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今年清明节时层去何园游玩,园内吸引了很多游人,还有学生在假山上写生。人虽多,但圆子内却不嘈杂。船厅内有人弹奏古筝,并且可以在此饮茶。园内的工作人员清一色红色旗袍搭配着晚清时的古建筑,似乎真是回到了清朝末年。但周围游人的身影又将思想拉回,似乎是现代与古代的交际。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何园原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至,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

何园规模庞大,面积为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就达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极高,反映清后期园林建筑过多的特点。全园可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

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景色。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是纳凉之所。池西一组假山逶迤向南,峰峦叠嶂

,后有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古木掩映,野趣横生。何园中的水心亭(有人称戏台),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的,以供园主人观赏戏曲和歌舞之用。《红楼梦》等影片的拍摄,都曾把何园的水心亭作为场景。“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串楼是何园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串楼复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断。

串楼长400余米,绕园一周。在串楼的窗格和壁板上刻有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等人诗画,回廊墙壁石碑上嵌有古人的诗句。回廊上的“观园镜”,可通观全园景色,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观印象,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之美。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但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是扬州住宅园林的典型。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的园林特色和风格的体现。漫步何园,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

贴壁假山

贴壁假山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

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如果把封火墙比作一张

宣纸那贴壁假山就是一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还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遐想。也是防止主人家“抬头见东墙”使其更加吉利一些。

船厅

在东园的所有建筑群中,最为精致的要数船厅了,整座厅形似船形,厅周围以

鹅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纹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旁抱柱上有对楹联:“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四周用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给有以“人在厅中坐,景自四边来”的意境。

读书楼

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dāo)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复道回廊

如果说东园是后花园的序幕,则西园则是后花园的主体。走入西园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型。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

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它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游客即使在雨天,也免遭淋漓之苦,尽情欣赏全园美景。廊的东南两面墙上开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绕廊赏景,步移景异。

水心亭

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了,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红楼梦》、《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把此处作为影视基地。

蝴蝶厅

水池的北面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翘,像振翅欲飞的蝴蝶,故称蝴蝶厅。厅内木壁上刻着历代名碑字画。[1]

湖石山

池的南面有一座湖石假山与水心亭隔水相望,这座假山在建园意境上来观察体味,不由得让人领会到“空山新雨后,天清晚来秋。明月松尖照,清泉石水流。”的意境。[1]

赏月楼

从复道曲折南行,便到了赏月楼,又称怡宣楼,这里是全园赏月最佳场所,园主人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1]

同仁馆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游古猗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春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猗园。走进古猗园的大门,迎面是一堵巨大的浮雕墙。你看,假山流水,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啊,多美的艺术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刻的是明代古猗园的全景。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那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站在九曲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碧波荡漾、苍松翠竹、层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呀!走过九曲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见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亭子前有一块黑色的匾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这亭子是四方形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老师告诉我们:“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南翔人民就在这儿建立了这个亭子。亭子特意缺了个东北角,以示伤痛。其他几个角上的大拳头是表示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听完介绍,我们不知不觉地紧握拳头,心中升起了怒火。从缺角亭后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在这儿,我看到了对面那古色古香的石舫。水平如镜的戏鹅池池面上,倒映出绿的山,红的花,古老的石舫,秀丽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爆芽,桃花正含苞欲放,春意正浓。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竟又回到了照壁前。啊,古猗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好词:柳荫竹林亭台楼阁栩栩如生含苞欲放佳句:水平如镜的戏鹅池池面上,倒映出绿的山,红的花,古老的石舫,秀丽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爆芽,桃花正含苞欲放,春意正浓。1.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逼真,像活的一样。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D2.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C3.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水面十分平静。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B4.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器物、艺术作品或室内陈设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A5.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A.照壁、九曲石桥、竹枝山、缺角亭、浮筠阁、照壁 B.照壁、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照壁 C.照壁、缺角亭、九曲石桥、浮筠阁、照壁 D.照壁、缺角亭、浮筠阁、九曲石桥、照壁正确答案:A6.给“端”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尖端()A.不歪斜 B.东西的头 C.事情的开头正确答案:B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魅力的神奇所在。中国传统的“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意境理念,不仅推动了我国艺术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a-~建筑的审美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构成;意境 1.楼阁建筑意境分析 楼阁是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是极为常见的园林建筑。楼阁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高峻宏敞是其重要的特征。同时,古人对楼阁的追求有两种倾向:“欲与南山齐”与“高处不胜寒”。 首先,楼阁的特点是壮美与优美。和其他艺术类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了和谐与对抗中。中国自古以来推崇高大阳刚之美,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所在。登高远眺,会使人领略到平地上不能体会的感受,加深对人生以及世界的理解与体验。中国美学的传统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楼阁之美在“高大”与“和谐”之中找到了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风味。 其次,楼阁强调形与势。在楼阁建筑的设计中,风水形势说对其有深刻影响。风水形势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它通过对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的各个方

