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的性质

一、心理物理法的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 Psychophysical Method)的诞生。

?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 n. d.)是感觉单位,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

?S=K lg R

二、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阈限(Threshold)可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异量

?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差别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强度之差

阈限实验的特点

?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

有A或无A

A等于B或A不等于B

A大于B或A小于B

A是B的两倍或C是D的一半

A与B的差和C与D的差相等

?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一、极限法

?又称为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阈限的位置)。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选10-20个水平

?递增和递减系列分别测定50次左右

?每次呈现刺激起点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示

?有说不准的情况,可以猜,但不能放弃。

3、阈限的确定

?被试报告“有”和“无”的相应两个刺激强度重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

?常误

?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称为习惯误差

?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称为期望误差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练习误差。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疲劳误差。

(二)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

?标准刺激(St)

?比较刺激(变异刺激Sv)

2、反应变量

?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

?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

?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

3、差别阈限的确定

?递减系列中的上限(Lu)

?递减系列中的下限(Ll)

?递增系列中的上限(Lu)

?递增系列中的下限(Ll)

?不肯定间距(Iu)

?主观相等点(PSE)

?常误(CE)

?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数为差别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

?多层次的ABBA

二、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又称为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一)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标准刺激假设为零,让被试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

2、反应变量

?被试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的那个数值。

3、绝对阈限的确定

?让被试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限。

(二)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

?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其调整比较刺激,比较刺激是一种连续的量,可反复调整。

2、反应变量

?被试每次调整的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

3、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4、误差及其控制

?动作误差

?时间误差

?空间误差

三、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又称为正误法、次数法。

?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泛的阈限测定方法。

?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1)从预备实验中选出5-7个刺激

(2)选定的每种刺激向被试呈现50-200次

(3)随机安排呈现刺激的次序

(4)求出各种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的次数

(一)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略高于感觉到略低于感觉这一范围内5-7个等距的刺激强度。

2、反应变量

?被试感觉到了则报告“有”,主试记录“+”。

?被试感觉不到则报告“无”,主试记录“-”。

3、绝对阈限的计算

?让被试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限。

(二)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

?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7个刺激强度作比较刺激。每个刺激至少比较100次。

2、反应变量

?三类反应

?两类反应

3、差别阈限估计值的计算

?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

?两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

四、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从感觉阈限的含义上比较

?从被试方面比较

?从误差方面比较

?从效率上比较

第三节心理量表法

?为了了解刺激的变化和感觉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测量心理变化的方法,即度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

?根据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一、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1、等级排列法

?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根据各刺激的平均等级排除顺序。

2、对偶比较法

?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

?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二、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1、感觉等距法

?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二分法

?调整法

2、差别阈限法

?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感觉量与刺激值的关系

?随着心理感受的梯级增高,为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值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感觉量与刺激对数值的关系

?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的对数变化成正比。

三、比例量表

?比例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的量表。

1、分段法

?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去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史蒂文斯和戴维斯(1936)的听觉响度量表规定响度的单位为宋(sone),等于一个在绝对阈限以上40dB

的1000HZ的音。

?40dB只有一个宋,80dB就有25个宋,100dB有80宋的响度。

2、数量估计法

?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其一个主观值(如10),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估计其他不同强度刺激的主观值。

?采用的数据处理通常是几何平均数(或中数)

?贝克和杜德克(1957)的实验可进一步说明数量估计法。结果显示:心理长度的增长明显低于物理长度的增长,斜线的夹角小于45度。

四、三种量表的比较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 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 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 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 (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 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4、如何根据ROC曲线来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中科院2004,北大2004) 答:(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表示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2)特征:阈值的选择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相互关系。是检测诊断的量度。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上阈值的影响。 (3)这种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模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曲线上各点反映。曲线由给定的信号和概率密度函数决定。 论述 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 (1)研究问题:采用信号检测论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物理化学第三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向环境作功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 。 解:卡诺热机的效率为 根据定义 3.2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从高温热源吸热时,系统对环境作的功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解:(1) 由卡诺循环的热机效率得出 (2) 3.3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向低温热源放热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热及对环境所作的功。 解:(1)

