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滴丸剂的发展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发展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发展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滴丸剂具有溶出快、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制备简便、质量易控制等优点,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了中药滴丸剂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并为中药滴丸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滴丸;新剂型;中药

Research status of dropping p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dropping p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the advantage of rapid dissolution, high bioavailability, good efficacy, simple preparation and easy quality

control.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status, issues and trends of

dropping p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ggesting that the solid delivery

technique modernizes the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dropping pil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pharmacy

中药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 滴入不相溶的冷凝液中, 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该剂型即可以选用肠溶性的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 又可以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滴丸,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1、滴丸剂的发展历史

滴丸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丹麦首次制成的维生素甲丁滴丸,相聚报道的有维生素A、维生素AD、苯巴比妥及酒石酸锑钾等滴丸。此后由于制备工艺、制造理论尚不成熟、不能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等,这个剂型没有得到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药学工作者受到西药倍效灰黄霉素制成滴丸的启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后,使滴丸剂的理论、应用范围和生产设备等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1971年我国就上市了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病的芸香油滴丸,1977年我国药典开始收载滴丸剂型,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收载滴丸剂的药典。滴丸剂既可供内服、外用和局部使用,亦可制成缓控释制剂,是一种开始引人注目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剂型。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开发滴丸药物制剂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

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速效救心丸(天津新药业天津第六中药厂)等中药滴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传统中药与现代制剂技术结合,开发品种多、顺应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滴丸品种,是药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原理及制备

滴丸是利用固体分散技术的来制备的丸剂,即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载体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溶的液体冷凝剂中,经迅速冷却收缩而成的丸剂,可供内服(包括舌下含服)、腔道使用或配制溶液服用等。

目前,常用的滴丸剂是将提取物(包括部分难溶性成分)或主药加入特定的载体(基质或辅料),通过熔融法、溶剂法或溶剂、熔融法等固体分散技术制成的一种使药物呈高度分散状态的固体分散物[1]。由于载体对药物具有润湿、阻碍聚集、增溶和抑晶作用,药物在基质中主要以分子、微晶或胶体状态存在,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使得滴丸剂大大由于常规剂型[2]。

在制备过程中保证滴丸圆整成型、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限合格的关键是:选择适宜基质,确定合适的滴管内外径,滴制过程中保持恒温,滴制液液压恒定,滴度恒定,选择适宜的冷凝液、冷凝温度和冷凝柱长等。由于滴丸剂制备方法的限制,对热敏感药物不宜制成滴丸。根据药物的性质、使用与贮藏的要求,供口服的滴丸可包糖衣或薄膜衣。

3、成型设备

制备滴丸的器械,主要由滴管、保温设备、控制冷凝温度的设法、冷凝剂容器等组成。目前常用的滴丸机可分为三大类:①向下滴的小滴丸机,药液借位能和重力由滴头管口自然滴出,丸重主要由滴头口径的粗细来控制,管口过粗时药液充不满,使丸重差异增大,因此这种滴丸机只能生产丸重70mg以下的小滴丸。②大滴丸机可用定量泵,由柱塞的行程来控制丸重。③向上滴的滴丸机,用于药液比重小于冷凝液的品种。

4、滴丸剂的特点

滴丸剂的显著特点是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来调节释药特性。另外,滴丸剂生产设备简单,操作相对容易,生产成本低,无粉尘。

溶出与生物利用度:与传统剂型相比,提高了药物溶出性能与生物利用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滴丸剂制备基于固体分散体原理,将药物高度分散于水溶性基质中,药物以分子状态、胶态微晶或亚稳态微粒等高能态形式存在,易于溶出,故滴丸能够提高药物溶出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陈武等[3]将乌索酸制成滴丸剂后溶出度得到了显著提高,45 min内乌索酸滴丸的体外溶出度比片剂提高229.2%,比乌索酸胶囊提高13.4%。吴乃峰

等[4]通过4种药理指标比较了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的作用,结果发现滴丸对主动脉舒张作用比片剂起效快6倍,达峰时间几乎在20min之内。

增加药物稳定性:一些易水解、易氧化分解和易挥发的药物因在滴丸中被包埋而增加其稳定性。如丁香油为易挥发药物,制成复方麝香草脑滴丸后丁香油很好地包埋与高分子固体载体中,增强了药物的稳定性。如舒心滴丸中有效成分为易氧化挥发的药物,制成滴丸后增加了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并减少刺激性,掩盖了不良气味[5]

缓释效应:选用水溶性基质在熔融状态下与药物混合后,经骤冷条件形成固体分散体。选用合适的缓控释辅料或肠溶性基质滴丸制成丸,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起到缓释或肠溶的作用。选用水溶性差的脂质类作为基质制成缓释、控释滴丸。如唐春发[6]采用联合载体材料即聚乙二醇6 000和泊洛沙姆188为速释性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硬脂酸为缓释性骨架材料制备水飞蓟素缓释滴丸,该缓释滴丸10h的最大累积溶出百分率可达92.5%,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降低药物不良性状:有些药物有不良的气味或者苦涩味,特别是中药或者植物药,制成滴丸可以改善这些不良性状,并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个体较小的滴丸接触口腔唾液后很快溶化,因此可舌下含服,药物经口腔粘膜上皮吸收而直接进入循环系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如清咽滴丸舌下含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 7%,而口服咽喉消炎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9%[7]。

