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六章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杨XX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能根据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交流、概括的过程,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个性的问题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表达的能力;

2、难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情境创设师导入语:小X、小X是同班同学,他们的数学老师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向家长通报一次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这不,又到了老师向家长通报成绩的时候了,但这次老师却把他们的成绩制成了表格或图形,让他们用电话向家长汇报,并作简单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出示小X的成绩表:次数一一三四五成绩829XXXX8275师:若你是小X,你将作怎样的汇报用老师的电话加以表演。师:

若你是小X,你又将作怎样的汇报

若下次题目的难度相当,你觉得小X可能得多少分师过渡语: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创设情境;感受本章的知识脉络。学生观察、交流学生A表演从表格中读取数据;分析变量间的变化关系;

情感教育。学生观察、交流学生B表演从图形中读取数据;分析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并作合理的预测;情感教育。探究运用在上面的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成绩”随着“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将它们的变化关系表示出来,根据这些变化关系还可以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便反映了本章的知识脉络。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总结出本章的知识框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列知识框图的构建:进行预测例1.如图:将边长为20的正方形纸片的四个角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将截好的材料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在以上问题中,若设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围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是3则y与x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以上关系式填下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顾、交流、尝试、概括。学生思考并由学生C填空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把握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交流、反思的意识及对知识的概括能力。123XXXX7893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按如下方法画出图形:学生用计算器填空学生观察电脑演示画图过程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不同的形式表不;不同形式间的表不可以互相转换;学生D回答学生E回答学生F回答学生观察、讨论学生代表回答不同形式表示变量的特点不同;

当5时,3,你是根据哪种表示形式得到的

2.5时,3,你是根据哪种表示形式得到的

当x在什么范围变化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在什么范围变化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你又是根据哪种表示法得到的

请你估计x取何值时,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你认为三种表示方法有何特点例2为了预防疾病,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消毒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平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毫克)随时间x(分钟)的增加而增加,当药物燃烧完后,y随x 的增加而减少。某次消毒y与x的变化如图所示:学生活动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的时间有多少分钟

2、分析y与x的变化情况;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平方米的含药量低于2毫克时学生方可进入教室,那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多少分钟,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4、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平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毫克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说明理由。小X与小X从学校出发到距学校5千米的敬老院去做好事,下图反应了他们两人离开学校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图形以小组为单位提问,并尝试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感受变量与生活的联系;学生G回答学生观察、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问并加培养学生从图形中读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千米虚线小X54生活动教师适当概括、取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作一定的补充(媒体演示)可能提出的问题:

1、小X与小X谁先出发谁先达到

2、小X与小X从学校到敬老院各用多少时间

3、小X与小X从学校到敬老院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4、小X前50分钟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5、描述小X离学校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6、描述小X与小X的相互位置关系。

7、给小X的行驶过程作一个背景描述。

8、小X

第20分钟至

第50分钟在做什么

9、根据小X前20分钟与后10分钟的图形,你能得到什么

10、小X的路程与时间有何关系以解快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课堂小结

1、本章知识框架;

2、变量的各种表示法及特点;

3、从各种表示法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4、从某些信息中提出问题并解快问题。学生回顾、交流、概括。巩固、反思内化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九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2 鲁教版五四制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

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六章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杨XX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能根据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交流、概括的过程,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个性的问题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表达的能力; 2、难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情境创设师导入语:小X、小X是同班同学,他们的数学老师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向家长通报一次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这不,又到了老师向家长通报成绩的时候了,但这次老师却把他们的成绩制成了表格或图形,让他们用电话向家长汇报,并作简单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出示小X的成绩表:次数一一三四五成绩829XXXX8275师:若你是小X,你将作怎样的汇报用老师的电话加以表演。师: 若你是小X,你又将作怎样的汇报 若下次题目的难度相当,你觉得小X可能得多少分师过渡语: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创设情境;感受本章的知识脉络。学生观察、交流学生A表演从表格中读取数据;分析变量间的变化关系;

情感教育。学生观察、交流学生B表演从图形中读取数据;分析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并作合理的预测;情感教育。探究运用在上面的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成绩”随着“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将它们的变化关系表示出来,根据这些变化关系还可以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便反映了本章的知识脉络。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总结出本章的知识框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列知识框图的构建:进行预测例1.如图:将边长为20的正方形纸片的四个角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将截好的材料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在以上问题中,若设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围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是3则y与x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以上关系式填下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顾、交流、尝试、概括。学生思考并由学生C填空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把握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交流、反思的意识及对知识的概括能力。123XXXX7893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按如下方法画出图形:学生用计算器填空学生观察电脑演示画图过程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不同的形式表不;不同形式间的表不可以互相转换;学生D回答学生E回答学生F回答学生观察、讨论学生代表回答不同形式表示变量的特点不同; 当5时,3,你是根据哪种表示形式得到的 当 2.5时,3,你是根据哪种表示形式得到的 当x在什么范围变化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在什么范围变化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你又是根据哪种表示法得到的