(2) 3.4 试说明:在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间工作的不可逆热机与卡诺机联合操作时,若令卡诺 热机得到的功r W 等于不可逆热机作出的功-W 。假设不可逆热机的热机效率大于卡诺热机效率,其结果必然是有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而违反势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 斯说法。 证: (反证法) 设 r ir ηη> 不可逆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向低温热源 放热 ,对环境作功 则 逆向卡诺热机从环境得功 从低温热源 吸热 向高温热源 放热 则 若使逆向卡诺热机向高温热源放出的热 不可逆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 相等,即 总的结果是:得自单一低温热源的热 ,变成了环境作功 ,违背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同样也就违背了克劳修斯说法。

3.5 高温热源温度,低温热源温度,今有120KJ的热直接从高温热源传给 低温热源,求此过程。 解:将热源看作无限大,因此,传热过程对热源来说是可逆过程 3.6 不同的热机中作于的高温热源及的低温热源之间。求下列三种 情况下,当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时,两热源的总熵变。 (1)可逆热机效率。 (2)不可逆热机效率。 (3)不可逆热机效率。 解:设热机向低温热源放热,根据热机效率的定义 因此,上面三种过程的总熵变分别为。 3.7 已知水的比定压热容。今有1 kg,10℃的水经下列三种不同过程加 热成100 ℃的水,求过程的。 (1)系统与100℃的热源接触。 (2)系统先与55℃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的热源接触。 (3)系统先与40℃,70℃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的热源接触。 解:熵为状态函数,在三种情况下系统的熵变相同 在过程中系统所得到的热为热源所放出的热,因此

第六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六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信号检测论(SDT)的概述 一、由来 … 1雷达等电子侦察系统中应用信号检测实验2人体好比Reda等信号检测器。 … 3最早→知觉,1954,塔纳(Tanner)与斯怀茨(Swets) 二、是古典心理物理法的新发 1古典心理物理法:感受性、被试主观因素相混合2信号检测论:能把感受性同主观态度区分3但不能否认古典心理物理法的作用 三、数学基础——统计决策理论 … 三个色子:两个(其六面分别为1、2、3、4、5、6),第三个(有三个面是“0”,三个面是“3”)三个色子同时抛,告知三个的点子总数(事件)要求作决策:第三个色子出现的是“3”还是“0”? 四、SDT的两个假设 (一)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因此,多次呈现同一刺激会形成一个感觉分布,且由SN、N引起的感觉分布是正态的,两个分布的标准差相等,SN分布的平均数大于N的平均数,重叠部分的感觉量可以是SN,也可以是N引起的 (二)被试在决定自己某一感觉是由信号或噪音引起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定的,这个判定标准受SN呈现的先定概率P(SN)和对反应的奖惩办法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五、进程、术语 只呈现“噪音”刺激——N;噪音和信号同时现——SN;要求对有S的作出反应,但事先主试要告诉试N与SN各自出现的概率——先定概率,同时说明奖罚(会影响判定标准)被试反应有四种: 1、SN——有,“击中”,y/SN;P(y/S 2、SN——无,“漏报”,n/SN;P(n/S 3、N——有,“虚报”,y/N;P(y/N) 4、N——无,“正确否定”,n/N;P(n P(y/SN)=1-P(n/SN)P(y/N)=1- P(n/N) 第二节SDT的二个独立指标 一、反应偏向 (一)似然比β(补充图) 1、P(SN)=P(N)=0.5 奖惩:y/SN与n/N时奖1分,n/SN与y/N罚1分 y n SN +1 -1 N -1 +1 2、当奖惩一致 … 若P(SN)=0.8,P(N)=0.2 β=OSN/ON<1,判定标准定得很低 … 若P(SN)=0.2,P(N)=0.8 β=OSN/ON>1,判定标准定得很高 (二)判断标准C(报告标准) … C=[(I2-I1)/d’]*Z1+I1 … I2:高强度刺激;I1:低强度刺激;Z1:为低强度刺激时的正确否定概率的Z值… d’:辨别力指数=ZSN-ZN 二、敏感性指标——辨别力指数d’ (一)同一被试 ? 噪音强度不变情况下,信号强度越大,易;噪音强度不变情况下,信号强度越小,难;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 R=Klog(I,I)。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1.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 答: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I/I = K,其中,I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I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出:S=Klgi+C,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怎样理解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概念?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Weber定律? 答:(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3)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 4.测量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3种方法的实验程序是怎样的?实验结果如何处理?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什么叫做75%的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 答:(1)75%的差别阈限 75%的差别阈限是指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

