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来源:创新医学网

【摘要】目的观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9-2011年间治疗的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点式剥脱术组(A组)、传统抽剥术组(B组)。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2年复发率等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组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病情恢复好,2年复发率低。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

大隐静脉曲张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肢体肿胀、足部皮肤营养障碍,最终导致下肢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甚至出现足部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节段性抽剥术是公认的传统手术治疗方式[1]。但是传统的剥脱手术创面大,出血量多,患者痛苦大,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手术方式微创化已成为外科发展方向,点式剥脱术克服了以上缺点,治疗效果得到临床认可,本研究观察了我院80例手术患者的恢复情况及2年复发率,旨在观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1年间在我院因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按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组)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对照组(B组)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传统阶段性抽剥术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1 手术方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在腹股沟皮纹下方约1cm 处作平行切口,长约5 cm,切断结扎所有分支。距大隐静脉至股静脉移行处约0.5 cm 处切断大隐静脉,近端双重结扎。传统抽剥术:在静脉结扎远端插入抽剥器,抽剥大隐静主干直至膝部,穿通支予以结扎,剥脱后的曲张静脉床部位,衬以纱布或薄棉垫。点式剥脱术:先用宽10 cm的橡皮驱血带自足背向上包扎,同时阻断下肢动、静脉血流,此时可在无血状态上在曲张处分别切开若干0.5 cm 小切口,静脉用蚊式钳拉出,待全部曲线静脉抽剥完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切口缝合。

1.2.2 评价指标: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观察术后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随访2年观察复发率。

1.2.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别,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好于传统的阶段性抽剥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基本情况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随访2年后有8例患者出现复发,而观察组有2例出现复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1月症状改善情况及半年内复发率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多见于下肢小腿,常见病因为下肢静脉壁软弱、大隐静脉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等。临床表现为下肢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形成。保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治疗以手术为主,如果出现溃疡并发感染,需要先抗生素消炎治疗,手术效果更加理想,传统的手术方式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阶段性抽剥术,但存在手术创伤大、剥脱不彻底、恢复慢、术后复发率高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治疗方法多样化,治愈率已经达到 75%~96%[2]。国外研究报道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腔内电凝闭合术可以有效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并且复发率低,但是国内研究报道显示单纯对患者实行腔内电凝闭合术治疗,患者的复发率高[3]。

微创是目前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创伤小,愈合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传统的阶段性抽剥术比较,点式剥脱术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切口小、愈合快,可将曲张的静脉抽剥干净、彻底。其次,驱除静脉内瘀滞的血液、使用止血带。点式抽剥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术前检查要仔细,找出所有需要抽剥的曲张静脉,避免残余,其次,已经出现皮肤溃疡的部位和深部的静脉穿通支抽剥一定要抽剥完全,术后弹力绷带包扎用力均匀,避免引起下肢缺血加重溃疡。

在我们的治疗中发现,点式剥脱术明显的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传统的阶段性抽剥术明显缩短,由于采取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同时阻断了穿通支静脉,减少了局部复发,点式剥脱术去除了所有曲张静脉,抽剥彻底,明显降低了下肢静脉回流压力,改善了局部的供血及营养障碍,患者下肢色素沉着、湿疹及皮肤溃疡都有明显好

转,如何减少复发,是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随访2年发现,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比传统的阶段性抽剥术复发率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庆黎,周凯,劳学军,等.下肢浅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8)315-316.

[2]后强,曹道成,刘毅,等.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方法的探讨[J].上海医学,2003,10(10)734-735.

[3]Wang MH, Jin X,Zhang SY,et al, Lateral 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ing vein surgery as treatment for lateral perforating vein incompetence and venous ulceration, World J Surg,2009,33(5):1093-1098.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知情同意书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婚姻: 术前诊断: 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 拟施手术方式:麻醉方式: 此次手术中及其后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 1.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详见麻醉知情同意书)。 2.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并发症: 1)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有 生命危险; 2)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改变手术方式; 3)术中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术后暂时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即感 觉运动障碍,如隐神经损伤出现内踝感觉障碍; 4)术后感染,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5)术后出血,采取保守压迫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止血; 6)术后伤口积液、脂肪液化、淋巴漏,导致伤口不愈合; 7)术后下肢不适症状不缓解,皮下淤血红肿,有硬结或条索;局部 溃疡长期不愈合,色素沉着不改善; 8)术后局部曲张静脉复发、残留; 9)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10)其他目前无法预计的致残、致死的风险和并发症。 4.如果您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等疾 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会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 情加重或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5.如果您术后体位不当或不遵医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上述情况医生已讲明。经慎重考虑,在此,我代表患者及家属对此次手术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表示充分理解,("同意"或"不同意") 行,并全权负责签字,并同意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