面的把握,诸如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等视觉效果及内在规律的调和,使得建筑观感能够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引起审美愉悦。在单体建筑的尺度控制上,风水形势说尤为重要。 2.亭和塔的建筑意境分析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传人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停也”,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 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既是观景建筑,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 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空间分割感不强,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

中国式居住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中国式居住· 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引言丨故乡的眷恋不管是藏匿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还是散落于苏杭街巷的粉墙黛瓦,总有一方让人魂牵梦萦的土地,是游子心中神秘且无法割舍的存在,而记忆里的生活点滴,便是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和情感的寄宿之所。 回溯丨此处心安是吾乡人们常说,每一缕炊烟背后,都是游子剪不断的离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想回到孩童时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在青草芬芳的小河桥边,细雨滴答的青石板路上,找回心中那份怅然若失的力量和情感。我们满怀欣喜,回到家乡。儿时的小桥流水却早已不知了去向,昔日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也早已变成了华丽复古的西式洋房。日益西化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可经济的腾飞和城市面貌的多元,却依然难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失。 我们不禁自问,那些丢失已久的传统文化自信,又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安吉桃花源」作为中国式居住系列作品的伊始,设计以具有禅意的、略带野逸的中式园林为整体基调,用相对现代简约的语汇,传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气质神韵,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艺,实现了功能与审美间的创造性突破; 「苏州桃花源」我们基于对苏州传统街道布局、水巷组织和庭院营造的研究,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吸取老城肌理,以小尺度的体量空间,谦逊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展现隐于都市的大儒风范;两

棵迎客松苍劲翠绿,与一镜池水相互映衬。 造境取法古建礼制,古人空明澄澈的境界追求不言而喻。穿过迎宾厅,移步园林内,一派白墙黛檐错落有致,万千气象徐徐舒展。树取一枝,石取一角,一石一木,山川精华所致。这一次悄无声息的桃花源, 毫无疑问让世界醉倒在中国文化之美的意境里。「杭州云栖玫瑰园中式大宅」我们恢复了以内院为核心的传统居住建筑实质,重拾了对原有场地精神的关怀,再现了经典的中国传统园林,希望营造静谧 天地之间的世外桃源,满足用户闲云野鹤的居住情怀;空间主序列是按传统四合院以轴线为引导,一进进的院落:前庭—门厅—中庭—家庭室—主花园,前庭紧凑低调,中庭尺度适宜,把尽可能多的用地留给主花园。「杭州元福里」我们通过与老照片的对比研究,完整保存了明清“坊巷制”架构,以原生态自发生长形成的“低层高密度”城市肌理,再现传统街区的空间记忆,将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在闹市中心得到延续;「杭州江南里」我们基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群组聚落” 的认知,首次将“传统街巷与江南园林”的传统设计精髓,运用于总图设计中,以进退错落的街巷关系和曲折幽深的庭院格局,展现大隐于市的精致城市园林;江南里地处百多年前的洋关,一脉武林,市肆繁错,是典型的城市宅院。相比云栖玫瑰园富于戏剧性的飞檐,江南里的建筑要内敛得多。一共76 户中国院子,歇山顶结合悬山顶,粉墙黛瓦,朱栏小楼。「杭州桃李春风」作为小镇文化的发源,我们将中产阶级对“中国式居住”的向往,装进了83 方

