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

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
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

县域工业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创新

县域工业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创新

欢迎访问Freekaoyan文档站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好县域工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工业也是我国工业化的一条独特道路,县域工业的发展,既大大促进了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县域经济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新世纪,要使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只有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县域经济在真正的意义上得到发展。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必须结合目前的实际,要有新思维,要进行新的战略创新。

一、县域工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县域工业的发展从其过程来看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县域工业自其诞生起,就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县域工业几乎很难从国家计划的大盘子里分到一勺羹,逼迫着县域工业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哪个领域有市场,县域工业就进入哪一个领域,生产要素从市场中来,产品出来后再到市场上接受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全国范围内每年都有几万、几十万的县域工业企业新冒出来,同时每年也有几万、十几万的县域工业企业破产关门。经过市场经济的反复洗礼,县域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具有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县域工业发展之所以迅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生因素便是县域工业企业具有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县域工业企业从经营决策、发展战略、营销方式、用人制度到内部分配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点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调节机制、约束机制和积累机制。同时,国家在宏观政策取向上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尤其是一系列实际的激励措施,为县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县域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并且必须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县域工业企业中,企业的决策自主权也是受到充分保护的,尤其是分配激励制度,使企业员工的收入与

企业的绩效密切挂钩,使员工的劳动能得到尊重,创造力能得到尊重,这无疑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迅速。从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年间,我国县域工业发展迅速,其产值年递增率达.%。尤其是横向与国有企业的比较更可以看出县城工业的发展势头,国有企业从年产值亿元到万亿元用了年时间,而县域工业实现同样的跨越仅仅用了年时间。自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县域工业更是以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县域工业发展的作用

县域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要全面实现小康,必须高度重视县域工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县域工业的发展。综合来讲,县域工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县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县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如年,全国社会总产值净增量的.%,税收净增量的.%,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净增量的.%,均来自县域工业。其次,县域工业占县域经济净增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县域工业的利润用于农村各项事业的数值也是年年递增的,这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县域工业与城市大工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离的壁垒政策,导致在单纯依靠城市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窄。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城市化的产业活动扩散到郊区和农村,从而拉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在生产领域各自孤军奋战的封闭式怪圈,并进而形成了城乡合力、相得益彰的新格局。城市大工业为发展自己,走出城门,到农村去寻找自己的市场,支持并兴办县域工业,逐步走上了农村工业化辅助城市工业化的城乡一体化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城市大工业的拉动,使县域工业在技术上得到提高,设备上得到更新,产品上得以升级,生产水平也由低级走向高级。县域工业为城市大工业解决了劳动力、场地、资金不足等困难,提高了工业体系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

.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是,所需投资远远不足。在国家财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县域工业担当起了反哺农业,缓解谷贱伤农矛盾的重担。据资料显示,年至年的年中,全国县域工业及其它乡镇企业直接用于补农建农资金达亿,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业投入的.%,县域工业已成为农业投入的主体。县域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增长之间有着较大的关联效应。据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组等单位调查,县域工业越发达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速度越快,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生产越发展。县域工业成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推动力量。

.县域工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世界历史发展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农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底子又薄,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因此,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可能走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大城市的道路,而只能走农村就地转移,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县域工业一般集中在农村小集镇,它的崛起,推动了以县域工业为主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我国目前有大量农村建制镇,基本上都是依托县域工业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中不少已初具现代化城市的雏形。这些新型的农村城市和城镇,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为繁荣经济、稳定社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并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转化模式和城市化发展道路。

.县域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主要途径。我国长期实行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基本上堵死了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途径。建国多年后,我国的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步扩大。县城工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由穷变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县域工业发展的发展趋势

一外向化趋势

市场的作用与经济的联系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客观存在。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加快县域工业市场国际化进程,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道路。放眼世界,县域工业正面临全球中小企业跨国合作的历史机遇,发达国家正在继续把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它为县域工业与世界中小企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来年,各地区县域工业企业抓住机遇,双向开拓:一方面“请进来”,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走出去”,积极组建“海外兵团”,大胆探索跨国经营,走国际市场的新路子,建立和拓展县域工业产品转换升级的渠道。由于外贸体制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面增大,外商向县域工业投资的热情日益高涨,与外商合资合作企业迅猛增加。东部沿海各省市都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实现县域工业飞跃的突破口来抓。中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很快。同时,经过批准,县域工业企业在国外办厂的也越来越多。这为县域工业积极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增加出口创汇开辟了又一条新渠道。

