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思想的伦理观

儒家音乐思想的伦理观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作者:发论文找360期刊网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014131771.html,/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着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

孔子的音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4131771.html, 孔子的音乐思想 作者:黄辉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 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 产生过重大影响。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集大成于《乐记》。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孔子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对于音乐,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孔子;仁;和;尽善尽美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 出说明了这一点。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 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实现。“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单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要求人遵循外在的文明规范,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还必须强调乐的积极作用,即将“仁”的精神融人音乐,在尊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情操前提下,通过音乐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乐”去感化人心,陶铸人性调节人情,实现理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发表时间:2018-09-27T15:29:20.3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作者:武文婧[导读]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儒家;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时期,周室依旧掌控着统治天下的权威,直至东周,王室日渐衰落,只落得天下共主的虚名并无实权。中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兼并和争霸,群雄四起,纷争不断,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周王室岌岌可危,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儒家学派代表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圣人”之称。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讲究“仁”与“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改善社会风尚再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并且,认为音乐与成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音乐对人身心成长及修养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见解与主张是入世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其音乐观在本质上也是相对保守的。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封建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其崇高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一)“礼”与“仁” “礼”与“仁”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在孔子看来,“礼”与“乐”一样,都是一种综合体,“乐”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礼”则是典章、道德规范、礼仪形式的综合体。至于“仁”,简言之为“爱人”二字,其基本精神则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即从积极方面说,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既是一种道德观念,又是一种人生理想。 在孔子音乐美思想中,“礼”与“仁”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认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说明其思想确实有反对暴政,反对过分压迫与剥削的一面。他自己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奋斗目标,四处奔走,凄凄惶惶;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他是以“礼”为本,而不是以“仁”为本。另外,“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行“仁”是手段,复“礼”是目的,强调“仁”不是为了否定“礼”,而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礼”。这是他在“礼坏乐崩”的社会制度大变动时代所持的根本态度。(二)“成于乐” 在人格培养、人性发展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主张。在人类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上,诗与乐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而作为统御二者的交叉点,“兴”对于内在情感动力和艺术思维能力的造就,就从基本素质上保证了“成于乐”阶段的音乐审美主体的欣赏水平和制作表现水平。 (三)“尽善尽美” 孔子之前的思想家,早已探讨过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要求与对于审美感受的追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的思想方法,使他在音乐功能论上,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而在音乐本体论上,又充分注意到音乐美的特殊性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朱熹《集注》:“美者,声容之盛。”在这里,孔子强调的当然是以社会价值论为主的音乐批评标准,同时也揭示了并非作为善的对应物或等价物而存在的音乐之美,揭示了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开始从客体音响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声容之盛”)这一层次去把握音乐的特殊本体和特殊之美。他一方面重视音乐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并没有因为《武》“未尽善也”而忽视其音乐的艺术本体价值。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这一章的解释是:“孔子举出四种演奏原则,即翕如、纯如、绎如。(四)关于“思无邪” 音乐以何种方式与人相关,孔子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是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上分别进行的。他承认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又高度重视情感在音乐与人之间的媒介作用,但也坚决反对那种毫无境界的表情方式。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是说孔子一面按照已谱有的曲调,用琴瑟之类的乐器伴奏,将《诗经》的5篇作品全部演唱出来;一面采用《韶》《武》《雅》《颂》的律制,从音乐组织(音律、音阶、调式及调性等)方面对其中的部分乐曲进行了整理。《墨子·公孟》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在艺术表现方面,师挚的《关雎》音乐运用“乱”的曲式,华丽、热情,音区和力度充分开拓扩展,配器雄浑有力又色彩斑斓,由乐声组织的这种形态与品格创造出的意象连续的空间,托出一派“洋洋乎”的音乐形象。在艺术欣赏方面,“盈耳哉”的音响形式通过同构同态关系直接引起情绪的动态反应,又通过动态与色调的对应关系唤起情绪色调,再通过艺术想象活动产生“洋洋乎”的音乐意境。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教化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并贯穿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我国音乐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丰富了世界音乐美学史,其保存下来的音乐论著成为后人研究音乐文化史学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的特点浅识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教育家。其主张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有“仁爱”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人格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他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孔子提倡的“爱人”,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

