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视域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视域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视域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26卷第5期

(201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 IANG NORM AL UNIVERSITY

No.5Vol.26

(2011)现代社会视域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付 兵*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 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享受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一些社会病所困扰。一些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对这些社会病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描述。他们的阐述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制,能给我们很多有益启发。

关键词:现代社会;社会病;规制;市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1)05-0079-05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阐明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单独地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规制,也不能单独的强调个人及其行为对社会的建构作用。应该说,个人以及行为对社会有建构性,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规范都是人类建构的结果。一旦这些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规范被建构出来,就会成为规制人类个体的强大力量。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 个人对社会的建构性 与 社会对个人的规制 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一个理想的图景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损害整体社会的协调运行与良性发展,整体社会在维持自己运转的同时也要培育、维护、尊重个体的全面需要与发展。但问题是,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市场经济、健全的科层制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渗透的现代社会,产生一些 社会病 ,整体社会的运转有些偏离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制有极大的不合理成分。我们能否冲破种种不合理的规制呢,也许市民社会的构建是一条不错的路径选择。

一、现代社会及其特征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这种关系是不一样的。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内涵、要素、运作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弄清现代社会中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我们弄清什么是现代社会及其特征。

对 现代社会 定义时,我们不能用 现代社会是什么 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定义,因为现代社会是复杂且多变的。要对 现代社会 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我们需要从时间、空间、基本要素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就现代社会的时间维度来讲,我们可以从 现代化 的定义中得知,广义的 现代化 是指任何一个更 新 的 现代时期 或状态转变,而狭义的 现代化 是指十七、十八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 传统社会 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1]。我们从狭义的 现代化 定义可知现代社会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端。从空间维度来讲,现代社会并不限于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其地域性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二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三是科层制成为社会组织机构的运作机制。所以,现代社会是开始于十七、十八世纪,起源与欧洲、逐渐向全球扩散的一种社会组织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组织模式或生活方式以现代工业的发展为动力,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制度基础,以科层为制运作机制。

要对现代社会有一个更为深刻、清晰的认识,我们还要知道现代社会的特征。

(1)程序性: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互动过程的进行都是借助某种程式化和类型化的做法。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科层制和现代市场交易中。现代社会的这一特

收稿日期:2010 11 09

作者简介:付兵(1983-),男,重庆云阳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社会学硕士。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

点还进一步体现在诸如 程序正义 这样重要的制度安排中,也就是说,价值理性的实现经常要依循程序的方式才能保证。

(2)反思性:在现代社会中,与程序性相关的一个特点是反思性,或者说是观念性和超然性。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具体的互动和认同过程往往需要各种超越具体情境的框架,特别是以各种书面形式存在的话语体系。用卢曼的话说,在现代社会,不能再在社会互动的层面再现 社会 ,随着社会的演化,在互动与社会之间出现了分化。

(3)非人格化: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互动过程涉及的机制、知识或观念,都与个人的具体特征或人际的具体关系无关。而且更进一步地说,这些机制赖以运作的基础正是对人格的克服。这与传统社会中的互动主要建立在个人特征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

(4)风险性:尤利希 贝克在他的 风险社会:走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这本书中谈到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的时代,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世界里,但我们生活在一种新的现代社会里。前者即 古典 阶段的现代性与工业社会相联系,然而新出现的现代性却与风险社会相联系。我们虽然还没有生活在风险社会里,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已经有很大的风险。事实上,许多风险的来源都可以追溯到工业,因此风险社会可以被看作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类型。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的风险是被财富的肇事者制造出来的。具体地说,正是工业及其片面效果给社会和世界造成了一系列的危险,甚至是致命的后果[3]。

二、现代社会的 社会病 及对人的影响:复杂的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规制

在揭示个人与社会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方面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社会惟名论 和 社会唯实论 。 社会惟名论 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体的人。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社会惟名论认为个人及其行动构成了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个人及其行动对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具有决定作用。而社会惟实论却相反,认为社会具有其客观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虽然社会是由人及其行动构成,但社会具有个人不具备的突生性质,且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个人及其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如个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思想意识都是社会化的结果[1]。

