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它不仅在建筑技术上达到了独特的高度,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结构

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其特点是檩柱结构稳固,榫卯连接工艺精湛。代表性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2. 石构建筑:石构建筑主要采用石材进行建造,如石块、砖石等。石构建筑在墓葬、寺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代表性建筑有长城、洛阳白马寺等。

3. 砖木结构:砖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形式,通过榫卯和砖石的结合,使建筑更加牢固。代表性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孔庙等。

4. 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土壤和植物材料进行建造的一种方式。代表性建筑有土楼、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等。

二、建筑材料

1. 木材: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各种木材,如松木、柏木、榉木等。木材具有韧性和耐久性,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 石材:石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材坚硬耐用,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

3. 砖石:砖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青砖、琉璃瓦等。砖石制作工艺精湛,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

4. 泥土:泥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黄土、黏土等。泥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地基。

三、建筑风格

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威严。它以故宫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布局和宏伟的气势。

2.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注重营造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3. 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宗教建筑风格,代表了佛教和道教的信仰。白马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之一。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常见风格,代表了普通人民的居住方式。土楼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坚固的结构而著名。

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 风水学: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都受到风水学的影响,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2. 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意蕴。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雕刻、彩绘、瓦当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3. 建筑仪式: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密切相关。例如,皇家建筑会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祭祀仪式,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4. 建筑意象: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意象和象征物体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知识点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 2.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属于(雉)门形制 3. 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350 )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 4.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 5. 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厅堂内的轩,以(覆水)椽构成 6. “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中厅) 7.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 8.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登封嵩岳寺塔) 9.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 10.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开宝寺)塔 11. 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暗层) 16. 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 17. “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内朝),五门指的是(皋、库、雉、应、路) 18. “东西堂”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宫廷布局)制度 19. “里坊制”解体于(宋),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 20. 秦汉的陵体称(方上),到了(唐)开始盛行“应山为陵” 21. 我国的石窟寺主要形制是(佛院寺)与(塔院寺) 22. 从唐朝道宣年间的(《关中创立戎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24. 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 25. 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26.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主要取决于构件之间的(榫卯)构造,相当于一个(交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浮摆)面 27. 宋代用材制度中,“材”与“分”的基准分别是斗拱的(拱高)与(拱宽) 28. 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用材等级最高的是(四等)斗口,用于(城楼阙门)建筑上 29. 中国近代建筑透视法是(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传入的 31.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其中城池保存最完好是(西安) 32.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的(白马寺),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建于(北魏)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现存元朝以前的最大佛殿是(金)的(华严寺)大殿 33. 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始于(唐),成熟于(宋),在清朝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基准 34. 古代建筑屋顶的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 35. 梭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琉璃大量应用于(宋),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为(须弥座),是从(印度佛教)传入的 40. 故宫三大殿的斗口等级为(七等) 41. 大木小式建筑指(不用斗口控制的建筑)--------也不用斗拱 42. 古建筑的举折和起翘与(采光、排水、等级)有关与(抗震无关) 43. 古建筑的“生出”指的是(翼脚)部位

