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的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老子“道”的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背景

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

之一。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和企业管理

领域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道”的概念及其内涵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它常常被翻译为“道”、“道路”、“原理”、“真理”等。在《道德经》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对“道”的理解和体验,它包含以下内涵:

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自然是“道”的表现,自然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所有的事物都顺应自

然而行,没有强求和人为干预。因此,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顺势而为,无为而治,不要过度操纵和干预事物的发展。

恬淡、涵养

老子主张“恬淡为上”,认为人们应该不贪不求,保持内心的平和、温和和恬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道”的力量,才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涵养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地与“道”相通。

非对立、同一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最基本也最显著的存在形态,它是整个宇宙的根本精神。事物之间不存在对立,只有存在性的差异和阶段性的视角。万物虽然各具特点,

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同一存在,都体现着“道”的本质。

“道”的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技艺、不言之教

老子主张不言之教,即不要通过严厉的言辞或指令来强制管理员工,而是应该

通过实际行动和表现来示范和启示员工。管理者要有高超的技艺和经验,从而获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让员工自发地去遵循管理者的管理方式。

以德治企、无为而治

在企业管理道路中,有时候过度的干预和精心的设计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老

子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说,管理者不要强迫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而是应该以德治

企,在日常工作中遵循公司的信念和价值观,并用诚实、勇气、恪守承诺等品质来影响和激励员工。

非对抗、共赢

老子认为,不要在企业管理中建立零和博弈的对抗关系,而是应该注重共赢,

为员工和公司创造和谐、双赢的环境。企业管理者应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结合,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成长奔走。

结论

总之,老子“道”的理念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多启示,如恬淡为上、无为而治、非对抗、共赢等。这些理念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也适用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管理者或个人只有具备这些道理,才能做到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从而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管理工作的启示-精选文档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管理工作的启示 “无为而治”思想以“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理阐释了道家思想的至高境界,在当代同样蕴含着其至高至深的领导学智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把“无为”思想推陈出新,挖掘“无为”思想的领导学价值,对于丰富中国特色领导科学,提升领导素养和领导艺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 “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主要论述出自老子。老子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等。 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它完全是被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出来的。“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由此可见,“无为”思想的主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为方法和手段,达到“无不为”之目的。老子的领导学意义上的“无为”主要是从领导方法的角度加以说明的[2]。作为领导工作方法,老子通篇主张少扰民,扩大自我发展空间;多求真,不要违背规律而妄为;少专断,营造其乐融融之氛围。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领导管理工作

领导艺术是确定工作方针、工作策略、工作中心、工作程序、工作方式的技能,它既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在领导工作中,这个“熟”就是领导经验,这个“巧”就是领导艺术。它必然地具有艺术的某些共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形象性,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是情感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是创造性。而学习领导艺术,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领导者。领导艺术应该提倡“法无定法”,它的最高境界同样是“无法而法”。也就是说,我们的领导工作必须支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不同的领导对象和工作情况来确定我们的具体领导方法; 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来改革和创新我们的领导方法,实施创造性领导。 “无为而治”不仅表达了一种政治理想,而且还表达了一种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时至今日,它仍对现代领导管理工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提出的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中,把“没有管理的管理”认定为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凭控制而达到控制,这与二千四百年前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谋而合。 三、“无为而治”对现代领导管理工作的启示

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道德经》与管理思想 (一)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耽,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一生的思想精髓主要都集中在道家的代表作《道德经》中。《道德经》一书是韵文体,全书约5000字,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二章。一到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三十八章到八十二章为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经》文约义丰,人誉哲学诗,其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面很广,大量的讲到了人生、治国等广泛的管理领域。 (二)《道德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许多学者都认为,管理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从中方到西方,再从西方回归到东方:其一是公认的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二是文化对管理发展的作用;其三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中国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许多管理思想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仍然有借鉴价值。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与其哲学、伦理、政治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即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物、人类社会运行的最根本的规律,事物运行符合“道”这一运行规律可用“德”来衡量。《道德经》的管理思想也是以“道”为中心,认为社会的运行也遵循“道”的规律。“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社会经济活动不违背“道”这一运行规律。这样,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就可以实现同步和谐发展,并不断由低层次的和谐向更高层次的和谐进步。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无为”的含义 在短短5000言的《道德经》中,“无为”两字竟出现了12次之多,与“无为”相关的内容更满篇皆是。可见,“无为”这个概念在老子思想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48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为无为”