无论是社会惟名论还是社会唯实论都不能全面解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下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应该把社会惟名论与社会唯实论结合起来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说明。无论是在社会结构简单、社会组织单一的原始社会,还是在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组织多样的现代社会,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个人及其行为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的建构性,同时也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对个人的规制,只是在原始社会个人对宏观社会结构的建构性要占优势一些,而在现代社会宏观的社会结构对个人的规制更优势一些。有关宏观的整体社会对个人的规制方面,马克思、韦伯、哈贝马斯、布希亚等都有深刻的论述。

(一)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的 异化 理论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与批判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但他们自由得一无所有而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资产阶级靠剥夺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来过着他们的奢侈生活。无产阶级在被资产阶级剥削的过程中逐渐被异化,这种异化体现为工人同自己劳动过程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4]。马克思在这里所论述的异化更多指的是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异化,其他社会生活方面还没有异化。面对这种异化现象,马克思也指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世界工人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政权,工人阶级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还要努力发展生产,把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理想的社会形态里个人就有足够的条件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马克思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持乐观态度的。

(二)韦伯对现代社会 科层化 和 工具理性 趋势的论述

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类型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置、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韦伯认为虽然这种科层制并不是现有组织的写照而带有理想成分,但所有领域的现代团体的发展都与科层制的行政管理相一致。在他看来,科层制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高效率方面都要优于其他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但这种科层制也有其缺点,最典型的就是容易使组织

80

总第140期付 兵:现代社会视域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的人员习成 官僚主义人格 ,他们有时会忘记组织的目标甚至是替换组织的目标。另外,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之内,缺乏感情沟通,也会压抑他们的个性。韦伯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社会全面科层化的趋势。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 目的合理性行动 、 价值合理性行动 、 感情性行动 和 传统的行动 四类。目的合理性行动是把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到达目的的手段,并且最有效的到达目的和取得成效,而不会去考虑价值上是否合理,也不会考虑其他的一些规范,只是注重达到目的的手段[5]。韦伯认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社会组织的运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更多的以目的理性为准则,整个社会日益 目的合理性 或 工具理性 化。在 目的合理性 或 工具理性 的现代社会,人们行动很少考虑到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传统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世界观已经走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个社会变成一个被 祛魅 的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人们至高无上的宗教,人们相信科技能够解决社会中所有问题,政治只是一个管理技术问题。在这种崇尚科技的工具理性社会里,物质文明得以极大的发展,但人们在享有这种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生存的 意义缺失 和 价值缺失 之痛,人们被一个称作 理性的铁笼 所规制着。

与马克思相比,韦伯要悲观得多。马克思认为只要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掌握国家政权就能得到解放,韦伯却认为即使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消灭了阶级差别,人们也得不到真正的解放,人们会受到 理性铁笼 和 科层制 的规制,但他没有找到一种使人们冲破 理性铁笼 的解决之道。

(三)哈贝马斯的 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化

现代社会的主要系统可以从市场和国家机关两个层面来理解。市场是指经济系统对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是通过金钱制约人类的行为或生活世界。国家机关则可以是指国家通过科层制式的行政构架所产生的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换言之,金钱和权力是现代社会制约人的行为的两个主要媒介。从一个理想发展的角度看,系统管辖的事项是经济和国家的运作:生活世界涉及的事项是在公私领域内、以一个人的意愿和价值取向为基础进行的人际交往,而此种交往原初不受系统的制约,以批判理性的角度进行。我们甚至可以说,系统里的经济和政治事务上的运作,是应该以生活世界的取向为依归的。换言之,人际的交往,文化艺术上的事务以及经济运作和国家政策,都是经由人民在公私领域内不受内外制约的自由讨论而达成的。但事实的发展正好相反,在现代社会里,人民的公私领域却处处受制于行政系统和市场的力量[6]。

(四)布希亚的 符号系统对人的控制

布希亚认为我们正在从一种由那些与各种商品相联系的符号和符码所统治。社会转向一种由一些更为一般性的符号和符码所统治的社会,他认为我们正在趋于将一种抽象和模式化的符号系统普遍确立起来。所有的交换都是由符码所主导。现在居首要地位的是由符码组成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正在摧毁象征性的交换,并忙于对象征性交换仍在苟延残喘的领域施加符号暴力。这种抽象的符码是一种比剥削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更为有效的统治方式。对符码和符号的控制具有比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劳动能力的控制更为激进的含义。这是因为,姑且不谈其他理由,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符号和符码而不是与我们的劳动能力相联系的那些因素的影响。把社会关系中那些象征性的方面加以摧毁的,正是那些符码的控制者、以及符码本身,而不是那些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正是这种从控制生产资料到控制符码的变迁,被布希亚称为是一种重要性可以与工业革命相媲美的重大的社会变革[3]。

