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在看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以后,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感触已经良多。这本书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较为大型的战争或者起义反抗一一作了讲解,也属于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前一段,即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一段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又是一部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里,我们的国家受尽了欺凌;在这段历史里,我们的人民受尽了屈辱。但是在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里,总有有识之士的觉醒,伴随着他们不堪忍受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他们做出的努力也在不断动摇着陈旧的根基,无惧于那些强大的势力,一次又一次地解放人们的思想,试图解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里我想谈谈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部分。

首先我想说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奉行了很久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主要还是因为盲目自大的心理,认为其他国家只能围着中国转,没有了中国提供的各种丝绸布料,香料茶叶等其他国家就不能够活下去了,殊不知有竞争才有进步,有沟通才能继续发展,等到后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太晚了。曾经的中国在各方面都远超西方国家,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居然只能不断退缩,割地赔钱只求息事宁人,不再挨打,但是试问尝到甜头的帝国主义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中国呢,这是谁都能想明白的。我们只能被人用暴力的方式强制打开大门,书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正确:帝国主义在中国历来是一面想使中国对外开放,一面又压迫中国,使中国保持落后和贫穷,因而实际上对外开放的程度极低,甚至并不开放。这样的话,中国只能受着压迫,并且是越开放越落后,几乎是不能得到发展的。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卑鄙的帝国主义将鸦片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尽管嘉庆、道光年间禁令不断,但是运输鸦片的船舶依旧公然地停泊在黄浦江,鸦片就像一个黑洞,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中国富足的白银吸走,中国在逐渐地变得贫穷。更为可笑的是在那时候居然有的官员提出“变通办理”的主张,主张“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也就是让鸦片贸易合法化,使官员们从走私商人得到的贿赂变成国家的税收。这实在是不可思议,那些是毒品啊,在今天只要人一旦沾染想要戒掉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当时的科技医学还是那么不发达。那些无知腐败的官员认为吸食鸦片的人都是游手好闲之辈,就听任民间吸食,这实在也算是骇人听闻了。而且这也明显看出了那些官员只是想保住大量流出的白银,并没想过鸦片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没想过要去根除鸦片。当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是会有勇士的出现,比如因为虎门销烟而赔上性命的林则徐。林则徐雷厉风行的禁烟运动和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外国人目瞪口呆。回过神来的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更加陷入了被欺压的深渊。至于说,中国的封建皇朝在贸易关系上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外国,所以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取“平等”。——这是一种强盗逻辑。强行进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否认这个国家有权自行规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制度,企图用武力来取得在这个国家中为所欲为的地位,而称之为要求“平等”,这是十九世纪的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强盗逻辑。就算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借口来发动战争,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充其量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正好对了他们想要找理由的胃口。结果我们只能签订了可耻的城下之盟——这就是南京条约,在近代史上第一个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条约。,其实我认为在这里面除了有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原因,包括各种守旧势力原本就不同意严禁鸦片,还有道光皇帝,他是一个无论在禁烟问题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一贯坚定的方针,只要稍微一遇到挫折,立马就害怕气馁了,既然“战”也不成功,“抚”人家根本不接受,

那就只能乖乖地任人鱼肉了。至于后来的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也不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看到中国原来是只纸老虎,其他国家又怎么能不趁火打劫呢。

接着我想说说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农民运动中也算是一个明亮的星星了,虽然最后也是失败了,但是它起自一个狭小的地区,发展为全国性的巨大势力,成为中国在无产阶级产生以前的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实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封建地主阶级到了这个历史阶段已经彻底地堕落;在外国侵略者的压力面前,它只能起约束人民群众的爱国斗争的作用。不管外国侵略者如何欺凌与侮辱它,它也宁愿向他们妥协,甚至想依靠他们来求自己的生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封建统治者始终没有把外国侵略者当成真正的敌人,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真正的敌人不是别的,而只是革命的人民——太平天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也只能拼命打压苦难的民众在帝国主义面前却大气也不敢出。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战绩是挺辉煌的,还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等政策,可是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开始狂妄自大,只顾着争抢胜利的果实,以为从此就可以掌控全局了。只是随着内讧的产生和矛盾的增加,其实已经埋下了失败的苦果。不仅如此,它的某些领导人和部队中的游民习气和其他坏习气也是需要改造的。太平天国初期在从广西到南京进军途中,曾经能够把各种不同来源的农民起义力量团结到自己内部来,溶化成为一个整体。但在此以后,它基本上只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拒绝合体,例如对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另一种办法是大开门户,无条件地收容。当它感到兵源愈来愈困难时,就愈来愈采取后一种办法。但这种办法,同拒绝合作一样是错误的,这是我们从天地会的问题上已经看到的了。所以太平天国看似光鲜的外表下其实问题重重,就像是一颗粗壮的大树,虽然从外表上暂时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是其实树干的中间已经在逐渐地被侵蚀,变得越来越脆弱。不管是中外反动势力的互相勾结、共同镇压还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致命弱点,都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最后难逃失败的涩果。

