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

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哦!!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 哦!!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各位同学在练习和考试中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

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

第三章 常用翻译技巧

第三章常用翻译技巧 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一般而言,大致有下述8种基本技巧:1) 选词用字(Diction)2) 增词法(Amplification)3) 省略法(Omission)4) 转换法(Conversion)5) 重复法(Repetition)6) 语序调整(Inversion) 7) 正说反译,反说正译(Negation)8) 长句拆译(Division) &分清主从(Subordination)。 3.1 选词用字 简而言之就是“choice of words” (选词用字),就是说,在理解原文时,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行文用字、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对一些词或短语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找出它们的内涵意义(connotation),再在译文中选用恰当的词汇使表达准确而通顺,符合译文习惯。 例1.Neat people buy everything in expensive little single portions. 译1:爱整洁的人经常买贵的、小的单一的东西。× 译2:办事讲究的人买什么都注重少而精,愿买贵的。√ 例2.They want quality, but at a budget price. 译1:他们需要质量,但却要预算价格。× 译2:他们又要货好,又要价格合算。√ 例3.On Taiwan there was little grace and less give between the two sides. (1)“little grace”和“less give”:“几乎没有优雅”、“更少的给予”?言不达意且文脉不通。 (2) 必须推敲它们在此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既然是政治谈判,所谓“优雅”不就是“讲礼貌、讲客气”、“give”不就是“让步、妥协”之意吗? (3) “less”一词更须注意,它是前面“little”的比较级,说明“give”比“grace”更少。译文如下: 在台湾问题上,双方几乎没有多少客气可讲,更谈不上让步了。 例4. Whichever way you choose to visit Zhengzhou , you will reach here quickly and enjoy a comfortable stay, because Zhengzhou has a wide range of accommodation to suit all budgets and tastes… 文中“stay”“tastes”二字极其通俗,而“budgets”却又十分抽象。如何在译文中用符合行业规范的词语表达值得推敲。直译“逗留”“预算”“口味”均不合适,读者无法接受。根据上下文语义,结合目前流行的说法,“下榻”、“档次”、“品味”译得恰到好处。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考生最容 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 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 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 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 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 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 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 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 一、该保留的没保留 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201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2012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例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2012年高考〃湖南卷)译成: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法令制度。 原句中的“法度”前面省略了动词“合”,而译句中没有把它添补出来,造成了失误。所以,“法令制度”前应该添补上动词“符合”(合),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五、该调序的没调序

常用翻译技巧.

1)Diction(选词用字) 2)Amplification(增词法) 3)Omission(省略法) 4)Conversion(转换法) 5)Repetition(重复法) 6)Inversion(语序调整) 7)Negation(正说反译,反说正译) 8)Division (长句拆译) & Subordination(分清主从) 例1. Neat people buy everything in expensive little single portions. 意译:办事讲究的人买什么都讲少而精,愿买贵的。 √ 例2.They want quality, but at a budget price. 意译:他们又要货好,又要价格合算。√ people at budget: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 例3.On Taiwan there was little grace and less give between the two sides. 在台湾问题上,双方几乎没有多少客气可讲,更谈

