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心理学论文

英文心理学论文
英文心理学论文

Running head: CATCH ME IF YOU CAN 1

Catch Me If You Can

General Psychology

Monday, Wednesday & Friday 9:00 a.m.

Blake Mendez, Christopher Griggs, Cyrus Kiurire, Luyang Gao, and Huixian Tang

March 21, 2010

Many people and parents think of children, teenagers in particular to be under their parents’ wings, and being well behaved, and learn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ir adult lives; but in the movie 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the main character is a young man who runs away from home, and pretends to hold several different professional jobs, and his paper trail catches the eye of an FBI agent that chases the young teen for several years. From 1964 to 1967, Frank successfully impersonated an airline pilot for Pan Am Airways and he flew over two million miles for free. Additionally, he impersonated the chief resident pediatrician at a Georgia hospital and an assistant attorney general for the state of Louisiana. Frank had cashed almost $4 million in fraudulent checks in 26 foreign countries and 50 states (Parkes, Spielberg, 2002). The real life of runaway teens is not as dramatic, but is still as dangerous, and stressful; no matter what route a runaway teen takes “they put themselves at risk fo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harm… and most runaways run away from home searching for safety, and independence, a reality that few receive” (Ruby J. Martinez RN, 2006).

Living on the streets usually leads to a life of crime, and illegal drug use; and later could turn to sexual abuse, or death. I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t says that “people are born with preprogrammed sets of behaviors, and that humans will seek a certain level of stimulation” (Feldman, 2009, p. 319). So it maybe that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movie was just seeking his higher level of stimulation to be happy or that he was trying to fulfill his natural needs.

Feldman (2009) found that a lot of the main characters actions point towards the Identity-verses-roll-confusion, which is a time of major testing, when people try to determine what is unique about themselves, and to discover who they really are. Many teens that

runaway try to run their own lives, and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but when something goes wrong they become vulnerable, and they usually fall to the first relief they find. That could end well, or just as badly; such as a homeless shelter, or gangs.

Most runaways either and up being caught by police, or realize that they can’t make it on the street alone and try to return home on their own, this is the case in Catch Me If You Can; probing that not all teenagers and children are safe at home with their parents, they are the victim, or the suspect when on the street (Ruby J. Martinez RN, 2006). It is not a place for anyone with a mental problem, and it will more than likely make it worse.

In addition, the behavior of Frank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 can be divided into some aspects; such as consciousness, intelligence, 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 and personality, etc.. Consciousness is “in this sense, every mental action-whether though, feeling, fantasy, imagining, wishing, or willing, and wheth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is a product of the action of the brain” (Meissner, 2009, p.285). For example, when Frank cheated the bank clerk, he told her that the necklace was hers. Frank’s father also used this method, therefore, Frank’s experience made him have such a consciousness, and then he put into the action (Parkes, Spielberg, 2002).

Frank will commit crimes is from his family. For instance, when the lawyer asked Frank to choose his mother or father, Frank rushed out of the door and ran away. In this film,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Frank always asked his father to make his peace with his ex-wife. So Frank was anxious for his parents to marry again (Parkes, Spielberg). Frank committed a series of crime before his 19 years old, so it is a fact that breaking up of a family produces a large effect on child’s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prevalence of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boys age 10-11 years is 4-12% and that for girls 4-6%” (Anja, Elina, Irma, Marjo-Riitta, 2002, p.694). Due to the reason of family environment, Frank’s personality had a large change. Personality means “the pattern of enduring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duce consistency and individuality in a given person” (Feldman, 2009, p.446). There are many causes lead to personality change, such as genetic factors,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 factors, natural physical factors, school education factors, etc.. So, healthy personality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excellent intelligence. Whether Frank was a criminal or an expert, it depends on his personality.

In a recent study that involved conducting a survey on inmates, many inmates appear to believe that forgers are superior intellectually (Irwin, 1944). Frank successfully fits in varying and totally new fields of respected intellectuals, such as a supervising doctor, a college instructor, a lawyer and a Pan American copilot (Parkes, Spielberg, 2002).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variations in intellectual abilities, such intellectually gifted people from 2 to 4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y usually have an IQ scores greater than 130 (Feldman, 2009). What is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means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think rationally, and use resources effectively when faced with challenges” (Feldman, 2009, p.286). For example, through Frank’s intelligence, he can make counterfeit checks and escape several times from FBI agent’s sight (Parkes, Spielberg, 2002). It is a fact that Frank has high intelligence. Therefore, the person has higher IQ more easily lead to high-level crime.

Irwin (1944) found that, “for an offence which involved a large sum, the preparations

were sometimes quite elaborate”. In the study of memory, elaborative rehearsal occurs when the information is considered and organized in some function (Feldman, 2009). In a similar manner, Frank surveyed a senior Pan American pilot before masquerading as a Pan American copilot. He also watched surgery scenes to understand the medical terminologies (Parkes, Spielberg, 2002).

