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

06,10(3:367-369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罗立斌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

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

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

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神似说”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首先,“神似”二字是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借鉴来的。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画中首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北宋晁补之在他的诗里也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7]。“神似”是指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真实形象地传达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精神面貌。同时,传神与传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形是基础,神是形的精神内核,不传形则无以传神。由此看来,在翻译理论中,无论从“神似说”的命名还是其实质都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傅雷曾在《观画答客问》写道:“绘画的任务不在描写万物之貌,而在传达其内在的神韵”[3,4]。这与傅雷的“翻译要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从时间的先后来看,绘画思想提出在前,翻译思想提出在后,因此,认为傅雷“神似说”的提出受到了其艺术思想的影响是合理的。

二、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傅雷在1963年致罗新璋的信中写道:“总之译文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2]。这是傅雷唯一直接论述翻译与艺术关系的翻译理论。这里的艺术修养既包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包括艺术家应具备的广博的学识,更包括艺术家的高尚人格。

(一傅雷的艺术鉴赏力对其翻译的影响

傅雷有着不同寻常的艺术鉴赏能力。早在留法期间,他就深入研究了欧洲各大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艺术大师的杰作,艺术鉴赏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后期对音乐、雕塑、篆刻等研究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艺术鉴赏范围。

深厚的艺术鉴赏力让傅雷像艺术家一样对待他的翻译,这主要表现在他体会原著和选择原文上。首先,他认为体会原著是一个艺术鉴赏过程。只有通过反复精读原著,才能准确把握体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风格。傅雷

收稿日期:2007-11-15

作者简介:罗立斌(1981-,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体会最深。巴尔扎克作品原文“冗长迂缓,常令人如入迷宫”,又“不甚修饰文字,滥调俗套在所不免”,给译者和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对这样的作家,傅雷认为译文第一要“求其清楚通顺”。因此,傅雷对巴尔扎克作品原文中重复累赘的部分进行了删减。对于传达巴尔扎克作品的风格,傅雷认为“只要笔锋常带

情感,文章有气势,就可以说尽了一大半巴氏的文体能事”[3,4]。傅雷凭着自己深厚的艺术造诣,不仅成功地翻译

了15部巴尔扎克的作品,甚至译文的接受效果比原文更好。

其次,如何选择原文也体现了译者的鉴赏能力。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写道:“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与我一

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

[6]。傅雷最终选定巴尔扎克作为终身致力的对象,主要是认为在性情上与之有共同之处。表面上,傅雷严谨刚直,孤傲倔强;巴尔扎克放浪形骸,洒脱不羁。但在傅雷冷静含蓄的表面下满是艺术家的激情和狂热;巴尔扎克的浪漫不羁的背面是无比的意志、毅力和执著: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傅雷渊博的知识对其翻译的影响

傅雷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有相当好的古文功底和文史基础,这使她在写作时文笔很优美,他的《法行通信》以及后来与傅聪的家书都被奉为极好的散文。此外,他对汉代的壁画石刻,唐宋的诗词乐舞,乃至近现代的绘画雕塑都有着广泛的了解。留学法国极大地填补了傅雷对西方社会文化艺术了解的空白。他不仅全面地学习了西方的绘画史,对众多美术大师的作品也有过深入的研究。对音乐的爱好与研究,更是加深了傅雷的艺术修养。最能体现傅雷渊博知识的

是《艺术哲学》。这是一部广泛涉及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经济、艺术、宗教等内容的西方人类文明史大全。为了翻译这部艺术专著,傅雷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注释。仅《希腊的雕塑》一章傅雷就给出了140个脚注[1]。通过翻译此书,傅雷对整个西方文明史的轮廓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三傅雷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的影响

傅雷还是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艺术理论家,很看重艺术家的人品,他一直强调:先为人,次为艺术家。他认为一个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要祛除任何狂妄之念和个人欲望,在任何时候都应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谨记真诚是艺术家最高的品德。傅雷的这种卓越的艺术人格对他的翻译影响深刻。首先从对原作的选择来看。傅雷在抗日战争时期翻译《贝多芬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是有良苦用心的。贝多芬与命运搏斗的气概,克利斯朵夫追求真理的热忱,给当年处境险恶的知识青年带来了光明。这不仅表现了傅雷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

