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

温馨提示:在复习的同时,也要结合课本上的例题去复习,重点是课本,而不是题目应该怎样去做,所以在考前的一天必须回归课本复习,心中无公式,是解不出任何题目来的,只要心中有公式,中等的题目都可以解决。

必修一:

一、集合的运算:

交集:定义: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

并集:定义: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 补集:定义: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

二、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 (2)n m n m a a a -=÷,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5) n n n b a b a =??? ??

(6)a 0 = 1 ( a ≠0) (7)n n a a 1=- (8)m n m n a a = (9)1n

m

m n a a -=

2、根式的性质

(1)()n n a a =.(2)当n 为奇数时,n n a a =; 当n 为偶数时,,0

||,0

n n a a a a a a ≥?==?-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 6、对数的运算法则:

(1)a b = N <=> b = log a N (2)log a 1 = 0 (3)log a a = 1 (4)log a a b = b (5)a log a N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N

M

) = log a M -log a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a

N

b b log log (10)推论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11)log a N =

a

N log 1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必修4:

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角α 0° 30° 45° 60°

90°

180° 270° 360° 角α的

弧度数 0

6π 4π 3

π 2π π 23π 2π Sin α 0 21 2

2 2

3 1

-1

Cos α 1 23 2

2 2

1 0 -1 0 1

tan α

3

3

1 3 不存在 0 不存在 0 2、诱导公式: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α看成锐角)

公式一:Sin (α+2k π)=Sin α 公式二:Sin (α+π)=-Sin α

Cos (α+2k π)=Cos α Cos (α+π)=-Cos α tan (α+2k π)=tan α tan (α+π)=tan α

公式三:Sin (-α)=-Sin α 公式四:Sin (π-α)=Sin α

Cos (-α)= Cos α Cos (π-α)=-Cos α tan (-α)=-tan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五:Sin (2π-α)=Cos α 公式六:Sin (2π

+α)=Cos α

Cos (2π-α)=Sin α Cos (2

π

+α)=-Sin α

3、两角和与角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①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②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③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④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⑤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⑥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4.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①αααcos sin 22sin = ②1cos 2sin 21sin cos 2cos 2222-=-=-=ααααα

③α

αα2tan 1tan 22tan -= ④22cos 1sin 2

αα-=

⑤2

2cos 1cos 2α

α+=

ααα2sin 2

1

cos sin =

5、向量公式:

a →∥b

)0,(222

121≠=?y x y y x x (a →∥b →

0,1221=-?y x y x )

②2

2

2

2

2cos 22)(→→

→→→→

→→→

→→

+??+=

+?+=+=

+b b a a b b a a b a b a θ

③2

2

2

22

1

2

12121cos y x y x y y x x b

a b a +++=

??=→

→→

→θ(求向量的夹角)

④0=??⊥→→→→b a b a ⑥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y x a =→

222

22

y x a y x a +=+=→

→或

⑦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

2212221y y x x a -+-=→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

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

A +

B +A B . (正弦定理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3、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4、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

cos 2a b c C ab

+-=.

(余弦定理解决的题型: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5、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A ==B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②若222a b c +>,则90C <;③若222a b c +<,则90C >.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1)测量角度问题是指无法直接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求解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角的大小,求三角形中角度的大小,求不能直接测得的角,求轮船航行时航速与航向等问题均可结合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通过解三角形求解.在解决与测量问题有关的题目时,要搞清楚仰角、俯角、方位角与方向角的含义,合理的构造三角形求解,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如下:

①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②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第二章 数列

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2、项:①首项:数列中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a 1) ②数列记为{}n a :??n a a a a 321、、 ③通项:n a

4、已知n S 求n a 的公式:???≥-===-)2()

1(111n s s n a s a n n

n

[注]: ①()()d a nd d n a a n -+=-+=111(d 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

列也是等差数列)→若d 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n a }前n 项和n d a n d Bn An S n ??

? ?

?-+??

