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人工智能[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人工智能[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

1.1 知识及其表示

1.知识、信息和数据

数据与信息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数据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和表示。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数据在特定场合下的具体含义。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现实世界中某一具体事物的描述。另外,数据和信息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示不同的含义,蕴涵有不同的信息。信息是要以数据的形式来表达和传递的,数据中蕴涵着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数据中都蕴涵着信息,而是只有那些有格式的数据才有意义。对数据中的信息的理解也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是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不同格式的数据蕴涵的信息多少也不一样,比如,图像数据所蕴涵的信息量就大,而文本数据所蕴涵的信息量就少。

信息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只有把有关的信息关联到一起的时候,它才有实际的意义,一般把有关信息关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信息结构称为知识。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及实验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经验,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信息关联在一起,就获得了知识。

因此,知识、信息和数据是3个层次的概念。有格式的数据经过处理、解释过程会形成信息,而把有关的信息关联到一起,经过处理过程就形成了知识。知识是用信息表达的,信息则是用数据表达的,这种层次不仅反映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因果产生关系,也反映了它们不同的抽象程度。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其主要的智能活动就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知识的特性与分类

知识具有以下特性:相对正确性;不确定性;可表示性;可利用性。

知识的分类:

(1)按知识的作用范围划分,可分为常识性知识和领域性知识。

(2)按知识的作用及表示划分,可分为事实性知识、规则性知识、控制性知识和元知识。

(3)以知识的确定性来划分,可分为确定知识和不确定知识。

(4)以人的思维及认识方法划分,可分为逻辑性知识和形象性知识。

3.知识的表示

知识表示是研究用机器表示知识的可行性、有效性的一般方法,是一种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的统一体,既考虑知识的存储又考虑知识的使用。知识表示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描述,以把人类知识表示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的过程就是把知识编码成某种数据结构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和状态空间表示法,还有过程表示法、脚本表示法、与或树表示法等。

一般来说,在选择知识表示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能否充分表示相关的领域知识。

(2)是否有利于对知识的利用。

(3)是否便于知识的组织、维护和管理。

(4)是否便于理解和实现。

1.2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

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是最先应用于人工智能的两种逻辑,在知识的形式化表示,特别是定理的自动证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谓词逻辑是在命题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命题逻辑可看作是谓词逻辑的

一种特殊形式,在讨论谓词逻辑之前,先来介绍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1.命题逻辑

(1)命题

一般将能够分辨真假的陈述句称作命题。一个语句如果不能再进一步分解成更简单的语句,并且又是一个命题,则称此命题为原子命题。

将若干个原子命题通过下列的连接词连接起来,可构成一个复合命题,可表示比较复杂的语义。

~:称为“非”或“否定”。其作用是否定位于它后面的命题。当命题P为真时,~P为假;当P为假时,~P为真。

∨:称为“析取”。它表示被它连接的两个命题具有“或”关系。

∧:称为“合取”。它表示被它连接的两个命题具有“与”关系。

→:称为“条件”或者“蕴涵”。P→Q表示“P蕴涵Q”,即“如果P,则Q”,其中P称为条件的前件,Q称为条件的后件。

←→:称为“双条件”。P←→Q表示“P当且仅当Q”。

由以上连接词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如表2.1所示。

(2)命题公式

以下面的递归形式给出命题公式的定义:

①原子命题是命题公式。

②A是命题公式,则~A也是命题公式。

③若A和B都是命题公式,则A∧B、A∨B、A→B、A←→B也都是命题公式。

④只有按①~③所得的公式才是命题公式。

所以,命题公式就是一个按照上述规则由原子命题、连接词及圆括号所组成的字符串。在命题演算公式中,连接词的优先级别次序是~,∧,∨,→,←→ 2.谓词逻辑

(1)谓词与个体

在谓词逻辑中,将原子命题分解为谓词与个体两部分。谓词用于刻画个体的性质、状态或个体间的关系;而个体则指可以独立存在的物体,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谓词的一般形式是

P(x

1,x

2

,…,x

n

)

其中P是谓词,而x

1,x

2

,…,x

n

是个体。通常谓词用大写字母表示,个体用小

写字母表示。

一个谓词可以与一个个体相关联,此种谓词称作一元谓词,它刻画了个体的性质。一个谓词也可以与多个个体相关联,此种谓词称为多元谓词。它刻画了个体间的“关系”。个体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变量,还可以是一个函数。个体常数、变量和函数统称为项。个体变元的取值范围称为个体域。