展示了他“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的人格。其次,傅雷的翻译态度是极为认真和谦虚的。

每有新作,他都会请同行评阅并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如他翻译的《贝姨》《夏倍上校》曾交由宋淇(林以亮评阅等。傅雷大部分的译著都曾经过反复修改,甚至全部重译。《老实人》前后改过八次,《猫儿打球号》修改了四次,《贝姨》和《天真汉》在看校样时又大改特改。《高老头》前后重译过三次,《约翰克里斯多夫》《嘉尔曼》《贝多芬传》《文明》《恋爱与牺牲》都曾重译过。再次,傅雷的译著在国内虽早已脍炙人口,声名远扬,但他没有丝毫的骄傲与狂妄。他反复强调自己学识不足,修养不够,离自己提出的翻译条件还差得很远。对自己学徒期的译作更是批得体无完肤。最后,真诚是傅雷在翻译上取得成功的法宝。他在翻译上很讲求原则性,从来只翻适合于自己的作品。在着手翻译之前,他都要精读原作四五遍,直到把原文的内容、风格、情感全部化为己有才肯动

手。因此,傅雷的翻译总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做到与原文的

“神似”。傅雷通过毕生的翻译探索和实践,得出“翻译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这一观点。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对傅雷一生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翻译与艺术之间密切的联系。

三、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的译文特色

在论及自己的译笔时,傅雷曾说:“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而论,自问与预定目标相距尚远”[2]。傅

雷在文字上下的苦功使这三点成为他译文的特色。“行文流畅”是指翻译要讲求通顺自然,尽量使用合乎中文传统的习惯用语。“用字丰富”强调避免语言刻板单调,用最恰当的词来表达不同场合中的相同意思。“色彩变化”则是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文不同人物的风格特征。傅雷的这一翻译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368??

第3期

罗立斌: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On the Artistic Connotation in Fu Lei's Translation Theories

LUO Li-bi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Fu Lei was a well-known translator of French literature in China as well as an artist with profound attainments.Fu Lei's main translation theorie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art.The name and essence of Special efforts to similarity in spirit rather than similarity in appearance are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theory by countless ties.Art knowledge serves as the base of translation directly show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art.Fu Lei's excellent appreciation of art,profound knowledge and noble art character deeply influenced his translation theories.Fluency in expressions,richness in words and change in colors are separately compared with fluency

in art and richness in lines and colors in drawing.Perfectly,this theory combines translation with art.

Key words:Fu Lei;translation theory;art;French literature;western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赵书平](一行文流畅艺术的至美境界是流于自然,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

傅雷认为“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风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境界。露出雕琢和斧凿的痕迹,就变为庸俗的工艺品而不是出自肺腑、发自内心的艺术了”。他还说: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

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4]。傅雷凭借对理想艺术境界的理解,把这一看法推及到他视为艺术的翻

译上,认为理想的译文也应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不能露出任何雕琢和斧凿的痕迹。

(二用字丰富

把“用字丰富”改为“用笔(线条丰富”则与绘画紧密联系了起来。线条是绘画作品的第一要素,对中国画而言尤其如此。傅雷在写给著名新加坡华人画家刘抗的信中曾写道:“从线条(中国画家所谓运笔的角度来说,中国画的特色在于用每个富有表情的元素来组成一个整体。正因为每个组成分子———每一笔每一点———有表

现力

(或是美丽,或是雄壮,或是古拙,或是奇峭。或是富丽,或是清素淡雅,整个画面才气韵生动……”[2]。由此看来,文学的“用字丰富”和绘画的“用笔丰富”追求的都是避免作品的刻板单调,无论是文字还是线条都要富于多样化。把艺术上的体会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用字标准结合起来运用到翻译上,是傅雷的独到之处。