? ??=+=22122 →2

d

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

要条件→若d 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 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5、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6、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7、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8、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9、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a n ). 10、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

12、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3、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4、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

式.)>1(121n a a n n +=-

15、结论:n 是奇数,2n 是偶数,2n-1和2n+1是奇数。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

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1n n a a d +-=

2、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2(1为常数d n d a a n n ≥=-- ②211-++=n n n a a a (2≥n ) ③b kn a n +=(k n ,为常数

3、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

a 与

b 的等差中项.若2

a c

b +=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 4、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

{}n a 的首项是1

a ,公差是d ,则()1

1n

a a n d =+-.

5、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

③1

1n a a d n -=

-;④1

1n a a n d

-=+;⑤n m a a d n m -=-

6、结论: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7、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12n n n a a S +=;②()112

n n n S na d -=+. ③12n

n s a a a =+++

8、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

()21n n n S n a a +=+,且

S S nd -=偶奇,1

n n S a

S a +=奇偶.

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

1

S n

S n =

-奇偶(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

9、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1a >0,d<0时,满足???≤≥+0

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当1a <0,d>0时,满足???≥≤+0

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小值。在解含绝

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等比数列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

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符号表示:1n n a

q a +=(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

现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的值同号)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0,,2(1≠≥=-且为常数q n q a a n n ②112

-+?=n n n

a a a (2≥n ,011≠-+n n n a a a ) ③n n cq a =(q c ,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n a }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n x a log }(1>n )成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注:由2G ab =不能得出a ,G ,b 成等比,由a ,G ,b ?2G ab =)

3、通项公式: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11n n a a q -=

4、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n m

n m a a q -=;②

()

11n n a a q

--=;③11

n n

a q a -=

;④n m n

m

a q a -=

. 5、性质: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

n

p q a a a =?

6、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

q =??

=-?-=≠?

--?.

②12n

n s a a a =+++

7、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①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n S ,在0<d 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n S 取最大值时的n 值,有两种方法:一是求使001<,+≥n n a a ,成立的n 值;二是由n d

a n d S n )2

(212-+=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 的值.

②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数列 通项公式

对应函数

等差数列 )()1-(11d a dn d n a a n ++=+=

b dx y +=(C d ≠时为一次函数)

等比数列 n

n n q q

a q a a ?=

=-111 x aq y =(指数型函数)

数列 前n 项和公式

对应函数

等差数列

n d

a n d d n n na S n )2(22)1(121-+=-+

= bx ax y +=2(0≠a 时为二次函

数) 等比数列

q a

q q a q q a S n n n -+?--=--=

111)1(111 b aq y x +=(指数型函数)

综合数列的知识点部分

1、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 ≥2的任意自然

数,验证)(1

1---n n n n a a

a a 为同一常数。(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

212-++=n n n a a a N n a a a n n n ∈=++)(22

1都成立。

2、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①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②裂项相消法:适用于???

???+1n n a a c 其中{ n a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 为常数;部分无理

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③错位相减法:适用于{}n n b a 其中{ n a }是等差数列,{}n b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④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3、常用结论:

①1+2+3+...+n = 2

)

1(+n n ②1+3+5+...+(2n-1) =2n ③

2

333)1(2121??

?

???+=+++n n n

④)

12)(1(6

1

3212222++=++++n n n n ⑤

1

1

1)1(1+-=+n n n n

)2

1

1(21)2(1+-=+n n n n

)()11(11q p q p p q pq <--=

4、求通项的方法:①累加法,如:)(1n f a a n n =-+ ②累乘法,如:)(1

n f a a n

n =+ ③构造法:如:)1

(111-+=-+

?+==+A B

a A A B a B Aa a n n n n 第三章 不等式

1、常见用语的符号表示:“不超过”:≤ “超过”:> “超不过”:<

2、比较大小的方法: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

法)

技巧:优先考虑加减,后考虑两边平方。

回顾:作差法的步骤:作差;变形;定正负;得出结论。

3、不等式的8条性质(利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去记忆,例如两(三)人比谁有钱;比谁高…):

①a b b a >?<;(两个的游戏)

②,a b b c a c >>?>;(第三个是中间人时)

③a b a c b c >?+>+;(C 无需任何条件)(三个游戏)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

⑤,a b c d a c b d >>?+>+;(四人游戏,大+大,小+小) ⑥0,0a b c d ac bd >>>>?>;(大×大,小×小) ⑦()0,1n n a b a b n n >>?>∈N >;(分身术) ⑧()0,1n n a b a b n n >>?>∈N >.