儒家与音乐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认为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论,所以中国传统器乐缺乏独立性,有人说中国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歌曲史”。更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乐为“德之华”,乐“通伦理”,同时儒家又认定良知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德者情之端也”,又说“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君子作乐用来陶情养性,教化万民,移风易俗,当然就是本乎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 孔子在音乐上总结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地位。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doc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摘要】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在这其中儒家音乐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并梳理了其发展轨迹,从而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音乐文化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

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认为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

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总结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论著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总结了儒家音乐思 想的论著是 篇一:音乐学院阅读书目试题答案 音乐学院阅读书目试题 1、下面那部作品不属于四大音乐剧作品的是___D__。 A.《悲惨世界》b.《猫》c.《西贡小姐》D.《女人心》 2、音乐剧《猫》是英国作曲家_b___的作品。 A.卡尔.韦伯b.洛伊德.韦伯c.查里斯.韦伯D.鲍尔.韦伯 3、代表着美国精神的第一部美国音乐剧是A___。 A.《演艺船》b.《音乐之声》c.《猫》D.《波吉与贝丝》 4.音乐剧《悲惨世界》在1985年英国公演。是改自著名作家A___的著名小说。 A.雨果b.惠特曼c.莎士比亚D小仲马 5、《Iwillalwaysloveyou》是天后惠特妮·休斯顿的代表作品,这首歌曲选自电影A___。 A.《保镖》b.《这个杀手不太冷》c.《时光倒流30年》

D.《罗马假日》 6.音乐剧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的舞台艺术形式。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c。 A.美国的纽约b.英国的伦敦西区c.英国的伦敦D.法国的巴黎 7.一把吉他,一只架在脖子上的口琴、真正的破嗓子,还有乱糟糟的发型,这位被称为“美国民谣摇滚之父”的是__D__ A.约翰.丹佛b.保罗.西蒙c.斯汀D.鲍勃·迪伦 8.亨德米特的___D__,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A.《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b.《钢琴音乐》 c.《时值和力度的模式》D.《调性游戏》 9.表现主义歌剧《露露》,是__c__创作的。 A.德彪西b.威伯恩c.贝尔格D.勋伯格 10.把十二音体系推向整体序列的是__A__。 A.勋伯格b.威伯恩c.贝尔格D.豪厄 11.管弦乐曲《阿巴拉契亚之春》的作者是__c____。 A.格什温b.伯恩斯坦c.科普兰D.格罗菲 12.《屋顶上的牛》是_D___的作品; A.迪雷b.米约c.普朗克D.奥里克