二特色化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之间以及三个地区的不同地域之间,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人口情况、经济基础、各种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区在发展县域工业的战略和战术上都不能一个模式,搞一力切,那样,只会造成县域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趋同化,增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工业持续发展尤为不利。其于上述认识,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在确立自己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时,坚持从不同地域、地区的不同资源、人员、位置、基础、功能等实际出发,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分区定位,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了一条各有特色的县域工业良性发展的路子。

东部地区如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将全市各区县布局分成四个层次:市中心个区和其余个区组成上海的第一环和第二环,近郊区和远郊区构成上海特大城市的第三环和第四环。市领导根据上海郊区第三环和第四环的不同区位特点,明确了各自不同特色的县域工业的发展目标。要求作为市中心与郊县连接点的近郊区,积极发挥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重点发展县域高科技工业,逐步向一流水平的上海工业卫星城和中心城的延伸方向发展。远郊的县是上海中心城市向外延伸拓展的扇形黄金辐射带,要依托沿海杭州湾、沿江黄浦江、沿边江苏、浙江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

中部地区如江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对省情和县域工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江西县域工业发展的“山海战略”。即对全省县域工业发展实行“两手抓”,一手抓“山”,一手抓“海”。“山”就是抓重点县、乡、村和骨干企业、“三资”企业,上科技、上规模、上水平,造成县域工业群山林立之势;“海”就是放手发展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提倡变厅堂为作坊,形成县域工业发展的汪洋大海。“山海战略”为整个江西县域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部地区如甘肃省,省委省政府为了有效实现全省工作重心向县域工业的转移,立足省情,提出了发展县域工业的“双带整推战略”,即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整体推动县域工业的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对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聚集化趋势

县域工业的发展相对集中,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节约耕地,降低工业成本,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是县域工业布局的聚集化。基于这种认识,全国各地近年来力图按照统筹规划、相

对集中、功能互补、配套发展原则,以县域工业布局聚集化为主导,逐步改变县域工业布局散而乱的不经济状况,切实抓好县域工业小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连片大规模发展县域工业,不断提高县域工业的聚集效益和全社会的宏观效益。如江苏省的苏州市从实际出发,相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县域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使县域乡镇工业布局聚集化优势日趋明显。全市个乡镇都已认真规划自己的工业小区,有个乡镇工业小区实施了开发,有近个乡镇工业小区初具规模。这些乡镇工业小区与个国家级开发区、县市开发区互为补充,形成了滚动开发的新格局,对改善苏州全市的工业布局结构,提高组织程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的一部分县域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带动交通、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配套开发,使整个小区已经成为一座全新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的农村小城市。

(四)规模化趋势

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一定的边际成本范围内,规模同效益成正比。经过县域工业近年的发展和反复比较,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有识之士认识到,县域工业比较普遍存在的“天女散花”、“村村冒烟’’的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问题,占地多、浪费大、建厂成本高,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治三废污染,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县域工业要实施规模化战略,已成为一种共识。近几年,全国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十分注意县域工业的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注重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扩大生产批量,降低平均费用,实现规模效益。企业集团,代表着现阶段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着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因而,各地都注意因势利导,在县域工业企业外部通过组织企业集团等企业联合体,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组建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有影响的县域工业“航空母舰”和跨国公司。积极发展“三高二上”即技术起点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企业群体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

一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的提出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而县域经济则是国家的基层经济,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就是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整个经济发展全局,以经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视野,着眼于县级各类经济活动能够充分、协调发展,使整个国家的基层经济能够更加巩固、繁荣并充满活力。

二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坚持依靠县域工业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县域工业的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工业化是实现全面小康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挥县城工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带动和发展一、三产业。应当以发展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增强竞争能力的思路,采取非均衡性的竞争策略,抓住重点,构建优势,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县域工业整体运行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着力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差别化竞争战略是县域工业应对全球化趋势的一项重要战略。要重点解决工业结构“低、小、散”等问题,以行业和相关产业的集聚性、设施及服务的共享性、要素配置的高效性、竞争与合作的互动性,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企业集群”的整体效应。

二是扶优扶强、做大规模工业。增强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关键是要做大做强规模企业。规模企业不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往往具备技术和人才优势,是带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体制和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区域经济的骨干和支撑。

三是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加快企业体制创新。要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

股权结构合(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理化、注册资本扩大化、企业制度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推进县域工业企业进行公司制规范化改造,全面推进县属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县域国有、集体资产退出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自主开发引进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突出载体建设、机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政府创新基金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不断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个体及私营为主体,加快推进民营化的进程

