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分级

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分级
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分级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一级手术

一、主动脉造影术

二、四肢动脉造影术

三、腹腔干、肝、脾动脉造影术

四、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

五、肾动脉造影术

六、间接性门静脉造影术

七、上、下腔静脉造影术

八、四肢静脉造影术

九、肝、肾静脉造影术

二级手术

一、透视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二、颈、椎动脉造影术

三、肺动脉造影术

四、选择性脏器动脉造影术及药物灌注

五、经皮体表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

六、透析瘘管再通术

三级手术

一、经皮经肝(脾)门静脉、肝静脉造影术

二、肺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三、主动脉、四肢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四、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五、四肢动脉血管成形术

六、肾动脉(含其他内脏动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七、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八、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主动脉外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栓塞、腔内修复术

九、脾、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消除功能为目的)

十、肢体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一、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二、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取出术

十三、肾、肝移植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四、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十五、腔静脉、四肢静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六、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七、四肢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八、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九、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硬化术

二十、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外的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二十一、精索、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二十二、盆腔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四级手术

一、颈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二、椎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三、颅面部血管瘤硬化、栓塞术

四、颈外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栓塞术

五、主动脉成形术

六、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七、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八、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九、布-加综合征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

十、动、静脉药盒植入术

十一、肢体动脉斑块旋切术、超声消融术

十二、其他准予临床应用的新技术[1]

血管外科(介入)手术分级

血管外科手术分级 保定市第五医院血管外科王铁牛一级手术 1. 动、静脉插管术 2. 血管缝合术 3. 浅表静脉手术 二级手术 1. 外周动、静脉取栓术 2. 血管吻合术 3. 外周较小动、静脉瘤切除 4. 简单静脉段移植术 5. 大隐静脉及股浅静脉瓣膜环缩术 6. 大隐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旋切术 7. 股深静脉瓣膜成形术 三级手术 1. 动脉大隐静脉架桥术 2. 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 3. 较大动脉动脉瘤切除 4.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5. 颈部动脉瘤手术 6. 一般下腔静脉手术 四级手术

1. 胸主动脉瘤及腹主动脉瘤手术 2. 复杂下腔静脉手术 3. 血管镜手术 4. 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介入手术 甲类手术: (1)颅内动脉瘤栓塞 (2)脑血管畸形及静脉瘘栓塞 (3)海绵窦动静脉瘘栓塞 (4)脑膜瘤化学性栓塞 (5)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栓塞 (6)颅外血管畸形栓塞 (7)脊髓血管畸形栓塞 (8)肺血管畸形栓塞术 (9)四肢动脉血管畸形栓塞 (10)肺动脉瓣扩张术 (11)房间隔缺损堵塞术 (12)室间隔缺损堵塞术 (13)动脉导管未闭堵塞术 (14)心脏、血管内异物取出 (15)肺动脉栓塞溶栓、消融术

(16)甲状腺动脉栓塞术 (17)胃食管静脉栓塞 (18)颈内动脉扩张术+血管内支架放置 (19)锁骨下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20)主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21)肾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22)髂动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23)夹层动脉瘤内支架植入 (24)腹主动脉瘤内支架植入 (25)主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内支架植入 (26)经颈静脉肝内门肝内支架分流术(TIPSS) (27)上腔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28)下腔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29)肝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30)锁骨下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31)髂静脉扩张+血管内支架放置 (32)四肢动静脉血栓消融术 (33)颈椎椎间盘突出抽吸术 (34)气管、支气管内支架放置术 (35)胆道内支架放置术 (36)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37)十二指肠内支架放置

浙江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申报外周血管介入(样本)

项目编号 浙江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书 医疗机构名称:人民医院 申请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申请日期:2013-12-01 浙江省医学会