Thorndike law of effect suggests that, responses that lead to satisfying consequences is more likely to be repeated (Feldman, 2009). Following a research by Irwin (1943), he found that those forgers who had previou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continued in forging more checks even after their release from prisons. This is the case with the character in the movie. He forges many checks over and over on successfully cashing them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is being hunted (Parkes, Spielberg, 2002).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lso exists in Frank's mind. Throughout the movie, he uses lies and deceives to make his way up the social ladder. With the dialog such as, “Ah, People only know what you tell them, Carl”; it is clear that throughout the movie Frank takes advantage of many people who give hi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Then he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nd deceives more and more professionally (Parkes, Spielberg, 2002). Frank shows signs of what Robert S. Feldman defines as Observational Learning. “Learning by observing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or model” (Feldman, 2009, p. 201). When he observes what his father does (that being deceiving others in everything). Then later by his actions Frank shows signs of Latent Learning. “Learning in which new behavior is acquired but is not demonstrated until some incentive is provided for displaying it” (Feldman, 2009, p. 199),which in this case maybe dropping a necklace and say a charming word or two in order

to get sex with a plant attendant or some other means used in the movie (Parkes, Spielberg, 2002). This movie reveals how easy it is to commit fraud, how to deceive and how to lie well.

This one man, Frank had successfully deceived the not so smart as well as the guys up top. The question remains, how private and protected can any of personal lives be.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 the service of the privacy we so value, the risks of being deceived, conned, and defrauded are necessary evils” (Bella M., Chris, R. Weylin, Molly J. Walker, 2003, p.16).

In the movie Catch Me If You Can, people cannot say whether these psychological terms were thought out by their names or not. Throughout the movie people see these things and these terms people come to learn aren’t merely terms some psychologist made up, but a word to describe a human reaction. Here people learn that a science, such as psychology, in any aspect is subject to change but fact remains forever. In any similar situation like Frank, a man can only speculate on what mans action is, and then label his actions by word definition.

In conclusion, through look up the documents and Textbook, appreciate the film, can be seen that people’s behavior, whether good or bad, is combined with a lot of factors. Growth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intelligence, family and educ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to people, especially in children. Therefore, people should establish correct weltanschauung, values, and ethics, and also should try to develop a healthy mentality. Mohandas K. Gandhi once said, “There is a sufficiency in the world for man’s need but not for mans greed.”

References

Berg, I. A. (194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rgery.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ePaulo, B. M., Wetzel, C., Sternglanz, R. W., Wilson, M. J. W. (2003). Verbal and nonverbal dynamics of privacy, secrecy, and deceit.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ing.

Feldman, R. A. (2009). Personality. In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pp. 447-506). Boston: McGraw Hill.

Meissner, W. W. (2009). Mind-brain and consciousness in psychoanalysis. United States: Guilford Publications.

Ruby J. Martinez RN, P. (2006). Understanding Runaway Teens. JCAPN , 77-88. Taanila, A., Laitinen, E., Moilanen, I., & Javelin, M. R. (2003). Effects of family interaction on the child's behavior in single-parent or reconstructed families.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ing.

美丽心灵心理学论文

美丽心灵心理学论文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作为一个影视专业的学生,看过很多电影也写过很多影评,《美丽心灵》这部电影我很早就看过,在艺术上自然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如果要从心理角度来对影片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加工成分,将他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天才的独特案例,加以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是一种对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复杂的综合症。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下面,我就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分析纳什的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表现? 1、思维障碍? 通过影片的描述,我发现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着的症状之一。对于观察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十分古怪,表明患者与现实的脱离。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夸大妄想是由那些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的信念构成的。影片中纳什是个数学天才,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可是他并不满足于那些将军不太热情的感谢。

于是国防部的帕切尔出现了,将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的项目交托与他。纳什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这就是纳什的夸大妄想的表现。除此之外,纳什还有被害妄想。严格来说,从他一开始接受帕切尔的任务时,他就时刻担心事情败露。每次那个荒废的仓库寄密件时,都担心有人跟踪而神情紧张。在一场幻觉的枪战过后,纳什以为自己的为国安局破译间谍密码的工作暴露了,于是他就变得更加紧张,时时刻刻都会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来抓自己。直到在一次大学演讲上,几个精神病院的医生真的来“抓”他医院时,他拼了命的逃跑。牵连观念是指某些人或事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就像纳什,他坚定不移的认为美国的所有报刊杂志里藏着关系到15万人生命的国家机密,并且只有他能够看得出来。那一个个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新闻、广告,在纳什的眼睛里同编排成一连串的密码,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这就是纳什关系妄想的表现。? 2、感知觉障碍? 在感知觉障碍方面,纳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幻觉。幻觉就是指虚幻的感知觉,即患者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一般出现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幻觉内容于现实生活是怪异的,兼有听幻觉、视幻觉和触幻觉。听幻觉为真性,声音清晰,主要是下达指令、威胁等,也有对自己有利的好的方面。纳什能够听到他的三个“原型”——室友,小女孩和帕切尔的讲话。室友的鼓励与玩笑,小女孩天真的笑声,和帕切尔的威胁、命令。每一个都会让纳什觉得真实存在。在影片的一个高潮中,纳什因为停止服药,又开始出现幻觉,甚至差点听信室友和帕切尔的命令杀死自己的妻子。视幻觉让纳什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三个人,并且持续了30多年,一直到

