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探寻宋词之宋词发展历程

提起中国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会倾服于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具魅力。尤其是唐诗、宋词,这是绽放在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一个优美绝伦,一个豪迈大气,独具风骚的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学者。因此,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也成了文人学者的爱好,可知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来源和逐步的发展历程,当然,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之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的宋词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一页页篇章。

篇章一:序幕————“词”的来源

词,正如我们所知,兴盛于宋,所以后人提起词才会直接称为宋词。但追述词的发展历史,可源自五代十国,甚至更早,不过真正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则是形成于唐,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燕乐的广泛流传,使得人们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之后又出现了“敦煌曲子词”,这就是所考究来的最早的词了。不得不提

的是,词,在唐代还衍生了几种别称,除了“曲子词”外,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等等,这些我相信我们都可以从词的特征得出一些命名的规律。

尽管我们对唐代的印象是停留在唐诗,但词作为唐代形成的一种新文体,虽然没有像诗歌那样得到文人的重视,但词在中晚唐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们广为熟悉的唐代诗人,诸如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尽管他们中大部分的人的造诣主要在诗歌上,但对于词的创作,也都做了尝试,特别是白居易,虽然词量不多,但首首脍炙人口,比如《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尽管依然带有点诗歌的韵味,侧重于描述浪漫文风,但已渐接近民间口语。至于有唐词之冠之称的温庭筠,其在词上的造诣,就不用多说了。

篇章二:初露风采——北宋前期的宋词

如果说唐代的词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股追捧潮流,那么宋词则以它的集大成精华,成就了宋代最出色的文化。之所以宋词在宋朝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化,也有它自身发展的历史因素。首先,宋朝经济上的繁荣。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宋初的政治统治稳定,正如我宋初的宋初城市经济也颇为繁荣,对应的市民阶层兴起,于是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艺术文化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且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运用的宋词,就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发展.

其次,教坊与歌楼的设立。+ K" {- P6 z 。为了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娱宾遣兴,歌舞升平的需要, 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楼妓馆, 贵族豪绅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这都促使以曲为调的宋词更加普遍地发展.% y1 V+ r) l" U- \7 A

最后,也是根本因素,文学本身的发展( ~* }. O& ]' c1 @2 `3 X+ 诗歌发展到唐末, 无论长篇短制,古体律绝, 都达到成熟的阶段, 作家再难有新的突破, 另一种文体代之而兴, 而词正是代诗而起的新形式.词在晚唐五代专门描写闺情, 而在宋代, 词则成为士大夫享乐的一部分.由於晚唐五代的词境界狭窄, 这便给

宋代作家留下充分驰骋才情的广阔天地.他们运用自然而通俗的腔调, 表达着真挚而坦率的感情, 因此词的题材越加广阔, 词的体制也逐渐完备, 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多样化, 可谓进入词的黄金时代。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宋词开始大量出现。

北宋前期/ w: z1 u& D" |! K7 ]1 t

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 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 并无多少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 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

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歌乐宴饮以及惋惜时光流失的衰迟落寞之感, 其词作闲雅而有情思, 词风典雅清丽, 语言工巧, 音调和谐, 较有艺术特色.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等, 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词题材狭窄, 多写女子体态风姿,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交游饮宴等, 喜以俗语入词, 清新自然, 情意真挚缠绵, 其《踏莎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柳永词的出现, 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 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 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 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 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 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W5 n+ X" @- W- `6 q3 z

苏轼对词作进行了革新, 以诗为词, 使词诗化,散文化,议论化, 扩大了词的题材, 提高了词的意境.其词意境豪放雄壮, 使北宋词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 为宋词开辟了一条健康而广阔的道路." Z D( G4 h- Q9 O" Z- y" b

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词坛, 在意境,声律方面有所开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是婉约派词人秦观,格律词派的始创者周邦彦, 其次是词风与秦观相近的贺铸.! i4 R# G6 S" u% h6 H1 w

秦观词内容多写柔情,男女恋情,离愁别绪, 亦有感伤身世之作, 如《踏莎行郴州旅社》,《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皆感情真挚, 风格纤弱, 语言工巧,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周邦彦精通音律, 能自度曲, 所作词格律法度极为精审, 为后世词人的轨范, 影响巨大.

