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梳理和练习

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梳理和练习
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梳理和练习

一、课堂导入

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二、新课传授

一、共点力的平衡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力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等于零,即F合=0。

1、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条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

1、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作出受力图。

2、物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常用解题方法:力的分解法、力的合成法。

3、共面的非平行的三个力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且三个力的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4、物体在三个以上(或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应用正交分解法。

例1.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若从左侧将一斜面轻轻推到小球下方与球接触,弹簧保持原长,小球仍静止,则小球受到的力()

A.重力,弹簧弹力

B.重力,弹簧弹力,斜面弹力

C.重力,斜面弹力

D.弹簧弹力,斜面弹力

例1 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等于零,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B.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平衡状态的判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运动形式上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受力上来看,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力不一定为零,故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选项A错;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静止时,该物体相对地面不一定静止,如当另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该物体也做变速运动,此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故选

项B 错;选项C 符合平衡条件的判断,为正确选项;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受合力不为零,故不是平衡状态,选项D 错. 答案 C

例2 如图26-2所示,用两根细线把A 、B 两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 ,并用第三根细线连接A 、B 两小球,然后用某个力F 作用在小球A 上,使三根细线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细线恰好沿竖直方向,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该力可能为图中的( )

A .F 1

B .F 2

C .F 3

D .F 4

解析 根据平衡条件分析B 的受力可知AB 绳的拉力情况,从而确定A 球的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判断出作用在A 球上的外力F 的可能范围.

因为BO 处于竖直方向,所以B 只受重力和竖直绳OB 的拉力,绳AB 没有力的作用,故而可知A 球只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绳OA 的拉力、外力.根据平衡条件,A 所受合外力为零,即绳OA 的拉力与重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绳OA 拉力大小不确定,所以其与重力的合力可能范围在两力的夹角内,那么外力的范围是该角的对顶角,综上选项

B 、

C 正确. 答案 BC

变式训练1

(1)在例2中,如果去掉B 球,只存在A 球.A 仍静止在图示位置,那么该题应选哪几项?( )

(2)在例2中,若把OA 换成一绕O 点转动的轻杆,其他条件不变,又应选哪几项?( ) 解析 (1)从上面分析知绳AB 无作用力,即有没有B 球对本题无影响,故选项B 、C 正确.

(2)如果杆上产生的是拉力与原题相同,可能的范围不变;如果杆上产生的是压力,那么外力的可能方向应在竖直方向与OA 夹角的锐角内.故换成杆后的范围增大了一个锐角.故选项B 、C 、D 正确.

答案 (1)BC (2)BCD

二、超重和失重

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时应使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弹簧秤的示数是哪个力的?

物体拉弹簧的力的示数?

根据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知道: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思考:

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突然向上加速、减速运动,弹簧秤的示数如何变

化?

分析:

物体的受力情况

物体向上加速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G =ma

F = ma +

G =ma+mg=m(a+g)>

G

物体所受的拉力F 与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F ′(弹簧秤的示数)大于物体的重力。

1、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例1、一个质量为70Kg 的人乘电梯下楼。快到此人要去的楼层时,电梯以3m/s 2的加速度匀

减速下降,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g=10m/s 2)

超重对宇航员的影响

宇航员在飞船起飞和返回地面时,处于超重状态,特别是在升空时,超重可达重力的9倍,超重使人不适,起初会感到头晕、呕吐,超重达到3倍重力时既感到呼吸困难;超重达到4倍重力时,颈骨已不能支持头颅,有折断的危险。所以升空时宇航员必须采取横卧姿势,以增强对超重的耐受能力。

条件: 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

两种情况:(1)加速上升 (2)减速下降

思考:用弹簧秤匀速拉物体时,突然向上减速运动,弹簧秤的示数如何变化?

物体向上减速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G - F =ma

F =

G - ma < G

物体所受的拉力F 与物体对弹簧秤的压力F ′(弹簧秤的示数)小于物体的重力

2、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例2、在升降机中测人的体重,已知人的质量为40kg

①若升降机以2.5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台秤的示数是多少?

②若升降机自由下落,台秤的示数又是多少?