谓词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谓词的元数,例如P(x)是一元谓词,P(x,y)是

二元谓词,而P(x

1,x

2

,…,x

n

)则是挖元谓词。在谓词P(x

1

,x

2

,…,x

n

)中,若

x

i

(i=1,2,…,n)都是个体常量、变元或函数,则称它为一阶谓词。如果某个xi本身又是一个一阶谓词,则称它为二阶谓词,以此类推。

谓词和函数从形式上看很相似,其实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谓词具有逻辑值“真”或“假”,而函数则是某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按

数学上的概念是自变量到因变量)之间的一个映射。

(2)谓词公式

谓词公式是用连接词、量词及圆括号将一些原子谓词连接起来的字符串。连接词包括~、∨、∧、→、←→,其意义及运算优先级与命题逻辑中的相同。量词包括全称量词(?x)和存在量词(?x),是用来刻画谓词与个体间的关系的。全称量词(?x)表示“对个体域中的所有(或任一个)个体x”,存在量词(?x)表示“在个体域中存在个体x”。

(3)谓词逻辑表示知识的方法

用谓词公式表示知识的步骤:

①定义谓词及个体,确定每个谓词及个体的确切含义。

②根据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概念,为每个谓词中的变元赋以特定的值。

③根据所要表达的知识的语义,用适当的连接符号将各个谓词连接起来,形成谓词公式。

1.3 产生式表示法

1.产生式的基本形式

产生式通常用于表示具有因果关系的知识,其基本形式是

P→Q

或者

IF P THEN Q

其中,P是产生式的前提,用于指出该产生式是否可用的条件;Q是一组结论或操作,用于指出前提P所指示的条件被满足时,应该得出的结论或应该执行的操作。P和Q是可由逻辑运算符and、or或not组成的逻辑表达式。

2.产生式与谓词逻辑中蕴涵式的区别

蕴涵式是一个谓词公式,本身有真值,而产生式不是谓词公式,没有真值。 3.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一般由3个基本部分组成:规则库、综合数据库和推理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1)规则库

规则库就是用于描述某领域内知识的产生式集合,是图2.1产生式系统的基本结构某领域知识(规则)的存储器,其中的规则是以产生式形式表示的。规则库中包含着将问题从初始状态转换成目标状态(或解状态)的那些变换规则。规则库是产生系统的核心,是进行问题求解的基础,其中知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知识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以及知识组织的合理性,都将对产生式系统的性能和运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2)综合数据库

综合数据库又称为事实库,用于存放输入的事实、外部数据库输入的事实以及中间结果(事实)和最后结果的工作区。当规则库中的某条产生式的前提可与综合数据库中的某些已知事实匹配时,该产生式就被激活,并把用它推出的结论放人综合数据库中,作为后面推理的已知事实。显然,综合数据库的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

(3)推理机

推理机是一个或一组程序,用来控制和协调规则库与综合数据库的运行,包含了推理方式和控制策略。控制策略的作用就是确定选用什么规则或如何应用规则。通常从选择规则到执行操作分3步完成:匹配、冲突解决和操作。

①匹配。匹配就是将当前综合数据库中的事实与规则中的条件进行比较,如果相匹配,则这一规则称为匹配规则。因为可能同时有几条规则的前提条件与事

实相匹配,究竟选哪一条规则去执行呢?这就是规则冲突解决。通过冲突解决策略选中的在操作部分执行的规则称为启用规则。

②冲突解决。冲突解决的策略有很多种,其中专一性排序、规则排序、规模排序和就近排序是比较常见的冲突解决策略。

·专一性排序:如果某一条规则条件部分规定的情况比另一规则条件部分规定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则这条规则有较高的优先级。

·规则排序:规则库中规则的编排顺序本身就表示规则的启用次序。

·规模排序:按规则条件部分的规模排列优先级,优先使用较多条件被满足的规则。

·就近排序:把最近使用的规则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即那些最近经常被使用的规则的优先级较高。这是一种人类解决冲突最常用的策略。

③操作。操作就是执行规则的操作部分。经过操作以后,当前的综合数据库将被修改,其他的规则有可能成为启用规则。

4.用产生式表示知识的方法

用产生式表示知识步骤:

①分析待表示问题中所涉及的对象、事件或操作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对象、事件或操作。

