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毒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毒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毒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所有毒理学实验设计都必须符合随机、对照、重复三个基本原则。

(一)随机的原则

随机化( randomization)是指在抽样时,使总体中每一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在分配样本时,确保样本中的每一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入任何一个组中。随机化的目的是使样本具有极好的代表性,使一切干扰因素分配到各组时只受纯机遇抽样误差的影响,而不受实验者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在进行毒理学动物实验时,动物必须随机分组,最常用的方法是完全随机或随机区组的方法。完全随机即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可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式进行。随机区组即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均衡地分配到各组,如动物体重、性别等,具体做法是将条件相近的实验对象配成一组(配伍组) ,再将每个配伍组中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随机不等于随便、随意,在动物分组时若不采用适当的随机方法,而是抓取动物随意放在各组,不能排除动物机敏性等因素对选择动物的影响,不能满足随机化的要求。

(二)对照的原则

对照( contro1)是指在实验时针对实验组设立的可以对比的组。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照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及处理因素的效应大小,消除和减少随机化原则所不能控制的抽样误差及实验者操作熟练程度等所造成的差异。毒理学实验中常用

的对照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未处理对照(空白对照) :即不施加任何处理措施,用于确定实验对象生物学特征的本底值,进行质量控制。

2. 阴性对照:不给要研究的处理因素,但给以其他的实验因素,以排除这些实验因素的影响。常用的阴性对照是溶剂/赋形剂对照,以此作为与染毒组比较的基础。阴性对照除了要研究的因素外,其他处理应和实验组完全相同。对照组与实验组必须在同时、同地、同条件下进行处理,否则就失去了对照的意义。

3.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物检测实验体系的有效性。阳性对照组的实验因素与实验组应尽可能一致,如与受试物采用相同的溶剂、染毒途径及采样时间。对于变异较大的实验,必须设置阳性对照组。当同时进行的阳性对照组不能得到阳性结果时,说明此次实验质量有问题,全部数据无效,必须重新进行实验。有些文献中,在需要设置阳性对照组的实验(如遗传毒理学、致畸、致癌和致敏实验等)中,未设置阳性对照,或阳性对照的结果明显不合理,此时的实验结论是不可信的。

4. 自身对照:同一研究对象自身处理前后互为对照。采用这种对照时,要求研究因素处理前后的实验条件必须一致,观察指标应是稳定的。有些文献中,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指标本身可能有变化的情况下,仍用自身对照,不能说明是非研究因素(如动物周龄、季节等)还是研究因素的作用。

5. 历史性对照:同一实验室过去多次实验的对照组数据组成的

历史对照可用于实验室质量的控制和保证。过去的研究资料可用于研究结果的比较,但需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三)重复的原则

重复( replication)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应有一定数量的重复观察结果。随机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性,但不能全部消除其影响。当观测的结果具有变异性时,为了显示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性,必须有足够例数的重复实验数据。重复的原则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各组适宜的样本量来体现,样本量越大,越能反映客观、真实的情况。样本量应考虑到统计学的要求,在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样本量,以控制实验规模和成本。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017·全国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①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②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③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④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⑤) 审题关键 信息①:病毒营寄生生活,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核酸是DNA或RNA,只含有二者中的一种,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如下: 信息②:强调了碱基,二者碱基的区别:DNA特有T,RNA特有U。 信息③: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替代某化合物中的特殊元素,来追踪该化合物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回忆相关内容: 信息④:联想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和病毒的寄生特点,标记病毒需要先用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培养基培养宿主细胞,再让病毒去侵染标记的细胞,子代病毒就会被标记。 信息⑤:甲、乙两组要形成对比,结合信息①、②、③、④可判断出,应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成分中的T和RNA成分中的U。 参考答案 (1)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错解例析 错例: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培养病毒。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错因分析:没有分成甲、乙两组,而是用同时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来培养,不能形成对照。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这样设计不科学。 实验设计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以便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科学性原则: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1.已知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验证唾液中含有蛋白质的实验,要求写出(1)基本的实验步骤,(2)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材料用具: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蛋清稀释液(含有丰富蛋白质)、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镊子、脱脂棉。 答案(1)步骤: ①用清水漱口后取适量唾液到小烧杯中,备用; ②取2 mL蛋清稀释液和2 mL唾液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 ③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振荡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振荡均匀后静置; ④观察并对照两支试管的颜色。 (2)预期结果和结论:甲、乙两支试管都呈现紫色,说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质。 解析要验证唾液中含有蛋白质,可采取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取两支相同的试管,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唾液,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蛋清稀释液作为对照,经过相同的处理后,根据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四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四原则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呢? 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六个条件 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条件:人力、物力和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重要的实验因素和观测指标没有遗漏,并做了合理安排;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包括可能产生的各种偏性)都得到了很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已考虑在内,并有相应的对策和严格的质量控抗对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均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无疑是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的象征。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实验设计三要素应着重考虑: 一、受试对象的种类问题。这里面包含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实验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所谓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结果人为打分或赋值),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必要时还应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 实验设计的“四原则” 实验设计四原则的实施主要包括:

毒理学

毒理学飞升神卷 一.名词解释 1.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 2.毒性 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3.接触生物学标志物 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 4.LD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二.填空题 1.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合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现象称

为代谢排毒,经生物转化其毒性增强的显现称为活化。 2.实验动物染毒方法主要包括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涂抹染毒和注射染毒四种。 3.毒理学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4.有些有机溶剂的LD50值相似,即其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可以相差很大,将物质的挥发度考虑在内的毒性称为相对毒性。该毒性指数对有机溶剂来说,更能反映化合物经呼吸道途径吸收的危害程度。 5.非整倍体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倍体,增加一条染色体时称为三倍体。 6.外源化合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称为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8.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I 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0.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11.经呼吸道染毒包括人工染毒和自行吸入染毒,其中自行吸入染毒又分为静式吸入和动式吸入两种形式。

代谢组学技术及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及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代谢组学是定性和定量分析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从而监测机体或活细胞中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系统生物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代谢组学”,通过考察机体受毒物刺激后体液或组织中代谢物的整体动态变化轨迹,结合模式识别的多元分析方法,快速筛选毒性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进而更系统、更全面的揭示毒物作用于机体的典型特征,为相关毒性作用模型建立、环境或药物中毒性化学物的快速高通量筛选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将从代谢组学的概况、代谢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代谢组学;毒理学;应用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指对机体因环境因素刺激、病理生理扰动或遗传修饰等引起的多种代谢指标动态变化的系统性定量检测新方法,该技术广泛用于植物学、药理学、毒理学、遗传学等学科领域。“代谢组学”最早是在1999年由英国的Jeremy Nicholson提出的,是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生物体液组成成分的基础上结合模式识别的分析方法发展而来,主要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环境刺激或病理生理扰动后的代谢产物动态变化,分析代谢产物整体的变化轨迹,以此阐述某种病理(生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学事件及机制。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与机体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一方面探讨毒物对机体各种组织细胞、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作用及损害的机制,阐明毒物分子结构与其毒作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研究毒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转化、排泄)及机体防御体系对毒物作用的影响。“代谢组学”一经提出,其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无损伤的整体研究方法在包括药物开发、毒性评价及预测、营养和食物安全性评价等在内的众多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1.1代谢组学的定义及发展[1] 代谢组学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

