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性骚扰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性骚扰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性骚扰

性别社会学课程论文

题目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性骚扰

学院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13社会学班

学生姓名

缪瑞洋

任课教师

邓一凡

2015 年12 月28 日

摘要:性骚扰是一个普遍存在并危害个体身心健康的世界性问题,随着近年来性骚扰新闻的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提高,性骚扰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性骚扰问题的处理困境之一就是如何界定性骚扰,本文从性骚扰的定义出发,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浅析性骚扰问题应对措施。

关键字:社会性别性骚扰界定措施

Abstract: Sexual harassment is a widespread problem worldwide and it endangers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individual, With the emerging news of sexual harassment, especially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women’s rights, sexual harassment causes great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to the issue of sexual harassment. One dilemma is how to define sexual harassment, the paper stare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sexual harassment, the use of a gender perspective, of sexual harassment measures.

Keywords: gender; sexual harassment ; defined; measures

2005年8月通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对妇女进行性骚扰;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对妇女进行性骚扰,受害人提出请求的,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从此,性骚扰这种在社会上受到极大关注而又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终于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性骚扰问题从司法角度上从此也有了执法依据。十多年过去了,现如今性骚扰类型的层出不穷,法律上对性骚扰问题的界定也需有所扩展。

一、性骚扰的各种定义梳理

1.1最早对“性骚扰”的界定

最早提出“性骚扰”一词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林?法利和她的两个同事。1975年,康奈尔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家的秘书卡米塔?伍德因无法忍受物理学家不断向她提出的性要求而辞职,引起了林法利的关注。“法利在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课程讨论的恰好是女雇员为躲避老板非分的性要求而不得不辞职的现象。法利和她的两个同事将这一现象称为‘性骚扰’。”

[1] 1979年,女权主义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法学教授瑟琳?A?麦金农发表了一篇题为《工作妇女的性骚扰》的论文。文章中,麦金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交换骚扰”,“交换”的意思是用发生性关系等作为获得某种东西的代价。同一时期,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先后受理了几例涉及工作场合的性骚扰的诉讼,性骚扰因此成为法律问题被关注。[2]

1.2我国对性骚扰的定义

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指以性欲为出发点的骚扰,以带性暗示的言语动作,或者宗教仪式针对被骚扰对象,通常是加害者肢体碰触受害者性别特征部位,妨碍受害者行为自由并引发受害者抗拒反应。[3]目前中国大陆学界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性骚扰是违背当事人的意愿,采用一切与性有关的方式去挑逗、侮辱和侵犯他人的性权利,并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其行为方式包括口头性骚扰、行为性骚扰和环境性骚扰。” [4]

1.3美国对性骚扰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对性骚扰作了这样的界定:男人在一些比较适当的性骚扰上侥幸成功,暗示性的成功。眉眼挑逗、轻轻地拍打臀部等等。女人怕自己已显得愚蠢,误

解了这些无关紧要的语句和手势。其实判断的原则很简单,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那你就没有误解,这就是性骚扰。乔伊斯?布拉泽还把性骚扰现象归纳了几种形式:挑逗、暗示性的两性评论、肮脏下流的笑话、淫秽的语言、有意地接触女性身体、违背妇女意愿的抚摸、如果不同意发生关系就解雇她……总之,性骚扰为“不受欢迎的性侵犯、性要求和其他具有‘性意味’的言语或行为”。

1.4台湾对性骚扰的定义

在台湾,一批曾在校园里遭受过性骚扰的女士们办起小红帽组织,她们首先起来揭发在自己身边或自己遭受过的性骚扰。这个反性骚扰活动得到了台湾很多妇女社团组织的支持,因此她们在1993年6月写出了书名为《小红帽随身包》的校园反性骚扰行动手册。该手册把性骚扰行为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性别骚扰、性挑逗、性贿赂、性要挟、性攻击。这五个等级由轻微到严重,都是围绕性而来的。另外,她们还认为使女性感到受威胁或对女性有敌意的环境也是一种性骚扰,因为它是滋生一切性骚扰行为的温床。台湾在2001年2月成立“性骚扰防止委员会”以及拟定“性骚扰防治法案(草案)”,将性骚扰定义为:“对他人实施违反其意愿而与性或性别有关的行为,包括性侵害犯罪和要求他人服从与性有关的行为,并以此作为他人获得工作、教育、训练或服务有关权益的条件,以及以展示或传播文字、图画、声音、影像或其他物品的方式或以歧视、侮辱的言行,使人心生畏惧、感受故意或冒犯的情况,影响他人工作、教育、训练或服务的进行。”[5]

