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4)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4)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4)

转载自远伯群体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2649682.html,/zbw430新浪博客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四)

创意与《三字经》解读:春风拂面

“忍冬”编辑整理

老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的学说,我们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他和老子的相承、秉承的关系。他和杨子是有差别的,他更多的是解读老子的《道德经》。庄子一生很穷困,可是他是有做官

发财的机会的,他不去做。历史上关于庄子的故事,也是真事。

有一次,有一个国家的国君,派使臣去请庄子做官。庄子正在水边钓鱼,他就给来人讲故事,讲的是庙堂上灵龟的龟甲供在那里,各种各样的装饰非常好,承受香火,受到这样一种美好的礼遇。然后他就问使臣,说这个龟如果活着的话,它是愿意把它的性命交出来,把它的壳献到庙堂之上,叫人们去祭拜的时候,作为一种什么样的器皿去供奉好呢,还是它钻在泥巴里,自由自在的过自己的日子好呢?来人就说,当然它愿意自由自在地活着,这个龟壳享受这种待遇有什么意义啊?庄子于是说,我现在就是这个活着的龟,我不想把壳放到庙堂里去。还有一个故事,庄子用祭祀用的牲畜被杀掉做比喻,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看到他这个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讲了一些本质上的道理。但是他通过故事揭示给世人,世人所看到的

却是一种消极的人生状态。这是世人对道家内涵的曲解。

儒家和墨家的分歧在于:他们都想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改变人

心、改造社会,对这个社会提出一种治疗方式,差别在于兼爱和仁爱。而道家的思想和他们两家是不同的。在对道家的观点上,儒家和墨家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共同和道家对抗、对立的。

而法家的出现,它体系的完成和代表人物的出现相对比较晚。法家从形式上,更像是儒墨两家的结合。这是什么意思?儒家和墨家讲的是仁爱和兼爱,它讲的是要有秩序。要归敛人心,它不是首先要讲秩序吗?而法家恰恰是从形式上把这两者兼顾了。法是什么?要实行规范的法律、法令来约束人心。同时,又讲秩序。

法家和儒家、墨家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呢?儒家虽然是为君主服务,为国家政体服务,但是它也有一种对民众的仁爱和宽厚,它也体现在这么一种层面上。而墨家,它是反对政府的。所谓反对政府是反对那种腐败的体制,它要求的是兼爱。而法家根本没有老百姓的位置,全部的努力,都是为了君主服务。

说墨家的兼爱,它知道是做不到的,因为人不可能对血缘以外的,对一个陌生人的关心、爱护、付出,能够超越自己的亲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它也知道不可能,所以就设计了很多方案,这个方案的结果就是,每层人要听上面一层人的,和现在的官吏管理是一模一样的。那最后这个人要听国君的,国君要听天的,最后不还是一个中央集权一统天下,权力全部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吗?那你怎么保证皇帝是好的?你说他听天的,是天派来的……

而且儒家、墨家本身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都不是真正信神的。墨家是用鬼神来吓唬人。它知道人做不到兼爱,那么它就有很多的方法,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这样一种层层听吩咐的管理模式,另外一个就是用鬼神来吓唬。

可是用鬼神来吓唬的理论,墨子说另外空间是有鬼神的,如果你不按这个做,鬼神就会批评你,就会惩罚你,所以我们要小心。这件事情就被人钻了空子。第一个,就是他自己有病了,病得很重。他的学生就很奇怪了,按理说,你实行这么好的主张,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信鬼神那么来做的,那鬼神不应该把病施加给你,你怎么病了?他就说,影响人体疾病有很多种方式,就好像那个门,进一个楼房里有99扇门、100扇门一样,鬼神监护、监督是一扇门。那人家就反问了,这么多门,鬼神就管一扇门,那能管住吗?能好使吗?他自己就很难自圆其说。

还有就是他本身提倡这种兼爱,可是墨家却自己有私刑,有家法。他的继承人,后来他的儿子违犯法律,国君都要赦免他的时候,

他说不行,我们墨家有家法,他违反了家法,虽然国君你赦免他,你体恤我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子,老来得子,但是我还是要把他杀了,这是私刑。可是如果你有私刑的话,你怎么保证这种私刑不被滥用呢?你看兼爱导致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暴政。而仁爱的结果,它虽然维护统治,整个却是偏向民心,这么一个差别。