因此,由于滴丸剂具有其他剂型不具备的突出特色,符合目前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存贮等的要求,从而更加符合日益发展的临床需要,得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虽然滴丸剂有着其他剂型不具备的突出特色,但是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载药量局限:目前以滴制法制出的中药滴丸含药量较低,多数在70mg以下。服用粒数多,除了受滴丸设备和方法的影响外,传统中药大多数复方制剂,要保持原有的疗效和特色,必须尽可能保存原药成分,因此造成服用粒数较多。

适用范围小:在化学药中,由于载药量和制备方法的限制,可供选择的基质少,相对应用较少,难以扩大滴制的范围。对于中药或植物药处方,通常适用于组成少于6味的药品,如果药味过多,就会出现服用粒数过多的问题。

影响成型因素较多:影响滴丸成型的因素较多。一方面来自于滴丸工艺,如滴头口径过大时,药液难以充满管口,造成丸重差异过大、收率偏低;温度过低时会导致药液于管口处凝固或发生滴丸表面不规则等现象。另一方面来自于设备的影响。目前国内生产滴丸机的企

业约10家,70mg以下规格产品的滴丸机已经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国内大滴丸机生产企业有4家,大多处于实验水平[8]。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滴丸的广泛应用。

5、滴丸剂的发展趋势

释放特性的扩展:目前市场上成熟的产品只有普通型和包衣型滴丸剂,虽然缓释、速释、控释、长效滴丸制剂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9],预计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后,会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推出相关的产品,生产具有各种释放特性的滴丸。

基质和冷凝剂的发展:滴丸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质和冷凝剂的发展。适合滴丸剂特殊要求的基质和冷凝剂品种较少,发展较慢,也限制着滴丸剂的研究和发展。新的基质材料与冷凝剂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将对滴丸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滴丸剂品种和数量的增多,其使用的基质及冷凝剂品种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0],除了常用基质外,用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作为固体分散体基质,能够增加水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冷凝剂常采用液体石蜡、水、乙醇等。开发混合型冷凝剂也是未来滴丸剂生产发展的趋势。此外,采用异型滴丸机,可以通过设备工艺研究,避免采用冷凝剂,从而扩大复方中药滴丸的适用范围,解决目前困扰中药滴丸剂研究和发展的基质与冷凝问题。

载药量的增加:科研人员针对目前滴丸剂型在中药现代化领域的应用前景和特点,为解决丸重在70mg以下的小滴丸服用粒数多、载药量小的问题,通过对滴丸成型理论的反复研究和实践,已开发出可滴制70mg以上大规模滴丸的技术,目前最大能达到500mg左右。载药量的增加,对于进一步拓宽滴丸技术在化学药和中药中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备和制备工艺的发展:滴丸剂设备的发展与滴丸剂型的发展相辅相成,应该开发一系列更加适于滴丸研究与生产的制剂成型设备,如:智能仪表自动化,简化滴丸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模化,既适合于生产又适合于科研;大载药量化,使滴丸剂的使用面更广;多功能化,更适合各种基质与冷凝剂的变化。

6、展望

结合目前我国的中药滴丸剂的研究现状来看,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新的滴丸剂基质,以解决滴丸剂基质品种较少的问题;寻找新的冷凝液或其混合物,以解决滴丸剂成型的问题;选用混合载体,以解决载药量太少的问题;探索如何制备缓控释制剂,以增加滴丸剂的应用范围等。

滴丸制剂是目前国内重点开发内容之一,其成果不断涌现,上市产品不断增多,它还可以与缓释制剂、前体药物、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相结合形成更新的中药滴丸缓释制剂、中药

滴丸前体药物、中药滴丸控释制剂、中药滴丸靶向制剂,使之成为第三代制剂重点开发的项目。随着基质品种的不断增多,制备工艺的日益成熟完善,滴丸剂在中西药制剂的应用中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建清,曲韵智,彭晓云,等.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J]. 2006, 15(16):1334-1337.

2、王建明. 分散体系理论在制剂学中的应用[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212-233.

3、陈武, 邹盛勤. 乌索酸滴丸剂的制备及其体外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10):2358-2359.

4、吴乃峰,闫希军,朱永宏. 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的药理作用比较[J]. 中成药, 1993, 15(8):24 – 25.

5、朱如彩,谢昭明,李顺祥. 舒心滴丸成型工艺研究[J]. 中成药,2002, 24(4):249 – 251.

6、唐春发. 水飞蓟素缓释滴丸的研制及其体外释放特性[J]. 中国药师, 2005, 8(4):273 – 277.

7、詹可顺,魏伟,余南生. 清咽滴丸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03, 10(11):1129 – 1130.

8、任晓文. 滴丸剂的开发和生产[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11.

9、吴晓宁, 岳信念. 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J]. 中医研究, 2009, 22(8):59-52.