第五版物理化学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与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 热机效率; (2) 当向环境作功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 。 解:卡诺热机的效率为 根据定义 3.2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与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 热机效率; (2) 当从高温热源吸热时,系统对环境作的功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 解:(1) 由卡诺循环的热机效率得出 (2) 3.3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与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向低温热源放热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热及对环境所作的功。解: (1) (2)

3.4 试说明:在高温热源与低温热源间工作的不可逆热机与卡诺机联合操作时,若令卡诺热机得到的功r W 等于不可逆热机作出的功-W 。假设不可逆热机的热机效率大于卡诺热机效率 ,其结果必然就是有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而违反势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 斯说法。 证: (反证法) 设 r ir ηη> 不可逆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向低温热源 放热 ,对环境作功 则 逆向卡诺热机从环境得功 从低温热源 吸热 向高温热源 放热 则 若使逆向卡诺热机向高温热源放出的热 不可逆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 相等,即 总的结果就是:得自单一低温热源的热,变成了环境作功,违背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同样也就违背了克劳修斯说法。 3.5 高温热源温度,低温热源温度 ,今有120KJ 的热直接从高温热源传给低温 热源,求此过程。 解:将热源瞧作无限大,因此,传热过程对热源来说就是可逆过程

3、6 不同的热机中作于的高温热源及的低温热源之间。求下列三种情况下,当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时,两热源的总熵变。 (1) 可逆热机效率。 (2) 不可逆热机效率。 (3) 不可逆热机效率。 解:设热机向低温热源放热,根据热机效率的定义 因此,上面三种过程的总熵变分别为。 3、7 已知水的比定压热容。今有1 kg,10℃的水经下列三种不同过程加热成100 ℃的水,求过程的。 (1)系统与100℃的热源接触。 (2)系统先与55℃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的热源接触。 (3)系统先与40℃,70℃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的热源接触。 解:熵为状态函数,在三种情况下系统的熵变相同 在过程中系统所得到的热为热源所放出的热,因此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

物理化学第三章模拟试卷A及答案

物理化学第三章模拟试卷A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共10题20分) 1. 2 分 假定某原子的电子态有两个主要能级,即基态和第一激发态,能级差为1.38?10-21 J,其余能级可以忽略,基态是二重简并的。则在100 K时,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上的原子数之比为:( ) (A) 3 (B) 0.184 (C) 1 (D) 0.01 2. 2 分 如果我们把同一种分子分布在二个不同能级ε与ε'上的n与n' 个分子看成是“不同种”的分子 A 与A',则这“两种分子”将可按A' A 进行转化而达到平衡。请计算这个“化学平衡”的K n。 3. 2 分 H2O 分子气体在室温下振动运动时C V,m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则它的C p,m /C V,m值为(H2O 可当作理想气体):( ) (A) 1.15 (B) 1.4 (C) 1.7 (D) 1.33 4. 2 分 气体CO和N2有相近的转动惯量和相对分子摩尔质量,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时,两者平动和转动熵的大小为:( ) (A) S t,m(CO)=S t,m(N2), S r,m(CO)>S r,m(N2) (B) S t,m(CO)>S t,m(N2), S r,m(CO)>S r,m(N2) (C) S t,m(CO)=S t,m(N2), S r,m(CO)