护理部外科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精选文档

护理部外科大隐静脉曲 张护理查房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全体护士进行一次教学大查房,查的是30床一位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首先请陈珂为大家汇报一下病史。 30床、郭素萍、女、48岁主治医生:慕宏强患者因左下肢静脉迂曲怒张5余年伴红肿疼痛10天。于2017年2月10日10时10分步行入院,℃,P8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精神可。查体:皮肤无黄染,腹部平坦,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部包块,左下肢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四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给予二级护理,普通饮食,完善各项检查,病人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做好术前准备,于2017年2月12日9点25分入手术室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于11时55分术毕安返病房,神志清,呼吸平稳,给予吸氧,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T:36℃ P:78次/分R:18次/分 BP:110/70mmHg,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一级护理、禁食水、下肢抬高30度、抗炎、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第1天改为二级护理,现在是术后第4天,恢复良好。 护士唐柳:哪些人群更容易患大隐静脉曲张? (1)久坐于办公室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内且久坐于电脑前的女性及男性; (2)妊娠妇女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引起静脉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静脉曲张; (3)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阻塞深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浅静脉负担,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4)从事经常站立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礼仪小姐以及需要长久站立的工作人员,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压力较大地作用于静脉瓣,长此以往,使静脉瓣功能受损,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发病。(5)小腿静脉受伤者由于浅静脉壁和静脉壁瓣受伤,愈合后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6)长期负重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士或运动员 护士唐柳: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大隐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临床应用(附56例报告)

大隐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临床应用(附56例报告) 李求实,于守江,杨世勇 (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我院自1997-05以来,共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56例,其中,双侧大隐静脉曲张者18例,手术效果极佳,具有切口小、曲张静脉剥脱彻底、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易于被广大患者,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女性的欢迎。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中图分类号:R6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75(2001)10-0746-01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ot -denudation of V aricosis of G reat Saphenous V ein -56cases R eport LI Qiu 2shi ,Y U Shou 2jiang ,Y ANG Shi 2y ong (The Railway Central Hospital of Harbin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 o discus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ot -denudation of saphenous vein.Methods 56cases of varicosis of great saphe 2nous vei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pot -denudation from May ,1997and am ong them 18cases were su ffered in both sides.Results All oper 2ations had obtained satis factory effects.C onclusion This method was easy to perform and the incision was small.It might be available for y oung patients especially for w omen. K ey w ords :Varicosis of great ;saphenous vein ;S pot -denudation 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采用高位结扎、分段切除及主干剥脱等术式,具有操作复杂,术中易于出血及手术不够彻底等缺点,且术后下肢留下较大疤痕,我院采用点式剥脱术基本克服了以上缺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25~67岁。其中,18例为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5例合并小腿色素沉着,7例合并小腿溃疡。无合并深组静脉回流障碍及股静脉瓣关闭不全者(术前经深静脉回流试验及彩超检查证实)。平均住院9d ,术后7d 拆线。全部甲级愈合。合并溃疡者经换药随访亦恢复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平均单侧大隐静脉手术时间不超过60min 。112 操作方法 术前以甲紫绵球描记曲张静脉,常规消毒后,患肢自脚踝部以驱血带驱血达膝上,于大腿下1/3处上止血带,达到下肢浅静脉无血并暂停动脉供血,此时应与麻醉师协调注意患者血压变化。于高位距隐股静脉交界015cm 处结扎切断大隐静脉主干,并结扎切断其高位属支,主干就离端下静脉剥脱器通过止血带达膝下小腿内侧,摸到剥脱器头于皮肤切长约015cm 小切口,以输精管钳夹出位于曲张静脉内之剥脱器头,以小弯钳于血管下方游离并通过,以7号丝线将曲张静脉固定于剥脱器剥脱主干,遇有分支处以手在局部压迫,牵拉用力适度,防止拉断(如拉断可反向剥脱)。远端静脉断端钳夹,如能继续下剥脱器可一直下到内踝部。如粘连较重,内有血栓块不能通过者,可于静脉曲张明显处切多个长约015cm 皮肤小切口,以弯血管钳尽可能取净并破坏其内曲张静脉壁,血管断端不必结扎。粘连严重者及溃疡底可大量清掏,以期彻底破坏曲张静脉壁及深浅交通支,达到术后曲张静脉彻底切除或关闭的目的。小腿切口数不受限制,以剥脱彻底为准。术后缝合全部皮肤切口,以4号丝线1针缝合为佳,也可不缝合,以小块油纱条覆盖,外敷纱布块,自内踝部开始以弹力绷带向上加压包扎,达大腿下1/3,力度以可压迫浅静脉出血但不影响深静脉回流为度。放开止血带,如有局部渗血可加用敷料及弹力绷带。术后当日注意渗血及深静脉回流等问题。次日放松重缠弹力绷带,鼓励早期离床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可分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和继发性大隐静脉曲张2类。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系指病变范围仅位于大隐静脉者。病因归咎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及静脉内压力持续增高。它的发生常与职业因素有关,经常从事站立工作的人易患此病。大隐静脉曲张具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并不困难。施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能准确地检测静脉瓣的功能。继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系指由于深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或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致血逆流而引起浅静脉血流过多,压力增高引起浅静脉瘀血、扩张、增粗。其中深静脉回流障碍为本手术绝对禁忌证。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致血逆流者,应采用相应的术式,如带瓣静脉移植术,股静脉瓣外修复 成形术〔1〕 等,对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H omans 提出应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部分剥脱术,此术式80多年来一直成为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方式。Bergan 〔2〕 等研究表明,此术式不但可以纠正浅静脉系统病变,而且还有利于改善深静脉系统功能。因为沿着大隐静脉的血液返流可通过交通静脉重新进入深静脉而增加深静脉系统负荷,最终引起深静脉扩张和延长,瓣膜功能损害,浅静脉系统手术可以阻断这种返流。但传统术式如切口较大,术野不够清晰,易出血,曲张浅静脉剥除不彻底等缺点。我院引进国外最新术式,率先开展大隐静脉点式剥脱术。由于术前驱血及上止血带使术中操作在无血条件下进行,术野清晰,术中失血大为减小,术后上弹力绷带,小腿曲张静脉断端无需结扎,从而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可毫无顾虑清掏浅静脉,有利于浅静脉切除部分及深浅交通支的关闭。由于小腿部切口均为015cm 左右,切口张力小,愈合时间短,术后疤痕小,且操作简便,无需特殊手术器械,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术式。 参考文献 〔1〕王深明1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瓣膜外修复成形术1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381 〔2〕Bergan Jr.Venous reflux :G uido line for managerment 〔J 〕.Vasc Surg ,1977,31(3):786. (编辑:刘学振) (收稿日期:2001-08-17) 作者简介:李求实(1964-),男,汉族,主治医师。 〔2〕M orgera T ,Di Lenarda A ,Dreas.L ,et al .E lectrocardio 2graphy of my ocarditis revisited :Clinical and Prognostic signific ance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Am 〔J 〕.Heart J ,1992,124:455. 〔3〕Matsuura H ,Palacios ,F Det G,et al .Intravemtricular con 2duction abnorma litie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my ocarditis are ass ociated with my ocardial necrosis 〔J 〕.Am.Heart J ,1994,127:1290. 〔4〕陈灏珠1实用内科学〔M 〕1第10版1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3251 〔5,7〕陈明执1心脏病学〔M 〕1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11721 〔6〕李李,杨英珍,叶玉蟾,等1黄芪口服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0例〔J 〕1新药与临床,1992,11:121 〔8〕Mas on JW ,Margraet E ,Billingham M B ,et al .T raeatment of acute in flammatory my ocarditis assisted by endomy ocadial biopsy 〔J 〕.Am J Cardiol ,1980,45:1037. (编辑:谢忠艳) (收稿日期:2001-08-10) 647 第25卷2001年第10期 黑 龙 江 医 学HEI LONGJ I ANG ME DIC A L JOURNA L V ol.25,N o.10 Oct.2001