填写说明 一、申请书各项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 易辨。 二、本申请书一式5份,用A4纸打印,并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本申请书应附如下资料: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2、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主要技术人员资质证明(包括《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相关岗位资格 证书和最高学历证书的复印件) 3、本机构对本项技术的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4、本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成员名单(包括成员姓名、工作单位、专业、职称等情况) 5、与本技术项目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6、开展本技术项目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一、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名称人民医院 性质综合性医院 医院等级三级乙等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310800 联系电话0575-82801 医疗机构负责人联系电话057888 项目联系人联系电话132328 传真0575-816 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床位数张人员人 相应 诊疗 普通外科,血管外科;放射科等相应诊疗科目已登记备案。 科目 登记 情况 相应 科室 医院相应科室设置有手术室、麻醉科、ICU等三十六个病区 设置 情况

二、主要技术人员情况 1. 项目人员总体情况 职称总 计 人 数 卫生技术人员 其他医师护理人员技术人员 正 高 级 职 称 副 高 级 职 称 中 级 职 称 初 级 职 称 正 高 级 职 称 副 高 级 职 称 中 级 职 称 初 级 职 称 正 高 级 职 称 副 高 级 职 称 中 级 职 称 初 级 职 称 合 计 高 级 职 称 中 级 职 称 初 级 职 称 1 6 2 2 1 5 4 1 4 5 学历学位总计人数博士硕士学士/本科专科其他 30 无无25 5 无 主要人员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务、职称专业从事本 专业时间 大专副主任,副 主任医师 影像诊断31年 本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20年 本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12年 本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影像诊断17年 本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影像诊断20年 本科主治医师临床医学12年 本科护士长 主管护师 护理18年 本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15年 本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15年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股动脉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1 h;局部血肿8例,术中发现3例,术后发生5例。假性动脉瘤6例,其中3例发现于术后24 h内,另3例发现于术后2~3 d;动-静脉瘘2例,1例发现于术后12 h,经再次压迫、加压包扎10 h后闭合;另1例发现时已超过48 h,压迫无效,未予特殊处理,嘱患肢限制过度活动,60 d后随访观察均自行闭合。结论在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管并发症只要及时发现、处理得当,预后良好。 【关键词】外周血管;并发症;处理 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和治疗,介入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现就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55~72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10例。 1.2 方法 1.2.1 心导管穿刺血管的处理所有患者均应用F7动脉鞘管。CAG后0.5~1 h 内拔除鞘管,局部压迫20~30 min,不出血后局部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 h,患者平卧24 h后拆除加压包扎PCI患者术后继用肝素2 h,停药后2 h拔除鞘管,压迫30~40 min,不出血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 h,平卧24 h。PCI患者术后行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24~72 h,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 1.2.2 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对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疼痛或下腹部、下肢疼痛肿胀者,均在术后1~7 d对局部组织和血管进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于出血量难以确定,所以将穿刺局部出现的2 cm×2 cm的皮下出血性硬块确定为皮下血肿。腹膜后或局部大的血肿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需输血者定为严重出血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者均通过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股静脉及其主要的深部属支在超声检查时表现为静脉管腔增大,其内有实质性回声占位,通过探头加压管腔不变形,腔内无血流信号。动静脉瘘在超声检查表现为股静脉管腔内出现动脉血流信号。假性动脉瘤在超声检查表现为股动脉周围出现假腔,股动脉内血流通过破口进入假腔,使假腔内出现动脉血流信号。股动脉夹层指股动股壁由单条回声带变成双条分离的回声带,形成真假双腔,分离管壁双重回声之间有异常血流。 1.3 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股动脉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1 h。立即再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出血停止;局部血肿8例均表现为单纯血肿,术中发现3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等设备。 3.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至少2名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机构执业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其他相关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本机构执业医师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具备满足开展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介入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等设备;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试行) 1、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要求,根据医院功能制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2.各科室要认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3.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定期调整其手术范围。 所称"手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 4、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要求,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5.若遇特殊情况(例如:急诊、病情不允许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级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 附: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主任医师按"各专业手术分类"完成甲、乙、丙、丁各类手术,但应侧重甲类手术质量、水平的提高。 2.副主任医师按"各专业手术分类"完成乙、丙、丁类手术,但应侧重乙类手术质量、水平的提高。