扬州何园导游词

扬州何园导游词 扬州何园导游词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扬州何园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是扬州何园的"小翰林",今天,我带大家参观何园!!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这座园林,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其实,何园最早不叫何园,而叫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nai)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he)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四十九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这样的建筑密度,对于园林来说是太大了,但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3698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一、前言 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从殷周苑囿、汉唐雄风、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次,个性特征鲜明。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介绍中国园林的史论专著及影音资料多以华丽优美的词藻赞美古典园林的形式与意境的精妙,虽引人入胜,却较少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原因。彭一刚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造园手法对比入手,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突出强调其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特点。作者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照片和分析图,从建筑构图及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反复阅读书中各章节后,让我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本文结合自己本科实习时所见到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就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 园林造园成熟于明清时期, 其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 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园林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既再现了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且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筑山、理水、植物、建筑是其造园核心的四大要素。 1.筑山 明清时期,随着写意山水园的不断发展,堆山置石之风更为盛行,达到了“无石不园”之地步。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园林中的山石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园林受到绘画的启迪,常借助叠石起某种象征或抒情作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如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无独有偶,扬州个园也有山石为景分别象征春夏秋冬,以石为主材营造出扬州个园的四季不同的假山, 以石笋代表春山, 湖石代表夏山, 黄石代表秋山, 宣石代表冬山, 可谓别具一格。如图1-4所示: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从根本上来说,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众所周知,中国的园林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的。寄畅园之所以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要从人性的本原来寻找原因。在社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节奏与生存环境均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因此在闲暇之余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与奢望。中国园林设计遵循的也正是“法天象地”的自然法则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园林是大自然的艺术,从大自然中摘取自然元素是造园的基本要求。寄畅园的造园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寄畅园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而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追求。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在营造建筑、山水与植物上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并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因此,寄畅园在形式上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约束。在寄畅园的设计中虚实关系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

古漪园导游词(老园区2.24)

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古猗园游玩,首先我谨代表我们古猗园景区及所有工作人员向你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我是古猗园景区的导游,我叫xxx。俗话说: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古猗园。在之后的导游中,如果有什么地方我讲的不清楚或者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各位解答,希望我们古猗园的优美风景和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一份好心情。! [古猗园概况] 在游园之前我先占用大家一点时间来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古猗园的概况。古猗园位于市嘉定区南翔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初名“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为时任通判闵士籍所建。猗园之名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形容竹子美盛的样子。最初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后,大兴土木,修葺装点,因隔了一个朝代,更名为“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9年)由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又增建厅、堂、庵院,开设酒楼茶肆,作为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历经多次改扩建,2009年经过园区改造和东扩建设,面积达到130余亩。全园按不同景观划分为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四个景区,具有猗猗绿竹、明清建筑、幽静曲水、花石小路、楹联诗词五大特色以及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园艺风格。园保存的唐代经幢、宋代普同塔、南厅、微音阁等文物、历史遗迹,弥足珍贵,引人探古问胜。 [缺角亭] 现在您正在波平如镜的鸳鸯湖上,沿九曲桥北行,我们即将进入古猗园老园景区。眼前这座山叫竹枝山,高耸于山顶的四角凉亭飞翼凌空,色调柔和瑰丽。与其他方亭不同的是,它只缺东北一角,这便是沪上闻名的爱国主义纪念地——