(三色彩变化

色彩是绘画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表达的是人们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和谐的色调让人感觉温馨、宁静;明快清新的色彩给人美妙透明的轻快感;跳跃的色彩使人激情奔放;纯净的色彩给人自然、虔诚的感觉[5]。由此可见,画家可以运用色彩的变化来表达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傅雷的要求译笔“色彩变化”,是要求译者通过自己的译笔把原作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色彩”(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与绘画作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达风格的变化是一致的。因此,绘画作品的“色彩变化”与翻译作品的“色彩变化”有着相同的内涵,二者都是强调表现作品的不同风格特征。傅雷把绘画艺术的语言引入翻译领域是他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丹

纳.艺术哲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傅

雷.傅雷书简[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3]傅

雷.傅雷文集?文学卷[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4]傅

雷.傅雷文集?艺术卷[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5]韩

冰.色彩表现中的个性与境界[J].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79-181.[6]怒安.傅雷谈翻译[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7]苏厂元.再论中国绘画的“神似”[J].装饰,2005,(5:130.

369??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 一.神似说 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 1.行文流畅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 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 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 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 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 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 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 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 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 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2)务必反复修

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

从傅雷家书解读傅雷的家庭教育思想

摘要:傅雷不仅在文学翻译上表现出独特的造诣、在文艺评论中显示出独到的见解,还在于他在家庭教育中深刻的教导。其留学期间写给儿子的信件被收集整理,编成《傅雷家书》,在信中父亲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正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本文将透过书信的字里行间感受父爱的用心良苦、解读傅雷的家庭教育思想。 关键词:傅雷;家书;家庭教育;思想 读《傅雷家书》,可以感知到他那充满浪漫气息却又处处彰显理性的美学见解,无论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辟论述还是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点评,无一不是他学贯中西并且不断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撇开学识见地本身,这本书更让我们读到了其家庭教育的深刻性,无论是其中反复倡导的人格教育、发人深省的道德教育,还是语重心长的精神教育,都处处体现出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重视孩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传统的德育教育,安身立命的本领固然是教育的目标所在,然而正直高尚的人格才是立足的根本。 一、中注重道德教育 良好的人格素质和道德修养历来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把自身的修养最为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和规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傅雷也深切的体会到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用自己的行动和方式给儿子以无尽的精神力量,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要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等,都在向孩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傅雷在给儿媳弥拉的信中写道:“一个人一旦没有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自动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圭桌。大多数欧洲人看到中国人没有宗教,而世世代代以来均能维系一个有条有理,太平文明的社会,就大感惊异,秘密在于这世上除了中国人,再没有其他民族是这样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训长大的。”学贯中西的傅雷尽管有着西方思想中所倡导的自由观念,但是他对道德的认知和恪守却视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强调文化底蕴的建构

略论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e16783334.html, 略论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 作者:吴雨泽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 摘要: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对我国现当代的文学翻译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神似说”的再解读,剖析傅雷翻译观的独特涵义,同时对傅雷对于译者艺术修养和翻译前准备的要求进行全面阐释,力图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傅雷;神似说;艺术修养;翻译 作者简介:吴雨泽(1991-),男,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傅雷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以翻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巴尔扎克、梅里美等的文学作品著称。他用毕生心血翻译了33部文学作品,凝结成了长达15卷、共500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座高峰。傅雷先生有着广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和极高的艺术修养,在以流畅传神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的同时,他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也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研究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对于当今文学翻译乃至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似”与“形似” 在东西方的翻译理念中,“忠实”一直都是核心标准。西方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就认为忠实的译者必定是逐字翻译。中国翻译家从古代的支谦、玄奘,近代的严复,到现代的鲁迅、陈西滢,当代的钱锺书、王佐良都对翻译的“忠实”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上世纪中叶,傅雷则别具一格地提出了“神似说”的翻译观念。 傅雷在1951年《重译本序》中开篇即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在1963年致罗新璋的复信中再次明确提到:“愚对译事实看法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这里的“形似”大约指保留原作的形式,包括词语、体裁、句型和修辞手段等;而“神似” 则更强调译出原作的神韵,不仅达意,而且传神,还要传达出隐含意义。 可见,傅雷看到中国语言文字与西方的不同,也注意到东西方民族文化、风俗信仰、思维方式、修辞习惯、社会背景、美学原则等诸多差异,因此认为,翻译文学作品不能单纯以字词的翻译堆砌,而应当以内涵为中心,用本国文字表现出原作的精神、内蕴和气质。这里的“神似”,就在翻译中包含了超出形式美之外的高层次的、深度的审美活动。

