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新加坡三达膜集团有限公司-蓝伟光 [2008-2-28]

前言

2007年4月,新加坡吴作栋资政与中国温家宝总理会晤时,正式提出中新合建“环保城”的构想。双方原则同意在中国选择一个水资源短缺的中小城市,或一个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借鉴新加坡的水务经验打造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中新“环保城”。值得指出的是,新加坡水务经验的核心是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膜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二十一世纪绿色节能的高新技术,当今世界,全球变暖、能源短缺、水源紧张、环境污染,其控制与解决的方案无不与膜技术密切相关。新加坡通过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成功解决了自身的水源短缺问题,而且化危机为商机,从一个受马来西亚水供制约的岛国转化为国际瞩目的环球水务枢纽,向世界各地提供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解决方案,将其最大的劣势变成最大的优势。

可以大胆预测的是,随着开发的深入与应用的拓宽,膜技术在水质净化、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会与计算机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相媲美。本文在总结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膜技术为核心构建中新“环保城”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模型,供中国政府讨论决策时参考。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几乎所有的资源与产品都依赖进口。新加坡的水源原本根据建国前六十年代初期与马来西亚所签订的两份供水协议,由马来西亚柔佛州经新马长堤引入新加坡。

新马一衣带水,但多年来纷争不断,供水曾经是马国把握谈判主动权最为有力的筹码,也曾经是新加坡人最为难言的苦楚。笔者1985年厦门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海洋环境与科学的研究工作数年,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在新加坡科技园创办三达膜,参与、见证了新加坡解决供水危机的规划、发展与实施的过程。

鉴此,笔者就新加坡如何通过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化解水供危机,并催生一个巨大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环保与水务产业的经验总结为如下六点:

1、战略先行、国家主导

新马水供纠纷促使新加坡把水源问题当作国家战略予以优先考虑。作为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虽说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贮水的地域与面积有限,地下水的开采更是严格禁止。因此新加坡唯有把目光转向四周的海洋,希望依赖高新技术,实现海水淡化。同时,新加坡建立了优秀的水务政策,把水源供应与污水处理等所有与水相关的部门集中到环境与水源部统一规划与管理,以此统筹新加坡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

2、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当年新加坡把海水淡化作为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时,政府采取的策略是积极鼓励全球商家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平台显现才能,展示技术,创新研发,开拓商机。在政府搭台的背景下,这一领域几乎所有国际领先的企业均向新加坡介绍他们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当时,国际海水淡化普遍采用的仍然是多级闪蒸、低温蒸馏等在中东广泛应用的技术。膜法海水淡化虽然不乏研究且屡有报道,但尚未成为应用的主流。

3、广招人才,集中开发

九十年代初,一批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大学毕业、曾赴欧美留学工作数年的中国学者受新加坡招聘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从世界各地辗转来到新加坡生根发芽。另外,也有一批像笔者一样直接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资助的中国留学生在此茁壮成长。今天这些人中大多数已成为新加坡国家研发创新的主力军。毫不夸张地说,新加坡在国际科技界拥有的地位与影响,这批人才的贡献功不可没。

虽然新加坡广招各方面人才,但政府深知新加坡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攻克新加坡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或投入到最能为新加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比如,新加坡成立了一个由李显龙总理亲自挂帅的国家创新研发理事会,其研发的

主攻方向却限定在环境水务、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动漫与多媒体四个领域。就海水淡化而言,当年正是由科学家指出应该尽量避免采用以相变为核心的蒸发技术淡化海水,因为不但成本高昂,还将使新加坡面临的水源问题转化为全球愈来愈严重的能源问题。这一意见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研发的注意力聚焦到开发不涉及相变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工艺,并从新材料、节能、防腐、海水综合利用等多个与海水淡化相关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与广泛探讨。

4、示范项目,抛砖引玉

当新加坡探讨通过膜技术淡化海水时,发现应用膜技术回收废水制备新生水比海水淡化的成本更低。因此新加坡先于海水淡化起动了新生水的示范工程。与中国多数的科研主管部门不同,新加坡并未着眼于如何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市场,而是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应用,通过示范项目吸引全球商家。在示范项目中,科学家只参与指南制定,不参与市场竞争,从而避免了国内传统科技体制中指南的编制者也是国家资金的分享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政府以市场换技术,不惜工本建造示范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鼓励全球企业积极参与竞争,展示科研成果,应用最新技术;科学家则是通过企业承建的示范工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更好的思路与方案供政府决策参考。

5、构建模式,树立品牌

在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敏锐地觉察到运用膜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不但可以解决新加坡的水供问题,更可以催生一个巨大的环保与水务产业。为新加坡的产业转型与对外拓展找到了一个新的闪光点。因此新加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运用膜技术实现水循环利用的商务模式。通过开放政府的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明确指定用膜技术净化原水及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为企业提供平台,为新加坡打造品牌。