这些社会理论家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病态现象,单就某一个社会理论家的理论来说,我们还不能很好的理解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病态。但将上述理论家的理论综合起来分析,我们能够对现代社会的病态现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揭示这些病态现象的社会理论家有的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也不属于同一理论流派,如马克思和布希亚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也不属于同一理论流派(很多学者把布希亚归位后现代社会学家),但他们所揭示的社会病态现象并没有消失或转向其他社会形态,而是继续存在且汇流到现代社会里,使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病态现象的大容器。面对整体社会的规制,人们有办法冲破这种规制而找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吗?

三、人们走出病态社会之路:构建具有沟通行动理论的市民社会模型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想状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在宏观社会中保持个性自由,并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一是宏观的社会结构在培育与维护个人的个性自由的同时,要保持整个社会协调运转与良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建构的,有着健全人格、个性的个人是构建一个协调运转与良性运行的整体社会的基础,社会协调运转与良性发展的整体社会也对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规范导向与社会支持。在科技发达、市场经济繁荣的现

8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

代社会,宏观的整体社会得以高效的运转,但这种高效的运转却有些偏离人的本质发展需要,较少给个体提供生命的人文关怀。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得整体社会在保持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同时,提供个体以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构建具有沟通行动理论的市民社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在阐述 市民社会 之前,应把哈贝马斯的 生活世界 做一简单的介绍,因为本文中的市民社会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哈贝马斯指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在文化层面上,人类间的相互沟通不单依赖文化资料作为沟通的媒介,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同时会沟通和传递文化知识。在社会层面上,沟通的行为不单调节不同意见或社会行为,并且会促使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至于在人格方面,沟通行为达至社会的教化过程,以及促使个人自我观念的构建。生活世界是指私人领域的核心家庭单位,以及公共空间的各种传播和大众媒介。[6]高寒和里亚图认为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可以再细分,其中划分的标准是公私之别,生活世界包括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是通过共享的语言文化,公民们可以建构一套集体认同,或是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而私领域则是指每个人都拥有与他人相同的理解力,也可以自由地追求一种自我满足的生活形式。公领域强调集体性,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而私领域则是纯粹个人的、私密的,排除他人的干涉。在这个分析构架之下,涉及公共面向的生活世界及公共领域,就是所谓的市民社会[7]。

高寒和里亚图不仅细分了生活世界,还把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与市民社会联结起来,构建一种沟通行动论的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里,只要人们有一定的言语能力和沟通能力,他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对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沟通与辩解,以达成对某一公共问题的共识。当然这要依赖于一个理想的沟通情境。这个理想的沟通情境就是人们在公共领域内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时,是没有内部和外部的制约与影响的,既不受内部人对此问题的看法的影响,也不受外部强制力的影响,讨论的环境是自由的。同时,人们在进行沟通时要遵循哈贝马斯所说的沟通行动的三个有效性宣称:第一是 真理性宣称 ,在认知层面的沟通过程里,我们希望我们所使用的句子能够反映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且通过这些认知句子把相关事实告诉别人。第二是 正当性宣称 ,我们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要遵守支配着人与人沟通的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规范构成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和正当地使用语句和别人沟通。第三是 真诚宣称 ,我们所使用的句子是希望别人相信这是真诚地表达我们的内心想法和感觉的[6]。哈贝马斯认为在这样一个理想的沟通情境下,人们就会对有关的公共事务达成一个共识。这种共识虽然不会形成韦伯所说的权威,但会成为帕森斯所说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是市民社会形成的前提,也是抵制社会系统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重要途径。只有生活世界不被殖民化,人们才有对公共领域的事务进行讨论的空间与条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建设,进而影响整体社会的发展,从而使个体的需要与宏观社会的发展相契合,而不至于使宏观社会的发展偏离了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人们在参与具有沟通行动理论的市民社会的建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这种市民社会中,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不是压制。

四、余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的论述分析了现代社会的一些病态现象及这种病态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与规制,并将沟通行动理论作为人们冲出这种压抑与规制的理想选择。但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使得我们对个人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冲出现代社会的不合理规制不再那么乐观。