可是这些都是什么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归结到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上。就是这个观点,包括我们讲到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能培养出两个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道理。为什么会培养出两个法家代表人物?就是因为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性本恶。那性本恶怎么办?就得去制约、管理、约束啊。这就是最初在一个最基本的基点上的认识的差别导致的这么多不同的差别。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摘要(4)

经文: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

黄香才九岁,就知道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热被窝,让父亲能睡得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每个子女都应当做得的。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们吃。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应该从小就知道。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扩展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闻,学会计算,懂得文理。

解读摘要:

一、解读“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1、解释:香:黄香,字文强。东汉夏安陆人。

2、小黄香的故事(出处《后汉书》)。

3、解释经文。

4、小结:《三字经》告诉我们,传统中国的启蒙教育的第一位是“孝”。

5、析“孝”“教”。

孝:上老下子为孝。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教: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

6、寄语: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尊重,也就培养了孩子对传统的尊重。

7、讲黄庭坚刷便桶的故事。

黄庭坚: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

二、解读“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解释经文。

2、简介孔融:孔子的第20代子孙,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从小聪明伶俐。

3、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孔融家传》)。

4、小结:孔融让梨的故事所展现出来谦让的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故《三字经》把它放在教育次第第二位。

5、讲述悌道(兄弟友爱)。

6、故事“七步诗”。

7、小结: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可以很好的说明悌这一方面。

三、解读“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1、解释经文。

2、为什么“首孝弟,次见闻。”

中国传统教育首先强调人的品德、道德、品质要过关。在这个基础上,人的知识越多越好。

3、寄语: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他应

该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

4、讲述《弟子规》的“有余力,则学文。”

5、《三字经》与《弟子规》相符合,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是首

先要孝要悌。你应该首先把精力心思都放在孝道和悌道上,你如果有余力再去学文。

概要:

钱文忠教授解读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孔融四岁时,就知道礼让兄长。这就是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像这样的故事,之所以传诵千百年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是孝道和悌道。按照《三字经》的讲法,一个懂得孝道的人,一个懂得悌道的人,不可能是坏人。这是《三字经》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接着你是好人,我可以放心的教给你知识。如果你是坏人,我教你知识,这不是为虎作伥吗?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首先强调人的品德、道德、品质要过关,在这个基础上,人的知识越多越好。因为,你会利用知识去做好事。

祝福好朋友们!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导读:1、《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3、《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

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4、《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 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

小学生一日常规三字经

小学生一日常规三字经 2007.年9月,我自告奋勇地到龙泉路小学一年级组竞聘数学教师岗位,这是我工作十三年来第一次教一年级,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整个暑假我几乎都在学习研究如何才能培养好一年级孩子的常规习惯,为此我模仿《三字经》的形式,自编了以下“常规三字经”。 常规篇一:课堂 铃声响,进课堂,讲秩序,不挤嚷。 书文具,备整齐,按位置,放桌上。 叫起立,身站直,让坐下,姿势端。 专心听,仔细想,敢发言,先举手。 答问题,声响亮,有作业,马上写。 字端正,卷清爽,独立做,脑灵光。 出现错,及时改,严律己,当楷模。 好学生,该这样,长大后,成栋梁。 常规篇二:课间 下课了,玩游戏,不爬高,不打闹。 遇师长,行队礼,用尊称,道声好。 找老师,先报告,没允许,不打扰。 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过道玩和跑。 人多时,老幼先,守秩序,不埋怨。 不乱吐,不乱扔,讲卫生,身体好。 有事病,要请假,出意外,快报告。 损人物,须赔偿,借东西,及时还。

捡财物,还失主,每个人,要记住。 文明语,随时说,打骂人,亲心伤。 若迟到,喊报告,师允许,再进入。 常规篇三:升旗 星期一,操场上,奏国歌,升国旗, 大家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 所有人,要肃立,眼睛注视国旗升。 听演讲,须安静,演讲毕,鼓掌谢。 散会时,按秩序,离现场,不拥挤。 常规篇四:放学 做值日,要积极,认真干,最荣光。 花草树,有生命,美环境,护健康, 小伙伴,一起回,去践踏,不应当。 过公路,走天桥,红灯停,绿灯行。 不贪玩,早回家,遇生人,要机敏。 见家人,报声到,孝父母,要勤劳。 有作业,早做了,小书包,整理好。 广读书,增见智,培兴趣,心性高。 五华区龙泉路小学教师杨骏 2007年7月