2003年的新加坡国庆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资政带领数万人共饮新生水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从此,新加坡的水品牌应运而生。今年3月,李显龙总理亲自为第四座通过膜技术将废水再生为新生水的工厂落成剪彩,并对外宣布至2010年,膜法新生水的供应量可以达到全国总水供量的30%,更把新加坡的水品牌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6、营造商机,全球推广

在明确了大力发展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回收利用废水制备新生水的目标后,新加坡首先通过国际相关组织以最严格的规范标准鉴定新生水的质量,向世界证明通过膜技术生产的新生水,其纯度远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标准,并以此向国际社会证明饮用新生水是安全可靠的。其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商家使用新生水;新生水产量不断增大,成本不断降低,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政府主导组织新加坡企业参与国际水务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并定期组织企业参与由部长率领的经贸代表团赴中东、印度、中国等缺水地区推介新加坡的优秀水务经验。此次吴资政面晤温总理时提出了新中合作共建“环保城”的构想正是新加坡政府为企业“营造商机,全球推广”的最佳写照。

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针对新马水供纷争,确定了利用膜技术向海洋要淡水的国家战略,在开发的过程中,发现应用膜技术回收废水制备新生水的成本比海水淡化的成本更低,不但可使新加坡的废水再生循环使用,还能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环境污染与水源短缺问题,因此在新加坡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环保与水务产业。

新加坡水的故事是一个现代奇迹的故事,当国际上很多专家相信缺乏水源将是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时,新加坡依赖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逐渐实现了水源供应的自给自足。笔者认为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对中国有如下五点启示:

1、“取”之以鱼,莫若以渔

新加坡在水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经使其在全球引人瞩目,也为新加坡多家环保与水务公司开拓了庞大的国际市场。但笔者以为,中国应当学习的是新加坡面对困难、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创造商机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与经验解决中国某一城市、某一局部的环保与水源问题。新加坡通过膜技术为岛国增建了新生水与海水淡化两个水喉,而中国应当考虑如何通过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其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知己知彼,融会贯通

如果说解决水源问题是当时新加坡面临的巨大挑战,催生环保产业、发展水务科技则是新加坡的另一个里程碑。中国目前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率低下与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建立一个以膜技术为核心的

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协调的中新“环保城”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应在反思传统的水利工程仅仅是实现了水的时空转换,并没有改变全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占有量不足全球1/4的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新加坡在水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膜法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实现水的开源与节流。另一方面,要把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从废水处理的末端治理方式提升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层面,使膜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笔者创立的三达膜在这一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与经验可供借鉴。

3、科技为源,人才为本

当长堤对岸的供水无法依赖时,作为一个岛国,考虑的出路是如何把四周的海水变成可饮用的水。在海水淡化的探索过程中,新加坡开发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应用更广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的方法。新加坡的成功基于如下两个立足点:一是科技,二是人才。

中国对膜技术的研发并不陌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物力,也有大量的科技论文与鉴定成果,然而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不多。这方面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能够给予中国很好的启示。况且,许多中国学者参与了新加坡的环境与水源开发与管理计划,中国政府如能突破传统的科技体制,让参与新加坡实战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家科研863、973计划及拟议中的中新“环保城”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将有利于中国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

4、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成长和谐的“双赢”之路已成为解决资源日趋枯竭、污染日渐严重问题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出现,使得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再相悖。笔者创立的三达膜近年来开发了数百项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新工艺,并在许多制药、染料、化工、冶金、轻工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中获得了十分成功的应用,化解了“鱼(经济发展)和熊掌(环境保护)不可兼得”的矛盾,笔者坚信三达膜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5、中新合作,优势互补

中新两国渊源深厚,文化相通,具有广泛的合作领域与巨大的合作空间。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新加坡优秀的规划理念、创新的研发机制、先进的环保经验与独特的发展模式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中新两国可以共同发展巨大的环保与水务产业,把新加坡的品牌优势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新加坡广泛而密集的自贸协议网络与国际平台,实施中国政府提倡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既能分散中国的贸易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能使中国企业和新加坡本身受益。

中新“环保城”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模型

笔者建议,选择一个一旦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即可带动传统农业、基础工业、生物化工、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健医药、现代物流等行业协调发展与持续增长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中的一部分作为拟议中的中新“环保城”,由新加坡政府组织的财团创新规划、投资发展。

附图描绘了一幅以膜技术为核心、水循环为载体、清洁生产为主题的循环经济结构全景:

1.各种水源(无论是工农业生产的废水还是苦咸水或海水)经过膜处理可得到各种级别的净水,然后分别应用于生态农业、生物化工、机械电力、冶金钢铁、石油开采、轻工造纸、印染纺织等行业。