南京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中国建筑历史沿革 1、早期: 萌芽期:夏、商、西周 成型期:东周、秦汉 2、中期: 交融期:魏晋南北朝 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 3、晚期:明、清 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49年 (1)祭祀建筑: (2)坛庙形制: (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 (4)陵寝形制: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密肋平顶),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构架建筑特点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 抗震性能优越,结构体系成熟。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施工简便,速度快、周期短。 便于修缮,易于拆迁。 经济适用,造型优美。 木构架建筑根本缺陷 砍伐林木,破坏自然 受潮虫朽,屡遭火灾 简支梁架,空间不大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方式,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南北各地宫殿、庙宇、厅堂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比较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如居室、杂屋) ;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中,多混合使用二者 单体建筑构成 喻浩:“凡屋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木经》。现代说法:台基、墙身、屋顶。 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屋架构成(四柱为间),由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简洁明确,只需观察柱网,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平面、结构、造型三位一体。 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井干式、拱券式、密肋平顶等。 建筑群组合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院落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北方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充足的阳光。南方为减少夏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称“天井”,还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 山地建筑,往往无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 公共建筑,因大规模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 庭院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2.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东西两侧相对建厢房,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三合院”。如将前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为“四合院”。 建筑与环境 相土尝水、卜宅择基 巧于因借、因地制宜 整治环境、诗情画意 趋吉避凶、藏风聚气 建筑类型 穴居、巢居、地面 建筑分类 居住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 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 3、缺点; 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原始人群阶段 (2)母系社会—仰韶文化 (3)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周、春秋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后期)元、明、清 2、中国木构架的三种类型,各主要特征。 木构架 按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特点:抬梁式----便于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室内划分灵活。 穿斗式---a、用较小的柱与“穿”,组成相当大的构架。b、室内柱网较密;c、建柱构件尺寸较小,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 井干式---井干式建筑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又可建于干阑式建筑之上。 3、中国古代庭院组合方式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又包括哪些,各主要特 点。 合院式: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形成︻或H形-----三合院 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加上倒座,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四合院 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一,因而称为“廊院” 4、我国最古老的居住形式有哪几种? •1)天然洞穴 旧时器时期 实例:北京周口店 •(2)穴居 黄土地—黄河流域 穴居、半穴居 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3)巢居 •潮湿地—长江中下游地区 •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5、我国仰韶文化时期重要的村落遗址及其主要特点。 1、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特点:1、防御特点:壕沟 2、区域布置:(1)分区(2)向心 •2、陕西西安市附近半坡村遗址特点:不仅有半穴居,还有地面建筑,并且有套间房屋。 •平面:长方形、圆形 •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屋顶:树枝扎结骨架上涂泥 •承重:屋顶中部的重量常用木柱(树干)作支撑,数量不等,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采用绑扎法。 •面层做法:使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免潮湿,或地面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6、高台建筑图示,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体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统治阶级追求享受,争胜好强心理 反映战国时期建筑水平。 实例:秦咸阳宫殿 7、最早的工程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兆域图 8、汉长安城的主要布局特点及形成背景。 9、唐代建筑成就和特点。 •建筑成就和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提高——“都料”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

古建筑知识汇总

梁架分件示意图

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中殿(宋)殿内梁架结构 3、丁华抹颏栱,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

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 5、叉手,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明清称三架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 9、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 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 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 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 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 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14、宇文恺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他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宇文恺著有《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 15、李诫宋代建筑师,字明仲,编纂了《营造法式》一书,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6、蒯祥、徐杲(gǎo) 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17、样式雷明末清初“大木”匠师。清初主持设计故宫的改建,参与故宫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后在工部样房主持营建和设计。后代子孙共七代都承续其业,举凡清代重要宫殿建筑的营建设计,都出自雷氏之手,被誉称为“样式雷”。 18、梁九明末清初,著名建筑师,故宫太和殿的设计者。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它不仅在建筑技术上达到了独特的高度,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结构 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其特点是檩柱结构稳固,榫卯连接工艺精湛。代表性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2. 石构建筑:石构建筑主要采用石材进行建造,如石块、砖石等。石构建筑在墓葬、寺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代表性建筑有长城、洛阳白马寺等。 3. 砖木结构:砖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形式,通过榫卯和砖石的结合,使建筑更加牢固。代表性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孔庙等。 4. 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土壤和植物材料进行建造的一种方式。代表性建筑有土楼、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等。 二、建筑材料 1. 木材: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各种木材,如松木、柏木、榉木等。木材具有韧性和耐久性,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 石材:石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材坚硬耐用,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 3. 砖石:砖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青砖、琉璃瓦等。砖石制作工艺精湛,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