3.主治医师按"各专业手术分类"参与甲、乙类手术,做助手;可完成丙、丁类手术。 4.医师按"各专业手术分类"参与乙类手术,做助手;可完成丙、丁类手术. 5.助理医师(医士) 按"各专业手术分类"参与丙类手术,做助手,可完成丁类手术。 考虑到人才梯队建设和后备力量培养问题, 高年资医师(取得现有职称3年以上)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高一类手术。对无主任医师的专业,科室可根据副主任医师技术水平状况,选择一位可以完成主任医师手术范围的副主任医师承担主任医师工作;若选择不出,不可超范围开展此类手术。 甲类手术 神经外科i (1) 经幕上、下入路各种肿瘤切除术; (2)经幕上、下入路各类动脉瘤夹闭术; (3)经幕上、下入路畸形血管切除术; (4)自体(异体)肾上腺髓质或黑质脑内移植术; (5)新开展的各种手术。 乙类手术

手术分级目录详解

附、临床各科室手术分类(暂行) (一)普通外科 甲类手术: 1、复杂胰腺癌根治术 2、肝脏肿瘤切除术 3、胆道癌根治术,复杂的胆道再次手术 4、胰管空肠内引流术 5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廓清术、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 6、高难度腹腔镜手术 7、腹主动脉瘤切除、大血管移植术 乙类手术: 1、甲类手术以外的肝、胆、脾的各种手术 2、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 3、肝、脾损伤的处理 4、直肠切除术、回盲部肠切除术 5、结肠癌根治术 6、甲类手术以外甲状旁腺各种手术 7、改良根治性乳癌切除术 8、门静脉高压断流术 9、胸、腹联合损伤的救治手术 丙类手术: 1、肝脓肿切开引流术

2、小肠切除术 3、腹部损伤剖腹探查术 4、胃肠造瘘术、吻合术 5、胃肠穿孔修补术 6、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剔除术 7、单纯胆囊切除术 8、单纯乳房肿块切除术 9、PTC及PTCD技术 丁类手术: 1、阑尾切除术 2、疝修补术 3、体表肿瘤、异物摘除术 4、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 5、清创缝合术 6、静脉切开术 (二)心胸外科 甲类手术: 1、心包部分切除术 2、胸腔镜辅助胸内手术 3、全肺及肺叶切除术 4、纵隔肿瘤切除术 5、支气管成形术(袖状肺切除术)

6、胸廓成形术 7、人造血管移植术 8、食管癌根治术 9、颈部血管瘤切除术 10、复杂纵隔肿瘤切除术 11、复杂食管癌切除术 12、气管支气管成形术(包括隆凸切除术) 13、肺减容术 14、全胸膜全肺切除术 15、新开展的其它各种手术 乙类手术: 1、胸膜切除术 2、房缺室缺修补术 3、除甲类以外胸腔探查术 4、心包开窗引流术 5、膈肌破裂修补术 6、肺破裂修补术 7、心脏破裂修补术 8、贲门、食管下段肿瘤切除术 9、食管憩室切除术 丙类手术: 1、胸壁软组织良性瘤切除术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等设备。 3.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至少2名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机构执业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其他相关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本机构执业医师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具备满足开展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介入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等设备;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第三条医疗机构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管理工作。 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手术分级及授权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 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与机构级别和登记的诊疗科目相符的手术。 第九条三级医院可以开展各级手术,重点开展三、四级手术。 第十条二级医院重点开展二、三级手术。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二级甲等医院如具备开展甲级手术的必要条件(包括场地、人员、设备等)的,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开展部分四级手术。登记有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如开展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四级手术项目,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展。 第十一条一级医院(含卫生院)可以开展一级手术。具备麻醉科设置,并拥有性能良好的急诊抢救设备的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如开展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二级手术项目,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向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开展。 第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等,除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实施的急救性外科止血或小伤口处置及其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明确规定的项目外,一律不得开展一级及以上级别的手术。 第十三条择期手术患者,若需要全身麻醉(含基础麻醉)或需要输血的手术,其手术级别提升一级。若麻醉前评估(ASA)Ⅲ级(含Ⅲ级)以上,且需要全身麻醉支持,手术应在三级医院或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开展部分四级手术项目的二级甲等医院实施。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手术准入制度和审批流程,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根据手术类别、专业特点、医师实际被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和手术技能,经过专家组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后,授予医师相应的手术权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为加强各级医师的手术管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江西省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等,结合我院实际和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级本制度所指手术主要包括各种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有创操作。依据手术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二)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医师手术权限根据医师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在审核其专业能力后授予相应手术权限。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 年以内(含3 年),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从事住院医师2 年以内者,可实施一级手术。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 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