2.钢铁冶金工业中使用大量的酸和碱,导致大量的酸、碱废水的产生,选用适当的膜工艺,可以实现膜法回收酸、碱,同时实现中水回用。同样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油废水通过膜技术实现油水分离,回收石油的同时所分离纯化的净水则作为油田回注水使用,油田回注水成本大大降低。

3.燃煤烟气通过膜法脱硫回收硫酸作为基础化工原料;煤化工合成氨的尾气可通过气体分离膜回收氢气,它是以质子交换膜为核心的燃料电池的重要原料,是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的清洁能源。

4. 电厂的余热蒸汽用于生物化工,把传统的农业资源转化为高科技的保健医药产品。农产品加工的淀粉经过生物化工产业链,可依次制得糖、黄原胶、糖醇、赤霉素、青霉素、维生素C等。黄原胶既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用于采油工业的驱油剂增加石油开采的收率;赤霉素可以回用到农业中,用于促进杂交水稻的增产及其他农作物的丰收;目前中国的维生素C、赤霉素、青霉素生产称霸全球的重要原因是通过应用三达膜的技术,在降低能耗、增加收率的同时改进产品质

量、减少污染排放。

5.传统农业的废弃物秸秆等可用于发电,更可以通过酶膜反应器制备工业酒精,再通过渗透汽化膜转化为燃料乙醇,避免了应用蒸馏技术制备燃料乙醇这种耗能换燃料的工艺。而工业酒精的更大规模应用则是通过膜催化的方式转化为生物乙烯,随后与传统石化工业中的乙烯后续合成装置对接。

若规划中的中新“环保城”能够把新加坡的环保与水务经验拓展到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国的传统产业,促其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对新加坡提出的更大挑战,对中国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新型城市具有更大的示范与指导意义。

笔者坚信:以新加坡建国四十二年来所展示的智慧及其面对困难、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创造奇迹的能力,新加坡有能力将这一新的挑战转化成更大的机遇!

三达膜于1997年由蓝伟光博士在新加坡科技园创立,2003年6月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曾荣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评定的新加坡最具成长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亚太地区最具成长的高科技500强第28名等荣誉。三达膜以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核心,业务领域涉及膜材料制备、膜系统集成、膜应用开发、环保水务、生物化工等相关产业。旗下拥有海内外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0余家,在新加坡、中国、德国、美国、印度、印尼等国均有分支机构。三达膜拥有一批博士、MBA、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技术与管理团队。集团下设膜工程技术中心与博士后工作站,并与海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共建研发中心。

三达膜董事局主席蓝伟光博士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厦门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厦门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国新加坡商会福建分会常务副会长、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名誉理事、国际海水淡化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商务委员。蓝伟光博士以其在膜技术领域卓越的开发与上下游工艺相结合的膜应用过程的能力而著称,被中外媒体誉为“技术成就膜王”,“中国膜术师”等称号,曾荣获香港亚洲周刊“杰出华人青年企业家奖”、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校友奖”、中国国务院侨办“杰出创业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等多项荣誉。

附件二:膜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简介

膜是在仿生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是模仿细胞膜的功能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性分离特征的化工复合材料。

根据膜的应用,膜可分为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气体分离膜、渗透汽化膜、离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分子扩散膜、电渗析膜、膜反应器、膜催化器等。根据制膜材料,膜可分为高分子膜、陶瓷膜、金属膜等。根据膜的构型,膜可分为卷式膜、平板膜、管式膜、中空纤维膜等。

膜技术为原水净化、废水资源化、空气污染控制与产品回收提供了一条极为简便有效的途径。选择适当的膜分离过程不但可解决目前许多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能够提高原料的转化率与产品的回收率,在改进产品质量与增加生产收益的同时,减少原料与产品在废水、废气中的流失,符合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要求与规范。

膜技术与传统的反应分离、浓缩纯化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自动化、设备简单、结构紧凑、易于维修管理等优点,因此,在制药、化工、石油、染料、纺织、印染、造纸、电子、食品、饮料、冶金、农业、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本站 按: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收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供参考。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在7000多家跨国公司中,60%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投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化工、生物医疗、技术、物流、资讯、信息科技、金融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当前极具实力的“总部基地”。 一、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制定出一项较制造业发展战略更为详细的发展战略,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基金中心和世界著名外汇市场,确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创造了先发条件。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为许多海外金融和商贸企业拓展了市场机会。因此,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一方面是为了在新加坡自身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谋求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总部以进一步拓展巨大的市场。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本身制造成本的提高,在新加坡的企业也开始把制造环节向亚洲其他制造成本低,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而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新加坡,以便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便利服务等。在新加坡相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过程中,伴随着本国公司及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聚集,两者共同推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转移。新加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有:1、拟订了“全国科技计划”,投资20亿新元在制造业、资讯工艺、电子技术、细胞生物等9个重要范畴进行研发,设立研发中心;2、在美国设办事处,通过不断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国外研发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doc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最近,随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常熟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张家港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XX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XX年基础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