③把那些表示原因的对象、事件或操作用谓词表示出来,并根据这些对象间的逻辑关系(and、or、not)组成产生式的前提P。

④把那些表示结果的对象、事件或操作用谓词表示出来,并根据这些对象间的逻辑关系(and、or、not)组成产生式的结论Q。

⑤将前提和结论组成产生式(P→Q)或(IF P THEN Q)。

1.4 语义网络表示法

1.语义网络的概念及其结构

语义网络是通过概念及其语义关系来表示知识的一种网络图,它是一个带标注的有向图。其中有向图的各节点用来表示各种概念、事物、属性、情况、动作、状态等,节点上的标注用来区分各节点所表示的不同对象,每个节点可以带有若干个属性,以表征其所代表的对象之特性;弧是有方向、有标注的,方向用来体现节点间的主次关系,而其上的标注则表示被连接的两个节点间的某种语义联系或语义关系。在语义网络中,节点还可以是一个语义子网络,所以,语义网络实质上可以是一种多层次的嵌套结构。

2.语义网络中常用的语义关系

语义网络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表示概念、事物、属性等及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关系的分析、提取、表示,是语义网络知识表示的关键。

常用的语义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类属关系:体现了一种具体与抽象的层次分类。其直观含义是“是一个(ISA)”、“是一种(AKO)”、“是一员(AMO)”等。类属关系具有继承性,低层节点可继承高层节点的属性。

②部分与整体关系:表示某一事物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或者说表示一种包含关系。用Part-of表示,Part-of联系不具继承性。

③位置关系:通常用Located表示事物间的位置关系,节点间属性不具继承性。

④占有关系:通常用Have表示属性或事物的“占有”关系,节点间属性不具继承性。

⑤构成关系:通常用Composed—of表示“构成”关系,是一种一对多联系,它所联系的节点间不具属性继承性。

⑥因果关系:通常用If-then表示两个节点间的因果关系。

⑦逻辑关系:包括合取(and)、析取(or)、非(not)等逻辑关系,以及逻辑关系中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3.用语义网络表示知识的方法

用语义网络表示知识的步骤如下:

①确定问题中的所有对象以及各对象的属性。

②分析并确定语义网络中所论对象间的关系。

③根据语义网络中所涉及的关系,对语义网络中的节点及弧进行整理,包括增加节点、弧和归并节点等,由以下七步组成:

a.在语义网络中,如果节点间的联系是ISA/AKO/AMO等类属关系,则下层节点对上层节点的属性具有继承性。整理同一层节点的共同属性,并抽出这些属性,加入上层节点中,以免造成属性信息的冗余。

b.如果要表示的知识中含有因果关系,则设立情况节点,并从该节点引出多个弧将原因节点和结果节点连接起来。

c.如果要表示的知识中含有动作关系,则设立动作节点,分析动作的主体与客体,从动作节点引出多个弧,将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

d.对于事件性知识的表示,可以设置一个事件节点,分析事件中所涉及的动作以及该动作的主体与客体。从事件节点引出多条弧,将事件中所涉及的动作、事件的主体、事件的客体连接起来。

e.如果要表示的知识中含有逻辑组成关系,即含有“与”和“或”关系时,可在语义网络中设立“与”节点或“或”节点,并用弧将这些“与”“或”与其他节点联系起来,表达知识中的关系。

f.如果要表达的知识是含有全称量词的复杂问题,则应采用亨德里克(G.G.Hendrix)的网络分区技术,将该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对每个子问题用一个简单的语义网络进行表示;然后,再将这些简单的语义网络看作一个

节点(称作超节点),并将多个超节点用弧线连接起来,就可构成一个含有全称量词的大的语义网络。

g.如果要表示的知识是规则性知识,则应分析问题中的条件和结果,并将它们作为语义网络中的两个节点,然后用有向弧将它们连接起来,该有向弧具有“如果……那么……”的含义。

④分析检查语义网络中是否还有要表示的知识中所涉及的所有对象,若有遗漏,则需补全。并将各对象间的关系作为网络中各节点间的有向弧,连接形成语义网络。

⑤根据第①步的分析结果,为各对象标示属性。

4.语义网络表示下的推理过程

语义网络系统中的推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匹配;另一种是继承。

(1)匹配推理

匹配推理的步骤:

①根据提出的待求解问题,构造一个局部网络或网络片段,其中有的节点或弧的标注是空的,表示有待求解的问题,称作未知处。

②根据这个局部网络或网络片段到知识库中寻找可匹配的语义网络,以便求得问题的解答。当然,这种匹配不一定是完全匹配,而是某种近似匹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考虑匹配的程度,以解决不确定性匹配问题。

③问题的局部语义网络与知识库中的某语义网络片段相匹配时,则与未知处相匹配的事实就是问题的解。

(2)继承推理

继承推理的步骤:

①继承一般有值继承和过程继承两种。值继承也可以称作属性继承,一般适

用于语义联系ISA和AKO等之间的语义推理。

②过程继承又可以称为方法继承(这里的方法继承的概念借鉴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是表示语义网络中下层节点的某些属性值并不是从上层节点直接继承下来的,而是通过计算才能得到,但它的计算方法却是从上层节点继承下来的。