南宋前期

北宋末年, 北方女真贵族建立的金国, 占领了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 是为南宋.为了维持偏安局面, 他向金国称藩称臣.当时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人民和士大夫都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 这种伟大精神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 就汇成文学思潮中的爱国主义.1 B. D9 e# Y- h

南宋前期的词作家不少, 较著名的有李清照,张元干,岳飞,陆游,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过等.李清照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词人, 其词婉约清新, 在她颠沛流离的晚年作品中, 有意兴阑珊的消极情绪和感伤调子, 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辛弃疾是一个爱国志士, 他既有文才, 又有武略, 其词慷慨豪放, 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中的一个英雄豪杰奋发激越的恻怀, 表达了当时人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辛词抒情,写景,记事,说理, 无往不宜, 可说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张元干词长於抒发悲愤之感, 为南宋爱国词人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道路.他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石州慢雨急云飞》等都是为人传诵的佳作.其词豪宕悲壮, 直抒胸怀.+ I" t, |0 }# D3 P# T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 被奸相秦桧所陷害, 死於狱中.其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千古不朽的英雄诗篇, 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词风格粗犷, 音调激越, 感情真挚, 其他如《小重山昨夜寒蛩》,《满江红遥望中原》等, 也流传后世.6 B0 T" L/ t) H0 v/ ~+ w* v3 D- [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亦长於词.其词内容多抒发强烈的爱国思想,杀敌报国的雄心, 及对腐朽朝廷的不满, 如《诉衷情》,《卜算子咏梅》等.2 N1 Y' R$ t. `

南宋后期# }: H! u6 L' n$ H& s+ O

南宋后期, 统治集团因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的相对稳定而更加习於苟安和享乐.当时文坛上逃避现实,雕章琢句的作品日益增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兴起了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为代表的格律词派.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完整版)宋词的发展

宋代词学发展简述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令,91字以上为长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生活的,具有可歌性,以言情为主,同时“以美取胜”豪放派喜用诗文手法,不恪守音律,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词源于民间,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词的兴盛跟当时的社会联系紧密。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温庭筠、欧阳修,李煜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风格婉约艳丽。

李煜的词艺术概括力强,自然纯真以白描为主。。同时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温庭筠的风格以绮怨的风格为主,隐曲密丽,特别注重对于物象的细腻描摹,善于从精心碉楼中暗示渲染出凄迷幽怨的情感氛围。不愧为“花间鼻祖”。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李清照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婉约豪放并举。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 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

从“词人群”看宋词的发展脉络

从“词人群”看宋词的发展脉络 09新闻李冰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宋代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研究宋词的发展历程,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也有所不同。而从词人群的更迭来看,宋词的发展历程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主要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二是创意。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 三是创法。柳永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因而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从小令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柳永的铺叙衍情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的开创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 阅读附答案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阅读附答案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 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你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天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被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代替了。

宋词的发展概况

宋词的发展概况 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并无多少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 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歌乐宴饮以及惋惜时光流失的衰迟落寞之感,其词作闲雅而有情思,词风典雅清丽,语言工巧,音调和谐,较有艺术特色。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词题材狭窄,多写女子体态风姿,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交游饮宴等,喜以俗语入词,清新自然,情意真挚缠绵,其《踏莎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张先词内容多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会生活也有反映。他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有过一定的作用。 柳永词的出现,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对後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对词作进行了革新,以诗为词,使词诗化,散文化,议论化,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其词意境豪放雄壮,使北宋词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为宋词开辟了一条健康而广阔的道路。 北宋後期 北宋後期词坛,在意境,声律方面有所开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婉约派词人秦观,格律词派的始创者周邦彦,其次是词风与秦观相近的贺铸。 秦观词内容多写柔情,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亦有感伤身世之作,如《踏莎行郴州旅社》,《满庭芳山抹微云》等,皆感情真挚,风格纤弱,语言工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作词格律法度极为精审,为後世词人的轨范,影响巨大。贺铸词内容与词藻并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为北宋後期重要作家。其作品多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少数写人世沧桑与个人闲愁的作品较为出色,如《青玉案》。 南宋前期 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建立的金国,占领了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是为南宋。为了维持偏安局面,他向金国称藩称臣。当时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人民和士大夫都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这种伟大精神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就汇成文学思潮中的爱国主义。 南宋前期的词作家不少,较著名的有李清照,张元干,岳飞,陆游,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过等。李清照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词人,其词婉约清新,在她颠沛流离的晚年作品中,有意兴阑珊的消极情绪和感伤调子,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辛弃疾是一个爱国志士,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其词慷慨豪放,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中的一个英雄豪杰奋发激越的恻怀,表达了当时人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辛词抒情,写景,记事,说理,无往不宜,可说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张元干词长於抒发悲愤之感,为南宋爱国词人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道路。他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石州慢雨急云飞》等都是为人传诵的佳作。其词豪宕悲壮,直抒胸怀。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被奸相秦桧所陷害,死於狱中。其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千古不朽的英雄诗篇,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词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真挚,其他如《小重山昨夜寒蛩》,《满江红遥望中原》等,也流传後世。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亦长於词。其词内容多抒发强烈的爱国思想,杀敌报国的雄心,及对腐朽朝廷的不满,如《诉衷情》,《卜算子咏梅》等。

