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与“原典”

“元典”与“原典”

近几年,出版界涌现出一股“元典丛书”热。例如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中国民俗元典注评丛书”(1999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元典文化丛书”(2001年),西苑出版社的“西方元典丛书”(2005年)等。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一套“科学元典丛书”。丛书包括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至于何谓“科学元典”,丛书《弁言》中有这样的说明:“这套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丛书《弁言》对“科学元典”的解释之所以不厌其烦,固然是为了与目前已被人们泛化使用的“经典”一词相区别,使丛书的名称新颖而又贴切,此外还应该有语言学方面的考虑,即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甚至《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都查不到“元典”这个词。对于一个新词,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孙友忠在《“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阐释》(《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中指出:“‘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氏自创。”1992年,冯天瑜教授在《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论“文化元典”》一文,用“文化元典”这一概念“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并特别阐明“‘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与

汉字系统中已有的“经”“藏”的含义相近。在冯教授此后的著述中,“元典”一直是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概念,相关论文如《试论中华元典的“神人之辨”》(1992年)、《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1993年)、《关于中华元典“人文性”的思考》(1994年)等,专著如《元典:文本与阐释》(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与此同时,“元典”一词也逐渐出现在其他学者的著述中,相关论文如陈友峰《论元典文化对戏曲泛喜剧化审美特征之影响》(2003年)、张远山《“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2004年)、夏立安《法律元典与人本主义》(2006年),专著如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大钧《元典哲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等。

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为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普遍使用,“元典”在当今社会语言交际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参考冯天瑜教授等专家的意见,结合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给“元典”下这样一个定义:“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例如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作,希伯来人的《旧约全书》,中国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都可以纳入“元典”的范畴。正如金宁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华文化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所指出的,元典“集中反映了民族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态,往往具有首创性,博大精深,因而成为一个民族垂范永远的精神象征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因为是一个新词,加之缺少权威辞书的及时界定,“元典”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常与“原典”一词混用。冯天瑜教授“曾以‘原典’称呼此类特别文本,后经友人建议。决定改做‘元典’,因为‘元典’更能包容所要研讨的文本所具有的特征”。(《论“文化元典”》)王联斌在《中华武德文化研究》一文中说:“被学术界公认为具有民族文化元典(亦即‘原典’)意义的

《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等著作中,无不散发着武德文明之花的馨香。”对“元典”与“原典”不加区别。李嗣水等著《中华民族精神论》书中有“原典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节,指出“冯天瑜先生将春秋战国时期定型的《诗》《书》《礼》《易》《春秋》等蕴涵着民族原创精神的典籍称为‘文化原典’”,紧接着又指出“忧患意识是充溢于中华元典的一种基本精神”,对“元典”和“原典”也不加区别。

人们之所以把“原典”与“元典”无区别地使用,是因为“原典”与“元典”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被当前各种中文辞书收录的词语。既然缺少权威性的界定,大家在具体使用时无据可依,混用当然也就难免了。但是,考虑到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准确性和经济性特征,对这两个词语的定义和区别还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际使用中,“原典”所涵盖的范围相对于“元典”来说更加广泛,如戴伟主编的《国学原典导读》一书就选录了儒家“五经”之外的《楚辞》《国语》《战国策》《孙子兵法》《庄子》《韩非予》等诸子著作。更为主要的是,“原典”多与被翻译或被重新诠释以后的文本相对,强调自身所具有的“原始文献”的性质。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朱庆之教授在《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1995年)一文中说:“在对汉译佛典作语文学研究时,或由于年代久远而语义淹没,或由于外来词语源不明而费解,我们常常会引用原典来对这些问题做出研判。”钱理群教授在《“回到传统”与“沉入国民”》(1999年)一文中说:“我这里说的‘从头读起’。就是从老老实实地,一本一本地读中国的原典开始,要抛开各种各样的分析、讲解,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塞满你的头脑……直接面对古代原典的白文,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这两例中的“原典”都是指未经后人诠释或适译的原始典籍,并且这里的“适译”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和同一种语言古今之间的翻译两种情况。

