1历史渊源 ?2流行区域 ?3活动规律 ?4表现形式 ?服饰道具 ?动律特点 ?舞蹈内容 ?表演方式 ?音乐乐器 ?5演奏打法 ?6非遗保护 ?非遗信息 ?传承价值 ?传承情况 大事记 光影集锦 图册集锦 花絮视频 1 历史渊源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三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四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说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凡以上种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3] 2 流行区域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最为集中。在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湖北来凤、恩施,贵州沿河、印江等地均有摆手舞活动的文献记载。古代摆手舞主要服务于祭祀、祈祷活动,祭祀对象除八部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带有显著的祭祀和祖先崇拜痕迹。各地对摆手舞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湖南龙山一带叫做“社巴日”,保靖称之为“调年”,永顺又叫“社巴巴”,其民俗意义都是一致的- - 祈禳。如今,在有“摆手舞之乡”之称的酉阳

土家族摆手舞介绍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

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 摆手堂前艳会多, 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 袅袅余音嗬也嗬。

土家篝火晚会主持词

土家篝火晚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个葵花飘香、土家欢庆的日子里,我们相约在美丽的清水,迎来了云阳清水首届土家女儿会。美丽的清水盛装新貌,勤劳好客的土家儿女载歌载舞,以饱满的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领导及各位嘉宾。今天我们给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们准备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篝火晚会。篝火晚会是土家人民宣泄和表达感情的一种群体性自娱自乐的活动,土家人民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气氛欢快而热烈。表达着对山外来客真诚而质朴的欢迎。下面开始烧起篝火。(1 各位来宾请看,一群土家小伙子已经点燃手中的火把列队入场,拿着棍子、吼着号子、跑着步子、绕着圈子,拉开了这场篝火晚会热烈而又隆重的序幕。下面请尊敬的-----领导及嘉宾——先生为我们点燃篝火。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领导及嘉宾为我们点燃篝火。(2 “熊熊篝火在燃烧,铜锣大鼓一起敲,男女老少都来到,唱歌跳舞打年宵,龙腾舞狮蹦蹦跳,今晚场面好热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那我们土家族人民跳的就是摆手舞,他有大摆小摆,上摆下摆,左摆右摆,跳舞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下面请欣赏第一套土家摆手舞《匡咚咚》 (摆手舞《匡咚咚》)(3

“罗汉出场把手招,带出舞狮六大小,表演动作很花扫,软功硬功一齐到,摸爬滚打高炫耀,腾翻离地空中飘,看得你眼花缭绕,搞得摸头不知脑”。希望美丽的清水就像舞狮一样大展雄风,矮子爬楼——步步登高,愿清水的日子更加美好。下面请欣赏舞狮表演。 (舞狮)(4 “山含情、水含笑,土家人民爱热闹,白天唱起山歌调,夜晚欢集把舞跳”。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其舞姿优美,动作逼真,刚柔相济,粗犷雄浑,展现出土家族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舞蹈。下面请欣赏第二广场套摆手舞。 (广场摆手舞)(5 “山歌唱起好动听,唱得幺妹花了心,只因山歌唱得早,不用爹妈请媒人”。山歌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的展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生命,特别是在搞大集体的时候,每生产队都有一只专业队伍在干农活时都要敲锣打鼓唱山歌,为干活的人提神鼓劲,有首民谣说得好:“唱起山歌提精神,不唱山歌死沉沉,每天唱完十首歌,样样活路搞得赢”。现在请欣赏山歌对唱:黄四姐、六口茶(山歌对唱)(6 俗话说:“各请各的客,各祭各的祖,土家就跳摆手舞,摆手舞儿圆又圆,围绕篝火转圈圈”。今夜歌声悠扬,舞姿飒爽,我们置身于欢乐的海洋,篝火越燃越旺,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让我们继续狂欢吧,请大家欣赏第三套农耕摆手舞。 (农耕摆手舞)(7

土家民族摆手舞_初中作文

土家民族摆手舞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土家民族摆手舞,感谢您的阅读!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是十个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凤凰、泸溪、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贵州省的沿河、印江、镇远、思南、铜仁、松桃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我是一名土家族人,我们这个民族有土家民族摆手舞,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土家族特有的土家民族摆手舞吧!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酉水河畔的来凤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再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托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为甚。 现在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宣

恩。鹤峰两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两县的大部分区域有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文化圈。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我感到深深的骄傲,为土家人的祖先的智慧而骄傲!

摆手舞串词

摆手舞串词 篇一:晓景完小摆手舞比赛主持词 晓景完小“六〃一土家摆手舞”大赛 主持词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丙:还有我们最亲爱的同学们! 丁:大家 合:早上好! 甲:今天的太阳笑红了面颊,灿烂的光芒播撒在我们的心上乙:今天的鲜花吐露着芬芳,绚丽的色彩映衬着我们的笑脸丙:今天的小鸟伴着嘹亮的号角,轻快的吟唱着节日的赞歌丁:今天的校园涌动着绿色的树海,跳跃的舞姿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所有的同学们 甲:祝福全校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乙:祝愿全校少年儿童健康向上 丙:特别要告诉大家的是,今天领导也来到了我们比赛的现场 丁: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感谢他们的关心甲:亲爱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校园,合: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 乙:“快乐童心,畅想六〃一”儿童节土家摆手舞大赛合:现在开始!