解:当升降机匀加速下降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mg - F =ma

F = mg - ma

①当a 1=2.5m/s 2 ,F 1=300N

②当自由下落时,a 2=g,F 2=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台秤的示数分别为300N 和0N 。

条件: 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

两种情况:(1)加速下降 (2)减速上升

3、完全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等于0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条件: 物体的 的加速度等于g 解:人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g = ma

F= m ( g+a )

F =91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也等于910N ,方向竖直向下。

两种情况:(1)自由落体(2)竖直上抛

太空中的失重环境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的人和物都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物体将飘在空中;液滴成绝对的球形,宇航员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没有差别;食物要做成块状或牙膏似的糊状,以免食物的碎渣“漂浮”在空中,进入宇航员的眼睛、鼻孔……

超重和失重的本质:重力不变,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

例1.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在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实验舱中完成的是( )

A.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

B.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C.用温度计测舱内的温度

D.用水银气压计测舱内气体的压强

在体重计上做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过程分析:

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速度增加,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蹲下后最终速度变为零,故还有一个向下减速的过程,加速度向上(超重)。

如果人下蹲后又突然站起,情况又会怎样?

思考:瓶中的水会流出吗?

这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而使内部存在压力,小孔以上部分的水对以下部分的水的压力造成小孔处的水流出。

当瓶子自由下落时,瓶中的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小孔以上部分的水对以下部分的水的没有压力,小孔没有水流出。

三、巩固训练

1、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板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最小:C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以加速度大小为g/2匀加速上升

C、升降机以加速度大小为g/2匀减速上升

D、升降机以加速度大小为g/3匀加速下降

2、在以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有一质量为m的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此人对地球的吸引性为 m(g+a)

B、此人对电梯的压力为 m(g+a)

C、此人受的重力为 m(g+a)

D、此人的视重为 m(g+a)

四、师生小结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比和比例知识点复习

比和比例知识点 1、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的后项不能为0。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3)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0除外),商不变。 (4)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比值不变。 (5)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6)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如(5和7,7和9)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7)比的化简∶用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8)比例∶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的四个数均不能为0。 (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0)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11) “比”进行分配。 基本方法:1. 先求出总份数,先求出每份数,再求每份数分别占各部分的几分之几。 2.然后用总量乘 以每份数分别占各部分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2、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1)用字母表示∶ x y = k (一定) (2)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 3、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1)用字母表示∶xy=k (一定) (2)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而另一种量则扩大,积不变。例如: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否成反比例。

超重与失重 教学案例

南靖第二中学物理组 公开课教案——【物理科】 授课人:吴旺本 班级:高一年一班 时间:二○一○年一月十三日星期三 上午第三节 地点:物理多媒体教室 力学部分 第六章第四节 超重和失重

第六章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教案 课程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是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开阔视野; 2、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3、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目标制定依据 通过三条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条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探究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条定律的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以有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复习了关于重力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区分清楚“重力”和“视重”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重力”的本质。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体验、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相结合,教师适时指导。 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50克或100克24个;200克64个)、烧杯及水(毫升24个) 、铝块(每种24个)。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口诀记忆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观看《神州五、六号》发射及返回录相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比和比例知识点归纳

比和比例知识点归纳 1、比的意义和性质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9 : 6 = 1.5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习题: 一、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比的基本性质和商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3、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这时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4、比的前项乘5,后项除以1/5,比值不变。() 5、男生比女生多2/5,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7:5. () 6、“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与“宽与长的比”,意义相同,结果表达不同。() 7、2/5既可以看做分数,也可以看做是比。() 二、应用题。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30天完成。 (1)写出甲、乙两队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 (2)写出甲、乙两队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2.育才小学参加运动会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3,其中女生72人。那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食品店有白糖和红糖共360千克,红糖的质量是白糖的。红糖和白糖各有多少千克 4.甲、乙两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162人,两车间的人数比是5∶7。甲、乙两车间各有多少人 5.有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00米,它的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 6.建筑用混凝土是由水泥、沙、石子按5∶4∶3搅拌而成,某公司建住宅楼需混凝土2400吨,需水泥、沙、石子各多少吨 外项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9 :6 = 3 : 2 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3、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问题,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法和类比法,总结归纳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过程】 场景1真实体会分析特点