音乐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分析 作者简况:姓名宋沛,性别男,籍贯湖南, 工作单位职称 联系电话 地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拜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它一些先秦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这部著作对后世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艺术和谐观、明确标举“中和之纪”的《乐记》等音乐论著的问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文献。集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乐记》(关于《乐记》的作者,学术界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战国中期的公孙尼子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和他手下的一帮儒生采取先秦诸子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的)。《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典籍。 首先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孔子是非常重视音乐的,其有关于“乐”的论述,承继了西周以来乐舞与政治、宗教、习俗关系密切的传统,充分注意“乐”的政教功能,要求恢复自东周以来已经崩析瓦解的"礼乐"制度,将“乐”和“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出“乐”依“礼”而成,施“乐”的过程就是施“礼”的过程,“乐”的等级体现着“礼”的等级。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实施礼乐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地遵循西周的礼乐等级规范。“天子用八,诸侯用六,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美育思想十分丰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备受中国儒家的重视,他们视音乐为道德教化的理想手段,甚至认为音乐美育还有淳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作用。但由于过多地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也使音乐美育带有一定的缺陷。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也影响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变革,在实践的摸索中,中国近代的音乐美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向,中国的有识之士顺应时代的要求,引进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鲒合,形成了新的特色。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受到中国儒家的重视。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观点。出于实现某种社会理想的强烈愿望,儒家思想家视音乐为教化人的理想手段,这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音乐的特殊作用。儒家“乐以治性”,“成性亦修身”,也正是基于音乐对人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心灵,调理性情,和谐身心,完善人格。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美育的重视还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音乐美育除了对人格的培养,还具有淳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音乐美育,不仅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在音乐美育问题上有深刻的见解,音乐美育的实践活动也十分普遍。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进入近代社会的,渴望求变,成为中国人的救国选择。在此背景下,西方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变革。梁启超等人竭力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发展音乐教育,以音乐来传播新思想。在实践的摸索中,中国近代的音乐美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向,中国的有识之士顺应时代的要求,引进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育思想 l、音乐美育与道德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思想由来已久。西周官学中乐教的主要内容即乐德、乐语、乐舞三个方面,乐德被置于首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矣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成》、《大磬》、《大夏》、《大潢》、《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乐德之教的内容“中、和、祗、庸、孝、友。”此为“六德”,郑玄注:“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日孝;善兄弟日友。”实际上这六个方面包括了论理道德的基本内容,乐德之教即是通过音乐教育方式,灌输受教育者德的内容,通过音乐活动,将“德”的内容化为情感体验,再上升为理性认同。音乐美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的思想,在周公“治礼作乐”的过程中更加得到了强调。正如修海林先生所说:“周公的乐教思想总归其要就是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共构一体。其中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是…德?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材,巩固统治。周公是为了…德?而重…教?,强调对人的后天教育,达到以…教?育…德?的目的。”周公的“礼乐”思想经由孔子的推崇被儒家全面继承,并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观点,这是孔子“育人”的原则,与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相统一的。强调音乐美育与道德修养相互配合。认为“艺”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摘要】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在这其中儒家音乐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并梳理了其发展轨迹,从而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音乐文化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一)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一)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这部著作对后世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艺术和谐观、明确标举“中和之纪”的《乐记》等音乐论着的问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文献。集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乐记》(关于《乐记》的作者,学术界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战国中期的公孙尼子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和他手下的一帮儒生采取先秦诸子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的)。《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典籍。 首先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孔子是非常重视音乐的,其有关于“乐”的论述,承继了西周以来乐舞与政治、宗教、习俗关系密切的传统,充分注意“乐”的政教功能,要求恢复自东周以来已经崩析瓦解的“礼乐”制度,将“乐”和“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出“乐”依“礼”而成,施“乐”的过程就是施“礼”的过程,“乐”的等级体现着“礼”的等级。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实施礼乐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地遵循西周的礼乐等级规范。“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是孔子实施礼乐的等级标准,并在极力地维护这一标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反映出了孔子施“乐”的等级观念。荀子认为音乐是一种“出所以征诛,入所以揖让”(《荀子·乐论》)的统治手段,即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让人们温良礼让。其在“乐”的政治作用方面的观点与孔子一脉相承。从以上古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充分肯定也十分重视“乐”的政治作用,视音乐为国家安定,政权稳固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树立起了“乐”直接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乐观。 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儒家学派也十分重视“乐”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方面的教化作用。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位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认为音乐能从道

孔子的音乐生涯及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生涯及音乐思想 庾莉萍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在《论语》的一些言论中,他还谈了一些关于“乐”的看法,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极其高深的。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思想家阐述了对音乐美学问题的见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孔子和荀子。孔子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且也注重音乐教育,他开设了六门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音乐占第二位。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他将音乐教育融入美学教育之中,可说是我国最早提倡和实施“美育”的人。 他认为音乐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音乐是人生修养的最

后完成阶段。可以说,到了孔子,才有了对音乐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代表艺术范畴的“美”和代表道德范畴的“善”的结合,他的这个“美善统一”的审美主张成为儒家音乐审美的重要标准。“美”与“善”的和谐统一,才是孔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他把“美”和“善”这两者作为音乐审美的两大原则,具有历史独创性。孔子所谓的“尽善”是指“仁”的精神而言,而他之所以要特别重视乐,也许正因为在“仁”中有乐,在乐中有“仁”的缘故。他认为,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即是“仁”的精神状态,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可以相融合的。 孔子喜欢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音乐。他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老百姓演奏“韶”乐,激动得竟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并回:“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没想到《韶》乐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啊!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曲调),又有美的内容(《韶》乐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对《韶》乐推崇备至。 孔子极不喜欢“郑声”(郑国的民歌,内容多反映男女情爱,过于直露),他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于社会风气不利。孔子竭力主张音乐应当“歌者直己而陈德”,既要有优美的曲调,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内容,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靡靡之音只能消蚀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堕入恶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