2017.2月护理部外科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全体护士进行一次教学大查房,查的是30床一位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首先请陈珂为大家汇报一下病史。 30床、郭素萍、女、48岁主治医生:慕宏强患者因左下肢静脉迂曲怒张5余年伴红肿疼痛10天。于2017年2月10日10时10分步行入院, 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精神可。查体:皮肤无黄染,腹部平坦,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部包块,左下肢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四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给予二级护理,普通饮食,完善各项检查,病人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做好术前准备,于2017年2月12日9点25分入手术室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于11时55分术毕安返病房,神志清,呼吸平稳,给予吸氧,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T:36℃P:78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一级护理、禁食水、下肢抬高30度、抗炎、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第1天改为二级护理,现在是术后第4天,恢复良好。 护士唐柳:哪些人群更容易患大隐静脉曲张? (1)久坐于办公室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内且久坐于电脑前的女性及男性; (2)妊娠妇女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引起静脉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静脉曲张; (3)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阻塞深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浅静脉负担,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4)从事经常站立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礼仪小姐以及需要长久站立的工作人员,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压力较大地作用于静脉瓣,长此以往,使静脉瓣功能受损,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发病。(5)小腿静脉受伤者由于浅静脉壁和静脉壁瓣受伤,愈合后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6)长期负重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士或运动员 护士唐柳: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图谱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适应证] 1.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伴有小腿胀痛和肿胀,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 2.大隐静脉及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3.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且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者。 [禁忌证] 1.年老体弱,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手术耐受力较差者。 2.深静脉有阻塞者。 3.合并有急性静脉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 [术前准备] 1.下肢有溃疡者,经处理后创面较清洁,炎症已控制。 2.因手术和创伤范围较广泛,术前24小时应用抗生素。 3.剃除阴毛,并准备患肢皮肤。 4.用龙胆紫液标出曲张静脉的部位和走行,以利手术。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在股动脉内侧,自腹股沟韧带向下作弯向内侧的纵行或斜行切口。长约6cm[图1 ⑴]。