宋词的发展历程

探寻宋词之宋词发展历程 提起中国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会倾服于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具魅力。尤其是唐诗、宋词,这是绽放在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一个优美绝伦,一个豪迈大气,独具风骚的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学者。因此,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也成了文人学者的爱好,可知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来源和逐步的发展历程,当然,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之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的宋词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一页页篇章。 篇章一:序幕————“词”的来源 词,正如我们所知,兴盛于宋,所以后人提起词才会直接称为宋词。但追述词的发展历史,可源自五代十国,甚至更早,不过真正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则是形成于唐,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燕乐的广泛流传,使得人们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之后又出现了“敦煌曲子词”,这就是所考究来的最早的词了。不得不提的是,词,在唐代还衍生了几种别称,除了“曲子词”外,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等等,这些我相信我们都可以从词的特征得出一些命名的规律。 尽管我们对唐代的印象是停留在唐诗,但词作为唐代形成的一种新文体,虽然没有像诗歌那样得到文人的重视,但词在中晚唐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们广为熟悉的唐代诗人,诸如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尽管他们中大部分的人的造诣主要在诗歌上,但对于词的创作,也都做了尝试,特别是白居易,虽然词量不多,但首首脍炙人口,比如《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尽管依然带有点诗歌的韵味,侧重于描述浪漫文风,但已渐接近民间口语。至于有唐词之冠之称的温庭筠,其在词上的造诣,就不用多说了。 篇章二:初露风采——北宋前期的宋词 如果说唐代的词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股追捧潮流,那么宋词则以它的集大成精华,成就了宋代最出色的文化。之所以宋词在宋朝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化,也有它自身发展的历史因素。首先,宋朝经济上的繁荣。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宋初的政治统治稳定,城市经济也颇为繁荣,对应的市民阶层兴起,于是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艺术文化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且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运用的宋词,就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发展. 其次,教坊与歌楼的设立。为了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娱宾遣兴,歌舞升平的需要, 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楼妓馆, 贵族豪绅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这都促使以曲为调

宋词的发展历程

文学院中文师范122班单泽鑫1201012082 宋词的发展脉络 此作业,一直延续至今才肯动笔,是懒惰在作祟,于是一直到老师收作业的前一天,才开始落笔。于是翻开书卷,接踵而来的却是内心的慨叹,宋词的发展历尽百年,有太多的故事可续,我该如何下笔,该如何追叙。停笔深思,决定从头开始回眸宋词。 自幼喜爱古典文学,而其中尤以诗词为甚,故格外青睐诗词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时期——宋代。文化与经济、政治挂钩,先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历程来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其中的内在关系都有经济的缩影,更不提先秦散文以及汉代大赋,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经济即人民的生产力所决定,而政治为辅。再者,个人认为中华文化的发展都是一脉相承,都是由最初的启蒙发展在后世不断的发展革新,以致演变成不同的文学体裁,在历史中有的留下继续沿用,有的却被淘汰成为历史,而其中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故宋词是由唐诗发展而来,起因是在唐朝后期和宋代的经济文化水平中诗歌已不足以表现人们的智慧以及情感,故在唐诗的基础上演变出词,而宋代却将其发展到了顶峰,故称为“宋词”。 事物总是发展的,事物间总是充满着联系的,这是词的产生历程。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又是曲折的,下面将来具体叙述一下宋词的发展脉络。 词产生于唐代后期,定型于五代,当时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时期。首先,在宋代初期,国家政权历经动乱刚刚建立,政治实行无为而治恢复民生,这一时期的词在五代的基础上

延续并不断革新,为词由唐入宋作铺垫,其中既有延续花间词风,又有清新自然之气,产生了晏殊、张先、欧阳修等千古名家,为我们留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北宋中期,柳永、苏轼在形式内容上进行新的开拓以及秦观等人的艺术创作,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繁荣局面,其中柳永以慢词著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破除诗尊词卑的局面从而提高词的地位,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南渡后,一方面由于经济的继续繁荣,社会上唱词之风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政治动荡国家偏安,词由明丽清新转为低徊惆怅,引发家国之恨,其中尤以李清照为甚,同样辛弃疾、陆游等人抒发报国之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和脱变。 微微数字,写下了整个宋代词发展的脉络,历史是细微的,但每一段历史的背后都会有太多的故事,在宋词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派别的发展,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在其发展的过称中都会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其中产生了太多的大家,比如柳永、苏轼、陆游等,个人认为宋词的发展是由他们来上演的,故宋词的发展脉络就是他们词风的连接,最后呈现给后人,使宋词在宋代走向鼎盛。 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座芬芳绚丽的花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一代文学之盛,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供人以美、精神的享受。 备注:借鉴百度百科