心理学论文APA格式详解

Fredrickson, B. L., & Joiner, T. (2002). 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2), 172-175. 马云献, 扈岩. (2004). 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12(5),387-389. 《心理学报》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著者-出版年制)详细要求 本刊来稿从即日起废止顺序编码制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APA的著者-出版年制。详细规定请查阅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0年第6版。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可以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如: Dell(1986)基于语误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音韵编码模型,…… 汉语词汇研究有庄捷和周晓林(2001)的研究。 也可放在引用句尾的括号中,如: 在语言学上,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按照汉语的传统分析方法,汉语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胡裕树,1995;黄伯荣,廖序东,2001)。 音韵编码模型假设音韵表征包含多个层次(Dell,1986)。 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方式。 总体要求 1 正文中引用的文献与文后的文献列表要完全一致。 文中引用的文献可以在正文后的文献列表中找到;文献列表的文献必须在正文中引用。 2 文献列表中的文献著录必须准确和完备。

3 文献列表的顺序 ?文献列表按著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姓相同,按名的字母顺序排列;著者姓和名相同, 按出版年排列。 ?相同著者,相同出版年的不同文献,需在出版年后面加a、b、c、d……来区分,按文 题的字母顺序排列。如: Wang, M. Y. (2008a). Emotional…… Wang, M. Y. (2008b). Monitor…… Wang, M. Y. (2008c). Weakness…… 4 缩写 chap. chapter 章 ed. edition 版 Rev. ed. revised edition 修订版 2nd ed. second edition 第2版 Ed. (Eds.) Editor (Editors) 编 Trans. Translator(s) 译 n.d. No date 无日期 p. (pp.) page (pages) 页 V ol. Volume (as in V ol. 4) 卷 vols. volumes (as in 4 vols.) 卷 No. Number 第 Pt. Part 部分 Tech. Rep. Technical Report 技术报告 Suppl. Supplement 增刊 5 元分析报告中的文献引用 ?元分析中用到的研究报告直接放在文献列表中,但要在文献前面加星号*。并在文献列 表的开头就注明*表示元分析用到的的文献。 文献列表中文献各成分的要求 6 文献各组成部分 ?文献的组成部分有:著者,出版日期,文题或章节的题目,出版信息(刊名、卷号和页 码,章节的页码范围和出版地),获取信息的日期和来源等。不同类型的文献有不同的要求。 ?每个部分用点号结束。 7 著者 ?文献著录的第一部分是著者姓名。 ?姓需全拼,名只写首字母;姓氏后面有逗号,名的缩写字母后面有缩写点。姓前名后。 ?如果是论文集中的论文,论文集的编者为名前姓后(只适用于英文书写的文献,中文书

社会心理学论文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6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高房价“绑架”了人的心灵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2010年 3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1.房价 纵观市场,离谱的高房价把人们集体装入“过山车”,抛向云里雾中。其实,高房价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而且也影响人们的情感、人际关系甚至影响人的高级精神生活,妨碍人的自我实现…… 2.需求匮乏让痛苦管辖心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高低不同层次的,最低层次的是生理的需要,即决定基本生存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再往上是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整体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否则会引起疾病,而满足了需要则可治愈疾病。如果某一需要完全不能满足,就会成为匮乏的需要。这个需要就会影响人格,影响人性,这个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就会被该需要所统辖。比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饥饿的需要就会占据人格的核心,此人的人性就会被饥饿所规定,此人可以被称为具有饥饿人格的人,他整日所想所思的,渴求的和希望的就是吃饱,甚至在梦中也会联想到与吃东西有关的事物。在饥荒的时代,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吃东西。所以,现在人们还保留一个古老而善意的问候,见面时会问:“你吃了吗?” 3.低需求无果难生爱的能力 如果低一个层次的需要完全得不到满足的话,人们的人格和人性就会停留于此,不能向上升华。比如,一个人在安全需要一点也没有得到满足时,根本不可能发展出爱别人的能力,他整日担心自己生命是否安全,环境是否安全,此时他的整个注意力的核心是保护自我,便无机会再去发展起来爱别人的行为。一个缺少安全的人通常缺少主动性和慷慨,守护着自身的利益,不会关心别人。同样,一个人在爱的需要一点都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爱的人格,主宰他的精神生活的就是得到别人的爱或者去爱上一个人,他不是感到孤独就是感到对于他人过于依赖。此时,他的自尊和尊重他的需要就让他缺少发展的机会,他不会考虑个人的尊严和独立的问题。 根据上述原理,住房在人的需要的层次中属于非常低级的,应当属于生理需要,这意味着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住可以与吃一样相提并论,同属于最基本的温饱需要,正如古语所言,安居乐业。当人们因为高房价而没有住房时,整个人格都会被房子所拖累,其所想所思所欲都会与住房有关,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住房都会成为一个关心的话题。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热看的电视剧竟然是与高房价生活有关的《蜗居》。