“原典”的这一内涵特征还有一个有趣的参证:在日文中,“原典”一词指的正是被引证或翻译的原始文献。

总之,作为汉语中刚出现不久而且使用较为广泛的两个新词,

“元典”和“原典”在词义方面的差异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元典”强调典籍对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根本而又深远的影响意义,“原典”则强调典籍所保有的未经诠释或迻译的原始的性质,二者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不应混淆。

《中华原典导读》总复习·补充

一、中华原典分类举要 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一)经部 “六经”(孔子)——《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汉)——《易》《书》《诗》《礼》《春秋》 “十三经”(朱熹)——《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其他如:《广韵》、《说文解字》等 (二)史部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三)子部 儒家、兵家、法家、……、释家、道家 (四)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原典》导读 (一)“原典”、“元典”概念 1.家——原——源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 2.元,始也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 “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指一种文化、思想、流派最开始、 最本源的著作。 (二)为社么要读“原典”? 1.“原典”自身的魅力 2.前辈学者的启示 3.现实的需要 二、《周易》相关内容: 【性质】 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代通过事物变化的规律来预测吉凶的算卦书。 ②《周易》带有迷信色彩,但这并不能够影响它的内容当中包含着精华,包含着大智慧。 【构成】 ①易经和易传; ②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内容和体例】 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 八卦名称及所象征的八种事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取像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邵炳军张静路艳艳 摘要:中国的文学“元典”具有深刻的特质和广泛的价值,其源头地位和典范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故在当代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给予更有力的关注。为此,我们正着手进行的“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的编撰工作,正是在钩稽先秦文资料源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上,同时又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先秦“元典”文读本。 关键词:原典;元典;教学;系年;注析;编撰 我们这里所说的“元典”是与“原典”、“元点”有着密切联系而又不同的一个概念。 所谓“原”,即“本原”(《左传》昭公九年);所谓“典”,即“经籍”(《尚书·五子之歌》伪孔《传》),故所谓“原典”主要强调“原初”、“原始”的文献学上的原料价值,即文献学类别划分中的一次原始文献。所谓“元”,即“始”(《说文》);所谓“点”,即某一时段与程度的标志,故所谓“元点”,即探讨“四时之变”、“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其具有哲学的“本原”、“本体”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追本溯源式的理性探讨与根本解释。此外,“元”还包含着价值取向上的倾向。《易·乾·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又有《易·坤》:“上美为元。”《正字通》云:“元,大也。”《尚书·舜典》载:“元,上也。”这些对“元”的解释又都包含着对人类终极性存在状态的关怀,表达了对人文精神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要谈的“元典”则是属于文化学意义范畴上的,是哲学“元点”思维与文献“原典”史料的完美结合,更强调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意义、超越时空的典范意义和民族精神的建构意义。这样,中国文学的元典性作品就是指那些既有深刻、广阔的原创性意蕴而又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研读这些“元典”作品体现出一种“原始要终”(《周易·系辞下》)的召唤和要求,在当代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注重文学“元典”的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门径,力扬厚重务实的学风,提高学生的原创性能力。这种“知所先后”的训练,无疑对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乃至于整个人生进入“知本”、“知至”、“近乎道”(《大学》)的探索之路会大有裨益。 一、中国古代文学“元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民族精神性特质