人们对 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规制 表现为集体的无意识倾向。马克思之所以对人类工人阶级的解放持乐观态度,并且他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动员能力,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生产力还不发达,现代工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获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其主要的诉求。因此,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生产关系特别是产品的分配关系是否平等特别在意,对于用劳动来交换其基本生活来源的人来说,产品分配的不公平直接威胁到其基本的生存条件。这样的威胁明显具有压制性,可能直接带给人们痛苦的经验(如饥饿、寒冻或被迫害),因此, 剥削 的感受也就容易随之被塑造出来。对普通的大众来说,社会是否正义是不需要非常抽象的概念与理论来证实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具体要求,社会是否有能力提供适度的满足,才是判断一个社会正义与否的标准[8]。所以,在马克思时代,工人阶级以及被压迫的广大民众有着高度的觉醒意识和权利诉求意识,在马克思这样宏大且富有激情的理论指导下(马克思理论承诺给人们一个美好未来 共产主义),工人阶级以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很快组织起来并且在局部地区成功实践了马克思的理论设想 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工人阶级也取得了国家政权,作了国家的主人(如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到被一些社会理论家称为后现代社会的阶段的时候(这里虽然有后现代这个称谓,但当今社会还没

82

总第140期付 兵:现代社会视域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有真正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学家鲍曼就说过后现代社会只是现代社会高级发展阶段,用以对付20世纪最后30年在 现代性 的宏大图景中出现的四个巨大变化的冲击;民族国家的规模被缩小,对危险意识的增长,资本主义已经全球化,欧洲帝国主义的终结)[9],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能满足人们的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从总体上来讲,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消费时代。在这个时代,从社会获取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已经不是人们最主要的诉求,人们追求的是能够表征自己社会地位、社会位置的炫耀性消费。这样资本家及其同路人就利用现代的高科技、发达的市场体制制造出精巧的、炫目的商品,这些商品大部分并不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人们不再重视这些商品的 使用价值 ,对人们而言仅仅具有符号的意义。这样的符号生产体系在给资本家及其同路人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之余,也更细腻、更无形的掌握了人们的灵魂。事实上,人们被高度制约,他们生活在资本家及其同路人所挥洒出来的绚丽而眩惑的符号网络之中[3]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细腻、无形的符号生产体系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还能够满足表征社会地位的炫耀性消费,以及提供人们一些个性消费,人们在这样的消费世界里不但没有感到剥夺感,也没

有直接的痛苦经验,给他们的直接感受反而是自由,这是人们对 现代消费社会对人们无形控制 的集体无意识。面对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市民社会这种美好的设计能否帮助现代社会的人们走出消费社会中的消费符号的控制还是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猛.论抽象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9(1).

[3]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 ].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3.

[4]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 ].长春:吉

林大学出版社,2003.

[5]贾春增.西方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

[6]阮新邦.哈贝马斯的 沟通行动理论 [M ]//解读 沟通

行动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何明修.沟通行动理论与市民社会[M ]//解读 沟通行

动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叶启政.启蒙人文精神的历史命运:从生产到消费

[M ]//中国社会学(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丹尼斯 斯密斯.后现代性的语言家 齐格蒙特鲍曼

传[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FU Bing

(Sichuan V ocational Colleg e of A rchitecture,D eyang,Sichuan,618000,China)

Abstract:T 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man and society has been one of the basic subjects of sociolo gy.In modern society,

w hen people enjoy highly dev elo ped mater ial civilization,t hey hav e been confused by so me so cial problems.So me f amo us soci olog ists have giv en a pr ofo und descr iption of these social pr oblems and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man and societ y,w hich r ev eals r estr ictio ns o f our society for us.Such restr ictions may pro vide us quite useful inspirat ion.

Key w ords:modern society ;social problems;restr iction;civil society

(责任编辑:于军民)

