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婧一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中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认识强化和理论升华。在中国各位领导人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近代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中国梦这一新的提法,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命题,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但仍需接受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方法论中国化中国梦

引言: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展示其旺盛生命力,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实际是实践方法论,他更注重社会实践和能动的辩证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认识强化和理论升华则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科学方法论。本着这一原则,中国梦,人民的梦应运而生。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

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括人们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工作中,所形成的以获得正确认识为主的认识方法和以改造世界为主的实践方法。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是方法论中最高层次的方法,它们各自又包括较低层次的许多方法。认识方法即思想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矛盾分析方法。它包括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收集材料的经验方法和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等整理材料得出科学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亦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方法。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总的就是一般和

1

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它包括抓典型、点面结合、抓中心环节带动其它等具体工作方法。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是紧密联系的。

1.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论,它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通过实践去改造现存世界。这一方法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密切关注时代特征和实践特点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内涵的这种品质, 使它能够不断正确指认时代本质, 及时转换理论视角, 科学解答现实问题, 总体把握发展方向, 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

1.2.1 方法与任务

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正确的方法对于完成革命任务的必要性。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方法与任务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必须研究和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

必须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又一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它是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的反映。但是,由于世界上各种事物都带有特殊性,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指导去解决具体矛盾时,还必须根据不同事物确定不同的方法。方法论的这一原则要求:要根据任务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方法。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一事物都有它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规律,因而必须用适合于矛盾自身斗争形式的方法才能解决矛盾。列宁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明确指出,不能用解决军事斗争和解决政治斗争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建设的任务,也就是说,要用经济的方法来管理经济。毛泽东同志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第二,选择方法还要根据完成任务的具体的客观条件。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不仅由任务的特殊性质所决定,而且也由这一任务所处环境条件所决定。列宁说:“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

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3。同一性质的任务在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特点,解决的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考察任务所处的条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务自身发展的历史阶段。每一任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有它不同的特点,不能一律看待。二是每一任务所处的外部条件。条件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解决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在我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于苏联和其它国家的方法。

1.2.2 实践

马克思的实践方法论的最大功绩就是既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论,将它从理念世界拉回到世俗世界,也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纳入人类实践,导入认识过程;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材料决非人的主观所固有,而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处处把实践和历史看作是实现人和自然统一性的中介。在他那里,外部世界既是人的实践要素,又是存在着的万物总体。人类生产力作为知识和实践的产物,由于给物质世界打上烙印,因而与其说否定了不依赖于意识的物质世界的存在,不如说完全确证了它的存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4因此,从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行动指南,善于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并在革命和建设中行之有效的思想原则和工作方法, 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突出和重要。科学发展观最终进入党章,定位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紧

3《列宁全集》第2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P121)

紧高举的、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的又一面伟大旗帜。

3中国梦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和命题,反腐败界定为政治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前奏和执政党自身的整顿,城镇化界定为经济层面的提升,即探寻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和动力。作为一种方向性指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反映了以习近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执政意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和指示,都鲜明地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中国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梦是新一届党中央的一个重要施政纲领和重大战略思想,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各项工作的遵循和重要引领,可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统合和引领。

中国梦不仅寄托和抒发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意志情怀,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未来。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境界,从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视角和时代立场去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1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追求幸福、自由、平等、独立的梦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展开,中华民族开始逐渐衰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权沦丧、国力衰微,人民流离失所,一盘散沙,民族独立、领土完整不复存在,昔日老大帝国的光彩一去不返,中华民族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时刻,同时也孕育着千年未有的大变局。1840 年以来的第一个一百年,中华民族面临着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一个民族能否实现复兴,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首要的条件就是能否实现独立自主,国内实现统一,领土主权不被宰割,内政外交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在这个一百年中,能否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处境,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就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能否纵横博弈、各显神通,赢得人民支持的根本法则。各种政治力量都对中国实现独立、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和浴血奋斗。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才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使命。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代表人民利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梦的基本特征总体说来,“中国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规模大。中国古往今来都是一个大国,我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总数都占世界前列。第二,领域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大批专业人士,这些优秀的人才用自己不懈的追求和踏实勤奋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三,与世界共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是合作的发展、是共赢的发展。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是与世界共享的,是与世界人民互惠双赢的。从民族角度阐述了中国梦,它也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中国梦”不属于某一个政党和某一个阶层,它是全民族的梦;第二是有最强烈的民族情怀。“中国梦”包含有全体国人最强烈的要求复兴、要求崛起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情怀;第三是有最彻底的民族信念。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坚定不移、代代相传的信念。

3.2正确认识中国梦

中国梦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观的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长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中国梦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解决中国具体的实际问题,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梦提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强调的是人民的梦想,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

体地位和社会主义主人翁地位。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发展。改革发展是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移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后第一次离京到广东考察工作时就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3.3实现中国梦方法

首先,实现中国梦需要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凝聚中国力量,通过健全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共同的规则来提供保障。其次,实现中国梦需要制度自信。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由于这一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因而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中国力量。第三,实现中国梦需要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首先,要在造福人民中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最广泛地造福全国各族人民。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其次,要在依靠人民中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要紧紧依靠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舍此别无它法。

4总结

中国梦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继承、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历程。人们对科学发展观定位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国梦的形成与提出,也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首要的基本命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5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把握客观存在的事实”的问题。客观真实的情况不能靠举例来说明,也不能靠罗列现象,而必须把握事实的总和,必须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列宁强调,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6具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从其整体上、从其全部联系中把握的事实。因此,事实的总和不是无数零碎事实的简单叠加。

其次,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称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7。“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有两个过程:一是深入实际,这其实是一个拆分实际、梳理问题、发现本质的过程;另一是解决实际,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整理、形成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就是用具体概念还原现实,其实质是体现理论的彻底性,抓住事物的根本,形成可以说服人并用以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要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运用最科学的方法大力改革,以提高工作效率。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严兴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 2009.7期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白河,巴志鹏,朱修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6]列宁:《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364 )

7《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13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