傅雷翻译实践的成功路径及其意义

现代以降,我国的翻译家中很少有人能像傅雷一样拥有一代又一代广大而忠实的读者,很少有人能像傅雷一样在译界以外具有重要影响。傅雷先生的译事活动使他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他的译著在我国浩瀚的译林中树立起一座翻译文学的丰碑。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前会长柳鸣九说:傅雷是“在中国堪称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两位的翻译巨匠”, “虽然也曾遇见过挑战与叫板,但至今仍坚如磐石”[1]。今天我们谈论傅雷,主要是为了探寻他登上翻译文学艺术高峰的路径,探讨其翻译艺术对我们今天翻译活动的意义和启示。鉴于现代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再创造的过程,研究领域扩大到此前的文本选择与准备和此后的译本的传播与接受,本文将从上述三个阶段来探讨傅雷的翻译活动在今天的意义。 一 从文本的选择与准备阶段看,傅雷的翻译活动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选择原作坚持有所不为。傅雷说过,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倘若明知原作者的气质与我的各走极端,那倒好办,不译就是了。”[2]抱着这种主张,傅雷对即便在中国很受读者欢迎的斯丹达尔的《红与黑》也“不想接受”,因为“没有多大缘分”;对莫泊桑也“觉得不对劲”,有点“怪腻儿”。面对种种经典,傅雷从不放弃自己的选择标准。他所选择的是与自己一见如故的作家,如罗曼·罗兰,因为傅雷自己也说,他和罗兰两人“个人气质相近”,还因为他有着不亚于罗曼·罗兰的深厚的艺术修养,有着与其同样挺拔 傅雷翻译实践的成功路径及其意义 宋学智许钧 内容提要选择原作过程中坚持有所不为,做到选择的目光与翻译的目的统一;翻译原作过程中保持严肃求真的姿态、注重感情的投入和匠心的运用;以“先为艺术家、再为文学家、终为翻译家”为攀登翻译文学高峰的路径;把儒家精神中的执著进取与道家思想中的推崇天然之美完好地结合在翻译实践中。以上是傅雷的翻译实践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傅雷对今天的翻译活动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傅雷翻译意义 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10097 许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10093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2009年3月 第32卷第2期 外国语 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M arch2009 Vol.32No.2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2-0047-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胡庚申 (清华大学外语系, 北京100084) 摘 要: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其中不乏洞见,但从翻译生态环境视角对其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鲜见。鉴此,本文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文章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傅雷翻译思想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3)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4)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5)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6)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作者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傅雷翻译思想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傅雷翻译;生态翻译学;新视角 On Fu Lei’s Translation Philosophi e s:An Eco2transl a tological Perspective HU Gengshen (D ep a rt m en t o f Fo re i gn Language s,Tsi nghua U n i ve rsity,B e iji ng100084,C h i na) Abstract∶M r.Fu Lei is regarded as a great translat or of s pecial status in the hist 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Fr om a di m ensi on different fr om the p revi ous studies,this paper exp l ores Fu Lei’s res ourceful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 in ter m s of Eco2translat ol ogy.The study shows that e mbodied in Fu Lei’s translati on activities are the foll owing ideas:(1)“har moni ous unity”of translati onal eco2syste m s;(2)“translat or2centredness”of translati on subjectivity;(3)translat ors’acti on of“adap tati on and selecti on”;(4)“selecti on thr ough eli m inati on”in translating;(5)translat ors’pursuance t o“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 ons”,and(6)“survival of the fittest”of translated texts,etc.It is hoped that the exp l orati on in this paper may hel p br oaden the visi on of studies on Fu Lei’s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 Key words∶Fu Lei’s translati on;Eco2translat ol ogy;ne w di m ensi on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评论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译作达34部之多,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加之《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傅雷家书》等著作传世,在海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一直以来,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成就备受关注。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但大都限于语言学、文化学、文学等相关领域。鉴于本文作者近年来致力于生态翻译学研究,而从翻译生态视角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本文因此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 所谓生态翻译学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 74 ①参见《上海翻译》2008年第2期第1-5页。另参见方梦之主编:《中国译学辞典》的“生态翻译学”词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 ---- - - 、Z 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