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发

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发 《老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不是纯哲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大量的篇幅是讲人生、治国的,涉及到广泛的管理领域,其实,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老子是道教倡始人。道家,与儒家、法家一样,决不是清淡学派,而是务实学派.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分裂,动乱不已,战事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面对残酷的现实,儒、法、墨、道等学派各自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治国之说.这些学说,均不是纯理论的研究学说,而是面对现实有的放矢的治国、管理的学说。正因为这样,《老子》本身才会有大量的管理内容。也正因为这样,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南面术”是君王统治术、治国之术,实是管理之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老子》说成是一部管理书,似乎也并不过分。 一、无为思想与企业管理 《老子》一书的管理价值,被国内外很多人、企业或组织所认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关老子思想与企业管理的研究在社会或理论界都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在日本企业界,很多著名企业家将《老子》智慧视若珍宝,普遍用于企业管理及其实践活动之中。他们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激烈,压力重重,而老子是主张以柔克刚的,这正符合激荡社会中弹性

柔性管理的需要.老子崇尚“柔”,认为“柔弱胜刚强”,崇尚“静”,说“清静为天下正”。这些“柔”、“静”等的概念,从企业管理角度看,都是属于柔性管理的思想。“柔性管理"正是当代管理思想的新潮之一。所以,《老子》中一些有关“清静”、“无为"等的箴言被日本企业界所推崇,视为企业管理之道。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实际就是一种“柔性管理”的思想.作为《老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复强调“无为”,实则是为了“为”,是为了更好地去实施看似“不为"实却“有为"的事,是为了实践“为”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在这里,“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是效果。有人讲,老子性僻,天生爱唱反调,实则不然,这一思想同样是其辩证观念的又一深刻反映。老子重视“无为",认为“无为”是国家管理事物的最高准则。《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古往今来,这一思想历史上不断被统治者用于管理国家的实际事务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管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自然亦如此.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反对“为”的,只是主张和赞成以“无为”的形式和态度去做“有为"的事情,“无为”思想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被动、无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首先应是“舍”,然后才是“得”。因为“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为”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无为”。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无为”呢? 现代企业立业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来阐述“道”的一些表现形式,借此传达“道”的一些普遍原则。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不争则久立。 水之所以为万物所需要,是因为水能够给万物带去它们所必需的实在的利益。如果水不能给万物带去利益,万物也就不需要它了。因此,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经营之道在于:怎样使企业自身成为社会和人类的普遍需要。

任何时代,立业必须立在人们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有些初涉商界的人士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把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利益需要上,为此,不惜使用坑、蒙、拐、骗、夺的手段,这样的企业即使短时间内看上去有一些起色,但终归久不了。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主道。 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是指水滋润了万物,却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于自己的东西,没有私利可言又与世无争。 将“不争”用作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最重要的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这样的需要就是广阔的市场。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立业真能立在这样的点上,也就合于企业的“立业主道”了。 许许多多成功企业的成功之处,大抵都包含了“立于不争”的奥秘,同时印证了“夫唯不争,故无尤”。 所谓“无尤”,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别人、对别的企业而言,没有去骚扰,没有去争夺;二是对自己的企业而言,不费心争斗,专心一意干实在的事业,自己和自己的企业也“一帆风顺”,没有什么烦忧。