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教育也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坚持贴近经济办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等,形成现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为苏州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苏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苏州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百姓对各类知识的通晓程度,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之强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诠释了一个最根本的真谛,人才兴,则思路活,企业旺,经济强。苏州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遵循稳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主体直接办学、多种投资主体合作办学,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尽快的建立双鸭山大学,可通过招商的形式对外招学校,提高城市品味,双鸭山人的综合素质。构建与双鸭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从双鸭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 三是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以就业

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考察报告

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考察报告 一、考察概况 本次考察地点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地两国,考察时间为2003年3月7日~13日,总计7天行程。 二、收获 1、在香港考察了地铁、轻轨,体验了罗湖~红堪的地铁,该条线路的车辆段顶部搭建巨型平台作物业开发;在新加坡参观了自动导向交通系统,为双线,混凝土高架结构,车辆在导轨上行驶,车轮采用橡胶轮胎;在吉隆坡考察了跨座式单轨系统,与日本跨座式单轨及重庆在建的跨座式单轨相同。 2、考察了各国的经济模式特征。香港及新加坡均以港口转运及高科技开发为主业,其中新加坡还有世界第三大炼油厂,除以上优势产业外,几乎不再发展其他产业,全部依靠进口,如均不发展农业,居民消费的蔬菜、粮食全部进口。汽车业也全部依靠进口。马来西亚主要产业为农业。其棕榈树产业相当发达。家电全部依赖进口。 3、香港多丘陵,其护坡简单有效。铁路、公路边坡多使用铁丝网覆盖护坡,既防止危石坠落又可种植花草绿化 4、以上一区两国绿化极好。香港、新加坡城市中以绿色为主,马来西亚全国森林覆盖率极高。 5、香港、新加坡人素质较高,很讲礼貌工作责任心强。 三、感想 1、发展地铁轻轨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极好办法。 2、以上一区两国面积较小,故选择的是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其

余一律进口的经济发展方法。此方法仅为小国模式,可形成规模优势,但对中国行不同。中国应发展大而全的模式,消费品不能单纯依靠进口,应立足国产化。即使一时无法国产化,也应订立国产化计划,最终实现国产化。 3、以上一区两国国民平均收入均远远超过中国。中国现在看起来富强了,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这是因为中国国大人多。但按人口平均下来却排到了后列,国民生活质量远远落后于考察地人民。中国仍需要集中精力搞市场经济,最终达到国民共富,安居乐业的目标。 4、香港、新加坡人口密度均大于远远中国大陆人口密度,但经济仍非常发达。这说明人口多并非是达到全民致富,国家繁荣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当前中国应在计划生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口多带来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精尖产业。 5、由于人民币实行固定汇率,汇率太低。出国后钱不再值钱,连马来西亚对中国的汇率都达到了2.5:1,而根据国民购买力实际看来只有1:1。这说明如果放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应为约3:1。 6、讲不讲礼貌与所处环境很有关系。在讲礼貌的香港、新加坡地区,随团同志均彬彬有礼,而到了马来西亚就与国内完全一样了。这说明如果在中国加大素质宣传,提高奖罚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素质。 四、对下次考察的建议 1、因日程安排较匆忙,对城市轨道交通考察时间不足。建议增加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考察时间。如请导游专程安排时间乘坐新加坡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及吉隆坡跨座式单轨系统。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加坡绿化概况: 新加坡现有国土面积710平方公里,由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本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现有人口约518万。绿化覆盖率目前接近50%。踏上新加坡的国土,我为之震撼,新加坡境内浓荫蔽日,草茂花繁,整洁美丽,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立交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更是美不胜收,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目标鲜明,严谨规划。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任总理李光耀就以打造一座处于亚洲心脏地带的花园城市作为目标。他意识到绿化建设将缓和都市化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善城市的生活素质。整洁和绿意盎然的新加坡也将能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国家的发展。 尽管新加坡受土地面积所限,但政府仍保留10%的土地用来建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从建国最早期至今长达四十多年的严谨规划和政府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决心,成功将新加坡打造成一座花园城市。规划中主张建设少占用地,根据新加坡的现状对历史建筑物,丛林区和红树沼泽地等加以保护。建筑物与行车道距离在15米以上;市政设施如电缆,煤气管道或输水管道,必须铺设在植树地段以外,避免以后维修这些设施时影响到树木等。 2、科学建设,以人为本。 ①合理布局 新加坡全国现有近1万公顷绿地,包括1700多公顷市政公园和公共绿地,300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和4000多公顷路旁绿地和国有空