观看录像片《神州六号上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展示了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在 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给出了超重和失重现象现象的基本特点。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经历,谈谈自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 学生1:经过教师提示,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他寒期游玩时,在凤凰山公园玩过山车过程中,当过山车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超重。 学生3:介绍他从电视看到现在很流行的一项运动蹦极,当人跳下来做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有失重的感受。 这是三位同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体会,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现在,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再体会一把超重和失重的感受,我拿出准备好的电子体重计,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模特”,让他站在体重计上,让大家记录下他的体重,然后让他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动作,请一位同学来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变小),发生失重现象,然后再让他在体重计上做站起的动作,观察体重计的 示数变化(变大),发生超重现象。给学生真实的体会。 教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 学生:(教师提示)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教学总结1】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生活实例的真实体会,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体会和初步认识,而且体会很深刻,特别是学生上台体会,班级气氛相当活跃,而且过程中

超重和失重的典型例题

超重和失重 问题 超重和失重是两个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g 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下面通过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有关问题。 【例1】竖直升降的电梯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根弹簧秤,如图1所示,弹簧秤的秤钩上悬挂一个质量m =4kg 的物体,试分析下列情况下电梯的运动情况(g 取10m/s 2): (1)当弹簧秤的示数T 1=40N ,且保持不变. (2)当弹簧秤的示数T 2=32N ,且保持不变. (3)当弹簧秤的示数T 3=44N ,且保持不变. 解析:选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 和竖直向上的拉力T 的 作用.规定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当T 1=40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1-mg =ma 1,则 0/410440211=?-=-=s m m mg T a 由此可见电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T 2=32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2-mg =ma 2,则 2 222/2/44032s m s m m mg T a -=-=-= 式中的负号示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当T 3=44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3-mg =ma 3,则 2 233/1/44044s m s m m mg T a =-=-= 加速度为正值表示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同,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小结: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例2】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m/s 2)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 =m 1g =120×10N =1200N , (1)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 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对于重物:F -m 2g=m 2 a 1,则 2 2221/2/10010001200s m s m m g m F a =-=-= (2)当升降机以a 2=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失重.对于重物, F mg 图1

高三物理复习同步练习:超重与失重、瞬时问题

3-3超重与失重瞬时问题 一、选择题 1.游乐园中,乘客乘坐能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升降机,可以体会超重或失重的感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游客是处在失重状态 B.当升降机减速下降时,游客是处在超重状态 C.当升降机减速上升时,游客是处在失重状态 D.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游客是处在超重状态 [答案]BC [解析]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而加速度方向向下时,处于失重状态,由此判断选项B、C正确。 2.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那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 D.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 [答案] C [解析]当电梯匀速运转时,顾客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和支持力,故A、B都不对;由受力分析可知,加速时顾客对扶梯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故此时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指向左下方,而匀速时没有摩擦力,此时方向竖直向下,故选C。 3.(2012·山东德州)如图所示,木箱顶端固定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下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且物块与箱底间有压力。若在某段时间内,物块对箱底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A.加速下降B.加速上升 C.物块处于失重状态D.物块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AC [解析]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且物块与箱底间有压力,此时物块在重力、弹簧弹力、木箱底对它向上的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当物块对箱底刚好无压力时,重力、弹簧弹力不变,其合力竖直向下,所以系统的加速度向下,木箱可能加速下降,物块处于失重状态,故A、C对。 4.(2012·北京模拟)几位同学为了探究电梯启动和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他们将体重计放在电梯中。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然后乘坐电梯从1层直接到10层,之后又从10层直接回到1层。并用照相机进行了相关记录,如图所示。他们根据记录,进行了以下推断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根据图2和图3可估测出电梯向上启动时的加速度 B.根据图1和图2可估测出电梯向上制动时的加速度 C.根据图1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制动时的加速度 D.根据图4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启动时的加速度 [答案] C [解析]由图1可知该同学的体重约为47kg,根据图1、图2可估算出电梯向上启动时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精选:比和比例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精选: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