对县域工业而言,私营个体经济将成为发展的主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私营个体经济是县域工业经济持久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是提升县域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四个不论”:不论哪种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充分挖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人才资源,注意引导、保持并不断激发私营个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努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总量、做强实力、提升产业上求突破。

二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是发展县城工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完成县域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提升县域工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园兴县”的发展战略,确立“抓县域税源,就是要抓县域工业;抓县域工业,就是要抓园区发展”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抓紧抓好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内外资并举、内外销并重、大中小齐上”的基本思路,集中精力两手抓,一手抓域内民资启动,一手抓域外招商引资。鼓励、引导个体企业和域外资本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利用外资、启动民资、重组存资等渠道,加快各类民营企业在园区落户,迅速壮大园区投资规模;通过挂靠联合、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等途径,加快推进园区横向联合,迅速壮大园区产业规模;通过增资扩股、开发新晶、挤占市场等措施,加快提升园区企业素质,迅速壮大园区竞争力。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把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着力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引进企业资本和外来资本,扶持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推进“订单农业”、“晶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晶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积极组建农业信息中心,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指导性。

.坚持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积极做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政府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回归到政府本身所应担负的优化经济环境的职能。政府一定要做好环境的优化工作,只有有了好的环境,才能使县域工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将被时代所淘汰。在新世纪县域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创新。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确立好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县域工业的发展方面,首先必须要确保战略规划的合理性、连续性,这也是县域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战略规划规定着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但目前不少县却存在着发展战略不清晰、主导产业不突出、战略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源或区位优势全面考察、认真比较,导致战略不准确、主导产业不突出;二是主要领导人未能深谋远虑,较少从战略高度考虑全县的发展;三是干部频繁调动及战略制定和实施缺乏制度保证,导致县域工业发展战略规划频繁变动。

县域工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具有层次性。首先,全国要有一个系统规划,并依此制定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各县域工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在实现总体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全面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出经济增长极,确定主导产业,带动县域工业的全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优势产业跨区域发展意识,一个工业系统不一定要定位于一个县域之内,应当形成以区域为核心的区域性工业经济。

战略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科学性,既要充分考虑现实,又要做到高瞻远瞩,将县域工业的发展放到国内国际大市场中考虑,树立全方位考虑的理念。因此,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多学科的专家深入调研,全面分析论证,切不可非理智决策;战略一旦制定,就要保持其连续性,不能以主要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为保证主要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县域工业的大事上,上级部门在工作安排中,不要轻易搞“一把手工程”或“一把手责任制”;在干部任免调配中,要注意保持主要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在绩效考核中,应减弱短期指标考核力度,加大战略规划及考核实施力度。

二内外部改革配套协调,对县乡政府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县乡两级政府是关系到县域工业发展的基层政府组织,县乡两级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及功能弱化,会妨碍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基层干部的任期较短,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决策从长远角度考虑少、科学成分不足、非理性成分多。二是一些干部考核制度导致干部较多对上负责而较少对下负责,这虽然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利于这些干部利益最大化,却不利于县域工业的发展,有些干部甚至为出“政绩”而不择手段。三是许多部门的直线管理,导致县乡政府权力与责任不对称,而且,各部门的垄断使协调难度加大、办事效率低下,这种条块关系失衡使县乡政府应有的功能支离破碎。

县乡政府在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应努力扮演好为县域工业发展服务的角色,作好县域工业发展的规划,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县域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进行市场监督和调节。完整实现上述政府职能,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一是基层干部应当进一步年轻化,适当延长任期,使其有激情、有时间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县域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精简县乡两级庞大机构,压缩财政开支,将省下来的钱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将优秀人才用到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线。三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使干部变对上负责为对上对下负责,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并且应当做到这一点。四是适当下放权力,做到权责对称。要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旧体制,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随块转的新管理体制。

三加快县域工业企业改制改组,活跃民间经营主体

在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县域工业总体攒坡的伺时,民营工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有很多地方的民营工业经济的产值巳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晰以上。因此,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工业经济以民营工业为主体的原则,重点发展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县域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但多数的县域民营工业起步晚,整体规模不大,缺乏全面发展的基础,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进行积极引导和支持。笔者认为,一是要放宽准入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非公有制工业要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范围国家规定的除外,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尤其应在贷款、立项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待遇,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民营工