2.分离大隐静脉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股动脉内侧切开浅筋膜,显露卵圆窝,即可发现大隐静脉与股静脉的汇合处。用弯止血钳分离出大隐静脉主干[图1 ⑵]。 3.切断大隐静脉分支沿静脉干分离,找出旋髂浅、腹壁浅、阴部外浅、腹外侧和股内侧静脉等分支,并一一结扎、切断。这些分支的位置和数目有较大变异,所以手术时应尽量显露该部,仔细寻找各个分支,直至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处[图1 ⑶]。 4.结扎大隐静脉从大隐静脉后方引起一根粗丝线,在距离股静脉0.5 ~1.0cm处结扎大隐静脉。在结扎线的远端钳夹两把止血钳,在钳间切断静脉,在近端钳的近端加作缝扎[图1 ⑷]。 5.插入、推进大隐静脉剥离器自切断的静脉远端向下插入硬式或软式静脉剥离器[图2 ⑴],沿静脉向下推进[图2 ⑵ ⑶]。如遇到阻力,表示可能已达静脉曲折部位或已达深静脉交通支的平面,在皮肤外触膜到剥离器圆柱状金属头后,在相应处的皮肤另作一小切口,显露该处静脉,在剥离器头部的上、下两端结扎血管,并于两结扎线间切断静脉[图2 ⑷ ⑸]。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手术操作技巧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手术操作技巧 说明:黑色字体为原文,蓝色字体为网友提问及意见,红色字体为外科之路老师的解答。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 首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适用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术前静脉造影除了解下肢静脉系统情况外,还要特别标明瓣膜功能异常的交通支,以便术中处理。 1、属支 隐静脉裂孔附近的5条属支必须一一认明结扎,应该没有疑问。 大腿中下段一般认为没有属支,实际上中下1/3处有一条收肌管穿支与深静脉交通。 在膝平面主要有小腿前静脉和后弓状静脉。对手术的影响主要是会将自上而下的剥脱器引入歧途,偏离主干。另外,由于他们与小隐静脉有交通支,并非终末型静脉,游离结扎的深度常不好掌握。 2、静脉瓣膜 大隐静脉腔内,有9~10对瓣膜,小腿部较多,瓣膜多呈双瓣型,可以阻挡自上而下的剥离器。 上部切口及大隐静脉显露 纵形切口适用于需要同时处理深静脉或股动脉的病例。对于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腹股沟韧带以下平行斜切口即可良好显露。切口位置稍低,有利于首先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切开皮肤后,在筋膜中央切开一个小口,伸入小拉钩后,上下拉开,多可直接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并且可以避免损伤并行的隐神经。找到主干后,先不要急于向上游离,因该先向下游离,进一步确定大隐静脉主干。先沿大隐静脉主干前方向上分离,直到隐静脉裂孔处,显露大隐静脉上端全程,再分别结扎属支。这样有利于准确分辨各个属支,也会避免过深的分离。 大隐静脉根部结扎残端长度不应超过5mm 。结扎后必须缝扎。 是否需要沿大隐静脉主干向下游离哪? 因为大隐静脉属支有较多变异,适当向下游离可以发现变异的属支。 结扎闭管肌穿支 经大隐静脉主干近侧断端插入剥脱器,双重结扎近端,将剥脱器向下最大限度插入,并以此为标志,于大腿中下1/3处另切一小口,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后,后退剥脱器,挑出大隐静脉,向上下游离,结扎闭管肌穿支血管。如果剥脱器可向下继续插入,此处可不切断主干,于剥脱器头部被阻处另切口处理。如果不能将闭管肌穿支分离出并结扎,可于切口下切断主干,向下缓慢拖出血管,多可将穿支提出切口外。 注意,此穿支并非必须结扎,不要免强! 沿着正确的主干前进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情况大都是明明血管就在前方,但剥脱器就是过不去,或是偏离主干,进入属支,无法继续。 是什么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静脉瓣膜,许上不许下 2、属支。误入歧途。 3、静脉屈曲。 怎么办? 可以在你将小腿血管搞乱之前,从下向上寻找主干。静脉瓣膜和属支都不会形成障碍,但是屈曲怎么办?

2、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

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手术 隐静脉曲张根据国际分期可分为6期,其中一期正常人均有表现,不需要治疗。 Ⅱ期:在站立位弯曲增粗的表浅静脉血管高出皮肤腿部抬高或平卧后可消失,常有小腿酸胀、易疲劳等不适感觉,此期是治疗最佳时期。 Ⅲ期:曲张血管增多,出现水肿,以站立过久或劳累后较明显,晨起时水肿可消退。患肢常比对侧腿增粗,一些患者还出现皮肤瘙痒,严重者呈现湿疹、郁积性皮炎等皮肤病变。 Ⅳ期:血管内血液淤积过多,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使一部分血液成分渗透至血管外的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皮肤发红变紫直至发黑(血中铁元素沉积),并且失去弹性而变硬。 V期:为急性溃疡期,很难自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 Ⅵ期:静脉性溃疡反复发作,常见于踝关节及小腿下段,俗称“老烂腿” 1适应症 1.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伴有小腿胀痛和肿胀,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 2.大隐静脉及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3.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且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者。 2禁忌症 1.年老体弱,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手术耐受力较差者。

2.深静脉有阻塞者。 3.合并有急性静脉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 3术前准备 1.下肢有溃疡者,经处理后创面较清洁,炎症已控制。 2.因手术和创伤范围较广泛,术前24小时应用抗生素。 3.剃除阴毛,并准备患肢皮肤。 4.用龙胆紫液标出曲张静脉的部位和走行,以利手术。 4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在股动脉内侧自腹股沟韧带向下作弯向内侧的纵行或斜行切口。长约 6cm。 2.分离大隐静脉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股动脉内侧切开浅筋膜,显露卵圆窝,即可发 现大隐静脉与股静脉的汇合处。用弯止血钳分离出大隐静脉主干。 3.切断大隐静脉分支沿静脉干分离,找出旋髂浅、腹壁浅、阴部外浅、股外侧和股内 侧静脉等分支,并一一结扎、切断。这些分支的位置和数目有较大变异,所以手术时应尽量显露该部,仔细寻找各个分支,直至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处。 4.结扎大隐静脉从大隐静脉后方引起一根粗丝线,在距离股静脉0.5 ~1.0cm处结扎 大隐静脉。在结扎线的远端钳夹两把止血钳,在钳间切断静脉,在近端钳的近端加作缝扎。 5.插入、推进大隐静脉剥离器自切断的静脉远端向下插入硬式或软式静脉剥离器,沿 静脉向下推进。如遇到阻力,表示可能已达静脉曲折部位或已达深静脉交通支的平面,在皮肤外触膜到剥离器圆柱状金属头后,在相应处的皮肤另作一小切口,显露该处静脉,在剥离器头部的上、下两端结扎血管,并于两结扎线间切断静脉。 6.抽出静脉将剥离器自卵圆窝切口处均匀用力拉出,边抽边压迫止血,整条大隐静脉可 随之而出。亦可将大隐静脉用相同方式自下部切口拉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离术