“超上失下”巧记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上失下”巧记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同学对超重到底是加速度向上还是向下经常模糊。为便于记忆,向大家介绍四字诀“超上失下”来帮助记忆。即: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超重与失重,现具体展开如下: 1概念理解 理解超重与失重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两个概念:实重和视重。 实重:指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它不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但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地方物体的重力G = mg (g是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视重:指物体对实际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当物体的视重大于实重时,我们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比如说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的视重小于实重时,我们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比如说加速下降的电梯里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的视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说超重与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而只是物体的视重发生改变,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因为万有引力并没有改变。

2产生条件 超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如:物体在升降机中向上的加速度为a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F = m( g + a) > mg ,产生超重现象。 失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如:物体在升降机中向下的加速度为a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F = m( g - a) < mg ,产生失重现象;此时,若a = g ,则F = 0,出现完全失重的现象。 3记忆口诀 由以上分析可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及方向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浓缩为四个字即“超上失下”。解答超重与失重问题时,首先要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从而确定物体是超重还是失重。 4实例分析 【例】有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在弹簧台秤上,容器内有一只木球被容器底部的细线拉住浸没在水中处于静止,当细线突然断开,小球上升的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与小球静止时相比较有()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C。根据“超上失下”,当细线断后小球加速上升时处于超重状态,而

超重失重 大量练习题 较难

2014-2015学年度???学校3月月考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关于超重与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B .失重就是物休的重力减少了 C .完全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 .不管是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都不变 【答案】D 【解析】分析: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向下的加速度;如果没有压力了,那么就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向下加速度的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 . 解答:解:A 、超重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增加,所以A 错误. B 、失重是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减小,所以B 错误. C 、完全失重是说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为零的时候,此时物体的重力也不变,所以C 错误. D 、不论是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只是对接触面的压力不和重力相等了,所以D 正确. 故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人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人的重力并没变,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运动员“大力扣篮”过程进行技术分析时,可以把运动员看做质点 B.“和谐号”动车组行驶313km 从成都抵达重庆,这里的“313km"指的是位移大小 C.高台跳水运动员腾空至最高位置时,处于超重状态 D.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周期为24h 的卫星,不一定相对于地面静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可忽略时,物体就能看出质点,运动员扣篮的技术分析需要研究动作的变化,不能忽略形状和大小,故不能看出质点,选项A 错误。B 、动车行驶的313km 是路程,只有单向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选项B 错误。C 、竖直上抛的最高点时0v =,a g =竖直向下,处于完全失重,选项C 错误。D 、只有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满足五定(定周期24h T =、定高度 36000km h =、定轨道平面为赤道平面、定线速度、定加速度) ,选项D 正确。故选D 。 考点:本题考查了质点、位移与路程、超重与失重、地球同步卫星。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B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 .物体对悬绳的拉力或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 D .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定的,则合力也是确定的 【答案】BD

最新六年级比和比例复习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比和比例 知识点: 2、按比分配的实际应用: 例:一辆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135km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1.5小时相遇。已知货车和客车的速度比是7:8,求货车行驶速度。 135÷1.5×=42 3、比例综合应用: 例:在一幅比例尺为1:4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浙江湖州到山东日照的图书距离为15cm。陈老师早上6:00从湖州出发开车去日照旅游,下午2:00到达目的地。途中陈老师开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75 练一练: 1、北京到济南高速公路距离大约为430km,北京到天津大约为120km。一辆汽车 从北京出发开往济南,当行驶到天津时用了1.5小时。按照这个速度,北京到济南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5.375 2、刘大伯家养鸡、鸭、鹅共1800只,这三种家禽的只数比是5:3:1.刘大伯家 养鸡、鸭、鹅各多少只?