关于等式的事实和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依据。

4、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 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c >0(a>0)解的讨论.

ac b 42-=?

0>? 0=? 0

c bx ax y ++=2 (0>a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00

2>=++a c bx ax

有两相异实根 )(,2121x x x x < 有两相等实根

a

b x x 221-== 无实根

的解集)0(02>>++a c bx ax {}

21x x x x x ><或 ???

?

??-≠a b x x 2

R

的解集

)0(02><++a c bx ax

{}21x x x x << ?

?

对于a <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a 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

(),x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y 构成的集合.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坐标平面内的点()00,x y P . ①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上方. ②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下方.

9、线性规划:①、画直线(边界) ②虚、实线区别:虚线:>/< 实线:≥/≤ ③分边:取特殊点(在线内外)检验

注意:直线未经过原点时,优先使用(0,0)判定;直线过原点则选择数轴上的点。

10、线性约束条件:由x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 ,y 的线性约束条

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 ,y 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11、设a 、b 是两个正数,则2

a b

+称为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称为正数a 、b 的几

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0a >,0b >,则2a b ab +≥,即2a b

ab +≥.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2

2,a b ab a b R +≥∈;②()22,2

a b ab a b R +≤∈;

③()20,02a b ab a b +??

≤>> ???;④()2

22,22a b a b a b R ++??≥∈ ???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注意: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都不是命题;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在判断时,要有推理依据,有时应综合各种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2、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若p ,则q ”的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注意:有些命题虽然表面上不是“若p ,则q ”的形式,但是把它的表述作适当改变,也可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3、四种命题:

①原命题为:若p ,则q ,

②逆命题为:若q ,则p ,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逆命题.

③否命题为:若┐p ,则┐q ,即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否命题.

④逆否命题为:若┐q ,则┐p ,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则得其逆否命题.

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一)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对角线命题真假性统一)

(二)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三)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 没有关系

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定义: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是则若p q q p q p ,?

6、充要条件定义:如果p 是q 的充分条件,p 又是q 的必要条件,则称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q p ?

注意①充要条件的证明:证明充要条件应从两个方面证明,一是充分性;二是必要性。 ②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断.:

(2)等价法“p ?q ”表示p 等价于q ,要证p ?q ,只需证它的逆否命题非q ?非p 即可,同理要证p ?q ,只需证非q ?非p 即可,所以p ?q ,只需非q ?非p . (3)集合法: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

①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由x ∈A ,可得x ∈B ;

②若A ?B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要使x ∈B ,则x ∈A 是必不可少的; ③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④若A

B ,且B

A ,则p 既不是q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 的必要条件.

7、常见的几种条件:

①若q p ?,但q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也可以说q 的充分条件不必要条件是p ) ②若q p ?,但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也可以说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条是p ); ③若q p ?,且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也可以说q 是p 的充要条件),记作q p ?; ④若q p ?,且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重要结论与注意:小范围?大范围,但是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 8、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且:p 且q )(q p ∧“同真为真;一假即假” 或:p 或q )(q p ∨“同假为假;一真即真” 非:非p )(p ?:“p ?与p 的真假相反”

注意:若)(q p ∨为真,)(q p ∧为假,则你所得到的结论是?“p 、q 一真一假”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9、①全称命题:陈述某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无一例外,强调“整体、全部”.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它的否定:p ?:)(,00x p M x ?∈?

常见的全称量词: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对一切、对每一个、任给、所有的

②特称命题:陈述某集合中有(存在)一个元素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强调“个别、部分”的特殊性.

特称命题p :)(,00x p M x ∈?, 它的否定p ?:)(,x p M x ?∈?