10、南莉莉, 张斌. 中药滴丸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上海医药, 2009, 30(10):459-461.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一)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一)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1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

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一、水溶性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一]提取方法 因中药含有效成分的不同及对颗粒剂溶解性的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方法进行提取。多数药物用煎煮法提取,也有用渗漉法、浸渍法及回流法提取。含挥发油的药材还可用“双提法”。 1.煎煮法系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一般操作过程如下:取药材,适当地切碎或粉碎,置适宜煎煮容器中,加适量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次,收集各煎出液,离心分离或沉降滤过后,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稠膏的比重一般热测(80-90℃)为1.30-1.35。 为了减少颗粒剂的服用量和引湿性.常采用水煮醇沉淀法,即将水煎煮液蒸发至一定浓度(一般比重为1:1左右),冷后加入1-2倍置的乙醇,充分混匀.放置过夜,使其沉淀,次日取其上清液(必要时滤过),沉淀物用少量50%-60%乙醇洗净,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后,待浓缩至一定浓度时移置放冷处(或加一定量水.混匀)静置一定时间,使沉淀完全,率过,滤液低温蒸发至稠膏状。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药材。煎煮法为目前颗粒剂生产中最常用方法,除醇溶性药物外,所有颗粒剂药物的提取和制稠膏均用此法。 2.浸渍法系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种方法。其操作方法如下:将药材粉碎成粗末或切成饮片,置于有盖容器中,加入规定量的溶剂后密封,搅拌或振荡,浸渍3-5天或规定时间,使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倾取上清液,滤过,压榨残液渲,合并滤液和压榨液,静止24小时,滤过即得。 浸渍法适宜于带粘性、无组织结构、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的浸取,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但是具有操作用期长,浸出溶剂用量较大,且往往浸出效率差,不易完全程出等缺点。 3.渗漉法系将经过适宜加工后的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内,浸出溶剂从渗漉器上部添加,溶剂渗过药材层往下流动过程中浸出的方法。其一般操作方法如下:进行渗漉前,先将药材粉末放在有盖容器内,再加入药材量60%-70%的浸出溶剂均匀润湿后,密闭,放置15分钟至数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以免在渗漉筒内膨胀。取适量脱脂棉,用浸出液湿润后,轻轻垫铺在渗漉筒的底部,然后将已润湿膨胀的药粉分次装人渗漉筒中,每次投入后均匀压平。松紧程度根据药材及浸出溶剂而定。装完后.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并加一些玻璃珠或石块之类的重物,以防加溶剂时药粉浮起;操作时.先打开渗漉筒浸出液出口之活塞,从上部缓缓加入溶剂至高出药粉数厘米,加盖放置浸渍24-48小时,使溶剂充分渗透扩散。渗漉时,溶剂渗入药材的细胞中溶解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之后,浓度增高,比重增大而向下移动,上层的浸出溶剂或较稀浸出溶煤置换其位置,造成良好的细胞壁内外浓度差。渗漉法浸出效果及提取程度均优于浸渍法。 渗漉法对药材粒度及工艺条件的要求较高,一般渗漉液流出速度以1kg药材计算,慢速浸出以1—3ml/min为宜;快速浸出以3—5ml/min为宜。渗漉过程中,随时补充溶剂,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浸出溶剂的用量一般为1:4—8(药材粉末:浸出溶剂)。 4.其它 (1)动态温浸工艺:将原药材破碎到规定粒度.使药材与溶媒有效接触面积扩大.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恒温;用机械搅拌促进流动,实现药材界面内外浓度差,有利于有效成分快速浸提,而低温温浸,药液不沸腾,避免了淀粉的过分裂解糊化.既方便了固液分离和离心除杂,又避免了水蒸气共沸蒸馏成分的损失。因此,动态温浸工艺与传统的静态沸腾提取工艺相比,具有提取效率高,保存有效成分多,缩短工时,降低耗能等优点。 (2)超速离心除杂与超滤除杂技术:与传统的醇醉沉除杂工艺相比,超速离心与超滤(采用微孔滤膜,经加压滤过)除杂技术,避免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多糖和肽类成分的损失,天然成分保留较完全,既使中药汤剂的特色得到发挥,同时又缩小了剂量,制得的颗粒质量高.稳定性好”。 (二)浓缩、干燥技术 药材中指标成分提提取后,制成原颗粒之前应得到流动性粉末为宜,因此提取液必须浓缩与干燥,需要一定温度除去水,伴随有效成分的损失与破坏。如长瓣金莲花的水煎液常压浓缩1小时、16小时及26小时,总黄酮含量分别降低6.25%、20%及39%,时间越长有效成分破坏越多。又如采用常压浓缩或减压浓缩制备三黄泻心汤干浸膏,结果成品中番泻苷、黄芩苷的含量降低了23%-94%,改用逆渗透液缩和喷雾干燥技术,含量仍降低1%—6%,当归芍药汤的汤液作成软膏后.其仓术醇和β-桉醇含量分别只有原药材的0.04%和0.14%。 通常浓缩最简易是采用真空度1.33kPa(即10mmHg),温度约40℃即可,若采用薄膜浓缩、离心薄膜浓缩则效率可提高,且可降低对有效成分的影响。 浓缩液一般浓缩到20%—50%,进行干燥,喷雾干燥操作简便、速度快,产品细度均匀,干燥过程液滴干燥的实际温度仅35-50℃,在几秒或十几秒钟完成,被干燥物料不致发生过热现象,不耐热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致破坏,如大黄浓缩液以进风温度20℃、出风温