然后我想说的还有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我不想过多地去谈它的开始和结束,经验和教训。反而我是在这本书上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两种分歧,让我很感兴趣。在洋务派官僚大肆购买洋枪、洋炮、轮船、兵舰,并开办各种工厂的时候,封建官僚内部有一派人提出了反对的主张。由于这派人坚持拒绝任何在封建社会中原来没有的新东西,可以称之为极端守旧派。在洋务派大力兴办学堂的同时,守旧派如监察御史张盛藻、大学士倭仁等人极力的反对下,虽然同文馆还是建立起来了,但是在当时所谓理学的权威人的反对舆论下,投考的人竟然寥寥无几。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守旧派的人大都是以“孔孟之道”、“尧舜之道”来反对洋务的,他们害怕“洋学“的盛行将会给传统思想体系带来强烈的冲突,因此动摇封建政治和封建经济体制。而李鸿章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实,封建官僚中的洋务派和极端守旧派同样都是要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他们的分歧不过在于洋务派认为必须给封建主义的统治机器加上一些洋式的利爪,以挽救它的垂危的命运。洋务派的反动目的固然不能达到,极端守旧派以为拒绝“洋器”和“洋学”就能维持封建主义于不坠,当然也只是反动的空想。其实,我倒是认为,极端守旧派对于洋务派的讥讽,有些话虽然说得很尖锐但是却很符合事实,如书中也有说到:刘锡鸿于光绪元年致书李鸿章,申述洋务派的练兵、理财、造船、制器均无实效。但李鸿章当然不会愿意承认,因为这是腐朽的政治统治下的必然现象。守旧派总是用各种理由来反驳洋务派的唯武器论,守旧派总是指责洋务派“用夷变夏”但其实他们

自己也是投降主义者。说到底,守旧派在中国封建制度濒于没落,中国社会面临巨大震荡和变化的时候,他们仍想把中国人民束缚在封建传统中,抗拒任何一点新的变化和进步。他们是用比洋务派更加落后的观点来反对洋务派。洋务问题上的又一个分歧起源于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他本是一个同李鸿章一样热衷于搞洋务的人,但是他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与李鸿章又有不同,他不认为“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而以为它们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只是因为现在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学它,所以只好先从造船制器学起。他认为必须像西方那样“通商贾之气”,让商人自由地经营造船、制器等业,而不大赞成官督商办的招商局的那种做法。他还以为“竭中国之力,造一铁甲船及各兵船布置海口”,是谈不到“操中国之胜算而杜海外之觊觎”的。还有例如强汝询虽赞成用新式武器等,但是他还认为西方的强大不只在于武器,他们的官民关系和睦,他们的愿望和志向都很一致,他们的法治简单而严肃……这才是使他们强大的关键。对此我十分赞同他的看法,说到底我觉得洋务派的眼光还是过于短浅了。毕竟他们最终想要维护的还是封建清王朝的统治。让我也了解到了原来赞成洋务派的人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他们中许多人的观点既结合了洋务派的优点同时也剔除了洋务派的一些缺点,如果他们也能勇敢地站起来同洋务派对立起来,那么也许历史会改写也说不定。