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3) 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弓丨、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一一“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 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1963年,巴西翻译家将食人主义引入翻译理论。该理论主张吞食强势文化,汲取其营养以增强自身文化机能,提高自身文化地位;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更重要的是涉及文化,以及在扬弃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的文化和传统中。本文通过对比傅雷的翻译观和食人主义翻译思想,可以看出傅雷的“神似”翻译观体现了食人主义翻译思想,他强调应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标签: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傅雷翻译观;理论比较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西优东劣”,因此,东方文化长期处于被压制、被歪曲、被奴役的状态。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有助于促使本民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文化的束缚,改变本民族文化的落后状态,重塑文化身份,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地位,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思想的阐述 1.食人主义译论的缘起 1963年巴西翻译家德·坎波斯在他的文章《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里正式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思索在发展中国家开创一种创新的先锋文学的可能性。“食人”一词源于16世纪,巴西的一个图比部落吞食了一位葡萄牙传教士,“食人”给人以原始、野蛮、残忍、血腥的印象,违背了社会文明。德·坎波斯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理论中,赋予了这一术语新的内涵,即通过摄食而吸取营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属性,而译者对原文的作者、原语境文化怀有丝丝敬意和崇拜之情,即将原语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输入到译入语文化之中。 2.食人主义译论的特点 (1)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面对强势文化的压迫,食人主义持有的态度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其所用。 (2)保持和重塑自身文化和传统。食人主义者不想复制欧洲文化,而是要吞食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创初始的、民族的文化,并以之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别处成长的文化的模式。 二、傅雷的翻译观 1.“神”与“形”的和谐 傅雷曾说:“并不是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 06,10(3:367-369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罗立斌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 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 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

从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谈傅雷的翻译观

从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谈傅雷的翻译观 摘要:翻译是一项以译者为主体,并根据作者的意 图和读者的理解能力完成的实践活动,因此,了解翻译活动中译者与读者、译者与作者的跨域时空的互动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为基础,对其生平、性格及翻译作品的选材、语言、美学观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其中的主体间性思想进行讨论,以期对自己今后的翻译学习与实践提供借鉴并打下基础。 关键词:主体间性翻译语言翻译标准神似观 一、傅雷先生的生平 傅雷,字怒庵,1908年生于上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界、艺术界及翻译界最具贡献并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位翻译家。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学习艺术理论,受到罗曼?罗兰的影响而 热爱音乐,回国之后教授法文和美术史,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和引进工作。傅雷学养精深,在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信守“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美学原则。他一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以法国作家著作为主,其中包括世界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同时, 他本人著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其中《傅雷家书》以独特的艺术见解

和满怀深情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受到很多艺术及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二、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主要研究的是交际活动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翻译活动从表面上看,翻译行为似乎只有一个主体――译者,但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一行为中其实仍然有其他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唐桂馨,2008)。翻译活动中主要的主体有原作者、译者和读者,译者作为联系原作者和读者的枢纽,在翻译活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傅雷作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的领军人物之一,一直都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除翻译、艺术、文学等之外,《傅雷家书》的出版,也向人们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和教育家的个人情怀。尤其是《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佳作的问世,令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在翻译中他的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 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译者在翻译中难免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另一方面,译者受到许多操作因素(如:原作者的意图、当时的意识形态、读者的接受能力等)的制约。基于这两方面考虑,本文以考察翻译家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及作品,试图找出主体间性关系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解读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为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积累宝贵的经验。