一年级养成教育三字经(大字)

(一年级新生养成教育)三字经小学生要知道好习惯益终生 刚开始有些难养成后成自然 有信心有行动德智体全发展 上学篇 去上学过马路走斑线红灯停 耐心等绿灯亮快步行见车辆 要避让有河渠要远离到学校 有礼貌见老师行个礼见同学 问声好人人夸我好儿童 排队篇 排队时听指挥快静齐行进时 要安静步伐齐有精神横成行 竖成排队伍整齐人人赞 升旗篇 星期一升国旗奏国歌 大家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小朋友要严肃先脱帽后敬礼 小眼睛看国旗身站直不乱晃 唱国歌要响亮尊国旗懂礼仪

上课篇 进教室不吵闹上课时坐端正 师生讲倾心听先思考后发言 敢举手不怕错有见解大胆说 声音亮口齿清学功课要刻苦 长大当好接班人 下课篇 铃声响课间到下节课准备好 教室内不喧哗有问题小声谈 墙桌椅不刻画损公物主动赔 靠右行不打闹操场上安全玩 争当文明小学生 值日篇 你扫地我拖地齐动手净班级 不打闹不偷懒脏和累我抢先 桌椅齐离教室电灯灭门窗锁 争当卫生小标兵 放学篇 放学后排好队不吵闹跟队走 不单行出校门不拥挤家长接跟老师说再见按时回家别忘记!!! 作业篇 取出书备好本写作业独立成 勤动脑善思考写字好妈妈笑

考试篇 考试时讲诚信不作弊分要真 学习好为自己骗自己糊涂人 游戏篇 好伙伴讲团结齐游戏多开心 游戏中要礼让心宽宏有度量 总 一日事一日毕有风度大器成 说千言道万语严律己终受益 八中训要牢记好习惯好人生 重要通知:要求家长将新生养成三字经自行打印在A4纸上并背会,然后引导您的孩子在家背会,届时班主任将会抽查您和您的孩子!这是我们一年级组参加九月底体育节的节目,希望家长能够做好孩子的榜样,谢谢您的配合!(班主任)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班主任发言稿;如何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规范行为,走向成功 一六班班主任韩海潮 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三字经》中曾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性情和习惯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一种好习惯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孩子刚入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呢?我认为,一是要做好工作的“每个第一次”。比如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我们便要组织孩子们进行常规训练,训练他们的站姿、坐姿和排队,让孩子们很快形成一些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才能确保上课质量。二是要从日常行为的细微处抓起。我们要以教室为工作的重要根据地,对他们回答问题、课间上洗手间、看书姿势、卫生要求等都要进行一定要求,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做到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及时对小学生言行举止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第四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的时间大都是在学校与家里度过的,两者就像是一条线条的两端,家长与老师只能各了解一端。两者如果能经常联系,各自反映在自己一端了解的情况,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养成教育有效而快速。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就要与各科老师的通力合作,虚心向他们学习,积极寻求他们在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意见和建议,吸取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完善。 总而言之,高中老师工作是辛苦的,但学生行为习惯的起步训练却是甜蜜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喜看孩子们的点点进步,教育的思路会如泉涌,教育的灵感会随处相伴,从而产生形式多样的教育良性循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2018/4/10

三字经的故事短篇

三字经的故事短篇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 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下面有整 理的三字经的故事短篇,欢迎阅读! 三字经的故事:《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 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 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的故事:【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 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 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 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 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 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 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 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 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这就是孔子师项橐的由来。 三字经的故事:【赵普夜读】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

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2、《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养成教育主题

18电子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内容:养成教育主题 教学目标:通过各个事例和同学们周边的事情,讲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行为习惯的偏差,激励自己及时改正不良习惯。 教学难点:希望学生们通过这么一次思想教育及时改变过来,为养成更好的习惯努力。 教学过程: 培根就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径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专门谈优点是救不了自己的,只有认清缺点,才可以自救。”由此请同学们借着以下几个事例先反思下中国人的行为和你们自己的各项行为,是否你们也有这样的不良行为?请看以下事例:事例1.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事例2.在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他优雅的谈吐,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没想到就在年轻人转身离去的时候,他下意识抠了一下鼻孔,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 现在你们看看你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呢?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