丙:首先请学校国旗手出列 丁:请全体起立,奏国歌、行队礼 甲:礼毕,请坐下 乙: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何校长讲话 (下场) 甲:谢谢何校长对我们的祝福,我们也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乙:在这里,请允许我们代表全校同学向老师们说一声:合:老师,您辛苦了! 甲:校园里我们活泼可爱,校园外我们天真烂漫,爱玩爱闹是我们的天性 乙:白云姐姐,走,我们一起去小河边捉泥鳅。请欣赏幼儿 (1)班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舞蹈《捉泥鳅》!请幼儿(2)班做好准备! 丙:小时候,我们总喜欢唱着歌谣,走在大街小巷。今天,我们走进了校园,依然唱歌谣。 丁:请看幼儿(2)班的小朋友表演《唱歌谣》,请三(2)班做好准备! 乙:晓景,一个风情浓郁的土家族乡镇。今天,跟随我们的摆手舞,一起去领略这一番风情! 甲:下面请欣赏三(2)班带来的表演,请五(1)班做好准备!丁:舞手舞,是土家族千百年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是土家族古老

酉阳土家摆手舞

酉阳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之一。是以摆手为基本动律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分布在酉水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套系列的土家摆手舞,实则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族民族发展史。 广泛流传在酉阳民间的两套表演内容完全不同的原始摆手舞均属于“小摆手”的范畴,其舞蹈语汇自然、古朴。其中一套是以表现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土家先民在迁徙途中的苦难历程;另一套则是原始地摹仿了生产劳作的全过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舞蹈动作已失传,今幸存的动作还有:单摆、双摆、抖虼蚤、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岩鹰展翅、播种、栽秧、薅秧、割谷、打谷、挑谷等。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土家山民便聚集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以粑粑、豆腐、团撒、刀头为祭品,在土老司或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摆手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常常通宵达旦。在跳摆手舞时,还要伴以摆手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涉及民族历史、祭祀祖先和生产耕作等等。至今仍矗立在我县后溪镇长潭村酉水河西岸的“爵主宫”(小摆手堂),见证了昔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况。 摆手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民族文化内涵。对于摆手舞的起源说法甚多,目前最主要的有“巴渝舞”起源说。但通过我们对摆手舞的具体形态、内容的研究和分析,今之摆手舞既不是“巴渝舞”的全部,更不是“巴渝舞”的翻版。“巴渝舞”对以表现古代战争为主题的这类摆手舞影响很大,具有十分明显的传承性。但在流传范围更为广泛,以表现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小摆手”中,却很难看到“巴渝舞”的痕迹。这表明摆手舞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很难用一种文化现象将其囊括。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先民依靠集体的劳动和智慧,战胜并改造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歌舞最初的由来。土家摆手舞是土家先民对事物认识的直接抒发,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艺术体现,摆手舞自

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族文化的核心 第一节 从 “摆手”到“摆手舞” 上文提及,摆手舞俗称“摆手”,“摆手”土家语叫“舍巴日”或“舍巴格痴”。具体而 言,“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汉语直译为“做摆手”。尽管 很多文献中,将土家族的摆手和摆手舞等同而语,但是在汉语中作为动作形式的“摆手”, 和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名称的“摆手舞”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两者之间也有着鲜明的前后 相继的关系。 1. 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源自“摆手 ” 广义的“摆手”,是摆手舞的重要内容。其中,土家族人热爱生活、勤劳乐观的性格, 是摆手动作形成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土家族摆手舞摆手动作的基本要求是:下不过膝,上 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原始摆手舞的动作主要包括八个部分,即左摆、右摆、左右 摆、拜菩萨、岩鹰展翅、叫花子烤火、抖蚚蚤、螃蟹伸脚 1 。还有民间考察搜集来的摆手动 作包括:赶牛,拔秧,扯秧,洗秧,栽秧,褥草,割谷子,打谷子,搓谷子,挑谷子,放谷 子等土家族人劳作的真实写照。 2 2. “摆手”演变为摆手舞的专门表述

汉语中关于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摆手”,多出现在清代后期的文献中。光绪四年(1878) 续修刻本《龙山县志·风俗志》载:“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神位,陈牲酸,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钮,舞蹈唱歌。……歌时男女 相携,翩跃进退,故谓之‘摆手’”。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永顺府志》载:“各寨有摆 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 俗犹存。”同治版《来凤县志》卷二十三录《湖广通志》载:“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 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覃氏子孙 歌舞其下,花乃自落,他姓往歌,花不复落……” 3. 从“摆手”动作发展到摆手舞 尽管摆手舞的起源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并不能否认摆手动作到摆手舞的发展与演 变。土家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的民族。因而,民族的习俗、传统和艺术成为记 录历史和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摆手作为与土家族生活、劳作、居住密切相关的动作,久而 久之,就作为一项习俗、艺术,进而作为一种文化世代传承下来,其表现形式就是舞蹈。 第二节 摆 手舞的起源 摆手舞俗称“摆手”,土家语称“舍巴巴”、“舍巴日”、“舍巴格蚩”、“舍巴罗托”等, 其意为甩手、玩摆手、玩摆或敬神跳等,汉语叫跳摆手;主要流传在今鄂、湘、渝、黔四省 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据文献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