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教学设计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教学设计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教学设计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一方面,多数初中学生对祖国的历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国外史知之甚少,对许多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更是“不感冒”。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多年来不作为初中升高中的重点考核科目,毕业学年考试压力大,学生很难再在非考试科目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认为,在硬性记忆和开放灵活等方面综合考虑的前提下,由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尽可能多而全地预设不同广度、不同深度、不同角度的问题,推动不同层面的学生广泛参与,和“师讲师听、抽样提问”的课堂形式相比,更有利于在课堂中点燃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

2.设计思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但对战争的危害了解甚少,因此,我在想:怎样设计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战的历史?怎样设计能使学生不是只图热闹而是知道珍爱和平?怎样设计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不令学生失望呢?经过思考,我认为以兴趣为支点,以问题为杠杆来设计本课。问题分几类,首先是教师问学生对一战历史了解多少,然后教师提出A、B、C不同梯度的问题,最后请学生提问。兴趣主要是通过搜集资料、争抢回答问题、观看资料片等方式营造课堂氛围实现。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讨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2.说说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和认识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3.通过对一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教材的相关知识。

2.通过搜集有关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相关图片及资料,初步认识战争的危害。

3.通过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地了解本课内容。

4.通过播放资料片,深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2.通过对一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4.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教师:很早以前就有学生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呢?今天,我们终于学到这段历史了。那么,我想首先了解一下大家对一战知道多少呢?

学生:略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死亡游戏,是人类命运的大较量,它为何会发生?它经历了怎样的血腥?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展示学习目标:

1.探讨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2.说说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和认识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3.通过对一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选择问题:A类

1.你认为导致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呢?

2.从地图上找出萨拉热窝的位置,说说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呢?

3.你能介绍一战开始的标志、交战双方、主要战场和战线吗?

4.你知道一战都使用了哪些武器吗?新式武器是什么?

5.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你能说出其作战时间、双方和结果吗?

6.你知道一战结束的标志以及战争的结果吗?

7.你知道哪些事件加速了一战的结束吗?

8.你能说说一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吗?

选择问题:B类

1.通过课本的思考题,你能评价一下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吗?(提示:从刺杀目的、刺杀行为的性质、刺杀结果、这一事件得出的认识等方面思考)

2.为什么说一战是人类的一场浩劫?(提示:从时间、范围和损失等方面分析)

3.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

4.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为什么仍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侵略?

选择问题:C

谈谈:学习本课后,你有何感想?

选择问题: D类

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补充内容:A类

1.一战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进一步

发展。直接原因(导火线):

2.萨拉热窝事件:播放资料片:萨拉热窝事件(大约三分钟)

3.一战的爆发: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与英法等协约国阵营。

主要战场:欧洲。主要战线:西线。

4.现代化武器的使用:展示图片:一战时的英军坦克、一战的空战等图片5.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播放资料片:凡尔登战役(大约五分钟)

凡尔登战役:作战时间:1916年2月21日—12月18日。

作战双方:法国——德国。

作战结果:德军的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6.一战结束的标志:1918年11月,交战双方签定停战协定。

战争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7. 哪些事件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俄国十月革命 2.各交战国的革命运动 3.美国的参战

8.战争性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战争的性质以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补充材料: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作为当代人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群野兽,他们彼此斗来斗去,相互撕咬,已经到了不能控制自己的地步。”

——《列宁全集》

B类: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刺杀目的: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等。

这一事件得出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突发事件的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表

3.为什么说一战是人类的一场浩劫?