1.5 框架表示法

1.框架的定义及组成

框架是一种描述所论对象属性的数据结构。所论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概念。一个框架由若干个“槽”组成,每个“槽”又可划分为若干个“侧面"。一个槽用于描述所论及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属性,一个侧面用于描述相应属性的一个方面。槽和侧面所具有的属性值分别称为槽值和侧面值。槽值可以是逻辑型或数字型的,可以是程序、条件、默认值或是一个子框架。

一个框架可以由框架名、槽、侧面和值4部分组成。框架一般可表示成如下格式:

框架名

<槽名1>

<侧面11>

<值111>…<值11k

1

>

<侧面1n

1

>

<值1n

11>…<值1n

1

k

n1

>

<槽名2>

<侧面12>

<值121>…<值121

l

>

<侧面1n

2

>

<值1n

2 1>…<值1n

2

1n

2

>

2.用框架表示知识的步骤

用框架表示知识的步骤如下:

(1)分析待表达知识中的对象及其属性,对框架中的槽进行合理设置。

(2)对各对象间的各种联系进行考察。使用一些常用的或根据具体需要定义一些表达联系的槽名,来描述上下层框架间的联系(常用的槽名有ISA、AKO、Instance、Part-of,读者在使用框架系统表示知识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槽名的定义)。

(3)对各层对象的“槽”及“侧面”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对由ISA、AKO和Instance等槽所联系的上下层框架,由于不同层次的框架间具有继承性,可将这些框架所表示的对象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放入到它们的上层框架(即父框架)中,以避免信息描述的重复。

3.框架表示下的推理方法

求解问题的匹配推理步骤如下:

(1)把待求解问题用一个框架表示出来,其中有的槽是空的,表示待求解的问题,称作未知处。

(2)通过与知识库中已有的框架进行匹配。这种匹配是通过对相应的槽的槽名及槽值逐个进行比较实现的。比较的结果可能不是完全匹配,如果两个框架的各对应槽没有矛盾或者满足预先规定的某些条件,就认为这两个框架可以匹配。找出一个或几个可匹配的预选框架作为初步假设,在初步假设的引导下收集进一步的信息。

(3)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对预选框架进行评价,以便决定是否接受它。

(4)若可接受,则与问题框架的未知处相匹配的事实就是问题的解。

1.6 面向对象的表示法

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在面向对象技术中,核心的概念是对象。实际上,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看作是一个对象。所以,面向对象技术是源自客观世界、能更好表达客观事物的一门技术。与对象相关的概念还有类、继承和封装等,它们都是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及方法有重要作用。类和对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类在概念上是一种抽象机制,它是对一组相似对象的抽象。类由一组属性和一组操作组成,它描述了一组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对象。

一个类拥有另一个类的全部属性和操作,这种拥有就是继承。前者称为子类,后者称为父类,父类所具有的数据和操作可被子类继承。

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藏技术,是面向对象的主要特征,面向对象的许多优点都是靠这一手段而获得的,它使得对象的用户可以不了解对象行为实现的细节,只需用消息来访问对象,这样就可把精力用于系统一级的设计与实现上。

面向对象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模块性。一个对象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其内部状态不直接受外界的影响,能够较为自由地为各个不同的软件系统使用,提高软件的复用率。

(2)继承性。子类可继承父类的数据及操作,这样每个子类的数据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父类那里继承过来的共享数据,另一部分是本类中的私有数据。

(3)封装性。对象是封装的数据及操作。每个对象将自己的功能实现细节封装起来,使得用户不必知道其内部细节就可使用它,从而加快了软件开发的速度。

(4)多态性。所谓多态是指一个名字可以有多种语义,可作多种解释。例如,

运算符“+”、“-”、“*”、“/"既可做整数四则运算,也可做实数四则运算,但它们的执行代码却全然不同。在面向对象系统中,对象封装了操作,恰恰是利用了重名操作,让各对象自己去根据实际情况执行,不会引起混乱。

(5)易维护性。对象实现了抽象和封装,这就使错误具有局部性,不会传播,便于检测和修改。

2.表示知识的方法

用面向对象方法表示知识时,需要对类的构成形式进行描述。不同的面向对象语言所提供的类的描述形式不同,下面给出一般的描述形式:

Class<类名>[:<父类名>]

[<类变量表>]