元典读书笔记

原典读书笔记 王寅晓2011200052 书名:《八次危机》 副标题:中国的真实经验 作者: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等 简介: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八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 核心概念 1.制度路径依赖:一切的制度一经形成就会自然而然地不断照着其模子因袭下去。因为改变或改革都会造成成本或一个受损的群体。 2.经济软着陆,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率>7%,失业率:4.5—6%,通胀率:≤4.5。 3.经济硬着陆:经济增长不仅是短期向下波浪式的运动,而且在2-3年内,无法回到原来的高点。同时,向下调整往往是不能够计划的,是没有办法人为控制的。因此,向下调整的幅度比较大,不是随机的简单波动,而是激烈的向下调整。用计量经济学的概念,硬着陆是经济增长长期向下移动的开始,因而出现明显的结构性断层。 4.成本转嫁论与发展陷阱:西方特色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造成的危机代价,主要是向殖民地与发展中国家转嫁。这个是西方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矛盾。而“解殖”成功的国家,因其普遍参照西方特色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却又不可能向外转嫁制度成本而大多数堕入“发展陷阱”。能够跳出“发展陷阱”的国家,大多都归因于有条件向内转嫁成本。譬如中国,在改革以前的城市危机主要靠向集体化的农村转嫁从而实现在城市的软着陆。之后的危机不得不在城市“硬着陆”,进而才引发了“改革”。 5.资本与政府:这个是人类在西方特色资本主义文明历史阶段制造出来的两个最为“异己的产品”——代价高昂且反制于人类自身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上层建筑是政府。而上层建筑往往是派生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 正文: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我深深地感觉到现今世界上发生的多种危机与灾难,多是由于人们对于“术”的痴迷追随而致的。人们可以不断地创造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不断地革新赚钱机器。然而终究这一切的终点是什么,是美丽愿景的实现还是毁灭的到来。我相信,后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人们需要明确地知道“道”是什么,这个道,不单是道理,还是铺陈开来的道路。人们发明了走路的各种方式,然而去往的方向才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通晓道,唯有读史,而且还得遵循一套认识历史的办法——“冷酷实证”。此就是尽量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政治立场去观察中国,尽量不作或只作最低限度的价值判断,并在直达事物的本质之前不提出任何价值主张。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对于世界的理解里大多都会掺杂自己的意识形态,甚至有先入为主的倾向。然而真正去明了一段历史,甚至可以说明了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足够的“冷酷”,得以站在事情的外

“元典”与“原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9153388.html, “元典”与“原典” 作者:宋闻兵 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4期 近几年,出版界涌现出一股“元典丛书”热。例如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中国民俗元典注评丛书”(1999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元典文化丛书”(2001年),西苑出版社的“西方元典丛 书”(2005年)等。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一套“科学元典丛书”。丛书包括哥白尼《天 体运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至于何谓“科学元典”,丛书《弁言》中有这样的说明:“这套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 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丛书《弁言》对“科学元典”的解释之所以不厌其烦,固然是为了与目前已被人们泛化使用的“经典”一词相区别,使丛书的名称新颖而又贴切,此外还应该有语言学方面的考虑,即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甚至《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都查不到“元典”这个词。对于一个新词,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孙友忠在《“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阐释》(《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中指出:“‘元典’作为一个整词, 系冯氏自创。”1992年,冯天瑜教授在《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论“文化元典”》一文,用“文化元典”这一概念“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并特别阐明“‘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与汉字系统中已有的“经”“藏”的含义相近。在冯教授此后的著述中,“元典”一直是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概念,相关论文如《试论中华元典的“神人之辨”》(1992年)、《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1993年)、《关于中华元典“人文性”的思考》(1994年)等,专著如《元典:文本与阐释》(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郑 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与此同时,“元典”一词也逐渐出现在其他学者的著述中,相关论文如陈友峰《论元典文化对戏曲泛喜剧化审美特征之影响》(2003年)、张远山《“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2004年)、夏立安《法律元典与人本主义》(2006年),专著如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大钧《元典哲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等。 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为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普遍使用,“元典”在当今社会语言交际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参考冯天瑜教授等专家的意见,结合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给“元典”下这样一个定义:“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例如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

“元典”与“原典”

