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摘要】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经验表明,自然具有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对于这些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应用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在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实现以人主导的、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自然规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不断探索建设新中国的道路和途径,新中国成立9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对发展的模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新的、科学的发展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

1.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

现实的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以人为本思想研究必须从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物质条件出发。现实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存在,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就不可能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进行生存,而且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才能获得发展,并随着社会天系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社会上也流行一句话,“我为人民服务,就是不为你个人服务”,这就是明显地没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而是把人民的概念变成了一个虚幻的、文本的概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如此,以人为本,就是以现实的人为本。所有的发展都要以涉及到的人民为基础,尽量地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切切实实的需求和利益,而且照顾到社会整体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发展的科学性和长期性。

2.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来体现人的主导地位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且在大自然面前,人具有主动作用,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的限制,更不是一切听从自然的安排,而是利用人的能力和智慧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为人所用。在这种关系中,人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从自然界已经掠夺了过多的资源、能源,现在不得不面临重大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还是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在人与经济的关系上,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人民生活质量和生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民本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全面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一方面,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就是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全面的。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就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改善、经济福利的增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3、协调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 5、统筹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2004.6新视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以及“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逐步发展和体现过程的简要回顾,无疑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倡导“以人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和 建国以来“以人为本”思想的启蒙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首先把人本主义原理引入哲学,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以具体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历史。“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 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 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本质,体现的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为目的的思想。一切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现实的人,就是要把满足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对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的解读,试图说明“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实施和贯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发展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4)06-0071-03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文/王怡丹 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人,而社会主义就是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主义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2]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则要把社会改造成为一个联合体。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思想浓重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存在很多矛盾的制度体系。从建国到1978年以前,经济体制几乎沿袭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提出让农民群众富裕起来,但各项政策几乎只体现阶级和集体的抽象利益,个人利益淹没在国家和集体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便是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论指导下,重新确立起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为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指出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 争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 义。”“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3] “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4]并强调:“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 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 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 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就必须解放思想,其实质是解放人。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共同富裕”目标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先富带动后富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社会主义制 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级分化”。[6] 消灭人与人的不平等,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保障基本人权(生存权)到保障人类的发展权,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这种发展权不因人、因地、因制度、因民族而有不同,也不应该因时间不同而使后代无发展权。因此,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应有之意,并且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连续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育,经济领域的自由、平等、竞争唤醒了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现代文明解脱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束缚,呼唤着人的全面、充分 理论资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等多个方面却出现了很大问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让中国人民继续再安心的生活下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合中国的制度,它告诉我们要科学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作为发展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我们再也挥霍不起!我们也要考虑后代人的生活,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自私的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中国将来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经济能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大家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生活中一点点的改进,改进生产,生活模式。将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约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关键的是意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厂家商家诚信不到位、老百姓保护意识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总体处罚不到位。即厂家商家诚为了利益,使用劣质原料及非法添加等;部分消费者追求便宜,缺乏保护意识;监管部门查处力度不足;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不足。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文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进一步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2.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思想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党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创设一种活泼、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寓教于乐,从实际中充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 班级:2009级法律 学号: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壹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 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群众解读: ●发展不为民,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谁偏离了这个真道理,谁就在时代和人民群众面前输了理。 2、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群众解读: ●阳光、雨露是万物生长的起码养分,经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只演“独角戏”,不唱“合奏曲”。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少做“假大空,急功利”的事,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3、什么是协调发展? 答: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群众解读: ●协调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也不能丢了芝麻捡西瓜,既要西瓜,也要芝麻。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单位,最薄弱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上限。只有解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才能实现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群众解读: ●资源有限瞎浪费,最后一滴是眼泪。资源有限不再生,可持续发展鸣警钟。 ●不思发展是休止符,协调发展是弹钢琴,加快发展是快四拍,持续发展是连接音,科学发展是最强音。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群众解读: ●经济发展像跑车,引擎动力靠改革,基本原则掌方向,任何部件丢不得。 ●科学发展民为本,社会和谐党导航。 6、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答: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群众解读: ●为政之道,富民为先。大发展小发展,百姓最有发言权;真发展假发展,要靠百姓说了算。 ●科学发展直观看: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河水清不清,三看钱包鼓不鼓,四看党风正不正,五看社会和不和,六看事业兴不兴。 7、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群众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导读 导入: 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的儿子纪念父亲时曾言:“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一如每一个眷恋那片土地的人一样。”我想,我们党员和全社会都要学习和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作为党员的一种“国家认同感”的构建,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结的生成,使我们有机会、有意识去探寻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 中国改革已经有“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17大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思想呢?一个直接的解读就是:在此之前,在“邓理论”和“三个代表”指导已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邓理论”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实际操作中被解读为“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仅仅是“三个代表”似乎也不能全面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化问题,现阶段国家发展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指导思想一定是不够的。真正让国家领导人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的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国家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非典”中“井喷”。“非典”暴露我国发展实践中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并在卫生事业这个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难度大也在农村。“非典”疫情的发生,是党中央认识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社会发展的现状呼唤一种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报告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需要。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现状一: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这批新的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的特点是: 1.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至90%由居民个人购买。经济增长具有较为可靠的市场导向基础;大众消费使相关产业能够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2.这批高增长产业中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非国有企业和混合经济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 3.以若干龙头产业为先导,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如汽车高增长产业群、房地产高增长产业群、机械制造高增长产业群、消费品高增长产业群等。 2002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排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我国经济出现新一轮的增长,经济运行态势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持续走高。为新的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的重要思想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充分肯定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1、人是首要的管理对象管理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诸种手段来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管理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人、财、物、信息等,在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对物的支配是靠对人的支配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人本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其内涵包括:(1)管理的起点必须是人,必须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作为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2)人是首要的管理客体。各项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首先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发挥能动作用,协调与运用好其它要素。(3)人本观念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管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也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不论作为管理主体,还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2、人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涵