Structure

<对象的静态结构描述>

Method

<关于对象的操作定义>

Restraint

<限制条件>

END

其中,Class是类描述的开始标志;<类名>是该类的名字,它是系统中该类的唯一标识;<父类名>是任选的,指出当前定义的类之父类,它可以缺省;<类变量表>是一组变量名序列,该类中所有对象都共享这些变量,对该类对象来说它们是全局变量,当把这些变量实例化为一组具体的值时,就得到了该类中的一个具体对象,即一个实例;Structure后面的<对象的静态结构描述>用于描述该类对象的构成方式;Method后面的<关于对象的操作定义>用于定义对类元素可施行

的各种操作,它既可以是一组规则,也可以是为实现相应操作所需执行的一段程序,在C++中则为成员函数调用;Restraint后面的<限制条件>指出该类元素所应满足的限制条件,可用包含类变量的谓词构成,当它不出现时表示没有限制。

1.7 状态空间表示法

1.问题状态空间的构成

状态空间表示法就是以“状态空间”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表示。“状态空间”的构成及定义如下。

(1)状态。状态是描述问题求解过程中不同时刻状况的数据结构。一般用一组变量的有序集合表示:

Q=(q

0,q

1

,…,q

n

)

其中每个元素q

i

(i=0,1,2,…,n)为集合的分量,称为状态变量。当给每一个分量以确定的值时,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状态。

(2)算符。引起状态中某些分量发生变化,从而使问题由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的操作称为算符。算符可分为走步、过程、规则、数学算子、运算符号或逻辑符号等。例如,在产生式系统中,每一条产生式规则就是一个算符;而在下棋程序中,一个算符就是一个走步。

(3)状态空间。由表示一个问题的全部状态及一切可用算符构成的集合称为该问题的状态空间。它一般由3部分构成:问题的所有可能初始状态构成的集合S;算符集合F;目标状态集合G。用一个三元组表示如下:

(S,F,G)

状态空间的图示形式称为状态空间图。其中,节点表示状态;有向边(弧)表示算符。

(4)问题的解。从问题的初始状态集S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算符运算,到达目标状态。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用算符的序列就构成了问题的一个解。

2.用状态空间表示问题的步骤

(1)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问题时的步骤如下:

①定义状态的描述形式。

②用所定义的状态描述形式把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状态都表示出来,并确定出问题的初始状态集合描述和目标状态集合描述。

③定义一组算符。使得利用这组算符可把问题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2)利用状态空间求解问题的过程如下:

问题的求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把算符作用于状态的过程。首先将适用的算符作用于初始状态,以产生新的状态;然后再把一些适用的算符作用于新的状态;这样继续下去,直到产生的状态为目标状态为止。这时,就得到了问题的一个解,这个解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用算符构成的序列。

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利用人工智能求解实际问题的必经之路。本章,我们讨论了知识表示常用的6种方法,针对每一种方法,我们都讨论了它适于表示的知识种类,特别是讨论了表示知识的步骤和方法,使得知识表示的可操作性更强、更实用。

第二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复习课程

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4.意义 [点睛]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 热力环流 3、 大气水平运动

反之越小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 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 :风暴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风力较大;(2)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向岸风或迎岸风)。风暴潮一般对沿海平原地区危害更大。 4、风向 (1)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 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2)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 北半球高空风: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 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风力 (2)等压线稀疏————风力 3.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4.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3)低气压过境时, 高气压过境时, (4)低气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 5、风带气压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 气压带 风带 极锋 6、北半球气压中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 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人工智能-知识表示方法

实验一:知识表示方法 一、实验目的 状态空间表示法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基本的知识表示方法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状态空间搜索策略的基础,本实验通过牧师与野人渡河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表示的了解和应用,为人工智能后续环节的课程奠定基础。 二、问题描述 有n个牧师和n个野人准备渡河,但只有一条能容纳c个人的小船,为了防止野人侵犯牧师,要求无论在何处,牧师的人数不得少于野人的人数(除非牧师人数为0),且假定野人与牧师都会划船,试设计一个算法,确定他们能否渡过河去,若能,则给出小船来回次数最少的最佳方案。 三、基本要求 输入:牧师人数(即野人人数):n;小船一次最多载人量:c。 输出:若问题无解,则显示Failed,否则,显示Successed输出一组最佳方案。用三元组(X1, X2, X3)表示渡河过程中的状态。并用箭头连接相邻状态以表示迁移过程: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例:当输入n=2,c=2时,输出:221->110->211->010->021->000 其中:X1表示起始岸上的牧师人数;X2表示起始岸上的野人人数;X3表示小船现在位置(1表示起始岸,0表示目的岸)。 要求:写出算法的设计思想和源程序,并以图形用户界面实现人机交互,进行输入和输出结果,如: Please input n: 2 Please input c: 2 Successed or Failed?: Successed Optimal Procedure: 221->110->211->010->021->000

四、实验结果 四、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运用了状态空间表示法,这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基本的知识表示方法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状态空间搜索策略的基础,本实验强化我对知识表示的了解和应用,为人工智能后续环节的课程奠定基础。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数学选修2-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好好记公式,你们是最棒的,加油,老师与你们一起努力!)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 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a x c =± 2 a y c =± 13、设M 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2d ,则121 2 F F e d d M M = =.