三字经动画故事大全

三字经动画故事大全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 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 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 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 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 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 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 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 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 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 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三字经中的学习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学习小故事 1.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 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 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 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 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 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 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2.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 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3.头悬梁——《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 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辑柳”的典故。《太平 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 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 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4.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 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

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 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 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 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 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 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 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 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 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 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 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 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 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

三字经课程纲要

《国学经典——三字经》 课程名称:《三字经》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资源:选编 所需课时:20课时 学习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设计教师:王建芳/打车李小学 课程简介: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用一千多字涵盖了自然界、社会及中国古代人文与历史的基本知识,通过“读千年美文”,引导学生“做少年君子”,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精神。它又是我们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适应低年级学生心智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了教学面,生动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训练。因此,开设了《三字经》课程,就是意在发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民族道德意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国学、用国学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 3、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 能力目标: 1、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2、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惯。 情感目标: 1、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2、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课程框架:

实施说明: 1、反复诵读。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以“心治”、“意会”为特征的汉语言文字,决定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语感积淀为主,以诵读为主要形式。 2、随文识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字形的掌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诵读活动中,则是通过口诵的方法使学生对汉字产生亲切感,相识感。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学生便会轻松而受益。 3、结合动画视频简单讲解。《三字经》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许多自然知识、历史知识、人物掌故。引导学生诵读时,不求学生有深入地理解,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概。 4、诵读展示。开展诵读展示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兴趣。 课程反馈:

三字经经典故事

《三字经》:人之初的修身课 【三字经其书】古代没有幼稚园或者学前班,那他们小时候的启蒙教育是怎样的呢?随着人文历史的积累,民间的一些学者就总结了一些适合孩子的书籍,经过挑选,约定俗成了一批教材,《三字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蒙学读本。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三字三字地读的一本经典,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三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孩童跟着大人复述、背诵。相传,它是南宋时一位名叫王应麟的学者编写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三字经名句】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不知义。 解读: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明事理。玉石原本包裹在其貌不扬的岩石里,只有经过打磨、雕刻、抛光、镶嵌等工序,才能变成无价之宝。人要成为有用之才,也要经过勤学苦练、承受各种考验和压力,才能明白什么是美好的品德。 藏于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读: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贩,这合称“四民”,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是“四民社会”,这就是四民的具体含义。在古代,读书人做官,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贩买卖,构成了一个繁荣的社会。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读: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才是增加见闻。知道十百千这些数,认识一些文字。为什么古人把品德看得比才能更重要?我们想,如果一个人精通电脑,但是他道德败坏,就会成为一个破坏网络的黑客;如果他道德良好,就能帮助身边的人解决电脑问题。道德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好坏。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解读:天下的学问很多很广,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很难下手。但如果能够提纲挈领地学习,就能明白学问的根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一个大学问家也不是一天学成的。做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学习也要从根本开始。《三字经》就是一本“略说”形式的书,读完它,就能开始阅读其他的国学经典了。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读:阅读历史书和历朝的实录,就能博古通今,好像亲眼看到过历史一样。读书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扩大我们的视野。虽然没有去过汉唐,但是读古人的书,就像亲眼看到过汉唐的盛世一样。因此古代有很多饱学之士,都能对历史了如指掌。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三字经里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

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2、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

养成教育三字经

养成教育三字经 上册 一、公德经 升国旗要肃立校集合应安静认真听用心记做两操快静齐进出场勿拥挤看演出要肃静乘车船要有礼公共序要维护树花草要爱惜不刻画墙桌椅借人物及时还损人物主动赔拾人物不归己 二、礼仪经 见长辈行个礼父母话要牢记遇老师立个正若迟到喊报告入教室步子轻欲发言手先举别人物莫乱翻他人室不乱进同学见互问好听人言要倾心带微笑要谦逊长辈训晚辈正同行走长先行背后话不乱说评价人要公正入校园穿戴齐扣系好发扎紧高跟鞋化妆品金银饰都不宜拖拖鞋穿背心留长发皆不准对来客要尊敬讲大方不尾随外作客要懂礼主人让方才进主人茶双手接离开时要道别礼貌语要学会您对不起问您好道再见