篇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 篇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篇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下午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时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要求,具体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包括 1、爱岗敬业。就是从业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 1 / 4

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 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对组织工作的评价总体评价您对党支部的评价 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服务态度公众形象总体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之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精练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的哲学观点主要是()A.万事万物是联系的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C.抓住事物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 D.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精练2】下列党的会议最早提到要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作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是()A.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之二,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 【精练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 B.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C.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D.物质决定意识 【精练4】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开创了新纪元。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之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我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精练5】下列关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D.“三农”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精练6】建国后?熏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大步骤。这四个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①农业合作化②土地改革③人民公社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对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对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对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开展之际,深入的学习和探讨科学发展观对我们 以科学发展的头脑指导学习与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以下是本人的一点学习 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在论述发展的意义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 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已不容置疑。不发展就意味着落后。一个国家要强大离不开发展,一个民族要 振兴必须要依靠发展,同样,一个学校要为社会所认可也只能依靠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工作中体现发展的思想,如何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 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呢? 首先,我觉得党员教师应该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学习科学发展观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教师学习科学发 展观自然也是为了能更科学地协助学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 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科学发展的观念落实到实处,落实 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讲科学,讲统筹,讲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在确保工 作质量的同时,利用更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要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对于学校领 导层的决策,要客观、科学地对待,从大局考虑。即便会部分影响到个人的利益,但如果 从整体上把握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也应放弃个人的利益,以大局为重,坚决支持领导的 决定。在工作中不应该有懈怠的情绪,时刻要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 份内的每一件事。我想,只要每个人都能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了,那就没有完不成的工作,解决不了的难题了。 其次,党员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以个人的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发展。一个有秩序 的组织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发展一小步,那么整个组织就能前进一大步。学校的全面发展 离不来教师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党员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提升。坚 持不断地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的知 识也能与时俱进;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 高专业素养,让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学生培 养好了就能让学生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的 发展能帮助学生的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能使学校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从而能更 好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发展是根本。 二、科学发展观在论述以人为本的问题时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当 代中国,“人”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 的中国最广大人民。发展要依靠人的智慧、人的力量。要发展就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653366.html,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作者:魏印华 来源:《学理论·学术版》2008年第10期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内涵丰富,其实质是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破除“官本位”思想,不断改善体制环境,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一)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把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有一个发展出发点的问题。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代价与效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端正发展的出发点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不仅体现了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谙熟驾驭,而且体现了对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最高尊重。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发展观。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一是制定任何经济发展规划,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重要前提。二是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三是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益和政治利益。只有真正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发展才能有实际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题目: ()。 A、速度至关重要 B、以人为本 c、要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答案:c 【相关知识】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发展是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离开发展,发展观就失去好处。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观念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完全正确的,已经深入人心。因此,科学的发展观重点不是强调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回答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要更加全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更不能片面强调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发展要更加协调,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互相适应;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要持续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能不能落实“五个统筹”,既关系到建设全面小康和实现现代化,也是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些目标,都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五个统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到达1000美元,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时将到达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期间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阶段,搞得好,将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将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发展停滞、社会动荡。要搞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务必实行“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浅谈科学发展观 世纪坛医院 1011210591 李鹏飞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发展、求发展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准确回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为此,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同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之间联系紧密、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