83

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谈和谐社会

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谈和谐社会 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谈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谈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即是共产党执政的目标,又是共产党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矛盾的主要手段。 今天我们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谈和谐社会。大体讲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解和谐社会有四个基本概念:一是多元,建设事物多样性;二是差异,和谐是解决差异的一种手段;三是矛盾,有差异才有矛盾,用斗争和调和的方法解决矛盾;四是均衡,实现事物的均衡发展。和谐的基本价值一是普遍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二是讲和谐就是追求事中,是事物发展的最高境界,是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三是政治意图,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意图。所以,在革命的时候、建设的时候、改革的时候,必须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相互交换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要求,通过调和改良的手段,把人们经济关系中冲突对立的一面引导到和谐合作的一面,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冲突向和谐、合作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三方面的客观依据: 1、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八十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或叫主流,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国际环境。与资本主义和而不同,相互借鉴相互合作。 2、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49年以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9年以后我们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道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以适应为主。为了推进现代化顺利发展,防止由于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制使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倒退,就必须一心一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现代化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地位改变了,国际方式、思想方法也同时发生相应的改变。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正确处理人民的矛盾做为国家政治体系,农轻重并举,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让社会更加稳健,要努力形成一种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生活的理念。注重激发社会团体,增强社会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指导思想。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i社会的发展在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随之不断增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正因为这一关系在不断变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张力是不可能消除的。 关键词: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在西方,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创了个人本位的思想先河。他认为,人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寻求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对人性的压抑,渴求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与封建宗教统治展开了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最终斗争均以妥协方式而告终。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于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发起了“启蒙运动”,旨在祛除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无知状态,用科学武装人类的头脑,涵盖了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这场运动使资产阶级彻底清除了“上帝”或封建权威对人类生活秩序的支配,使真正独立于上帝或封建等级秩序之外的“个人”最终得以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之也渐渐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卢梭指出私有制的形成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ii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所有权。人类原始自然的不平等转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即财富、地位、权势、个人功绩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人类最初的平等被打破了,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使社会陷入了战争。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以少数奴役大多数的穷人,富人和强者就制订不公正的社会契约,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最终建立了由富人剥削穷人的国家和政府,同时政府的腐化导致

个人与社会礼仪的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个人与社会礼仪的关系 篇一:礼仪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礼仪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组人数:5人 外语系日语(经贸)专业0901班: 09408113于冬 09408114吴佳琳 09408115师晗 09408116郑建超 外语系英语(翻译)专业0901班: 09402106吴霞 说到礼仪,我想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都包括些什么,很多人认为,礼仪就是修养。其实不然,礼仪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服务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职场工作礼仪,饭桌礼仪,学生礼仪,仪表礼仪,坐姿礼仪,送花礼仪和祝寿礼仪等等,我们的生活方面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礼仪,可以说礼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

它与社会发展又有哪些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组来说一下。 应该说社会的发展会带动传统礼仪习俗的发展与转变,没有传统的礼仪习俗可以说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传统习俗可以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种严谨的态度等等。社会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平,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礼仪文明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礼仪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党中央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文明礼仪建设愈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遵循礼仪规范,树立文明新风,开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吸收西方礼仪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礼仪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辩证的态度,在道德的范围内探讨问题、进行评价,讨论看待世界的问题。 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和展望。 高考题目精讲+素材选择积累+解题思路点拨+方法技巧归纳+2012热点评析 2011年辽宁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有的学生说闻到了。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另一个说我感冒了。最后哲学家把苹果给大家传看,才知道是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请就以上材料,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沿袭了以往几年辽宁高考的命题思路,从“闯红灯”到“明星代言”到“托尼的故事”,命题的基点都是一则材料。 -关于材料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就是要明确立意。文章的立意一定要透过材料本身,看社会,看人性,看生活。 -立意角度颇多,却是一篇想写跑很难,想写好也很难的的命题。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学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言有味道、或说没有味道、或“借口”搪塞、或“沉默是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认知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面对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我们发现,明显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也许在观望,也许是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而另外一些学生呢?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由这些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⑴从有味道、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人性的盲从,甚至盲从得逼真、盲从得惟妙惟肖。 ⑵从没有没味道分析,可以得出真实,相信自我,自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观点。 ⑶从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分析,可以得到尽管有实践,但是还是没能摆脱盲从。 ⑷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可以得出感知的彷徨,犹豫,给自己的感知寻找借口的人性现象。 ⑸从众心理——大部分人是习惯思维(定向思维)人云亦云,缺少自主判断和思考。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

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个人。尊重和满足是由社会作出的,是作用于个人并由个人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社会,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责任和贡献属于客体的个人,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在这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却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把本来属于客体的社会的价值,归属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显然是错误的。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_3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条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钱学森》) 通过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出: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讲授新课] 师:要了解二者关系,首先要区分“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粗看起来“人”与“个人”似乎是一回事,我们日常用语也没有处处把二者区别开来,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是表现人类一般特征(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人的共性,我们在上节课讲授的就是这个共性,但不能说明人们自身之间的差别,只有“个人”这个概念才可能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差别的“单个的人”,故“人”和“个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在哲学常识上册中讲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的概念,我们感官接触到的都是“个人”,“个人”中包含了“人”的特征,“人”又概括了所有的“个人”。