“元典”与“原典” 近几年,出版界涌现出一股“元典丛书”热。例如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中国民俗元典注评丛书”(1999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元典文化丛书”(2001年),西苑出版社的“西方元典丛书”(2005年)等。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一套“科学元典丛书”。丛书包括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至于何谓“科学元典”,丛书《弁言》中有这样的说明:“这套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丛书《弁言》对“科学元典”的解释之所以不厌其烦,固然是为了与目前已被人们泛化使用的“经典”一词相区别,使丛书的名称新颖而又贴切,此外还应该有语言学方面的考虑,即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甚至《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都查不到“元典”这个词。对于一个新词,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孙友忠在《“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阐释》(《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中指出:“‘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氏自创。”1992年,冯天瑜教授在《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论“文化元典”》一文,用“文化元典”这一概念“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并特别阐明“‘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与

(完整)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曾经遭到意识形态的阉割,以致于我们除了做些典籍的贵族式研究,很难看到传统 的踪影。以前的国学热仍旧是一种旁观者式的复归传统,毕竟我们的习俗、文化传承方式,以及各类文物被文革所破坏.如今,长期处于“传统"迷惘的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看到很多人为中国加入全球化而欢欣鼓舞,心中颇多感慨。要知道,传统的困境又将进入“全球化”旗帜下西方现代文明的“合法"侵袭。本来,任何文化尤其弱势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击,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很多国家都有文化委员会(Council),包括西方国家,还有相关的法律,这是政府层面的。反观中国,政府除了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偏好做些弘扬民族文化的表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虑和保护。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场选择,若大的中国对于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万人民币的政府资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仅仅为了旅游来假造历史,对地方风俗、古迹的保护非常有限.传统文化类学术机构的正常运作缺乏资金和规范,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这样忙于建立所谓的新学科,在处理传统学科与现代课程的关系方面缺乏经验。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一天天衰弱,学者与民间的关系还是那么遥远。希望政府、学术机构(学者)和民间力量合作,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有并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 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该学科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其内涵包括以下层次:传统的“小学”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二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体会。首先要热爱本专业,认识所从事专业的重要性。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通过古籍整理的实践培养研究生。 一、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而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遥远的不说,从孔老夫子序《书》、记《礼》、正《乐》、订《诗》、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说也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家大多偏重于实践,不重视理论的探讨,所以除了唐初刘知几《史通》、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少数几部带有理论探讨性质的著作之外,最早的文献学理论著作要算郑鹤声出版于1933年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但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各家的认识并不一致,这一点,我们从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古典文献学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为古典文献学是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因此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内涵都与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的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它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其它涉古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所以它更测重“横"的规律的探讨,而不是像古代文学那样更重视“史”的规律的研究. 就其内涵的层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层次:第一是传统的“小学”层面,即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这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第二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像《尚书》《周易》《诗经》《左传》《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楚辞》等。第三是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吕思勉曾说,历史地理学和官职之学是研究中国学问的两把钥匙。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第四层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包括:古典文学基本资料的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新编;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基本工具书的编纂,如古代文学家辞典、文学书录、诗词曲语词辞典、戏曲小说俗语辞典、文学典籍专书辞典、断代文学语言辞典等。这些研究是各类专题研究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具有相对的长期稳定的特点。

简述元代的条格与断例

简述元代的条格与断例 元代法律继承了唐律的优点,汲取宋代律学的成果,将两者合为一体,创立新型的法典——《元典章》。 在封建社会初期,法典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痕迹,“犯罪而知情”成为重罪定案的原则。法律只规定有关刑事的罪名及相应的处罚,没有确定死刑,但这不表明元代法律上没有杀人罪,而是规定重于杀人罪。元代的主要法律文献《元典章》设有重罪十三条,规定谋反、叛逆、大逆等严重的十三种犯罪要处以死刑,并规定一些从重处罚的犯罪,如抢夺人妻、奸污寡妇等罪名也处以死刑,还规定:“诸人犯奸者,绞;因奸致杀者,斩;知情不举者,同谋之首从各减一等”。这就突出地表现了死刑重于杀人罪的立法原则。元代的司法机关设有断例司,《元典章》把断例分为十类,每类的内容,都规定了重罪与轻罪的判决标准。断例是对《大元通制》的发展。 最有特色的是断例制度。《元典章》是元代立法的总结,但它又没有完全抛弃《大元通制》,而是在对《大元通制》加以删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容,称为断例,即“今更定律令格式,已尽去前朝苛酷之法”。这就使《元典章》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注重平民利益的“良法”。作为刑法典,《元典章》主要对盗、杀、淫、诈伪、斗殴、伤害、及强盗等重罪作出规定,而对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罪行则作出较为宽大的规定。由于元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方针,因此元律的法典化水平比较低,而且律、令的界限比较模糊,而《元典章》则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疏议时务,以范国体”,以调整社会矛盾为目的,确