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2 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二级手术。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 年以内(含3年),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2 年以内(含2 年)者,可实施二级手术。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 年以上,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2 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二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三级手术。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 年以内(含3 年),可实施三级手术。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 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三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四级手术、新技术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可实施四级手术、新技术手术及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三、手术审批制度 1、手术审批的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参加手术人员及其具体分工等。 2、急诊病人需手术治疗者,一般手术须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看过病人后方可决定是否手术,并决定手术方案;如遇疑难、危重等情况应及时请示科主任并向医务科(或院总值班)汇报。 3、一般择期手术或限期手术病人的手术方案须由病区组织术前讨论后,由主

外周血管介入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5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400例,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介入科手术分级

介入科手术分级 一、神经介入学组手术分级 一级手术 1.全脑血管造影 2.主动脉弓造影 3.选择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造影 4.超选择性颈内动脉、椎动脉造影 5.脊髓血管造影 6.非选择性主动脉分阶段造影 7.选择性甲颈干、肋颈干、肋间、腰动脉、骶正中动脉造影 8.颌面部血管造影 9.超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 10.超选择性面、舌、颌内、颞浅动脉造影 11.逆行头面部静脉造影 12.选择性颈内静脉造影 13.超选择性颅内乙状窦、横窦、矢状窦造影 二级手术 14.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术 15.可脱球囊封堵颈内动脉闭塞术 16.可脱球囊封堵瘘口封堵术 17.颌面部肿瘤、出血介入栓塞 18.颜面部血管畸形介入栓塞 19.鼻出血介入栓塞术 20.颈动脉体瘤介入栓塞术 21.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无保护装置下支架成形术 22.颈总动脉支架成形术 23.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 24.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 25.静脉窦置管溶栓术

26.超选择性颅内乙状窦置管溶栓 27.超选择性颅内横窦置管溶栓 28.超选择性颅内矢状窦置管溶栓 29.脑肿瘤介入化疗术 三级手术 30.颅内窄颈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31.复杂型头颈部血管狭窄保护装置下成形术 32.颈总动脉狭窄支架成形 33.颈内动脉狭窄支架 34.颈内动脉夹层支架贴覆术 35.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 36.颅外段动脉闭塞段血管开通、成形 37.锁骨下动脉开通 38.颈内动脉开通 39.椎动脉开通 40.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 41.椎动脉V4段支架成形 42.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 43.基底动脉中下段支架成形 44.颅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45.大脑中动脉M1段支架成形治疗 46.复杂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术 47.介入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瘘口孤立术 48.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49.微弹簧圈栓塞术 50.Onyx胶栓塞术 51.头颈部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治疗 52.静脉窦成形治疗 53.单纯球囊成形术

医院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9年版)

医院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目录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2) 二、人员基本要求 (5)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5) 四、培训 (7) 五、其他管理要求 (10) 附件: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12) 一级手术 (12) 二级手术 (12) 三级手术 (13) 四级手术 (14)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

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5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400例,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3)拟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

心脏介入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07年7月,我部印发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满足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提高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服务可及性,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重新评估,严格掌握标准,将取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我部备案。要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定期组织考核评估,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及时取消资质并向社会公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同时废止。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1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2、外科手术分级目录大全

手术分级目录 一、普通外科 一级手术: 1.清创缝合术 2.浅表淋巴结切除术 3.胼胝切除术 4.腋臭切除术 5.痈切开引流术 6.游离皮片移植术 7.拔甲术 8.嵌甲切除术 9.甲沟炎切开引流术 10.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术 11.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 12.体表肿瘤、异物摘除术 13.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 14.乳房良性肿块切除术 15.副乳切除术 16.静脉切开术 17.阑尾切除术 18.腹股沟疝修补术 19.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20.胃镜、结肠镜下活检术 21.痔核切除、肛旁脓肿切开引流 22.暂时性胃造瘘术 23.单纯性肠梗阻松解减压术 24.包皮环切术 二级手术: 1.颈部脓肿引流术