毒理学实验设计

毒理学实验设计 ——镉对肾脏的急性损害作用 设计者:余擎3100304094 李敏3100304091 一、实验背景及依据: 镉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镉污染及危害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医学问题。 在日本,人中毒事件主要是由于镉引起的,如一种“itai-itai”病的中毒,即是由镉中毒引起的。研究发现在镉污染地区的人们的骨头、肝、肾中都富集有大量的镉,尤其是肾在长期的职业性接触中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肾脏是急性镉暴露的重要靶器官,会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管状功能紊乱的氨基酸尿、蛋白尿和糖尿病,以及肾肿胀、肾小管有管型和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球毛细血管从坏死。 目前,对镉致急性肾损害的机制上不明确,但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镉可损害肾小管而干扰肾对蛋白质的排出和再吸收等作用,并影响近端肾小管功能,出现糖尿病,使尿钙和尿酸增加。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镉的急性损害作用,镉对肾脏毒性的蓄积作用 意义:通过了解镉的急性作用,掌握镉的危害,同时积极预防镉的污染。掌握随机分组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白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5g,,由实验中心提供。 2、主要试剂:氯化镉(CdCl2) 3、分组与染毒:3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为5组,每组6只,CdCl2染毒剂量分别为0mg/kg、1.5mg/kg、3.5mg/kg、5.5mg/kg、7.5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灌胃1次。第2天处死动物。 (注:查相关资料得:实验动物为小白鼠,CdCl2经口染毒的LD50为150mg/kg,参照LD50值得的1/20~1/100设置四组剂量组,剂量间距为2。) 四、样本采集与处理: 1.使用代谢笼收集小鼠尿液 2.小鼠处死后,立即取肾脏,准确称取1份0.2g肾组织,置于消化液中消化,用于测定肾脏消化液中的镉浓度。 3.另取一份肾组织,制作肾脏病理切片。用于观察肾组织有无变化。 五、观察指标:

实验设计的意义、原则与基本内容

实验设计的意义、原则与基本内容[关键词] 健康网讯: 一、实验设计的意义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内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在医学科研工作中,无论实验室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或现场调查,在制订研究计划时,都应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条例,结合统计学的要求,针对实验的全过程,认真考虑实验设计问题。一个周密而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实验因素,严格地控制实验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反之,如果实验设计存在着缺点,就可能造成不应有的浪费,且足以减损研究结果的价值。总之,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依据,是实验数据处理的前提,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二、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设计有属于专业方面的,有属于统计方面的。从统计方面说,主要应当考虑对照、重复、随机化等问题,这就是所谓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其具体内容我们将在第二、三、四节介绍。三、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一)拟定相互比较的处理所谓处理,指的是在实验研究中欲施加给受试对象的某些因素。如营养实验的各种饲料,治疗某病的几种疗法或药物,药理研究中某药的各种剂量等。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处理因素要始终如一保持不变,按一个标准进行实验。如果实验的处理因素是药物,那么药物的成份、含量、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如果实验的处理因素是手术,那么就不能开始时不熟练,而应该在实验之前使熟练程度稳定一致。(二)确定实验对象及数量这里指的是实验所用的动物或活体组织标本等。在实验设计中,要根据实验观察的目的与内容,明确规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中的每个实验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与要求,以保证受试对象的一致性。实验对象需要有一定的数量,例数不能太少,也不宜过多。如何估计例数,详见第四节。(三)确定将各实验单位分配到各种处理中去的原则这主要是随机分配或随机化问题。第三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随机分组方法。(四)拟定观察项目和登记表要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对说明实验结论最有意义,并具有一定特异性、灵敏性、客观性的观察项目。必要的项目不可遗漏,数据资料应当完整无缺;而无关紧要的项目就不必设立,以免耗费人力物力,拖延整个实验的时间,尔后,要按照观察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顺序,编制成便于填写和统计的登记表,以便随时记录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资料。同一项目的度量衡单位必须统一符号(如+、++、+++等),应有明确的定义。(五)拟定对资料整理分析的预案这就是对将获得的数据资料准备如何进行整理?要计算哪些统计指标?用什么统计分析方法?事先必须有个初步的设想。例如对计数资料,是计算率还是百分比?若计算率,分子是什么?分母是什么?各组同一项目的某个率或百分比如何进行比较?又如对计量资料,是计算算术均数、几何均数还是中位数?同一项目各均数间应采用什么方法作比较?切忌实验设计时不认真考虑,实验过后拿数字去找统计方法。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 课程编号:0371005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5,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10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厶学期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 大纲主撰人:潘玉善大纲审核人:胡功政张玉龙张书松 一、动物毒理学实验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是随药理学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动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动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之一,是供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亦可供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选修。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使其能掌握毒理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奠定毒理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讲授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外源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熟悉评价程序中的试验项目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掌握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局部刺激实验的方法;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和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及有关酶活性的测定。 三、动物毒理学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因课堂不能完成全部内容,所以采用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 课堂操作、课外观察,有的课外给药,课堂采样、观察,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 报告。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由课堂操作考核40%和实验报告60%成绩组成,实验教学部分 按20%记 入总成绩。 六、 参考书目 [1] 沈建忠?动物毒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李俊锁等?兽药残留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楼宜嘉?药物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七、 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 基本操作技术 一、 实验学时:2学时 二、 实验目的 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实验内容 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编号与分组,染毒途径,被毛去除法、生物材料的采 集和制备、实 验动物的处死方法等 四、 实验要求:基础必做 五、 实验所需试材和仪器设备 大鼠、小鼠、家兔、灌胃器、毛剪、苦味酸酒精饱和液 实验二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求算 三、实验内容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LD 50的方法。