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和整体规模。二是要调整产业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三是要建立民营工业园区,按市场化模式组织园区运作,实施封闭式管理,开通绿色通道,大力扶持人驻企业的发展。四是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以控般、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国企民营化,以增强县域工业的活力。五是要调整县域工业的经济结构,制止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的现象。政府要进行区域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县域企业群应根据其特点形成以龙头为核心的一体化分工协作体系。

四深化改革,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县域工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的方式。企业经营机制优化与否,决定了企业的活力和效益状况。县域工业有机制灵活的一面,但是不少企业也有机制退化的一面。要增强县域工业与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动力,必须继续深化县域工业企业微观制度的改革。

目前,县域工业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实际矛盾和问题,用传统的经验往往解决不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围绕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重点抓好“四个一批”: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嫁接改造一批老企业和困难企业;通过参股、并购、托管、联营等方式,内外联合盘活一批中小企业;利用区位优势盘活一批陷入困难的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部门按照新体制和机制,创办领办一批困难的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不断优化县域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独立发展的市场主体。应当从产权制度改革人手,积极探索县域工业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企业资产界定、人员安排、工资待遇、经营者权利和义务、债权债务、土地使用等各项具体问题予以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从县域工业企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国有民营、拍卖、兼并、破产等多种产权改革形式,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二是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政策措施上要有大的突破,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民营工业引向县域工业的各个领域,引导民营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化方向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使民营工业真正能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三是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培育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五找准切人点,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在发展县域工业的过程中,要力避各地区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的现象。传统的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受传统的产业及区域发展理论影响,往往从资源现状出发,确立支柱产业为主导产业来拉动本县经济。这样确立的支柱或主导产业往往形成“小而全”的局面,造成全国性的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最后受害的还是县域工业。来自民间的经营主体活跃起来以后,这些农户中的能人及在市场拼搏中冲杀出来的企业家从自我获利的角度,会在与市场的对接中找到真正的比较优势所在,形成特色。这些星星之火汇聚在一起,形成县域工业的特色。而这成千上万的、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的增长点的大交融,就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燎原

在我国加入后,县城工业要想长足发展,也必须走特色化道路。只有坚持特色,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使县域工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县域工业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工业,讲求区域分与协作,在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变铺天盖地为顶天立地,变满天繁星为一轮明月,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小而全为小而精。

另外,发挥比较优势,应根据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明确各个区域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使各地区、各县,甚至各乡镇,都要找准位置,扬长避短,

走各自有特色的县域工业发展道路。东部地区利用县域工业起步早,基础较好,人才较多,地理位置优越的条件,继续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加快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接轨的步伐。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水电资源、市场资源等,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并将其逐步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要从资源条件出发,积极发展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各种农林牧副资源的多次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采矿业、能源工业、建材业、手工业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域工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要发挥劳动密集和传统工艺的优势,努力发展出口创汇产品,凡能成为优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要争取走出国门,挤入国际市场。

六县域工业的良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环境

目前,县域工业的竞争也进入到一个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中心的新的竞争阶段。县域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好坏,能直接影响县域工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各个县域地方,区位是无法选择的,但环境却是可以创造的。良好的环境能弥补区位的劣势,而优越的区位优势却无法弥补环境劣势。因而,谁能营造县域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能很好地带动县域工业发展。

一是要优化思想环境。如有的地方提出以“整治环境求生存、优化环境求发展”就体现出了这么一种做法。二是要优化政策环境。主要是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如一些地方制定了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免费试点制度和安静生产日制度及双向查处制度等,对不合理收费予以取消;有的开展各种专项督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有的对县域工业发展有贡献的人员,放宽落户条件,简化办事手续,使企业及其员工在政策上有优惠感,生活上有舒适感,政治上有荣誉感,投资上有盈利感,财产上有安全感,形成政府为县域工业发展开路,主管部门为县城工业发展放行,其他各部门为县域工业发展献计的好局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如有的地方推出“软硬环境一起抓”,在抓好软环境的同时,大力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县域城镇整体形象,将县域城镇作为一个晶牌来经营,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