4. 泥土:泥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黄土、黏土等。泥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地基。 三、建筑风格 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威严。它以故宫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布局和宏伟的气势。 2.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注重营造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3. 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宗教建筑风格,代表了佛教和道教的信仰。白马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之一。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常见风格,代表了普通人民的居住方式。土楼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坚固的结构而著名。 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 风水学: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都受到风水学的影响,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2. 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意蕴。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雕刻、彩绘、瓦当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3. 建筑仪式: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密切相关。例如,皇家建筑会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祭祀仪式,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4. 建筑意象: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意象和象征物体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总结: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工官制度 (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 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 一、概述: 1、真正建筑的诞生: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 (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十:建筑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十:建筑 阅读天地 0508 1854 建筑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1]。 考世界各国的建筑,宗教建筑必是最先发达的一类。这是与上古为神灵崇拜时代的历史事实紧密相联的。那时候的人类,在经营自己的居室之前,多先要竭力建筑神祠。唯独中国例外,最先即竭力建筑宫室住宅,而对于宗教建筑少有顾及。直至后世,各国的宗教建筑,都有特别之式样,与普通人家的住宅相比,一见而可区别得出来,唯中国的佛寺道观与普通宫室无异。这叫做中国建筑史上的"宫室本位"。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2]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重视阶基是中国建筑外部轮廓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之相应的另一重要特征则是庞大的屋顶。二者一以法天,一以法地,有"上有天顶下有地基"之称,加上中间住人,是"天、地、人"三才在中国建筑上的具体象征。大屋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保存到了二十世纪,而对阶基的重视却自东汉之后便日趋于扁平,仅成一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有雄视山河的态势。到了唐代之后,阶基更是成了一象征性的部件,反到是在日本保存下来不少高阶基的建筑实体。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的户。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 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说:"塞向户。"[3]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室内的坐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项羽本记》说:"项王、项伯东向坐。"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4],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和工匠技艺的结晶。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点,包括建筑分类、结构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等。 一、建筑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根据用途和形式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城墙等多个不同类型。其中: 1. 宮殿:宮殿是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典型的宮殿建筑有紫禁城和夏宫。 2. 寺庙:寺庙是用于宗教信仰和修行的场所,一般由殿堂、塔庙和配建构成。著名的寺庙包括少林寺和峨眉山乐山大佛。 3. 园林:中国的古代园林以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合为特点,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苏州园林和颐和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4. 城墙:古代中国的城墙起到防御和边界标示的作用。著名的城墙有西安城墙和南京城墙。 二、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结构特点: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榫卯连接和斗拱支撑 为主要构造形式。这种结构具有很高的韧性和抗震能力,可以适应地 震频发的地区。 2. 层次分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层次感,一般分为底层、中层和顶层,层数逐渐减少。同时,建筑物上部会有檐口和斗栱,增强建筑的 稳定感和美观性。 3. 建筑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和谐。根据“七进四出” 的规律,建筑物的长宽比例为7:4,高度和宽度的比例为2:7。 4.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石和砖为主要材料。其中,用于结构的榫卯采用优质的楠木,石材多用花岗岩和青石。 三、代表性建筑 1. 雁荡山彩廊: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艺术与 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代表之一。彩廊以曲折蜿蜒的路径连接山脚和山顶,通过廊檐上的木雕、石刻和彩绘等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 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2. 核心景区:乐山大佛庙宇群: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以乐山大佛为 核心景点,是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庙宇群包括大佛殿、东大殿和西大殿等建筑,结构宏伟,雄伟壮观。 3.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被誉为 世界五大宫之一。故宫建筑群以严谨的宫廷建筑规划和豪华的装饰风 格引人注目,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

初一历史《古代的建筑艺术》知识点回顾

初一历史《古代的建筑艺术》知识点回顾古代的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集中体现。下面回顾一下初一历史课程中涉及到的古代建筑艺术的知识点。 古代建筑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的原始住所。最早的人类居住地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开始建造简陋的穴居和木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建造更加复杂和宏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也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 在古代,建筑艺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它们代表了法老王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古希腊的神庙则以它们独特的柱式和华丽的雕刻而闻名,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于美、理性和信仰的追求。在中国,古代的皇宫和寺庙也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样的,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征。埃及的金字塔和尖塔形象鲜明、壮观,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更加注重比例和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更注重空间布局和整体平衡,常常采用飞檐、斗拱等传统建筑元素。古代建筑也常常借助雕塑、壁画和装饰等艺术手法进行装饰,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感。 印度、中东和欧洲等地的古代建筑也各具特色。印度的寺庙、清真寺和城堡等建筑以色彩鲜艳和装饰豪华而闻名,展示了印度独特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东地区的古代建筑则以穹顶和拱门为主要特征,突

显了伊斯兰教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欧洲古代建筑则多样而丰富,有古 罗马的竞技场和古希腊的剧场,也有中世纪的城堡和大教堂,每个时 期的建筑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总结起来,古代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不仅仅是建筑 物本身,更是文化、艺术和思想的结晶。通过对古代建筑艺术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体味古人智慧和创造力 的伟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并保护现存的古代建筑物,这些都 是文明和历史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这是初一历史课程中关于古代建筑艺术的知识回顾。通过了解古代 建筑的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 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同学们对历史文化有更 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和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史