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典体系。 到元代中期,元世祖忽必烈鉴于中国法制缺乏具体细则的弊端,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下诏编纂法典,元代法律开始形成定型。元朝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他们从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需要出发,既不能像唐律那样颁布于元初,以免引起汉族人民的反抗,同时又要适应当时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所以立法任务主要由政府机构和官吏来完成,一般老百姓是很少参预其间的。 其次,《元典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如蒙古统治集团“立法先绝千年之圣制”,凡违背统治阶级利益的规定即被撤销,后来者“虽欲复旧制,未必能守”。于是元代法律愈益系统化,在明朝的《大明律》、清朝的《大清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修改,到了《大清现行刑律》时,基本形成了封建法律的定型。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演变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演变 浩瀚悠久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从孕育发端到成熟壮大,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既是传统家训文化从形式到内容日臻丰富、完善的过程,也是传统家训文化不断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磨合、相适应的过程。一般认为,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以及宋元明清至近代的由盛转衰期三个阶段。 1.先秦时期:传统家训文化的萌芽阶段 先秦时期是指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奴隶社会时期,一直到封建专制确立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段时间。在这个期间内,传统家训文化经历了一个破土萌芽的过程。 据史书记载,现存最早的家训产生于周初的王室,其中以周公的家训最具代表性。周公,即姬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武王死后,由其辅佐年幼的成王,代为管理政事。周公的家训主要是针对儿子伯禽、侄子成王以及胞弟康叔而言,以诰命的形式散见在古籍《尚书》中的《康诰》、《酒诰》、《无逸》、《梓材》等篇目中。通过对这些篇目的梳理,我们可以大体上将周公家训的内容概括为勤政爱民、戒奢戒逸、选贤任能这几个方面。比如说,周公在伯禽临去鲁国前,说道:“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而还要“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身接待别人,唯恐失去天下贤能之士,叮嘱伯禽到了鲁国“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君就对人骄横。这里可以看出周公希望儿子伯禽能够礼贤下士,谦以待人。而彼时成王年幼丧父,周公既是成王之叔,又是成王之师,从小便使他与伯禽一起接受教育。周公着重教导他要吸取殷商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牢记先王创业之艰辛,体恤百姓,勤政爱民。例如,他在《无逸》篇中,指出殷朝“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以及“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遵从天命的要求行事,“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知稼穑之艰难”而“不敢荒宁”(《尚书·无逸》)。与之相反,那些淫逸过度的殷王却在位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以此告诫成王要“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关心百姓疾苦,勤于政事。另外,周公也同样地劝导同母胞弟康叔,要学习父亲文王“庸庸,袛袛,威威,显民”(《尚书·康诰》),实施德政,明德慎罚,禁酒戒奢等。可见周公家训不仅注重个人修养,开创了德教传