第三章物理化学习题--解

1、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始态为273K 、p 恒温下压力加倍,计算其Q 、W 、ΔU 、ΔH 、ΔS 、ΔG 、ΔA 。(已知273K 、p 下该气体的摩尔熵为100J·K -1·mol -1) 解:恒温下压力加倍 V nRT P = ,当V 1增大V 2时,T 1增大到T 2 J J T T nC U m V 3405)273314.823 1()(12,=???=-=? J J T T nC Q H m P P 5675)273314.825 1()(12,=???=-==? J V P Q U W 2270-=?-=-?= 11 2 41.14ln -?==?K J T T C S P S 2=S 1+ΔS=114.4J ·K -1 KJ T S H G 79.24)(-=?-?=? KJ T S U A 76.31)(-=?-?=? 2、1mol 理想气体从300K ,100kPa 下等压加热到600K ,求此过程的Q 、W 、ΔU 、ΔH 、ΔS 、ΔA 、ΔG 。已知此理想气体300K 时的S m =150.0J·K -1·mol -1,C p ,m =30.0J·K -1·mol -1 。 解 W =-p (V 2-V 1) = nR (T 1-T 2) =1×8.314×(300-600) = -2494.2J ?U = nC V ,m (T 2-T 1) =1×(30.00-8.314)×(600-300) = 6506J ?H = nC p ,m (T 2-T 1) =1×30.00×(600-300) = 9000J Q p = ?H =9000J ?S = nC p ,m ln(T 2/T 1) =1×30.00×ln(600/300) = 20.79J·K - 1·mol - 1 由 S m θ(600K)=S m θ(300K)+?S =(150.0+20.79) =170.79J·K - 1·mol - 1 ?TS =n (T 2S 2-T 1S 1) =1×(600×170.79-300×150.0) =57474J ?G = ?H -?TS =9000-57474=-48474J 3、 1mol 理想气体始态为27℃、1MPa ,令其反抗恒定的外压0.2MPa 膨胀到体积为原来的5倍,压力与外压相同。试计算此过程的Q 、W 、ΔU 、ΔH 、ΔS 、ΔA 、ΔG 。已知理想气体的恒容摩尔热容为12.471J·mol -1·K -1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1 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心理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史上,尤其是在心理学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早期的科学家,不去争论心理活动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去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某一部分,即属于感觉或知觉方面的心理活动。 费希纳(G. T. Fechner)是德国心理学家,为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公式:S=Klog 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系常数)。他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经过多年研究,他又于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辨护。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细》一书中提到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称之为心理物理学方法,又称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修改和补充,出现了许多变式。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泰纳和斯维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费希纳最早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物理法称之为古典心理物理法,而信号检

测论称之为现代心理物理法。 2.1 古典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④意识阈;⑤负感觉。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分别叙述。 2.1.1对数定律 费希纳在韦伯等人研究得到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应用微积分公理,提出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这个定律确定了心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成为心理物理学确定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定律。就是说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对数定律曾为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所支持。 但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由于费希纳再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应用了微积分,同时提出丁两个假设,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书记争论。这些批评和争沦,概括起来主要有: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感觉是完整的,是不能分解成部分的,刺激可直按测量,而感觉则否,感觉须根据刺激及感受性,作间接的测量;韦伯定律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当刺激强度很低时就偏离了⊿R和R之间的简单的比例。费希纳是以韦伯定律为出发点的,韦伯定律的局限性

物理化学习题-第三章--化学势

第三章 化学势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混合物的特点,熟悉多组分系统各种组成的表示法。 2.掌握偏摩尔量的定义和偏摩尔量的加和公式及其应用。 3.掌握化学势的狭义定义,知道化学势在相变和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4.掌握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了解气体标准态的含义。 5.掌握Roult 定律和Henry 定律的含义及用处,了解它们的适用条件和不同之处。 6.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及化学势的表示方法,了解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法。 7.了解相对活度的概念,知道如何描述溶剂的非理想程度,和如何描述溶质在用不同浓度表示时的非理想程度。 8.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会利用依数性来计算未知物的摩尔质量。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 混合物是多组分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组分平等共存,服从同一个经验规律(即Rault 定律),所以处理起来比较简单。一般是先掌握对混合物的处理方法,然后再扩展到对溶剂和溶质的处理方法。先是对理想状态,然后扩展到对非理想的状态。 偏摩尔量的定义和化学势的定义有相似之处,都是热力学的容量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任一物质B 的物质的量的偏微分。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偏微分的下标上,这一点初学者很容易混淆,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偏摩尔量的下标是等温、等压和保持除B 以外的其他组成不变(C B ≠)。化学势的下标是保持热力学函数的两个特征变量和保持除B 以外的其他组成不变。唯独偏摩尔Gibbs 自由能与狭义化学势是一回事,因为Gibbs 自由能的特征变量是,T p ,偏摩尔量的下标与化学势定义式的下标刚好相同。 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基本公式,比以前恒定组成封闭系统的基本公式,在最后多了一项,这项表示某个组成B 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B d n 时所引起的相应热力学函数值的改变。最后一项中化学势B μ是常数,说明B d n 的改变并不是随意的,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lcalMethods)对刺激和感觉(或感觉反应〕之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它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1)刺激量的值在达到多大才能引起感觉或感觉反应;(2)一个阈上刺激呈现以后,它的强度要改变多少才能被人觉察到;(3)如何才能使一个刺激产生的感觉和另一个刺激相等;(4)随着刺激大小的改变,感觉或感觉反应会有什么变化。心理物理法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包括经典方法、心理量表法和信号检测法三种研究手段。其中,经典方法是用来测定感觉阈限的方法,心理量表法主要用于阈上感觉的测量,信号检测法是本世纪50年代新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工具,它能排除实验时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对感受性测量的影响。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主要用于人类被试(传统上也称为观察者)的实验,但有些方法现在也用来研究动物的感觉。 一、经典方法 经典方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极限法、调整法和恒定法三种,它们是1860年费希纳粹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上最早提出来的,费希纳用