中药龙胆草的研究进展

中药龙胆草的研究进展 摘要:龙胆草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是提取多糖甙类,酚性成分,生物碱,甾体,萜类,黄酮及其甙类,内脂,香豆素或其甙类,鞣脂,有机酸,油脂类等化学成分的重要原料。本文综述龙胆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归纳。 关键词:龙胆草原植物品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药龙胆为龙胆科植物龙胆科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龙胆属(Gentiana)植物全世界约有400余种,分布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及新西兰,整个北美,并沿安第斯山脉达合恩角,非洲北部。我国龙胆属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247种[1]用种数有34种,分布遍及全国,西南高山尤其丰富[2]。主要生长于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和灌丛中[3]。目前国内外己研究过许多种龙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做了大量的分离鉴定、药理和临床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对于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为评价其药用价值和开发新药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龙胆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有裂环环烯醚萜类和环烯醚萜类、甙类、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五大类[4],龙胆药用全草,性苦、平,具调经活血,清热明目,利尿之功效。用于头晕、失眠、小便不利、淋症、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白带、痢疾、腹痛等症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中药龙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1 原植物品种 2000版药典收载龙胆品种为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前三种习称“龙胆”, 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其中条叶龙胆又称东北龙胆 ,龙胆又名为粗糙龙胆。此外尚有红花龙胆[5],管花龙胆,小龙胆,新疆龙胆,天山龙胆,乌奴龙胆,双色龙胆,建德龙胆,亚木龙胆,德钦龙胆[6],提宗龙胆[7]及秦岭龙胆等[8]。 2 种植技术 选择向阳、抗旱保墒、土层深厚、无农药残留、洼中岗地、排水良好 ,较肥沃的沙质土壤。每亩施 1000 - 1500 公斤堆肥或厩肥 ,深翻、耙细 ,作成宽 60 - 90cm 的平畦床 ,畦长因地而宜 ,畦埂宽 20cm 为好。亦可作 70cm的大垄栽培。9 月下旬或 4 - 5 月均可播种。播(量为每平方米 3 - 4 克。方法:将苗床或育苗)盆、箱浇透水 ,待水分渗下后即播种。根据育苗面积计算出用种量 ,然后将种子轻轻放入 40目分样筛内 ,一手扶筛 ,一手不断轻敲筛壁 ,同时移动筛位 ,使种子均匀地散落在床面上。播后用细箩筛过的土覆盖 ,厚约 1mm ,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年3月第21卷第2期 收稿日期:2009-06-11 作者简介:赖宝林(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新剂型、新药研究。Email:baolinlai@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66868.html, 。通讯作者:王利胜,博士,教授。Email:wlis68@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66868.html, 。 凝胶是一类含有两组分或两组分以上的包含液体的半固体胶冻和其干燥体系(干胶)的大分子的网络体系的通称。将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凝胶中即为凝胶剂,它能较长时间地与作用部位紧密黏附,有较好的生物黏附性,制法简单,使用舒适。《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在附录中规定,凝胶剂系指提取物与适量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可从口腔、鼻腔、眼黏膜、消化道黏膜、阴道、直肠、皮肤等多种途径给药。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待开发阶段。现将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凝胶剂基质的选用 凝胶剂是由药物与基质组成的,基质既是药物的载 体,又对药物的释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质的选择对凝胶剂的制备尤为重要。凝胶剂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水性凝胶剂基质一般由水、甘油、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 (Carbopol )和海藻酸盐、西黄芪胶、明胶;非纤维素多糖如壳多糖、乙烯聚合物、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和聚羧乙烯等构成。油性凝胶基质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 胡志方等[1] 选择水溶性凝胶基质卡波姆-940(Car -bopol-94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聚乙烯醇17-88(PVA17-88 )、聚乙二醇(PEG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淀粉等,通过考察其外观、透明性、细腻性、涂展性及体外释药性能等指标进行比较,发现Car -bopol-940所制得的凝胶基质的各项指标均较优于其他类型基质。丹皮酚为脂溶性成分,Carbopol 凝胶具有生物亲和性,而皮肤为磷脂双分子层。徐银祥等[2]研制的丹皮酚凝胶剂中的丹皮酚有良好的经皮渗透性,丹皮酚 在24h 内能稳定持续的溶出,透过百分率约46.73%。宁玉明等[3]以白头翁素为指标成分考察了不同浓度HPMC 对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白头翁素经皮渗透速率为1%HPMC >3%HPMC >5%HPMC 。沈岚等[4]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试验,HPLC 测定水溶性成分丹参素的累积释放量,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各基质(HPMC 、Carbopol 、PVA )对丹参素释放的影响,发现3种药用高分子材料释药速度以Carbopol 最慢,而PVA 与HPMC 释药速度相近,同种材料释药速度为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说明水溶性高分子材料黏度增大,则对亲水性药物扩散溶出的阻碍就越大,使释药速度减慢。徐月红等[5]考察了不同基质对全缘千里光碱凝胶剂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稳态透皮速率为HPMC>CMC-Na>Carbopol 。实验结果表明全缘千里光碱不宜选择弱酸性Carbopol 作为凝胶基质,可能因为在弱酸性的Carbopol 基质中,部分全缘千里光碱以离子形式存在,不利于药物的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另洪求兵等[6]用虎杖、黄柏、冰片与壳聚糖制成的凝胶剂黏附力强,对皮肤无刺激性,易涂展,无油腻感。 基质可以单独使用,亦能配合使用。王薇等[7]以壳聚糖、CMC-Na 为凝胶材料制备复方苦参壳聚糖凝胶剂,经临床试用观察具有涂展性好,黏附力强,形成膜状不易脱落,易清洗等优点。马树人等[8]以Carbopol 、HPMC 和PVP 为基质制备了丹参酮亲水凝胶,发现凝胶剂中加入适量PVP 既可增加凝胶的黏结力,又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释药率。 2促进渗透剂的选用 药物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吸收而发挥疗效,须具备分子量小、极性低等特点,但大多数药物不具备这些特性,因此常加入渗透促进剂以改善药物的吸收。对于凝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赖宝林,王利胜,张升,田 瑶(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广州510006) 摘要:中药凝胶剂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药物制剂。本文阐述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用、渗透促进剂的选用、释 药性能、质量控制、现代制药技术在凝胶剂中的应用等研究概况,建议从中药凝胶基质引进与优选、中药提取、质量控制等方面深入研究,以促进中药凝胶剂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关键词:中药凝胶剂;基质;渗透促进剂;释药性能中图分类号:R28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83(2010)02-0211-03 ·211·