思维融合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典学习路径思考

思维融合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典学习路径思考 作者:蒲儒刿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2年第05期 当下,快速的科技发展,大量涌现的新职业,为个体选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信息过载,信息焦虑,信息疲劳,虚拟世界,又使人们面临身份迷失之虞;社会的快速变化,对个体的应变力提出了空前挑战。在日益多元而快速变迁的语境下,个体何以建构健全人格、获得健康的精神世界,成为新的世纪课题。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希望从那里找到良方。 自2013年至2022年这10年来,团队通过开展“以《论语》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为课题的系列研究,形成了以《在孔子的屋檐下——〈论语〉思维教育导读》为蓝本的课程教学系列。我们认识到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元典的思维教育聚焦人的幸福,这与新课标“立德树人”的理念自然吻合;中华优秀传统元典思维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健全人格、创造性人格,即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二是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元典的思维教育,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典思维教育的一隅,缺失老庄的思维教育是不完整的;“儒道互补”启示我们,必须儒道双管齐下,而“先儒后道”“道家不适合年轻人”等观念缺乏依据而应予以思考。 作为传统文化元典的后续研究,我们开启了“以老庄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 “以《论语》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和“以老庄为基点的思维教育应用研究”,前后相承,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原点,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重要研究结论之一:“融合”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教育的基本路径和原则,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般人理解“儒道互补”仅限于处世哲学,我们主张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包括人文思维与天道自然等)融合互补。 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一般人恐怕会质疑让孩子去学习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经典著作,因为在他们看来,儒家思想是我们精神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而且儒家主张积极进取,这与年轻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吻合,积极进取的思想有助于孩子们的人生和成长。而道家主张顺性而为,急流勇退,似乎是所谓“消极”的思想,让孩子们接触,不利于其成长和发展;事实上,道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华传统精神文化之一脉,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与儒家主张“进”的积极用世的思想构成制衡关系,犹如人之动静二脉,使我们的人生在进退、取舍之间,获得一种相对平和淡

宋代典卖制度

宋代典卖制度 简单地说,宋代的典卖制度是宋代所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入户交易田土,投卖契书,及争讼界至,无日无之”。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使宋代对典卖的法律调整有所加强。自宋代以降,对土地、房屋等的典卖规定须向官府纳税和订立书面契约,在典卖活动中以法律维护家长的特权。同时在《宋刑统》和许多皇帝的诏敕中,明确规定严禁一物两典,违犯者“准盗论”,用以维护典权人的利益。 附:两宋时期的典权制度 自两宋起,土地的买卖已完全合法化,因而典卖土地至宋代已开始普遍化。这一点可以从陆游:“新寒换典衣”。以及戴复“丝未落车图赎典”的诗句中得以证实。因而对两宋时期典卖关系的研究应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将从三方面对两宋时期有关典权的特点作一概述。 首先,从立法原则上看,宋代有关典权的法律大多以侧重保护典权人的利益,兼顾保护农业生产为宗旨。比如,《宋刑统》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方许收赎,“并无文契及虽执文契难辩真伪者,不在论理收赎之限。”同时,严禁一物二典,否则“本主、牙人、邻人并契上署名人,各计所欺人已钱数,并准盗论,不分受饯者,减三等,仍征钱,还被欺之人。”如无力偿还,则勒令典契上署名之中人、邻人共同赔偿,而典当物仍归第一典权人。很明显,无论是在收赎时,对文契真实性的严格要求,还是对重复出典的禁止和赔偿性规定,其最终目的不外乎保护典权人的利益。这种对典权的保护与宋代注重对债权人的保护立法宗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典权人的保护并不是无任