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翻译家傅雷的性格分析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所译出的《艺术哲学》、《传记五种》、《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名著在中国读者中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后来出版的《傅雷家书》一书也成为各大高校中久盛不衰的读物,深受读者的欢迎。 然而,大多数人对傅雷的性格却没有太多的了解,也并不清楚这种性格对其事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傅雷的性格整体而言,可用下面几个词来概括:孤僻、孤高、极端认真、耿直且嫉恶如仇。 傅雷从小就受到母亲严厉的管教,他的母亲望子成才心切,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材”。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傅雷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扭曲,变得孤独甚至有些乖戾。然而,这种不善与人交际的性格却使他能够安下心来独处,这是非常适宜译书这一职业的。 傅雷的高傲也是很有名气的,不愿受辱可能就是后来傅雷夫妇于“文革”中自杀的重要原因。傅雷小学时的班主任、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先生常带着一种自豪的口吻回忆他这位学生:“怒安(注:指傅雷)有些孤高自赏,是有原因的。他天资聪颖,又能刻苦攻读,小小年纪,已有相当的古文底子,且博学多识。” 高傲是一种基于学识的自信,这使得傅雷具有一种罕见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艺术哲学》的《译者弁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年仅21岁的傅雷,在本世纪20年代末面对西方文化时,即具有一种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1981年春,傅聪回国探亲,当被问及他的父亲傅雷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时,傅聪回答说:“可以用一句话说,独立思考。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独立思考,一切都不人云亦云,决不盲从。”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任何一个搞学问的行当都是必不可少的。 傅雷的办事认真、有条有理有时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他规定几点钟工作,几点钟休息,几点钟吃饭,都是准时的,不能更改的。在他工作时,谁也不能去惊动他。与人交谈,也有时间上的限制,到了点儿他便会请人家回去。这种性格是不适宜搞好人际关系的,但对做学问,特别是搞翻译却是十分必要,因为这一职业来不得半点的粗心、懈怠和马虎。 傅雷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从处世来说可以被称作是一大缺点,但从搞翻译来说,又绝对是一大长处,这使得傅雷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真理,决不向任何的错误、歪曲和混淆黑白的行为低头。傅雷的内兄朱人秀,在傅雷去世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傅雷的性格刚直,看不入眼的事,就要讲;看不惯的人,就合不来。后来,他选择闭门译书为职业,恐怕就是这样的原因。” 固然,傅雷事业上的成功与其天资、个人努力及各种机遇是分不开的,但另一方面,这也与其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通过对傅雷事业与性格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 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选择人生目标时,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职业。

傅雷及其翻译思想

简述傅雷先生的主要翻译思想,并评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目录 一、傅雷先生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傅雷先生主要翻译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神似”与“形似”的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傅雷先生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幼年丧父,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其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做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

傅雷先生及其翻译人生

傅雷先生及其翻译人生 谈及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相信没有人会将傅雷先生(1908—1966)遗忘的。傅雷先生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价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先生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成成就。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终其一生,傅雷先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而且,其学养精深,对美术以及音乐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所以,其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翻译理论。 首先,傅雷先生认为翻译时选材应该有严格的标准。他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及读者需要的作品。傅雷先生的一生与巴尔扎克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将他的后半期翻译都献给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是有着其时代原因的。当时,国内政局相对不稳定,考虑到政治问题,傅雷选择了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之后也深深喜欢上了巴尔扎克的作品。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肯定性评价,给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政治上的安全保障。可见,译者在翻译时也应该将政治列入考虑因素。在可读性较较强的“风俗研究编”中,傅雷先生选择了“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的最优秀作品”“十余种”。他为此制定出了严苛的标准以及精密的计划,足以反映出他对文化作品的精神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想让文学作品给以当时的中国人思想冲击,使其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所以,译者在选材时也应该考虑到作品能否准确地体现时代精神,并且对当时社会是否有积极意义,能否对读者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显然,傅雷先生对原文的选材提出了客观中肯的要求,符合翻译实际。 其次,傅雷先生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要忠实原著。而如何做到忠实原著主要应该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读熟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要求将原著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傅雷先生在译《赛罗·皮罗多盛衰记录》之前,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一本真是好书。因里头涉及十九世纪法国的破产法和破产程序,······明年动手以前,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呢!”而这功夫一下便是两年!他说他始终在“过与不及”之间思索沉吟,寻求译文的韵味与原文的贴切与和谐,“尽量尝试译得忠于原文,而又不是艺术性”。柯灵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算是做傅雷翻译过程的一个概述:“傅雷译书的惯例,首先是再三精读原作,吃透原作的精神和和全部细节。不理解的地方,查书,找内行研究,写信向国外专家求教。准备成熟,才开始落笔。初稿译成,至少再大改两次,然后誊清付排。亲自看校样,直至清样,还有改动。译文要求做到既符合原著风格,又有精纯透明的名族气派。翻译文学作品,如一般文学作品一样,他的成功既有文学以内的因素,也涉及到文学以外的因素。可想而知,一个社会阅历不广,人生经验不丰富的人写不出好的作品,那么一个缺乏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细腻的体味和深刻的思考的译者,也拿不出好的译品。我们知道,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广泛描绘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出场人物达两千多人,是一套无所不包的“社会研究”总集,因而需要译者对社会和人生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时充分地认识到“凡是巴尔扎克无情的暴露现实的地方,常常会在字里行间或者暗语里面,一针见血,挖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根,而且比任何作家都挖得深,挖得透。”可见,要求译者也要有同样深刻的理解。所以,译者在动笔之前,必须吃透原著,将不理解的地方一一解决。这样译文才能最大程度的将原文的意思还原,符合语境。我想,这是忠实原文,尊重原文的基础。所以,文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文学的内在维面,还在于文学的外在维面。傅雷先生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上面取得的成功,向我们显示了其实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文学外在维面。“功夫在诗外”,是谓之。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又为一事。”如何