二、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性骚扰

性骚扰本身就是与社会性别高度相关的概念,不仅仅在于它的提出与女权主义学者或倾向于女性主义学者提出和关注的。被骚扰的主体绝大多数指向妇女,真本身就说明了在今天社会性别的一种不和谐和不平等。尽管性骚扰很多时候是一个法律概念,但它所揭示的是今天社会性别的发展状况,始终是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被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概念,而且本身也已成为社会性别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1从女性主义性别分层理论看性骚扰

英国最重要的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其代表作《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将妇女受压迫的机制概括为四大类: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她在文章中指出,表面上看是妇女的体力差、不能征服自然,以及攻击性弱、不善征战掠夺等导致了妇女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实际上却正相反,因为在社会上处于劣势才导致了妇女比男人显得更弱。这种观点可以从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得到证实:当技术发展已经使体力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的时候,妇女并没有因此而自然地改变她们的劣势处境;妇女参与社会生产不仅没有像马克思所语言的那样获得全面解放,反而使职业妇女在双重负担下承受更大的压力;妇女被当做劳动力蓄水池,成为劳动力市场中最不稳定、最容易被牺牲的对象而遭受更大的剥削。

性也是妇女受压迫的一种重要机制,因为男性对女性的独占有着充足的理由,就是保证后代的明确归属。性的不平等一方面表现为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表现为性道德方面的双重标准:社会对男性的性约束力远低于对女性的贞洁要求,对男性多性伴侣的道德谴责远低于对女性同样行为的道德谴责,虽然性解放浪潮给予妇女更大的性自由,但还远未达到真正的性平等。

由此可见,女性从生理结构乃至社会给予的性别分层等多方面就决定了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女性遭受性骚扰的比率也大于男性受性骚扰的比率。再

加之女性自身的羞涩、腼腆、胆小、多愁善感、依赖男性等女性气质,女性在受到性骚扰后有的出于胆小害怕、看重自身面子等多方面因素,不敢将自己受到性骚扰这件事情讲出来寻求社会帮助。

2.2从性别劳动分工看性骚扰

从自然的劳动性别分工上看,人类社会按照生理差异进行最初的性别分工,是一种自然性质的劳动分工,是没有性别等级、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它不影响女性在公共事务中的决策主导作用,也不影响其扮演养家糊口的角色。对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跨文化性别分工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来自生物决定论:一是“力量理论”,任务男性的力量比女性力量大,爆发力强;二是“育儿适应性”理论,认为由于生育对妇女的限制,使妇女从事的劳动必须与带孩子的工作相适应。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妇女孕育了生命,同时又被生命所奴役。

著名的女权主义学者、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曾把劳动性别分工称作一个“禁忌”,“一个反对男女同样的禁忌,一个把两性分成两个独特的类别的禁忌,一个加深两性生物差异从而制造了社会性别的禁忌”[6]女性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在意识形态上被教化以爱和情感去构建生存的价值信仰,在经济和意识上以来男人。等级化的劳动分工遏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剥夺了女性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人为地拉大了两性的差异。

在我国,女性在那些声望低、待遇低的职业门类中密集程度较高,而那些技能要求高、收入高、有较高社会声望的职业中男性比例较大。这样一来,女性本身在工作中就大多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在工作中受到性骚扰的可能性也往往大于男性,特别是女下属和男上司之间,女性出于对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中受到男同事或是男上司的性骚扰,女性多会选择沉默。女性越是选择沉默,受到的性骚扰往往越来越多,甚至影响女性自身生活。

三、女性防范性骚扰的应对措施

3.1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从法律层面上禁止和杜绝性骚扰现象,法律层面上扩大对“性骚扰”一词的界定,从多方面定义性骚扰,或者国家建立或制定禁止性骚扰的特别法,对性骚扰行为严惩不贷,对于性骚扰现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使其更适应当今社会情形,进一步明确性骚扰行为相应应该承担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处罚办法。国家加大力度对公民进行法律宣传,让公民知晓相关法律,特别是女性受到性骚扰过后,明确自己该怎么做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女性自身须培植警觉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女性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在受到性骚扰的情况下,懂得采取合适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在受到性骚扰过后,要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公众场合尽量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避免单独出入暧昧场所,如酒吧、KTV、舞厅等地,不对男同事尤其是男上司有暧昧接触。单独在外不要相信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男性。