何限制的。天禧四年就有诏令:“其田庄因平渍吞并典质者,许元主收赎”(《长编》卷九五)。该诏令的用意便在于保护农业生产。 其次,在不动产的优先购买权问题上,宋代首次规定了典权人的优先购买权。这一点在典权发展的历史上尤值关注。因为在宋代以前出于维护宗法宗族制的考虑,历代多规定亲邻的优先购买权。北宋归纳总结了前世的经验,一方面在《宋刑统·户婚·典卖指当论竞物业》中规定了亲邻优先购买权;另一方面还规定在典卖后若再绝卖,必须先问典权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四年权判大理寺殿中待御史李范言:准刑统应典卖物出,先问房亲,房亲不要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若亲邻着价不尽,亦任就高价处交易者今许。敕文止为业主初典卖与人之时立此条约,其有先已典与人为主,后业主就卖者,即未见敕条。窃以现典人已编子籍,至于差税与主不殊,岂可贷卖之时不来询问,望今后应有已经正典物业,其业主欲卖者,先须问现典之人承当,即据余上所值钱数,别写绝产卖断文契,一道粘连元典并业主分文契批印收税,付现典人充为永业,更不须问亲邻。如现典人不要,或虽欲收买,着价来至者,即须尽时批退。”这一奏言得到了批准,从而使宋代不动产优先购买权的法律规定更加完善。最后,由于宋代立法上注重对典权人的保护,而且也认可了典权人的优先购买权。因而造成在实践中,典权人在出典人回赎时的阻拦刁难,从而以图谋取贫人之产业。对此,《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载胡石壁判《典主迁延之务》案有淋漓尽致的刻画:“当职观所在豪民,图谋小民产业,设心积虑,皆是如此。当务开之时,则迁延日月,百般推

【回归原典的理论诉求】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回归原典的理论诉求】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回归原典的理论诉求】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思潮涌入了尚处于初步发展状态的中国,并迅猛而快捷地弥漫和覆盖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版图,人们的某些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发生或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蜕变,而出现了一个后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悖论:一方面,社会的审美心理机制大为萎缩,高品位的审美活动被“祛魅化”和边缘化;另一方面,以追求审美化和欲望审美化为旨趣的大众文化已经形成泛化的审美或审美的泛化。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文化符号大规模生产和再生产的时代,这些符号不断地改写着我们的经验,置换着我们业已熟知的一切。如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说:“文学行将消亡的最显著的征兆之一,就是全世界的文学系的年轻教员,都在大批离开文学研究,转向理论、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媒体研究(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研究、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等。他们写作、教学的方式常常接近于社会科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他们在写作个教学中常常把文学边缘化或者忽视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全球化语境正将文学问题引入了一个更大的理论空间,一批重大的文学理论命题及其体系必须置于变化了的现实语境重新予以考察与定位。国内不少学者就提出,当下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传统的文艺学研究范式已经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当下的文化/文艺活动的新状况,文艺学教学存在严重的知识僵化、脱离实际的问题,已不能解释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不能解释实际的文艺活动与审美经验。为此,需要重新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厘定学科内涵与边界。具体说来,文学理论必须及时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只有开放文学理论才能发展文学理论。“从整体上看,文学理论教材在学术理念、编写模式、知识模块上依然比较单一甚至雷同化,滞后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发展,教材建设仍需努力。”如何在新的教材

关于本科生“元典读书笔记”课程的说明

关于本科生“元典读书笔记”课程的说明 一.元典读书笔记课程是我校针对大学三年级开设的科学研究课,旨在通过研读本专业经典著作,拓展专业思维与视野,对其他专业课学习与研究产生启发与指导作用。学分为2学分。 二.元典读书笔记是在阅读专业经典基础上形成的学术心得,选读范围原则上以附件所列书目为准,要求通读一本书,对该书结构体系、主要观点、写作方法等内容形成整体性认识。 三.元典读书笔记采用学术论文形式,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得当,行文规范,篇幅以5000字为宜。 四.原典读书笔记交给学年论文指导老师,并请老师签字打分。读书笔记及学年论文均采取等级制,请主动与老师说明。教师意见及成绩栏如有改动,须请教师本人在改动处签字确认,否则成绩不予认可。指导老师评分后,原典读书笔记与学年论文统一于第六学期6月1日前以班级为单位交到学院教务科。 五.写作元典读书笔记须尊重学术道德。 附:本科生元典选读参考书目(2009) (一)法学理论 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 2.[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版。3.[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4.【美】昂格尔著, 吴玉章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 孙国华著:《孙国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法制史