不上让步了。 例4. Whichever way you choose to visit Zhengzhou , you will reach here quickly and enjoy a comfortable stay, because Zhengzhou has a wide range of accommodation to suit all budgets and tastes… 试译:无论乘坐何种交通工具都能迅速抵达郑州,下榻此处会让你倍感舒适,这里的住宿条件能充分满足各种档次和品味的要求……。 例4.New HSR and Maglev would have all-new, state-of-the-art train control system. The Accelerail options were estimate with train control systems providing speed and authority enforcement. 译文:新型高速列车或磁浮列车须装置全新的、造形精美的列车操纵系统,可供选用的列车操纵系统必须能提供速度和(威力)强大的加速力。 例6.一幢乡村小学的教学楼,建了7年还是个半拉子工程。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of a village school, which was started seven years ago, has ended up a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_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 近几年,笔者从教学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翻译文言文失误的情况,学生的失误形式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同学们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3: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同学们的忽视造成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以及行文的结构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文言文常见的错误翻译有哪些 方法/步骤 1.漏译 漏译主要体现在对省略句、指代词的处理上或是当译词语反保留。原文中该翻译的词语或是难以翻译,或没有把握而干脆不翻译,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如在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就往往将“时”字遗漏。 2.强译 翻译时不符合语法规则,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 首先体现在倒装句式不调整。句式类试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考试内容,一般不出现在客观题当中,而是往往出现在翻译题当中。所以应该特别注意。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应当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若不作调整翻译成“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就完全错误。此外,被动句也常常做考查点,翻译过程中无论有没有表被动的词语,只要句子含被动语气,应及时翻译出“被”字来。 其次是特殊修辞不意译。文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等修辞。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3.误译 体现在实词方面即混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等。如将“人固动物耳”误译为“人本来就是动物”。此句误解“动物”为与现代汉语同义的双音词,使整个句义错误,在这里“动物”是“感动于外物”之义。 误译体现在虚词方面是不明虚词用法,如在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的助词“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中起副词作用的“也”。 4.滥译 翻译中有的考生主观臆断,游离原文,任意发挥,本欲充实,实成赘余。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有人就翻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其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纯属无中生有,毫无依据。此外还有将无需解释的古人名、地名、官名译出,形成赘义,造成混乱。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

翻译常见十大误区

语文丨近5年来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2017-05-11 百校联盟 ?返回列表 文言文翻译,无疑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总结了历年来高中生最容易犯的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错误,希望各位同学多加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误1: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

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最新-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精品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2019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

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及官职常用词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 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评卷时又是按点采分,扣完为止,很多同学自我感觉做得不错,但是实际上丢分不少。有这样一道题: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 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 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大家来看看,你是不是答了很多,但都不在“点”上? 失分点一用语不规范 原文 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 误译 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 正译 我在朝廷外,您在朝廷内,(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 分析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重点词语误译,“庶”,表希望。《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②语言随意,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意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意引申、夸张。 “直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失分点二感情色彩 原文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 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

翻译的八大常用技巧

1. 重译法:为了明确、为了强调、为了生动 2. 增译法:为了更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而又更合乎译文的表达习惯 3. 减译法: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互换的时候增译法就成了减译法 4. 词类转移法:语言之间表达习惯的差异迫使译文中词类发生改变,词序有时也随之变化 5. 词序调整法:语言之间构成形式并非完全相同,做必不可少的词序改变 6. 分译法:主要用于长句的翻译,有时存在于词语语义的分译 7. 正反翻译法:由于语言的习惯差异---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8. 语态变换法:主要指英汉两种语言间的主动与被动语态的转换 In the event of one of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being attacked by Japan or any other state allied with it and thus being involved in a state of war, the other contracting party will immediate render military and other assistance with all means at its disposal. 一旦缔约国的一方受到日本或者与日本同盟的任何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与军事及其他援助。 We hav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我们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A large family has its difficulties. 大(家庭)有大(家庭)的难处。 Our old clothes and few sticks of furniture have been pawned or sold. 这几件旧衣服和这些旧家具,当的当了,卖的卖了。 Lightly floats and drifts the boat, and gently flows and flaps my gown.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四: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五: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辩感情色彩>>>> 例六: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历年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 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文言翻译十大常见误区

文言翻译十大常见误区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里是最考验技术的,分值占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大半(10/19),很多同学在解答此题的时候,即使掌握了做题的方法,也茫然无措。为此,小编汇编了2018年高考真题文言翻译考题,希望你练就火眼金睛,识别翻译常见误区,找到采分点,顺利解答疑难,取得理想分值。 一、2018文言翻译真题汇总: 全国卷1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房屋。 全国卷2 (1)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一年间断的案,不超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全国卷3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译文:我正致力于去除先前的苛严之政,还担心未能尽除,哪里有还有宽政成为祸患呢?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译文: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概括罪名,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天津卷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译文: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译文: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2分) 译文: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北京卷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译文:(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译文:(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江苏卷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译文: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浙江卷

文言文翻译中失分的各种类型问题

一、【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时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有众十余万。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通候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斩迦论并首级万余,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虏男女数万口而还。 炀帝幸江都,令通镇长安。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相持月余。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洛州都督,赐实封六百户,加左光禄大夫。明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竟:竟然 B.遂进兵南寇进:进犯 C.既而义师济河济:渡过 D.每自摩其颈摩:抚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