2.甲状舌管囊肿,瘘管切除术 3.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4.单纯乳房切除术 5.胃肠造瘘术、吻合术 6.胃肠穿孔修补术 7.小肠、结肠外瘘闭合术 8.小肠部分切除术 9.肠扭转复位术 10.肠息肉、肠憩室切除术 11.复杂性肠粘连松解术 12.脐部畸形手术(含脐肠瘘、脐尿管瘘、脐膨出修补术) 13.大网膜肿物切除术 14.胃大部切除术(恶性肿瘤除外) 15.幽门环形肌切开术 16.肠套迭复位术 17.迷走神经切断手术 18.腹部损伤剖腹探查术 19.弥漫性腹膜炎的剖腹探查术 20.肠梗阻剖腹探查术 21.乙状结肠造瘘术(单腔人工肛门) 22.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及引流术 23.胆囊造口术 24.肝脓肿切开引流术 25.单纯胆囊切除术 26.胆总管囊肿手术 27.滑动疝修补术 28.股疝修补术 29.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 30.绞窄性疝手术 31.腹壁疝修补术 32.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引流术

心脏支架手术术后注意事项

心脏支架手术后注意事项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脉球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得以解除,缺血部位心肌供血大大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可明显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可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生活、工作、社交状态。但冠脉介入治疗后并不是说冠心病就治愈了,药物支架也不是万能的。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后,还必须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加强自我护理,防止再狭窄的发生,以保持冠脉管腔的长久通畅。这些治疗即所谓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措施。 1)改变主活方式 a.适当运动 冠脉介入治疗之后,患者不要整天卧床、静坐,而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运动。规律性运动有助于保持冠脉管腔通畅,促进缺血区心肌侧支血管生长。一般来说,术后活动水平应根据术前的身体状况、活动习惯、手术后的心脏情況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定,提倡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注意:运动必须适当,做任何运动前请请教您的医生。 b.改变饮食 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压,从而防止冠脉再狭窄的发生。冠脉介入治疗之后, 应以清谈饮食为主, 蛋白质应该以鱼类为主,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过饱。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瘦肉、鸡、鸭、兔、魚肉、豆制品和奶制品等。不宜常吃或大量吃动物内脏、鱿鱼、蟹黄、蛋黃、以及煎、炸、烧烤等食品。 c.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或精神抑郁 文献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一旦确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样会加快动脉硬化病变进展,增加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2)治疗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 a.积极治疗糖尿病, 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均应控制在正常水平。 b.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c.降低血脂, 将血总胆固醇水平降至180mg/dl以下, 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00mg/dl以下, 甘油三脂降至170/dl以下。 3)控制体重 体重的控制不仅有利于降低血脂,控制高血压,还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从而防止冠心病的复发。 4)戒烟 5)服用抗氧化或防动脉硬化药物 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他汀类药物,该类药除可降低血胆固醇,还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外,具有稳定冠脉动脉硬化斑块、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可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冠脉支架就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将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扩张后放入一个金属支架支撑狭窄部位,使狭窄的血管壁向外扩张,支架置入后,新生的内皮细胞逐渐覆盖于支架表面,使支架最终被完全包埋于血管壁内,支撑血管保持持续开放状态,保持冠状动脉的畅通。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做支架不是一劳永逸的,药物治疗一定要跟上,还应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要想一个支架撑起生活的全部是不可能的,支架顶多就是一个“管道工”,要想全身畅通,全身的环境都得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患者应坚持服药,注意自观察。支架手术后,常常需要服用较多种类和数量的药物,如果发生皮肤或者胃肠道出血、疲乏无力等症状,应带上出院总结和所服用药物的资料尽快去医院就诊。支架病人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标准

神经外科 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 4、颈部动脉结扎术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8、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外 1/3 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 AVM 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21、颅底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22、头皮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3、颅骨骨膜窦切除术 24、颅骨巨骨细胞瘤切除术 25、颅骨肉瘤切除术 26、经颅视神经管狭窄减压术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要求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2012.7 为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