双曲线方程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0x y a b a b -=>> ()22 22 10,0y x a b a b -=>> 范围 x a ≤-或x a ≥,y R ∈ y a ≤-或y a ≥,x R ∈ 顶点 ()1,0a A -、()2,0a A ()10,a A -、()20,a A 轴长 虚轴的长2b = 实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实务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存货 一、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存货在购入方式、委托加工方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债务重组方式、自行生产方式 及盘盈方式下初始计量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继而对存货的期末计价方法作了相应地案例解析,着力解析 了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及减值的账务处理。 二、关键考点 1.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特别关注外购方式、债务重组方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委托加工方 式下入账成本的构成因素及指标计算; 2.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及减值准备的计提; 3.存货盘盈、盘亏的科目归属。 三、历年试题分析 四、本章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备供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备供消耗)等。 【备注】 常见存货有: ①原材料 ②在产品 ③半成品 ④库存商品 ⑤周转材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 (二)存货的确认条件 1.存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知识点存货的初始计量 (一)入账价值基础 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①几乎所有的商品; 消费税只针对 特定商品征纳

②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③运输业、电信业; ④转让商标权及版权。 …… (二)不同取得渠道下存货的入账价值构成 1.购入方式 (1)非商业企业 【备注】 ①仓储费(存货转运环节的仓储费应入存货成本,另外,生产过程中的仓储费列入“制造费用”)通常计入当期损益; ②关税=买价×关税率; ③进口商品的进项税=(买价+关税)×增值税率17%; ④合理损耗计入存货采购成本,追加了合格存货的单位成本。 经典例题【单选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原材料100吨,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每吨2000元,增值税额为34000元。取得运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注明运费2000元,增值税220元。另付装卸费用160元、途中保险费用为400元,原材料运抵企业后,验收入库原材料为96吨,运输途中发生合理损耗4吨。该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元。 A.202560 B.236780 C.202780 D.19456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原材料的入账成本=2000×100+2000+160+400=202560(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2025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220(=34000+220) 贷:银行存款236780 【拓展】原材料的单位成本=202560÷96=2110(元/吨) (2)商业企业 商业企业进货费用的三种处理 ①与非商业企业相同:进货费用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②先进行归集入“待摊进货费用”,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留存部分的进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③金额较小的,也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关键考点】购入方式下入账成本的构成因素及计算,尤其是合理损耗、运费及仓储费的会计处理。 经典例题【2015年多选题】企业为外购存货发生的下列各项支出中,应计入存货成本的有()。 A.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C.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D.运输途中因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 『正确答案』ABC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地势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第一级阶梯雄踞西南,主要是青藏高原。 2.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极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12%) 4.主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原、盆地、平原顺序为从大到小)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5.山脉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多,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大别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小兴安岭(以上为主要的) 7.要想充分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乱开矿,滥采矿,以及过量捕杀野生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 8.受纬度位置 ....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7月份(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其他地方普遍高温,均在20摄氏度以上。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秦岭——淮河 9.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10.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五个温度带,从北到南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青藏高原位于高原气候区 ...... .....,是高原山地气候 11.受海陆位置 ....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mm以上,而西北内陆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 1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13.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降水量>800mm)、半湿润地区(400mm<降水量<800mm)、半干旱地区(200mm<降水量<400mm)、干旱地区(降水量<200mm),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在西北地区。 14.受纬度位置 ....共同影响,我国形成了显著的季风气候 ....和海陆位置

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1、观察蜗牛借助进行观察。蜗牛喜欢生活在的地方,以为食。 2、蜗牛有觉、觉、觉、觉,但无。 3、生物:①.有能②.能生长③.能进行(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④.一般由构成(除病毒)⑤.对外界刺激有反应⑥.有和变异的特性⑦.能并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获取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需要;②植物能,自己制造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体内的一个结构—中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5、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和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构成;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分裂产生的。 8、细胞结构:(1),功能 (2),功能(3),含有 (4)、,内有(5)、,内含,进行的场所(6)、,功能 9、显微镜的构造:(1)、(2)、(3)、 (4)、(5)、(6)、(7)、 (8)、(9)、(10)、(11)、 (12)、(13)、(14)、 10、显微镜的使用包括: a.安放:左手托,右手握,镜筒在,镜臂在,放在左前方。 b.对光:转动,使正对通光孔,再转动,让对准通光孔。通过目镜观察,同时睁开,调节(光线亮时用,光线暗时用),看到一个视野。 c.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上,两端用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 d.调焦:①眼睛盯住,向前转动,使镜筒慢慢,物镜靠近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②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调节,使镜筒慢慢,直到,再转动,使物像更加清晰。

