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

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

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

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察明人类历史在发

展过程的规律。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

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a.下沉。

b.风沙的沉积(速度,1mm/年)。

c.自然事件(地震、火山、洪水……)。

②、人为原因:

a.有意识。目的性,墓葬、窖藏。

b.无意识。不同时期都有人类在同一地点居住,后代掩埋前代遗留。

二、考古资料的分类

1.人工和非人工制品:人工制品:考古学研究最多、最主要的资料,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状况。非人工制品: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因素。

2.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受政治经济学影响):生产资料: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料。生活资

料:生活用具、粮食、陶器等。

3.遗迹和遗物:遗迹:固定的不可移动的东西,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物体,相对独立,并未完全与环境紧密联系。遗迹遗物质地→功能、用途。

三、考古资料的特点。物质资料,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保存至今的是物质文化的一小

部分。找到的是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时空框架,基本内容。

1.实物资料所揭示的时代、地域特征显著,把握时空坐标,考察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2.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碳-14、热释光、DNA等。

3.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局限。

4.只会受到后代破坏,不易被歪曲、篡改。

5.能够一定程度的超越语言文字的障碍,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节、考古学的性质和地位

一、学科结构。考古写的历史、理论、方法。历史:发现局限性并弥补;促进学科

发展。理论、方法、:手段。基础资料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

二、学科体系:

1.技术手段和方法:田野、航空、水下。

2.文字的出现:史前、历史。

3.具体研究对象:美术、宗教、铭刻学、古钱、聚落。

三大分支:史前、历史、田野。

史前:文字出现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某些地区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突破了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延长了历史研究的时间范围。

历史:文字出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出发点:考古资料。

田野:名称于20世纪初正式提出,调查、发掘及技术、手段。记录。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和开始。

航空:飞机、卫星等拍摄,通过照片研究分布、状况等。阴影、光线。土质明暗程度。植物绿色深浅差别。

水下:田野考古学向水域的延伸。16世纪始有。20世纪初在各地展开。

宗教:和宗教有关。基督教考古、佛教考古、原始宗教考古……

三、学科性质地位。综合性强。文理交叉。历史学范畴当中,二级学科。

考古学发展简史

世界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发生的历史背景:15世纪,文艺复兴,促进对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

语言、美术研究,搜集铭刻、雕刻。对巴勒斯坦地区古迹古物搜集、研究,扩大到近东地区。导致古物学的兴起。欧洲近代过程,西、北欧的英、法、德、瑞典、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成立,缺乏文献资料,凭借古迹、古物宣扬古代历史,增进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地质、生物学发展,推翻“上帝造人”神话,为考古学发生奠定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达尔文《物种起源》、赖尔《从地质证据来证明人类的古老》、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证明人类出现于几十万年前,由猿而来,进化论。地层学奠定方法论。类型学。首先形成史前考古学,按照近代自然科学传统进行研究。二、考古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继续发展期。

1.萌芽期(1760~1840年):18世纪末,古生物学长足发展,法国大革命促进其成长。拿破仑战争,掠夺。(德)温克尔曼(考古学之父)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古代史,以罗马等地美术品为资料,完成《古美术史》。分类、研究有限,无年代序,陷入困境。地层关系证明“三期说”的可靠性、科学性。

2.形成期(1840~1867年):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入侵传播、相对、类型学原理、比较方法学、年代校准技术等概念出现。旧石器的发现。石器时代划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各地都适用。尼安德特人发现,彻底否定“上帝造人说”。埃及、西亚考古学发展,(意)菲奥雷利主持发掘庞贝古城,对发掘方法全面改革,以恢复原貌为目标,将房屋按单元全面揭露,讲求层位关系,遗迹保存原地,文物一律采集。1866年,瑞士,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史前考古学得到承认。1867年,巴黎,世博会,劳动历史陈列馆,以史前劳动工具为主要展品。

3.成熟期(1867~1918年):空前兴盛。类型学的发展和史前考古学的系统化以及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科学化。普及到东亚美洲地区。和地层学有机结合。

冰期、间冰期与旧石器时代,冰川活动。明确目的非挖宝。德国、奥地利发展意大利的考古技术。(德)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收集全部遗物,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在内的各种记录,整理资料,发表报告。(英)皮特里,讲求科学化,《考古学的目的和方法》,总结经验。