3.3妇联、大众传媒等为女性防范性骚扰的宣传保护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应进一步加强其基本任务的履行,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当妇女遇到性骚扰问题时,妇联应成为女性寻求

帮助的渠道。让女性有组织可依靠。大众传媒可以加大力度宣传相关法律,让公民了解性骚扰的定义,更要让公民了解性骚扰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要让妇女知晓自己在受到性骚扰过后怎么寻求帮助。

[1]克拉拉?宾厄姆、劳拉?利迪?甘斯乐:《洛伊斯的故事——一个改变美国性骚扰立法的里程碑案件》,法律出版2004年9月版,第77页

[2] 林建军《性骚扰的法律界定》法律博客

[3]百度百科“性骚扰”定义

[4]纪康宝.对性骚扰说“不”[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

[5]易菲.中国性骚扰立法建议[J].中国律师,2004,(3)

[6]金一虹:《父权的式微》,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10页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08级语教2班 学号:15 姓名:刘鸿 调查地点:广安 调查时间:2010年9月21号—2010年11月3号 调查者:刘鸿 调查目的: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是国家的主流,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即将步入企业的之前,应很好的来分析、了解企业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我们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能力,这对我们每个人在将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 调查人物:广职院部分师生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人事部 调查分析及结果: 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是社会的主力军,是企业的丛立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弄清楚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适应社会。每年每一家公司都会从大学里挑选一批出色的毕业生来补充他们自己的队伍,但毕竟名额有限,这就使得毕业时面临的竞争格外激烈。因此,我们在了解国企、民企、外企或其他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具备现实意义的。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我们想想当前企业、社会他们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当代大学生是什么样的一代?企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做哪些准备?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而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 在我近期对部分企业的调查,和企业的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了解后,很多企业都谈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更了解到无论企业规模的大与小,都关切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在一个企业之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从前面提出的部分问题,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更应成为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6,2012 General.No.130 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性别研究一直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和文化、历史和语言等各个学术领域。同时,性别问题也一直对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量对社会文化生活构建格局的形成起到反作用力,两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女性,不再仅仅作为存在于家庭内部的一个符号,现代社会开放性、包容性的生存空间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人数在工作领域的比例越来越来,与之相对应的,女性领导在现代管理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传统的男性领导的不同之处及女性领导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被挖掘和研究,是今天谈的比较多的话题。 作为女性领导,毋庸置疑,有其特定的优势,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团结和合作的社会中,女性特有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领导的位置上可能更会胜任。另外,女性特有的细腻、有韧性、具有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特有的女性魅力也会让女性领导在很多方面更加如鱼得水。虽然女性领导在当今社会已经走出家门,在社会角色上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同样也应该看到,女性领导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 很瓶颈。美世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提供机构,其顾问团队一直致力于协助客户规划和管理员工,曾与《人才管理与多样性》杂志(TalentManagementandDiversityExecutive)共同举办过一次名为“女性领导力发展调研”(Women′sLeader-shipDevelopmentSurvey)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尽管亚太地区(APAC)各国的组织对员工多样的的关注日益增加,但73%的组织都没有明确表示要培养女性走上领导职位的理念。这在职场中被认为是女性领导的“天花板现象”,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做到中层领导以后,在向更高一级的职位晋升时,如同隔着一个透明的天花板,前途美好却无法超越。在中国尤其如此,虽然很多女性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其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困扰,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文化和认知心理两个内外因素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对女性领导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一、外部因素:传统文化造就的社会环境对女性领导造成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的“德”、“仁”、“礼”、“义”等为主要部分,间杂着道教、佛教等各种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社会又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和地位,“三纲五常”的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李春祥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44) 摘 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女性领导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异,同时也遭遇了事业发展的瓶颈“天花板”现象,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影响女性领导事业发展的外在文化因素和内在心理内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女性领导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性别视角;女性领导;传统文化;心理认知中图分类号: I0-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2) 06-0074-03收稿日期: 2012-11-25作者简介:李春祥(1985———),女,河南省泌阳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文学。 Discus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Women Leaders'Development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LIChun-xiang (DepartmentofCulturalCommunication,HenanBusinessCollege,Zhengzhou450044,China) Abstract:Incurrentsociety,moreandmorewomenhavesteppedintotheleadershippositions.Femaleleadershavetheiruniqueadvan-tages,butatthesametime,theyhavecometoacareerbottleneck.Thispaperexplorestheexternalculturalfactorsandinternalpsycho-logicalfactorsthathaveanimpactonthedevelopmentoffemaleleadersfromagenderperspectiv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womenleaderstopursuetheircareer. Keywords:genderperspective;femaleleaders;traditionalculture;psychologicalcognition 74——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性别气质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社会化过程 应对性别发展危机 一、性别气质 1. 认识性别气质 是否存在截然相异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什么是男性气质?什么是女性气质?试分别从体貌特征、服饰装扮、个性行为、喜好倾向等方面举例说明男女两性的差异。 行事作风:果断独立犹豫依赖 责任心强细心敏感 粗心 看待问题:理性感性 兴趣 男性气质=阳刚;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不感情用事;不易受他人影响;富于支配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竞争性;冒险精神;决策果断…… 女性气质=阴柔;圆通机敏;文雅温柔;感情敏感;虔诚;整洁;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喜爱文学艺术…… 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人们倾向于期望女性和男性表现出与此一致的社会角色和行为。 有关男女理性与感性\男强女弱的论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这些对女性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男性造成了不公。 2. 有关性别气质的争论: 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有时被夸大,有时被否认。 在性别差异被夸大时 在性别差异被否定时 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得出,尽管人们所预想的男女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跨文化变异几乎是无限的,但确实存在两条普遍的原则: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没有哪个社会一视同仁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无论在个性要求、服饰、劳动分工方面……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男性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进一步的思考: 性别气质是完全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是被如何确立的?其中反映了怎样的两性关系? 