七坚持科教兴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人才是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县域工业企业成功的根本。各县域工业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一批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融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县域工业的实业家队伍;必须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改革人事选拔和聘用机制,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员工、尊重人才的氛围和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总的来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要鼓励大学生、硕士、博士以及科研人员加盟县域工业的发展,县域工业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吸纳一批政府机关分流人员中的优秀人才和掌握着先进科技知识的学成回国的留学业人员,同时各县域工业要加强人才开发和职业培训,促进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对接,为县域工业发展造就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二是要完善县域工业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实行工资与绩效挂钩。可给予高层次人才一部分企业剩余索取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要努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人才保障制度,从经济上切实提高人才福利待遇,解决人才在养老、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留住一批一流人才和关键人才。三是积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加透明度,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激发员工开发新产品,提出好的创意;树立全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全新的创新理念,树立服务社会、诚实守信、质量第一的企业精神,注重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敬业爱岗,创造高效率的绩效

八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工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县域

工业企业进行合作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解决县域工业技术支持不足、人才匮乏的问题,不断提升县域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使其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新技术,以保持在市场上的创新优势和主动地位。县域工业企业自身应以“科技”为落脚点,高度重视技术开发,始终以技术研发为本,要在正确处理好自有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后发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式,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技术开发,又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开发优势来培育、巩固和扩展市场,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县域工业企业应积极与大企业保持技术协作,借助于大型企业的技术力量、重要技术创新成果、相互分工协作等,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县域工业企业必须重视持续创新,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有选择地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技术领域进行再创新,合理定位、扬长避短、获取优势、寻求发展,使县域工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县域工业还应该在发展中进一步将创新活动由技术战略扩展到管理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在管理上重质量、重效益;在营销上注重市场需求、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在发展战略上能够居安思危,不断寻找潜在市场需求,真正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疏通融资渠道,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系统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目前普遍制约县域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必须拓宽其筹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以各地政府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各地政府财政资金为支撑,建立贷款担保机构,设立专门的县域工业企业担保基金和风险发展基金,为县域工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域工业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在县域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还可以设立县域工业企业互助基金,调剂解决县域工业企业之间的资金急需。二是对具有较大规模、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晶牌、对提高县域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县域工业企业,具备必要条件的,应鼓励其融资。三是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各县域工业应有效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在完善风险投资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对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促进县域工业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十选择非均衡战略,大力推行县域工业西进

在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绝不能搞均衡发展战略,而应选择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并应当积极推行县域工业西进。

一是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中西部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差一些,县域工业起步也晚一些,现有的水平也差一些,发展的难度也大一些。因此,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要在人才、资金、税收、技术等各方面予以照顾,为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对国家和本地区制定的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的优惠政策经常监督检查,保证政策切实到位。

二是加强横向联系,实行东西经济联动。东部和中西部的县域工业之间,存在一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内存关系。搞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横向联合,’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的规模和档次水平。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前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相继开放的有利时机,打开地区大门,发挥自身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东部投资,实行多种形式的东中西联合,包括东中西地区干部交流。通过产业转移、加工配套、技术转让、共同投资等形式,推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技术联合,引进各种生产要素,使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借船出海,借鸡生蛋。

三是加大外延投入力度,积蓄发展后劲。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起步迟,基数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建议中西部地区要把加大县域工业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做好县域工业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筹措、投放、管理工作,作

为一项持久的战略任务,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效果。要加快改革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投资体制,实行县域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广泛地大量吸收农民资金、社会闲散资金、国外资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广辟融资渠道,加快资本集聚,为快速发展中西部县域工业服务。要认真做好县域工业技改项目和上新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尽量少付“学费”,杜绝无效投入。

四是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要争取高起点发展,走后来居上之路。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起步迟,水平低,如果按部就班,走常规发展之路,可能一直会被东部地区甩在后面,甚至继续扩大差距。为此,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要走超常规发展之路。要抓住城市大工业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在全国城乡生产力布局这盘棋上,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要起步时就注重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尽快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使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在提高水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县域工业之间的差距。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企业战略类型及其选择