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

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历程。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研究生学习时期,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纳什在学术界名声鹊起的时候,他被精神分裂症所折磨,在患病的过程中他仍然在进行学术研究,在妻子艾丽西亚爱的鼓励和帮助下,纳什从不相信自己患病到接受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最终纳什用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与精神分裂症抗争并共存。 从电影中可以分析纳什的患病过程,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透过纳什的眼睛,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片交叠的影像,浮在空中与另一个学生的领带图案重合,纳什微笑着说:“知道吗?我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难看”。这就是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纳什,他认为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纳什观察生活,用数学公式,数学逻辑表达生活,比如在窗子玻璃上分析橄榄球比赛,观察分析鸽子的活动周期等等。在竞争激烈的普林斯顿,纳什面对自我的高要求和周围同学带来的压力,幻想出了查尔斯.赫曼这个在他压抑时帮他释放,在他失落绝望时鼓励肯定他的与纳什自己截然不同的室友。纳什害怕失败,却又渴望成功,毕业后进入惠勒研究室,生活趋于稳定与平静时,他对自己的期望已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的作为而是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另一个幻觉威廉帕彻出现了,当纳什想要与艾丽西亚共同经营婚姻生活时,玛西在这个时候被幻想了出来。平凡的家庭生活与纳什幻想的秘密工作不断产生冲突,他最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出院的纳什变得行为木讷,在家中的他长期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药物使纳什的思维状态大不如前,动作迟缓,生活能力下降。在这些副作用的影响下纳什决定放弃药物。停药后的纳什病情复发,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回到医院进行胰岛素昏迷治疗。纳什在家人,朋友以及自身意志力的支持下治疗精神分裂症。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下,通过回校做研究并且任教等方式,与没有消失的幻觉和平共存。也终于获得了学术界和应用他理论的各界的肯定。

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消费者购买心理研究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台湾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服装购买心理差异的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119名台湾女大学生和美国女大学生服装购买意向和心理差异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两国女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心理决策过程的异同。在本次服装消费购买的意向和心理调查研究中,采用了12个比较常见的影响消费者服装购买决策的评价标准因素,每个因素按重要性依次有7个可供选择的标度,这12个因素分别是:服装面料、穿着舒适性、服装尺寸是否适合、服装缝制质量、服装制造商在行业内的地位、服装色彩、他人的评价、服装品牌、是否适合在校园穿着、服装价格、服装款式、搭配自己原有的服装。问卷调查表明,

在影响自身服装购买意向和评价的标准上,台湾和美国的女大学生两个不同群体的评价标准是非常类似的,可见购买意向的形成标准具有普遍性。此外,在上述十二项影响购买意向或在购买时考虑的因素中,服装的尺寸是否适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标准。本文还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行跨境比较从而得出比较研究的结论,着重提供了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服装品牌和制造商在市场营销中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制定和发展国际营销战略。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评估标准;跨境 正文 美国商品和商品服务在国际市场份额中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进一步的成功,调查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美国的商品和商品服务到底是如何评价和如何进行衡量的?通过数年来多次广泛采样和调查研究,消费评估的模式模型已经初步制定,用以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心理提供一个框架性的指导,并藉此预测消费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复杂性。该模型系采用恩格尔、柯莱特、米尼阿德模式的消费决策来构建的(即恩格尔,布莱克威尔及米尼阿德于1995年提出的EKM模型),该EKM模型包括四个阶段的消费决策行为: (1)消费信息的获取; (2)消费信息的处理; (3)消费的决策过程; (4)模型中的变量影响决策过程的模式; 在模型中,给出消费信息的获取阶段之前,个体需要形成消费需求的意向,这一意向导致其认为自身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此项消费,一旦对于自身需要进行此项消费的意向形成,则个体即开始通过收集和搜索来获取消费的相关信息,“所谓的信息处理,其宏指涵盖的消费进程,包括信息的获取、对所获取信息的评估和判断,对评估判断完成后的相关信息进行储存、以及在进行具体的消费行为时重新从储存的信息中进行提取”(恩格尔等1995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472页)。据此,消费信息的处理阶段有如下五个步骤:消费者对于该信息的首次接触,对于该信息的关注,进一步的理解,接受该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并最终保留该消费信息。而决策过程的阶段则有如下六个步骤:对自消费需求进行认可、开始搜索信息、在购买前对信息进行评估、购买行为决定、具体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后对发生的消费行为的评价。而变量影响决策过程分为三类:一、环境造成的影响;二、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三、心理决策过程差异造成的影响。这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所处的文化氛围,所在的社会阶层,消费者的个人经历,消费者的家庭境况;而个体间的差异则包括消费者可利用的资源,消费的动机,消费者的知识,对于消费的态度,消费者的人格,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及生活方