1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X; 12、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上下左右全颠倒)注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往移动。 13、使用高倍物镜的方法:在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然后,使对准,再稍微调节,即可看到进一步放大的物像。 14、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 ①用纱布把载玻片擦干净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③用镊子撕下一小片洋葱表皮④把洋葱内表皮浸入清水中⑤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⑥在盖玻片一侧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 15、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注意:在载玻片上滴一滴,(避免上皮细胞吸水胀破) 染色:滴加 16、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可能是因为 ,应该;有黑色圆圈,可能是因为,应该。 17、细胞分裂:一个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 分裂成的过程。 18、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到两个子细胞中。 19、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数目,使得个体数目;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数目但个体数目。(填“增加”“减少”“不变”)20、细胞的生长:刚分裂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它们能,合成,不断长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 21、细胞分化:细胞分裂成子细胞后,有的子细胞长大后继续分裂,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的细胞,即形成。 22、人体与许多生物一样,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和的结果。 23、许多相似,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形成组织。 24、植物组织:(看下图填空) A B C E D

必修三 第二章 统计 知识点总结及复习题

第1课时随机抽样 一、目标与要求: 理解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二、要点知识: 1、三种抽样方法、、,其中简单随机抽样分为抽签法、随机数法。 2、三种抽样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都是一种,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它们都是不放回抽样。 2)区别:一般的,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常采用;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常采用;一般情况下,采用。 三、课前小练: 1、要了解一批产品的质量,从中抽取200个产品进行检测,则这200个产品的质量是()A总体 B总体的一个样本 C个体 D样本容量 2、为了调查某城市自行车年检情况,在该城市主干道上采取抽取车牌个数为9的自行车检验,这种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抽签法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3、要从已编号(1-50)的50部新生产赛车中随机抽取5部进行检验,用每部分选取的号码间隔一样的系统抽样方法确定所选取的5部赛车的编号可能是() A. 5,10,15,20,25 B. 3,13,23,33,43 C. 5,8,11,14,17 D. 4,8,12,16,20 4、某校有老师200人,男生1200人,女生1000人,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所有师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已知从女生中抽取的人数为80人,则 n=。 5、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个体数为1003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50的样本,则在抽样过程中,被剔除的个体数为,抽样间隔为。 四、典例分析: 例1、某工厂平均每天生产某种零件大约10000件,要求产品检验员每天抽取50个零件检查其质量情况,假设一天的生产时间(8小时)中,生产机器零件的件数是均匀的,请你设计一个抽样方案。

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 是城市的主要 职能 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 住宅区的分化; 位置上是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 高坡、文化区联 系,配套设施完 善,环境优美 低级住宅区 位于内城、与 低地工业区联 系,配套设施缺 之,环境较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 口数量昼夜差别 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 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 移,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及交通干线两侧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 距市屮心距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翻距离递减示意图