综上所述“个人”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单个的人”。其次,要区分“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在前面作了解释,这个概念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静态。那么“社会发展”这个概念可以说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动态。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中。如近代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内部已发生了几次大的技术革命,使同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了不少变化和进步。 师:我们区分了“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发展”后,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看书、阅读、思考、举例。(略) 师:让一个同学概括二者关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师: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生如戏,生、旦、净、丑,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演员,更是创作者。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在现代意义,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人与动物的最终分离,是与社会的出现相一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社会当中。人生的内容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社会犹如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只有有机体的所有细胞都充满活力,这个有机体才能是生气勃勃和生长旺盛的;细胞如果脱离了有机体,也将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伦理学领域,个人被看作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伦理学家看来,个人利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应该放弃个人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些伦理学家则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主张极端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无足轻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为自己幸福的艺术,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正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活动,汇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总起来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概念的相互规定性,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的相互依赖性。其中,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马克思这一包含着丰富思想的论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个人都不能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对社会的内在的需要。 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首先是指人作为一种最社会化的动物,其个体在需要的层面上有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性。个体需要生活于某种人群共同体中,与人共处和交往,受人尊敬、被人信任,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将个人对社会的这种需要理解为人的纯粹本能性的东西,因为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也有合群的需要,甚至能够组成有着某种内部分工的“社会”。我们讲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或需要。这种社会条件,归根到底是作为生产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手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而劳动又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把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交往和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和关系要求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实现和表达,这又促使人类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总之,人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思想文化工具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说到底,是个人对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文化工具的依赖性。在这里,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论文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 学生姓名母佳哲 学号2010125026 所在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班级2010级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母佳哲 内容摘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为社会成员谋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理想的社会应能提供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以及满足人们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保证最大数量的幸福,人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因,人与社会是矛盾共同体,相互依存,互生互动,唯有和谐共生才是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会个人生产力人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①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这里是说人类是从属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类天然的形成了一个组织,且不依据他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产生的一个统一性与对立性相交织的有机整体。“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指村民集会。“社”原址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今天我们理解的社会的概念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形式上的变化交替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出现了种种裂痕,但社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并不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开始一个全新的阶段②。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由那个时期某种特定的形式占据优势从而在整体中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诸如生产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等。就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层网来说,从原始社会起历经的几个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合作关系逐步转变为复杂的带有个人因素的合作关系,起初这个社会是一种暂时的和不稳固的结合,接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及私有制概念的产生,人的私欲进一步膨胀,已无法维持旧的生产关系,随即那种原始的单纯的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迁,来自外界环境的压迫,人的思想也逐渐转向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而寻求一种崭新的方式来维持个人发展,这就相当于斯宾塞认为的人类社会逐步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进化,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到确定状态的发展,这些不同的需求成为了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1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类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那么,到底“什么叫做人”?“社会又是什么”?“人与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对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如孟子、荀子在回答“到底什么是人”的问题上,不乏种种真知灼见。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外国的历代学者也同样有所建树。他们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合理论据。只不过其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它来观察人、分析人、认识人,因而才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科学论断。 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形态的社会当中,每天都在接触它,并且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社会究竟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马克思在《致吉瓦·安年柯夫》的一封信中写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类要生存就得进行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并且还需接受教育,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操。这样就必然会与他人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等。这样看来,社会就是人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的总体,而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由此看来,单纯的个人与社会无疑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而马克思则向我们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充分科学道理。 首先,人离不开社会。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活动体。人的本质乃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每个人从出生时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进入到社会。最初,他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中,随之他渐渐长大。他所接触的社会面也越来越广。慢慢地,他会置身于较多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脱离了社会,即使他有着再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也决不会具备人的本质,他和普通的野兽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的狼孩,虽然他们在物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差不多,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四肢着地,性情也与狼相似。当然,人的确具有“兽性”的一面,这不可避免。恩格斯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会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兽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自然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有些人自以为人的力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脱离社会,殊不知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由社会来提供。他们即使不与朋友、亲人交往,也不能与社会脱离关系。试想,将一个人放在孤岛上,让其单个地在那里,也许他会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但那些生存经验也是他从社会中学到的。再说,日久天长,他怎能不感到孤独?至于传奇中所说的奇特人物鲁宾逊,最终不也回到人群中来了吗?况且,他还有一个黑人朋友在长期作伴呢。 再说,社会也要依赖人才能运作。社会是随着人的产生与人同时出现。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社会的活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活动。社会的产生、构成、发展等全部内容的连贯性,无疑要依赖人的生存机能的扩张。试想,一个没有人的社会,这将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没有人根本不会有社会。就好比一台电脑,它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离开这些部件,根本就没有电脑这个客观存在。这些部件相互作用,才构成电脑的实际内容,这样,电脑才不致是一台裸机。从古至今,社会日益发展,人类从刀耕火种进化到今天的大机器生产。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社会上的人都是静止的,并且安于现状,社会又怎能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也同样要依赖于人。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主体而形成,人类生存的基础又是社会的存在。单个的人在现实中肯定寸步难行,脱离群体