(完整word版)《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 ——从《道德经》看经营之道及对经营者心性的影响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人,《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多领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目前,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渐渐走近,众多的企业界人士经过近年来对西方管理理念的应用渐渐反思,传统文化更适合现代企业且不易产生文化冲突。特别是从《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复兴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且对企业尤其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者的心性修炼多有教益。对企业的决策、用人、经营、管理等也独具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经典和用之不竭的智慧财富资源. 鲁迅先生1910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细细揣摩,确实如此。道教源于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道德经》。《道德经》语言简练,文约义丰,哲理深邃,内容广蕴,博大精深,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思想巨著和不朽圣典—-人类生态智慧的百科全书,其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 《道德经》从多领域给人以远古生态的心智撞击和震撼性启迪,使人多受教益.它以“道”为核心和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探讨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原始本末,涉及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战争观、经济观、养性观等“道”的众多本源,试图引领人们从本源上来认识“道”,遵循“道",最终受益于“道”。“道”是科学的、宇宙的、自然的、原始的、生态的,但当我们从正面离开再转身看过去时,又不免发现“道”又似乎是从思维方面给人们构筑的遵循“道”而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性以更多影响。所以说,“道"更多体现为感悟有益的精深传统哲学思想.眼下,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正在现代企业界引起新的复兴热潮,成为企业管理的再次突破和变革,这是有别于西方管理思想和模式的中国元素,是传统哲学思想对现当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异变结果,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决胜,中国式管理的复兴。让我们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和层面出发,发现、窥探、剖析《道德经》对现代经营者的影响因素和心性轨迹。 现从价值观、心性情志、做人态度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道德经》对经营者欲念的影响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人类到目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满足不了的是人类的欲望。”中国元人杂剧《冠家债主》“楔子"也十分形象写出:“人心不足蛇吞象”,个人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是什么?就是欲念,就是贪欲!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是产生欲念的根源。欲念一方面构成了人们积极向上的追求、抗争,挑战命运、挑战文明,故人类才有更好的文明,更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欲念也易转化为永不知足的贪婪。往往由于过分贪婪而致灭顶之灾。从前些年的禹作敏、牟其中、王宝森到近几年的万氏的新疆德隆再到顾雏军的科龙电器乃至刚刚发生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哪一个不是因欲念的过度无休止膨胀而致。为名、为利贪婪到不顾一切,其实均是欲念作祟。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46章)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什么祸比不知道满足所造成的祸更甚的了,没有什么灾难比欲念野心所产生的灾难更无以复加的了.老子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44章)。正是“民之迷,其日固久矣!"(《道德经》58章).可见圣人所说之透。欲望对于人生的祸福得失关系重大,须不断的修身养性,方能防范私欲为害心身。 当今的经营者应如何控制内心的贪欲,颐养性情?不妨多向古人学习。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道德经》7章)这就是古人的养性观,超越利己主义,方能天下为公。正如《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公为私.《书·周官》云:“以公灭私。"所以圣人后退自身,反而自身龙先;度外自身,反而自身保存.不是由于他无私吗?因此,就能够成就他自我。故如《道德经》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跳脱传统的欲念,用超脱的思维对待欲念,才能走出周而复始的欲念怪圈。既看重欲念,又把握欲念的公私向背,正邪作用。“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失惟不争,故无尤。”也算是经营者的一种崇高境界了。