「《中华原典导读》总复习·补充」

一、中华原典分类举要 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一)经部 “六经”(孔子)——《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汉)——《易》《书》《诗》《礼》《春秋》 “十三经”(朱熹)——《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其他如:《广韵》、《说文解字》等 (二)史部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三)子部 儒家、兵家、法家、……、释家、道家 (四)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原典》导读 (一)“原典”、“元典”概念 1.家——原——源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 2.元,始也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 “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指一种文化、思想、流派最开 始、最本源的著作。 (二)为社么要读“原典”? 1.“原典”自身的魅力 2.前辈学者的启示3.现实的需要 二、《周易》相关内容: 【性质】 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代通过事物变化的规律来预测吉凶的算卦书。 ②《周易》带有迷信色彩,但这并不能够影响它的内容当中包含着精华,包含着大智慧。 【构成】 ①易经和易传; ②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内容和体例】 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 八卦名称及所象征的八种事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取像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法学生大学最应该看的书 法学必看书

法学的好书推荐 1.《无聊才读书》(陈克艰著) 推荐理由: 本书包括作者对300本名著的读后述评,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历史、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等,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学科名著,开阔视野。 2、《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推荐理由: 《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政治专业学生必读原著。《政治学》同时又是伦理学、教育学、法学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对于政体的分析、对于法治概念的理解都被引为经典,影响至今。 3、《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 推荐理由: 本书是法学经典著作,孟德斯鸠在书中以法律为中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特别是将法律与国家政体性质原则、自然状况、自由程度、气候、宗教、地理等领域联系,讨论法

与这些领域的关系,以揭示法的精神。书中, 4、《英宪精义》(英)戴雪雷宾南译 推荐理由: 在《英宪精义》中,戴雪的主要贡献有二:其一,确定了宪法学者的职责和宪法的概念;其二,把英国当时的宪法原则归纳为三项:议会主权,法治原则,宪法法律和宪法惯例并重。 戴雪对法治原则的论述,也早就成为法治理论的经典。 5、《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著) 推荐理由: 顾颉刚对此书盛赞说:“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欢喜赞叹,当不止刚一人也。”。正如顾先生所言,本书是历史学上好的入门读物,书中所教授的方法具体实用,容易操作。 6、《中华原典精神》(冯天瑜著) 推荐理由: 本书从文化学和文化史学角度对《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三《礼》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中华元典作了扼要

高校课题申报:元典教育与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改革研究

元典教育与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改革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元典教育;文学通识课程;教育改革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网络与大众文化流行的时代,人们面对纷杂和海量的信息无所适从,传统经典也整体失落。经典在当下遭遇各种解构,不仅让人们的知识结构支离破碎,更严重的是经典所代表的传统价值体系的缺失,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言“没有经典,我们便会停止思考”。因此,近年来回归经典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对于通识教育而言,经典的范围依然过大,导致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在各个领域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成果,即便是在各个学科领域被奉为经典的著作,累加起来依然是汗牛充栋,不免让人望洋

兴叹。所以对经典的再次筛选成为通识教育迫切的需要,而以什么样的标准过滤经典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九十年代初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首次提出的“元典”概念,极具独创性和前瞻性,近年来已得到学界广泛共识。所谓元典,是指各民族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不朽的文化巨著,如中国的《诗》《书》《礼》《易》《春秋》等,西方的《圣经》《荷马史诗》等,是比一般经典层次更高的著作。元典是文化的内核,包含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核心的要素和特征,以元典标准过滤经典,是经典范围之内的再浓缩。元典理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于当前高校的人文通识教育改革都极具启发意义。 2、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是以元典为理论视角,聚焦高校通识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通识教育,对相关课程改革进行系统思考,探索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文学通识课程教育模式,寻求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天瑜先生首次提出“元典”概念后,引起了学界强烈反响。时至今日,关于元典的研究仍方兴未艾,元典作为一种学术概念也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可,逐渐被运用到人文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当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