地(国有空地全部进行简易绿化)。绿地分布很均衡,且布局合理。在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在墙体、屋顶、围栏、桥体桥栏桥柱,河道、花坛等进行竖向空间的绿化。 ②科学选种 在绿化建设中,根据国家土地有限、人口密集的特点,在占地尽可能少的情况下追求“绿化覆盖率”,在植被的选择方面,新加坡80%的树木是从不同国家进口而来的,绿化植被多以大树为主,选择快速生长、枝叶茂盛、不易折枝、不易落叶的高大乔木为骨干树种,如雨树、青龙木等,以形成林荫道。这些都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 ③特色鲜明 新加坡的绿化追求自然美感,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街旁的绿化带很少修剪成型、整齐划一。新加坡的街上雕塑小品随处可见,一处处小小的雕塑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管理到位,严格执法。 新加坡绿化管理实行分类管理。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绿化管养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工作归国家公园局专业人员统一管理。每棵大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棵树的地点、种类、年龄、健康状况等,每两年体检一次。通过加强对大树的施肥、修剪,治病防虫等一系列措施,保存大树。 新加坡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公共场合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同时处以一定时限的人身限制;偷砍一棵树将被处以四万美元的罚款。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树立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权威。这些指标和规定的严格实施是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的重要保证。 除了处罚之外还实行一定的鼓励制度,如小区规划的绿化率较高,则会获准增加可建的楼面面积;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让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 1. 重视对旅游业的管理、规划与投资新加波对旅游业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两个渠道来进行。前者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开发,保证旅游业布局健康发展。后者则促使旅游业规范,引导和促进各旅行社、旅游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有序竞争,保证了旅游行业有效、有序的自我发展。新加坡为了依法管理旅游业,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新加坡法律之严格,世界文明,有“清规戒律新加坡”之说。为保证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新加坡旅游局和消协联合推出“优秀零售计划”,对有信誉的商店颁发红白相间的鱼尾狮标志,作为信得过商店。倘若有旅游购物时受到诈骗,可想旅游局或消协投诉,一经查实,不但责令加倍赔偿游客损失,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有序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旅游业的规划和投资。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每年对旅游业的投入达2—4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旅游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资20亿新币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用来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 2.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个免税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游客的购物天堂。新加坡还是著名的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美食荟萃于此,为不同口味和预算的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把邻近的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作为本国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使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旅游中转站,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由于国际会议具有参加人数多、逗留时间长、购买能力强、旅游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新加坡政府早在1974年就专门设立了国际会议局,建立了100多座国际会议馆,大力开拓国际会议旅游市场。现在新加坡已成为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五位的国际会议中心。新加坡政府通过每年举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不仅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且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及知名度,最终带动了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 3.创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本国旅游大环境的营造和创建。首先,从1973年新加坡政府就掀起了全国性的、行之有效的植树造林运动,大力整治污水河道,改变市容市貌,使得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三无”城市。其次,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旅游接待服务质量高,堪称世界一流。再次,为了让外国游客“无障碍”游览新加坡,新加坡旅游局在酒店、街道等地方设立包括华文在内的多种语言的旅游指南、宣传品、路牌、告示牌等。最后,新加坡政府根据华人占7%的特点,对公民进行儒家优良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礼貌运动”和“敬老运动”,树立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得游客在新加坡旅游时不仅感到生命和财产都特别安全,而且还感到亲切和受尊重。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从未有过政变、暴动、骚动、更谈不上战争冲突,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很低,这是新加坡游客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旅游形式。“旅游经济无止境”是新加坡旅游局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加坡不断扩展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除发展观光旅游外,还积极开发购物旅游、奖励旅游、会议旅游、教育修学游、医疗保健游、游轮旅游、商务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不断适应世界各地游客的需要。与此同时,以积极和创新的姿态去

新加坡营销环境

中国丝绸服装销往新加坡营销环境分析 08级市场营销(1)班黄勤01 邵丹红04 黄芳芳16 丝绸是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长丝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也特指桑蚕丝所织造的纺织品。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丝绸服装属于中高档消费物品,深受国内外喜爱。本文就丝绸服装在新加坡进行营销的环境进行概要分析。 一、新加坡的地理环境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地理位置为丝绸服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更有利于丝绸贸易的顺畅发展。 2、投资和金融中心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为丝绸服装贸易广阔长远的发展提供资金力量与夯实的空间。 3、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丝绸服装贸易的发展开辟了特色市场。 二、国际政治环境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后,在四十余年内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是中国友好邻邦,中新两国地缘、文化相近,共同利益广泛。2010年是中新两国建交20周年。2009年1月1日,《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以来,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影响远大,2009年中国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1.6%。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以来,中新贸易额快速回升。中新的相关协定及贸易关系的建立为中国丝绸服装产品进入新加坡市场开设了保障的平台。 新加坡设立吸引外资制度,如立法为引资战略服务,专设投资促进机构统筹管理,重视投资环境改善,投资限制逐步取消市场更加开放,强化投资者利益保护减少投资风险。此外,新加坡对外资市场准入的规定中有优惠政策框架等都为丝绸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经济环境 新加坡是我国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我国服装类产品在新加坡服装进口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出现较大上升趋势,消费市场广。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至12月,中国和新加坡进出口商品总值达570.57亿美元,