“无为而治”思想对企业文化管理的启示

“无为而治〞思想对企业文化管理的启示 “无为而治〞思想对企业文化管理的启示 摘要: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中国企业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优势。为此本文针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影响和启示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无为而治;企业;文化管理 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的老子所创立的一种思想,无为讲究的是不通过外力,不干预自然开展的规律,不做有损道德和自然法那么的事情,无为思想是道家的思想精华,也是道家兴于世,治国安邦的重要法那么。这一思想经过千年的变化,穿越千年时空,在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仍然想通过这种思想管理自己的企业。这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企业一边通过无为而管理企业员工,一边又要员工自觉遵守纪律,可以说,无为而治思想如果引用成功的话,对于企业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开展的重要思想,决定这企业是否走向成功走向未来的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促进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识感与归属感。 1 “无为而治〞文化思想在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积累,是企业在开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出来的文化内涵,这过程中企业的领导人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一定的重要作用,一般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都是具有多年历史经验的大型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起了领导者都希望完善自己企业优秀的文化内涵,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的优秀完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开展的过程,起了领导者希望通过优秀文化的完善过程来寻找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来更好的管理企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开展,企业走向国家化的舞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是企业留住人才,开展自身的重要因素,人才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的重要推动力。人力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变革无不伴随泽管理思想的创新和开展。因此管理思想凝结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管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 2 企业领导的“无为〞思想对企业文化的重大影响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灵魂人物,是企业开展的前进风帆。企业领导人同时又是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优秀文化浓缩的代表。因此,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优秀文化的一种浓缩表现形式。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开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出现了股份公司的运营模式,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对企业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领导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和意志力等都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开展的重要根底。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知道企业领导人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企业文化的浓缩,总的来说企业领导人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企业领导的无为思想对于企业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人一般都会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不希望企业领导人不插手企业的日常管理,不是说放手对于企业员工的监管,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希望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能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2011-04-27 17:06:23) 标签:分类: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 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话的大意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什么是"道";这里的"法"是取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其学说的精髓和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为何要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将是对付社会巨变的一种行之有效、弹性柔化的管理策略。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膨胀,部门不断增加,人员不断扩充,企业活动所涉及的层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即使再精明能干、智慧不凡的

道德经与企业治理

道德经与企业治理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企 业治理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议题。虽然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关, 但实际上,道德经中的智慧理念对于企业治理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之间的联系。 一、道德经与企业治理的基本概念 1. 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述的一部经典著作,共有81章。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自然而不强制的方式来达到和谐统一。其中最著名的两个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 2. 企业治理 企业治理是指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确保公司高层管理者行 使权力时不会滥用权力或违反法规,并保护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 法权益。 二、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之间的联系

1. 诚信 诚信是商业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在《道德经》中,老 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万物的根源。如果企业在商业活动中不诚实守信,就会破坏商业伦理和市场秩序, 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在企业治理中要注重建立诚信文化和诚 信机制。 2. 自律 自律是企业治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意味着如果一个 人或一个企业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则能够避免过度扩张、过度 消耗资源等问题。因此,在企业治理中要注重自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 公正 公正是企业治理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这意味着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无私 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在企业治理中要注重公正机制的 建立和完善。

道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道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道家管理思想是在最近几年风行起来的,主要是从老子的著作中挖掘和提取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结合管理的原理而发展出的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细节管理、宽容型管理、水性企业、人尽其才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不断地从古代文著中挖掘管理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现状而言,其还未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等大环境的发展需要,仍然需要借道家管理之剑指向自身之疾,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壮大。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价值逐步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它是研究老子管理思想的直接材料,被德、英、日、前苏联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现如今在国内,老子的道家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对老子哲学的研究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无论做哲学解读还是进行综合诠释,乃至进行考古学与古文献学的最新论证,都进行得卓有成效。与此同时,也有人对道藏进行整理,对道教史进行研究,以至对仙道思想进行阐述等等,可以说是研究方法多样,研究硕果累累。(一)道家管理思想的实质 道家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无为而治”,那何谓“无为而治"呢?在我看来,这一命题是由三部分组成.首先,人道来源于天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老子的大道论引申出来的重要的管理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是自然运行、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就是道的“无为"本性。但是,宇宙天地万物,其中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又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并且是由“道”主宰的,这又是“道”的“无不为"本性。实际上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其次,正因为如此,由道而派生的天地万物也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最后,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应用于治人、治国与管理企业,就必然引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科学思想。企业管理既不妄为亦不强为,遂能走向成功。 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包涵如下三层意义。 第一,是在企业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在“大事”上有所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一个高层次的企业领导者应不拘泥小事,善于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具体地说,企业的高层次的领导者要正确处理“管向”(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与“管事"(对企业具体事物的管理)、“管总”(对企业全局的管理)与“管分”(对企