麻烦您没关系说劳驾别客气话虽简人高兴对同学要和气不打架不骂人人有难帮到底他人格我要尊人绰号我不取 三、生活经 不贪睡要早起讲卫生利身体甲勤剪牙常刷身头手要勤洗日生活有规律不乱扔不乱丢忌零食要牢记零用钱要存起食物品要爱惜己物件放整齐自己做自己事洗洗衣扫扫地做值日要仔细搞劳动要积极 四、安全经 懂交通守规程行走让靠右行 自行车不乱骑护栏杆不攀爬 不乱玩电火水不乱做险游戏 黄书像远远离烟酒赌不沾身 五、学习经 上课前作准备细预习用品齐歌声亮坐端正上课时要专心先举手提问题声音响发言勤读和写姿势正上课后细复习做作业要认真按时交独立成

字工整面洁净复检查要细心考试时心要诚不作弊分要真养习惯最要紧 六、守纪经 早上学观念紧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假先请放学时清抽屉门锁紧地扫清不逗留径直回在课间勿要追游戏正莫违纪 多活动调精神 下册 一、起床经 不懒床起来早将被叠把房扫穿戴齐鞋系好跑跑步伸伸腰洗漱快饭吃饱吃早点店里销路边啃相不俏红领巾胸前飘 上学前父母告 二、上学经 一路行停留少穿过街左右瞧斑马线人行道红绿灯要记牢保平安大家好入校园精神好见同学问声早遇老师礼行到教室外不喧吵进教室轻悄悄

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

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 三字经里有很多小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供大家参考。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此驾临赵普家中。看 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 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三字经里的五子登科故事 洞房花烛夜,当新郎兴奋地揭开新娘盖头,羞答答的新娘正低头看着地上,忽然间掩 口而笑,并以手指地:“看,看,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 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 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 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 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 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 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 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 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 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 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 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 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三字经)养成良好习惯的三字经.docx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养成良好习惯的三字经 礼仪篇 (一)与别人说话是态度要诚恳 编者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态度亲和,能使我们增添交往的魅力,也是文明礼貌的重要内容。 小朋友要知道 会说话很重要 交谈时专心听 尊重人最礼貌 不插嘴别打断 人说完我再谈 学说话从小练 待长大大事干 (二)遇事多为别人着想

编者语: 对他人的过错宽容以待,并及时送上一句安慰的话,这比一味的指责更为有效 ! 一篱笆三个桩 一好汉三个帮 遇难事想别人 求团结才最强 换位思很重要 看问题心才亮 一方难八方援 中华德传四方 (三)不给他人起绰号 编者语: 我们从小就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名誉,应自觉的尊敬老师,热爱同学,不随便给别人起外号,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己不要跟他人一道去呼喊别人的外号!

起外号不文明 自己乐他人痛 尊重人从小要 不讥笑不戏弄 (四)不说粗话和脏话 编者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今社会中,有些人说脏话就像连珠炮似的脱口而出,这股歪风也悄悄的侵入了圣洁的校园。请摒弃那些有时风范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追求高雅,让脏话从我们身边消失,让脏话远离校园! 小学生有礼貌 脏粗话都不要 文明语要记牢 常用“请”别忘掉 见长辈问“您好” 态度和面带笑 (五)尊重残疾人

编者语: 许多残疾人,他们勇敢、坚强,做出了健康人也难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钦佩他们,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 残疾人志不残 不讥笑不嘲弄 要帮助要尊重 人与人本平等 抬起头挺起胸 心执着血沸腾 迎狂风志坚定 为了爱因为梦 阳光下塑风景 安全篇 (一)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编者语:

三字经里《五子登科》的故事

三字经里《五子登科》的故事 故事典故: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 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 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 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 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故事内容: 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 子登科”。窦燕山,原名窦禹驳,因他居住在燕山(现在北京),故称 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 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 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 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 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 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 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 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 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 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 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很多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 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协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 丧事的,他就出钱协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协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 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 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所以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 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 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 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因为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 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 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