滴丸剂的制备

应化一班薛茹茹41107173 实验2 滴丸剂的制备(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物)滴丸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孰悉滴丸剂制备过程 及基本操作; 2.了解滴丸机及附属设备的结构; 3.熟悉滴丸的基质类型及基质成形实验。 二、滴丸成型原理 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型或扁球型的丸剂。中药滴丸的开发,适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贮存等基本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与非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类,以PEG4000或6000为宜,它们的熔点低(55~60 ℃),毒性较低,化学性质稳定(在100 ℃以上才分解),能与多数药物配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阻止药物分子聚集。 非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 等,可使药物缓慢释放,也可用于水溶性载体中 以调节熔点。在实际生产中,滴丸的丸重、光洁 度、圆整度、粒径的均一度等是考察滴丸质量的 重要指标,是影响滴丸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 要障碍。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玻璃滴丸机 2、离心泵 3、石蜡储槽 4、转子流量计 5、加热器 6、热水泵 7、冷却水盘管

8、恒温槽 滴丸机主要结构流程如图二所示。基质(PEG6000)在化料罐中混合融化后加入保温储液罐。熔融的混合液通过滴头滴出。在玻璃滴丸机中冷凝液的冷却下形成滴丸并随冷凝液向下流动,流过筛网后实现滴丸与冷凝液的分离,完成滴丸的滴制过程。 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一所示,应用储液罐数字温度计可以控制储液罐内温度。 1-电加热器2-不锈钢恒温箱3-热水泵4-基质储液罐5-冷却盘管6-玻璃滴丸机7-放料阀8-接收筛网 9-液体石蜡储液槽10-滴头11-转子流量计12-流量调阀13-旁路阀14-离心泵15-化料罐 T1—恒温器温度T2—储液槽内液体温度 T3—滴丸机内上段温度T4—滴丸机内下段温度 四、实验步骤 1. 将聚乙二醇(PEG4000)100克放入恒温器融化罐中,打开恒温器加热开

中药颗粒剂辅料的现状研究

中药颗粒剂辅料的研究现状 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和散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剂型,由于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且体积小,服用、存储及运输较方便,在80年代曾以年递增40.9%的速度发展,可谓近年发展最快的一种中药固体制剂。1996~1999年间批准的443种新中药品种中,颗粒剂占17.2%,排列第3位。随着药物制剂朝着“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的方向发展,以及高速搅拌制粒法、喷雾干燥制粒法、滚动凝聚制粒法等新工艺的应用,中药颗粒剂出现了无糖型、泡腾型、包衣型、吞服型等新类型,新辅料在中药颗粒剂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此现状作一概述。 1 稀释剂(填充剂) 蔗糖、糊精和淀粉是传统的稀释剂,但蔗糖有吸湿性,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龋齿等患者不宜长期服用,糊精和淀粉的冲

溶性不甚理想。为开发性能优良的稀释剂,药学工作者作了许多研究。 1.1 乳糖易溶于水,性质稳定,无吸湿性,与大多数药物不起化学反应,对主药含量测定的影响较小,是很好的稀释剂。如:复方芩柏颗粒剂的最佳辅料比为浸膏粉:乳糖=8:2;清喉消炎冲剂的辅料比则以β-环糊精:糊精:乳糖=1:3:5为佳。《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首次收载了4种乳糖型颗粒剂。 1.2 甘露醇、木糖醇、甲壳胺、双岐糖抗病毒颗粒的辅料糊精改为甘露醇后,在冷热水中均可溶解,经临床观察发现改变辅料不影响疗效,对需控制糖摄入的患者增加了一种选择。对续春冲剂的研究表明:以易溶的甘露醇、木糖醇和完全水不溶的甲壳胺为辅料的制剂效果均不好,而双岐糖溶于水,有一定的水吸附能力,溶解速度较慢,无论单独与浸膏粉制粒或与淀粉等混合制粒,其制粒效果均好,结果最佳工艺处方为浸膏粉:双岐糖:淀粉=10:3:2。本类辅料中,蔗糖、乳糖、甘露醇、木糖醇、双岐糖等兼有矫味的功能。另外,用可溶性淀粉或水溶性糊精作稀释剂,其溶解性比淀粉好 2 润湿剂与粘合剂 2.1此类辅料能使药物细粉湿润、粘合,以便制成合格的颗