卫生毒理学 42-10-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毒理学 答: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 2、危险度 答: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3、安全性 答: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4、可接受危险度 答: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5、实际安全剂量 答: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6、参考剂量 答:人群(包括敏感人群)在终身接触该剂量水平待评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7、安全系数 答:又称为外推系数或转换系数,在计算RfD时,把实验动物的NOAEL 或LOAEL缩小一定倍数来校正误差,确保安全,这一缩小的倍数即不确定系数。 8、危险度评价 答:危险度评价是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危害因素后,对健康的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或鉴定。

9、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答: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关于危险度评价的结果在管理毒理学上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D ) A、确定化学物的ADI B、分析使用外源化学物的利弊 C、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主要依据 D、确定环境污染治理的顺序 2、一种食品添加剂,亚慢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可能摄人量的90倍,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该化学物 ( A ) A、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B、可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C、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ADI D、需由专家评议决定 3、关于致突变试验结果的判定,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下列哪项不正确 ( D ) A、三项阳性者一般应予放弃 B、两项阳性者由专家评议 C、一项阳性补做二项均为阳性应予放弃 D、一项阳性补做二项有一项阳性者也应放弃 4、危险度是指 ( D ) A、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能力 B、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C、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 D、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试验设计习题及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设计与分析复习题】员海燕版 一、名词解释(15分) 1.重复:一个条件值的每一个实现。或因素某水平值的多次实现。 2.因素:试验中要考虑的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条件。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3.水平:因素所处的不同状态或数值。 4.处理:试验中各个因素的每一水平所形成的组合 5.响应:试验的结果称为响应; 响应函数:试验指标与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模型 ε+=),,(1n x x f y Λ表示,其中 ),,(1n x x f y Λ=是因素的值n x x ,,1Λ的函数,称为响应函数。 6.正交表:是根据均衡分散的思想,运用组合数学理论在拉丁方和正交拉丁方的基础上构造的一种表格。 7.试验指标:衡量试验结果好坏的指标 8.随机误差:在试验中总存在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它们的综合作用称为~ 9.交互作用:一般地说,如果一个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与另一个因素所取的水平有关,就称这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 10.试验设计:是研究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取得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目的。 11.试验单元:在试验中能施以不同处理的材料单元。 12.拉丁方格:用拉丁字母排列起来的方格,要求每个字母不论在方格的行内还是列内都只出现一次。 13.综合平衡法:先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其较优生产条件,然后将各项指标的较优生产条件综合平衡,找出兼顾各项指标都尽可能好的生产条件的方法。 14.综合评分法:是用评分的方法,将多个指标综合成单一的指标---得分,用每次试验的得分来代表试验的结果,用各号试验的分数作为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15.信噪比: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 16.并列法:是由相同水平正交表构造水平数不同的正交表的一种方法。 17.拟水平法:是对水平数较少的因素虚拟一些水平使之能排在正交表的多水平列上 的一种方法。 18.直和法:是先把一部分因素和水平放在第一张正交表上进行试验,如果试验结果 达不到要求,再利用第一阶段试验结果提供的信息,在第二张正交表上安排下一 阶段的试验,最后再对两张正交表上的结果进行统一分析的方法。 19.直积法: 在某些试验设计中,试验因素常可分为几类,为了考察其中某两类因素 间的交互作用,常采用的把两类因素所用的两张正交表垂直叠在一起进行设计和 分析的一种方法。 20.稳健设计:为了减少质量波动,寻找使得质量波动达到最小的可控因素的水平组合 二、简答题(10分) 1.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重复,即一个条件值的每一个实现。作用是提高估计和检验的精度 二是随机化,是通过试验材料的随机分配及试验顺序的随机决定来实现的 三是区组化,也就是局部控制。 2.试验设计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1明确试验目的 2选择试验的指标,因素,水平 3设计试验方案 4实施试验 5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 3.试验设计的相关分析有哪几种? 一是相关系数,即用数理统计中的两个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是等级相关,是把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的具体体现用等级次序排序,再测定标志等级和标志等级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有斯皮尔曼等级差相关系数和肯德尔一致相关系数) 4.为什么要进行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可检验有关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是否显著,从而可确定要进行试验的因素; 另外,方差分析的观点认为,只需对显著因素选水平就行了,不显著的因素原则上可在试验范围内取任一水平,或由其它指标确定。 5.均匀设计表与正交表,拉丁方设计的关系 6.产品的三次设计是什么? 产品的三次设计是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 三、(15分) 1.写出所有3阶拉丁方格,并指出其中的标准拉丁方格和正交拉丁方格