时间长——历时4年零3个月。

范围广——参加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洲。

损失惨重——双方共有840万人阵亡,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4.播放资料片: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大约三分钟)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

不可避免。一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展开的争夺;具体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

结束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危机四伏。一切有利于战争的因素

和势力都肆无忌惮地疯长,酝酿着规模空前的风暴和更大的灾难。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社会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战争的发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都是对人类社会犯下是罪行。

板书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

原因、经过、结果

四、教学反思

1.本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采用了以问题为杠杆,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看书更加认真了,以小组为单位,抢题热情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互相交流踊跃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明显增多,参与课堂学习的同学较以前大幅度提高。

2.教师课前需深挖教材,因为问题的提出要层次不同,其中A类问题,要求学生了解历史常识,力求能够独立回答;B类问题,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回答,可与大家讨论交流;C类问题,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前后章节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广泛联系,有的还要进行再加工分析才能得出较完整的结论;D类问题,学生根据所学自主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延伸的问题。可由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解答。同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要体现,重难点要突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及问题的角度和兴趣都是要考虑到的。同时,对学生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3.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广博,需要不断“充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习,广泛阅读,提高自己,这也是核心素养对教师的要求。

4.以问题牵动学生,以学生思维带动教师讲课的思路,收放自如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智慧。

两次鸦片战争的世界背景是什么

两次鸦片战争的世界背景是什么?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政治: 西方资本主义政体逐渐确立 思想文化:思想解放科技进步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日本: ①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 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对世界: ①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剧了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出现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对中国: ①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深重;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促进了中国民族的觉醒; 19世纪末的侵华战争的世界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行资 本输出。 2、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对全世界的统治。 1、近代通商口岸布局特点:东南沿海到沿海内地 2、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消极:这些地区的主权受到损害,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 积极:客观上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近代城市的兴起 3、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比较(前提、方式、) 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 侵华阶段特征 工业革命后:主要侵略手段:经济商品输出为主;军事侵略 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主要侵略手段:经济资本输出为主;政治瓜分中国—以华治华 侵华影响 破坏性: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建设性: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文化.冲击并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 1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11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3、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习准备】工具书,表格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情“动”员(3分钟) 展示《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 谈一谈你的感想? 二、主“动”展示(5分钟) 讲述一个你知道的北伐战争小故事。三、调“动”探究(10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点: 一、黄埔军校建立 1.背景: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 2.建立:()在广州黄埔建立。 3.领导:校长()。政治部主任()。 4.作用:()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开始时间:( ) 2.北伐目的:() 3.主要对象:()、()、()。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北伐先锋: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

6.重要战役:()、()、()。 7.主要战果: (1)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伐军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2)性质:()。 (3)政策:()。 四、互“动”交流(20分钟)我收获,我快乐 1、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革命活动有哪些?结果如何?教师点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等革命活动,试图挽救民族危机,但都以失败宣告结束;与此同时,中共成立后,按照中共一大的党纲要求也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工人运动,也同样以失败结束。正当双方对革命的前途迷茫之际,在苏联的帮助下,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国民革命。 2、《黄埔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请问: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孙中山创办军校的目的,是创建革命武装,以武力推翻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反动统治,挽救国家危亡,这也是军校的办学宗旨。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2、重点突破——北伐战争 一、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同时分析: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 教师点拨: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a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b作战方针

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全球战火再起复习特训六十三

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复习特训 六十三 第1题【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与“国会纵火案”“水晶之夜”等事件相关的法西斯国家是( ) A、德国 B、日本 C、意大利 D、西班牙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②诺曼底成功登陆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④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需要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 A、《斯大林传》 B、电影《最长的一天》 C、罗斯福的国会演说 D、小说《静静的顿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需要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 A、《斯大林传》 B、电影《最长的一天》 C、罗斯福的国会演说 D、小说《静静的顿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战役的历史作用是(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宣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C、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解决战后重大问题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 A、德黑兰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出卖别国利益换来自己短暂的“和平”的事件是( ) A、慕尼黑会议 B、国会纵火案 C、华盛顿会议 D、珍珠港事件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边漫画是对哪一次国际会议的形象描述(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伐战争》教案

第11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 2、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国民革命歌》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出示:黄埔军校图片以及门上的对联,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再出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让学生体会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学生回答后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背景导入:黄埔军校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由国民党创办的。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成立的。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情况。 读《黄埔军校第一至第六期毕业人数》,归纳创办黄埔军校的意义。 过渡: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过程、结局怎