七年级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的关系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下第三章的最后一节课,属于章节复习课.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在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函数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分别从表格、图像、关系式这三种表示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七年级学生有好奇心和较强的求知欲,喜欢丰富的现实情境,喜欢创新,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为此本节复习课上创设了各种不同的设问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多个角度感受生活中的变量,并将其抽象为数学模型,再由数学模型想象生活实际情境,将学生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教学目标 1.回顾总结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2.深刻理解用表格、关系式和图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意义,并结合对 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体会建模思想. 3.进一步感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对象,发展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整理思维聚合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总结本章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对本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思考与总结,给学生全局整体的认识. 环节二:基础抢答思维巩固 师:请同学们注意力集中看大屏幕,我们将进行基础抢答,点到的同学请说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1.某款贴图的成本价为1.5元,销售商对其销量与定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定价/元 1.82 2.3 2.5 2.83

销量/个202530262218 你认为其因变量为() A.成本价 B.定价 C.销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简称音速,实验测得音速与气温的一些数据如表: 气温x(℃)0 5 10 15 20 音速y(米/秒)331 334 337 340 343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在变化中,气温是自变量,音速是因变量 B.y随x的增大而增大 C.当气温为30℃时,音速为350米/秒 D.温度每升高5℃,音速增加3米/秒 3. 汽车开始行驶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8升,则油箱内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关系式为,该汽车最多可行驶小时. 4. 小赵是一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小赵在一次秋游时的路程与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车速为每小时10千米的时段是() A.前3小时B.第3至5小时C.最后1小时 D.后3小时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4个小题,这4个题分别从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分析表格获得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图像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训练提升思维拓展 5. 在某次大型的活动中,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在操控无人机时根据现场状况调节高度,已知无人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相同.设无人机的飞行高度h(米)与操控无人机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如图中的实线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数学七年级北师大版 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庄寨学校黄平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境,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境,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作(),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作()。如果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把这个量叫作(),另一个量叫作() 2、人的身高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学习新课: 1.观察思考 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都能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底边长和高有关系,在多媒体的演示下,学生都能感受三角形(高一定)面积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 2.诱导探究

提出思考问题:如果△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BC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ABC中的哪些因素在改变? (1)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3) 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平方厘米变化到_____平方厘米. 3.新课总结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两个变量及数学运算符号的等式来表示,这种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叫作()法。它是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 注意: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y=3x,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4.巩固提高 如图4-2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_厘米3。 5.合作交流 你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吗?“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

高中数学_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一、情景导入: (1)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发现,若一位同学的数学成绩好,则他的物理成绩一般也不差。那么是否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 结论: (2)问题:相关关系的定义是什么?它和与函数关系的区别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引出课题: 1.问题引出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人体的脂肪百分比和年龄 (1)根据上述数据,人体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画出散点图

2.探究线性相关关系和其他相关关系对比散点图,引出正负相关的定义 3.引出回归直线的概念,探索求回归直线方程的方法 思考:你认为回归直线应具有怎样特征?如何求回归直线? 回归直线:从整体上看各数据点与此直线的距离和最小。 回归直线的公式: 小试牛刀 (1)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的是( ) A、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B、单位圆中角的度数和所对弧长 C、单产为常数时,土地面积和总产量 D、日照时间与水稻的亩产量(2)回归方程ˆy bx a =+表示的直线必经过的一个定点是() A.() 0,0 B.(),0x C.(),x y D.() 0,y (3)在下列各图中,每个图的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的图是()

4.回归直线的应用 例.假设关于某设备的使用年限x和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万元)有如下的统计资料 若由资料知y对x呈线性相关关系,试求 =+的回归系数a,b (1)线性回归方程ˆy bx a (2)估计使用年限为10年时,维修费用是多少? 总结:求回归直线的步骤: (1)(2) (2) (4) 小结:1、能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体会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3、能利用计算器、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公式求回归方程 作业:习题2.3 A组 3 B组 2

七年级数学下册 4.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接触到一些具有变化关系的量,初步理解了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从一个具体问题中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由于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和体会到了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对三角形的底边的变化引起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问题的探索,探索出了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可用关系式来表达,运用表达式可以描述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变化的情况。教材通过机器图直观地表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即“输入”一个 x 值就可以“输出”一个 y 值,隐含了函数的思想。教材通过“做一做”和“随堂练习”进一步地体现了这一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工具直观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 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方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让