建筑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 1、因地制宜的特征:土、木 2、灵活自如的木构架体系:抬梁式、穿斗式 3、承重与维护分工明确 4、构建之字形结构原则,斗拱为关键 5、造形结构多样 6、既严谨对称又自由灵活的庭院式空间组织 7、玲珑剔透的正立面外观,色彩趣味多样的装饰处理 8、不求原物长存,艺术与技术受等级观念制约 二:艺术特征 1.翼展的屋顶造型 2、崇厚高大的建筑台基 3.正立面多为除珑透剔的木刻造型:前廊阴影)勾栏,门窗,格扇4建筑群有多重院落组成,庭院深几许. 5建筑色彩的施用,白色台基、黄色绿色、蓝色、尾瓦、檐下彩绘、(保护木材,创造华美外观等级分划, 6.建筑华面多分为两种:整齐对称式,自由多变式。 7.在结构力学特征上的认知不足:仿木构违反了石材特性。 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阶段 1.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穴居与巢居 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3、传统建筑的持续发展以及佛教建筑的传入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5、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 6、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这本书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总结了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使得木构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

规格化。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装饰 材料: 1.采用木构架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2.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作用: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支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3.襻间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襻间用于檩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4.雀替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减少梁与柱相接交处的向下剪力。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插角”或“托木”。 5.驼峰 在两层梁栿之间用来支撑上层梁头的垫木,经过艺术加工,有各种形状,因其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建,驼峰有全峰和半驼峰,全驼峰又有鹰嘴,插辨,戾帽,卷云等多种样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使用了半驼峰。 三种宋式天花板:平暗闇:最简单的做法,用木椽做成较小的格眼网骨架,架于算桯枋上,再铺以木板,一般刷成单色,无木雕花纹装饰。 平棊(棋):较大方格或长方格样式的天花板,规格高于平暗,用木雕花纹贴于板上作为装饰,并施以彩画。藻井:位于殿阁中心部分,用以突出室内主体位置(御座、佛座、神座)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木构建筑是其典型形式之一。木构建筑以榫卯结构为特征,即通过雕刻和拼接将构件连接起来,而无需使用钉子或其他金属连接件。典型的木构建筑包括中国古代宫殿、寺庙和民居等。 2. 砖瓦建筑:除了木构建筑外,砖瓦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中国古代采用的砖瓦材料多为黄土砖和琉璃瓦。砖瓦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其特点是结构坚固、耐火耐候,同时也在建筑装饰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3. 屋顶彩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屋顶的装饰和彩绘。屋顶彩画常见的主题有龙凤、云纹和花鸟等,这些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屋顶彩画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美感,还具有象征意义,比如龙代表皇权,凤代表吉祥。 4. 庭院设计:中国古代建筑常以庭院为核心,庭院设计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庭院分为前后院和左右院,构建了三进一落的布局形式。庭院中常种植花草树木,并设置假山、塔亭等景观,营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四合院以四边围合而成,院内房屋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四合院的布 局通常包括正房、厢房和耳房,形成了宽敞而丰富的空间结构,体现 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和集体生活的传统价值观。 6. 曲院风荷:曲院风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景观。曲院是 指建筑物以曲线为基调,院中布置湖泽、荷花等水景,形成迷人的景观。这种建筑布局常出现在园林和寺庙中,给人以诗意和幽静的感觉。 7. 建筑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比例的规划和设计。建筑师通 常根据“黄金分割”原理来确定建筑的长度、高度和宽度比例,以达到 建筑美感的最佳状态。这种比例感使得古代建筑具有和谐、稳定的外观。 8.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斗 拱是指由多块石料或砖块按一定方式叠加形成的一种拱形结构。斗拱 结构能够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同时也起到了美化建筑外 观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 建筑的魅力,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 1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 ①材料来源广泛 ②木构架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 ③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 ④便于加工和运输 ⑤利于迁移和维修 2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①大型材料逐渐减少 ②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 ③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 ④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 ⑤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 3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又称叠深式) 优: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 缺:由于其结构受力不尽合理,梁柱的材料断面都较大,特别是最下层的横梁尺寸硕大,浪费材料 4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又称串逗式,立贴式) 优:材料断面小,节省木材,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强 缺:这种结构体系难以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他通常用于南方一些地区的居民中 5台基的作用 台基由台阶,台明,月台,栏杆四部分组成 ①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定感 ②最早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外观尺度和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的需要 6大木作 ①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把由柱梁枋檩等组成的主要结构部分 ②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③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建筑群的 主要次要殿堂,属于高等级建筑 ④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建筑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 低等级建筑 7斗拱的作用 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