常见的特殊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 结论: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10、如何判定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

①对全称命题,若要判定为真命题,需对每一个x 都验证使p (x )成立;若要判定为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

②对特称命题,若要判定为真命题,只需找一个元素x 0使p (x 0)成立;若要判定为假命题,需证明对每一个x ,p (x )不成立. 11、常见词语的否定 词语 词语的否定 等于 不等于 大于 ≤ 小于 ≥ 是 不是 都是 不都是(都不是要区分) 至多一个 至少两个 至少一个 一个都没有 任意 某个 所有的 某些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一)椭圆

1、椭圆方程的第一定义:

为端点的线段

以无意义方程为椭圆21212121212121,,

,F F F F MF MF F F MF MF F F MF MF =+<+>+

21MF MF +=2a (固定) 21F F =2c(焦距) 222c b a +=(a 最大) 注:定义中要重视“括号”内的限制条件

2、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注意:标准方程是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断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

如果知道两点坐标,确不知道焦点在什么轴上,我们为了方便计算,就设一般方程为

),0,0(122B A B A By Ax ≠>>=+且

3、焦半径:

①设),(00y x P 为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上的一点,21,F F 为左、右焦点,则由椭圆方程的第二定义

可以推出:01ex a PF +=,02ex a PF -=

②设),(00y x P 为椭圆)0(122

22>>=+b a a

y b x 上的一点,21,F F 为上、下焦点,则由椭圆方程的第二定

义可以推出:01ey a PF +=,02ey a PF -= 归结起来为“左加右减”、“下加上减”.

(二)双曲线

1、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的一个端点的一条射线以无轨迹

方程为双曲线21212121212121,F F F F MF MF F F MF MF F F MF MF =->-<- 21MF MF +=2a <2c (固定) 21F F =2c(焦

距)

焦距:2

2

2

a b c +=(c 最大)

注:定义中要重视“括号”内的限制条件 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

2

2210,0x y

a b a b

-=>> ()2

2

2210,0y x a b a b

-=>> 范围 x a ≤-或x a ≥,y R ∈

y a ≤-或y a ≥,x R ∈

顶点 ()1,0a A -、()2,0a A ()10,a A -、()20,a A

轴长 虚轴的长2b = 实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离心率

()2

211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

a x c =±

2

a y c =±

渐近线方程

b y x a

=± a y x b

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

3、等轴双曲线:双曲线222a y x ±=-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x y ±=,离心率2=e .

4、一般方程:一般方程:)0(122<=+AB By Ax . (三)抛物线

标准方程

22y px =

()0p > 22y px =-

()0p > 22x py =

()0p > 22x py =-

()0p >

图形

顶点

()0,0

对称轴 x 轴

y 轴

焦点

,02p F ??

???

,02p F ??- ???

0,2p F ?

? ??

?

0,2p F ?

?- ??

?

准线方程 2

p

x =-

2

p x =

2

p y =-

2

p y =

离心率 1e =

范围 0x ≥ 0x ≤

0y ≥ 0y ≤

3、求轨迹方程的步骤:①设题干中的点的坐标②寻找等式③得到有关x 、y 的等式④说明轨迹

4、求轨迹的方法有:①直接法:当所求动点的要满足的条件简单明确时,直接按“建系设点、列出条件、代入坐标、整理化简、限制说明”五个基本步骤求轨迹方程, 称之直接法. ②待定系数法:已知轨迹是什么图形,先设出其标准方程,再求出参数。

③定义法:定义法是指先分析、说明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特殊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等)的定义或特征,再求出该曲线的相关参量,从而得到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复习必背知识点

高中数学复习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 第二章 函数 1、求)(x f y =的反函数:①解出)(1y f x -=②y x ,互换③写出)(1x f y -=的定义域; 2、对数: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第三章 数列 1、数列的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数列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2、等差数列 : ①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②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其中首项是1a ,公差是d ;) ③前n 项和:2)(1n n a a n S += d n n na 2 ) 1(1-+= ④等差中项: A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2 b a A +=或b a A +=2, 三个数成等差常设:a-d ,a ,a+d 3、等比数列:

①定义: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0≠q )。 ②通项公式:11-=n n q a a (其中:首项是1a ,公比是q ) ③前n 项和:??? ?? ≠--=--==)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S n n n ④等比中项: G 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G b a G = ,即ab G =2(或ab G ±=,等比中项有两个) 第四章 三角函数 1、弧度制:①π= 180弧度,1弧度'1857)180 ( ≈=π ; ②弧长公式:r l ||α= (α是角的弧度数) 2、三角函数定义: y r x r y x x y r x r y ====== ααααααcsc sec cot tan cos sin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1cos sin 22=+αα α α αcos sin tan = 1cot tan =αα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新课标人教A版 一、集合 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 或 ,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实数集合: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 .