北师大版历史九上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基础训练

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穿越时空 一战时的英国坦克 一战时的空战 看完上面几幅图,你的头脑中大概会浮现出一组战争的画面。在20世纪初,爆发了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事件不久战争爆发。当时地球上的几大强国英、法、德、美、日、俄、奥匈等相继卷入了战争,在战场上,新式武器如坦克、毒气、飞机先后闪亮登场,这场大厮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参加一战的国家究竟有多少呢?一战的后果是什么呢?请随我来…… 感悟历史 本课导航 跨越障碍 本课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的辩证关系:了解一战的性质应从主要参战国的国家性质、各参战国的参战目的进行分析,从中认识到: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同时,还要注意到塞尔维亚抗击奥匈侵略是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从整个战争看,它只有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关于战争和革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清楚战争给帝国主义环节中最薄弱一环的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大战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发表了《和平宣言》,毅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这对大战结束起了促进作用。 互动天地 活动目标 通过创设历史情景,切身体会军事的作用。 活动设计 通过搜集材料,体会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 搜集材料,充分了解一战时德与英法双方的实力状况。 史海探究 一、基本功训练

1.下列帝国主义国家属于同盟国集团的有( ) ①德国②奥匈帝国③法国④意大利⑤俄国⑥英国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②④D.④⑤⑥ 2.一战中,英法军队与德军的第一次大会战发生在 ( ) A.凡尔登B.索姆河C.马恩河D.色当 3.在哪一战役中,德军首先使用了毒气弹( ) A.色当 B.马恩河 C.凡尔登 D.索姆河 4.一战中,交战双方认为最关键的一年是(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D.1918年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1917年的是( )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德国投降 D.美国对德宣战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B.德、奥为了加强同俄法对抗,缔结军事同盟 C.英、德竞争促使英国协调它同法、俄的矛盾 D.意、法矛盾激化促使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7.一战开始后,欧洲形成三条战线,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东线和西线 B.西线和南线 C.东线和南线 D.西线和北线 8.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 ( ) A.波斯尼亚 B.塞尔维亚 C.门的内哥罗 D.阿尔巴尼亚 9.“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摘自1882年5月20日签订的《同盟条约》)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 ) A.德国和奥匈帝国 B.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俄国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5 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正当国民革命运动高潮之时,国共合作破裂。 二、【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讲述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下,国共开展双方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北伐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也隐藏着国共合作破裂的危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胜利、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国共合作破裂。 理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和北伐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 结合“北伐战争示意图”,介绍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第一次合作,历史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北伐战争更是国民革命军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难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和方式 说明: 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从国共双方立场出发,思考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次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教师应通过分析历史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合作方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

五、【教学设计】: 导入:中共二大以后加紧组织发动工人运动,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工人进行了100多次罢工,其中最有影响力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罢工)。但是这些罢工最后都失败了,中共从血的教训中明白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同盟军。中共找到了谁呢? 1.讲述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原因: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请同学阅读课文,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立场出发,思考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国民党革命屡遭挫折,国民党组织涣散、缺乏战斗力,孙中山决心引入新思想,改行新策略,改造整顿国民党 共产党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受挫,要求寻找同盟军,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合作方式——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也就是说本次合作采用的是在国民党内部实行合作的形式。 提问: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呢?(给学生思考时间)因为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当时中共还在初创时期,力量和影响较薄弱,国民党却以俨然是一面革命旗帜了,党内合作将国民党变成了革命的大本营,结果是国民党成为了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阵营,扩大统一战线,推进革命进程。当然,孙中山也不可能同意让国民党加入共产党,他所乐见的是中共作为新鲜血液改组国民党。 (3)合作标志——191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2.讲述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产物: 通过阅读教材,引导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你能够从哪些方面看出这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2)从军校的对联,你能看出军校的创办宗旨是什么? (3)军校的创办有什么影响? 3.讲述北伐战争: (1)背景: 国共合作促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将矛头指向当时割据各地的封建军阀,广州革命政府成立以后,“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革命思想高涨,进行北伐的时机也成熟了。