最后我还想简单地谈一下五四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给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19 年的五四群众爱国运动是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而爆发起来的。因为在战后,西方列强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更是成为了直接的导火索,终于五四运动爆发了,而它的直接斗争目标也得到了实现,随着学生们反抗,工人群众们也奋起了,这更加增添了运动的声势。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五四群众运动,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激荡。坚持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观点的人们在运动的高潮中渐渐地退出了斗争,在斗争中最坚决的,能够起领导作用的是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旗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与个人主义;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新青年》杂志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就是这种发展的一个标志。“五四”后全国各地知识青年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在仅仅一年间出版的刊物达四百种之多。这些社团和刊物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但除了明确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外,也几乎都不能不议论社会主义,议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议论马克思主义。

虽然中国仍然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经过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国近代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

读完这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使我对于中国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一段历史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 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 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 (一) 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力图建立“新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

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爆发 教师:(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并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五四运动中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确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在后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工、商、学广大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革命运动。这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当时就说:对于五四运动,“绝不能望文生义地去解释他。中国民族几十年来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本来就包括在里边。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到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应用物理学(2)班 2012326690041 舒炳锋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三个方面述评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可供各种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的大众史学读物。 引言:读史明智,以故为鉴能使我们少犯错误,读历史,品读风云人物。 关键词:爱国救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五四运动 正文: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两种化,引起了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在作者看来,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带有致命的弱点,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也就很明显的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当时社会和国民素质还不足以推行资本主义,这其中需要一个类似君主立宪的过渡阶段,而那时的中国不得不处

五四运动的过程-作文

五四运动的过程 年月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 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月-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月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 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 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月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 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月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 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

天安门。 月日上午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 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 下午时,北京学生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 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 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国公使。 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 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每周评论》年月日)下午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 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时分左右怒烧其宅。 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人。 月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作者:胡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印刷时间:1998年3月1日 版次:2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胡绳的观点是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即使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往往总是被地主阶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产生两极分化,引起了农民的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弱点是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下面给大家说说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

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

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

作文-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3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156、157、158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

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天安门。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4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3000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下午4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4时30分左右怒烧其宅。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 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 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 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综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一、单项选择题 1.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俄国十月革命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2.1919 ~ 1949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1919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4.抗日战争胜利后,取代日本在中国地位的是( ) A. 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苏联 5.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官僚垄断经济 C.封建经济 D.半封建经济 6.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主力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是:() A.小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8.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开始于() A.金融业 B.商业 C.工商业 D.农业9.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哪些列强互相争夺的对象?() A.徳意日 B.美英法 C.美英日 D.俄意日 1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上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是() A.地主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1919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主义的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实际上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方面,中国的对手不再是古代的“蛮夷之邦”,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方面,统治中国的是腐朽、专制、已经趋向没落的封建王朝。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仍然实行清初开始制定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一种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将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为广州一口;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公行制度,由清政府认可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以限制外商的交易对象;制订一系列管理、防范外国人的章程,对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作了严格规定。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最初有防范郑成功等领导的反清斗争的目的,但决非历史的偶然。在经济上,它是封闭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地产物,封建自然经济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扩大对外贸易的观念和动力。在政治上,它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民族狭隘性。他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来防止汉人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在文化上,闭关政策反映的是盲目自大的传统“夏夷观”,它使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排拒外来事物,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的逐渐加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卫作用。但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抗中,闭关政策暴露出其封建性和落后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3-1-3简述“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巴黎和会的史实,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自学课本,总结并说出“五四”运动的进展,知道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明确“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进展 2.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2.采用探究教学法及讲授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分析与拓展思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设疑:同学们,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这幅图 是纪念什么历史事件吗?你知道这一历史事件 吗? 思考并回答:“五四” 运动以及对五四运 动的初级了解 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有利于老师把握 学情 新课教学(30分钟)一、五四背景介绍 1.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五四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三个历史镜头将带领大家回到五四前期的中国, 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历史镜头归纳当时的社会事 件及当时中国民众可能的反映 历史镜头一: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德国、日本 学生根据要求在看 过三个历史镜头后 归纳三个历史背景 及中国民众可能的 反映 在学生回答民众可 通过历史资料的展示 及民众可能的反映, 让学生融入真实历史 亲历者的前后反映的 对比既对学生回答的 验证,又是让学生深