(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现状 中药滴丸剂以其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发展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并在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无粉尘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辅料等许多优点;其质量稳定,均一一致;含量准确;溶出快,高效速效;生物利用度高,局部给药有长效作用;可减少药物的挥发,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上海医药工研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药物主要呈胶体、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溶出速率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因剂量小,起效快,可发挥高效、速效作用。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又因滴丸剂既可口服给药又可舌下含服,这就克服了一些同类口服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等起效慢,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成为稳定性好、易于储藏携带、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速效为一体的现代新制剂。 中药滴丸可用于全身用药也可用于局部治疗。可分为两种:一是油性成分分散于基质中,滴制法制备,如芸香滴丸;一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后者一直是研究热点。如孙载明等[3]将黄芪夹竹桃仁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王海波等[4]以PEG4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成肠溶滴丸,可减少胃肠刺激。口服和用于舌下者较多见,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表的新剂型,它与液体制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便于携带,作用持久等特点,如乔艳等用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制成的复方黄芩耳用滴丸[5]。此外,滴丸用于眼部和牙科的报道也有。 2. 发展现状 近年来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现状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现状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帮助下,经过十年研究,2002年得到国家八部委的认同并列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十五年来,我们先后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15项,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逐步完善与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中医临床。 一、原料研究 通过对多来源、多产地的质量的比较研究,固定药材的基源、产地、规格等级,稳定了中药材采购基地,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1.多来源品种基源确定:为了保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稳定,确定药材基源及药用部位。在研究中比较不同来源药材的质量,并考虑市场上主流品种的供应情况,最终确定药材的基源及药用部位。如淫羊藿:2000年版药典收载5来源,经研究,朝鲜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较高,可达1.08~1.76%,因此确定淫羊藿基源为朝鲜淫羊藿的地上部分。 2.多产地品种产地确定:有些品种由于产地、生长方式的差异,导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通过比较不同产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最终确定原料的产地,确保原料的质量。如黄芩,通过比较研究不同产地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山东平邑地区的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可达19.8%~22.3%,因此,确定黄芩配方颗粒的原料产地为山东平邑。 除上述品种、产地确认外,对采集、加工炮制有详细规定。 二、工艺研究 理论基础:传统理论: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传统汤剂的制备特点,原则上以水为溶媒。现代理论:根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各类药材的组

织结构特点及所含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蒽醌、皂苷、挥发油等)的性质,进行分类研究。 1.浸提工艺研究 ①挥发油提取工艺:根据不同品种所含挥发油性质的差异,如极性、沸点、密度等,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将挥发油进行包合,考察包结时间、温度和油水比例等参数。 ②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应用正交试验或均匀设计法优选提取工艺参数。 a 根据药味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采用正交试验或均匀设计法,对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b 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品种的提取工艺研究,为制定其它组织结构类似或所含化学成分性质类似品种的浸提工艺提供了依据。 c 同时在确定具体品种的浸提工艺时,还结合传统汤剂的制备方法(如先煎、后下、久煎、捣碎后入煎等),制定出既具科学性,又有经济实用性的浸提生产工艺。 2.分离工艺研究:根据需去除杂质的性质特点,特别是对难过滤的含粘液质、淀粉、果胶类成分较多的药材,研究应用适宜的过滤工艺及设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浓缩工艺研究:研究制定了真空薄膜浓缩工艺,使提取液在真空减压状态下,只需较低的温度即可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有效地保留了药物的有效成分。