二、a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 (sex)——生物属性 社会性别 (Gender)——社会属性 “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 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定论”。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扩大化了,认为男性在智力、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王中会 (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 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 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 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 1 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 (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和睦幸福是每个人对家庭生活的最大企盼和追求。不论是传统中国的完全家庭主义,还是当代社会个人平等主义,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双方的观念和财产分配方式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的同时,也继续保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民间传统习俗。无疑,《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夫妻财产分配方面的进步和创新值得肯定,但是其社会性别理念的缺失以及与传统观念的剧烈碰撞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如今《婚姻法》已施行十余载,其三个司法解释也陆续出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法典也会问世。希望在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编”或“亲属编”中,对夫妻财产制的规定能更多体现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推动男女实质平等。 一、社会性别视角进入法律主流 该解释对妇女特殊权益的漠视,反映了制定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1995年北京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倡议,即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公共政策和法律的决策主流的主张,它要求评估所有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中国政府是承诺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但该解释(三)说明,社会性别意识并没有被纳入我国法律的决策主流,社会性别主流化在中国仍然没有实质的进展为了兑现国际承诺,推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及其主流化的宣传和教育。 毋庸置疑,我们现有的立法机构成员主要由男性构成,司法机构中,男性也占绝对多数,部分立法者缺乏性别公正的理念,更多考虑男性和有产者的利益,忽略了缺乏话语权而又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社会性别视角应当进入法律主流,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在立法机构中增加女性成员的比例,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倾听不同层次的女性群体的诉求,在反复讨论和调研中形成社会共识,保证男女各方同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我们应将性别平等的理念落实在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努力推进真正的性别平等。 二、重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对家务劳动价值的无视是立法过程出现偏颇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婚姻财产的分割上,一些立法者恪守的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不够重视家务劳动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实际上,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轻视不仅仅体现在立法过程中,更反映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当今中国社会,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仍然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妻子在家庭内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劳动,承担了抚育儿童+洗衣做饭+赡养老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家庭的维持和孩子成长极其重要,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家务劳动普遍不受人们的重视,也很难通过家庭金钱财产的增加得到体现。新司法解释忽略了婚姻关系中家庭财产的特殊性,仅用物质利益单位来进行规范,必然使主要承担家务劳动的妻子的家庭地位普遍削弱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立法理念,在家庭财产的分割过程充分考虑双方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付出,并综合考虑结婚年限等多种因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 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 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 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08级语教2班 学号:15 姓名:刘鸿 调查地点:广安 调查时间:2010年9月21号—2010年11月3号 调查者:刘鸿 调查目的: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是国家的主流,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即将步入企业的之前,应很好的来分析、了解企业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我们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能力,这对我们每个人在将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 调查人物:广职院部分师生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人事部 调查分析及结果: 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是社会的主力军,是企业的丛立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弄清楚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适应社会。每年每一家公司都会从大学里挑选一批出色的毕业生来补充他们自己的队伍,但毕竟名额有限,这就使得毕业时面临的竞争格外激烈。因此,我们在了解国企、民企、外企或其他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具备现实意义的。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我们想想当前企业、社会他们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当代大学生是什么样的一代?企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做哪些准备?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而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 在我近期对部分企业的调查,和企业的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了解后,很多企业都谈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更了解到无论企业规模的大与小,都关切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在一个企业之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从前面提出的部分问题,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更应成为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来迎接新世纪的考验,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一、乐观向上,宽以待人;我个人认为“乐观向上,宽以待人”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学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完成这两个过程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摆正位置,坚韧不拔;“当代的大学生有活力,有朝气,充满自信,又处在科教兴国、重视人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三、胸怀祖国,从我做起;我认为,成就事业的人,必定是既有知识,又能实践,既富有远见,又脚踏实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对社会和理论的深入了解,来源于实践过程中的反复磨炼。而当代大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好前期准备。 另外我们在培养素质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目标和在企业中给自己找准一个确切的位置。总之,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第三在企业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第四对岗位感兴趣和对事业有追求;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旧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有所改变,从理论上讲,男女基本实现平等。但由于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很多的方面,很多领域仍存在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所谓的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男性或女性定型化的期望和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度的固有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严格界定了性别角色的标准,片面夸大两性之间的差异,缩小群体内部的差异,这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而且不利于男性自由发展。 老牌名校广州市真光中学因拟开“女子班”以培养淑女,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前段时间,真光中学高一级今年将开设两个“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真光中学校长认为,开设“女子班”是有感于“真正女孩”缺失以及“应有的品德和技能慢慢淡化。”真光中学希望女生更有气质,所以打算根据女性的心理生理特征,为“女子班”的学生设计一系列如缝纫、亨饪、礼仪、社交等教育课程。就这件事情而言,我持反对的态度。办“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用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这无疑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是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复制和延续,与现代社会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是女性物化的历史倒退,不利于女性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制约其激发潜能,施展才华,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和摒弃。