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发展

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发展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的。因此,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从高中的政治已经知道,人与社会的关系间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深入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对于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质,对于充实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社会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基础。生产力就是人的自主活动的能力,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 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是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不能在个人的活动之外去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也不能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外去讲个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 其次,人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而且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产的承担者。人的活动不仅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交融在一起, 而且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交融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再次,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说来, 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 社会的产生和人类的出现是一致的,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成为人类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 社会结构及其发展, 与人们的活动是统一的。这就是说,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由这些要素组成的社会整体结构, 都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条件, 而且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结构既然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它就必然带有人类发展状况的特征, 并与人类的特定发展状况相适应;第三, 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的基础是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更, 人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既然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我们就既可以用社会说明人, 又可以用人说明社会。第四,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一致的。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亓伟敬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819 摘要本文认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既有协调一致的一面性,又有矛盾的一面性。协调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日益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关系 个人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探索人生道路和树立正确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个人发展 首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发展,我们认为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能力的发展,二是个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三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 1。个人发展是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 2。个人发展是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人的关系来看,首先,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人建立了普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一切生产部门的共同基础是普遍交换本身,是世界市场,因而也是普遍交换所包含的全部活动、交易、需要等等,而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因此,这种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建立和扩展,使个人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把个人真正融入到了类之中,在个人和类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3。个人发展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指人类个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讲个人发展,其实质是指个个人发展。这里个个人发展,不是某一个个人发展,而是社会每一个个人发展;不是少数个人发展,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 二、什么是社会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把社会进步看做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合理前进运动,提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才能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实质。马克思本人正是力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论述中,就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旧式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价值理想,同大力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把社会发展观莫定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达到客观真理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人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我们要看到社会好的方面,而不仅仅是差的表现。我们要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得出现各种问题。人就是如此现实的,因为我们要适应社会,而现实的社会不得不把我们变得跟它一样现实。我们就是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迁就你!!!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论文,电影,书籍等等。最突出的感受是如何对“环境”这个词做出合理的定义。这个环境并不单单指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多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个环境决定了人会被怎样对待,以及如何对待别人。 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接触世界的第一步,若是这个环境是温暖且包容的,那么孩子的性格会简单而开放;若这个环境充满了不和谐和不稳定,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不可捉摸,甚至偏执和无法沟通。我始终觉得人受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身的遗传因素。人与环境的博弈,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因为身边人的反馈,以及社会环境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社会环境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的环境中犄角旮旯的事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或者是人生目标都间接地反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即他希望从这个世界获得什么,而这些期望的事物却是人在当下不曾拥有的东西。有宗教信仰的人期待有一个神明来指导他行事,而无神论者则是自己以身边的道德准则或是行为规范为基础来探寻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无神论者比有神论者更大胆,更有创造性,是灵魂的开拓者。 人受其生活的环境塑造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境界,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若单单是因为自己的探寻是无法找到现在的精神力量的。人依靠周围的人和事物,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探索物质世界之外的天地。这片天地并不是纯精神的,而是倚靠物质基础而衍生出来的超越物质或者届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人可以说清楚究竟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些什么,甚至是如何才形成了这样的境况,人所知的只是自己或是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期待,这期待包括对超能力的渴望,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诠释,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预测。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前言 早在1917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为题,出版了他的社会学著作。齐美尔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怎样制约个人的,所以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因为这个分歧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看,社会本位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注: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都是主张个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对社会没有贡献,个人就没有价值。当代“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说法,也反映社会本位主义。),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多是宏观大论,很少有微观分析。 从认识论上讲,不论是主张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主张个人本位主义,对事物的认识都不能从整体入手,而必须从个体入手,对个体的属性进行抽象,然后把抽象得到的规定性返还给事物本身,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一、角色人格体系 (一)个人与角色 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个人与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有机联系。社会中的个人是有价值标准、有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人互动而联结起来的网络,个人就是这张网络中的纽结。所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也不是无主体意识的社会的零部件,社会总体大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之合。而社会总体大于个体总和的全部秘密在于社会关系。 而角色就是由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比个人更抽象的概念。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也是社会网络上最小的纽结。在社会学里,角色就是与一定的地位相连的一套规范;它是对处在特定职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角色本身就意味着关系。另外,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还要求每个人必须承担多个角色。 (二)角色与人格 角色应当包括人格化和非人格化两个方面,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而职务活动(即角色扮演)是人格化的。但是由于职位总是由某个具有特殊人格的人去担任的,所以角色最终都是人格化的。 人格与角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社会规定,人格给角色以个性活力。角色脱离人格便是一个没有主体没有生命力的抽象,人格脱离角色便成为没有名目的个性精神。 三、价值规范体系 (一)价值标准的含义 在人格三要素中,价值标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决定人格稳定和人格变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 关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