中药丸剂与中药制丸技术

中药丸剂与中药制丸技术 一、什么是中药丸剂: 中药丸剂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制剂,因其中含蜜黏合较紧,在体液内溶化较缓,发生作用亦较缓,所以在各类剂型的制剂中,丸剂有其独具的特点。在我国国药制剂中,丸剂的历史亦最早,所谓丸散膏丹,至今国药的各种丸剂,仍广被使用。丸剂除上述的特点外,与其它制剂比较,还有如下优点: 1.剂量准确而统一,取用方便,如果药物呈溶液状态或药粉状态,交给病人 服用,剂量准确度远不如服用丸剂方便。 2.药物制成丸剂后,所占体积减少,携带及运输非常方便。 3.如果药物有异味,应当制成丸剂,其表面积减到最少,可以口服时被溶化 的机会减少,立即吞下,虽有异味但不易被发觉,为了更进一步遮盖药物的异味可在制好的丸剂外包糖衣,更有助于服用。 4.因为制成丸剂后,药物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减少,可使药物能保存较长的时间,不会变质,如恐怕有变,还可以在丸剂外包衣,使它与空气及潮湿气隔绝,可供长期保存与服用。 5.有些药物服用后将强烈刺激胃壁粘膜,这些药物只有制成丸剂,并另加肠 用包衣,才能达到目的,因为肠用包衣,可使药物在酸性的胃液内不化,待至碱性的肠液内时,可以溶解,使药物发挥药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只有制成丸剂才能满足要求。 二、中药丸制作技术: 中药制丸可分为:蜜丸,水丸,水蜜丸,浓缩丸,蜡丸,滴丸剂等制剂蜜丸系指药材细粉用蜂蜜为粘合剂通过中药制丸机制成的丸剂,是中成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 蜂蜜根据花种和色、香、味以及浓度,被划分为三等四级。除选择好蜂蜜外,还需进行炼制,以除去杂质,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适当减少水分,增加粘合力。炼蜜的程序可分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指蜂蜜加热至105 一115C 而得的制品,蜂蜜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稍带粘性。仍蜜适于多量油质、粘液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PEG)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中药滴丸剂系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界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由于滴丸载药量小,因此,中药要制备成滴丸必须要经过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因而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 中药滴丸剂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生产方面,工艺设备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易于控制质量,而且有利于清洁卫生及劳动保护等;(2)在剂型方面,能够将某些液体药物制成固体滴丸,也可通过选用肠溶性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等,同时某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成滴丸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3)适用于中药急症制剂,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4)适用于耳、鼻、口腔等局部用药,可具有长效作用;(5)适用于缓释制剂,具有延效作用等。 近年来在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痛症等方面的用药。已上市的中药滴丸剂有20多种,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剂有十余种。 1、滴丸剂的基质和冷凝剂 滴丸中除主药以外的其他辅料统称为基质。而用于冷却滴出的液滴,使之冷凝成为固体药丸的液体,则称为冷凝剂。 种类 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常用的脂溶性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油及植物油等,其相应的冷凝剂则为水、乙醇或两者的混合等。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其相应的冷凝剂为脂溶性的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液等。 基质 1.2.1聚乙二醇(PEG) 当PEG的分子量大于1000时,呈固态;PEG4000与PEG6000的熔点分别为48~53℃和55~60℃;其本身无生理作用,化学稳定性好,易溶于水,可用以从中释放水溶性或油性药物,对药物有助溶作用,同时还能吸附部分液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类水溶性基质。PEG6000是常用的水溶性固态基质,因其熔点,极易与药物熔融成固体分散体,故适于药物的溶解、熔融、滴制和成形。PEG6000还可使整个工艺简化,产品质量和药效得以优化。有人用溶剂-熔融法制备吲哚美辛PEG滴丸,药物溶解度比原药增大1倍多,产品符合药典标准。魏玉平等通过实验发现:(1)当复合基质(PEG4000和PEG6000)中二者比例为1:1时,其耐热性最差,不利于药品运输和储藏;(2)对于含大量挥发油的中药提取物,当用PEG4000作基质时,若滴丸硬度不够、流动性差、耐热性差时,可用PEG6000来替换部分PEG4000;(3)当采用PEG6000作基质时,若料液的黏度高、滴制温度高、滴丸的光泽度差、易拖针状尾时,可用PEG4000来替换部分PEG6000。 1.2.2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S-40) 由聚乙二醇类基质酯化而成,是一种具表面活性的水溶性基质(熔点为46~51℃),S-40改变了聚乙二醇类本身不具有亲酯结构和表面活性的性质。S-40作为灰黄霉素、甲磺丁脲与呋苯胺酸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此外,也有报道S-40虽然能够改善某些PEG6000中难溶药物的溶解度,但其引湿性教PEG6000强,故成品应注意密封保存。 1.2.3聚醚(poloxamer) 是乙烯氧化物和丙烯氧化物的镶嵌聚合物,平均分子量为8350,是一种优良的非离子型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水溶性,毒性很小,价格较低,能与许多药物形成固液体。poloxamer作为新型载体,曾用于熔解法制备保泰松固体分散体,也有人用poloxamer作基质制备了吡哌酸聚醚滴丸。以poloxamer作为基质的滴丸制备工艺较为简单,制图时的温度控制亦比PEG基质简单,不象以PEG 混合物作为基质时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温湿度条件进行调整。 以poloxamer作基质时制备的滴丸其药物的溶出及透皮释放均比PEG作基质时慢;但家免口服两种基质的滴丸,其药动学参数无显着差异。 冷凝剂 在滴丸的冷凝剂中,水溶性基质最为常用的冷凝剂是液体石蜡。但由于液体石蜡的表面张力较大,加之其黏度较小,有些滴丸在液体石蜡中成形不好或不圆整,特别是以S-40及poloxamer作为基质的滴丸在液体石蜡中成形不好。有人使用二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改进了苏冰滴丸的成形。二甲基硅油是无色、无臭、无味的非极性液体,不溶于水和乙醇,具脂溶性。二甲基硅油表面张力小于液体石蜡,比重为~,与药液的比重差小,可减少黏滞力,有利于滴丸的成形;黏度较大,可显着地改善滴丸的圆整度。近年来,有的学者应用玉米油作为冷凝剂,玉米油的表面张力近似于二甲硅油,但其黏度较小,故作为冷凝剂时常与二甲基硅油合用。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标签: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 释药机制

中药颗粒剂制备工艺.

中药颗粒制备发明专利(26条 记录号申请号专利名称 1 200410078096.X 一种治疗肝炎的颗粒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 2 200310103524.5 壮骨蠲痹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3 200310103525.X 症痛康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4 200310103526.4 龙鹤丹颗粒剂其制备方法 5 200410078095.5 一种治疗气虚血亏颗粒剂及其质量控制方法 6 200410081279. 7 治疗梅尼埃病,梅尼埃综合症及各型眩晕病的中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7 03132096.1 一种抗感冒中药无糖颗粒剂、片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8 03139681.X 制备新雪颗粒的新方法 9 03149370.X 仙草癌毒清颗粒及其制备工艺 10 02156768.9 中药微米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新用途 11 03126986.9 制备清开灵颗粒剂的新方法 12 200410078100.2 一种提升白细胞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13 01128602.4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14 01128603.2 治疗心脑疾病的中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15 01129071.4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复方中药颗粒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16 01131874.0 中药原药材的颗粒剂型及其制备方法