让女性自由的发展。 再者,前段时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副教授何光顺在课堂发表言论“女生应有充裕的时间来打扮自己,能跟上10点的第二节课就好了,从7点到9点的时间应该用来化妆,然后再优雅地进入学堂,于是男生因为美的感动和鼓励,就会赢得奋斗的动力了。”该教授还将这番言论发到了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更是引起了多名女权主义者的抗议。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对其微博评论道“化妆,或说过度的身体投资,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本应反思;而为鼓励男生而化妆而迟一小时上课,女生和家长都不会同意。但愿你是开玩笑。” 她认为,“保护女性权利应鼓励女性自由表达,化不化妆、学什么课程应由她们自己决定。女人不用负太多责任只要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的说法,并不是性别意识的回归。”女性想要以美貌打动男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制约和建构的结果。大多数女性希望的本真是,她的个性、才华、成就、风度总有一款打动人,被社会称许。对于柯倩婷老师的观点我表示称许。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我认为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女性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就应当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应当以美貌打动男人,这种观念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从一定的程度上讲,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作为女性的我们,应该强烈反对这种落后的观念。摈弃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积极追求自由以及高层次的自我发展。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7654418.html,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作者:郭丹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5期 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到思想,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近代以来,女性逐步摆脱男性附庸的角色,社会地位得到承认。结合社会性别,讨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解到要实现“性别和谐”需男女两性共同努力。 关键词妇女史社会性别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Women GUO D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9) Abstract In China, women have been in low social status,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a feudal society, from the personal to the ideology, has been detained, being marginalized. In modern times, wome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role of male appendage, social status to be recognized. Combination of gender, to discuss changes in social status of women, status and problems,understand that to achieve "gender harmony" need both sexes together. Key words women's history; social gender; women's status 1 妇女史的发展过程 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历史研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妇女史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属于传统的妇女添加史,目标为发现妇女的未知史填补已有历史,重点为找寻遗落的女性精英人物,属于传统政治史,其研究未跳出精英政治史的窠臼。80年代以后引进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女性,特别是下层妇女的人口流动、教 育、家庭等问题。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及在史学界的普及,社会性别视角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注重社会性别的历史研究即社会性别史。在进行性别史研究时应将妇女作为关注重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妇女、看性别在历史中的活动和关系,这就是妇女史、社会性别史。 2 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大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职业性 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李素丽的职业素质始终是和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我能把lO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做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人真情,为社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2、稳定性 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比如,一位教师,经过三年五载的教学生涯,就逐渐形成了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怎样热爱自己的学生、怎样为人师表等一系列教师职业素质,于是,便保持相对的稳定。 当然,随着他继续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继续提高。 3、内在性 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我们常说,“把这件事交给小张师傅去做,有把握,请放心。”人们之所以放心他,就是因为他的内在素质好。 4、整体性 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个素质有关的。我们说某某同志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还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好。一个从业人员,虽然思想道德素质好,但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差,就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相反,一个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都不错,但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差,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所以,职业素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