8宋代《营造法式》 作者:李诫 内容:包括释名著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共计36卷 意义:是中国现存时间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古籍建筑技术专著,展现了宋代的建筑设计,做法,施工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 位置,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9佛光寺大殿殿堂结构特点 ①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②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胚墙内,対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③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袱,草乳袱,在辅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袱,明乳栿, 形成明,草两套梁袱 ④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袱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 屋架的稳定性 ⑤斗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 为材分的整数倍,表明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至迟在唐代已成熟运用10皖南民居的特点(自由,诗意) ①以毗(pí)连的带楼层的正屋,两厢为合成三合进院的基本单元 ②天井面积不大,但能解决封闭内向建筑对采光通风排水的需要,而且起到过 渡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空间的重要作用 ③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围护,厅堂出现穿斗构架与抬梁构架混用。屋 顶用硬山带封火山墙,加上外墙很多开窗,既有利于防火,也便于相邻宅屋的连接 ④建筑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墙面全部白灰粉刷,墙头一概青 瓦翘脊,(白墙黑瓦)特别是层层跌落的马头山墙,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极富动感和韵律 ⑤可装卸的窗扇和装于底层窗前的窗栏板 ⑥精细的木雕 11山西民居的特点(严谨,端庄) ①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 a遮阳避暑b防阻风沙c紧缩占地。。窄院以一正 两厢为基本型,可配倒座,大门,形成单进院,可加垂花门,过厅,外厢组成纵深串联二进院,三进院,可井联侧院,组成主院与跨院横向组合 ②单坡顶将雨水汇入庭中,俗称四水归一,还有聚水的作用 ③大门是全院艺术表现的重点,通常也随倒座做到一层半或两层高,门上做精 美的门楼,木砖石三雕俱全 ④砖石雕刻是山西民居一大亮点 12明代《园冶》 作者:为计成 内容:全书共有三卷,主要论述造园相地立基屋宇铺地选石借景等共计 13部分

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 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比较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3. 建筑造型: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比较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同时,屋身和台基也是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建筑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主要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再用枋子、斗拱和椽子等把排架连接成为一体,所以称为穿斗式。井干式是用木材层层叠加而成为房屋的墙壁,然后再用横梁等构件把四面墙壁连接起来成为房屋的结构。 5. 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雕饰则多采用龙、凤、云、花等图案,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等。 6. 建筑等级: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规模、形制、装饰等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建筑等级越高,装饰越复杂、繁华。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之一。 7. 建筑抗震:中国古代建筑在抗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智慧。由于木材的柔性和榫卯的弹性,使得建筑物在地震时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古代建筑知识点

古代建筑知识点 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三个方面,介绍古代建筑的知识点。 一、建筑风格 1. 木构建筑风格 木构建筑是古代建筑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风格。它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风貌和造型。木构建筑常见的有梁架式、斗拱式和斗栱式等。 2. 石构建筑风格 石构建筑是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格。它以石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石构建筑常见的有台基式、柱式和拱式等。 3. 砖瓦建筑风格 砖瓦建筑是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风格。它以砖瓦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和装饰。砖瓦建筑常见的有砖砌式、瓦顶式和砖雕式等。 二、建筑材料 1. 木材 木材是古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它具有轻便、易加工的特点,适合用于搭建房屋的结构框架。常见的木材有松木、柏木和榆木等。 2. 石材 石材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它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墙体。常见的石材有大理石、花岗岩和青石等。

3. 砖瓦 砖瓦是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它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的特点,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常见的砖瓦有青砖、黄瓦和琉璃瓦等。 三、建筑技术 1. 斗拱技术 斗拱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结构技术。它通过斗拱的相互支撑,使建筑更加稳固。斗拱技术常见于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 2. 榫卯技术 榫卯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连接技术。它通过榫和卯的嵌合,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榫卯技术常见于木构建筑和桥梁等。 3. 筑台技术 筑台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基础技术。它通过筑台的高度和坚固,使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和水灾等自然灾害。筑台技术常见于城墙和城楼等防御性建筑。 四、建筑装饰 1. 木雕 木雕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它通过雕刻木材的纹饰和图案,使建筑更加美观。木雕常见于宫殿和庙宇等宏伟建筑。 2. 石雕 石雕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它通过雕刻石材的形象和图案,为建筑增添艺术气息。石雕常见于墓碑和牌坊等纪念性建筑。 3. 瓦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