健康心理学外文文献翻译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School Counselors and Non-School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Working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Students 浅议基于合作关系的学校辅导员和非学校的心理健康专家对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改善作用 Chris Brown, Ph.D. David T. Dahlbeck Lynette Sparkman Barnes 摘要: 本研究调查了53名受聘于各初中、高中的辅导员和管理员关于他们对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专家协同工作来回应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的看法。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试图了解学校辅导员和学校校长或副校长是如何看待学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以及对学校辅导员培训的范围。 正文: 为了努力提供一系列广泛的服务来帮助学生处理他们带进课堂的社交及情绪问题,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机构已经开始实施合作伙伴关系(Walsh & Galassi, 2002)。沃尔什和加拉西断言,如果我们想要成功的使结构复杂的校内和校外儿童生活产生交叉,我们就必须以整个儿童的发展为重点。这样做将需要“跨越专业和机构界限的合作”。体现着学校与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建立伙伴关系的扩展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在美国有不断发展的倾向。在这些计划中,学校聘请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强调有效地预防、评估和干预方面提供了无数的服务(Weist, Lowie, Flaherty, & Pruitt, 2001)。这项合作活动是为了减轻教育系统的负担和责任,同时提高了服务的零散和不完整传递给适龄儿童和青年。研究表明,在申请心理健康服务的年轻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关心(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1999)。 考虑到提高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系统协作的重要性和认可度,这些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觉功效就是这项调查议程的驱动力。的确如此,我们对学校辅导员、学校校长、副校长所拥有的与学校-社区机构合作有关的知觉能力感兴趣。另外,我们试图了解学校辅导员和学校聘请的校长和副校长是怎样看待学校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责以及学校辅导员的培训范围。 尽管许多学校辅导员会感到处理学生个人,社会和心理的需求的训练已经足够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认为这类训练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实际上学校区域内正在与校外心理健康专家就回应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问题进行协作。在某种程度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 冯阳阳 200910044308 安全B093班 摘要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人,而心理活动是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要将安全心理学很好的运用其中。因此本论文就重点谈论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以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并应用安全心理学,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又重点谈论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最后总结出了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不安全心理产生的一些方法,以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字: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重要作用实际应用 1安全心理学 1.1安全心理学定义 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1]。 1.2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作用 1.2.1安全心理学研究内容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①意外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②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

③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1.2.2安全心理学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1]。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已经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各种危险或隐患,通常归为三类:即人、物和管理的因素[2]。 人的因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缺陷,还可能形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隐患。 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和伤害能力的存在,它随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事故的严重程度往往随着物质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事故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下述模式[2]: 不安全状态(物)+管理缺陷=事故隐患 不安全行为(人)+事故隐患=事故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事故隐患或者是激发了危险因素而造成事故的任何缺陷称为管理缺陷。危险因素和管理

《高等教育学》判断试题库-B

01 在欧洲中世纪大学,硕士学位一般授予文科。 A.正确 B.错误 0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属于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观点。 A.正确 B.错误 03 柏拉图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正确 B.错误 04 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正确 B.错误 05 斯宾塞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正确 B.错误 06 罗伯特?赫钦斯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正确 B.错误 07 裴斯泰洛齐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正确 B.错误 08 赫尔巴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正确 B.错误 09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A.正确 B.错误 10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A.正确 B.错误 11 教育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是通才教育的主要特征。 A.正确

12 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型是通才教育的主要特征。 A.正确 B.错误 13 针对具体岗位需要培养人才是通才教育的特征。 A.正确 B.错误 14 开设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表明通才教育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 A.正确 B.错误 15 专才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A.正确 B.错误 16 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人才培养。 A.正确 B.错误 17 专才教育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A.正确 B.错误 18 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型是专才教育的主要特征。 A.正确 B.错误 19 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A.正确 B.错误 20 社区学院的发展,使日本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A.正确 B.错误 21 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A.正确 B.错误 22 私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A.正确

美丽心灵心理学论文

作为一个影视专业的学生,看过很多电影也写过很多影评,《美丽心灵》这部电影我很早就看过,在艺术上自然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如果要从心理角度来对影片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加工成分,将他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天才的独特案例,加以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是一种对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复杂的综合症。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下面,我就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分析纳什的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表现? 1、思维障碍? 通过影片的描述,我发现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着的症状之一。对于观察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十分古怪,表明患者与现实的脱离。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夸大妄想是由那些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的信念构成的。影片中纳什是个数学天才,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可是他并不满足于那些将军不太热情的感谢。于