2、如果集合 ,但存在元素 ,且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 个子集, 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 . 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 . 3、全集、补集? §1.2.1、函数的概念

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 ,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全总结(绝对全)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一、 函数 1、 若集合A 中有n )(N 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n 2,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n 。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a b x 2-=,顶点坐标是??? ? ? ?--a b ac a b 442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三种形式,即(一般式)c bx ax x f ++=2)(,(零点式))()()(21x x x x a x f -?-=和n m x a x f +-=2)()( (顶点式)。 2、 幂函数n m x y = ,当n 为正奇数,m 为正偶数, m

),(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 α= 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 r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 2 =+αα,αα22sec 1=+tg ,αα22csc 1=+ctg ;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 tg ,α α 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如:=-)23sin( απαcos -,)2 15(απ -ctg =αtg ,=-)3(απtg αtg -。 4、 函数B x A y ++=)sin(?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 π 2= T ,频 率是πω2= f ,相位是?ω+x ,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2 Z k k x ∈+=+π π?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x y s i n =的递增区间是??? ?? ? + -222 2πππ 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 ? ++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 ? ? +-22ππππk k ,)(Z k ∈,ctgx y =的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Z k ∈。 6、=±)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 o s (βαβαβαs i n s i n c o s c o s = ±)(βαtg β αβ αtg tg tg tg ?± 1 7、二倍角公式是:sin2α=ααcos sin 2? cos2α=αα2 2 sin cos -=1cos 22 -α=α2 sin 21- tg2α= α α 2 12tg tg -。

高中必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必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1高中数学重难点知识点 高中数学(文)包含5本必修、2本选修,(理)包含5本必修、3本选修,每学期学习两本书。 必修一: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必修二: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必修三: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必修四: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必修五: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文科:选修1—1、1—2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 2、圆锥曲线: 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高考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①偶函数:)()(x f x f =-,②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 )(x f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4)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整理全面《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整理全面《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师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 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 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 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 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 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 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 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 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 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线性规划、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简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x-3>2}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B? A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必背公式定理知识点默写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必背公式定理知识点 1、空集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 Z __________ Q ___________ R ___________(常用集合字母表示) 2、含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函数定义:对定义域内任意x ,都有___________y 值与之对应,称y 是x 的函数。 4、求函数定义域三种基本形式: ①分式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式,开偶次方根,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数式则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指数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时函数单调递增;当_______________函数单调递减。 其图像恒过定点______________。 ②对数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时函数单调递增;当_______________函数单调递减。 其图像恒过定点______________。 ③幂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0>α时,图像恒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第一象限内单调_________; 当0<α时,图像恒过______________;在第一象限内单调_________; 6、如果函数是奇偶函数,其定义域一定关于_______________对称; 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 ,当________________时,函数为奇函数; 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 ,当________________时,函数为偶函数; 7、函数单调性定义:在区间D 内任取两个值1x 、2x ,设21x x <, 如果______________,则函数在此区间内单调递增; 如果______________,则函数在此区间内单调递减。 8、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两平面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空间两直线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线面平行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垂直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秘籍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A 表示函数y=lgx 的定义域, B 表示的是值域,而 C 表示的却是函数上的点的轨迹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1|032|2===--=ax x B x x x A ,如:集合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 B A a ? (答:,,)-? ?? ???1013 显然,这里很容易解出A={-1,3}.而B 最多只有一个元素。故B 只能是-1或者3。根据条件,可以得到a=-1,a=1/3. 但是, 这里千万小心,还有一个B 为空集的情况,也就是a=0,不要把它搞忘记了。 3. 注意下列性质: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要知道它的来历:若B 为A 的子集,则对于元素a 1来说,有2种选择(在或者不在)。同样,对于元素a 2, a 3,……a n ,都有2种选择,所以,总共有2n