毒理学实验

实习一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一、目的和意义 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实习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染毒方法和生物材料的采集等技术。 二、内容 (一)健康动物的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1.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 2.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 } 3.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 4.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颈部要求颈项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体位倒置呈圆圈摆动,应该放弃动物。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 动物性别不同对毒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可能与性激素、肝微粒体羟基化反应有关,也随受试物而异。因此,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性别,一般实验如对性别无特殊要求者,宜选用雌雄动物各半。 1.大鼠、小鼠主要依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成年雄鼠卧位可见到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2.豚鼠用在一只手抓住豚鼠颈部,另一只手把开靠近生殖器孔的皮肤,雄性动物在圆孔中露出性器官的突起,雌性动物则显出三角形间隙,成年雌性豚鼠胸部有两个乳头。 3.家兔将家兔头轻轻夹在实验者左腋窝下,左手按住腰背部,右手拉开尾巴并将尾巴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稍稍把生殖器附近的皮肤扒开。雄兔即可见一圆

毒理学基础实验设计.

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生化系食品082 200800602052 黄瑞锦 引言:在进行某一种受试物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前要先认识和了解其有关知识。所以,要进行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先认识和了解有关性质。 一、理化性质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 4),化学式CCl 4 ,又称四氯甲烷 (tetrachloromethane)。是一种比水重,无色、易挥发、不易燃,易流动的液体。 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相对分子量153.84,相对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74℃,熔点-22.8℃,蒸气压15.27kPa(25℃),蒸气密度5.3g/L。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吸入人体2~4ml就可使人死亡。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四氯化碳用作灭火剂时,不能灭活泼金属的火,因为活泼金属可以与之反应。也会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物质。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二.污染来源 四氯化碳(CCl 4 )是较常用的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用作萃取剂、清洗剂、脱脂剂、制冷剂、灭火剂和驱虫剂等。在医学上用作麻药剂。在日常生活中,用作衣服的洗涤及去脂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四氯化碳可释入空气而污染环境。 近年来,美国对供水系统中CCl 4 的检测结果发现,约2000万人饮用的水源被 CCl 4污染。据估计美国有近400万人在生产中暴露于CCl 4 中。 三.毒性作用 CCl 4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吸入量的20%~35%可被人 及动物机体吸收。CCl 4 在血液中的浓度与脑中的含量接近,脂肪组织蓄积的 量为血液中的2~8倍。部分CCl 4 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作用下, 通过脱卤素和氧化作用,解离成Cl·和CCl 3 ·自由基,后者能使生物膜脂质过氧化,扰乱干细胞脂质代谢,引起干细胞坏死。 CCl 4 是典型的肝脏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均可引起肝脏的严重损伤,如中心小叶坏死及脂肪变性。同时受损的还有肾脏、肺泡膜及肺血管。肾脏及肺的损伤不及肝脏,通常发生于肝脏损害之后,因全身代谢失调而发生。吸入四氯化碳蒸气时若饮酒、冷冻或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均可加重毒性作用。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 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在160~2OO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但也有