是国防部的帕切尔出现了,将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的项目交托与他。纳什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这就是纳什的夸大妄想的表现。除此之外,纳什还有被害妄想。严格来说,从他一开始接受帕切尔的任务时,他就时刻担心事情败露。每次那个荒废的仓库寄密件时,都担心有人跟踪而神情紧张。在一场幻觉的枪战过后,纳什以为自己的为国安局破译间谍密码的工作暴露了,于是他就变得更加紧张,时时刻刻都会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来抓自己。直到在一次大学演讲上,几个精神病院的医生真的来“抓”他医院时,他拼了命的逃跑。牵连观念是指某些人或事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就像纳什,他坚定不移的认为美国的所有报刊杂志里藏着关系到15万人生命的国家机密,并且只有他能够看得出来。那一个个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新闻、广告,在纳什的眼睛里同编排成一连串的密码,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这就是纳什关系妄想的表现。? 2、感知觉障碍? 在感知觉障碍方面,纳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幻觉。幻觉就是指虚幻的感知觉,即患者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一般出现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幻觉内容于现实生活是怪异的,兼有听幻觉、视幻觉和触幻觉。听幻觉为真性,声音清晰,主要是下达指令、威胁等,也有对自己有利的好的方面。纳什能够听到他的三个“原型”——室友,小女孩和帕切尔的讲话。室友的鼓励与玩笑,小女孩天真的笑声,和帕切尔的威胁、命令。每一个都会让纳什觉得真实存在。在影片的一个高潮中,纳什因为停止服药,又开始出现幻觉,甚至差点听信室友和帕切尔的命令杀死自己的妻子。视幻觉让纳什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三个人,并且持续了30多年,一

如何阅读英文文献

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我们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更不要提阅读外国文献了。但是阅读外国文献 对于把握最新科研动态,扩充自己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牛人们是怎样 阅读外国文献的~~ 学术牛人1: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梳理文献及时回顾 心得和经验: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 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 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 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回顾重要内容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 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 是什么, 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 里找, 并且从discuss 里最好确认一下. 这样一来, 一篇文章就过关了. take home message 其实都不会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 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 每天读一两篇,一个 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 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3.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 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 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 出一个句子强的多. 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 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学术牛人2:根据文献重要程度编号精读综述和摘要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 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 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 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 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安全心理学

论文名称:安全心理学与建筑施工班级:055081 学号:20081001421 姓名:李丰闯

安全心理学与建筑施工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它不仅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同时易受外部条件及其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在应用安全心理学研究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时,要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重视制度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载体等行之有效的渠道 和手段, 把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营造安全和谐、文明有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中心任务, 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建筑 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 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 内容,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很多因素, 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因素。为了保证生产安全, 防止和减少人身伤害事故以及非伤亡事故的发生, 使企业能够正常而有序地生产, 并将财产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除了加强 安全技术措施的研究与落实, 注意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外, 还必须重 视对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的教育。因此利用安全心理学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认知心理与安全安全, 一般包括人的安全和物(机器设备、工作场所等) 的安全 2 大方面。危害安全的直接原因, 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无论是要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 还是要辨识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和认识心理有密切关系。认识不良或认识缺陷是导致事故( 显事故) 和准事故( 隐事故) 的深层原因之一。认识不良或认识错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对对象根本无认识。例如: 2004 年1 月27日, 哈密煤业( 集团) 露采公司选煤厂 3 道用调车机牵引装8 辆局车, 当局车装完, 张某将牵引副绳摘下, 用主绳上的铁丝将副绳 缠绕绑在主绳上, 当副绳接近调车机转盘处, 张某将副绳从主绳上摘下时, 缠 绕固定副绳的铁丝将张某右臂绞进转盘, 构成重伤。这件事故可以看出张某在工作中对所使用的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等不了解, 对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应有认识, 甚至对于一个不知什么是机械的正常运行状态, 头脑中很难建立起明 晰的“期待模型”。而失去这一参照, 势必影响对从机械当前运行状态中所获信息的价值判断, 既认识不到哪些信息有用、重要, 从而造成信息选择时的犹豫不决, 导致整个反应时间的延误。( 2) 对对象认识不全面。例如: 1996 年11 月16 日, 原哈密矿务局露天矿发生了一起Z601 型—105号蒸汽轨道吊车翻倒的一级 事故。事故原因是当班 吊车司机魏某违反了《蒸汽轨道吊车规程》, 将吊车交给没有操作资格的吊车司炉艾某1 人操作, 由于艾某的错误操作和应急处理不当, 及对复杂操作认识不 全面, 造成吊车翻倒事故。并且要求艾某在短时间内完成若干动作, 对于缺乏认识的新手或操作能力不强的人, 在做出操作决定时, 对究竟优先采用哪些动作、采用什么方法, 艾某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3) 对对象认识错误。例如: 2003 年 2 月19 日, 哈密煤业( 集团) 露采公司选煤厂53# 输送带机头发生一起重伤事故。事故原因是53# 输送带出现打滑 现象, 班某违反《煤矿安全规程》, 戴着手套往滚筒里塞稻草, 将右胳膊卷进滚筒。这起事故是班某对机械传动的因果联系做了颠倒的错误理解和认识。以上所