种选择, 即集合A 有2n 个子集。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2n 种情况之中,包含了这n 个元素全部在何全部不在的情况,故真子集个数为21n -,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若,;2A B A B A A B B ??==I Y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Y I I Y ==, 有些版本可能是这种写法,遇到后要能够看懂 ,A B A B A B A B ==U I I U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555 50 1539252 2∈--0) 在(,1)-∞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增,就应该马上知道函数对称轴是x=1.或者,我说在上 ,也应该马上可以想到m ,n 实际上就是方程 的2个根 5、熟悉命题的几种形式、 ()()().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逻辑连接词有“或”,“且”和“非”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

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整合 函数与方程区间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 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 上一页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导数 导数概念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运动的平均速度曲线的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瞬时变化率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的区别 与0x f x f ' '0 t t t v a S v ==,() 0' x f k =导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ln 1ln ln 1 log sin cos cos sin 0''' ' 1' 'x x x x a n n e e a a a x x a x x x x x x nx x c c ==== -====-;;;;;;; 为常数()()()()[]()() ()()[]()()()()()()()()()()()[]2)3()2()1(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 ? ????+=?±=±是可导的,则有:,设()()[]()() x u u f x g f ' ' ' ?=1.极值点的导数为0,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2.闭区间一定有最值,开区间不一定有最值。导数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曲线的切线变速运动的速度生活中最优化问题 ()()()(). 00''在该区间递减在该区间递增,x f x f x f x f ?1.曲线上某点处切线,只有一条;2.过某点的曲线的切线不一定只一条,要设切点坐标。 一般步骤:1.建模,列关系式;2.求导数,解导数方程;3.比较区间端点函数值与极值,找到最大(最小)值。 定 积分与微积分 定积分概念 定理应用 性质定理含意微积分基本 定理 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所做的功 ()的极限 和式i n i i x f ?∑-=1 1 ξ定义及几何意义 1.用定义求: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用公式。 ()()()()[]()()()()()()()() c b a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g dx x f dx x g x f dx x f k dx x kf c b b a c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莱布尼兹公式牛顿则若--==?a F b F dx x f x f x F b a ,'1.求平面图形面积;2.在物理中的应用(1)求变速运动的路程: (2)求变力所作的功; ()?=b a dx x F W ()dt t v s a b ?=

高中数学必备知识点-4

19,题目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几种常见解不等式的解法 高考要求 不等式在生产实践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中应用广泛,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工具,所以不等式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点,解不等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高考试题中对于解不等式要求较高,往往与函数概念,特别是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有关概念和性质密切联系,应重视;从历年高考题目看,关于解不等式的内容年年都有,有的是直接考查解不等式,有的则是间接考查解不等式 重难点归纳 解不等式对学生的运算化简等价转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随着高考命题原则向能力立意的进一 步转化,对解不等式的考查将会更是热点,解不等式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掌握用零点分段法解高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特别要注意因式的处理方法 (3)掌握无理不等式的三种类型的等价形式,指数和对数不等式的几种基本类型的解法 (4)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种基本类型的解法 (5)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把原不等式等价地转化为易解的不等 式 (6)对于含字母的不等式,要能按照正确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x ?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 1 已知 f (x )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 f (1)=1,若 m 、n ∈[-1,1],m +n ≠0 时 f (m ) + f (n ) >0 m + n (1) 用定义证明 f (x )在[-1,1]上是增函数; (2) 解不等式 f (x + 1 2 )<f ( 1 x -1 ); (3)若 f (x )≤t 2 -2a t +1 对所有 x ∈[-1,1],a ∈[-1,1]恒成立,求实数 t 的取值范围 命题意图 本题是一道函数与不等式相结合的题目,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化归能力 知识依托 本题主要涉及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而单调性贯穿始终,把所求问题分解转化, 是函数中的热点问题;问题的要求的都是变量的取值范围,不等式的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错解分析 (2)问中利用单调性转化为不等式时,x + 1 2 ∈[-1,1], 1 x -1 ∈[-1,1]必不 可少,这恰好是容易忽略的地方 技巧与方法 (1)问单调性的证明,利用奇偶性灵活变通使用已知条件不等式是关键,(3)问利用单调性把 f (x )转化成“1”是点睛之笔 (1)证明 任取 x <x ,且 x ,x ∈[-1,1],则 f (x )-f (x )=f (x )+f (-x )= f ( x 1 ) + f (-x 2 ) ·(x - 1 2 1 2 1 2 1 x 1 - x 2 x 2) ∵-1≤x 1<x 2≤1, ∴x +(-x )≠0,由已知 f ( x 1 ) + f (-x 2 ) >0,又 x -x <0, 1 2 - x 1 2 ∴f (x 1)-f (x 2)<0,即 f (x )在[-1,1]上为增函数 (2)解 ∵f (x )在[-1,1]上为增函数, ? - 1 ≤ x + 1 ≤ 1 ? ∴ ?- 1 ≤ 2 1 ≤ 1 解得 {x |- 3 ≤x <-1,x ∈R } ? x - 1 2 ?x + 1 < 1 ?? 2 x - 1 2 1 1 2