4.发展期(1918~1950年):理论的发展和提高,考古发掘工作更加科学化,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①、理论:前苏联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研究,面貌一新。欧洲亦非常重视理论研究。(英)

柴尔德,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定程度上掌握历史唯物论。摩尔根三期说:野蛮→蒙昧→文明;以文化发达程度划分。“文化”这一概念出现,代表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共同体。

②、发掘工作科学化:M.惠勒。

③、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航空及水下考古学长足发展。

5.继续发展期(1950年至今):

①、理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研究。欧美沿前一时期体系继续发展,

许多学者更注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考古资料。更加深刻地思考考古文化的理论。有些学者提出质疑。6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新考古学派”,代表:L.宾福德,认为考古史研究文化过程的科学,目的在于探求文化动力学的规律。传统与新派最终互相靠拢。

②、新技术:电磁、地抗力、DNA。

③、范围扩展:下限年代向后推移,形成历史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19世纪前:金石学

1.汉唐时期对文物的认识和考察。“器以藏礼”,出现对文物的收藏家。视为神器。2.宋代金石学的形成。复古潮流,经济繁荣,拓墨和印刷的发展。具有一定学术性,开创了金石著录的方法。考证工作。局限性大,助长盗墓。

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顾炎武。乾嘉学派——训诂、考证,惠栋——代表人物。从未发生质的变化。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梁启超。王懿荣发现刻字甲骨,断定为商代遗物。1900年,

发现敦煌藏经洞。

三、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北洋政府聘请外国学者或与外国科研机构合作。1921年,发现

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此名此时亦提出),分甘肃六期。仰韶发掘利用地形学方法,革命性变化。1922年,北大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主任兼导师。1924年,该研究室成立考古学会,与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考察,中方团长——徐旭

生,参加者黄文弼。1926年,清华发掘西阴村,李济,中国第一次自己主持发掘。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北平研究院,考古组成立。中国从此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贾兰坡发现山顶洞人。发掘殷墟→董作斌。1930年梁思永从美国学习考古归来,到历史语言研究室工作,成为李济助手,使得安阳殷墟发掘逐渐科学化;1930~1931年,梁思永参加龙山文化发掘——山东历城龙山正城子崖。发掘河北易县燕下都。1933~1935年在渭水流域开展工作,徐旭生,宝鸡斗鸡台,苏秉琦参加,开展对周文化研究及先周文化探索。西湖博物馆,1933~1936年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北大发现高昌、汉代烽燧遗址;汉简一万余支。1945年,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遗址发掘过程中,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证据。初具规模,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的方法,奠定基础。

四、中国考古学的兴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田野考古学成为主流,田野考古工作水

平不断提高,方法越来越多。考古学体系逐渐形成,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五、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阶段性。

1.由外国传入,非在金石学基础上发展。与国外合作,或聘请国外专家,直接在中国开展工作,多以外国学者或学术单位为主导。考古学传入宣告金石学的时代性终结。

2.中国考古学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疑古辨伪,释古。

3.超前式发展。50~70年代。大量使用技术工人。

4.阶段性。大发展时期尚未结束,留有许多空白。但未正式处在大发现阶段,而是处在转型期,重心由田野考古学发展为多重心,理论、方法研究也成为重心;社会及历史意义的研究。

考古学分期与年代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分期

一、史前学的分期方案:

1.汤姆森的三期说:石器→铜器→铁器时代。划分标准: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1865年,(英)罗伯特分石器时代为新、旧两期,以制作技术为标准划分。1877年,(意)基耶里克提出“金石并用时代”为石器→铜器时代的过渡期。1892年,(英)布朗提出“中石器时代(续旧石器)”作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期。

2.摩尔根的三期说。以生存方式、文化程度、生活水平划分。蒙昧→野蛮→文明。蒙昧时代:低级:人类出现→火的发现;中级:火的发现→弓箭的发明;高级:弓箭的发明→陶器的发明。野蛮时代:低级:陶器的发明→家畜饲养的出现;中级:家畜饲养的出现→铁矿的冶炼(铁器的发明);高级:铁器的发明→文字的出现。划分标准: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创造。

二、考古学分期的基本概念:

旧石器时代:人类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以打制石器为显著特征。年代越早石器越粗糙。经济方式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狩猎经济初较少。人类特征较原始。人类遗存多与灭绝动物遗存共存。地质年代处于更新世,200、300万年前~1.2万年前结束。占人类历史99%以上时间。

中石器时代:亦称“续旧石器时代”,地质年代进入全新世的冰后期。人类仍然过着采集狩猎生活,但出现以间接打击法(或啄制)制作的生产工具,称细石器。欧洲较明显,中国不明显。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陶器的出现为这一时代开端的四要素。人类由实物采集者转为食物生产者。居住方式变化,房屋建筑向聚落发展。纺织业发展。在世界范

围内形成几个不同的农业系统,如中国、西亚、中南美。

金石并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红铜工具,掌握一定锻打、冶炼技术,但石器仍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

青铜时代:青铜较之红铜熔点低、硬度高,多用于铸造兵器。有些地处出现文字,如黄河、长江流域。主要生产工具仍为石器。青铜器主要用于政治、军事领域。

铁器时代:铁器的制作、使用。最早为陨铁,西亚为最早出现地区。中国约于春秋中、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而铁器在秦汉时得到普及。铁→钢,飞跃,产生巨大作用。

三、中国考古学的分期:无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代之以朝代名称。无中石

器时代。

第二节、考古年代学方法

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相对年代: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表示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类遗存与自然界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年代关系为依据所制定的时代序列。只表示时间顺序。

断定方法: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还可借助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

基本原则:各文化层或各墓葬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遗物,代表该文化层或改墓葬可能的最早年代。各文化层或各墓葬的存在,可以用该文化层或该墓葬有直接叠压关系的上下两层年代分别作为其上限或下限。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顺序。旧石器时代年代断定往往借助于地质年代。

古生物:在地球历史上曾经生存过但现在大都绝灭的生物。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不同时代地层中存在不同种类生物。有一定空间范围限制。

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绝对年代:遗迹遗物的具体形成时间或是某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历史上存续的具体年代范围。以年作为计量单位,并不是年代数据绝对精确,仅为一具体数字。有时以百年、千年、万年为计量单位。以文字记载和有纪年的遗物断代。

历史考古学参照方法:内证:调查发掘当中发现有纪年的。外证: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的资料。年历学。标准器。

史前考古学:依赖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测年技术。碳-14、热释光、古地磁、树木年轮。

碳-14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内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测定结果为生物的死亡年代。

考古学中的文化理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涵义:

考古学文化: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史前考古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专门指考古文献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分布于某一地区,并且有同一特征的物质遗存。有一定的时间、空间、物质遗存。内涵特征是最重要的。

考古学文化的由来:欧洲考古学家将石器时代分期。(法)莫尔蒂耶用考古学代替古生物学分期,以第一次发现地点命名。后不断发展、完善。由于欧洲分期不能适用于全世界,于是引入“文化”这一概念,初指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或不同地区不同特征的物质遗存。

考古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①、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决定的,不同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通常会形成特征

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②、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

④、所在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适应、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当中形成的。

⑤、受所在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1.以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名称。

2.以地域或流域命名。

3.在发现地点的名称上加上前缀或后缀。

4.以遗迹遗物特征命名。

5.以族别命名。针对时代偏晚,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

四、确立考古学文化的意义:概括同一地区不同时代文化发展演变情况。概括同一时期不

同地区文化特征。充分揭示人与环境的关系。充分揭示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研究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

1.成分结构。工具和武器;大量存在的生活用具;陶器中的大部分;装饰品和宗教艺术品;石雕、陶塑人像、石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墓葬与埋藏方式。

2.层次结构:经济文化区——文化群——文化——期别——类型

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人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并非同一动作或现象的简单重复。人的

创造具有社会性,其文化也不断发展演变。内部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外部动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

三、划分考古学文化的原则:文化特征,通过比较而得出。作为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遗址,应

经过大规模的发掘,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能够进行全面地分析、对比;过渡性质明显的遗存,不宜划分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尊重考古学的历史传统,不宜轻易改变已有的考古学文化名称;从全局出发,划分考古学文化;注重考古学的发展,注重考古学的社会化。

第三节、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

1.直线进化论(独立发生论):解释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同文化传播论对立,伴随考古学发生而出现。代表:摩尔根。人类发展过程是由若干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组成,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人类有共同来源、心理、逻辑,并沿着进步道路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可经过几个阶段进入文明时代。