17 02109359.8 灵仙颈肩通颗粒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18 03109733.2 通阳抗疲劳颗粒剂配方药物及制备方法 19 03114644.9 一种治疗妇科炎症疾病的金刚藤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20 00113734.4 单味中药片剂、颗粒、胶囊的制备方法 21 01106564.8 微米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22 200510065830.3 一种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复方中药泡腾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23 200510034316.3 一种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24 200510013868.6 葛根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 25 200510036564.1 一种治疗肝炎的十味溪黄草颗粒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26 200510200531.6 治疗鼻炎的中药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颗粒制备文献 1 胃肠舒宁颗粒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董传海高莹... 中成药-2005-1 2 蓝根解毒颗粒的制备及应用杜立平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5-135 3 颅痛安颗粒制备工艺优选唐灿[1] 蒲清荣[1]... 中国药业-2005-1 4 温胃舒颗粒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王薇马明... 中国药师-2005-1 5 老鹳草颗粒剂的制备探讨史伟国刘娟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6 6 关节积液颗粒剂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白和平赵力学...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4-21

中药所有丸剂的区别.docx

丸剂: 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制剂。 丸剂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剂型之一。中国最早医籍 《内经》即有“四乌鰂骨一藘茹丸”的记载。早期的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后来历代中医在临床上都广泛应用,成为品种繁多,制备精巧、 理论趋于完善的一个大剂型。 中国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 “药性有宜丸者”、《 xx 经》说: “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痞”。《苏沈良方》说: “大毒者须用丸”。汉晋以来提出: “丸药以舒缓为治”,“丸者缓也”。丸剂服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 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毒、剧、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映。因此,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病后调和气血者多用丸剂。 丸剂制备时能容纳固体、半固体的药物,还可容纳粘稠性的液体药物;并 可利用包衣来掩盖其不良臭味。丸剂生产技术和设备较简单,亦适合基层医疗 单位自制。 丸剂尚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有的服用剂量大,尤其是小儿服用困难。生产 流程长,污染机会多;操作不当影响崩解和疗效;另一方面,目前对中成药丸 剂的有效成分标准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丸剂按其制法,或赋形剂可分为如下几类: (1)按制备方法分 类塑制丸: 系指药物细粉与适宜的粘合剂混和制成软硬适度的可塑性丸块,然后再分 割成丸粒。如蜜丸、糊丸、部分浓缩丸、蜡丸等。

系指以药物细粉用适宜的液体为粘合剂泛制成小球形的丸剂。如水丸、水蜜丸、部分浓缩丸、糊丸等。 滴制丸: 此法又称滴聚法。系利用一种熔点较低的脂肪性基质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乳化后利用适当装置滴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而制成的丸剂。 (2)按赋形剂分 类蜜丸: 系指将药物细粉用蜂蜜作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大小和制法不同,分为大蜜丸、小蜜丸和用泛丸法制备的水蜜丸等三种。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调理气血的滋补药剂。 水丸: 系指药物细粉用凉开水或按处方规定的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球形丸剂。一般适用于清热、解表、消导等药剂。 糊丸: 系指药物细粉用淀粉糊、米糊为粘合剂所制成的丸剂。适用于含有一定毒、剧药或刺激性的药剂。如西黄丸、小金丸等。 蜡丸: 系指用蜂蜡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适于含毒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剂。 浓缩丸: 系指药物或部分药物的煎液或提取液浓缩成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制成的丸剂。体积小,便于服用。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

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罗仕伟1周丽萍1陈军2 刘汉儒 3 (1.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天河 510642 2.重庆市饲料兽药监察所,重庆渝北 401147 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 ) 摘要:中药颗粒剂是一类常用的中药剂型,是以单味中药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一种颗粒状制剂。颗粒剂型携带方便,便于运输、保存和临床投药的方便,能更好的满足现代规模化养殖的需要,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就近年来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研究现状做简单综述。 关键词:颗粒剂;生产工艺;中药 中药颗粒剂是指中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细粉混匀,制成的干颗粒状剂型。中药颗粒剂按溶解性能和溶解状态分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中药颗粒剂是结合汤剂、酒剂和糖浆剂的特点而发展起的一种中药剂型,既保持了汤剂吸收快、显效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服用前临时煎煮,久置易霉败变质的特点,不便携带的缺点,具备了易溶解、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优于片剂,制备工艺又比片剂、针剂少,所以颗粒剂发展很快,深受临床使用的一类新剂型[1]。也可以说中药颗粒剂是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及剂型改革研究的进展,是依据中医药理论临床应用需要,而对中药材及中药材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一种便于携带和服用的疗效显著增高的新剂型。开始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其携带服用方便,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药生产工业中曾以年递增41.9%的速度发展。中药颗粒剂最初多含药材细粉,工艺凭经验而定。随着制剂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种新辅料和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中药颗粒剂的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向中药配方颗粒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对中药颗粒的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更加明确的规定,更能保证质量和用药安全。 1 提取工艺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关键的问题是对原药材的进行提取和浓缩,中药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目前,煎煮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提取工艺。煎煮法最明显的缺点是效率较低,只适用于一些水溶性较强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有人对煎煮法提取效率进行了研究,测定发现其浸出率仅为55.5%左右[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