变量之间的关系复习课----教学设计

《变量之间的关系》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1回顾总结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2、通过活动2梳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进一步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活动3深刻理解用表格、关系式和图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4、通过活动4进一步感受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表格、关系式、图像所表示的信息,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 2、掌握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3、学会整理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进行预测. 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举一个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 2.指出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3.运用本章所学习的表格、关系式或图像表示方式中的一种,刻画你们所得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4.你们用的是哪种表示方式?说说它的好处.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回忆、思考、归纳与应用,以自己创设的情境为前提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在学生自己所设置的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举例,能巩固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实现高效的复习. 活动2.梳理知识,形成体系(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框架图梳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收获) 设计意图:如果说通过活动1的举例与回顾,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散,那么在这一环节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本章知识的概念和方法,通过个人梳理到小组交流各自结构图的特点,能弥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欠缺,以达到全面复习本章知识的效果. 活动3.再识概念,巩固知识 某种油箱容量为60升的汽车,加满汽油后,汽车行驶时油箱的油量Q (升)随汽车行驶时间t (时)变化的关系式 如下:t 6-60Q (1)请完成下表: (3)若汽车行驶中油箱油量为12升,则汽车行驶了_________小时. (4)贮满60升汽油的汽车,最多行驶__________小时. (5)下面哪个图像能够反映此变化过程中Q 与 t 的关系: ( )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能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以用关系式表示,也可以用表格表示,还 Q t (A ) Q t (B ) Q t

3.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3.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第1课时) 辽宁省沈阳市第九十一中学王丹娇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清楚变量的含义,并学会用列表和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表格和关系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能准确地绘制折线统计图,会利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利用图象深刻体会变量之间关系。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变量,因变量和图像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图象中准确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根据图像预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为后期学习函数图像奠定了基础。 为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利用图象找到准确的信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图像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搜集图像资料。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第五环节:自我反馈;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并且收集实际生活中的图像资料并设计好问题。 活动内容1:复习回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用表格或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同时掌握了根据自变量的取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方法.请你根据前面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给定自变量x 与因变量的y 的关系式2248y x x =-+,填表: 2、假设圆柱的高是5厘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 (1)圆柱的体积如何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2)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 可以表示为 . (3)当r 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v 由 变化到 . 3.请把你所找到的资料粘贴在此处,并提出问题。 活动目的: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图像的认识。 学生整理的图像教师要提前检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好的内容进行板报展示。 活动注意事项:此环节出现很多学生活动,教师把握好时间,不要占用太多时间。 学生收集的好的图片可以进行板报展示,反馈联系中出现。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预习课本内容,感受图像表示的变量之间关系 1.某地某天的温度变化情况如下图示,观察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上午9时的温度是 ;12时的温 度是 . (2)、这一天 时的温度最高,最高温度 是 ;这一天 时的温度最低,最 低温度是 .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第2课时》 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章变量之间关系 3.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的理解;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利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3.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 合理地表示,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学意义; 4.给出实际情境,能大致描绘出对应的图像.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能从图象上获取变量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难点:进一步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特征 列表法能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关系式法给定一个变量的值可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图像法能够直观地看出变量间的变化趋势 2.某出租车每小时耗油5千克,若t小时耗油Q千克,则自变量是,因变量 是,Q与t的关系式是. t,Q,Q=5t. 3.下图表示了某港口某日从0时到6时水深变化的情况.