介入手术分级

临床各科室手术分级普通外科、腔镜外科 甲类 (1)胰腺癌切除术 (2)胰腺部分切除术 (3)胰管空肠内引流术 (4)胰管切开取石术 (5)肝叶切除术 (6)胆管癌切除术 (7)复杂胆道手术 (8)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9)门脉高压的各类分流及断流术 (10)ERCP+EST+ENBD术 (11)ERCP+EST+取石术 (12)ERCP+EST+胆道支架置放术 (13)腔镜胆囊癌根治术 (14)腔镜肝叶切除术 (15)腔镜胰腺部分切除术 (16)腔镜脾切除术 (17)甲状腺癌及淋巴结清扫术 (18)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

(19)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0)腔镜甲状腺次全切术 (21)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 (22)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3)全胃切除术 (24)胃癌根治术 (25)复杂肠梗阻、肠瘘手术 (26)急、危重消化道大出血手术(27)复杂腹部外伤、多脏器损伤(28)直肠切除术 (29)结肠癌根治术 (30)腹腔镜结肠肿瘤切除术 (31)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切除术(32)腔镜多科联合手术 (33)多镜种联合手术 (34)腹腔镜胃底反折术 (35)腹腔镜胃缩容术 (36)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乙类 (1)甲类手术以外的肝、胆、脾的各种手术 (2)肝、脾损伤的处理 (3)回盲部肠切除术

(4)甲状腺次切 (5)胸、腹联合损伤的救治手术 (6)PHS疝xx (7)胃空肠吻合术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9)腔镜疝xx (10)腔镜胃大部切除术 (11)腔镜胃穿孔xx (12)腔镜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 (13)腔镜肠梗阻、肠粘连松解术 (14)经T管胆道镜取石术 (15)经T管胆道镜液电碎石术 (16)ERCP技术 (17)腹壁巨大切口疝xx (18)结肠部分切除术 (19)小肠部分切除术 (20)胃部、十二指肠及远端胃部分切除术(21)腹腔镜小肠肿瘤切除术 丙类 (1)肝脓肿切开引流术 (2)小肠切除术

手术分级标准

手术分级标准 妇科 一级手术 1.扩宫和刮宫术 2.输卵管通气、通液术 3.后穹窿穿刺、切开术 4.外阴、宫颈活体组织采取术 5.外阴良性肿物切除、前庭大腺囊肿手术6.附件切除术 7.异位妊娠手术 8.经阴道有蒂子宫肌瘤摘除术 二级手术 1. 子宫切除术、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2. 腹腔镜下附件手术、一般宫腔镜手术 3. 经腹子宫肌瘤剜出术 4. 阔韧带肌瘤、囊肿切除术 5. 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 6. 单纯外阴切除术 7. 子宫脱垂悬吊术或经阴道修补术 8. 简单尿瘘修补术 9. 宫颈息肉摘除术、宫颈赘生物电切术

10.宫颈电灼术、冷冻术及激光治疗术 11.盆腔脓肿清除引流术 三级手术 1. 子宫扩大、广泛、次广泛切除术 2. 外阴广泛性切除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3. 尿瘘、粪瘘修补术 4. 复杂卵巢癌、绒癌根治术 5. 外阴阴道成形术 6. 外阴重建术 7.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四级手术 1. 盆腔清扫术 2. 联合盆腔脏器切除术 3. 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产科 一级手术 1. 会阴侧切及会阴侧切缝合术 2. 会阴Ⅰ、Ⅱ度裂伤修补术 3. 古典式剖宫产术 4. 引产术 5. 胎头吸引术 6. 臀位助产术

7. 常规助产 二级手术 1. 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 2. 子宫裂伤修补术 3. 子宫翻出复位术 4. 产钳术 5. 臀位牵引术 6. 人工胎盘剥离术 三级手术 1. 腹膜外剖宫产 2. 剖宫产子宫切除术 3. 晚期妊娠子宫破裂手术 4. 毁胎术 四级手术 1. 重危手术 2. 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计划生育门诊 一级手术 1. 宫内节育器放置术 2. 宫内节育器取出术 3. 输卵管通气、通液术 4. 人工流产吸刮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