[适应证] 1.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伴有小腿胀痛和肿胀,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 2.大隐静脉及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3.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且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者。 [禁忌证] 1.年老体弱,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手术耐受力较差者。 2.深静脉有阻塞者。 3.合并有急性静脉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 [术前准备] 1.下肢有溃疡者,经处理后创面较清洁,炎症已控制。 2.因手术和创伤范围较广泛,术前24小时应用抗生素。 3.剃除阴毛,并准备患肢皮肤。 4.用龙胆紫液标出曲张静脉的部位和走行,以利手术。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在股动脉内侧,自腹股沟韧带向下作弯向内侧的纵行或斜行切口。长约6cm。 ⑴切口 ⑵分离大隐静脉 2.分离大隐静脉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股动脉内侧切开浅筋膜,显露卵圆窝,即可发现大隐静脉与股静脉的汇合处。用弯止血钳分离出大隐静脉主干。 3.切断大隐静脉分支沿静脉干分离,找出旋髂浅、腹壁浅、阴部外浅、腹外侧和股内侧静脉等分支,并一一结扎、切断。这些分支的位置和数目有较大变异,所以手术时应尽量显露该部,仔细寻找各个分支,直至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处。 ⑶切断大隐静脉分支 ⑷结扎后,切断大隐静脉