(1)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深?约是多少?大约3时港口的水最深,约7米 (2)A点表示什么?表示3时港口的水对应的深度. (3)说说这个港口从0时到6时的水位是怎样变化的? 答:0-3时,水位上升;3-6时,水位下降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以更好的状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 活动 1.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根据图象,回答问题: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解:(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24分钟,汽车的最高时速是90千米/时.(2)大约在2分到6分,18分到22分之间汽车匀速行驶,速度分别是30千米/时和90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公开课教案_0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探索现实生活中简单实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变量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表格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本节为第一种即:表格法),能举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 在孩子们目前的知识基础上,本节的教学及学习任务是鼓励孩子用表格整理数据并充分地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同伴进行交流,提高孩子合作交流的意识。孩子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概念,并能通过资料分析进行预测。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与后面三个课时合起来分别呈现的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方式——表格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本章作为研究变量和函数的起始章节,重在让孩子感受和体会生活中的“变量”。同时,在第一课时还要教给孩子用表格呈现实验中变量的数据的方法。依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表格、解析式和图象)进行预测或推测已知中没有给出的量,也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孩子们的学情分析 孩子们已经知道的: 本节课是孩子们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学习了探索规律,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形式来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这些概念。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变量与变量的关系,在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表格信息中发现两个变化的量,通过了解哪一个是主动变化的,哪一个是随着变化的,来识别自变量和因变量,这对今后学习函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想知道的:通过表格形式来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这些概念。变量与变量的关系,在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表格信息中发现两个变化的量,通过了解哪一个是主动变化的,哪一个是随着变化的,来识别自变量和因变量。 孩子们能自己解决的:在以前的学习中,孩子们已经经历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初中数学_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感受变量、认识变量。 活动内容: 游戏 安排采访:你喜欢学数学吗?为什么喜欢?数学一般考多少分?假设你这个学期更加用心学习数学,到了期末数学考出了120分的好成绩,妈妈会不会很开心。假设这个学期特别贪玩导致期末数学不及格,妈妈会怎么表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妈妈的情绪因为孩子成绩的变化而变化)然后让学生完成游戏纸上的内容。 妈妈看到孩子的数学成绩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我们假设给妈妈的情绪设定个分数,分数区间为0-10分,当你的成绩分别是20、40、60、80、100、120分时,请你把代表妈妈情绪得分的圆圈涂黑。 /分 问题:在这个游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分别是什么?通过游戏你感受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活中含有变量的例子多多,请同学们举例。你会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了吗?一组练习。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生有感触也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感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依关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这些抽象的概念就渗透到了学生的思维中。 随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举例,让学生感受自变量与因变量。然后进行了一组

跟踪练习。 跟踪练习: (1)圆圆给远方的奶奶打电话,电话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___是自变量,____是因变量。 (2)一张纸的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____是自变量,____是因变量。 (3)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弹簧的长度随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___是自变量,___是因变量。 (4)饮食店里快餐每盒10元,买n盒需付款W元,其中___是自变量,____是因变量。 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其它的情景中能否判断出自变量与因变量呢,通过一组习题看看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实验展示:观察变量、分析变量 活动内容:介绍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学生观察实验,一次次抬高支撑物的高度,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变量,并且能说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变量,如,小车的下滑速度、小车的下滑时间,木板的高度等。为了更好的分析变量、认识变量,给学生展示一组实验记录数据,引导学生,在表格中除了能直接观察出两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你还能发现什么隐含信息?这儿把课本上的问题串去掉,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 此环节有本课时的难点,即预测变量,我突破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隐含信息分析变量,并且给出一组9个数据,让学生分析哪些数据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因为七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还欠缺,这种设计降低了抽象的程度,使问题更加具体,学生易理解,易表达。

案例变量之间的关系

案例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起始课,它是函数的前奏,属于帮助学生积累感知变化过程中变量及其之间关系的经验的教学活动。作为函数的起始课,注重自然渗透、逐步递进,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性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知识。从知识的相关性角度来看,本章是在前面对代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在此之前,教材在代数式求值和对变化的思想有所渗透。本章作为函数知识初步,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 “小车下滑的时间”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实例,向学生揭示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并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大胆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本节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性格活泼,思维活跃,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对社会性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本节通过多个具体形象的背景实例,引导小学生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2、学习者已有的准备: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等,初步感受了变化的思想,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经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了解熟悉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_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 一、备课标 (一)内容标准: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能用关系式表示出来。 (二)思想方法(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 二、备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七年级上学期中,教材在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本章集中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理解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知识去理解、刻画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第二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一些面积或体积的基础上,讨论由底边长(或半径、高)的变化引起的面积或体积的变化,并由此引出运用代数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数值转换机”,渗透自变量和因变量值的对应思想,为以后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做铺垫。 (二)教学重点: 1.列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 2.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或体积公式来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会利用关系式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 的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 三、备学情 (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 1.学习条件分析 (1)必要条件:学生在小学已经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基本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接触到一些具有变化关系的量,初步理解了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从一个具体问题中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能力。 (2)支持性条件: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起点能力分析:在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由于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连山中学邓敏 一、学生起点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中,教科书已经在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等方面渗透了变化的思想,而本章是第一次集中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变量之间关系,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研究变量内容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回顾总结表示变量之间的方法,学会用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各种形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进行表达的能力。能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成就感,获得学习的快乐,发展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能读懂表格、关系式、图象所表示的信息,还能用表格、关系式、图象刻画一些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回顾总结表示变量之间的方法,学会用变量之间关系的各种形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预测。 2.能力目标:从常量的世界走入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对象,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进行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成就感,获得学习的快乐,发展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 运用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预测。 四、教学设计分析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优秀教案)