设计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

设计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 许红星江苏省海门市包场中学(226151) 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对照实验的设计是实验设计的常见题型。本文就对照实验的设计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供参考。 1对照常用的方法 a. 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如“证明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幼小动物的发 育”的实验中,可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蝌蚪,另一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b.条件对照虽然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但 这种处理是有对照意义的。如“证明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的实验中,可用甲状腺抑制剂饲喂蝌蚪,这就是作为条件对照的。 c.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有的是同一研究对象在实验 前后对照,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有的是在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部位进行对照,如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无绿色)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d.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 影响”的实验中,用不同的温度分别处理得出结论是作为相互对照的。 2对照实验设计的技巧 a.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探索哪方面的生物学规律,从而预 期实验结果。如“证明猪肝中含有大量的过氧化氢酶”时,若设计为: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H218O2、H2O2各2ml,再加入猪肝研磨液各1ml,检测产生的氧气情况。显然这是在证明产生的氧气是来自于过氧化氢中的氧,偏离目的,又无实际意义。 b.弄清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根据和思路。如已知淀粉遇碘显蓝色,蛋白 质遇碘显黄色,现有浆糊、蛋清液、唾液、碘液等材料,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验证酶的专一性可利用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不催化蛋白质水解来证明,也可利用淀粉酶、蛋白酶去作用淀粉或蛋白质来证明。根据题给条件,此题是利用前一种原理来设计实验。若设计为:先取试管2个,往其中各注入2ml浆糊,再分别加入淀粉酶、蛋清液各2ml,……。这是由于不理解实验原理导致的。 c.合理选取材料选取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相似性、可重复性和一致性;使用 性和可控性;易行性和经济性;可靠性。如“证明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的实验中,首先要选择幼体,而且能体现出发育的,则首选材料为蝌蚪,而不选小鼠、小狗等,而且对照组和实验组使用的蝌蚪最好是同时孵化出的、大小相似的同种蝌蚪。另外若题中已给出材料,注意不要更换。如已知未萌发的种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作者:王心如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2-1 ?字数:302000 ?版次:1 ?页数:203 ?印刷时间:2006-2-1 ?开本: ?印次: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117056618 ?包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 第一章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伺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晶的毒性。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在实验动物直接检测如此低发生率将至少需要30000只动物。因此,在毒理学试验中,对相对较少的实验动物必须以较高剂量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毒理学原则外推估计低剂量的危险性。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这样可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于受试物处理引起毒效应强度和实验误差两个因素,处理引起的毒效应强,实验误差小,则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加,反映受试物处理的真实效应,反之亦然。实验设计是要规定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各种因素,保证实施质量,降低实验误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外源化学物从不同途径染毒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可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染毒部位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量也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也不同。因此,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历史上,环境污染物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和死亡多次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和多次修订了有关药品

毒理学实验资料

实验一毒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2、掌握小鼠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 电子称、小鼠固定器、注射器(3号针头)、灌胃针(12号针头)、棉签、镊子、眼科镊、毛细管、小号毛笔、品红、苦味酸、生理盐水、巴比妥钠、报纸、5ml离心管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 2. 实验动物的选择、性别鉴定、随机分组及标记。 3.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麻醉):灌胃及腹腔、尾静脉、皮下注射。 4. 实验动物的采血:摘取眼球法。 5. 实验动物的处死:颈椎脱臼法。 实验动物的种类——小鼠(Mouse ) (一)小鼠的捉拿、固定 (二)辨别小鼠的性别,小鼠的编号及染色方法,完全随机分组 1. 颜料涂擦被毛编号法(常用于大小鼠): 红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 黄色:3-5%苦味酸溶液(水) 80-90%苦味酸酒精饱和溶液 2. 实验动物的分组——完全随机分组法 将符合实验要求的40只小白鼠随机分配到A,B两组。 (1)动物编号1-40; (2)根据随机数字表,任意指定第10行第15列,从左到右依次读取40个两位的随机数字; (3)对随机数字按大小顺序排序,如数字相同,按先后顺序,先出现的为小; (4)随机数字序号为1~20号对应的小鼠分为A组,21~40号对应的小鼠分为B组。(三)常用给药方法 1、经消化道给药法