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随着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得到空前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列强殖民扩张的加剧,以获得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新航路的开辟无疑为列强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面对列强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大清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闭目塞听,妄自尊大,大清帝国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当英国用鸦片、商品和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先进的资本主义和落后的封建主义开始了激烈的战争,由此鸦片战争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英国的发展又对我们的大国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和借鉴。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中英两大国关系的疏离与推进无疑又会对全球的经济社会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 战前,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已处于衰落的晚期,经过“康乾盛世”进入危机四伏的“衰世”。经济上,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官僚和地主手里,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地租盘剥十分苛刻,繁重的地租、税赋、劳役和高利贷,使广大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正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弥漫着腐烂的气息,官员腐败,专横独断,虚骄自大,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军事上,军制落后和军备废弛。文化思想上,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使整个文化思想界呈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在中国封建王朝日益没落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却在蓬勃发展,而英国在当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英国完成了以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的进程。据统计,1835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迫切需要扩大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英国以蒸汽为动力的新式轮船和新式来复枪和大炮的采用以及通过战争取得海上霸权后,英国成为横行全球寻找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强国和侵华急先锋。 中英贸易始于16世纪,贸易数量微小,而这一时期英国进入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企图用“商品重炮”轰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而此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一直是入超,输华商品滞销,一方面,这由于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另一方面这又与清朝抵制东南的海盗骚扰有关。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然而面对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和打不开中国市场的窘境时,英国决定发动一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始于1840年。当中国的禁烟消息传到英国时,英国政府很快决定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 2.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国民革命歌》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北伐战争》教案[001]完美版

《北伐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埔军校创建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及重要战役。3.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观看北伐战争的视频,培养学生从影视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flash《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方法。(2)让学生课前搜集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历史任务的资料,并掌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3)通过展示有关本课内容的歌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人大无畏、视死如归的表现的描述,培养学生“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的失败史实,学生能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二)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师:大家看,这是国民革命军军歌,其旋律大家都很熟悉啦。 生: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师:这首儿歌是10世纪流行于欧洲,后来传到中国,被填了新的歌词,立刻在风起云涌的北伐战争中改变了儿歌的身份,以不变的旋律为仁人志士添入宣扬北伐宗旨的歌词。那么这到底是在描写中国的具体哪段历史呢?歌词中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到底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也许大家多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但没关系,我现在就带大家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 师:我们这次国民革命之旅总共有四个站:分别为:国民党一大站、黄埔军校站、北伐战争站、四一二站。旅途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课前已经叫大家去找资料了,从检查的结果看大家都做得很好,那我在此就不再重复了。出发之前,我们先弄清楚一个概念“军阀”,大家从上几单元学习中都知道,帝国主义列强曾经把清政府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然而请政府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袁世凯便成了他们新的代理人。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在华的利益,划分势力范围,各自扶植地方军阀,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那么什么叫军阀,简单理解就是封建割据政权,他们的性质跟请政府没什么区别,所以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内忧外患。那外患指什么? 生:列强侵略。 师:对了就是各国列强的侵略,那内忧又是什么呢?国内军阀有列强撑腰,经常怎么样? 生:答打战。 师:就是在这种不断割地赔款,长年战乱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要解救中国老百姓必须要消灭列强和军阀。所谓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那么走出国民革命第一步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师: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我们第一个站,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张图片就是国民党一大会议会址,也即现金的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125号,位于中山图书馆和广东博物馆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伐战争》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和胜利进军 2.叶挺独立团3.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4.国民革命的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指导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剖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进军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统一战线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败。2.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新代理人,从民主革命者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破坏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国民革命遭到了失败。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北伐的胜 利进军(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难点(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2)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3.疑点1)北伐战争打垮了封建军阀,又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2)帝国主义为什么会与国民党勾结?