心理学及应用论文

小议精神分裂 ——真实与虚幻的对撞 内容摘要: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个问题困扰了世世代代无数追求真相的探索者。但至今也没有让大家满意的答案。社会中有一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在真实和虚幻的双重世界中,饱受折磨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关键词:精神分裂真实虚幻基础难得糊涂 什么是真实?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在这个社会生活了这么久,我们已经被同化,即使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我们也没有动机去思考,甚至是厌恶这种思考。就像《黑客帝国》中所演的那样,在母体中被利用的人类几乎都拒绝接受生活在虚幻世界的这个事实。而少数知道真相的人却被看成另类,被人工智能追杀。 当然,我们现在也许还不会碰到诸如《黑客帝国》中的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群人被真实和虚幻这个棘手的问题所困扰,他们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患有这种病的人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歪曲,情感变得迟钝。” 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让精神分裂症广为人知,并在人群中引起广泛热议。《美丽心灵》是关于

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病魔,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感人故事。 精神分裂症分为紊乱型,紧张型,偏执型,未定型,残留型五个大类。但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会出现幻觉或者妄想。所以要治好这种顽疾(更确切地说是减轻症状)关键在于让患者分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可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出现幻觉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患者有某种需要或是信仰。就像主人公纳什,因为不满现实中枯燥、毫无创新的工作,虚幻出了破解密码这个十分困难、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当然他自己也沉迷于这种虚幻,并且为拥有这个有意义的、能最大程度体现他价值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人们总是对快乐和恐惧最难以忘却和拒绝。所以要患者离开虚幻的快乐世界,就像让一个虚幻世界中的“亿万富翁”或是“英雄”、“领袖”下岗,这是患者不愿看到的,所以他们会非常不配合,极力想守住虚幻世界,就像吸毒成瘾,已经很难戒掉了。而要患者离开虚幻的恐惧世界,他们虽然很乐意配合,但恐惧会一直缠着他们,就像小孩看完恐怖片后,会不自觉地想到鬼及恐怖的场景。这就导致他们越想避免幻觉,可能会越多地出现幻觉。 严重的晚期患者更难从虚幻中脱离。在长期的虚幻世界旅行,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已经被渐渐擦掉。也许虚幻成了真实,真实却成了虚幻。再次拿主人公纳什做例子。他能最终分辨真实和虚幻,是因为他

读外文文献的几点个人体会

读外文文献的几点个人体会 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安全论文之安全从心出发

安全从心出发 众所周知,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安全一向是不容忽视的重大责任。没有安全知识,员工就会稀里糊涂的受伤害;没有安全意识,事故就会不请自来。身处化工行业,不论是谁,都要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份工作,因为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认真工作、落实安全不仅仅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公司的每位同事负责,更是对自己、对家人的负责。 安全也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最主要的是要付诸行动,切不可有侥幸心里,也许一个侥幸的心里,就会带来一场灾难,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公司利益和人生的生命安全。要做好安全,就要了解麻痹大意所带来的种种灾难,过去一场场灾难,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万不可在用鲜血去验证。《安全第一》这本书列举了以往很多的事故教训,以及当事人的悔过之心。可是时光不能倒流,那一瞬间的错可能会给后半辈子带来不可磨灭的痛,到追悔莫及时,为时已晚。 纵观以往事故教训,分析自己现在的岗位工作,及时了解自己岗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工作中认真、仔细、小心、谨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看每场事故教训,改变以往隔岸观火的态度、改变以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作为,要认真仔细分析每次事故的原因,并考虑自己如何在以后的工作组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 能来镇海炼化工作,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可是也不能为此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懂安全、会操作就是每位员工的本职工作。 要安全就要从心做起,是自己要安全,而不是别人要自己安全,