A自动摄取法 B灌胃给药法:小鼠专用灌胃针由注射器和喂管组成,喂管长约1nm,喂管尖端焊有一金属小圆球,金属球中空,用途是防止喂管插入时造成损伤。金属球弯成20度角,以适应口腔与食道之间弯曲。将喂管针头尖端防放进小鼠口咽部,顺咽后壁轻轻往下推,喂管会顺着食管滑入小鼠的胃,插入深度约3cm。用中指与拇指捏住针筒,食指按着针竿的头慢慢往下压,即可将注射器忠的药液灌入小鼠的胃中。在插入过程中如遇到阻力或可看见1/3的针管,说明灌胃并没有插入胃中,需要取出重新操作。 2、注射给药法 A皮下注射 B腹腔注射(巴比妥钠):左手提起并固定小鼠,使鼠腹部朝上,鼠头略低于尾部,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靠近腹白线的两恻进行穿刺,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3nm左右,接着使注射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腹肌,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后抵抗感消失。固定针头,保持针尖不动,回抽针栓,如无回血、肠液和尿液后即可注射药液。注射量为0.1-0.2ml/10g体重。 C尾静脉注射 3、涂布给药法 药物经皮肤吸收、局部作用或致敏 作用时间根据药物性质和要求定 (四)摘除眼球采血 左手抓住小鼠颈部皮肤,轻压在实验台上,取侧卧位,左手食指尽量将小鼠眼周皮肤往颈后压,使眼球突出。用眼科弯镊迅速夹去眼球,将鼠倒立,用器皿接住流出的血液。 采血完毕立即用纱布压迫止血。每次采血量0.6-0.1mL (五)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大白鼠、小白鼠:脊椎脱臼法 断头法 急性放血法 空气栓塞法

pcr实验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建设要求

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常规方法,PCR实验室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各个领域,例如:艾滋病检测,乙型肝炎,禽疫病,癌基因的检测和诊断,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鉴定及法医物证等等,今天为大家进行详解。 一.PCR实验室布局 PCR实验室原则上为试剂准备区,样品制备区,扩增区和扩增产物分析区四个单独的工作区域,并设有专用走廊,各工作区域应设缓冲间,工作区与缓冲间宜安装连锁装置。不同功能的工作区应是分隔独立的,各工作区有明显的标志,不能直通,如果紧密连接,需安装物品传递窗。前两区为扩增前区,后两区为扩增后区,即从:试剂准备区——样品制备区——PCR扩增室——产物分析室,不得逆向流动。实验室的气流也应从扩增前区流向扩增后区,不得逆向流动。各工作区顶部应该安装紫外灯,紫外灯波长为254mm,每20㎡一支40W的紫外灯。

二.实验室各区功能及主要设备 1. 试剂准备区:主要进行试剂的制备,分装和主反应混合液的制备。试剂盒用于样品制作的材料应直接运送至该区域。试剂原材料必须贮存在本区内,并在本区内制备成所需的试剂。本区主要设备有天平,冰箱,离心机,加样器,振荡器等。对于气流压力的控制,本区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为+10Pa。 2. 样品制备区:主要进行样品的保存,核酸提取,贮存及其加入至扩增反应管和测定DNA的合成。本区主要设备有冰箱,生物安全柜,离心机,加样器,振荡器等。本区的压力梯度要求为:相对于邻近区域为正压,以避免从邻近区进入本区的气溶胶污染,一般为+10Pa。 3. 扩增区:主要进行DNA扩增。此外,已制备的DNA模板(来自样品制备区)的加入和主反应混合液(来自试剂准备区)制备成反应混合液等也可在本区内进行。本区主要设备有:扩增仪,冰箱,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