企业的战略类型及其选择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求得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不断的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的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和参考。企业战略是为了获得持久优势而对外部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的积极反应。企业战略的类型与企业战略的定义是两个关系密切的问题。,企业战略类型与企业战略定义一样也是一个动态的范畴。至少到现在为止,企业战略的表现形式和具体的选择可以说是非常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具体的选择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区别,当然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充分的理由和具体的条件。我们之所以尝试对企业丰富多样的战略选择进行分类,不是想限制企业的战略限制,而是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企业管理者,他们有多少种基本的选择以及每一种选择的基本理由是什么。 企业战略具有如下特征:(1)全局性。企业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规定的是企业的总体行为,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2)长远性。企业战略的制定虽然要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现实情况并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和限制作用,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企业战略既是企业谋取长远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企业对未来较长时期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通盘筹划。(3)竞争性。企业战略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行动方案。通过竞争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注意采用竞争达到双赢和多赢的效果。(4)纲领性。纲领性指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纲领和方针,必须通展开、分解和落实等过程才能变得具体的行动计划。(5)稳定性。企业战略需要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和贯彻,又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局部调整。 从实施战略主体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次:(1)公司级/集团战略,是拥有多个子公司的母公司的战略,集团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和经营行业组合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2)经营级/竞争性战略,是单一行业/产品/市场企业,或者集团下边的子公司所采用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干部学习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倒计时 一、判断题(10 道) 1.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 正确 错误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3.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4.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正确 错误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6.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7.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9.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0.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A. 利润 B. 雄心 C. 热诚 D. 专注 2.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A. 村 B. 县 C. 市 D. 省 3.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A. 科技落后 B. 体制性障碍 C. 市场过小 D. 需求不足 4.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B. 50万 C. 100万 D. 1000万 5.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A. 市场化 B. 高科技化 C. 城市化 D. 高素质化 6.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A. 培育高素质人才 B. 培育新品种植物 C. 发展高科技 D. 进行科学研究 7.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纺织业 D. 工业 8.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A. 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适宜创业居住的国际化社区转型 B. 从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主动参与转型 C. 从移植型向内生型经济区转型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公正是指绝对的公正。()错误 2.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正确 3.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错误 4.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正确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错误 6.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错误 7.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正确 8. 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错误 9. 创业最缺的是钱。()错误 10.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错误 ■.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遣返、新增劳动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退伍军人再就业、军人转业等众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正确 ■. 产业集群多种产品具有竞争力。()错误 ■.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正确 ■.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正确■.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错误 ■. 企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是指次层次、中层次、高层次。()错误 ■. 成功者应具有自信、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 ■.人口的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根源,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统一化。()正确 二、单选题 1.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C. 城市化 2. 过去我们的社会运行模式是() B. 静态的、控制形的 3. 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关键在于() B. 经营品牌 4.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D. 专注 5.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A. 统一化 6.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 D. 科技 7. 我国政府要不断地转变政府角色,大力发展() C. 创业型经济 8. ()的改变会导致整个产业的改变。 D. 商业模式 9. “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 D.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10. 安居园的功能不包括() A. 吸引高素质人才 ■. 我国未来的矛盾之一是()D. 滞后的城市化托起的人群,没有融入城市形成的社会中去 ■. 企业发展的低层次关键在于() D. 经营规模 ■. 企业发展的中层次关键在于() A. 经营质量 ■.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D. 从“孤岛”式的画地为牢体制向联合治理体制转型 ■. 按照科技工业园的定位,我们应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上发力,淘汰转移低端的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B. 县 ■.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B. 体制性障碍 ■. 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善形成() D. 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 ■. “三园互动”中的“三园”不包括下列的() C. 乐居园 ■.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 创业最缺是() C. 符合时代发展的创业观和发展观 ■. ()是吸收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创新、创智、创造、创业的基础组织单元。A. 微型和中小企业 ■.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 C. 大城市群 ■. 我国使用土地的重点是() D. 农村扩张所用土地