3、为创建海华公司,张、王、李三人分别投资100万元、120万元和80万元。在他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到年末,公司共盈利60万元,你认为该如何合理分配这笔钱,每人分别得多少? 4、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城之间的距离是2.4厘米。在 A、B两城之间有一中途停靠站C,A、B两城到C站的距离比是7:5。一辆汽 车从B城到C站共用了0.6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5、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5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乙速度比为 10:7,两人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6、小淘气看一本科技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42页,这时看了的 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比是2:5,这本科技书一共有多少页? 7、某车间生产了甲、乙、丙三种配套机件共1280只,其中甲乙两种机件只数的 比是3∶2,丙种机件比甲种多80只,丙种机件生产了多少只?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台秤(演示和支持力压力有关的现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视频引入;或实验引入(用弹簧测量计和台秤) (若有视频资料)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若无视频资料)有孔的饮料瓶,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这现象就属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再做一次演示实验) 静止:弹簧测量计的示数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

当释放右边的重物时: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教师)如果我们此时仍然看弹簧测量计的示数作为钩码的重力大小, 那么“看起来的重力”(叫视重)就比实际重力大,这种现象在物理中 叫做超重。 一、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问1)为什么此时的拉力比静止时拉力要大?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教师)如图中,重物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一起做加速度大小相同的 加速运动,重物向下加速,而弹簧测量计和钩码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一起 向上作加速运动。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T—G=ma,所以:T=ma+G,因此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所以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重力;再从过程分析看,物体加速向上运动,加速度向上,合力方向向上,拉力大于重力。而物体重力未发生任何变化。 (问2)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过)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站在电梯向上启动时,我们有种头晕的感觉,而此时放一台秤在你的脚下时,台秤的示数会比你的体重大,这种现象也是超重现象。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分析)对电梯上的人受力分析,N—G=ma ,所以N=G+ma ,因此支持力比物体的重力大,所以台秤的示数比我们平时的体重大(注意: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是超重现象);从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仍然向上。 我们可以用小台秤演示一下 (演示实验)台秤上匀速和加速测量物体的重力的比较 归纳:物体都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它们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的重力,物理中把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 注意:发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练习:

第十五讲超重与失重问题

第十五讲超重、失重问题分析 真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G=mg 视重: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理解: 1、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的真重与视重相等,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2、超重:物体的视重大于真重的现象 特点: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具有竖直向上的分量) 一般分两种:向上加速 向下减速 由 F —mg=ma得F=m (g + a) >mg 3、失重:物体的视重小于真重的现象 特点: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具有竖直向下的分量) 一般分两种:向下加速 向上减速 由mg—F=ma得F=m (g—a) 从右边移到左边的物体m上,弹簧秤的读数T将( ) A. 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解析】解法1:移m2后,系统左、右的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由于m i十m2对(m i+ m2): (m i+ m2)g 一T/=( m i+ m2)a; 对m3:卩一m3g = m3a CD >m i,故系统的重心加速下降,系统处于失重状态,弹簧秤的读数减小, 解法2 ::移后设连接绳的拉力为T/,系统加速度大小为a。B项正确。 m i m2 m3