(3)陈独秀为什么会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4.解决办法(1)关于北伐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叙述的史实,进行综合概括,教师予以引导,得出以下结论:(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一场正义战争,反帝反封建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正义之师必胜。(2)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结果,两党齐心协力反对北洋军阀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3)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4)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援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2)关于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内容,从敌我两个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讨论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国民党右派为什么要叛变革命?帝国主义为什么与国民党右派相勾结?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要害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认识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 (3)对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理解。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教学过程: 1、(导入)问:这几天电视里的新闻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这场战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2)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1)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社会矛盾: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问题思考 材料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提示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 ①原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每年流失大量白银,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②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损害了其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概况 ①时间:1840年-1842年8月29日。 ②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3)后续 ①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②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③影响: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 通过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黄埔军校的大门及门上对联。师: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

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那么,黄辅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 从中提炼出相关信息。 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作用) 2、生交流阅读成果,师归纳: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年5月广州黄埔。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胜利进军 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展示:幻灯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生交流,师归纳: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 生交流,师归纳:通过这个实力表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可以看出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伐战争的教学设计 冀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的教学设计冀教版课程标准: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探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2、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训练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2、通过探讨北伐战争胜利原因,认识北伐战争是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并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国共合作。了解国共合作的主要原因及其过程。 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难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教学方法:阅读看书;自学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随堂检测;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歌曲引入新课: 教师清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仿《两只老虎》曲调) 投影出示问题,检查预习情况(独立写本子上,交给组长检查,教师抽查) 1、跟据内容判断这是什么时期的战歌? 2、是什么人进行的革命活动?结果如何? 3、除军阀的军阀指那些人?

教师引入语:这些是我们这节课需要了解的知识,赶快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学生学习过程:依据教师投影出示的自学提示梳理本课知识。 板书——自学提示: 1、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标志:中国国民党召开() 2、合作产物—黄埔军校:划时间、地点、名称、创立者、特色、作用。 目的:为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3、合作高潮—北伐战争主要对象:(、、) 时间与领导机构() 方针:()主战场() 思考并讨论:p82想一想。 4、合作结果—破裂:()制造 ()政变;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1)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方法 歌词导入法。 分析讲解法。 归纳法。对于北伐的目的、对象等内容,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其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来显示。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讲述法。 教学资源 ①多媒体设备②图片:《国民革命军军歌》;孙中山,周恩来等人物的头像;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③黄埔军校校门对联和一些文字资料。④视频资料。⑤flash动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用国民革命歌导入新课 2、黄埔军校的建立 多媒体设备给出黄埔军校图片以及门上的对联,并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再出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

【初三上册历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期末练习试题】

【初三上册历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期末 练习试题】 随着历史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份设 ?这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 由X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历史期末练习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历史期末练习试题 选择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属于同盟国作战国家的是 A. 土耳其 B.奥匈帝国 C.意大利 D.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原因之一是由于使用了杀伤力强的新式武器。下列武器被首次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是 ①远程大炮②坦克③毒气弹④军用飞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次原因是英德矛盾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下列是一战前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国同盟②三国协约③萨拉热窝事件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下列关于“一战”性质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民族解放战争 C.殖民主义战争 D.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 下列哪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1916年,有一次战役双方共死伤七十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这次战役指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1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把查理曼大帝国一分为三。一战中,凡尔登城处于战略要塞地位,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鸦片战争的影响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鸦片战争的影响知识 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鸦片战争的影响知识点 鸦片战争的影响知识点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 (2)具体原因: ①请政府统治腐败,综合国力衰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和装备落后; ②掌握清朝战争大权的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2、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 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严重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中国

占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始萌发,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5)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外资入侵计划了国内早已尖锐的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②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买办。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一个国家主权部分不能自主,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范敬涛

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分析讲解法。 归纳法。对于北伐的目的、对象等内容,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讲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由此导入新课。 2、黄埔军校的建立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谁创建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呢?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中国进入一个大革命的时代。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那么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鸦片战争爆发的客观必然和它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呢?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经济背景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 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而当时英国等一系列欧洲国家都主张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对于经济危机没有过多的考虑。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1819年为 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英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英国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年的395万英镑。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再一次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资也被证明是一场豪赌。投机商人和银行首先大量破产,继之第七次危机席卷英国主要工业部门。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机器工业首 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 而此时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