浅谈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18T16:35:20.0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康高[导读] 面对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和城市环境问题,人类在利用竹类植物的同时对竹类植物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 摘要:本文分析了观赏竹的观赏特性、分类及在园林绿化的发展与运用,对观赏竹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与存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为正确认识观赏竹造景的价值,提出了以下主观意义上的建议。 关键词:观赏竹;特色分类;应用近年来,面对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和城市环境问题,人类在利用竹类植物的同时对竹类植物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竹类植物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城市生态建设,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竹类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造景形式也日益丰富。 1 观赏竹概况 观赏竹指具有可供人们观赏和较高经济价值的禾本科竹亚科的竹类植物,观赏竹是构成中国园林的重要元素。据当代文献记载,我国有狭义竹亚科(不包含草本竹类)40 属 500 余种,其中大部分皆具观赏性。 观赏竹的特性一般分为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文化特性和美学特性四个方面。第一, 生物学特性, 竹由地下茎、竹竿、枝、叶和箨、花、果六部分组成;第二, 生态学特性, 竹的适应环境条件广, 但在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较深厚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较好;第三, 文化特性, 竹素来有“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之美称, 象征虚心谦和、高风亮节的操行;第四, 美学特性, 含声、影、意、形“四趣”, 有洒脱、素雅、高洁、古朴之美。 2 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2.1 观赏竹在古典园林的应用 2.1.1 与甬路和铺装搭配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竹坞寻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植物造景方法之一。多以群植的竹林夹于曲折小径两侧形成较高密闭度的空间, 要求竹丛林冠线高低起伏, 富于节奏;园路则“忌直求曲, 忌宽求窄”,呈不规则地柔和曲线型, 正如扬州个园中几处小径, 以毛竹围合, 碎石小径蜿蜒曲折, 此端望不见彼端, 在拉伸景观层次的同时又增添了游园乐趣 (图2-1)。 2.1.2 与建筑及构筑物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与建筑等构筑物的配合造景中以亭、墙、窗为最, 分别有“竹里幽馆”、“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的具体造论。正如扬州个园北入口处的竹亭, 三面围以翠竹, 一面贯通石子小路, 与游园的主路分隔开的同时, 竹亭的茅檐微微探出竹丛, 从而做到空间上相隔, 而意境上相连(图2-2)。 图2-2 个园观赏竹应用 而“粉墙竹影”与“移竹当窗”中的构筑物体量较小, 偏向于形成尺度较小的景观, 且突出强调以漏景或框景手法形成的“尺幅之画”。尤以扬州何园中“琴棋书画”中的画境最具代表性:将观赏竹与景墙配合造景, 用镂空墙体或窗架等框取背景竹的局部以构成天然图画(图2-3)。 2.1.3 与溪流水体搭配 古来造园便极重理水, 从中衍生出关于观赏竹的应用便有“竹径绕池”、“岩涧幽篁”、“隔篁听水”等形式, 又以水体类型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正如《沧浪亭记》中所写的那样“前竹后水, 水之阳又竹, 无穷极”, 形成平阔的“澄川”与高直的“翠干”之间色彩与质感上的对比, 又通过水中竹的倒影使二者调和。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如果说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且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各具不同艺术风格的话。那么概括地讲有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这两种园林风格是: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前者的特点是: 整齐一律,均匀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放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联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后者的特点是: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 一个着眼于几何美,另一个着眼于自然美。除了这两种园林外,还有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自特点,但就其对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态度来讲,非侧重于前者,即侧重于后者。 如果说西方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建筑所遵循的构图原则基本一致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 情景交融:

不系之舟_园林石舫漫谈

石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特殊景观建筑,外形模仿江湖中的游船画舫,因其固定不能移动,又称为旱船。其下部往往用石材砌筑,故又称为石舫。 画舫原指江、湖中一种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游赏性船舶,又称游舫。皇家园林中水面浩瀚辽阔,多设龙舟游船,自汉唐以迄明清莫不如是。大型私家园林中也常设有画舫,以便泛舟游于园池。舟船浮游于水,不宜作居住之用,而园林中的石舫因其稳固,不涉风险,既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又有生活实用价值,故无论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均可见到它的身影。 舫在江南园林中极为常见,全国现有的园林石舫也以江南园林中为最多。如南京煦同;苏州拙政园、怡园、狮子林、吴江退思园;上海豫园、南翔古漪园、青浦曲水园;扬州瘦西湖西园曲水、静香书院;杭州曲院风荷等都有石舫,许多园林中还有船厅。北方颐和园有清宴舫、圆明园石舫遗迹、淑春园(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石舫遗迹;济南十笏园有稳如舟船厅;太原晋祠、西安华清池也有石舫。岭南园林中广东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均建有石舫或船厅。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船坞石舫。石舫依水而不游于水,处于陆而不止于陆,似舟而非舟,似动而还静,付与园林以独特优美的景观,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创造了深邃的意境,具有极深的哲理。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白居易《适意》诗之一:“岂无平生志,扬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宋张孝祥《浣溪纱》词:“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显示人们向往坐享烟水之趣,不履风波之险的生活,追求无劳无忧、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心态。南京煦园石舫匾额上题有乾隆皇帝手书的“不系舟”,上海南翔古漪园石舫旧有祝枝山题额“不系舟”,青浦曲水园旱船之额为“舟而非水”,松江醉白池旱舫,董其吕曾题额“疑舫”,嘉定秋霞圃也有“舟而不游轩”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历史记载中,唐代及以前的园林中没有出现过石舫。北宋时,在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里未见到石舫,宋徽宗营造的艮岳中也没有石舫。欧阳修在庆历二年(1042年)任滑州通判时,在衙署东面建有“画舫斋”并著《画舫斋记》,文曰:“斋广一室,其深七尺,以户相通。凡入余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栏槛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与吾斋者,又如偃休于舟中。山石蝤,佳花美木之植,列于门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名焉。”欧阳修的画舫斋面宽仅一间,进深七尺,按宋《营造法式》,此类房屋间广(即面宽)不会太大,一般在一丈五尺以下,故平面比例在1:2左右,分成左右两室,以门相通。一间较封闭,另一间较开敞,其两侧设栏槛。进门设在一端山墙上。它的平面形式以及栏槛与舟船相似,内部空间也可能相象,但整个建筑的外形并不一定像船,且不临水。 最早记有船形建筑的是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其卷四“故都宫殿”中有“旱船”,“德寿宫”中亦有“旱船”。周密另一著作《癸辛杂识》记载临安(今杭州)集芳园中有“旱船曰‘归身’。” 明末关于石舫的记载明显多了,如无锡邹迪光的《愚公谷乘》说“愚公谷”(俗称“邹园”)有“阁前一池,屋跨其上,状如‘舸’,曰‘半舸’。”北京米万钟的“勺园”,“而跨水之第一屋,曰:‘定舫’。”“南有屋,形亦如舫,曰‘太乙叶’,盖周遭皆白莲花也。”祁佳彪《越中园亭记》载“苍霞谷”“堂之左有楼,望之若雪溪一舫”。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中引宋介之《休园记》曰:“水池之北岸建屋如舟形”。王世贞“弇山园”内亦有“舫屋”等等。上海南翔古漪园戏鹅池上的“不系舟”石舫,闵士籍初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沈元禄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作《古漪园记》,记曰:“为‘采香廊’,廊尽有亭,亭之左,作水周之轩,为‘书画舫’,在‘戏鹅池’上。”“不系舟”石舫应是记中的“书画舫”。现存石舫乃重建于1947年。 但是明末计成的《园冶》中关于屋宇只记有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亭、榭、轩、卷、广、廊等十五种,而没有舫。这大约是所记的十五种应为园林中常有的建筑,舫不是逢园必有的,故不录。 清代石舫更多,现存园林中的石舫多建于清代。皇家园林中颐和园之石舫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上部舱楼原为官式木构建筑,光绪年间改建为西式楼房,并改名为“清晏舫”(彩插图1)。承德避暑山庄有 不系之舟——园林石舫漫谈 何建中 · 55 ·