2.文化传播论:民族学和考古学。文化的类似是传播论的结果。把每一种文化因素和文化复合体都以传播为中心解释。人类文化发展中,需要多于发明。一种发明在世界各地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后传播。不是全部文化的遗址,只是部分文化因素的传播。3.新(多线)进化论:以直线进化论观点为基础,注意到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均衡,开始注意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综合考察。注意文化间互补性。世界有多个文化中心,存在交流、传播。某些地区存在跨越式发展。注意文化生态学。

二、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关系。考古学文化:一地域。族群:意识形态。

三、人类远古文化史。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重视人地关系。

田野工作程序与方法

第一节、田野考古调查

一、地面调查。准备工作。最普遍的形势。资料、地图学和地名学研究成果。方式:

分为几种形式:①、普查:对一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全面调查,无轻重缓急之分,了解分布状况,难以深入细致准确。②、专题或重点:专题:对某一地区特定文化遗存的调查,可以为不同时期、性质;重点:对某一遗址重点调查;深入细致准确。③、一般调查:无限制、特定要求,可在任何情况下进行。

二、特殊调查形式。水下考古、航空考古。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物标本。

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

一、工作程序与方法。选定发掘对象及地点;组织人员;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发掘申请,

待批准后方可进行正式发掘;发掘规划;从遗址最具代表性的中心部分开始;具体发掘;

分区,象限法,自然地形法;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的发掘;居住:探方法,探方编号:序号法、坐标法;从上而下,逐层发掘。墓葬: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多用探方法;大型及带坟丘墓葬用四分法、条分法。

二、考古地层学研究。上文化层形成年代晚于下层。堆积序列构成编号序列。从上到

下逐层发掘,文物逐层区分。

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全部收集,按探方、地层。文字、绘图、照相等。

第三节、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一、室内整理的程序与内容

1.出土物的初步整理。按照探方、层位分别整理。清理。拼兑复原器物。统计、计量、绘图。器物卡片记录。

2.研究整理。器物分类、定名。年代推断,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器物的制法和用途。

二、考古类型学研究。遗迹遗物外部形态演化有一定规律。找出发展演变序列。

三、标本的测试与分析。遗物的成分结构。

第四节、考古报告的编写

一、调查发掘简报。主要收获。绪论、正文、结论。

二、大型考古报告。图文并茂。

三、基本要求。简明扼要,明白易懂,察考方便。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一、概说: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通常涉及古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

需要其他学科资料。研究成果和方法相互借鉴。不同学科有效结合,共同从事研究工作。

二、例说:

1.历史学:文献与实物资料具有互补性。方法互借。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2.民族学:民族学,后进民族提供有关早期人类已知知识。共同研究特点较多。弥补传统民族学研究之不足。

第二节、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一、概说:有密切关系。涉足自然科学领域。人类与环境等。相互借鉴,理论、方法。

二、例说:

1.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2.体质人类学。骨骼、种族、人种。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一、考古勘测技术

1.空中勘测技术。照相技术,遥感技术。

2.地面勘测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利用大地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勘探地下遗迹遗物;

磁性测量仪器,地电阻率计。土壤中的磷酸盐、植物花粉。

3.水下:磁性测量仪器、声纳。

二、修复、保养技术。

三、分析、鉴定技术。比较准确地认识古代生物;认识古代技术、工艺的发展状况;探明遗

物的来源;鉴别文物真伪。

四、测年技术。古地磁断代:考古地磁断代;地层沉积磁性断代。热释光:利用古代遗物的

热剩磁性进行断代,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变化,粘土经烧烤后热剩磁性贮存地磁场变化的信息,粘土中有微量磁性物质,受地磁场作用。地层: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的倒转而倒转的原理进行断代。

五、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后岗三叠层 2.盘龙城遗址 3.下川文化 4.反山墓地 5.三足瓮 6.祠堂 7.史君墓 8.石窟寺 9.唐僖宗陵 10.磁州窑 二.简答题: 1.简述考古资料的优缺点 2.姜寨遗址文化分期的意义 3.磨制石器的分类及意 义 4.简牍的分类 5.夏商周时期铁器发现的意义 6.简述吐谷浑伏俟城概况 7.唐代金银器的分类 8.北宋帝陵特征 三.论述题: 1.3000—4000BC中国史前文化格局 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 2000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下川文化 2 印纹陶 3悬棺葬 4 居延汉简 5 龙泉窑 6 永宁寺碑 二简答 1 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 2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 3 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 三论述 1 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 2 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2001年 1名词解释 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克孜尔石窟夏商周年表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马王堆汉墓仰韶文化阿房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2简答题 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3论述: 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 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 2003年一名词解释手斧土墩墓编钟陶衣郫县古城失蜡法瓮棺封泥《考古图》喇家遗址二简答 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 么?