新加坡学习心得体会

新加坡学习体会 2011年9月23日 根据统一安排,我参加了赴新加坡参加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训班的学习。先后参观了新加坡建屋局、飞跃社区、人民行动党支部、裕廊工业园、市区重建局等单位,游览了新加坡鱼尾狮公园、圣淘沙岛、新加坡河、植物园等景点。新加坡花园般的城市面貌和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气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颇深,启发很大。 一、新加坡印象 (一)、科学规划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的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五年修改一次,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和指导性。城市总体规划,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项做了战略性的指导。同时,对规划的调整,通过高额收费来加以限制,避免过多的对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新加坡用40多年时间,发展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伟大而卓越的城市”,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科学制定规划并认真执行。 (二)、高效强势 新加坡政府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主导地位,城市管理中的严管重罚、交通管理中的拥车证及电子收费导流,都是政府高效强势的体现。新加坡实行中长的政府直接管理,一直坚持高效、透明、 公正等标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政府的强势不是简单粗暴执法而是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新加坡有500多种法律制度,大到国家选举,小到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有章可循。 (三)、执政为民 新加坡政府极具忧患意识,非常重视群众基础性工作。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成员全部是义务性质,他们乐于奉献,在为民群服务中体现自己的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民行动党在每个选区设立“民众联络所”,议员每周都安排一次接见本选区的选民,帮助敏群解决实际困难。还通过其他多种渠道,吸收和采纳民意,真正发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新加坡通过政府承建组屋,让85%的国民买得起政府的组屋,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成为世界各国相继效仿的榜样。 (四)、民族和谐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也是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为了确保各民族和谐相处,把统一的一元的法制和多元的社会融为一体,提出了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政府组屋中,没有单一的种族社区,而是按比例分配,各民族合居,方便沟通和相互了解,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使各种族和睦相处,最终达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二、启示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xx街道无论是规模、品位和功能,都不能适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突出文化内涵理念、完善功能配套”的原则,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注重规划的超前性,更要增强规划的法律效应,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二是加快建设。强化经营小城镇的理念,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小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严格管理。不断创新小城镇各项体制,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出台相关规定,采取严管重罚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彻底改变脏、乱、差的面貌,转变群众的整体观念,共同维护良好的街道秩序。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不论你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耄耋老人越来越多。据了解,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苏州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也已达到106万,占总人口的18%;这些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城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实践者,这也是我时常关注社会、留心思考的一个课题。 今年五月,我有机会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九天时间虽然短暂,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比较多,通过上课听讲、专人介绍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警察总署、惹兰勿沙市镇理事会、大巴窑镇中心、芽笼综合诊疗所、宏茂桥社区邻里警署、小印度社区、飞跃服务中心、怡安产业公司、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等地之后,我对新加坡的基本国情、人文概况、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新加坡在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感到新加坡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养老发展的概况 新加坡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与我国相比,这个称呼我们感到比较人性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介绍新加坡的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执行、绩效评估和财政储备增值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并针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借鉴新加坡经验,完善和创新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机制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借鉴 预算管理是现代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一国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新加坡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经过不断实践和创新,形成了“高效、规范、透明和可持续”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模式。 