4.结扎大隐静脉从大隐静脉后方引起一根粗丝线,在距离股静脉0.5 ~1.0cm处结扎大隐静脉。在结扎线的远端钳夹两把止血钳,在钳间切断静脉,在近端钳的近端加作缝扎。 ⑴剥离器 ⑵插入剥离器 5.插入、推进大隐静脉剥离器自切断的静脉远端向下插入硬式或软式静脉剥离器,沿静脉向下推进.如遇到阻力,表示可能已达静脉曲折部位或已达深静脉交通支的平面,在皮肤外触膜到剥离器圆柱状金属头后,在相应处的皮肤另作一小切口,显露该处静脉,在剥离器头部的上、下两端结扎血管,并于两结扎线间切断静脉。 ⑶推进剥离器 ⑷结扎上、下端静脉 ⑸切断远端静脉 6.抽出静脉将剥离器自卵圆窝切口处均匀用力拉出,边抽边压迫止血,整条大隐静脉可随之而出[图2 ⑹].亦可将大隐静脉用相同方式自下部切口拉出。 ⑹抽出静脉后压迫包扎 7.继续分段切除继续从下段切口以同样方法向下分段抽出曲张的静脉,直至踝部。曲张静脉的主干剥脱后,对仍然显现的粗大分支,亦要仔细分离、剥脱。 8.切除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在抽剥主干或分支过程中,如遇到阻力并见该处皮肤凹隐,常常提示该处有较粗的交通支,应另作小切口,将血管分离后,予以结扎、切断。 9.缝合缝合各切口,整个下肢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均匀用力包扎,以防剥脱部位出血。 [术中注意事项] 1.大隐静脉根部的解剖要清楚,一切分支静脉均须切断、结扎,以防复发。 ⑴正确方法 ⑵错误方法 2.如局麻解剖不清或对过于肥胖的病人,可在内踝部或膝下小腿内侧切口,分离出大隐静脉,切断后将剥离器插入近心断端,向上推进至腹股沟部,这样就可以找到大隐静脉主干。 3.在大隐静脉和股静脉的汇合处,二者之间有一层筛筋膜,不能轻易切开,以免误伤股静脉。术中一旦损伤股静脉,应立即扩大切口,充分显露股静脉损伤部位,用5-0尼龙线进行静脉修补术。若股静脉完全切断,应取一段自体大隐静脉做间置股静脉移植术。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 析 摘要】目的观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 法选取我科2009-2011年间治疗的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点式剥脱术组(A组)、传统抽剥术组(B组)。观察患者手术 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2年复发率 等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组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 间短,病情恢复好,2年复发率低。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 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 大隐静脉曲张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肢体 肿胀、足部皮肤营养障碍,最终导致下肢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甚至出现足部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节段性抽剥术是公认的传 统手术治疗方式[1]。但是传统的剥脱手术创面大,出血量多,患者痛苦大,术后 复发率高。近年来,手术方式微创化已成为外科发展方向,点式剥脱术克服了以 上缺点,治疗效果得到临床认可,本研究观察了我院80例手术患者的恢复情况 及2年复发率,旨在观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治 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1年间在我院因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按不同 术式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组)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对照 组(B组)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传统阶段性抽剥术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 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1 手术方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在腹股沟皮纹下方约1cm 处作平行切口,长约5 cm,切断结扎所有分支。距大隐静脉至股静脉移行处约0.5 cm 处切断大隐静脉,近端双重结扎。传统抽剥术:在静脉结扎远端插入抽剥器,抽剥大隐 静主干直至膝部,穿通支予以结扎,剥脱后的曲张静脉床部位,衬以纱布或薄棉垫。点式剥脱术:先用宽10 cm的橡皮驱血带自足背向上包扎,同时阻断下肢动、静脉血流,此时可在无血状态上在曲张处分别切开若干0.5 cm 小切口,静脉用 蚊式钳拉出,待全部曲线静脉抽剥完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切口缝合。 1.2.2 评价指标: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观 察术后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随访2年观察复发率。 1.2.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别,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的 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好于传统的阶段性抽剥术,差别有 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基本情况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手术室3月份护理查房讲课稿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张琳琳 适应症 1、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伴有小腿胀痛和肿胀,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 2、大隐静脉及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3、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且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者。禁忌症 1、年老体弱者,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手术耐受力较差者。 2、深静脉有阻塞者。 3、合并有急性静脉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 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 手术体位仰卧位,膝部稍屈曲外旋 手术切口腹股沟韧带内下方斜切口 特殊用物浅乳突,大隐静脉附加包,无菌皮筋 手术步骤及护理操作配合 1、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递擦皮钳夹小纱布蘸碘伏消毒皮肤,铺治疗巾,贴手术膜,铺大单,中单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俩侧各置一块干纱布块,递20号刀,有齿镊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3、显露,游离大隐静脉,切断其分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股外侧,股内侧及阴部外浅静脉)递乳突撑开器,甲状腺拉钩显露术野。递血管钳,直角钳分离大隐静脉主干,递血管钳,中弯血管钳分离钳夹大隐静脉主干分支,血管剪剪断,钳带4号丝线结扎,线剪剪断。 4、结扎大隐静脉递中弯血管钳于汇入股静脉处钳夹,血管剪剪断,递7号丝线结扎,线剪剪线或递中园针,4号丝线缝扎近端 5、插入剥脱器,剥脱大隐静脉递10号刀,有齿镊于内踝静脉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递纹式钳钳夹大隐静脉,血管剪剪断,钳带7号丝线结扎远端血管,递剥离器自近端静脉口插入7号丝线结扎,向上推进自腹股沟处切口缓缓抽出大隐静脉,压迫止血 6、切除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递十号或十一号刀切开皮肤,递血管钳分离钳夹,血管剪剪断,4号丝线结扎 7、缝合切口清点器械,纱布,缝针,递园针4号丝线,园针1号丝线依次缝合筋膜及皮下组织,再次清点器械,纱布,缝针,递乙醇棉球消毒皮肤,递中皮针1号丝线缝合皮肤,递术后膜覆盖切口,递无菌小纱布块,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一.适应症 1.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伴有小腿胀痛和肿胀,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 2.大隐静脉及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3.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且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者。 二.禁忌症 1.年老体弱,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手术耐受力较差者。 2.深静脉有阻塞者。 3.合并有急性静脉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 三.麻醉方式 硬膜外麻醉。 四.手术体位 仰卧位,膝部稍屈曲外旋。 五.手术切口 腹股沟韧带内下方斜切口。 六.特殊用物 浅乳突、大隐静脉附加包、无菌皮筋。 七.手术步骤及护理操作配合 1.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递擦皮钳夹小纱布蘸碘酒、乙醇消毒皮肤。铺治疗巾,贴手术膜,铺大单、中单。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两侧各置一块干纱布,递22号刀、有齿镊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3.显露、游离大隐静脉,切断其分支(旋髂浅静脉、腹壁静脉、股外侧、股内侧及阴部外浅静脉)。递乳突撑开器、甲状腺拉钩显露术野。递血管镊、直角钳分离大隐静脉主干,递血管镊、中弯血管钳分离钳夹大隐静脉主干分支,血管剪剪断,钳带4号丝线结扎、线剪剪线。 4.结扎大隐静脉。递中弯血管钳于汇入股静脉处钳夹、血管剪剪断;递7号丝线结扎、线剪剪线或递6×17圆针、4号丝线缝扎近端。 5.插入剥脱器,剥脱大隐静脉。递10号刀、有齿镊于内踝静脉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递蚊式钳钳夹大隐静脉,血管剪剪断,钳带7号丝线结扎远端血管,递剥离器自近端静脉口插入7号丝线结扎、向上推进自腹股沟处切口缓慢抽出大隐静脉,压迫止血。 6.切除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递10号或11号刀切开皮肤,递血管镊、小弯血管钳分离钳夹,血管剪剪断,4号丝线结扎。 7.缝合切口。清点器械、纱布、缝针,递9×28圆针4号丝线、9×28圆针1号丝线依次缝合筋膜及皮下组织;再次清点器械、纱布、缝针,递乙醇棉球消毒皮肤,递9×28圆针、1号丝线缝合皮肤;递术后膜覆盖切口,递无菌小棉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