高中数学必背知识点3篇

高中数学必背知识点3篇 高中数学必背知识点 高考来临了,在高中数学数学上有很多高中数学公式,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都会用到,高中数学有哪些要背的知识呢?高中数学必背知 识点1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二、函数(30课时,12个)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三、数列(12课时,5个)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

距离;8.平移。六、不等式(22课时,5个)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九、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1.平面及基本性质;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平面直线;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16.平面的法向量;17.点到平面的距 离;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4.多面体;25.棱柱;26.棱锥;27.正多面体;28.球。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排列数公式;4.组合;5.组合数公式;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7.二项式定理;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十一、概率(12课时,5个)1.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背知识点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 第二章 函数 1、求)(x f y =的反函数:解出)(1 y f x -=,y x ,互换,写出)(1 x f y -=的 定义域; 2、对数:①:负数与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第三章 数列 1、数列的前n 项与:n n a a a a S ++++=Λ321; 数列前n 项与与通项的关系:? ?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2、等差数列 :(1)、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其中首项就是1a ,公差就是d ;) (3)、前n 项与:1.2 ) (1n n a a n S +=d n n na 2 ) 1(1-+ =(整理后就是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等差中项: A 就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2 b a A += 或b a A +=2,三个数成等差常设:a-d ,a ,a+d 3、等比数列:(1)、定义: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0≠q )。 (2)、通项公式:1 1-=n n q a a (其中:首项就是1a ,公比就是q ) (3)、前n 项与:????? ≠--=--==)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S n n n (4)、等比中项: G 就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G b a G =,即ab G =2 (或ab G ±=,等比中项 有两个) 第四章 三角函数 1、弧度制:(1)、π=ο 180弧度,1弧度'1857)180 ( οο≈=π ;弧长公式:r l ||α= (α就是角 的弧度数) 2、三角函数 (1)、定义: y r x r y x x y r x r y ======ααααααcsc sec cot tan cos sin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高中数学资料汇总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零点式. 2、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与否命题互否,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 逆命题:与原命题互逆,与逆否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为逆否; 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与逆命题互为逆否,与逆否命题互逆; 逆否命题:与逆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逆,与原命题互为逆否 § 函数 1、若,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若,则函数为周期为的周期函数. 2、函数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

(2)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 3、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即轴)对称. (2)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3)函数和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4、若将函数的图象右移、上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若将曲线的图象右移、上移个单位,得到曲线的图象.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 6、若函数存在反函数,则其反函数为,并不是 ,而函数是的反函数. 7、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 (2)指数函数,. (3)对数函数,.

(4)幂函数,. (5)余弦函数,正弦函数,,§ 数列 1、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 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前n项和公式为 .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前n项的和公式为 或. 4、等比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其前n项和公式为 . § 三角函数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平方正弦公式); . =(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的象限决 定, ). 4、二倍角公式 .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全册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必修+选修)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 集,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B {x A A = ?=? B A ? B B ? B {x A A A = A A ?= A B A ? B B ? A {|x x ()U A =? e 2()U A A U =e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0) ()()()U U A B A B =痧?()()() U U A B A B =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