教师补充说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胡适:“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了一个政治运动,所以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 问:胡适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反映“五四”还有什么影响?此外,你觉得“五四”运动还有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及结合本节课所了解的情况加以回答 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胡适的评价,让学生思考得出“五四”运动的其他影响,给学生以后面知识的延伸性 动的评价,引申出五四运动的其他影响,为后面的知识做出相应的铺垫 五、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沙健孙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这个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所开创的革命传统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关键词]五四运动;经过;历史特点;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3-0028-07 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本来,几千学生游行,这在近现代中外历史上并不是罕见的事。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前一年,北京各大学2 000多人和天津少数学生就曾为反对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协定》结队到总统府去请过愿,但这次爱国行动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为什么从五四游行开始的运动会震动全国,并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弄清楚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具有什么新的历史特点;它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经过 1.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五四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本人痛心地说过: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一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在回忆五四前夕的情况时讲到:“这时辛亥革命的痕迹已经全部抹去了”。清王朝专制政府的反动统治机器和统治人员、统治方法基本上保存了下来。“首都北京城里驻扎着帝国主义者的军队,随时都可以对中国为所欲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得全国人民透不过气来,而青年知识分子“比别人更有沉重的责任感”。[1](P255-256)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氛围中发生的。 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1914年8月至1918年10月,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进行了一场世界大战,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主要是西方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以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而宣告结束。1919年1月,美、日、英、法、意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战后的问题。1917年8月,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曾宣布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它派了一些华工去欧洲,并没有派军队前往参战)。因此在战后,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也应邀派出专使参加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召开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条”意见作为会议的主旨。其中表示:“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利权”;“对于殖民地之处置”应“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等等。这些冠冕堂皇的词句,使得中国政界和知识界的一些人产生了很大的希望,对这次和会抱有很高的期待,一些人甚至把协约国的胜利看作是“公理”对“强权”的胜利。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等七项希望条件,提出了取消1915年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是道光年间起,活跃了14个年头的反清农民革命组织,而这个组织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般以失败告终。 书中写道,“历史实践证明,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把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革命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以及启示性和借鉴性。 太平天国的最早的组织者同时也是领导者之一——洪秀全误打误撞竟成了基督教“忠诚的教徒”。而1847年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却拒绝给他施“洗礼”,认为“以彼对于圣经之知识无多也。” 由此可见,洪秀全缺少对基督教系统、深入的认识和学校,而是借由基督教这一契机打开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帷幕。以书中所述,“洪秀全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带来的基督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必然性的历史通过这个偶然的事件而实现了。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 古老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而洪秀全则是“这部‘天书’中着重论述的只有上帝是“独一真神”而一切偶像都应废弃这一点受到他特别注意。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撤除学塾中的孔子牌位。” 这便是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开头——虚假而愚昧的信仰。自认为上帝次子,是天赐的神圣使命,从这一角度出发不仅经不起推敲,同时也和封建思想如出一辙——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天赋之权。 次之,参加太平天国武装起义的群众主要的是各地的贫农、雇农。而中心领导人中,书中写道,“杨、肖利用了闭塞的山区本来流行的鬼神附体的巫术的形式,和洪秀全的梦魂上天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他们之所以能在群众中建立威信,并不是因为他们利用巫术的形式,而是因为他们假借“天父”“天兄”的名义所说的话常常是在重要的关头,起着稳定人心,指明方向,打击敌人的作用。” 换而言之,主体力量是缺乏知识水平力量的贫困农民;领导者拥有一定领导能力,却仍然是靠坑蒙拐骗的乌合之众。胡绳先生写道,“当革命形势出现的时候,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成为勇敢的先锋。但同时,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他们既是农民革命中的勇敢分子,又往往成为革命中的不坚定分子;既给农民革命涂上了绚烂的色彩,又成为败坏农民革命并使农民革命终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主体力量有一定缺失的情况下,领导力量也没起到矫正指导的效果,又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大失败因素。 第三则是历代农民起义的“通病”——“农民革命能够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消灭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代之以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他们所做不到的。造反的农民在意识形态上也摆脱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毒害。”也就是“农民阶级没有彻底独立的世界观。” 许多参与革命的普通农民会从封建思想上认为自己是“匪”,是“贼”。而这一认知使得这一组织容易被“招安”,被“收买”,被“劝降”,从而从内部分崩离析。 第四,腐败。即便洪秀全曾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但是太平天国依旧走了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老路——大兴土木,豪华奢侈,骄奢淫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