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

家庭主要成员和重要社会关系

家庭主要成员和重要社会关系 填报说明 1、“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栏主要填写干部本人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真实情况父母已去世的要如实填写去世前的情况并在工作单位及职务栏内加括号注明已故 2、“称谓栏”的写法要规范配偶为妻子、丈夫子女为儿子、女儿多子女为长子、次子、长女、次女、三女等父母为父亲、母亲 3、“姓名栏”填写户籍登记所用的姓名少数民族要填写全名 4、“出生年月栏”要如实填写年份用4位数表示月份用2位数表示如“1972.05” 5、“政治面貌栏”填写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或民主党派成员、群众 6、“工作单位及职务栏”填写要准确已病休、退休、离休的在工作单位及职务后加括号分别注明。学生写明现在何校何专业学习。 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称谓姓名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及职务 11 鄯善县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表报告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__ 受理部门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受理日期年月日姓名单位及职务报告事项 1.本人的婚姻变化情况 2、本人承办或参与承办的亲属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情况 3、本人及家庭成员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的情况4、本人、配偶及子女因私出国境情况包括劳务输出或出国探亲、自费留学等 5、本人、配偶及子女接受国外单位或人士邀请赴外考察、参观情况 6、子女与外国人、港澳台居民通婚的情况 7、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及有关情况 8、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指同财共居的子女下同私人在国境外经商办企业的情况 9、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担任外国公司驻华、港澳台公司驻境内分支机构主管人员的情况10、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营建、买卖、出租私房或宅基地转让情况 11、本人、配偶及子女购买汽车的情况 12、本人或本人家庭出现重大事故如患重大疾病或发生其他重大意外事故的情况 13、配偶、子女及其直系亲属在本地经商从事个体经营者、从事有偿中介活动、买卖股票情况 14、配偶、子女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15、配偶、子女及其直系亲属招工、录聘干、大中专毕业分配、工作调动等情况 16、配偶、子女及其直系亲属在自己单位或所管辖的单位安排工作就业情况 17、本人认为应当向组织报告的其他事项说明 1.本表由报告人亲笔填写填写不下时可另附页2.无需报告的事项应明示“无”。 11 鄯善县科级领导干部实绩公示表姓名单位及职务公示时间单位盖章序号主要工作实绩角色作用备注 1 2 3 4 5 .... 说明1、角色作用一栏填写时从完成、协助班子成员完成、班子成员协助本人完成三种情况中选一种填写在对应实绩后2、此表可复印也可另附纸。 11 鄯善县科级领导班子实绩公示表领导班子名称公示时间单位盖章章序号主要工作实绩备注 1 2 3 4 5 … 说明此表可复印也可另附纸 11 2008年干部考核参加群众评议人员花名册模板填报单位公章序号姓名单位及职务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人员类别备注说明单位干部职工、退休干部、基层站所干部、行政村社区干部、群众居民代表、服务单位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应分类统计并在“人员类别”栏目内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