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所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军事、管理、医学和天文等思想,其中有关管理的许多论述,在今天的管理中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价值被国内外许多人所认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探讨 老子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在《道德经》全书中共 出现了七十三次。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 的实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物;它无形、无相、无声,“恍兮惚兮、 寂兮寥兮”,但却“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假设有假设无, 超越时空而又确实存在。《道德经》开篇即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用言辞表 达出来的“道”,并不是常恒形态的道;可以用言语来阐释的“名”,不是恒久不变的“名”。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虚体的道和 实体的道。这一观点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重视 “可道”的、可以名状的管理,又要重视“不可道”的,很难用言 语阐述的管理或尚未完全到达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管理。这和现 代企业所推崇的企业文化的建立相契合。 三流的企业靠人才,二流的企业靠管理,一流的企业靠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企业文化的概念, 学者们的见解并不相同。美国学者Kotter & Heskett认为,企业文 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根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规章制度,行为准那么,文化环境和经营战略等。 ①企业文化表达了员工对企业开展的共识,使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 为模式趋向一致。通常认为,企业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外表层的

道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道家,为老子所创,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作,以客观为基础,尊重规律,追求主客观辩证统一,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道法自然、相对主义、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四个方面。 一、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有其客观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道,而道源于自然、寓于自然,故道法自然。给管理的启示是推行管理应以客观为基础。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早期体现。道家强调“道”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源于自然,是一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运行的自然规律。 在管理上,“道法自然”要求我们应以客观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而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尤其是不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管理措施不可急功近利,不搞“浮夸风”,要实实在在去做好工作。 二、相对主义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其运行规律都是相对的,无为即是有为,无用也是有用,二者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给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应辩证看待管理,决策行动时应多方面综合考量,而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进行管理。 道家思想中含有大量辩证法观点,如“反者道之动”,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统一,并相互转化,“有无相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管理上,相对主义要求我们不可片面、孤立、静止的看待问题,而应该学会全面、联系、动态的思考,从而多方面综合考量,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给管理的启示是推行管理应追求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对主观能动性不夸大、不贬低,让管理行为符合管理规律,做到合法、合情、合理。 道家的“天人合一”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是一致的,主观源自客观,认识源自实践,主观认识应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在管理上,讲究“天人合一”,就要求企业在推行管理时应不断探索和认识管理规律,使自身的管理行为符合管理规律。体现出来,就是管理行为要合法、合理、合情,不夸大、不贬低主观能动性。 四、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主张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管理。给管理的启示是管理应顺其自然,处事低调,懂得授权与集权,各司其职,不擅自越级、越权,力求以最简单、最自然、最朴实的方法进行管理。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探索规律越多,就会对规律了解越多;对规律了解越多,人为就会越少,以至无为达到顺其自然,而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与应用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与应用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与应用》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对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和 发展,道德经中的一些智慧也被人们重新发现并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 之中。本文将探讨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并探讨其在管理实 践中的应用。 一、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的管理方式。在现代管理中,这一理念也被赋予了新 的内涵。管理者不应过分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 自由度和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的可 持续发展。 二、道德经倡导“以柔克刚”的领导方式 道德经中提倡“柔弱胜刚强”,强调以柔克刚,以柔化刚的管理 方式。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这一理念也被广泛应用。管理者不应采取 强硬的领导方式,而是应该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尊重员工的感受, 建立和谐的领导与员工关系。通过“以柔克刚”的领导方式,可以有 效地减少管理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三、道德经强调“以德为先”的管理原则 道德经中强调“德高者,不劳而获”,提倡以德为先,注重修身 养德。在现代管理中,这一理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管理者应该 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团队成员共 同前行。只有管理者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赢得员工的 尊重和信任,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四、道德经倡导“知人善任”的人才管理理念 道德经中提出了“知人善任”的人才管理理念,强调了解员工的 特长和优势,善于发挥员工的潜能。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这一理念也 被广泛应用。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通过“知人善任”的人才管理理念, 可以实现人尽其才,为组织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五、道德经倡导“以和为贵”的团队协作理念 道德经中提倡“和为贵”,强调团队协作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团队协作也被视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管 理者应该注重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 沟通和合作。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团队 的高效运转,取得优异的业绩。 六、道德经强调“以道统天下”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中提出了“以道统天下”的领导智慧,强调领导者应该以 道德和智慧来统御团队。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这一智慧也具有重要的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启迪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启迪 王庆余 1987年底,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本年度国情咨文,其中引用了东方圣哲老人《道德经》60章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言一出,即在美国广为传颂,奉为至理名言。 这表明,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并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行为中表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道家的宗旨是清净无为,柔弱处世,因而常常被人误解,以为道家几乎就是消极.退让.遁世等概念的代名词,与管理学不搭界。但事实上,道家的“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因而,道家所主张的清净、尚柔、处弱、贵雌等都是为了实现“无不为”而提出的独特而深刻的管理学见解。所谓“无为而治”的“治”,正是治理.管理的意思。 为什么道家会提出“无为”的管理思想呢?其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这需要从道家最核心的概念——“道”说起。 在道家的概念中,“道”既是宇宙自然的本体,又表现为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和法则。“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而且是不可道的。“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德经》14章)。然而,“道”又无处不在,充塞天地宇宙之间,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动演化。因此,虽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同上21章)。这里的象、物、精都指明了“道”的实有性。而即是实有,便是可信验的,是可验证的,故而是“真”而“有信”的。