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有了安全意识,人们就会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安全就会有保障,才能时刻警惕、杜绝事故的发生,把事故挡在门外。最后用《安全第一》这本书里的话作为结尾:安全知识胜于安全设施,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安全意愿优于安全意识。安全要从意愿入手,用意愿强化意识,用意识保证安全。 安全在我们心里,更在我们手中!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 电影《美丽心灵》是讲述的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在博弈论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的故事。影片还原了一个天才在过分偏执、出现妄想时用毅力战胜精神病症的艰苦过程。 纳什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着思维障碍(严重的妄想)、情感障碍(一开始无法理解并在抑制和排斥)、意志行为障碍(紧紧拽着皮包、走路急促不稳)、感知觉障碍(幻听和幻象)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他的听觉幻觉声音清晰,包括指令和鼓励;视觉幻觉出现时,纳什并不完全是旁观者,大多时候他都参加到了幻觉的场面;触觉幻觉包括国土安全局工作人员给纳什手臂植入信号器时他所感到的触电感和疼痛感。 本片的纳什主要描述了三个阶段:大学阶段、在惠勒研究室工作阶段、康复阶段。在每个阶段他生活中的幻象都折射了他的心境、心理诉求。他一直拥有完整的情感,只不过康复之前,他都刻意隐藏、压抑了一些情感。 一、大学阶段 影片一开始纳什就表现出了他对数学、逻辑的痴迷和推崇和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他曾开玩笑能用数学证明别人的领带有多么难看。在酒吧中,他用数学模型来刻画男女交往的最优选择。任何事情他都联想到用数学解释。也是这种过度偏执让他拒绝接受不能用数理解释的东西。他表达所有这些感情的时候都是微笑着的,外在显示了他的自信。即使在与汉森下棋时他被汉森的问题弄得心慌意乱,他还是不愿意承认,走的时候还打翻了棋盘,在众人的嗤笑下落荒而逃。 与之对比的是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总是独自一人,和同学在一起时也并不愉快。他的言辞让人听起来高傲、难以接受,丝毫不会顾及他人感受。甚至当他被怂恿去追一个女孩子时,他还是直截了当,丝毫不考虑顾及女性的颜面,可以说是一个蔑视感情的人。 他渴望成功,希望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所以一直苦苦研究他的原创理论——博弈论。尤其是当他在餐厅中看到大家都为一个教授献上自己的钢笔(尊敬)时,他眼里流露出失望、羡慕的情绪。 然而这一切他都能与一个人分享,那就是他的室友——第一个臆想出的人物。他显得沉闷,却臆想出了一个浪子室友,说明他内心是矛盾的,更是渴望与人交往的。一方面他通过浪子室友否认数学就是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用数学证明自己。他与室友的一切活动都是他的自我想象,他想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肯定他,他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薄弱,但是有非凡的智慧。每一次他与室友的聊天都是他内心的独白,他渴望有所突破,成为一个有所贡献的人。想象一个这样的他,一个人又打又闹推翻桌子打破窗户(暗示他打破研究的禁锢)吓到过路的同

心理学文献的检索

心理学文献的检索 1.数据库傻瓜搜索 使用CNKI搜索中文文献,web of science搜索英文文献。数据库里文献毕竟有限,所以现在我已经很少很少使用了。 2.google人肉搜索法 而且google学术较为方便,直接输入想要搜索的关键词即可,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将一个词组作为一个关键词,那么搜索的时候需要加上引号,例如你要搜索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那么你应该输入(“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当google学术搜索到某篇文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这是由于你所在的学校没有购买相关的数据库,这时你可以尝试着搜索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很多老外都会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放在自己的主页上供大家下载。同时,也可以尝试着去一些论坛求助,比如愚愚学园,我自己想要的文献95%以上都可以在此论坛求助成功。 3、经典文献顺藤摸瓜法 Google学术搜索固然强大,但是有时会出现海量的文献,那么如何从海量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而又不遗漏掉重要的文献这就需要下点功夫了。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是,可以先找到一篇本领域较为经典文献。如果此文发表的年代较早,那么可以去搜索这篇文献的被引文献,这个直接在google学术里就可以做到,直接点击此文被引XXXX次那里,这时你就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发表后有哪些文章引用过它;如果是年代较近的经典文献,可以直接搜索其参考文献中列举的本领域较为重要的文献。通过这种搜索“引用”和“被引”的方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本领域重要的文献打捞上来,效率较高。 4、杂志社alerts法 前面将的是如何搜文献,这里讲讲如果获得最新的一些文献信息。每一本杂志都会有一个叫做alerts的服务,也就是你可以再主页订阅新杂志的目录,每当一期新杂志出版的时候,出版社就会将这期杂志最新的目录发到你邮箱里。一般情况,将本领域重要的杂志全部锁定,然后每期新杂志出版的时候你都会收到最近目录,这样本领域的新进展你就可以尽在掌握了。 如何读文献 1.列举一些重要的杂志:science、nature、PNAS,这些是顶级的综合类杂志,上面会偶尔 有些心理学的文章,全部值得认真学习。 2.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psycholog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这些是心理学领域比较不错的综合类杂志,各人可以找到和自己领域相关的文章好好学习; 3.各人有必要去寻找自己领域好的杂志,然后学习上面的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