它们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从操作的角度来说,绝对阈限(RL)是指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的强度;差别阈限(DL)是指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异。 1、极限法。也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系列探查法、最小可觉察2刺激法。它的特点是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各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间距相等;刺激旦现的顺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增法(↑);另一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减法(↓)。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到有刺激出现,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有”,感觉不到就报告“没有”。用渐增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小得多的刺激开始呈现,逐渐以较小的梯度增加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没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个系列测得的绝对阈限。用渐减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大得多的刺激开始,逐渐以较小的梯度降低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有”变成“没有”。渐减系列的绝对阈限等于被试最后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没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实验过程中,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交替呈现,经过大约100个系列的探查,最终测得的绝对阈限等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的性质 一、心理物理法的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 Psychophysical Method)的诞生。 ?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 n. d.)是感觉单位,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 ?S=K lg R 二、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阈限(Threshold)可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异量 ?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差别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强度之差 阈限实验的特点 ?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 有A或无A A等于B或A不等于B A大于B或A小于B A是B的两倍或C是D的一半 A与B的差和C与D的差相等 ?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一、极限法 ?又称为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阈限的位置)。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选10-20个水平 ?递增和递减系列分别测定50次左右 ?每次呈现刺激起点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示 ?有说不准的情况,可以猜,但不能放弃。 3、阈限的确定 ?被试报告“有”和“无”的相应两个刺激强度重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 ?常误 ?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称为习惯误差 ?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称为期望误差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练习误差。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疲劳误差。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多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多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A.实验者创设情境并操纵事件或变量 B.通过控制手段确认变异源 D.在实验室环境中能最有效运用实验控制策略 2.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软件包有( BDE )。 B.SPSS D.SAS E.BMDP 3.潜特征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CDE ) C.潜特征空间的维度 D.局部独立性 E.项目特征曲线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方法)-试卷1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方法)-试卷1 (总分:9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 1.用极限法测量阈恨时容易产生哪些误差,如何控制?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用极限法求绝对阈限经常会产生一些误差。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这四种误差恰好组成两对: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相对,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相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如在下降序列中被试继续说“有”或“是”,在上升序列中继续说“无"或“否”。由于习惯误差的存在,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期望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由于期望误差的存在,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可交替使用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并且要使递增和递减序列数量一致。练习误差是指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与此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随着时间的进程,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为了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要求极限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是:如以“↑”代表递增,以“↓”代表递减,并以四次为一轮,就可以按照“↓↑↑↓”或“↑↓↓↑”排列。这样即使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也会平均作用在递增或递减系列上,不致于产生额外的干扰。) 解析: 2.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什么?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具体做法为:①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5~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②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③呈现刺激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测绝对阈限时无需标准值,如测差别阈限或等值则需要包括一个标准值;④恒定刺激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实验之前选定的刺激的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所选刺激的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选定呈现刺激的范围后,再在这个范围内取距离相等的刺激,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恒定刺激法和极限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上没有大的差异,恒定刺激法要求较大量的实验次数,但是每次实验只用很短的时间,因此要比极限法节省时间,而且测得的阈限也更加准确。两者的不同还体现在阈限值的计算上。) 解析: 3.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统计决断理论是信号检测理论的数学基础。统计学的主要工具是概率论。心理学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叫噪音。一般的心理物理的辨别实验,其中包含着刺激A和刺激B。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其中一个刺激作为噪音,另一个作为信号。主试呈现的刺激,有时只呈现“噪音”刺激(以N表示);有时是信号刺激加噪音刺激同时呈现(以SN表示),让被试对信号刺激作出反应。在呈现刺激前,主试要先告诉被试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称为先定概率(或先验概率)。同时对被试说明判定结果的奖惩办法。因为先定概率和奖惩办法都将影响被试的判定标准,所以每次试验呈现的是N还是SN是随机安排的。主试在呈现刺激之前(约2秒备信号。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 (1)击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有”,这称为击中,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H)或P(Y/