不可直接感知与言说而又实有的“道”于是表现为自然与社会运作演变的潜在规律与法则。这昭示着治理者和管理者要想获得成功,应当把握和顺依这些无形无象的规律和法则。如果说,管理的方法、制度、措施、规章、设备、机构等有形因素被归于“硬管理结构”的话,那么,管理的指导思想、观念、法则等无形无象的因素便是“软管理结构”。后者可理解为对潜在而有起支配作用的“道”把握与运用过程。“道”在此既表现为活生生的人的文化因素,对于管理系统的有力参与及支配作用(管理文化):又体现为人对于潜隐于硬管理结构之后的管理规律,和法则的不间断认识及把握过程。这便是“道”在管理学中的意义。 那么,中国古代道家所认识揭示的“治”中之道是什么呢? 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实现“有为”的途径和手段。因而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认为,人类不能够把自我的“有为”强行凌驾与自然和社会规律及法则之上,而应当在充分认识把握道—自然和社会规律基础上去行动。因而,相对于自然社会规律和法则来说,人只能去认识它,顺应它,而不是凭主观意志去妄自凌驾于它,任意改变,扭曲和操纵它。正是基于这种深刻认识,道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管理观点—无为而治。道家精辟的指出,所谓无为而治的本质在于“道法自然”,在铁的自然法则和规律面前,“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美国管理学家约翰·海德在《领导之道——新时代的领导战略》一书中十分欣赏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见解,认为这是现代管理学的圭臬。因为在自然无为的背后,蕴含了对事物运行变化规律本身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在中国古代,秦始皇是十分有为的皇帝,他企图在短短的时间内干千载的事业,结果有悖于“道法自然”的原则。“急政暴虐、用民太甚”,是后人给他恰当评价。结果他在管理硬件结构上虽然完整,但是管理软件结构