企业战略品牌化策略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品牌化策略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在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差不多类型中,存在着一个从单一品牌策略到多品多牌策略的连续变化区间。通过品牌延伸实行品牌集中和通过多品牌扩展实行品牌分散,日益成为当今企业品牌化策略的两大进展趋势。 关键词:品牌集中;品牌分散;品牌延伸;多品牌扩展;品牌化策略;进展趋势 企业创业时期的产品品种一样比较单一,所采纳的品牌策略往往也只是一品一牌策略。然而,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的多样化,不管是新产品的推出,依旧新领域的扩展和新市场的开拓,企业势必都面临着品牌策略的选择问题。 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差不多类型 1、一品一牌策略。其原意是一种产品一个品牌,包括个别品牌策略和产品线品牌策略。个别品牌策略是纯粹的一种产品一个品牌。实行这种策略是一个品牌只用于一种产品,一种产品也只能有一个品牌。产品线品牌策略是同一条产品线上的许多产品项目共同使用一个品牌。尽管同一条产品线上的不同产品项目存在着一些差异,然而与这些产品项目之间存在的极高的关联性相比,这些差异又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同一条产品线上的不同产品项目仍归为同一种产品。 2、多品一牌策略。即各种产品或各类产品共同使用一个品牌,包括单一品牌策略和主副品牌策略。单一品牌策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产品使用同一个品牌。这种策略的高度统一性确实是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完全一致。企业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就成为了产品品牌的名称和标志。主副品牌策略是一种产品使用一个由主品牌和副品牌共同组合成的品牌如:“松下----画王”彩电。在那个组合品牌中,放在前面的主品牌通常是企业所有产品都要共同使用的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品牌,放在后面的副品牌是围绕着主品牌并能直观而形象地表达某种产品个性和特点的品牌。尽管从表面上看主副品牌是“两个”品牌,然而企业宣传的重心是主品牌,消费者对产品的经历和认可、信任与忠诚完全是源于主品牌而非副品牌,再加上它是同时使用的组合品牌。因此这种策略仍旧是多品一牌策略。 3、多品牌策略。即一个企业的产品使用多个品牌,包括一品多牌策略和多品多牌策略。一品多牌策略是同一种产品使用多个品牌。“同一种产品”是指在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和功效等方面相同或大体一致的,满足同类需求的,具有一定竞争性的产品。多品多牌策略是多种不同类产品使用多个品牌。“不同类产品”是指在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和功效等方面不相同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品。 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差不多趋势 企业品牌化策略的差不多类型及其连续变化关系图,不仅仅是品牌化策略的简单归类,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从单一品牌策略到多品多牌策略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变化的区间。沿着那个区间两端的方向分别显示出品牌化策略的集中和分散趋势,而中间区域的各种策略则代表着品牌集中和分散渐变的不同程度。 1、企业品牌化策略的集中趋势及事实上现方式。(1)品牌集中的含义。品牌集中是企业减少品牌数目,统一品牌的过程和趋势。它是企业用原品牌推出新产品或把原有的多个品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公司总体战略类型与方法选择

一、公司总体战略类型:——确定业务领域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1.稳定型战略:维持现有产销规模和市场地位战略。其特征是:继续提供相同产品给原有顾客;保持现有规模或略有增长;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的经济效益目标;战略期内每年所期望取得的成绩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实现稳步发展。适用条件:行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稳定;企业决策层不希望承担改变战略所带来的风险;战略改变需要改变资源配置格局,所花代价较大,比如大企业;发展太快可能导致资源和能力无法跟上,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优点:平稳发展,风险较小,尤其对于成熟期和稳定环境中的企业较适合。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最适宜和最合逻辑的战略选择。缺点:可能失去一些市场机会,可能助长企业因循守旧的经营思想,不利于长远发展。 2.发展型战略:通过新建、并购或战略联盟等方式扩大产销规模,提高市场地位的战略。其特征是投入大量资源扩大产销规模;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通过创新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具体又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集中型发展战略:集中资源提高一种产品的市场地位优点:管理简单、充分利用资源与能力、获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缺点:环境适应力差,风险较大。(2)一体化发展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比如生产企业自己做销售;后向一体化,比如生产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后)原材料生产销售(前)例:某石油公司对自己开采的原油进行炼化,生产各种石化产品,并自行组织这些产品的销售。该公司实施的是()A.集中化战略B.前向一体化战略C.调整性战略D.后向一体化战略优点:减少原材料供应风险,便于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带来更多利润缺点:管理费用增加,进入新的经营领域所需投入较大,面临风险较大。理论依据是:交易费用理论。(3)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两种形式:关联(同心)多元化:进入与现有产品相关(技术或市场)的经营领域,如由冰箱进入空调业;优点:风险较小,获取生产、技术、销售方面的协同效应缺点:企业规模必然扩大,增加管理费用。无关联(复合)多元化:进入与现有产品在技术或市场方面没有任何联系的新行业领域,如家电企业进入生物制药行业;优点:分散风险,抓住机会,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缺点:增加管理费用,分散企业资源,新行业领域带来更大风险。 3.收缩型战略:通过收缩或撤退缩减企业经营规模的战略。具体有三种形式:(1)抽资转向战略:指减少某一经营领域内的投资,并把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更需要资金的领域中的战略。(2)调整性战略:指企业为扭转不良的财务状况而采取的收缩生产经营规模的战略。比如裁减员工、压缩广告、加强库存控制等。(3)放弃战略:即出售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可能是一个子公司,一个事业部或一条生产线。比如,摩托罗拉为了竞争手机业务,就放弃了半导体业务。 二、公司总体战略选择方法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5348496.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关于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的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专题调研组 发展县域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核心,也是振兴全市工业经济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加快,但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县域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实现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县域工业经济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我市10个县主体上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7个县。近年来,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加快,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总量持续扩张,贡献份额明显增强。,7县规上工业增加值107.9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44.49%,总量比增加24.67亿元,所占比重提高了3.31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达28.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2.8个百分点;其中南雄、翁源、始兴、新丰分别达到52%、45%、38%、27.7%。县域工业逐步成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带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是规模企业数量增多,特色产业较快增长。一批传统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批新增企业相继进入规模以上统计。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户,占全市规模企业户数的68.3%。***铝箔产业、南雄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扎实推进。7个县市共签约招商引资工业项目59个,合同引资228亿元,当年到位资金29.3亿元,开工项目26个。翁源中源水泥、新丰越堡水泥等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与国电、华电等大型企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广东康绿宝、凯轩铝材等一批具有较大投资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准的工业企业入驻,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是园区建设良好起步,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当前,我市县域有东***石龙产业转移园、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东***东坑产业转移园等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93分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93.33分 一、判断题(10 道)93.33! 1.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营的才能、成功的基石。() 正确 错误 2. 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 正确 错误 3.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4.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5. 人口的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根源,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统一化。() 正确 错误 6.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7.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正确 错误 8.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9.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 正确 错误 10.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遣返、新增劳动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退伍军人再就业、军人转业等众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A. 统一化 B. 前瞻性 C. 统筹规划 D. 计划性 2. “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 A. 国家经济政策不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B. 企业构成模式过于陈旧 C. 企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 D.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 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3. 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关键在于() A. 经营规模 B. 经营品牌 C. 经营质量 D. 经营思想 4.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企业发展战略类型