下肢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下肢静脉曲张 患者:××× 主诉:左下肢皮肤蚯蚓样隆起伴酸胀30年余 病史:患者30年前无意中站立时发现左下肢皮肤蚯蚓状隆起,抬高患肢稍有好转。无发热,无胸闷气促,无下肢酸胀不适等,当时未 予以重视,未行诊治。30年来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下肢静脉曲张渐 渐明显,且出现左下肢酸胀,以左小腿较重,无皮肤色素沉着,无 皮肤发红脱屑,无皮温改变,无活动障碍,无畏寒发热,无皮肤溃烂。患病以来,精神尚可,胃纳可,睡眠佳,大小便无殊,体重无 明显减轻。患高血压3年,血压最高150/100mmHg,目前长期服用“珍菊降压片1# qd po ”,自述血压控制可,无明显头痛头晕不适 存在。 入院查体: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65mmHg,体温36.5℃,神清,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左侧小腿右后方 可见曲张静脉,静脉迂曲成团,无色素沉着,无渗出,无皮温增高,无活动障碍,下肢无肿胀,左下肢Trendelenburg试验(+),perthes试验(-),pratt试验(-)。左下肢侧股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可及,趾端血运可。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1)患肢不适感与患肢胀痛、静脉瘀血、营养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①嘱病人避免站立过久或长时间行走,宜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 ~ 40 ,使患肢位置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从而减轻 患肢水肿,减轻下肢静脉内压力;

②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习惯性便秘者,睡前饮白开水一杯或口服轻泻剂,避免长期长时间蹲位; ③告诉病人患肢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减轻患肢症状; ④天天用温水泡洗患肢(1~2)次,擦干后涂护肤脂保护; ⑤溃疡处给予湿敷或清创后定期换药或用1: 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处,天天(2~3)次。 (2)皮肤完整性受损 护理措施: ①嘱病人避免过度活动或做重体力劳动,多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30 ~40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症状; ②坚持患肢皮肤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洗澡,以免加重病情; ③下床活动或外出时,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减轻患肢症状,避免外伤损伤皮肤,伤及血管; ④修剪指(趾)甲,避免抓破皮肤; ⑤小溃疡处,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湿敷,或用1:5000高锰酸钾液浸泡患处,天天(2~3)次; ⑥溃疡面积较大的患者,给予彻底清创,每日换药,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

大隐静脉曲张病历模板

XXXcx中心卫生院 科别外科病区床号6 住院号150121002 住院病历 姓名:XXX 职业:农民 性别:女工作单位:—— 年龄:60岁住址:cx镇单集村 婚姻:已婚供史者(可靠程度):患者本人(可靠) 籍贯:江苏省赣榆县入院日期:2015-01-21,08:00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5-01-21,09:00 主诉:双小腿内侧条索状包快10余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发现双小腿内侧条索状包块,平卧消失,直立出现,无不适,未治疗,包块渐渐增多变粗,延及大腿内侧。一月前,出现双小腿内侧瘙痒,今入院要求手术治疗。门诊拟诊“双侧大隐静脉曲张”,精神饮食好,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本地,无外地久居史。无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家族史:家族无传染病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 T36.5℃P62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 神志清晰,自主体位,检查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右腹股沟区可触及 花生米样大淋巴结一枚。头颅无畸形。眼睑闭合可,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 角膜透明。瞳孔两侧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 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运动正常,肋间隙无增宽或变窄,语颤无减弱或增

强,叩诊呈清音,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局部隆起,心尖搏动在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内约0.5cm,无抬举、震颤及摩擦感。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6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于肋下未触及,腰椎后凸畸形,四肢见专科情况,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情况:双下肢内侧可见迂曲成团之条索状包快,以小腿内侧为剧,双胫、踝前内可见色素沉着及搔抓痕迹。深静脉通畅试验阴性。 XXXcx中心卫生院 科别外科病区床号6 住院号150121002 辅助检查 检查日期项目结果 2015-01-21 血常规WBC5.1X109/L N0.556 Hb131g/L 2015-01-21 血糖 4.7mmol/L 2015-01-21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入院诊断:双侧大隐静脉曲张 主治医师:XXX