游古猗园

游古猗园 今天是星期天,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云彩,太阳公公也 露着笑脸。爸爸心血来潮地对我说:“这么好的天气咱们去古猗园玩吧?”我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连忙回答道:“嗯嗯,好好!”于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开开心心地出发了。由于古猗园离我家不远,我们乘上公交汽车一会儿便到了。要知道,在上海这么现代化的大城市中,有这样一处具有明代建筑特色的旅游景区是非常罕见的。这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到此游玩,我们一下车就直奔售票亭。 通过浏览景点介绍,我了解到: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的南翔镇,它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它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园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等多个景点。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园内,只见绿竹依依、幽静曲水、鸟语花香,典雅的明代建筑、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使古猗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的气韵,置身其中真是太美妙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逸野堂。逸野堂建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当时是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的地方。在这里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看见全园的景色,所 以又称“四面厅”。从逸野堂出来沿着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一

路向南走,来到了戏鹅池,这儿的池水一望到底。向池中望去,我惊喜地叫了起来:“快看呀!有大白鹅,太好玩了。”只看见一群群的大白鹅在水面嬉戏,见到有人过来还伸长了脖子“嘎嘎”地叫着,好像在说:“欢迎,欢迎!”绕着湖边漫步,分别可以看到白鹤亭、不系舟、浮筠阁、竹枝山和缺角亭。戏鹅池西边的白鹤亭是为了纪念“白鹤南翔”而建,是园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离开白鹤亭,沿戏鹅池往东走,便会看到不系舟。不系舟俗名止舟,旱船,又名石舫,建于明代,此舟无缆可系,因此得名。它原为园主的书画舫,门头写有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题的“不系舟”三字,被冠以上海园林“不系舟”之最。 随后,我们来到最后一个景点——缺角亭,顾名思义这个亭子缺少一角。据说是九一八事变时,当地爱国志士为表示自己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怒及收复东北的决心,募捐所建的亭子。当时人们重新修补阙亭,独缺一角,故名“缺角亭”。亭子的三个角是拳头的形状,象征着决心及愤怒;独缺的东北角,意指沦陷的东北,以示勿忘国耻。缺角亭象征着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小吃——南翔小笼,以皮薄、陷大、汁多而驰名中外,市区的城隍庙也有分店,据说这儿才是正宗的南翔小笼所在。想到这,我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嘿嘿”该吃午饭啦!我们来到深受大家喜爱的老字号“上海古猗园餐厅”。从外面看好似没什么人进出,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再现。大多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侧重描述中国园林形式的精妙,却很少涉及这种精妙所产生的文化根源,即鲜有从啫喱的角度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文化依据,从而真正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精髓。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在华夏文化的背景下展开,深入揭示了深沉于古典园林亭台水榭、山石花木中的内涵。 这种内涵,是华夏文化精神给予我们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我们很难索骥它,只能去感受,去领悟,因为它深深地含蕴在名族文化的这片沃土中。它是超越时空的、隐匿的神韵,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由于这种内涵的东西在我们的许多现代建筑、规划中、几乎没了踪影,从而使许多建筑、规划在眼花缭乱中缺失了内在的、精神的、文化的东西。使得这些作品苍白而落寞,让人无以寄托、无由发生应有的归属感,没有了精神的家园,建筑、规划作品就缺乏灵性,让人不能“似曾相识”地辨析它,还念它,它的生老病死便让人漠视。最终,人类对于早期建筑所产生的那份特有的感情,就被纷繁迅捷的时代信息所挤兑,使我们与我们的建筑规划作品无法沟通。面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材料、技术、应接不暇的新潮、时尚,熙来攘往的风格、流派,真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难道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产生的消化不良就该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但我相信这种无奈只是暂时的,人类对建筑、规划的灵感源泉犹如人类对于母爱的渴望一般,有朝一日定会重新找回这份就为的情愫。这也是我写的这篇文章的动因。我彷徨,我凝聚,我试图从古人的辉煌中找到一线生机,一丝灵感,找到解决的办法,摆脱困境,早一天回到自信的怀抱中,享受那一份应有的安宁与祥和。 本书在概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艺术地再现自然”。书中还用大量篇幅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的手法,并就南、北园林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了比较。读完本书后,我也粗略地分析了下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报告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2015年6月

前言-------------------------------------------------------------------------------- 一.中西园林历史的传统作用------------------------------------------------------ (一)中西园林差异............................................................................................ (二)中西园林形成的过程.......................................................................... 1.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2.西方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异同...........................................................................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二)西方园林的审美思想........................................................................ 1.西方园林的人工美.................................................................................... 2.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美........................................................................ 3.西方古典园林的逻辑与清晰的调理美............................................................ 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总结..................................................................................................................... 前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

中国古典园林鉴赏——网师园

xxxxx大学 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造园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造园赏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其造园理论基于以儒道佛思想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对造园者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其中面积最小、布局最精巧的一座。以仅仅不到拙政园1/6的面积,却能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小见大”的典型清代园林风格,是许多研究园林建筑者的最爱,是“精致玲珑、小巧典雅”的最佳代表作。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网师园 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后期的一个高峰,艺术造诣居全国居领先地位,其中的网师园乃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上品之作。该园小巧玲珑,曲折幽胜见长。园地仅8亩余,呈丁字形平面。建筑密度高达30%,但其造园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四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建筑及游览路线,布局紧凑,简洁自然,池周亭阁错落,借、对、虚、实;迂回曲折,步移景异,正所谓“绕齿形可观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选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能体会到一派大自然水景的盎然生机,因此并不觉其小,可见此园规划设计中的独具匠心。 1 网师园概况 1.1网师园的由来 网师园,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亦称“渔隐”。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1770年)购其地筑园。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网师园”。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

建亭宇,俗称“瞿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1.2网师园分区基本概况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又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主要建筑有:万卷堂、撷秀楼和梯云室。中部为主,以水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的水面聚而不分,四周配以花木、山石,并佐以各种建筑物。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中部花园名曰“网师小筑”,全园以彩霞池为中心,沿池堆叠黄石假山。南侧小山丛桂轩深藏于黄石假山中,濯缨水阁出挑于水上,樵风径随山势忽高忽低,月到风来亭临池而筑,看松读画轩内陈设精雅,陈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轩前有一棵800多岁的古柏,还有一棵200多年的白皮松。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 西部为内园,庭院精巧古雅,盛植芍药。院里轩屋名以“殿春簃”,其建筑、家具、宫灯,多具明代特点和风格。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为原形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使中国园林闻名于世。 2 景点介绍 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 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