论傅雷_神似_翻译理论的价值[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 1999年7月论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的价值 田金平 提要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 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如 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关键词 形似 神似 文学翻译 “神似”,亦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周易?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及翻译,不妨套用这句话的格式:“神似者,妙语原文而为译者也。”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文学翻译尤其如此。 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他切中了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到艺术的锤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翻译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神似”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几十年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翻译理论由一般化、抽象化走向专业化、具体化的开始。客观地讲,傅雷的“神似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未尝不是对前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白话翻译30年来在传神方面所做努力的总结。但傅雷没有停留在此不前,他的成绩在于他解释了为什么文学翻译应侧重于“神似”;他还详细阐述了达到“神似”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这一切,用于指导、检验我们今天的文学翻译作品,仍不失为不可多得的理论向导。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里,一开始就片言立要,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他论证道:“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不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这表明他在翻译实践中,深感自成体系的一国文字不可能被另一国文字所替代,这是因为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而这些语言形式的不同,既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也反映了风俗及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表现方法的不同。他举例说,“像英、法、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扌干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这意味着,在翻译创作中,形似与神似不可兼顾时,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纵观各国的文学翻译,虽优劣不一,但从无法文式的英国译本,也没有英文式的法国译文。《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场有一句:N o t a mo use stir ring.法国标准英法对照本《莎翁全集》译为:Pas un chat.难道法国莎士比亚学者不识mouse而误鼠为猫乎?此为— — 92

翻译傅雷家书两则傅雷

0906翻译: 傅雷家书两则 (傅雷) Translation: Two Fu Lei’s Family Letters (Fu Lei) (translated by: alexcwlin; edited by: Adam Lam) 第一则: First One: 1954年10月2日 October 2, 1954 聪,亲爱的孩子。 My Dear Son Cong: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We are pleased to have received your sixth letter dated September 22.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However, we do not feel disturbed or worried because of what you wrote in your previous letter. 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In my eighth letter, I forewarned you that these bouts of depression would happen again in the future.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I’ve been there, and so I am not at all surprised that happened.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 Also you shouldn’t worry about it. 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More so, you shouldn’t hold it inside you and don’t tell us about it.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 If you can’t air your lonesomeness in a family letter, where else can you let it all out?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To whom could a child vent his grief other than to his parents?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We don’t come along to console you, who should comfort you instead?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During our lifetime, our moods go up and down like a yo-yo. 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Only lives of mundane people stay flat like still water. 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Alternatively, well-seasoned people stay tranquil and relaxed without real concerns.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It is fine so long as emotion highs do not stress you out and emotional lows do not drain you.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Overly scorching sun would fry grain-plants and excessively inundating rain would drown farm-crops.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We won’t get hurt so long as our moods stay stable. 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