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手术室护理分析

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手术室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05T10:00:18.1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7期供稿作者:李秀娟[导读]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加强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避免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提高治愈率。李秀娟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550004)【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47 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剥脱术,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回顾性分析临床护理资料。结果:47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加强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避免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107-01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疾病的一种,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因血流障碍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主要是因静脉壁薄弱、静脉瓣缺损及静脉内压增高所致,患者的下肢表现浅表静脉扩张迂曲以及呈现出充盈过度的情况,容易出现破裂,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发生改变,出现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多发生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者,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发生改变,出现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我院2013 年12 月~2015 年6 月选取47 例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现对其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7 例大隐静脉曲张病人,男21 例,女26 例;年龄3 2 岁― 70 岁,平均52.5 岁;单侧下肢18 例、双侧下肢29 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2.1.1 术前准备护理术前常规检查血、尿、便、凝血和心、肺、肝、肾检查。空腹血糖,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VaIsaIva 动作(腹部屏气加压动作)时股静脉血液通畅状况[1]。对于合并有浅静脉炎者,给于迈之灵、抗生素治疗;皮肤局部硬结及粘连部分,给予局部热敷,待炎症消退后,再予以手术。合并溃疡者,清洁创面,局部湿敷,抬高肢体,待溃疡消失或者创面缩小,炎症消退时,及时手术。未愈合溃疡创面,可术中同时作清创植皮术,缩短创面愈合期[2]。护士要配合医生做好深静脉通畅的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区备皮,无菌纱布覆盖。术前患肢及腹股沟皮肤的清洗和备皮避免损伤。术前1 小时让病人站立,用龙胆紫标志曲张的静脉。 2.1.2 术前诊视护理及心理护理护士于术前1 天访视病人,详细阅读病历,了解医生的手术计划和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承受能力。病人由于患肢疼痛、酸胀不适,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希望技能高超的医生为自己手术,顾虑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时疼痛。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较突出。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交流是护患交流的主要形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护士应向病人讲解手术的麻醉方法、手术过程、介绍手术及麻醉医生的资历和技术水平,教会病人一些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必要时给与镇痛剂,如使用镇痛泵,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陌生感和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处在适合手术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3]。 2.2 术中护理2.2.1 巡回护士配合及护理将手术室内的温度调至22-24℃,湿度50-60%。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肢进行再次核对,再次核对产妇姓名、床号。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纱布、器械等用物,并详细记录。备好监护仪,电刀,负压吸引器,并协助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在病人上肢建立静脉通道。病人麻醉后将电刀负极置于病人臀部或健肢大小腿肌肉丰富处。医生消毒后铺上无菌单,予接上一次性电刀,调节好适宜的频数。保证病人安全。协助手术医生消毒、铺巾、穿手术衣、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保持输液通畅。 2.2.2 器械护士配合及护理提前20min 洗手上台,除准备常规剖宫产器械外。手术前后,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等相关物品。手术中保持手术区域和器械台无菌,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器械管理,及时准确地传递所需器械,切口选择部位选择,尽可能既最大限度清除曲张静脉组织,又能减少切口数量为宜。选择与大隐静脉适宜的剥脱器,剥脱过程中注意绷紧皮肤,增加皮肤与皮下组织张力,以防止创伤,用无菌单压迫3 分钟预防出血。手术完成后将皮下的残血充分挤出,加快术后恢复,用一号丝线缝合用弹力绷带包扎。 2.3 术后护理2. 3.1 术后患肢护理尽量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包扎的目的和重要性,并注意弹力绷带松紧度是否合适[4],患肢抬高30°,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24h 制动,24-48h 后可下床活动,但需用弹力绷带,不宜久站,活动量逐渐增加,以感舒适为宜[5]。严密观察患肢肢端色温感觉运动等,若发现足背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或皮肤苍白发凉、感觉麻木等,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同时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如有活动性出血,要及时通知医生检查伤口并给予止血,必要时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以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2.4.1 瘀斑和血肿瘀斑多发生在术后3-5d,常因术中渗血所致,术后腹股沟切口或皮下血肿多数是自限性的,可能因为血管结扎接脱落等引起,皮下血肿有时在行走后才出现。对较小的瘀斑和皮下血肿的处理是抬高患肢和加压包扎。血肿进行性增大或合并感染时,应及时手术探查,进行止血、血肿清除和引流。 2.4.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是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亮,小腿腓肠肌深压痛,多因为静脉切口缝合处发生静脉内血栓形成,术后卧床不动,血液循环缓慢而致。术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怒张等表现,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足背伸屈运动,鼓励患者术后24 h 下地行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4.3 伤口感染观察护理术后数天后出现切口红肿疼痛,流脓。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处理。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瓣膜损坏,血液倒流,局部组织营养障碍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下肢浅静脉呈蚯蚓状迂曲扩张,手术是治疗该病主要治疗措施。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参考文献】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 1、属支 隐静脉裂孔附近的5条属支必须一一认明结扎,应该没有疑问。 大腿中下段一般认为没有属支,实际上中下1/3处有一条收肌管穿支与深静脉交通。 在膝平面主要有小腿前静脉和后弓状静脉。对手术的影响主要是会将自上而下的剥脱器引入歧途,偏离主干。另外,由于他们与小隐静脉有交通支,并非终末型静脉,游离结扎的深度常不好掌握。 2、静脉瓣膜 大隐静脉腔内,有9~10对瓣膜,小腿部较多,瓣膜多呈双瓣型,可以阻挡自上而下的剥离器。 上部切口及大隐静脉显露 纵形切口适用于需要同时处理深静脉或股动脉的病例。对于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腹股沟韧带以下平行斜切口即可良好显露。切口位臵稍低,有利于首先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切开皮肤后,在筋膜中央切开一个小口,伸入小拉钩后,上下拉开,多可直接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并且可以避免损伤并行的隐神经。找到主干后,先不要急于向上游离,因该先向下游离,进一步确定大隐静脉主干。先沿大隐静脉主干前方向上分离,直到隐静脉裂孔处,显露大隐静脉上端全程,再分别结

扎属支。这样有利于准确分辨各个属支,也会避免过深的分离。 大隐静脉根部结扎残端长度不应超过5mm 。结扎后必须缝扎。 是否需要沿大隐静脉主干向下游离哪? 因为大隐静脉属支有较多变异,适当向下游离可以发现变异的属支。 结扎闭管肌穿支 经大隐静脉主干近侧断端插入剥脱器,双重结扎近端,将剥脱器向下最大限度插入,并以此为标志,于大腿中下1/3处另切一小口,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后,后退剥脱器,挑出大隐静脉,向上下游离,结扎闭管肌穿支血管。如果剥脱器可向下继续插入,此处可不切断主干,于剥脱器头部被阻处另切口处理。如果不能将闭管肌穿支分离出并结扎,可于切口下切断主干,向下缓慢拖出血管,多可将穿支提出切口外。注意,此穿支并非必须结扎,不要免强! 沿着正确的主干前进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情况大都是明明血管就在前方,但剥脱器就是过不去,或是偏离主干,进入属支,无法继续。 是什么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静脉瓣膜,许上不许下 2、属支。误入歧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