2021年宋词的发展历程

探寻宋词之宋词发展历程 欧阳光明(2021.03.07) 提起中国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会倾服于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具魅力。尤其是唐诗、宋词,这是绽放在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一个优美绝伦,一个豪迈大气,独具风骚的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学者。因此,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也成了文人学者的爱好,可知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来源和逐步的发展历程,当然,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之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的宋词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一页页篇章。 篇章一:序幕————“词”的来源 词,正如我们所知,兴盛于宋,所以后人提起词才会直接称为宋词。但追述词的发展历史,可源自五代十国,甚至更早,不过真正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则是形成于唐,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燕乐的广泛流传,使得人们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之后又出现了“敦煌曲子词”,这就是所考究来的最早的词了。不得不提的是,词,在唐代还衍生了几种别称,除了“曲子词”外,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等等,这些我相信我们都可以从词的特征得出一些命名的规律。

尽管我们对唐代的印象是停留在唐诗,但词作为唐代形成的一种新文体,虽然没有像诗歌那样得到文人的重视,但词在中晚唐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们广为熟悉的唐代诗人,诸如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尽管他们中大部分的人的造诣主要在诗歌上,但对于词的创作,也都做了尝试,特别是白居易,虽然词量不多,但首首脍炙人口,比如《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尽管依然带有点诗歌的韵味,侧重于描述浪漫文风,但已渐接近民间口语。至于有唐词之冠之称的温庭筠,其在词上的造诣,就不用多说了。 篇章二:初露风采——北宋前期的宋词 如果说唐代的词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股追捧潮流,那么宋词则以它的集大成精华,成就了宋代最出色的文化。之所以宋词在宋朝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化,也有它自身发展的历史因素。首先,宋朝经济上的繁荣。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宋初的政治统治稳定,正如我宋初的宋初城市经济也颇为繁荣,对应的市民阶层兴

宋词的发展史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有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但是,柳永

中国诗歌发展史简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简述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 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

中国诗歌发展史文献综述

中国诗歌发展综述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具有极其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现我就诗歌史做一下简要说明。 关键词:诗歌史艺术诗歌体例文学美学 概念界定: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研究对象: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研究现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国内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都十分热衷。 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

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 在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仿照汉语的诗的形式来创作日本诗歌。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词。 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其后鎌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或好或坏的汉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中国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朝鲜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崔冲(985年-1068年)、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郑道传

宋词的发展史

宋词的发展史 ___吟尽王朝之兴亡,唱遍时代之盛衰 夜已深,待世界变得安静下来,翻开那些已泛黄的书页。我小心地循着宋词的发展脉络,不觉耳畔传来阵阵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慷慨激昂的唱和声,这歌声来自亭台楼阁间,来自江河舸舰上,来自山间阡陌处……反复吟唱着宋王朝的兴衰成败。(一)可叹兴亡同国运,奈何盛衰随时移 我所了解的宋词发展脉络大抵可分为:立业期、昌盛期、过渡期、狂放期、精进期和收束期等6个阶段,且听我一一浅析。 立业期:宋朝发展到真宗、仁宗年间,百姓安居乐业、百业渐次复兴。文化事业逐步壮大,诗词创作开始活跃,五代词人的集子广为流传。自然而然地,宋代第一批以晏殊、柳永为代表的词人粉墨登场了,以他们的艺术造诣成功地演绎了宋词发展史的序曲。其中晏殊的代表作有:《浣溪沙》、《鹊踏枝》等,而柳永的代表词为《雨霖铃》。 昌盛期:从苏东坡登上词坛到周邦彦逝世的60年间,是宋王朝的鼎盛时期,内外环境达到最优,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巅峰。这期间,词坛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词人,共同演绎这

一段高潮。这阶段的词坛人物最具光彩。如堪称大宋时代第一品牌的苏轼、以情入词的秦观和大晟领袖周邦彦等;词作影响最大。该时期的词作格调高雅,风格多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词人成群崛起,词的创作整体效应好。各种风格流派开始萌动、发展。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有,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蝶恋花·春景》,还有周邦彦的《苏幕遮》、《少年游》等 过渡期:此时正值宋朝天下大乱的特时期,北宋政权灭亡,南宋政权建立。动荡的时局,必然也会波及词坛。这一时期的宋词局面的特征是:一、乱。国家乱,故词坛也乱。乱在流派纷呈。整体以晏殊、柳永、周邦彦和秦观的词风为主调,婉约派唱主旋律;豪放派崭露头角,加上变乱突发,于是豪放词风挑起宋词发展的大梁;也出现了隐逸词风、俳谐体等其他流派。二、任何人都可以作词。只要有意愿,不分文人武将、君子小人、男性女性都在作词。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中国伟大女性文学家李清照。 狂放期:靖康之变后,以宋高宗赵构为主的最高统治者集团,腐败懦弱,社会黑暗不堪。爱国文人只能将心中的愤恨发泄在词作中,所以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豪放词风。彼时的代表人物有写下《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的陆游、创作出《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的辛弃疾等。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