一、新加坡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为维持国家经济运行的低成本和国际竞争力,新加坡实行简单的税收体系,主要税种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产税、车辆税和博彩税等。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主要由经常性财政收入(含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投资收益和资本性收入等几个部分组成。2006 年,新加坡财政总收入达455.21 亿新元,占GDP2096.80 亿元的21.7%,其中,经常性收入近300亿新元,占65.9%;投资及利息收入84.88 亿新元,占18.65%;资本性收入70.34 亿新元,占15.45%。新加坡一贯秉承“以收定支、审慎理财”的财政预算原则,国家宪法及有关法律对财政预算的平衡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近十年来,新加坡财政收支预算总体维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由于其年度预算收入并未包括全部的政府投资收益和资本性收入,因此,该国实际的财政盈余远大于年度预算盈余。从支出角度看,新加坡年度财政支出约占GDP的15%-20%。经常性支出平均占总支出的68.54%,资本性支出平均占总支出的31.46%。 二、新加坡公共财政预算的主要特色 1.鲜明公共特征的财政支出结构 新加坡的财政收入除满足国家机器运转需要外,主要用于国防、教育、卫生、环境、法律等公共事业以及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于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2006年为例,财政教育支出达69.67 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2.8%,仅次于国防支出32.9% 居第二位,内政事务支出23.91 亿元,占7.8%,[卫生事业支出为19.31 亿元,占6.3%,交通运输支出17.94 亿新元,占5.9%。从支出结构看,其社会发展和安全外交是财政支出的重点,两者分别平均占42.26%和38.01%(见表1)。由此可见,新加坡财政支出的公共性质十分明显。 2.高度法制化的预算编制过程 新加坡的宪法和有关法律对预算编制周期、财政预算案的提出、财政储备的使用、财政部的监督管理权限以及国会、总统的审批权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法律,新加坡的财政年度自当年4 月1 日起至来年3月31日止。每年6月起各部门开始对下一年的经济做出战略性评估和预测,7月提出部门预算限额,8 月召开政府全体部门会议讨论,9 月各部门提出其再投资基金预算目标,10月各部门提出其预算限额的分解安排意见,决定并公布各部门的再投资基金安排,讨论逐个部门的预算草案,11月各部门确定其最终安排预算草案,12月财政部编制完成总体预算法案,2月中旬财政部将财政预算法案提交国会讨论。预算草案提交国会的同时向社会公布并征询公众意见,议员咨询期法定时间不少于7 天,国会讨论投票预算法案时进行电视直播。经国会议员充分咨询讨论并三读通过后由总统批准签署发布实施。 法案一经发布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如遇特殊情况需追加预算,必须提出新的法案提交国会专门讨论批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还规定,各部门必须力求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确保年度实际节余控制在预算总额的5% 以内,不得超支,否则将受到相应的约束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1965年独立,50年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排名居前的发达国家,与其务实的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它培养了大批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精英人才。以成功的成为亚洲教育的中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心,兼具东西方文化与智慧。 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设置 新加坡属英联邦国家,其高等教育模式与英国相近,并在不断调整、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精英制教育体制。其高等教育既有世界水准的公立大学,也有大专水平的政府理工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性质的教育学院,还有与国外名校联办的私立大学。 新加坡有3所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及新加坡管理大学(SMU)、NTU和NUS是两所综合性大学,NUS生命科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比较突出;NTU工程、计算机和教育学科较强;SMU优势科目为商业管理。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政府又相继开办了另外三间公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SIT)、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和新加坡社科大学(SUSS)。公立大学提供大学教育,学位设置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理工学院颁发专业教育文凭(相当于大专)。学生中学毕业后可选择到理工学院就读文凭课程,而后步入工作岗位。少部分成绩优秀者可进入大学深造,取得大学学位。新加坡有5所公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与共和理工学院。私立学校一般是和英联邦国家知名学校联办,或是这些大学的分校,提供从商科及信息技术到酒店培训及美术等一系列课程,范围极广。学生达到一定要求后可转入联办学校读书,获得国际承认的专科、本科或研究生文凭。正规私立学院是通过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CPE)审批的教育信托认证(EDU Trust),以保证其教育质量。此外还有获得CPE审查豁免权并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的外国源流大学(Foreign University with Local campus)暨外国著名大学的新加坡分校来提供更加符合新加坡发展或社会所需的高等教育课程。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 新加坡高等教育最显著的三个特点是高度的国际化、职业化和信息化。 1.高度的国际化 国际化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国际化。 第一,教学语言的国际化。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多民族的存在使得多种语言共存,这是双语教学能够实施的先天优势。为公平对待各民族语言,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淡米尔语均设为官方语言。其中,第一语言是英语,为全民共同语言,是行政工商、学校使用的主要语言。第二语言是