社会性别理论

第三节社会性别理论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Sex ——指男女之间由基因、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 其他释义 ?(1)社会性别是一种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现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a?a琼?¤斯科特(Joan W.Scott) (李银河,1997) ?(2)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a?a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谭兢嫦,信春鹰,1995) ?(3)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牛津社会学词典) ?(4)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则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王政,1996) ? A 因为社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男人和女人,并按一定的模式期待男人和女人思考和行动。 ? B 社会差异和关系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 ? C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被塑造、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间地位的高低之分; ?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社会性别差异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性别差异可以改变,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玛格丽特·米德新几内亚3个不同原始部落 ?两性个体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 ?①阿拉佩什部落:男性与女性同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男——女 ?②蒙都哥莫部落,男性和女性都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和攻击性。女——男 ?③在第三个部落昌布里情况又有所不同。在这个部落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为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此处于主导地位,而男性的地位则比较低下,具有其他社会女性的特点,而女性则具有其他社会中男性的特质。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218-22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27654418.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d27654418.html,/10.12677/ass.2015.440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Role and Social Ada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 Shen, Hong C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1st, 2015; accepted: Nov. 20th, 2015; published: Nov.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2765441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western culture, three theories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sex-rol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con-gruency model, the androgyny model, and the masculinity model. The congruency model posits that masculinity facilitates males’ mental health but not females’, while femininity facilitates fe-males’ well-being but not males’. Androgyny model states that people with high levels of both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enjoy the highest level of well-being independent of their gender. Masculinity model holds that masculin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romotes on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study used Students’ Sex Role Inventory (CSRI-50) and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cale (CSAI) to investigate, random sample of 188 subjec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model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culinity model is most appropriate in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of sex-role to social adap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 Social Adaption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申可,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通讯作者。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报告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报告 在今年的xx 月xx 号我和同学拜访了一家城镇企业的老总,地方就在他的家里。我们在对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访谈,从张先生那儿我们了解到了不少有关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也使我感觉到我身为一位大学生,我自己的综合素养还别能达到一具标准的水平。现将此次活动的有关事情报告如下,这次的调查我们就针对以下几个咨询题进行了讨论: 一、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综合素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进展趋势、市场经济进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紧体如今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些素养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别同的体现,但也存在某些别脚。大学生的就业受不少因素的妨碍,在这些因素中,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固然是就读的学校,其次是所学的专业,第三是大学生本人的学习成绩和记忆。但是,还有一具重要咨询题对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对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工作业绩,单位调整和个人进展状况妨碍极大,这算是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社会需要综合素养良好的大学生 (一)职业进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职业的变迁浮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动荡,分化,重组的局面,新的职业种类层出别穷,传统职业的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而且,这种反展变迁的态势还将下去。现在,信息产业异军突起,传统行业的变动,重组以及新兴的行业的浮现和兴起,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这就使大学生就业时,浮现了与过去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时前所未有具体事情:一是专业彻底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二是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三是行业特征别像过去那么鲜亮;四是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将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四肢的要求空前提高。 (二)市场经济反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反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环境逐步有序; 由于形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关于企业经营的妨碍愈来愈大。企业为了生存和进展,比讯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则,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些,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职员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为注意综合素养。例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进行面试,在面试中,主试人通常提的咨询题有:你什么原因要应聘这份工作你择业思考的要紧咨询题是什么你觉得你情愿进我们公司吗什么原因你能为我们作些 什么贡献呢你觉得自己有脚够的资格干这项工作吗?你觉得自己干这项工作是大材小用依 然小材大用请谈谈你的工作经验,好吗这些咨询题的潜在答案,绝大多数是反应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理想,信念,境地,人际关系,特长,爱好,心理素养和工作经验等等。拿工作经验来说,大学生普遍从学校到学校,还谈别上有什么经验。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得到等等,关于应聘成功有积极作用,而这些基本上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证据。可见,用人单位是特别重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 (三)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一方面使毕业生在就业中有挑选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中也有自主权。这就形成了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用人单位为争夺理想人才而进行的竞争;二是毕业生之间为争夺理想职业而进行的竞争。据报道,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双能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较受欢迎,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定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些什么内 容,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紧体如今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五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