2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3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 三论述 1“一切文物皆有历史的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 2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 3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石片文化层利簋陶衣郑韩故城石楔镇墓俑公墓名旌《金石录》二、简答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 3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4简述隋唐两京墓葬的分期。三、论述 1何谓聚落?何谓聚落考古?简述聚落考古的意义。 2试述中原地区两汉中小型墓形制的演变。 3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005年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绝对年代, 蒙特留斯, 孢子花粉与植物硅酸体, 三棱尖状器, 干栏式建筑, 人殉与人牲, 黄肠题凑, 唐三彩, 邢窑, 开元通宝二.简答 1.考古类型学的作用及局限性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3.写出几种陶制炊器并绘图(不少于5种) 4.周公庙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 5.汉代铁器普遍使用带来的影响三.论述 1.概述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以汉唐为例) 2006年试题一名词解释 1三棱大尖状器 2 中石器时代 3 清凉寺 4 利簋 5 釦 器 6 三体石经 7 唐三彩 8 钧窑 9 三叠层 10 安特生 11 苏秉琦 二简答 1 夏文化研究概况; 2 黄河流域秦汉中小型墓葬形制演变; 3 汉代至隋唐都城形制演变。三论述 1 试论仰韶文化; 2 试论考古学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007年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简答题(任选10题回答,每题15分共150分) 1 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经历。 2 简述苏秉琪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3 简述细石器文化。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_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_综合性_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8、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_初级群体_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_婚姻_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_社会成员_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_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_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 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 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 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 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 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 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 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西北大学考古学试题01—09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 2000年 一 1 下川文化 2 印纹陶3悬棺葬 4 居延汉简 5 龙泉窑 6 永宁寺碑 二 1 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 2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 3 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 三 1 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 2 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 2001年 1名词解释 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克孜尔石窟夏商周年表海兽葡萄镜 武官村大墓马王堆汉墓仰韶文化阿房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2简答题 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 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 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3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 4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 5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 2003年 一、名词解释 手斧土墩墓编钟陶衣郫县古城失蜡法瓮棺封泥《考古图》喇家遗址 二、简答 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3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 三、论述 1“一切文物皆有历史的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

2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 3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石片文化层利簋陶衣郑韩故城石楔镇墓佣公墓名旌《金石录》 二、简答 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 3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4简述隋唐两京墓葬的分期。 三、论述 1何谓聚落?何谓聚落考古?简述聚落考古的意义。 2试述中原地区两汉中小型墓形制的演变。 3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绝对年代蒙特留斯孢子花粉与植物硅酸体三棱尖状器干栏式建筑 人殉与人牲黄肠题凑唐三彩邢窑开元通宝 二.简答 1.考古类型学的作用及局限性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3.写出几种陶制炊器并绘图(不少于5种) 4.周公庙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 5.汉代铁器普遍使用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 1.概述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以汉唐为例) 2006年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三棱大尖状器,中石器时代,清凉寺,利簋,筘器,三体石经,唐三彩,钧窑,三叠层,安特生,苏秉琦二简答题 1.夏文化研究概况 2.黄河流域中小型墓葬形式演变 三论述题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

专业:姓名:得分: 环科系2002级本科生 《环境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2、光化学烟雾:含有NO X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成因是( B. )。 A. 藻类大量繁殖 B. 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 C. 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 D. 溶解氧降低 2. 大气中颗粒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D. )。 A. 飘尘 B. 重金属元素 C. 多环芳烃 D. H2SO4 3.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A.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 镉 B. 铅 C. 甲基汞 D. 铬 4. 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C.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氮、磷 D. 去除颗粒物 5. 烟囱排出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烟流形状为( D. )。 A. 波浪型 B. 锥型 C. 上升型 D. 熏蒸型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其规律。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