谈新加坡生态绿化建设

谈新加坡生态绿化建设 【摘要】新加坡是文明岛国,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健全的法制人人遵守。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各级部门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新加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 2012年11月20日至23日,我们一行30人在新加坡进行了学习参观、游览观光考察,感触颇深。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531万。其南面由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环境非常优美。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本、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 新加坡由若干个岛屿组成,主岛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境内草茂花繁,整洁美丽,因此又被称作“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填海造田的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合理规划周密设计 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在264条公路两旁,种植大量花草树木。如果把这些数字加在一起,那么绿化占地面积约为420多公顷。这个城市绿化目标同样非常明确,而且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2.法规护航令行禁止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例如,在公共绿化地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同时处以一定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为了拓宽眼界,加快培养人才,我委部分年轻干部赴新加坡进行了短期学习培训。新加坡面积为我市的1/6,人口规模相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我市。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面临的资源短缺、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大、交通拥堵、社会和谐等问题,我市也同样面临或即将遇到。因此,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的主要发展经验 1、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不断升级的经济战略 吸引外资。新加坡于1961年投资创建60平方公里的裕廊工业区,加快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授权裕廊工业管理局招商引资、审批项目、园区规划、征税、土地供应、公共服务等多项自主权。目前,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基地,年产值2000亿新元以上,并以此为基地和突破,吸引外资加速发展。2007年新加坡吸引外资230亿美元,占东南亚吸引外资的50%以上,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国际银行100多家。 产业升级。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新加坡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发展指导蓝图、详细规划组成的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编制由民间事务所完成,政府只负责审查其资质,对于政府认为重要的工程,可通过设计委员会对建筑布局和外观设计进行指导。新加坡对国土面积功能的区分非常严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居民居住用地抑制控制在国土面积的15%以内。城市重建局将新加坡所有土地划分为900多个区块,并在每一区块内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制作沙盘模型供舆论监督,由于每一栋房屋、每一扇窗户都能在城市规划沙盘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违反规划的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集约用地。新加坡一方面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铁、停车场大部分在地下,甚至污水处理厂、地铁维修厂、水库、商场、康乐设施也逐步转入地下。全岛6个污水处理厂均建在地下50米深的地方,共节约土地300公顷。 4、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势,廉洁高效的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学习考察的启示112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学习考察的启示 金红珍(吴江市水利局) 【摘要】:作者介绍了通过考察交流所了解的新加坡在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河道管理、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结合吴江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论述在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水资源保护管理、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方面必须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科学而有权威的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城市水管理立法、执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和环境保意识。 【关键词】:新加坡水资源考察启示 为了学习国外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经吴江市人民政府批准,2005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由市委组织部组织吴江市中青干部城建培训班共30人赴新加坡,对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与废弃物管理、污水与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交通规划与管理、绿化规划与管理、土地总体规划与控制、住房政策及公共住宅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学习考察。通过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我感到受益非浅,很值得借鉴学习。现重点就新加坡在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河道管理、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结合吴江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培训学习考察的体会、感受和启发阐述如下: 一、培训学习考察主要概况 1、水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清洁的岛国,由一个大岛新加坡岛和60多个小岛屿组成。新加坡岛东西长42km,南北宽23km。地势平坦,最高海拔165m,环境十分清洁优美,685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无处不见花,无处不披绿,真是一个花园城市。 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的地势较高,基本没有防洪问题。但是新加坡的水资源十分匮乏。新加坡国内水资源总量6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211m3,排名世界倒数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水资源开发保护、开源节流、节约用水、水资源利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加坡国内水资源主要来源为50%是从邻国马来西亚的柔佛水库经40km管线引入外购水,近50%为降雨蓄水。另外,利用高科技反渗透膜技术生产新生水约占1%,现在正在开发海水淡化。 以如此之少的水资源量支持发达的经济和社会,新加坡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节水措施、水务管理体制等方面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很值得我们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借鉴学习。 2、水资源开发保护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学而有权威的高标准的发展规划。由于新加坡水资源十分有限,新加坡一直将水资源视为国家的战略资源。高效经济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水资源是新加坡水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新加坡建立科学而有权威的高标准的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为了防止地面沉降,新加坡严禁开采地下水。 新加坡国内水资源开发主要途径是采集雨水。新加坡是一个赤道型气候的国家,降雨量大约为2400mm/a。降雨的特征为密度高、持续时间短、分布面积小,这就造成了短时间、小区域内大流量水流的形成,因此,在城市发展规划设计中配套设计了一套现化化、高标准的完备的城市骤雨收集系统来收集这些雨水。新加坡有3条主要河流,建有14个蓄水池,总库容接近1亿m3。其中马洛蓄水池及其设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集城市居民区雨水的现代化集水工程。在水资源长期规划中已考虑到2061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m 4 不论你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耄耋老人越来越多。据了解,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苏州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也已达到106万,占总人口的18%;这些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城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实践者,这也是我时常关注社会、留心思考的一个课题。 今年五月,我有机会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九天时间虽然短暂,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比较多,通过上课听讲、专人介绍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警察总署、惹兰勿沙市镇理事会、大巴窑镇中心、芽笼综合诊疗所、宏茂桥社区邻里警署、小印度社区、飞跃家庭服务中心、怡安产业公司、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等地之后,我对新加坡的基本国情、人文概况、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新加坡在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感到新加坡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养老发展的概况 新加坡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与我国相比,这个称呼我们感到比较人性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要开展敬老运动,政府官员和议员以身作则,经常到社区和自己的选区慰问老年人,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新加坡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组屋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日托养老。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相当于我市的一些日间托老所。所不同的是这个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 ——机构养老。与我国目前各类养老机构主办的老年公寓一样,也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