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用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阈限时,常有一些非感受的因素对阈限的估计产生影响。因此,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得的数据,往往是感受性和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相混合的。例如痛阈,因各人的主观因素不同,痛阈因人而异。所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中也想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如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采用种种手段,使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感受性测量中能得到较科学和较可靠的结果。 但上述这种种手段也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被试的主观态度的一类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发现,用传统方法获得的结果,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关于大小常性的对照研究: 伯雷斯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高; 汉米尔顿等人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低; 皮什克姆-史密斯等人的看法认为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这些情况,以前总认为是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把感受性的测量和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反应偏向区分开。 而信号检测论,在测定感受性上,能把被试的主观态度区分出来。所以,我们把费希纳倡导的心理物理学三种基本方法称之为传统心理物理法,而把信号检测论这一心理物理法的新发展称为现代心理物理学。 但是必须注意,不能因此否定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测定感觉阈限方面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是可用的。 而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更宜用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实验条件中,它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 一、阈限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传统概念及其发展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用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调整法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并以阈限的倒数来表示感受性的大小,阈限值越小,感受性越高。 传统的阈限概念起源于费希纳。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指出,心理物理学的古典问题有五个: (1)绝对阈限:观察者对个别刺激的感受; (2)差别阈限:观察者对刺激增量的感受性; (3)等量:被判断为相等的刺激,一般指主观判断的强度方面; (4)感觉距离:被判断为相等的两对刺激间的差别; (5)感觉比例:彼此判断为有特定比率的那些刺激。 史蒂文斯的补充 (1)刺激次序:观察者将某些组的刺激排成等级或次序的测定; (2)刺激等级评定:确定观察者评定刺激的真正物理值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一百多年前,费希纳在创建心理物理学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阈限的测量上。经过长期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阈限理论,包括柏拉克韦尔的高阈限理论,路司的低阈限理论,格林的高-低两种阈限理论,以及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和斯韦茨等人的信号检测

实验1 心理物理法

实验1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实验目的:学习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 简介: 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 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②、实验的顺序安排力求克服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采用如下安排,前后共测定8次。 标准刺激在左标准刺激在右标准刺激在左 1 2 3 4 5 6 7 8 ↑↓↓↑↑↓↓↑ ③、每当被试的反应有一次转折时,即开始下一次测定。 结果及讨论: 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标准刺激是192。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 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 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 ④、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页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59-69页 实验2 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 实验目的:学习恒定刺激法,测量音高的差别阈限。 简介:恒定刺激法也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应用-Eduwest

景观美学评价中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王冰,宋力 摘要概述了景观、景观评价的概念及国内外景观评价的研究情况,在各种景观评价方法中心理物理学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的概念及原理,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步骤,并详细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公认为最有效的2种方法——SBE法和LCJ法及在景观美学评价中的应用。 1景观的定义 景观一词最早源于《圣经》,英文表达为scenery,其最早被用来描绘耶路撒冷梭罗门王子神殿的瑰丽景色。西欧的艺术家从风景油画的角度把景观定义为透视中所能见到的地球表面的景色。到19世纪初,德国的A Von Humboldt首先把“景观”这一概念引入到科学中来。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即风景。 2景观评价的定义 从客观意义上讲,景观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的评价。景观评价是指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景观的价值做出判断,评价的过程就是为所做的判断提供证据。评价是否可行,取决于我们对视觉客体—形体要素、视觉主体—人的视觉生理、思维机制与认知以及合理的价值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Daniel等将景观视觉质量称为“风景美,’;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风景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依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3心理物理学方法简介 目前,风景评价在方法和技术上日趋成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心理物理学派被认为是目前风景评价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这种方法是以相片等为测试材料,根据被试视觉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后的反映,计算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并建立与各风景成分的数学关系。现代心理物理学方法被实验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市场研究和人类工程等学科所采纳和发展,70年代以来也被引入到风景评价及相关领域中,在自然风景、森林景观、娱乐或旅游环境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4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 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测定公众的审美态度,即获得美景度量值;②将景观进行要素分解并测定各要素量值;③建立美景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