OA :商业区AB住宅区BC工业区 3、空间结构的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划分: ①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 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大城 市;20万?5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 2、服务范围的差异: 3、影响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例如上海;发达的交通条件, 例如石家庄;丰富的资源条件,例如大庆。 二、城市的等级体系 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相互距离差异 2 第三节城市化 一、概念、标志、意义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 市化 2、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二章__整式的加减概念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知识点 知识点1、单项式的概念 式子x 3,m t xy a ---,6.2,,32它们都是:数或字母的积,象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一种特殊的式子,它包含一种运算、三种类型。 一种运算是指: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之间只能是乘法的一种运算,不能有加、减、除等运算符号; 三种类型是指:一是指数字与字母相乘组成的式子,如ab 2;二是指字母与字母组成的式子,如3xy ; 三是指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如m a ,2-,。 知识点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注意:(1)单项式的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能是分数或小数。如42x 的系数是2;3ab 的系数是3 1,2.7m 的系数是2.7。 (2)单项式的系数有正有负,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要注意包含在它前面的符号,如-()xy 2的系数是-2 (3)对于只含有字母因素的单项式,其系数是1或-1,不能认为是0,如-2xy 的系数是-1;2 xy 的系数是1。 (4)表示圆周率的π,在数学中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当它出现在单项式中时,应将其作为系数的一部分, 而不能当成字母。如2πxy 的系数就是2π 知识点3、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注意:(1)计算单项式的次数时,应注意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不要漏掉字母指数是1的情况。 如:单项式z y x 342的次数是字母z y x ,,的指数和,即4+3+1=8,而不是7次, 应注意字母Z 的指数是1而不是0. (2)单项式是一个单独字母时,它的指数是1,如单项式m 的指数是1,单项式是单独的一个常数时, 一般不讨论它的次数。 (3)单项式的指数只和字母的指数有关,与系数的指数无关。如单项式-43242z y x 的次数是2+3+4=9 而不是13次。 (4)单项式通常根据实验室的次数进行命名。如x 6是一次单项式,xyz 2是三次单项式。 知识点4、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1)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注意:a 、概念中“几个单项式的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式相加。 如x a a 432++,2+3-7等这样的式子都是多项式。 b 、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前面的符号,如多项式-9623-+a xy 共有三项,它们分别是-32xy ,a 6,-9, 一个多项式中含有几个单项式就说这个多项式是几项式如-9623-+a xy 共有三项,所以就叫三项式。 c 、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也不是各项字母的指数和,而是组成这个多项式的单项式中次数 最高的那个单项式的次数。

通信第二章知识点

1、施工单位的施工依据有哪些? 答:应根据施工合同条款、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验收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2、施工质量应满足什么要求? 答:1依法承揽及分包工程。 2 建立质量责任制 3.做好项目施工前质量策划及设备器材检验工作。 4.按标准及规范要求施工 5.自觉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 6.提供竣工资料及工程返修、保修。 3、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有哪些? 答:临时设施包括项目经理不办公场地、材料及仪表设备的存放地、宿舍、食堂、安全设施及防火、防水设施、保安防护设施。 4、临时设施的设立原则? 答:距离施工现场较近:运输材料、设备、机具便利;通信、信息传递方便;人身及物资安全。 5、线路工程现场勘查的内容有哪些? 答: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准备阶段应考察线路沿线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交通、环境、民情、社情以及文物保护、建筑红线等情况与设计是否相符,确定施工的关键部位(障碍点),制定关键的施工措施及质量保证措施。 6、光(电)缆配盘和接头点规划的依据有哪些? 答:路由复测结果、设计资料、材料到货的实际情况和单盘检验的结果。 7、市区管道建设工程的路由实地考察应了解哪些因素? 答:了解交通、市政建设等对施工的影响,了解当地市政、城管、环卫、规划、公安等部门对工程施工的要求。 8管道工程路由复测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答:对施工路由进行复测,确定路由的位置和人(手)孔的位置。如与原设计不符,应及时提出设计变更要求。复测结果要作详细的记录备案。 9、设备安装工程机房考察的内容有哪些? 答:了解现场、机房内的特殊要求,考察电力配电系统、机房走线系统、机房接地系统、施工用电和空调设施、消防设施的情况。 10设备安装工程设计图纸现场复核的内容有哪些? 答:复核的内容包括:需要安装的设备位置、数量是否准确有效、线缆走向、距离是否准确可行,电源电压、熔断器容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保护接地的位置是否有冗余,防静电地板的高度是否和防振机座的高度相符等。 11、施工准备阶段,设备工程应分别收集那些保证工程安全的资料? 答:主要有:【机房原有设备的竣工文件、DDF和ODF配线图和跳线(纤)图、机房内缆线的路由图(传输工程)】、【MDF跳线表以及在用设备的其他运行资料(交换工程)】。 12、施工准备阶段,线路工程应分别收集哪些保证工程安全的资料? 答:主要有:ODF及光缆交接箱中的光纤成端端子排列图、MDF及电缆交接箱中的端子板排列图、MDF及电缆交接箱中的端子板排列图、MDF及交接箱的配线图、人(手)孔内管孔的占用图以及在用缆的维护资料等。 13、施工准备阶段,管道工程应分别收集哪些保证工程安全的资料? 答:主要有:管道路由报建资料、路由沿线的其他管线资料等。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 2.1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 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2.2 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 外耳道 耳廓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 外耳 鼓膜 产生振动 鼓室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 咽鼓管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中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 内耳 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 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 听小骨 耳蜗内听 觉感受器 兴奋 听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廓 放大、传递 传递 二、听觉的形成

2.4 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 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 一、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 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大于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3)与不同的人有关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声音大小单位: 分贝 d B 2.噪声: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噪声。 (三)控制噪声的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乐音:令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 (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三元素:音调,音色,响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