一、低成本战略: 它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更高的利润,成为行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一种竞争战略。 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把低成本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低成本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低成本战略; (3)材料节约型低成本战略; (4)人工费用降低型低成本战略;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低成本战略;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 (1)产品差异化战略 产品差异化的主要因素有: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 (2)服务差异化战略 服务的差异化主要包括送货、安装、顾客培训、咨询服务等因素。 (3)人事差异化战略 训练有素的员工应能体现出下面的六个特征:胜任、礼貌、可信、可靠、反应敏捷、善于交流。 (4)形象差异化战略 三、品牌战略: 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战略的本质是塑造出企业的核心专长。 1.单一品牌战略 就是一个企业把所有产品都使用同一品牌的情形。分为两种情况:

(一)一牌一品,指一个品牌下只有一种产品的品牌战略,实施一牌一品战略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树立产品的专业化形象,例如金嗓子即采用一牌一品战略,其行销市场多年,依然是最专业的润喉产品之一。 (二)一牌多品,即一个品牌下有多种产品的品牌战略,如海尔,其冰箱、彩电、空调、电脑、手机、医药等均使用同一品牌,佳能公司也是一样。 2.副品牌战略 采用副品牌策略的具体做法是以一个成功品牌作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又给不同产品起一个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 我们依然以海尔为例,海尔虽然在他所有的产品之上都使用同一个商标,但是为了区分彼此的特点仅就冰箱来说就分为变频对开门的“领航系列”;变频冰箱“白马王子系列”“彩晶系列”;电脑冰箱“数码王子系列”和“太空王子系列”;机械冰箱“超节能系列”,“金统帅系列”等等。所以仅仅冰箱这种产品在海尔名下就有15种副品牌。在家电行业使用副品牌已经成为行业的通行做法,这样有效的划分了不同产品的功能和特点,使得每组商品的特点各显其彰,同时也弥补了单一品牌过于简单,不生动的缺点。 3.多品牌战略 是指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自己创建起来的一个知名品牌延伸到开发发展出多个知名品牌的战略计划,并且多个品牌相互独立,而又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不是毫不相干,相互脱离的。 采用多品牌战略的代表非“宝洁”莫属了。宝洁的原则是:如果某一个种类的市场还有空间,最好那些“其他品牌”也是宝洁公司的产品。因此宝洁的多品牌战略让它在各产业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举例来说,在美国市场上,宝洁有8种洗衣粉品牌、6种肥皂品牌、4种洗发精品牌和3种牙膏品牌,每种品牌的特征描述都不一样。 以洗发水为例,我们所熟悉的有“飘柔”,以柔顺为特长;“潘婷”,以全面营养吸引公众;“海飞丝”则具有良好的去屑功效;“沙宣”强调的是亮泽。不同的消费者在洗发水的货架上可以自由选择,然而都没有脱离开宝洁公司的产品。 4.背书品牌战略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