2.3变量间地相关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内容不多,但分析本节内容,至少有下列特点: 1)知识地联系面广,应用性强,概念地真正理解有难度,教学既要承前启后,完成统 计必修基础知识地构建;也要知道知识地来龙去脉,提升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地 能力,更要抓住本质,正确理解统计推断地结论. 2)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知识形成地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而学生借助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思维活动,会产生感悟、发现,能提出问题, 思考交流,不仅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能促进、发展学生地统计意 识、统计思想.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地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 间地相关关系; 2.知道最小二乘法地思想,能根据给出地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出散点图和根据给出地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难点:对最小二乘法地理解.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一种对样本数据地处理方法,但侧重地是由样本推断总体,其方法是学生初识地、知 识地作用也是学生初见地.知识量并不大,但涉及地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较充分,同时,在 教材中留有供发现地点,设有开放性问题,既具有体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地功能,也具有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地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互动学习 2.学案导学:见后面地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 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地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初步把握必须地定义. 2.教师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 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标准差地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设情境〗 1、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地依存关系地一种数量形式.对于两个变量,如果当一个变量地取值一定时,另一个变量地取值被惟一确定,则这两个变量之间地关系就是一个函数关系 2、在中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地数学成绩好,那么你地物理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地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把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看成是两个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地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全章教案剖析

课题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学会用表格整理试验得出的数据,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借助表格,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并尝试用数学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从表格中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难点: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实 际增减内容 第一环节:进入变化的世界 活动内容:以地壳随时间推移而运动为例,让学生 关注到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 化,请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生变化的事物。 如:随年龄的增长,身高、体重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也在变化;烧一壶水10分钟水开了,时间和水温的变化;…… 第二环节:通过数据感受变化 活动内容: 1.儿童从出生到10岁的体重变化。 婴儿在6个月、1周岁、2周岁时体重分别大约是出生时的2倍、3倍、4倍,6周岁、10周岁时体重分别约是1周岁时的2倍、3倍。 (1)上述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某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是3.5千克,请把他在发育过程中的体重情况填入下表: 年龄刚出生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体重/千克 (3)根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儿童从出生到10周岁之间体重是怎样随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继学习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后运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分别利用表格、图像、表达式等多种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依据学生实际创新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从本章开始,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常量进入了变量的世界,由于是刚刚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停留在表象上,事实上我们期望通过本章对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丰富经历,为学生以后顺利的过度到函数学习打下基础,而为了发展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必须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有相当丰富的经历,结合本章的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将不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将上升到新的境界。 二.整体结构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中,教科书已经在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而本章则是第三学段第一次集中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背景了解变量以及量与量之间变化的规律,为以后顺利过渡到函数学习打下基础。从木章开始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及表示方法,能确是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能够正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通过表格、图像、表达式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本章的重点是用表

格、表达式和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从表格、表达式和图像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变化规律的预测。 三.对应课标 ①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②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例 68)。 ③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会求函数值。 ④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⑤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四、学情分析 国际上对数学课程的研究,以及数学课程开展的趋势说明,儿童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变量的学习、对变化规律的探索和描述应从低年级开场.当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准备,这种对变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应该是从一种非形式化的研究开场,即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变化的事物、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地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展描述和用数学的方法进展表示、初步地体验数学模型的思想. 五.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初中数学_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专题回归评价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并能识别. 2.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写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并会求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值. 3.能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描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体会转化、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应用,提高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2.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合作的快乐,增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从表格、图象获取信息,利用关系式求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值. 难点:从复杂图象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学生齐喊口号,揭示课题 常量与变量,特征不一样,变量有两种,自与因变量,三种表示法,表格与关系,图象最形象,横表自变量,纵示因变量,从中获信息,本领我最强!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今天来复习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复习回顾:本章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本章学习内容。 3.投放本章的知识框架: 学生结合框架图继续回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二)复习回顾、合作交流 通过三个问题复习回顾本章的知识,进一步掌握从表格、图象获取信息,用关系式解决问题,会找自变量与因变量,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在处理三个问题中及时根据学情组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各组成员对于自己认为有把握的题到相应的位置进行展讲,对于比较难懂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引领分析,以便同学们能进行理解和记忆. 展讲要求 1.展讲的同学注意:面向同学,语言规范,展讲内容要全面(答案、思路、方法). 2.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记录,补充与质疑。 【知识点一】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果子成熟从树上落到地面,它落下的高度与经过的时间有如下的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 因变量? (2)如果果子经过2秒落到地上,那么请估计这果子开始落下时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3)请你列出果子落下的高度h(米)与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 式 . 通过本题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从表格中获取信息,会找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