超重与失重 基础练习测试

精心整理 超重与失重基础练习 1、下列实例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 A.汽车驶过拱形桥顶端B.荡秋千的小孩通过最低点 C.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D.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 2、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v-t 图象如下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前3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 B.3s末货物运动至最高点 C.第3s末至第5s末的过程中,货物静止 D.前3s内与最后2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 3、游乐园中,游客乘坐能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升降机,可以体会超重与失重的感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游客是处在失重状态 B.当升降机减速下降时,游客是处在超重状态 C.当升降机减速上升时,游客是处在失重状态 D.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游客是处在超重状态 4、小明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后,从6层乘坐电梯到达1层,走出电梯,准备回家.对于小明在电梯中由6层到1层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明一直处于超重状态B.小明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C.小明的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D.小明的加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5、把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在电梯中看到弹簧秤的示数是16N,g取10m/s2,则可 知电梯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B.以2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2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D.以4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6、一小球用一轻质弹簧竖直悬挂在升降机中,随升降机一起匀速运动,当突然看到弹簧变短时,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减速下降B.加速下降C.减速上升D.加速上升 7、如图所示,某同学在教室中站在体重计上研究超重与失重。她由稳定的站姿变化到稳定的蹲姿称为“下蹲”过程;由稳定的蹲姿变化到稳定的站姿称为“起立”过程。关于她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起立”过程,才能出现失重的现象 B.只有“下蹲”过程,才能出现超重的现象 C.“起立”、“下蹲”的过程,都能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D.“起立”的过程,先出现超重现象后出现失重现象 8、某同学站在电梯底板上,如图所示的v-t图象是计算机显示的观光电梯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情况(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5s~10s内,该同学对电梯底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B.在10s~20s内,该同学所受的支持力不变,处于失重状态 C.在0~5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D.在20s~25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下降,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 9、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秤,秤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变为6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m/s2)() A.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m/s2 B.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m/s2 C.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m/s2 D.电梯可能向上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m/s2 10、实验小组利用DIS系统(数字化信息实验室系统),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他们在学校电梯房内做实验,在电梯天花板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测量挂钩向下,并在钩上悬挂一个重为10N的钩码,在电梯运动过程中,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出如图所示图线,根据图线分析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时刻t1到t2,钩码处于失重状态,从时刻t3到t4,钩码处于超重状态 B.t1到t2时间内,电梯一定正在向下运动,t3到t4时间内,电梯可能正在向上运动 C.t1到t4时间内,电梯可能先加速向下,接着匀速向下,再减速向下 D.t1到t4时间内,电梯可能先加速向上,接着匀速向上,再减速向上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 1.超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 向竖直向上—物体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都会发生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 向竖直向下—物体加速向下运动或减速向上运动都会发生失重现象。 3.完全失重现象—失重的特殊情况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 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2)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 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 (3)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 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注意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物体超重和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大或变小,物体所受重力G=mg始终存在,且大小方向不随运动状态

变化。只是因为由于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从而使物体的视重 变大变小。 3.判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加速度。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重、失重的实际问题。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 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 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 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 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 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 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 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 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 为系统。看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的 人还看了: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和比例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和比例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好数学知识点呢?小编通过准备了这篇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和比例以供大家参考。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 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1)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 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典型例题解析

超重和失重·典型例题解析 【例1】竖直升降的电梯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根弹簧秤,如图24-1所示,弹簧秤的秤钩上悬挂一个质量m =4kg 的物体,试分析下列情况下电梯的运动情况(g 取10m/s 2): (1)当弹簧秤的示数T 1=40N ,且保持不变. (2)当弹簧秤的示数T 2=32N ,且保持不变. (3)当弹簧秤的示数T 3=44N ,且保持不变. 解析:选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 和竖直向上的拉力T 的作用.规定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1)当T 1=40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1-mg =ma 1,解得这时 电梯的加速度=-=-×=,由此可见,电梯处于a 404104 m /s 012T mg m 1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T 2=32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2-mg =ma 2,解得这 时电梯的加速度===-.式中的负号表a 2m /s 22T mg m m s 2232404 --/ 示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当T 3=44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3-mg =ma 3,解得这时 电梯的加速度==-=.为正值表示电梯a 44404 m /s 1m /s a 3223T mg m 3- 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同,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点拨: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

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例2】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m/s 2)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 =m 1g =120×10N =1200N , 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对于重物,-=,所以==-×=; F m g m a a 120010010100m /s 2m /s 221122F m g m -22 当升降机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失重.对于重物, m g F m a m 120010 2.5 kg 160kg 3323-=,得==-=.F g a -2 点拨:题中的一个隐含条件是:该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即举重时对重物的最大支持力)是一个恒量,它是由运动员本身的素质决定的,不随电梯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例3】如图24-2所示,是电梯上升的v ~t 图线,若电梯的质量为100kg ,则承受电梯的钢绳受到的拉力在0~2s 之间、2~6s 之间、6~9s 之间分别为多大?(g 取10m/s 2)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梯的运动情况为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根据v -t 图线可以确定电梯的加速度,由牛顿运动定律可列式求解 对电梯的受力情况分析如图24-2所示: (1)由v -t 图线可知,0~2s 内电梯的速度从0均匀增加到6m/s ,其加速度a 1=(v t -v 0)/t =3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1-mg =ma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