老子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老子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断被注释和研究,其精义和智慧不断被揭示和呈现,不断为今人所活用。本文对老子的消费观和分配观等方面进行诠释,以期从中汲取有益借鉴。关键词老子管理?道德经? 随着社会的开展,领导干部受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面临怎样洁身自好,管住自己,怎样正确对待名利,怎样解决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等许多问题。如何扎扎实实干出成绩,让群众满意,是领导干部当前面临的重大考题。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大量的管理智慧,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第14章〕,意即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本文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学习和借鉴?道德经?思想,以期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为领导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管理的目的:以百姓之心为心 为民乃官德之根本。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愛民、为民和做人民公仆的民本思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道德经?第39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离开了这个根基,建筑于其上的国家政权就无法存在。“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王侯之所以称自己“孤〞“寡〞“不谷〞,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广阔百姓才是他们的生存之本。领导者不应以自己的意志、欲望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要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把百姓的意志、权益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最高准那么,“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第49章〕意思是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而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不从自我意志出发决定好恶、判断是非,也不以自我意志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过来,以百姓意志为主决定自己的意志。作为治理社会的领导者,应努力收敛自己的欲望,随时按照百姓的意愿调整充实自己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理念。“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66章〕老子要求为政者要能处下、居后、谦卑。领导者要比普通人民群众站得高看得远,要处于人民之下,放低身段,说话谦逊有礼;领导者想走在人民的前面,想带头做事情,必须先把自己的利益摆在人民的后边,按照人民的愿望说话办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7章〕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长生,正因为天地并不为自身打算。老子要求领导者谦虚低调,主动深入基层,听取民众之疾苦,听取民众之意,尊重百姓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只要我们真正代表百姓的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不与百姓争利,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如果为政者自身的行为端正,不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原那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以人民利

道家思想及企业管理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第一章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企业有为而有所不为 ───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开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薛永新 一、"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华,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根本原那么。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生存规律,该规律就是和谐、理解、支持、帮助。当时老百姓在沉重的税赋重压下,困苦不堪。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

重的了,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批判,他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几句话,道尽了"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的是名贵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慨呢.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句:"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竭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预老百姓。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预,

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推荐文章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有哪些变化热度:大数据对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有哪些热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认识基本内容热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心得个人感想热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收获热度: 从老子《道德经》出发,将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实践相结合得出的有关“现代企业之道”。那么大家想知道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吗?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学者们肯定为是一种治国和养生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企业经营和现代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等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呢?我的理解是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老子思想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探讨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至今仍然没有变。老子探求的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当今人类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为,天地都还在,万物都还在,人类也还在,而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观照的对象。虽然时代有了变化,语言词汇有了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本质,我理解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而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对象。所以我认为道家思想完全可以为我们当今人类所借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是《道德经》中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入手,我们来探求一下“企业经营之道”。

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道治企业 治大国有若烹小鲜。老子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经常去搅动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亦如此,管理者必须依照“规则”来治理企业,这些规则制定必 须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的企业中有些想故意捣蛋的人无机可乘,无恶可作,各种势力互不骚扰,各守其静,企业内就会相安无事,这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管理者当然也不能随时变更规则,使企业分出多门,无法协调。 抛砖引玉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与取之,必固与之”,这些可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之中,如果企业想争取员工尽可能 留在企业做贡献,就必须为员工提供较好生活及工作条件,这样才能使员工安心企业工作。企业要想解聘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不思进取的员工,则可以把这种员工安排在其无法胜任的工作岗位上,借其工作失误进行解聘等。即所谓:名为退,实乃进;以退为进,以屈求伸。老子进一步又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 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一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取得成功,首先要赢得下属的拥戴和信服,要有相当的威望和号召力,而要拥有这些,就必须舍小利以求大德,示员工以无私,示员工以谦让,只有这样,方能得员工之倾服,“不战而屈人 之兵”,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者要以“慈”为怀,真正关心爱护员工,使员工在企业工作时能体会“温馨管理”。现在不少企业主或经营者对待员工动不动就“克扣工资”、“罚款”甚至有体罚现象, 到头来引起员工诉讼、甚至其他“放火烧公司”等过激行为,最终害已害人。所谓“俭”可作为勤俭节约理解,“俭,故能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历行节俭,反对浪费,才能开拓事业。“不敢为天下先”可理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艺术,希望 集团的刘永好先生曾说在中国经营企业应“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证,“不敢为天下先”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最终反而能使企业走在时代 的前列即“故能为成事长”。 以柔克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即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 西里穿行无阻。西方国家战后对企业的管理主要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重点对人财物的管理,第二阶段即重点放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上,第三阶段即塑造企业文化实行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恰恰指的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在经营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它存在于员工的心灵之中,自动指导员工的行为。文化管理即是柔性管理。所以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按照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